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农村村民生态意识【通用5篇】
调查显示,农村村民对生态环境的关注逐渐增强,生态意识提升,但仍存在知识缺乏和行为不规范的问题,如何进一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的毛概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农村村民生态意识相关内容,供您学习参考!
毛概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关于农村村民生态意识 篇1
调研活动介绍
一、调研目的
为了响应党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态社会”的伟大号召,为了在农村生态环境的建设与改善及农村村民生态意识的评估与提高中贡献一份力量,我利用此次社会实践的机遇,进行了此次关于三家村生态意识的调研,对三家村的生态现状进行评估,得到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根据相关政策,结合专业知识进行全面、科学的分析,肯定成绩,指出不足,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同时,还将在此基础上,更深入一步地探究当地村民的生态意识现状,对当地村民生态意识水平现状进行评估,并在生态意识层面上进一步分析提高村民生态意识水平的策略。
与此同时,我也期望能通过对调研结果与搜集相关资料的对比参照,将其推广到我国整个的北方农村地区,重点将放在如何进一步改善与加强农村村民生态意识上。
二、调研对象
三家村部分村民
三、调研方法
本次关于三家村生态意识调查采取以走访、观察法为主,问卷调查为辅的调研方式展开。 此次调研主要通过评估当地生态现状,了解当地村民的生态意识状况。同时 共发放了200份调查问卷,通过对问卷的统计分析,了解当地村民生态意识现状。
即此次调查分为两个层次,首先是针对当地的生态现状,从存在的现实状况入手,然后再上升到当地村民的生态意识现状。以后者为主,前者为后者服务。
在此次调研中,共在三家村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84份,回收率为%,其中有效问卷182份,有效问卷率为%。而在问卷的统计中,鉴于无效问卷只是在某一个问题上无效,采取排除无效答案的处理方式,以充分利用调查问卷。
由于我并非专业调研人员,同时也受专业知识、时间、费用等方面的限制,此次关于三家村村民生态意识的调研并不十分专业,存在着许多偏颇之处。但是我认为此次调研的准备工作是细致的,调查工作是认真的,统计、分析工作是科学的。通过这样的步骤得出的结论,是具有一定得代表性,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客观事实的。
调研结果及分析
一、三家村生态环境现状分析
从生态学的角度而言,生态环境的定义为: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整体,主要或完全由自然因素形成,并间接地、潜在地、长远地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
农业是以土地、水、气候和生物资源为基础的产业部门,这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变化,直接影响着农业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的发展。进入20世纪,随着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自然资源快速消耗,出现了气候变暖、土地沙漠化、水资源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重大资源环境问题,不同程度地困扰着各国农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甚至政局的稳定。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和农业一体化的进程,世界各国正在积极制定保护和改善农业环境质量、防治农业污染的政策和措施。因此,农业生态环境是21世纪面对的社会重大问题之一。
我通过调查问卷和调查走访,以及我队员的自我观察,结合调查问卷统计数据、调查走访记录和队员们的三家村生态及生态意识现状书面评估材料,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三家村现有生态环境进行分析。
下面我来看一个调查问题的统计结果:
题目:您认为三家村目前的环境与生态状况如何?
A)不好 B)一般 C)好 D) 不知道
数据统计结果:
如上图所示,我可以看出,在我的调查对象中,有20%的村民认为生态现状好,有70%的村民认为生态现状一般。
农村与城镇一个最大的差别就是农村垃圾的随意散布,到处都可见散落的垃圾,缺乏统一的处理。农村生产、生活垃圾的处理既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又是一个处理起来较为困难的问题。
生活垃圾的问题在于村民一般都是随意排放,使得各处都可以看到随意丢弃的垃圾(如图)。此外对一些电子垃圾的随意丢弃,像电池,充电器等,也因环保意识淡薄未经过分类和回收处理,就和一般的生活垃圾混在一起丢弃。而随着近些年化肥的使用,村民对人工堆肥垃圾的依赖降低,许多垃圾也就得不到有效的处理。综合起来看,农村的垃圾污染情况比较严重,随处都可以看到各种未经处理的垃圾堆积物。在农村,生产、生活的污水往往是不经任何处理,直接排放。三家村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据调查了解,当地较大部分的村民对日常生活使用后产生的生活污水习惯性的处理方式都是随地处理,直接排放,使之自然地风干。有些也采取明渠或下水道方式排出,一般直接引入村庄周围的小河流。但事实上,这并没有从根本上对污水进行处理,反而加重了周围河流的污染状况。
二、三家村村民生态意识现状分析
在完成了对三家村生态现状的论述与评估之后,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地分析三家村村民的生态意识现状。
首先明确生态意识的概念:生态意识是从生命与环境的整体优化目标来理解和追求社会发展的一类意识要素与观念形态,是生态规律的支配作用和生态条件的制约作用在人的观念上的反映。它注重维护社会发展的生态基础,强调从生态价值的角度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生目的。生态意识是根据社会与自然的具体的可能性,最优解决社会与自然关系问题所反映的观点、理论和情感的总合。生态意识的特点: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的整体性与综合性,把自然、社会和人作为复合生态系统强调其整体运动规律和对人的综合价值效应;突破过去那种分别研究单个自然现象或单个社会现象的理论框架与方法论局限。
