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医养结合工作总结范文【汇编10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2024年医养结合工作总结范文【汇编10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医养结合工作总结【第一篇】

关于20xx医养结合模式的调研报告一:我市有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万人,占全市人口21%,老年人口将以年均%的速度持续增长,到20xx年全市老年人口将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一。随着高龄老年人、空巢老年人和失能老年人日益增多,我市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因此医养融合发展对我市应对人口老龄化,提升养老服务能力和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积极探索居家、社区医养融合新模式。

全市基层医疗机构在辖区内组建全科医生团队,对60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状况进行调查摸底,建立健康档案,对孤寡老人实行免挂号费、降低检查治疗费等优惠。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实施家庭医生制度,与60岁以上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签约。20xx年以来,组织多轮企业退休人员免费体检,周期免费体检率达%。

一是建立家庭医生制度和健康管理团队服务。我市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启动实施家庭医生制度,重点为60岁以上老人、慢性病患者提供家庭签约服务。目前,政府举办的3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实施家庭医生制度,与60岁以上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签约率达%。全市62家乡镇卫生院全部开展健康管理团队服务,组建健康管理团队342个,覆盖912个村卫生室,开展团队服务8304场次。二是开展居家老人医疗紧急救助活动。20xx年,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企业经营、市场运作、公益服务”的建设运营模式,建成市养老服务平台,以“安全、健康和便捷生活”为服务主旨,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紧急救助、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全方位服务。目前,平台“12349”养老服务热线已覆盖整个市区,24小时为老年人提供服务。三是开展医疗定点服务。由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与辖区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联系,签订服务协议,充分发挥社区养老服务平台功能。四是开展健康知识咨询服务活动。全市以“健康扬州社区行”活动为载体,定期组织讲师团成员以及有关医学专家深入社区、乡村,针对不同人群开展健康知识讲座。今年仅市专业照料协会就组织社区健康咨询服务活动4场,培训养老护理员近200名。

(二)着力提升专业养老机构医养融合水平。

全市共有养老机构99家,其中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农村敬老院)72家,社会福利中心、老年公寓等公办养老机构8家,老年公寓等社会办养老机构19家。全市共有养老床位数29820张,床位占全市老年人口总数的%。社会办养老机构19所,床位2284张。全市有护理型床位1843张,占床位总数的%。

一是公办养老机构医养支撑辐射能力强。扬州市社会福利中心成立颐和养老康复中心,通过与东方医院合作,在全国首创“金拐杖”养老服务标准体系,通过“亲情助理模式、至全服务模式、abc管理模式、got运行模式”四大专属模式,实现示范引导、专业推广、辐射社区的作用。二是社会办养老机构医养分类保障。曜阳国际老年公寓通过与苏北医院合作建立康复医院,完善急诊急救绿色通道机制,为老人开展保健医疗、康复护理、紧急救护、体格检查、健康管理等多项综合性医疗服务。中小型社会办养老机构重点收治自理和仅需基础护理服务的对象。三是农村敬老院基础医疗覆盖广。我市72家农村敬老院,均拥有基础性医疗功能的医务室。敬老院与当地卫生服务机构建立双向转治机制,确保政府兜底保障对象的基本医疗。保险机制作为医疗的重要补充。20xx年,通过市慈善总会的资助,对城区685名城市“三无”、农村五保对象投保“爱老无忧”意外保险。四是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不断深化。我局与养老护理员培训基地扬大医学院联合开展初级护理员免费培训,截止目前,已培训养老护理员592名。全市养老护理员822名,其中持证上岗养老护理员620名(初级592名,中级20名,高级8名),持证上岗率达75%以上,养老护理员专业化水平不断增强。

(三)加快医养融合医养融合政策创制。

20xx年,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健康和养老服务产业的实施意见》,实施意见明确大力鼓励养老医养融合发展和社会力量发展养老服务,为助推我市养老机构转型升级发展提供了指导性意见。同年8月,我局与市财政局联合出台《扬州市城区养老机构新增床位经费补助办法》和《扬州市城区养老机构运营经费补助办法》。办法对市区按标准建设、依规定运营的新增社会养老机构床位市财政给予每张床位3000元的建设补贴,对市区已开业的社会力量兴办的养老机构和公建民营的养老机构,依据实际入住老年人数按全护理、半护理、自理、分别给予每人每月100元、70元、50元补贴。两项具体的惠民举措对大力扶持社会力量兴办和鼓励发展医养型养老机构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和经费保障,同时,也为各县(市、区)出台养老机构补助办法提供了参考依据。针对老年人保健市卫生局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城市(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扬州市城市(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设置标准》、《扬州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等多个政策性文件,进一步明确新形势下全市社区卫生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工作重点,对推进城乡基层卫生服务网络体系建设、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机制和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质量等作出明确的部署。

总体上看,我市养老服务医养融合建设还处在初级阶段,与人口老龄化形势下的养老社会化、多样化、个性化的医疗康复要求不相适应,与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求不相适应,与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养老服务业的要求不相适应,在保障能力、政策法规、管理手段、服务水平、思想认识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一)医养融合制约因素较多。

