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精编4篇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精编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1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
一、简单概述
简单说,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就是国家通过立法而制定的社会保险、救助、补贴等一系列制度的总称。
社会保障制度在政府的管理之下,以国家为主体,依据法律和规定,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以社会保障基金为依托,对公民在暂时或者永久性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用以保障居民的最基本生活需要。特别是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伤残、失业、生育、死亡、遭遇灾害、面临生活困难时的特殊需要。
二、主要内容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在不断完善,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互助和住房保障等方面。
(一)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法律强制实施,为工薪劳动者在年老、疾病、生育、失业以及遭受职业伤害的情况下,提供必要的物质帮助的。制度。它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内容。
按照我国劳动法的规定,社会保险项目分为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五险”。社会保险的保障对象是全体劳动者,资金主要来源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个人的缴费,政府给予资助。
相关的规范性文件主要有《关于建立统一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失业保险条例》、《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
(二)社会救济
社会救济也称社会救助,是政府对生活在社会基本生活水平以下的贫困地区或贫困居民给予基本生活保障的制度。社会救济是基础的、最低层次的社会保障,其目的是保障公民享有最低生活水平。
社会救济主要包括自然灾害救济、失业救济、孤寡病残救济和城乡困难户救济等。国家和社会以多种形式对因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和残疾等原因而无力维持基本生活的灾民、贫民提供救助。包括提供必要的生活资助、福利设施,急需的生产资料、劳务、技术、信息服务等。社会救济经费的主要来源是政府财政支出和社会捐赠。
相关规范性文件主要有《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
(三)社会福利
社会福利是政府为社会成员举办的各种公益性事业及为各类残疾人、生活无保障人员提供生活保障的制度。
社会福利主要包括生活、教育、医疗、交通、文娱、体育等方面的福利待遇。我国社会福利活动主要通过社会福利院、敬老院、疗养院、儿童福利院等福利机构开展。我国政府鼓励和支持社会兴办多种形式的福利企业,帮助适合参加劳动的残疾人获得就业机会。此外,我国政府还通过发行社会福利彩票募集资金支持社会福利事业。
相关规范性文件主要有《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残疾人保障法》、《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
(四)优抚安置
优抚安置是指政府对军属、烈属、复员转业军人、残废军人予以优待抚恤的制度。在我国,优抚安置的对象主要是烈属、军属、复员退伍军人、残疾军人及其家属;优抚安置的内容主要包括提供抚恤金、优待金、补助金,举办军人疗养院、光荣院,安置复员退伍军人等。
相关规范性文件主要有《军人抚恤优待条例》。
(五)社会互助
社会互助是指在政府鼓励和支持下,社会团体和社会成员自愿组织和参与扶弱济困活动的制度。社会互助具有自愿、非营利性的特点,其主要形式有:第一,工会、妇联等团体组织的群众性互助互济;第二,民间公益事业团体组织的慈善救助;第三,城乡居民自发组成的各种形式的互助组织等。社会互助的资金来源主要是社会捐赠和成员自愿交费,同时政府从税收方面给予支持。
相关规范性文件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
(六)住房保障
住房保障是这样一个概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保障每个人都有房子住,政府要实施一些特殊的政策措施,帮助单纯依靠市场解决住房有困难的群体。这个政策体系的总称,就叫住房保障制度。
我国的住房保障主要经历了实物配给、全价售房、提租补贴、市场供给等阶段。当前,住房保障主要包括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普通商品住房和高档住房等。
相关规范性文件主要有《中央廉租住房保障专项补助资金实施办法》、《廉租住房保障资金管理办法》、《廉租住房保障办法》、《关于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指导意见》、《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