通过我的调查,综合各项调查数据和资料,结论为与三家村现有生态现状较为乐观的情况不同,三家村村民生态意识现状形势严峻,不容乐观。下面分点作详细阐述:
首先看一个简单的环保知识问题及我所得到的数据统计结果:
题目:您认为我通常所指的“三废”问题是指什么? (多选)
A)废气 B)废液 C)废水 D)废纸 E)废渣 F)废弃的白色污染
数据统计结果:
由此可见,三家村较多部分的村民对于极其基本的生态信息缺乏了解。
三、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以本次在三家村的实地调查结果为依据,结合其他的关于农村生态环境现状及农村村民生态意识现状调查,以整个农村地区为展开面,我得出结论:农村村民在生态意识方面较为薄弱,处于一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阶段,缺乏对当地环境的归属感,情况不容乐观,需要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
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观点、态度较为缺乏
人与自然关系是人们生态意识中最重要的观念。它如同一座房子的根基,一种理论的基础。人与自然关系的意识,直接表现为人们对自然的态度,指导着人们所作出的各种行为。从上面的情况说明中,可以看到,能够以一种较为科学的态度指导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村民连三分之一都不到。这样的情况实在令人担忧。
四、改善现状的策略分析
面对着农村村民生态意识薄弱的不容乐观的情况,以及进一步增强农村村民生态意识的的迫切性,我参考相关书目及资料,提出了以下几点以培养和提高村民生态意识为目的的策略。
(一)教育的引导?
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让人们在心理和道德的层面上,形成一种内在的强制力,以约束人的行为,以形成所期望的道德品质和意识,并为形成所期望的文化环境提供条件。在培养和提高人们生态意识的过程中,教育是最为重要的手段之一。没有哪个国家,不重视教育在普及和增强社会主流意识方面的重要性的。而任何一个想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国家,都必须注重教育在培养和提高人们生态意识方面的重要性。?
不仅仅要让生态意识于民众的心中形成,更重要的是它能在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的心中深深扎根。
(二) 法律与制度的保障?
法律具有指引、评价、预测、教育和强制等多种作用,法律通过其效力的实现,而达到对人的行为的外在的强制的引导作用。法律的作用是外在的强制,而道德则是内在的强制。为实现法律的效力,必需辅之以相关的具体制度。生态意识可以塑造文明的法律和制度,同时法律与制度对生态意识的培植也在起着保障与巩固的作用。?
通过法律的方式,设立具体的维持生态安全的程序和制度,对于破坏生态安全的行为,依法追求其责任;对于在保护环境、有益于生态安全的行为予以奖励。通过奖惩来引导人们的行为。从而加强对法律的信仰,对生态意识的信仰。而如果没有良好的法律和制度的保障,来对善加以褒奖,对恶加以惩治,即使通过教育能在人们的心中建立起生态意识,然而此种意识的存在却是不能长久的。因为教育的引导目的得不到法律与制度的有利保障,则人们对生态意识的感情将逐渐丧失。对于民众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进行引导的法律,不仅仅包括环境法,而且需要民法、刑法和行政法共同参与相互配合。
(三)政府部门的努力
政府部门在农村村民生态意识的培养和提高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同时也是其必尽的义务。
这就包括了对党和国家相关政策不折不扣的执行与落实;包括了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采取恰当措施,建立合理机制来加快农村村民生态意识的培养与提高;同时还包括了加大政府相关知识政策的宣传力度。
各级政府部门应当加大对农村地区及农村村民生态常识的宣传,同时也应当加大保护生态环境的必要性与迫切性的宣传,增加农村村民对当地环境的归属感,以主人翁态度来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此外,也应当加强环境破坏后果的宣传,使每个人都对环境破坏后果有明确的认识,避免保护环境“力不从心”情况的出现。
毛概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关于农村村民生态意识 篇2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与之相适应的网络技术也得到了广泛而深刻的发展。如今,网络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极大地丰富和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但是,正如其他任何技术一样,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网络作为一种新的技术手段,综合了以往语音、视频和数据业务,为人们提供多元化的网络服务,在带给人们方便和新颖的同时,也直接影响到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这种影响是两面性的。大学生作为网络使用者的主体,研究他们使用网络的情况,有助于找出网络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并由此形成解决办法和指导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使网络这个新兴技术更好的服务于社会,使人们的生活更加稳定和谐。
方法与步骤介绍
调查方法的介绍
本次调查采用网上问卷调查的方式,在问卷网上设计好问卷后,将链接发送给其他同学,邀请他们参与问卷调查。
调查对象的介绍
由于上网的主力是年轻人,我们能够邀请到的主要也是大学生,因此该问卷设计的调查对象为大学生,我们将对大学生的上网情况进行分析总结。
分析方法的介绍
调查背景