我市在推进医养融合方面虽然取得了积极的进展,但是在服务能力、医保结算、政策引导等方面,还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一是缺乏医保支持政策。由于养老不属于诊疗项目,因医保报销金额和住院时间的限制,造成需要长期康复治疗的老年人不得不连续出院转院,既造成过度医疗,也对老年人生理、心理健康发展不利。二是医疗护理能力欠缺。我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通常只能提供日间照料服务,大部分养老机构虽然有医务室和护理人员,但是医疗和护理水平不高。而诊疗水平高的医疗机构,本身医疗资源十分紧张,使得优质医疗资源无法满足居家、社区、机构养老需求。三是养老护理队伍建设亟待加强。根据民政部专业化养老服务机构中4-5张床位就需要1名护理人员来推算,全市约万张床位,至少需要5800名护理人员,而我市99所养老机构中,养老床位与护理人员的比例仅为25:1,50岁以上的养老护理员占护理员总数的70%以上,数量和质量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同时,养老机构护理人员劳动强度大,薪酬待遇过低,社会认可度不高和工作环境差等原因,也造成就业吸引力有限。

(二)养老机构供需矛盾突出。

我市现有养老机构的存量与庞大的、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医养需求不相匹配,社会养老服务的压力较大。一是机构养老供养对象结构性失衡。养老机构照顾失能老人工作量大,强度高,同时也缺乏必要的医疗条件,因此养老机构愿意选择可自理老人,不愿意接受高龄、失能、半失能老人,造成社会上最需要入住养老机构的失能、半失能老人被排斥在机构养老之外。通过《全国城乡失能老年人状况研究》结果和我市调研的实际来看,养老机构在收住对象定位上,近一半的机构只愿意接收自理老人或以接收自理老人为主,其中城区将近三分之二的养老机构,不愿意收住失能、半失能老人。特别是社会办养老机构,对入住老人身体因素作为重要的入住条件。二是专业老年护理院的缺失。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统计,江苏省失能老年人占老年人总数的%,我市老年人万人,以此推算,我市约有失能老人万人,而我市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仅为1843张,可见我市失能老年人医养型养老需要巨大。老年护理院作为以护理服务和维持生命的基本医疗服务为主的医疗机构,具备对长期需要生活护理和医疗护理、康复、临终关怀的服务对象提供治疗性护理服务的能力,对缓解综合性医疗压力、构建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的互通平台和解决老年患者出院后康复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省兄弟市老年护理院苏州市20所、南京市12所、无锡市6所,常州、徐州市各1所。其中,南京、苏州、无锡的老年护理院同时具备养老机构性质。我市尚无一家专业老年护理院。三是养老机构供给结构不合理。一为医养融合护理型床位缺失较多,全市护理型床位仅占养老床位总数的%,与省政府要求“到20xx年,护理型床位占养老床位总数的比例达到30%以上”存在较大差距。二为部分地区高档豪华的养老机构,由于床位收费相对较高,入住率较低,而适合广大普通老年人,特别是寄养中低收人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养老机构却排队难进,一床难求。四是城乡机构养老发展不平衡。在全市万张机构养老床位中,大部分为农村敬老院床位,城市养老机构的床位占比远低于农村,与城市庞大的需求形成较大的反差。

(三)社会办养老机构医养发展艰难。

社会办养老机构不仅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中扮演着“填补空缺”的角色,也是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体上看,我市社会办养老机构床位数仅占养老机构床位总数的8%,与省政府要求“到20xx年,社会投资兴办的养老机构床位占养老床位总数的比例达到50%以上。”存在较大差距,其中护理型床位所占比例更低。一是新建社会办养老机构发展受到土地等政策的制约,租赁等形式的养老机构又难以符合规划、消防、审批的要求。二是对公办、社会办养老机构的扶持政策不平衡性。仅以对养老机构的省级资助为例,20xx年―20xx年,省对按“江苏省示范性养老机构标准新建、床位150张以上的”公办养老机构,每张床位补助标准为3万元,而对社会办养老机构仅补助万元。我市对社会办养老机构的床位建设为每张3000元,与省内兄弟市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南京、南通5000元,镇江、泰州4000元,徐州3000元)。三是优惠扶持政策可操作性不强,难于落实。如对于养老服务项目的土地供应政策,文件普遍作了以下规定:养老机构建设应当采取划拨方式供地的,一律划拨供地。由于上述政策过于笼统、原则,社会办养老机构获优惠供地很难实现。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转变的必然结果,当前扬州市已步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问题,要做好重点医养融合发展的工作不仅时间十分紧迫,而且压力十分巨大。为此,我市应加快形成以政策扶持为导向、以财政投入为推手、政府与社会力量互联互动互补、覆盖城乡的社会医养服务新格局。