大学生心态研究报告2
大学生心态研究报告
其一,不甘心做小人物的精英心态。
在人们的传统意识中,大学生可谓是天之骄子、社会精英,个个都应该是时代的弄潮儿,有着受人尊重的社会地位和他人羡慕的职业,而绝不会也不能混同市井小民般地天天为生存发愁。尽管现实社会的确存在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而舆论的不正确导向更为此雪上加霜。时常披露一些诸如北大学生卖猪肉,清华硕士卖白菜之类的“爆炸新闻”,把本来很正常的事渲染得神奇不已。正是这种人分三六等的封建观念,如同紧箍咒般地紧紧卡在了大学生们的心智上,让他们更加坚定了对精英心态的持有。他们不得不渴求一走出校门就能被社会接纳,并能顺利获得一个大展鸿图的平台,平步青云地实现自我人生价值。但事实上呢?当今社会早已发生了深刻变革,大学生这个曾被抬高的头衔,已经复归本位了。大学生再也不是一毕业就是干部身份了,而需要和社会上的很多人一样,面对眼前那平淡如水的生活状态。
但,精英心态却没有罢休,无时无刻不在怂恿着他们、迷惑着他们。告诉他们大学生可不是凡人,千万不能被市井淹没,必须出人头地。在这种浮躁的折磨下,不少大学生不敢承认现实,不停地在现实和梦想中游离,把自己挂在了头够不上天、脚着不了地的半空中,成为了现实社会中的一群蜘蛛人。
勿庸置疑,社会是需要精英的。越多的大学生成为精英,社会就会越阔步发展。但问题是,社会精英这个头衔,并不是社会早早为大学生们准备好的,而只是虚位以待,等待有能力的大学生通过拼搏去摘取的。而且,并不是每一名大学生都能够成为社会精英。能够成为精英固然光荣,不能成为社会精英却并不耻辱。天天为柴米油盐奔波忙碌,原本就是生活的常态,而决不是窘态。
其二,不甘心平淡无为的冒险心态。
刚出道的大学生心气都很旺,特别是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一些泡沫的刺激下,他们不甘心自己沉溺于平淡无味的生活之中,希望能够和一些有着离奇经历的富翁一样,用四两拔千斤的巧劲,获得人生的成功。他们会经常用一些富翁的故事激励自己,并随时准备亲身实践富翁们写在书上的经典致富神话。他们有着拼搏人生的信念,也完全做好了吃苦受累的准备,但他们却过于简单地把成功等同于顽强的毅力。
我的一个朋友,原本在一家国有企业上班,收入不高但也能够养活一家。但心怀鸿鹄之志的他却在一年后断然辞职,模仿某个富翁的经历,搞起了家用电器的代理,并谋划着用几年时间,把家电直销发展到全国甚至全球连锁。两三年下来后,他并没有成功,只得到了两样东西:一是欠了一屁股的债,二是满屋子卖不出去的电器。
做这样发财梦的大学生应该不在少数。应该讲,他们对生活充满期待和做事执着的精神,非常值得人们学习。但他们忘记了,他人的`成功是不可以简单复制的,那些离奇的致富神话更不可能被世人复制。要创业,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等各种各样的因素,光有美好的愿望和迫切心情远远不够。所谓经商三年徒,不经历风雨,哪能那么轻易见到彩虹?从一点一滴做起,看似平淡的无为,却是积小胜为大胜的最大所为。
大学生可以成为富翁,但不是所有大学生都可以成为富翁,也并不是所有大学生都必须成为富翁。那些有着离奇经历的富翁只是个例,并不是人人都可追赶的目标。
其三,不甘心比别人差的攀比心态。
有人说,中国人普遍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心态。这话不一定对,但有些刚出道的大学生确实如此。
不少大学生对自己的境遇不满,并不真是因为自己的工作不如意,而是因为受不了他人比自己强的压力。或许他们内心深处并不太在意物质上的享受,也甘心过平淡的生活,但就是有人在旁边比着,让他们时刻感到惶惶不可终日。
有的大学生毕业后在外漂泊好几年,自觉没什么成就不能衣锦还乡,而周边的一些人,特别是相识的朋友却早已经成为了先富起来的一部分,感到非常羞愧而无颜回家见江东父老。有的大学生毕业后留在了大城市,虽然工作也不错,干劲也十足,但由于一时买不起房、买不起车,总感觉低人一等而感到自卑。于是,为了出人头地,为了能够得到的夸奖和羡慕,他们自觉不自觉地陷入了世俗虚荣而不能自拔。
上大学,最高纲领是为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最低纲领是为自己能够有一条生存之道。这两点并不矛盾,更不对立。任何一名大学生毕业后,首先要考虑的不是要有多少作为,而是如何养活自己。上大学,对于很多人来说,实际上就谋生的手段而已。因此,根本没有必要给“上大学”披上过多的花环,也没有必要让“上大学”承载过多的责任,更没有必要因为上过大学,而让自己陷入与他人攀比的漩涡。
总之一句话,大学生和社会上的其他人一样,都是通过劳动主观为自己、客观为社会创造着财富。社会并没有为大学生们规定好必须要干什么,必须要成就什么。不管干什么,只要能够干得高兴,能够自食其力,富贵也好,贫穷也罢,都将会有快乐的人生,并不需要非得出人头地。事实上也没有多少人能够真正出人头地。世上多少人都只是在做着平凡的事,过着平凡的生活。
刚出道的大学生们,千万莫为虚名所累。
中国社会伦理舆情年度报告3
中国社会伦理舆情年度报告
《中国社会伦理舆情年度报告(-)》26日在于北京师范大学举行的首届网络伦理论坛上发布。报告指出,根据-的数据显示,制度伦理、职业伦理、人际伦理的舆情热度排在前三位。制度伦理舆情事件数量最多,这一领域的伦理冲突主要集中于行政权力和私权之间的冲突。职业伦理中,警民关系、医患关系是两个热点。企业伦理舆情集中在企业提供产品服务的安全性方面。人际伦理方面,与老人、儿童、青少年、孕妇等相关的舆情词汇成为高频热词。此外,在家庭伦理领域,与一老一小相关的伦理舆情能在很大程度上代表当下的社会伦理现状。