目前全国在校大学生超两千万人,作为民族未来的栋梁,大学生的发展状况对整个国家来说至关重要。网络作为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影响到大学生的方方面面。对大学生的上网情况进行调查,能够对大学生使用网络的情况有充分的了解,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研究,能够更好的总结当前大学生的生活状况,提出切实有效的意见建议。网络的即时性和多样性给大学生带来丰富的信息,使大学生的生活与外界紧密相连。通过网络,学生们可以获取新闻资讯,结交新老朋友,观看电视电影,进行评论讨论,开展网上购物,娱乐放松自己,可以说网络已成为自成一体的虚拟世界,几乎现实世界的所有事情都可以通过网络完成。
网络给大学生的生活带来极大便利,丰富了大学生的眼界,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但不可否认的是,网络也给大学生带来许多消极的问题。沉迷游戏,荒废学业早已不是新鲜的话题,为游戏动辄花费上万元人民币的也大有人在。网络上的暴力等不健康内容也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甚至造成了现实中的行为混乱。对大学生上网情况进行规范引导已刻不容缓。
当今世界东西方文化交融加快,文化对立冲突也明显加剧。西方文化通过网络不断渗透进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如何在开放的环境下既接受西方文化又保留传统文化也成为重要的研究内容。同时境内外反华势力通过网络进行反华宣传,煽动国内暴力事件更加不容忽视。大学生必须保持警惕,坚决抵制通过网络进行反动行为。
随着社会变迁的加剧,社会冲突不断涌现,越来越浮躁的人们也将网络作为情绪的宣泄口。由于网络身份的不确定性,加上部分人责任意识淡薄,在网上胡乱攻击他人,批评政府,散播谣言,这些都成为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大学生作为民族外来的希望,在面对这些问题时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维护社会稳定。通过这次的问卷调查,我们能够初步掌握大学生的网络使用情况,得出合理结论,提出有效的建议,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调查问卷统计结果与分析
本次网上调查共获得答卷55份,下面将对问卷的调查结果进行详细的统计分析,以便ZUI终得出正确结论并提出可行建议。
网络道德问题现在已成为困扰社会的重要问题,从上表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不少大学生对这个问题没有充分清醒的认识,或者说认识还不够。网络虽是虚拟的世界,但却不应缺乏监管。政府应不断完善监管制度,大学生也应该严守道德红线,对自己在网上的行为负责。
结论与讨论网络的正面影响:
为大学生提供了一种学习的新渠道。在国内高等教育资源短缺的情况下,网上授课已经成为一种新颖的教育模式。学生不仅可以选择性的学习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还可以和学校的老师直接交流,让老师解答疑难,我们甚至可以不用出国就可以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另外,在现如今这个新知识呈爆炸性增长的时代,知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学习已经不是一件一劳永逸的事,而网络信息的及时性正好适应了这个发展过程。一个人只有不断的接受新事物和新概念、不断地学习,才能适应社会的变迁和时代的发展,而网络在此过程中起的作用不言而喻。
丰富了大学生的社会生活。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的应用已经渗透到大学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阶段。没上大学之前,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学校的基本信息,包括学校的各个学院、各个专业的背景和发展方向,然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适合自己的专业;上大学之后,可以通过网络结交朋友、认识新同学,闲暇时可以通过网购、看电影、听音乐和玩游戏打发时间,还可以通过网络组织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和学术活动;到了毕业季,可以通过网络方便快捷地了解各种招聘信息或者关注各种考研网站,选择合适的学校继续深造可以说,大学生的社会生活已经离不开网络。
有助于拓宽大学生的思维和视野。网络的包容性使不同生活背景,不同生活经历,处在不同生活环境中的人能够平等自由的交流。通过这种交流,可以使人了解各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有助于创新性思维的形成。网络的多样性使人能够见识到自己生活范围之外的、自己不熟悉的事物,可以开拓人的视野,激发人的好奇心和不断探索的欲望,这是一个人不断进取的动力所在。
满足了大学生交流、沟通和理解的需要。由于多数大学生是独生子女,独立性较强,一旦与父母缺乏有效的沟通,与父母之间存在隔阂,就可能会导致心理障碍,网络自由开放的特点使他们纷纷借助网络这个平台与人沟通,相互倾诉,渴望被理解。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大学生的不满情绪得到了宣泄,有益于家庭和社会的和谐。
网络的负面影响:
网络上的信息量太过庞大,过多的信息造成了信息污染。尼葛洛庞帝说:信息高速公路的含义就是以光速在全球传输没有重量的比特。网络世界包罗万象,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信息,并且其中的信息量正在呈几何级数不断增长。一方面,大量的信息使人应接不暇,大学生为了追求所谓的学识广博,只能走观花般浏览大量信息,而忽略了思考这一过程,而且不断变化的信息使人的注意力无法集中,形成一种快餐化文化,这与我国思想文化的博大精深背道而驰;另一方面,这些信息中存在着大量垃圾信息,一些色情、暴力的信息经常会出现,这对大学生的身心造成了严重的伤害,尤其是在这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有些人因此毁了前途,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网络的超时空特性扩大了大学生的交往面,但是网络的虚拟化导致了这些人社会化的不足。网络可以传输文字、图像和视频等各种格式的信息,为大学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多媒体、互动性的立体途径。网上收发电子邮件方便、快捷,ICQ新奇、及时,聊天室轻松愉快,BBS的讨论自由、广泛,大学生通过这些途径可以与许多互不相识的人交谈、来往,互相帮助,互相倾诉。还有许多网站专门提供各种类型的交友服务,大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工作的需要、学习的需要交到自己想交的朋友因此,很多大学生沉迷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与现实世界缺乏互动和交流,导致他们的自我意识太强,对社会持一种冷漠态度,这完全不是大学生该有的青春气盛、朝气蓬勃的样子。