(一)创新手段、统筹规划,夯实居家社区医养融合基础。

一是提升居家医养能力。大力推广智慧社区建设,推广“虚拟养老院”模式,通过可穿戴设备、视频诊断等手段,借助互联网技术、云技术和物联网技术,以信息化、智能化服务为支撑,为老年人提供及时周到的远程健康服务。在便民服务进万家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家庭医生制度,实现生活护理、康复护理进家庭,定期巡诊与应需施诊相结合的诊疗、护理服务,为居家养老提供医疗保障。二是强化社区医养融合功能。结合城乡发展规划,统筹布局建设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农村养老互助幸福院等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并在其中配备健康小屋、康复室等,筑牢社区医养融合基础;条件不具备的老居民区,按照就近原则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立契约合作机制;鼓励新开发住宅配套建设医养融合服务设施,为社区老人提供完备的医养融合服务。三是大力开展医养融合志愿服务活动。成立服务老人的“时间银行”,倡导“服务今天,享受明天”的理念,采取“时间储蓄”的方式,发动志愿者为老年人提供医养融合服务。

(二)结对合作、政策支持,加快养老服务医养融合。

今年,我局将与市卫生局联合出台《关于推进医疗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的意见》,其中明确以医疗机构、基层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建立长效合作关系为依托,建立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模式,重点鼓励建设或转型老年护理院发展。20xx年,全市养老机构全面完成“567工程”即:护理型床位占养老床位总数达到50%以上;医养型养老机构占总数的60%;收住全护理、半护理老年人占总人数70%以上的养老机构应具有基础医疗服务功能。一是建议医保支持政策引入养老服务业,通过将需要中长期专业护理、康复、诊疗的养老对象纳入医保范畴,推进医养融合良性循坏发展。二是提升机构养老医疗融合服务能力。通过医疗机构在养老机构内设置分支机构、养老机构在内部设置医疗机构、基层医疗机构上门服务等完善医养服务结构。三是加强医疗资源机构养老配置能力。充分利用现有医疗卫生资源,鼓励医院将闲置资源改造成康复医疗机构或增加老年病科床位,支持社会资本举办专科护理院,鼓励部分非建制乡镇卫生院积极开展养老服务。四是建立居家、社区、机构养老与医疗机构联动机制。对基层医疗机构、养老机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转送的老年病人,在挂号、就诊、检查及办理住院手续等方面提供一站式服务。五是提升养老护理员职业化和专业化水平。可以通过设置岗位津贴和以奖代补的手段,逐步引导养老护理员队伍向专业化和年轻化转型。继续加大养老护理员的培训力度,明确对取得国家养老护理员技师、高级工、中级工、初级工职业资格证书后,在养老机构护理岗位连续从业2年以上的人员,分别给予每人3000元、20xx元、1000元、500元一次性补贴。

(三)加大投入、积极融资,夯实医养服务基础。

一是积极与财政部门做好对接,贯彻执行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苏政发〔20xx〕39号)中对自建产权用房养老机构每张护理型床位给予1万元的一次性建设补助和租赁用房举办且租期5年的养老机构,每张护理型床位给予不低于5000元的一次性改造补助政策。二是积极引导各县(市、区)民政部门与养老机构建立专职养老护理员绩效考核机制,绩效考核资金可由县、乡两级财政按比例分担。三是建议研究制定针对新建或转型床位150张床位以上且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医养型老年护理院给予一次性20万元以奖代补政策。四是建议设立支持医养发展的投资引导基金,采取投入资本金、直接补助、财政贴息、小额贷款、项目补贴、风险补偿金、参股产业基金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加速进入医养服务领域。

(四)搭建平台、延伸保险,推进社会办养老机构医养发展。

一是积极推动《扬州市社会养老机构设立办法》的出台,联合财政、卫生、国土、工商、金融、安监及消防等职能部门,鼓励养老机构与医疗服务机构融合发展,根据权限分级职责,搭建平台协调解决诸如:土地使用、“一照多址”、人员待遇等扶持政策落地的问题,切实降低准入门槛,触发医养融合发展的“鲶鱼效应”。二是鼓励医养型社会办养老机构和老年护理院建设,针对机构身份定位问题,可在发展初期按“半福利半企业”定性,仿照企业运作模式融资入股、收益分红、扩张规模等,对其经费尚有少量缺口的,银行给予小额贷款,待其进入成长发展期开始归还贷款。三是拓展“爱老无忧”保险计划延伸医养型社会办养老机构,通过个人自筹和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方式,为入住失能、半失能寄养老人办理护理保险或意外保险,分释社会办养老机构风险。四是发挥社会福利协会服务管理作用,制定我市行业管理规范性文件,明确社会办医养型养老机构的性质地位,各方权利、义务关系,开办养老机构筹资方式与待遇,纠纷处理机构与理赔等要求。

(五)明确责任、创新模式,积极延伸五保供养机构医养服务。

在有条件的地区试点开展农村社会福利服务,率先将敬老院转型为集养老、医疗、康复为一体的农村社会福利中心。积极将农村养老机构工作纳入了乡镇公共体系建设范畴,纳入新农村建设内容,列入乡镇考核目标。利用或创造条件开设社会化养老功能,提高床位使用率,扩大养老覆盖面,科学制定发展农村养老工作整体规划,将农村敬老院建设和管理作为农村机构养老系统工程的重要方面,变敬老院单纯的“收养”少数“五保”老人的兜底保障福利扩面向广大农村老年人服务。积极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支持五保供养事业发展,出台土地、税收等各项优惠政策,通过公办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补贴和购买服务等形式,引导社会力量兴建敬老院。