《报告》提出,当代伦理秩序的重建,以社会结构的变革——从家族到家庭、从熟人到陌生人、从现实到虚拟的变化为背景。对此,重建伦理价值体系,首先需要借助大数据等量化研究方法呈现网络伦理舆情状况,结合质化研究方法,探究伦理失范的症结所在。其次,深入剖析传统伦理价值体系中具有活力的文化资源,探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有效路径。第三,借助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以理性的态度加以客观解读,引导公众在讨论中逐渐达成社会共识,实现构建和谐有序社会伦理价值生态的目标。
报告由“场域视野下的网络伦理舆情评估”“网络伦理舆情高频词词库构建”“2017-中国社会伦理舆情运行特征素描”“2017-度中国社会伦理场域舆情特征素描”四个章节组成,旨在呈现当下中国社会伦理舆情的。状况,为进一步探讨解决社会问题的有效对策提供基础。
此外,论坛设“家庭伦理与网络社会行为伦理”和“媒介伦理与媒介素养”两个分论坛,与会学者针对网络时代如何构建和谐的伦理秩序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研讨。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喻国明、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秘书长祝华新、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李伦围绕“网络伦理构建的着眼于着手处”“互联网公共空间与公民素质”“万物互联时代的网络伦理学”等主题作主旨发言。
本论坛由中国伦理学会网络伦理专业委员会主办,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研究院承办,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创新中心联合承办。
相关消息:
26日在北京发布的一份社会伦理舆情调查报告显示,至20,中国的伦理舆情事件中,“社会与法”类事件最多,占比过半。从热点伦理事件的省域分布来看,北京、河南、广东列前三位。
3月26日,由中国伦理学会网络伦理专业委员会主办,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研究院承办,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创新中心联合承办的首届网络伦理论坛在北京举行。
本届论坛以“网络时代伦理价值体系重建”为主题,论坛上,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研究院院长于丹发布了《中国社会伦理舆情年度报告(2017-2018)》。据介绍,该报告以权威数据源作为研究基础,力图尽可能全面地呈现当下中国社会伦理舆情的状况,并为进一步探讨解决社会问题的有效对策提供基础。
报告称,社会伦理涉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在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下,围绕家庭、人际、企业、市场、环境等子领域,出现了很多值得关注的网络舆情事件。
这份报告的研究显示,2017-20伦理舆情事件中,“社会与法”类事件最多,占比超过50%,“时政”与“民生”类次之,均为13%。
报告分析,从社会性事件及涉法事件更容易受到人们的关注,说明公众对于那些具有新闻性、时效性及争议性的事件更感兴趣。
从伦理舆情事件的地域分布来看,调查显示热点伦理事件大多集中于地市级城市,占比39%,县级市及以下区域和全国范围内的事件占比约20%。一线大城市伦理事件占比最少,仅为5%。从热点事件的省域分布来看,北京最为集中,其次是河南和广东。
报告称,伦理舆情集中某些省域的现象,与该区域人口数量众多、人员构成复杂多样有很大关系。北京、广东由于自身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的优势,对外来人口的吸引力更强。加之本区域媒体数量众多,用户借助自媒体参与信息传播的主动性强,为伦理舆情的发酵和传播提供了合适的土壤。
在26日举行的论坛上,众多专家学者就网络伦理的构建、互联网公共空间与公民素质、媒介伦理与媒介素养等话题展开讨论。
西部大开发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4
西部大开发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西部大开发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国家历代领导人都给予高度重视,它对于提高西部多民族地区生活水平,缩小东西部差距,增进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推进全国的改革深入和持续发展都具有重大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意义。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的侧重点不同,西部大开发的内涵和形式均有所不同。
作 者:邵朋来 袁刚 孙胜存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系,北京,100871 刊 名: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ADULT EDUCATION OF HEBEI UNIVERSITY 年,卷(期):2001 3(3) 分类号:F2 关键词:西部大开发 三线建设 观念更新 知识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