由于上网占用了大学生大量学习和思考的时间,很多人荒废了自己的学业,整天沉迷于网络游戏和网络交友,挂科和不能毕业的现象层出不穷。在调查的样本中,由27%认为上网影响到了自己的学业。
长时间的面对电脑屏幕,可能造成大学生生理机能失调、内分泌紊乱、神经系统正常节律被破坏等健康问题。有48%的被调查大学生每天上网时间在2~4小时,有27%的被调查大学生每天上网4小时以上。
毛概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关于农村村民生态意识 篇3
四川省农民生态文明意识现状调查与思考
生态文明是人类对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追求人与自然、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协调发展而取得的积极成果与进步过程,是人、经济、社会与自然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型文明形态。
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
自20__年以来,四川省以生态省的建设为载体和抓手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四川是一个农业大省,农民占总人口的60%以上。因此,农民生态文明意识的状况直接制约着农村乃至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
一、 调查目的、对象与方法
为了深入调查生态文明意识在广大农村树立的情况,课题组自编了“农民生态文明意识调查问卷”,本问卷共设计了20个问题,主要从对生态文明知识的知晓度、生态文明建设的认同度以及生态文明的践行度等三个维度来调查农民的生态文明意识现状,以期进一步探究在农村普及生态文明知识、提高农民生态文明意识,对农村开展有效的生态文明教育,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实现环境优美的、生态文明的、新农村建设。
20__年7月至8月,课题组成员分别奔赴了四川省成都、德阳、绵阳、南充、广安、达州、泸州、西昌、遂宁等地区,主要采取无记名问卷的方式进行随机抽样调查,辅以访问调查及座谈交流。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150份,收回问卷1086份,回收率为%,其中有效问卷1007份,有效率为%。应用微软E_cel软件对调研数据进行处理,结果解释以统计结果为依据。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农民生态文明意识普遍偏低,其中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同度最高,为%,其次是对生态文明知识的知晓度,为%,而对生态文明的践行度最低,只有%。下面具体对本次问卷中生态文明意识的三个维度及典型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对生态文明知识的知晓度
生态文明意识是基于生态文明知识的有效认知基础之上而得以形成的。因此,了解人们对于生态文明知识的认知就成为分析人们生态文明意识的首要方面。本次问卷主要通过5个问题来考察农民对生态文明知识的知晓程度。
农民对生态文明知识的知晓程度总体不高,知晓的比例为%,刚刚过半,也就是近一半的人对生态文明的相关知识是不了解的。其中基层领导对生态文明知识的知晓程度相对要高些,但仍然不太理想,占%。对生态文明的概念和国家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具体时间,知晓的人最少,只有%的人知道生态文明这个概念,但没有一人能准确说出什么是生态文明。当问及国家是什么时候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只有%的人能正确选择20__年,其中还不乏有猜测的成分。而对绿色产品和白色污染的的概念以及废电池的危害,知晓程度相对高一些,分别占%、%和%,但离“全社会”这个要求也还相距甚远。
(二)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同度
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同是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的基础。从表1可以看出,人们对建设生态文明的认同度比对生态文明知识的知晓度要稍高一些(高出5%)。但仍然比较低,只占%,基层领导对建设生态文明的认同度相对较高些,占%。
本部分主要包括人们对待人与自然关系的态度、对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经济的关系的态度以及人们的环境责任意识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中,1~2题是对自然观的考察,即考察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态度。能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只有%,也就是还有一半以上的人不能够正确认识或根本没有思考过。而其中对“您认为人能够战胜自然吗?”这一问题的回答,更是令人堪忧,居然还有%的人认为人能够战胜自然。表明农民的自然观很大部分还是属于工业文明框架下的“天人对立”和“人定胜天”的人类中心主义,而没有树立起生态文明所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的核心理念。
对于环境保护的责任,绝大多数人(%)能够意识到是每一个人的事,这表明人们的环保责任意识相对比较高。对于燃烧秸杆的做法,一半左右的人认为是不对的,当问及他们认为不对的原因时,几乎都能说出会造成大气污染。而认为这种做法是对的%的人群都是把秸杆作为燃料来煮饭,他们认为可以节约燃煤,因此是对的。而还有%的人表示从来没想过对与错,怎么方便就怎么处理。5~6题旨在考察公众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二者关系的态度,%的人都能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但却有%的人持无所谓的态度。问及选“无所谓”的原因时:大多认为退耕还林与自己关系不大。而对于在家附近建一个有严重污染的化工厂,大多认为虽然有污染,但同时也能促使他们创收,这表明还有部分人认为经济发展比环境保护重要。