关于20xx医养结合模式的调研报告二:目前养老服务问题倍受社会各界关注,国家、省、市日前也相继出台了一些相关政策,可见党和政府对于养老服务业发展的重视。作为一名长期工作在医疗战线的医务工作者,我想就传统服务业转型方面的课题谈一下以医养老、医养结合的问题,不当之处,请予以指正。

(一)医、养脱节问题突出。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我市养老机构建设面临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机构养老服务供给不足、社会力量参与不充分、部分养老服务机构规模小、设施简陋、功能单一,服务项目、服务水平跟不上,难以适应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另一方面,一些医疗机构存在吃不饱的困境,患者量少,医疗器械、设备大部分时间处于闲置状态。

(二)养老缺乏医疗常识,健康无从保证。健康是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保障,特别是失能或半失能的老人,去医院体检、看病困难已是严重社会问题。据调查了解,许多居住在养老院的老人们多数患有常见的老年疾病,因为不能够得到及时正确的指导和诊疗,耽误病情,导致病情加急加重,甚至会危及生命的现象时有发生。当前,越来越多的失能半失能老人迫切希望住进“医养结合”养老机构。

(三)养老机构缺乏医疗支持,老人门诊就医难。一方面居住在养老院的老人们大多数行动迟缓,一些老人生病后不能够及时去医院诊治,只能外请医护人员上门静点,这样会导致用药上的错误以及承担高额的医药静点等费用,从而增加了老人们的经济压力,他们的生活水平也因此会受到影响。

(四)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缺乏专业人士的参与和服务。目前社会化居家养老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匮乏,且整体素质不高。受过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学校培养这方面人才的相关专业不多。专业人才的不足直接影响了服务项目和内容的扩展以及服务质量的提高。

(一)整合资源,为老人老有所依奠定良好基础。养老工作是一项投入多,回报少的事业。鼓励养老和医疗机构结合,走集团化发展道路,有利于融合资源,充分发挥整体优势。一方面鼓励大型和综合型医疗机构依托现有的医疗资源,充实养老服务机构;另一方面鼓励有条件的养老机构,联姻医疗机构,提供专业化医疗服务,建立医疗型护理院。以东风区为例,将小型民营养老院集中依托医疗机构进行资源整合,即可改善原有的基础设施,又能够在医疗上使老人们的健康得以保障,这种方式如果可以得以实现,老人将得到专业人员二十四小时的营养配餐,个人健康档案的建立,并可提供专业护工为难以自理的老人施行专业护理,这样可以使老人们无后顾之忧,安养晚年。

(二)以养老院为依托,建立家庭病房。针对老人们行动难、就医难的实际问题,建议有关部门在民营养老院中实行家庭病房制度,一来可缓解各大医院床位紧张的压力,二来可使老人们足不出户即可得到如同在医院一般的治疗。与养老院联姻的医疗机构可派出专职人员为家庭病房中的患者定时、定期查房,观察病情变化,适时调整治疗方案,定时为老人体检,达到早观察,早诊治的效果,为老人健康护航。

(三)加快出台、落实优惠政策措施。养老政策方面,明确规定“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可以享受国家和省关于养老服务业的各种优惠政策,包括床位和运营补贴等;医保政策方面,建议相关部门完善医保有关政策措施,将“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纳入医保范围,并提高医保报销比例和扩大医保报销范围。允许医院设置养老病房,让老人一边养老一边医疗。一方面缓解当前“养老难”问题,另一方面老年人既能养老,又能共享医疗资源,缓解了“看病难”问题。制定医院同养老院联合制度,在符合医疗要求的前提下,养老院可作为诊疗基地,缓解各大医院高峰期床位紧张的压力。参保老人无论在医院还是在养老院诊疗基地,诊疗过程中,均可享受医保待遇。此外,“医养结合”是一种新的养老模式,要从制度上加以规范,要有严格的准入制度,制定建设标准和合理收费标准,对设备配置、医疗水平等方面要有明确要求。

相信有政府的扶持,有政策的倾斜,以医养老、医养结合能从老年人居住、健康、居家上得到有力保障,也是医疗机构服务转型的一种尝试,医养结合之路将为推进我市的养老事业发展开辟一片新天地。

医养结合工作总结【第二篇】

2009年附院医政科,坚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针,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开展“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的医院医疗服务方向,加强自身的行业管理,整顿规范医疗服务秩序,加大对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为主线,通过积极创新、努力工作,较圆满地完成了本年度的各项工作任务,现将全年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注重工作实际,实行依法执业。