(三)对生态文明的践行度
人们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程度,是其生态文明意识的最高层次和最成熟的发展阶段,直接体现着一个地区或国家生态文明的发展状况。[2]因此,调查农民对生态文明的践行度,可以反映出他们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意识。
在日常生活和农业生产过程中,农民对生态文明的践行度非常低,参与意识不强,只有%的人的行为符合生态文明理念的要求,而基层领导有%的人符合。其中对于塑料袋的使用,依然是极其普遍的,有%的人都在长期使用。但大多村民表示他们一般都会进行回收利用。但当问及回收的目的时,几乎100%的人都是为了节约开支,而不是为了环保,这表明了公众的部分环保行动是出于自我利益,而不是公共利益,也从侧面反映了其环保意识的淡薄。而对于垃圾的处理,也是令人堪忧的,有%的人依然是采取传统的堆放和焚烧方式。
上述2个问题都是导致当前农村环境污染的重要成因。关于沼气的使用有53%的人有时用或常用,还有47%的人从不用,因为根本就没有建设沼气池,可见公众或村干部们对于当下农村建设循环经济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或推行力度不够。最后2道题是考察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和宣传力度。当问及“您村有专门的政策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吗?”只有%的人说“有”,%的人选择“没有”,而%不知道是否有。而基层领导干部中也只有%的人选择“有”。这表明农村缺乏相应的政策来保障生态文明的建设。而关于“您的环保知识主要是从哪里知道的?”这一题的回答,选择通过乡、镇领导和村里领导宣传的分别只有%和%,而绝大多数是通过电视或亲戚朋友等渠道知道的。可见当前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既缺乏相应的政策来保障,更缺乏相关的基层人员来推动,生态文明的宣传力度远远不够,离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的要求相距甚远。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四川农村地区农民生态文明意识普遍偏低,且生态文明意识与生态文明的践行存在脱节的现象。
2.基层领导干部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推行力度不够。
综上所述,四川农村地区农民生态文明意识比较薄弱,参与建设生态文明的行动更是不能令人满意。因此,普及生态文明知识,提高生态文明意识,鼓励农民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刻不容缓。
(二)建议
1.加强生态文明理念的宣传和教育,促进生态文明理念普及化、大众化
(1)加强农村基层领导干部的教育和培训,引导树立注重生态效益的发展观、政绩观组建生态省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专家宣讲团,通过举办专题研讨班,采取专题讲座、系列报道等多种形式对农村基层领导干部进行定期培训,以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对建设生态省和生态文明重要性的认识,使他们都充分认识到:为官一任,不仅要造福一方,而且要造福子孙、造福后代,万万不可急功近利,只图眼前。同时要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树立绿色GDP观,改变传统的发展思维和模式,树立保护生态就是保持竞争优势、建设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环保意识,促使其成为“生态文明”的忠实践行者和推动者。
(2)加强对农村广大群众的宣传和教育,树立人与自然平等、和谐相处的自然观针对广大农民群众科学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接收知识能力不强的状况,科普宣传的内容应该简单易懂又具有吸引力,这就要组织有关专家专门编写农村环保科普知识系列读物,将生态文明的知识生活化、通俗化,让农民看得懂,易接受。
同时,宣传的形式要灵活多样,切忌单一的说教,要以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横幅、标语、和村务公开栏等各种载体,进行多层面、全方位的宣传和教育,强化人们的生态危机意识,引导人们摒弃“人类中心主义”的自然观,树立人与自然平等、和谐相处的自然观,形成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善待自然的良好氛围。[3]
(3)把生态省和生态文明教育纳入中、小学教育,从小培养娃娃的生态文明意识
牢固树立生态文明意识,要注意从幼儿抓起,从小培养他们的环境意识。建议把生态省和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农村各级教育体系,充分利用中小学校的教育阵地作用,大力开展对青少年学生的生态文明建设宣传教育,提高学生对生态省和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这就要求,首先对教师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要求教师要身体力行,成为学生效仿的榜样。同时组织有关专家专门针对不同学龄段的孩子(小学、初中、高中),编写相应的的生态省和生态文明建设读本或课本(如小学版、初中版、高中版)。在成绩考核过程中,除了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知识的考核外,还应把学生的环境行为作为学生个人、班级评奖评优的重要参考依据。此外,要注意构建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生态文明教育模式,通过多方共同努力,让幼儿从小学会爱护身边自然界的生命、珍惜家乡的一草一木,培养他们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通过加强宣传和教育,促使生态文明理念普及化、大众化。
2.开展生态文明实践活动,强化公众的参与意识
(1)政府牵头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活动
针对农民生态文明意识与生态文明的践行存在脱节的情况,政府应该起着主导作用,组织举办各种生态文明实践活动,让全体公民在实践活动中接受教育,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的基本要求,积极推进生态省和生态文明建设。开展活动时要坚持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从群众最关心的事情做起,从人民群众身边的小事做起,才能调动农民群众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4]
例如通过政府牵头在全省范围内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创建活动,对于在生态省和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做出重大贡献的个人、基层党组织、学校、社区、村镇,给予相应的奖励,并予以表彰。举行节能减排家庭行动即环保布袋进万家活动,充分发挥每个家庭、每个农民在践行“生态文明”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强农民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文明意识。
(2)支持、鼓励民间组织和社会团体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活动
除了政府主导以外,还要支持、鼓励民间组织和社会团体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文明实践活动。因为民间环保团体既是公众维护自己合法生态环境权利的需要,也可以帮助和配合政府开展生态、环保工作,是沟通政府决策和民意的桥梁。因此,政府要为民间环保团体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资助,鼓励其在全社会提倡符合生态文明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塑造科学的环境伦理道德观和环保行为习惯。强化人们的生态忧患意识,使之树立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价值观。[5]
3.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构建培育生态文明意识的长效机制
(1)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制度
建立包括生态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环境听证会制度、公众参与环境决策制度、公众参与环境监督的制度等在内的系列公众参与制度。对涉及群众生态权益的重大决策和开发建设项目,实行公示或听证制度,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使更多的公众参与到环保行政机关的决策过程中,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环境知情权、发言权和监督权,增强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权利意识、责任意识和监督意识。
(2)完善绩效考核制度
建议把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和公众的评价纳入领导干部的绩效考核之中,充分发挥考核评价的
导向作用,引导各级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制定以工作绩效和公众评价为主要依据的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绩效考核办法,采取百分制,由工作绩效目标考核得分和公众满意度考核评价得分加权重计算。
(3)建立村民形象评议和奖励制度
借鉴贵阳市乌当区偏颇乡的经验,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来评议村民的形象。评议内容包括思路创新、勤劳致富;家庭和睦、邻里团结;文明生活、环境整洁;保护生态、美化院落;民族文化、弘扬传承;崇尚科学、重视教育;遵纪守法、乐于助人;言行文明、礼貌待人;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计划生育、优生优育;齐心协力、争创平安等方面,并对每个方面赋予不同的分值,根据得分,分为优、良、中、差四个等级。分“季度考评”和“年终总评”两种形式,根据考评结果对优秀农户进行奖励和表彰。
总之,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且必须长期坚持、一以贯之,才能促进生态文明观念在广大农村乃至全社会牢固树立。
毛概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关于农村村民生态意识 篇4
调查背景
当前的消费市场中,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正受到越来越大的关注。由于大学生年龄较轻,群体较特别,他们有着不同于社会其他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一方面,他们有着旺盛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他们尚未获得经济上的独立,消费受到很大的制约。消费观念的超前和消费实力的滞后,都对他们的消费有很大影响。特殊群体自然有自己特殊的特点,同时难免存在一些非理性的消费甚至一些消费的问题,如没有形成完整的稳定的消费观念,普遍还存在储蓄观念淡薄和盲目攀比心理的消费问题等。
调查对象
大一到大四学生。
调查方法
采用网络问卷调查方式。
报告正文
论大学生消费现状
摘要:
针对越来越明显的大学生消费热问题,我们进行了网络问卷调查,其中对每月学生的主要花费进行了提问、对比、数据分析,总结了我校大学生的消费主要去向,从普遍现象来看,我校大学生中简朴的学生要明显多于肆意挥霍金钱的学生,但是,现今普遍生活水平的提高也直接导致了生活费用的明显增加。
关键字:大学生、消费、物价、消费来源
正文: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当代大学生的消费水平正逐年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感到供养一个大学生的压力,很多人说,大学生的消费水平基本可以赶超白领。那么,大学生的高消费到底源于何处呢?为什么大学生的花费会如此巨大呢?