可能杜绝不规范的文书书写格式,以求改变统。

一、合理、规范的标准化形式。

二、注重疾病防治,抓好医院性感染的控制。

我院在今年上半年手足口病的发病期间,积极配合市局及上级有关部门,认真组织好我院的临床医务人员培训,组织学习有关手足口病的防治知识与措施,加强医护人员的责任意识,做到医务人员规范操作,避免疾病的交叉传播,同时组织相关内科医生到定点的幼儿园进行晨检,并把工作做到最好。在今年5月份发生的“甲型hini流感”流行病发病以来,我院积极组织各科医务人员进行“甲流感”培训达4次之多,对在我院实习进修的学生也进行“甲流感”预防知识的培训,医院还认真做好对该病预防知识、流行病学知识及防控知识的大力宣传,使进入我院就诊的患者能够了解“甲流感”防治的知识。此外,医政科还就“甲流感”防控知识进行全员的培训考试,使医务人员的考核合格率达到95%,教好的做大了对“甲流感”的防治应对工作。进入11月份以来按照上级防疫部门的要求,对临床“甲流感”防控人员进行“甲流感疫苗”的接种,并扩展到全员进行疫苗的注射,极大地促进了对“甲流感”的防治。

治疗新技术”及“口腔修复新进展”,并有2009年6月20~22日及2009年7月25~27日举办了省市级两厢培训班,培训学员及200名,我院临床医生参加学习培训率在90%。在市局科教科申报审核的医院专业技术人员年度医学继续教育考核及评定上,我院参加考核人员共计有83人次,合格72人次,合格率83%,其中主要是护理人员的培训积分未能实现多数达标,此项考核未能达到要求的90%以上,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对临床的医护人员加大学习的培训,促使他们在日常的工作中多增加专业知识的学习,积极参加医学方面的培训,以使继续教育能够达到培训要求。

四、加强实习(进修)生管理,提升学生素质。

本着全面负责的态度,在临床各科中如:口腔内科。

1、2室、正畸科、修复科、牙周科、口腔外科(病房)及技工室等能够均衡安排,达到学生满意,带教老师能人尽其才,才尽所用的要求。

五、当好助手、注重协调,促医院发展。

供了可靠的理论及实际指标,达到了应用的检查结果,扩大了我院在临床就诊人员的知名度,提高了社会影响力,其成绩是肯定的。

六、工作的不足及努力方向。

医疗质量再提升一个高度,并把“服务患者、为了患者的一切”的工作落到实处,以良好的姿态迎接上级的考核;再者做好临床执业医师的各项培训和考核工作,力求我院不存在无证执业、违法执业的现象发生,并为进一步改进医疗服务、提高医疗质量提供保证,为我院的发展提供契机。医院的发展是医务人员生存的保障,我们各科只有靠不断的努力和良好的服务才能赢得生存、也才能赢得发展。

医养结合工作总结【第三篇】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足见饮食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及其重要性。通过这学期对中医养生的学习,我也总结出了一些以饮食为基础的养生门道。

从古至今,关于饮食的话题和食材的研究一向被人所津津乐道,也因此探究出了不少由饮食入手的养生之道。饮食搭配和调养得当,可以充分地补充我们日常活动所需的营养,提高我们学习和工作的效率,使我们身体健康、延年益寿。正如《寿亲养老新书》所说:“主身者神,养气者精,益精者气,资气者食。食者生民之大,活人之本也”,饮食是人赖以生存之本,合理地调配饮食,才能固气养精,供给五脏六腑的正常运作,长期合理的饮食规划,从长远看来对身体的衰老有一定的抵抗作用。

首先,从饮食的过程来说,饮食要“定时”,即三餐要有规律。规律的饮食能使脾胃更好地消化和吸收食物,供给身体所需的养分。在学习和工作中忙碌的我们常常忽略早餐的重要性,或是畏寒索性睡过了早餐的时间,三餐的时间也比较随性,无规律可言,长此以往会损害营养的吸收效率和消化的程度,对身体的损害是可观的。

饮食也要“定量”。看见喜爱的食物就多食甚至到饱胀的程度,不喜欢就少食,这样的偏食和过量饮食都是不对的。吃得太多会加重脾胃的负担,使脾胃超负荷地工作,使胃壁变薄,胃粘膜受到损伤。《内经·素问》中提到的“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正是这个道理。

饮食也不可过于追求速度。饮食应当细嚼慢咽,充分发挥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从而减轻脾胃的负担,提高消化吸收的效率。毕竟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学习和工作再忙碌,我们也不应该牺牲饮食的时间来增加工作效率,只会起到事半功倍的反效果。

同时,饮食也提倡“专致”。也就是说饮食要一心一意,不可一心二用甚至一心多用。许多人以为这么做是节省节省时间和提高工作效率的好方法,其实不然。饮食的过程中血液大量回流到消化道以促进吸收,脑部的血液供给就相应减少了。边饮食边工作,不仅此时的工作效率低,并且影响了肠胃的运作,可谓得不偿失。