本次的调查对象多为大二的学生,虽然反映出的问题不是很全面,但是也有一定的代表性。从调查数据的整体来看,大多数同学的月生活费都花在了伙食费、通讯费、交通费等基本生活费用上,但是为什么生活费用会越来越大呢?我们分析,可能是社会整体消费水平的提高,物价上涨,物资丰富等原因能造成的,此外,地域不同,环境消费水平的不同也是影响大学生生活费用重要因素。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虽然目前社会经济有所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但大学生的消费水平还是比较低的,增长不是很快。31%的大学生月生活费还限于400~600元,月生活费水平主要集中于600~1000元,占到了%,仅有%的大学生每月的生活费在1000~1200元以上,在120以上的只有%。从此项数据显示,大学生的基本消费结构还是十分正常的。
首先,我们发现大多数大学生对家长的依赖性很强,独立意识较弱,他们的生活费来源大都仅仅来自于家庭(81%),只有极少数的学生会通过自己做兼职打工(%)来减轻家庭的负担。这一方面说明了我们的大学生独立性差,责任感弱,生存能力低下,不会体谅他人,另一方面反映了中国高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存在的普遍问题,对于中和素质和人格培养的忽视。被调查者资金主要是由父母或家庭提供这个数据还说明了一点,这种情况是当代中国大学生的普遍情况。很多社会因素我们无法改变,但是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很多人居然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即使做兼职,大多数学生也不是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或是尽早经济独立,而是为了要增长个人的阅历和社会经验,大家经济独立意识之差可见一斑。比起欧美发达国家的同龄人16岁就要经济独立来说,差距较为明显。可是,换个角度思考,这也是我们提高大家经济意识的一个突破口,需培养和加强。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清崎曾经说过:理财与你挣了多少钱没关系,它是测算你能留住多少钱以及能让这些钱为你工作多久的能力。
消费层次一定程度两极分化这是大学生消费中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据有关资料显示,武汉大学生中其中年消费的达到2850元,而年消费ZUI低的只有210元。大学生年支出均值为元。这其中有%的大学生把家庭供给作为ZUI主要的经济来源,占其总消费的70%以上。家庭收入越高,对学生的经济供给越多,构成大学生消费的一种特殊的奢侈格局,主要表现在旅游、电脑、手机和娱乐等方面的消费上。在我们的调查中也体现出了大学生消费的两极分化,不过高消费的人还是少数的,仅%的被调查者每月生活费在120以上。而生活水平较低的学生主要是在娱乐、交际、通讯、衣着等方面比较节俭,学习方面的花销也会适当减少。
研究了各个方面的支出金额后,我们发现学生们花费ZUI多的事在饮食方面,通讯费用和娱乐费用跟以往调查显示的结果相比有增长的趋势,花费在学习方面的金额与其他方面相比所占比例始终较小。由表中数据可看出,饮食方面支出居于2540的人数ZUI多,吃饭消费占总消费的比例较高,因此,大学生这一群体的恩格尔系数较高,这可能是这一群体的特点。总体来说上大学生的消费仍然处于温饱阶段,即吃饭穿衣仍然是支出的主要方面;但是这种温饱已经有向小康过度的趋势了(这点由我们日益增多的娱乐、通讯支出,潜在恋爱支出就可以看出)。花费在学习方面的费用所占比例不大从侧面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心态不是很积极,学习欲望不是很强烈,经历过多的放在娱乐和校园生活的其他方面了。学校和社会可以对大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多买书,多读书,努力发展完善自己,充实自己,提高自身价值。人际交往费用的增长,说明学生越来越重视学校中的人际关系交往,这既是好事但也有值得忧虑的地方。更进一步的思考综合以上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正逐渐成长为新时代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在大学读书的我们,目前基本上还没有能自主负担所有生活开销的能力,所以,在花钱购物时就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能肆意挥霍,许多没有必要的开销都应逐一免去,在大学期间养成良好的理财习惯。
建议同学们要控制欲望,不要盲目炫耀,更不能攀比,攀比心理的形成不可避免。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呢?首先,我们应树立适应时代潮流的、正确的科学的价值观,逐渐确立正确的人生准则,给自己理性的定位。大学生的确需要竞争意识,但并不是所有的事物我们都需要争,生活上次于别人,并不可耻,没有必要抬不起头来;
多把心思放在学习上;购物时不要急于出手,多参考别人的意见;另外要学会理财,制定每月的开销计划,进行消费记帐也是大有帮助的。理财其实也是一种管理能力,如何去管理自己的财富,进而提高财富效能,如何去规划、管理自己的生活能力。
毛概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关于农村村民生态意识 篇5
民环保意识调查与研究
一.选题内容及理由:随着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农民收入提高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农村生活污染、垃圾废弃物排放量日益增加,化肥农药使用量居高不下和一些城市污染企业逐渐向农村转移等原因,导致农村地区环境状况日益恶化,环境质量明显下降,这不仅影响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存环境问题,同时也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是重要的威胁,为此,对我所在农村的周边居民环保意识进行调查。
二.实践过程:
村里情况:第一天刚走进村里,发现村前的小河污染较为严重,河边也堆积着一些垃圾,随处可见垃圾堆,也会有村民将生活污水倒入河中。工厂周围空气质量相对较差,河流的污染也更为严重。
实践过程:为了提高查访效率又不打扰村民休息,我选择在每晚七点之后走访,村民们在知道我的来意后,都会热情地招待我,并积极的配合我,对提出的相关问题积极做出回答。
实践时间:采访了16户居民,
采访了18户居民
采访了15户居民
采访了13家化工厂及电子厂
实践内容:对采访的49户居民及13家工厂提出如下问题:
如何处理废弃物;
对秸秆的处理;
是否经常性的使用农药;
生活污水的排放;
工业废水及废弃物的排放;
噪音的处理;
是否有环保意识。
农民环保意识调查与研究
根据被采访的49户居民整理了如下数据:37%的居民随地处理垃圾,83%的居民仍然使用秸秆燃烧处理秸秆,并且过度的依赖化肥农药,49%的居民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流中,在被调查的13家工厂中,超过一半的企业将工业废水直接排入河流或将工业废渣随地堆放,另外,所有被采访者68%的人是有环保意识的,但只有15%的人能够真的做到。
作为世界上的农业大国,我国农村地区占国土面积是较高的,农村地域广阔,因此搞好农村的环境保护工作,对于幅员辽阔的农村地区乃至受其牵连或影响的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广大农民的身体健康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觉得造成农村生态环境日益严重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乡镇企业污染蔓延,造成浪费。为了搞好农村的经济,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脱贫致富,当地政府不顾环境和经济效益,盲目的办起企业,同时有些城市高污染企业由于农村地皮便宜,排污方便,也愿意将工厂设在农村地区,由于这些企业耗能高,技术落后,排放的污水不能得到有效处理,导致很多地方水资源遭到严重的污染,发生人畜,农业用水危机,农业产量连连下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一些工厂直接将一些废气通过大烟筒排到空气中,许多养蚕农户家的蚕都养不起来了,蚕不结蚕茧了。
2.过度的使用农药。综合治理措施不全会导致病虫发生,第一时间当然会想到使用农药,但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但会给农业生产造成严重的损失,还会使农产品受到严重的污染,同时也造成了环境的污染。像田里种的学多蔬菜隔三差五的就要打农药,预防虫害疾病,还有一些杂草也喜欢打农药,调查的每户居民家都是这样的,只有个别农户家养了一些牲畜才会割草给牲畜吃。
3.耕地面积的减少。企业和商品用房的不断占地,使仅有的耕地面积不断缩小,单位耕地上承载的人口不断增加,土地和人口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大。很多地皮都被开发商承包了,建一些商品房,一些工厂就是买的农民土地建起来的,除个别是在乡村学校基础上建起来的。
4.土壤的肥力下降。主要原因是水土流失、粗放耕作,农田污染、有机质不能还田,不正确的土壤耕作等,另一部分由于大部分秸秆作为燃料烧掉,从而使秸秆不能还田,土壤有机质严重缺乏。
5.废弃的塑料制品严重污染。塑料工业给人们带来巨大的方便和好处,但大量的废弃塑料制品在自然界急难降解,造成白色污染严重。比如一些传单随地扔,超市为了吸引顾客免费提供塑料袋等。
6.施肥方法不合理。由于不正确的使用化肥,导致施肥量虽然增加,但是产量却不增加,降低了土地生产力,同时也浪费了资源。
对于以上存在的许多问题,我想这并不是短时间就能解决的,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应当控制污染源,尤其对于污染农业用水的污染源要进行严格控制,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可以采用高技术对污染物进行处理或者对于废渣的回收利用。同时对于那些高污染而且生产效率又不高的企业应采取停办措施。其次推行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能源政策,将当前的和长远目标结合起来,统筹安排,发展生态农业,实现秸秆还田,提高土壤肥力。当然也要科学的施肥,提高肥料的有效利用率,降低施肥成本,最大限度的发挥肥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绿色可以说是现代生活的一个标志,我们也可以发展绿色技术,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倡绿色消费。在整个措施当中,人无疑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我国的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现状及其严重的危害,要有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心。梳理生态意识和环境意识,在提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时,全面提高人口素质,加强生态,环境只是的教育及普及。对于政府和执法人员应当加强法制建设,健全执法检查体系,不能因小失大。应当制定相关的法律政策,可以由群众来监督地方官员的执行,加大秸秆禁烧和农药化肥的综合使用力度,坚决打击各种违法犯罪和破坏农村环境的行为。
实践出真知,作为一名大学生,要想成为21世纪合格的人才,必须跨出校门,走向社会,在实践中不断分析和总结,从而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走向社会,参加实践,可以帮助我们摆正自己的位置,不盲目自大,也不过分自卑。社会实践对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很大的帮助。回顾这次事件,我觉得很有意义。在以后的学习或工作岗位上,我会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展现自我,积极向上。在实践的期间,虽然留下了很多汗水,但是学习到了知识和经验,锻炼了人际交往能力,处事应变能力等方面的技巧。总而言之,这次暑期实践活动使我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