其次,根据体质的不同来说,饮食的调配应当“因人制宜”,根据个人不同的体质特征进行不同的匹配,找出最适宜的养生饮食方案。通过学习我了解到,人的体质可以划分为平和体质、气虚体质、阳虚体质、血虚体质、阴虚体质、痰湿体质、湿热体质、气郁体质、淤血体质和过敏体质,不同体质的饮食注意都各不相同,因此我们要能够明确自身的体质类型,搭配以合适的饮食规划。例如经过测试和比较,我发现自身倾向于阳虚体质,此时我就应当多食用一些温和的食物,以温补脾肾阳气。例如羊肉、猪肚、鸡肉、带鱼、狗肉、麻雀肉、鹿肉、黄鳝、虾。从果蔬上来说,荔枝、龙眼、樱桃、杏、核桃、栗子、韭菜、茴香、洋葱、香菜、胡萝卜、山药、生姜、蜡烛等。此外,阳虚体质不宜多食生冷、苦寒之物,如田螺、螃蟹、西瓜、柿子、梨、黄瓜、苦瓜、丝瓜、冬瓜、芹菜、绿豆、蚕豆、绿茶、冷饮等等。通过对应体质的饮食搭配和注意,体质也会相应地产生好转。通过饮食调整自己的体质,让身体更加健康强壮是十分必要的,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材,就可以帮助我们调理到身体的最佳状态。

再次,根据季节来划分,一年四季中饮食要顺从春夏秋冬的交替而做出相应的改变,以适应身体四季的不同需求,正是所谓的“因时养生”。因时养生,就是按照时令节气的阴阳变化规律,运用相应的养生手段保证健康长寿的方法。这种“天人相应,顺应自然”的养生方法,是中国养生学的一大特色。“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古人总结出的四季养生方法是科学的阐释。首先,春季阳气初生,宜食辛甘发散之品,而不宜食酸收之味。春夏之际正是由寒转暖、大地回温、阳气聚敛之时,故调阳是顺应气节的养生之道。在饮食方面,酸味入肝,且具收敛之性,不利于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且足以影响脾胃的适化功能,正如《摄生消息论》所说:“当春之时,食味宜减酸增甘,以养脾气。”反过来说,春季养生应多食麦、枣、豉、花生、葱、香菜等,以扶阳气。其次,夏季气候炎热,阳盛于外。根据五行学说而言,夏时心火当令,心火过旺则克肺金,故助心气而制肺气是顺应夏季特质特征的体现。从饮食上来说,夏季宜多食酸味以固表,多食咸味以补心,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饮食也不可贪图一时之快而过寒。西瓜、绿豆汤等都是解外热的佳品,但不宜冰镇以免寒气损伤脾胃。

再次,秋季气候转冷,阳气收敛阴气滋长,人体阴阳的代谢也开始向阴气的逐渐强盛过渡。因此,秋季的饮食起居应当以“收阳”为主。《素问藏气法时论》说:“肺主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这就告诉我们,秋季要尽可能少食辛味之品,适当多食一点酸味果蔬,以达到收敛补肺的功效。此外,秋季可适当食用如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萝、乳品等柔润食物,以益胃生津、滋阴润燥,维护身体的健康。

接着,冬季气候严寒,草木凋零、万物潜藏,阴气极盛。人体的代谢也趋于缓慢。因此,冬季养生之道,应着眼于一个“藏”字。冬季的养生既不宜生冷,也不宜燥热,最宜食用滋阴潜阳、热量较高的膳食为宜。减少食盐摄入量,可以减轻肾脏的负担,增加苦味可以坚肾养心。冬季宜食谷类、羊肉、鳖、龟、木耳等食品,宜食热饮食,以保护阳气。同时,冬季也是进补的最好时机,以达到保阴潜阳的良好功效。四季养生之道不可逆,我们应当遵循和顺应自然的规律,合理地调配饮食以达到四季不同的养生目标。人的身体既可强壮也可脆弱,关键就在于我们花费多少精力去调理和保护。其实要想达到养生的目的需要注重许多细节,这也许是与我们的喜好和习惯相悖的,但却是保护身体的唯一途径。例如夏季少食冰饮以免过寒伤脾胃,这样看似简单的细节在炎热的当下我们却往往很难控制,但要意识到这是有损健康的举动,都应该为了长远的身体健康尽量做出改变。

最后,根据五脏六腑的不同需求来划分,中医讲究“五色入五脏”。五色是指赤青黄白黑,可以滋补心肝脾肺肾。人体作为一个内外统一的有机整体,通过五色和身体调和并顺应五态,就可以调整人的容颜和身体。

红滋心。红色食品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对心脏非常有益处,如红苹果、山楂、红枣、西瓜、胡萝卜等,都能有效地起到补血补心的作用。在饮食中宜适当食植物蛋白、牛奶、瘦肉之类,并选用一些能降血脂食物,如大豆、蘑菇、花生、生姜、大蒜、洋葱、茶叶、酸牛奶、甲鱼、海藻、玉米油、山楂、蜂皇浆等,少吃含胆固醇高的食物,并且饮食清淡少盐,都是对心脏的保护十分有益的。青养肝。青色食品包括绿色蔬菜和水果等,维生素含量高,对于清理肠胃、促进肝脏的排毒是十分有效的。此外,护肝宜食些易消化的高蛋白食物,如鱼类、蛋类、乳类、动物肝脏、豆制品等,还应适当吸些糖,多食用高纤维食品。黄益脾。如南瓜、柑橘、香蕉、黄豆、玉米等黄色食品,可以起到养脾的作用,促进排毒,延缓器官衰老。

白润肺。白色食品如牛奶、豆腐、冬瓜、竹笋、山药等,对于养肺的功效是显著的。对于肺脏的保健,还应该注意少吃辛辣辛味,宜淡食少盐忌咸;饮食切勿过寒过热,尤其是寒凉饮冷。

黑补肾。黑豆、黑芝麻、桑葚、紫菜、黑木耳、茄子等黑色食品都能为肾脏的健康出一份力。此外补肾饮食宜选择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低胆固醇、低盐的食物,如瘦肉、鱼类、豆制品、蘑菇、水果、蔬菜、冬瓜、西瓜、绿豆、赤小豆等。

无色和五脏的结合对于我来说是新鲜的,平时很难将它们联系在一起的我,通过学习也记住了日常生活中的食材经过颜色的区分也可以达到不同的功效。

经过一个学期对于中医养生之道的初步学习和探索,我感觉获益良多。这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许多不曾注意的饮食细节和习惯都得到了良好的改善,我相信这对于身体健康和调理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医养结合工作总结【第四篇】

为积极落实开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工作,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不断拓展中医药的服务领域,逐步探索建设适应我市中医工作实际和群众需求的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我院根据《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积极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充分发挥中医药在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中的独特作用,现结合我院工作实际已把开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治未病)工作纳入2012年工作议事日程并实施。现总结如下:

一、加强组织建设。

首先成立以院长为组长相关科室主任组成的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机构筹建领导小组。由医务科、科教科、针灸、推拿按摩科、内科等科室负责具体工作计划并制定实施方案。

积极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工作(治未病),是中医药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内容,有利于促进中医药全面继承与创新,进一步彰显中医药特色优势,拓展对中医药的新需求,扩大中医药服务的新领域;是促进全民健康素质提高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最大程度实现人民健康权益,保护和发展生产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奠定重要的生产力基础;是引领人类健康发展方向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推动医学模式的转变,更好地实现调整后的医学目的;是弘扬中华民族健康文化的重要行动。

当前,中医“治未病”理念尚未得到普及,中医预防保健服务量较小、面较窄,服务模式尚需不断完善,服务体系尚未形成,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我们充分认识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采取积极有效的宣传措施,让职工和社会对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工作有新的认识。

三、加强中医队伍建设。

加强中医队伍建设,做好相关人员专业培训,为选拔培养更多的具有中医理论造诣和一定临床经验的医师推进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工作,我们开办了培训班并根据“治未病”学科的特点,边实践、边探索,不断总结经验。按照国家和省“治未病”人才的规范化培训要求,参加掌握中医预防保健知识和技能培训人员40人次。现从事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人员7人,其中主治中医师4人、康复医师2人、护士1人。

四、加强宣传工作。

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治未病)工作不是一种纯粹的医学行为,而是一项工作量很大的社会工程。加强宣传工作有助于提高社会对该项工作的认识、形成良好的气氛。同时有助于增强人们健康意识、提高健康素质、弘扬中医药文化、推动中医药发展、提高中医药的社会地位有着积极的作用。医院专门成立了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宣传部门,通过下乡镇、进社区发放宣传材料800份,向社会一些知名人士、退离休老干部赠送由我院主任中医师陈xx编撰的由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宝命全形十讲》一书150余册。我院退休主任中医师李鸿娟同志根据春、夏、秋、冬不同季节,通过本地电视台宣讲中医保健“治未病”知识3期。通过以上宣传活动,社会和广大居民对中医保健“治未病”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和认可,并积极参与其中。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按照《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机构基本标准》充分利用本院现有的“有人才、有平台、有人气、有效果”等优质资源,加强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区域设置和相关设备设施的配备。我院以内科、针灸推拿科为平台开展中医“治未病”工作,针灸推拿科工作面积159平方米,咨询指导室15平方米,有独立消毒室,服务设施能满足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的需要,开展的服务项目有咨询指导、针灸、按摩、艾灸、贴敷、拔罐、刮痧、熏洗等。

六、“治未病”工作。

1、积极开展体检工作:通过健康体检,并予以相应的健康教育,使人们掌握一定的健康保健、养生知识,预防疾病,同时早期发现疾病进行干预治疗,全年共体检11443余人次,在体检大厅内悬挂了内容丰富体质辨识、四季养生等“治未病”宣传资料,让体检者认识、了解“治未病”的知识等。深受体检单位和体检个人的好评,起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开展冬病夏治的工作:针灸科、儿科等在三伏之时,开展了冬病夏治防治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过敏性鼻炎等中药帖敷、埋线等,减少病人的复发。

3、积极开展社区健康教育工作:积极与相关专家联系,深入社区,为社区举行健康讲座两次;举行糖尿病健康讲座两次;为本市离退休干部职工举行养生讲座一次;入冬前专门在本市电视台举办冬季养生讲座一次;建立健康档案,宣传中医防病、治病、保健养生的方法。

七、今后的打算。

1、继续加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在现有人才基础上,鼓励具有中医预防保健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执业医师,提供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培养一批中医基本功扎实、具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掌握中医预防保健知识和技能的医师队伍;引进1—3名具有预防保健康复基本知识、掌握中医特色技术方法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职业技能人员。

大力开展岗位培训。对具有一定临床经验的中医医师,进行中医“治未病”理念及其内涵、中医特色健康保障服务模式的内涵、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知识与技能以及服务基本要求等方面的培训,使全体医务人员理解中医“治未病”理念的主要内涵、了解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意义、掌握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主要内容及其基本技能。

2、积极开展社区健康教育工作:积极与相关专家联系,深入社区,为社区举行健康中医养生讲座;根据不同季节为居民举行养生讲座;宣传中医防病、治病、保健养生的方法。

3、开展食疗药膳、膏方服务指导工作:食疗历来是中医药防病、治病的重要手段,我院为更好的发挥中医药膳食疗的影响,积极利用医院优势,根据病人的需要,按照中医辨证的理论,专家指导配方,使中医药食疗更加丰富,满足了特殊病人的需要。

4、开展药浴工作:中药熏蒸、汗蒸、湿蒸等,是中医防病治病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健康意识提高,防病保健意识增强,对此类的要求逐渐增多。我院将专门选派了两名康复治疗师外出进修学习,开辟了传统药浴服务工作。

医养结合工作总结【第五篇】

根据《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沪府发〔〕28号)精神,为积极推动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结合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目标和基本思路。

(一)总体目标。

以老年人为本,实现基本养老公共服务应保尽保,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中让老年人得到连续、适宜、规范、便捷的基本医疗服务。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载体,积极吸引和利用社会力量参与,承担起对养老机构、社区托养机构以及居家老人的医疗服务支撑,实现社区内各类老年群体基本医疗服务的全覆盖。

在社区居家老年照护方面:20,社区托养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签约服务达到50%,20实现全覆盖。用3-5年时间,实现居家医疗护理的医保支付全覆盖。

(二)基本思路。

1.在设施布局上体现医养结合。在养老设施建设布局时,与医疗设施通盘考虑、就近安排。鼓励有一定规模的、新建的养老机构设置医疗机构。

2.在服务上体现医养结合。全面实施老年照护统一需求评估,根据统一评估后确定的不同照护等级,整合社区居家老年照护、机构老年照护和老年护理机构等各类养老服务资源,合理匹配相应的生活照料服务和护理服务。

3.在队伍上体现医养结合。统筹老年护理机构、养老机构护理人员、居家养老服务人员队伍建设,将其中的医护人员纳入医疗卫生人才队伍总体规划中。充分发挥民政、卫计、人社等部门的培训资源的作用,在国家职业资格体系框架内,建立健全与老年照护统一需求评估相衔接、涵盖医疗护理和生活照料等内容的老年照护工作人员职业资格体系,完善岗位薪酬激励制度。

4.在政策上体现医养结合。对非营利性养老机构设置医疗机构、录用专业医护人员实施“以奖代补”扶持政策。研究制定养老机构设置老年护理床位的医保支付政策,形成老年护理机构(包括养老机构护理床位)、居家医疗护理的合理医保支付梯度政策。研究建立基本养老公共服务“补需方”的财政补贴机制。

二、任务措施。

(一)推进养老机构医养结合发展。

1.鼓励有一定规模的养老机构设置医疗机构。完善养老机构设置医疗机构的相关标准和规范,根据养老机构住养老人实际医疗需求,按照国家医疗机构设置相关标准对符合条件的护理站、医务室、门诊部、老年护理院等给予指导,开辟绿色通道,提高审批效率。鼓励具有一定规模的养老机构设置护理院,其中新建养老机构设置护理院的建设标准按照沪发改社〔〕22号文执行;选择在部分养老机构开展设置护理院试点,在确保医疗安全和满足医疗护理核心功能的前提下,形成便于操作的管理规范。实施养老机构“以奖代补”扶持政策,对符合条件的非营利性养老机构设置医疗机构给予一次性补贴,对其招用专职医护人员给予一定的奖励补贴。

2.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平台整合医疗服务资源为养老机构提供医疗服务和医疗支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当与养老机构签约,按照《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服务项目》,结合自身服务能力和资源配置情况,对接住养老人的实际需求,开展巡诊、家庭病床等上门服务。对于基本医疗服务之外的其他医疗服务需求,鼓励养老机构采取合作或委托等方式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其他医疗机构购买服务。

3.完善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业务协作机制。医疗机构要加强对养老机构的支撑。综合性医疗机构要与养老机构建立急救绿色通道和转诊机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通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养老机构内的老人提供转诊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养老机构承接医疗机构内需长期照护的失能老年人,逐步解决医疗机构中老年人“压床”问题,形成医疗护理与养老服务间的转介机制。

4.探索开展面向养老机构的远程医疗。按照《关于组织开展面向养老机构的远程医疗政策试点工作的通知》(发改高技〔2015〕1358号),开展相关政策研究。在远程医疗的操作规范、责任认定、激励机制、收费标准等方面,研究制定适用于面向养老机构远程医疗服务的相关政策、机制、法规和标准。

(二)促进社区居家医养结合发展。

1.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社区托养机构提供医疗服务。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社区托养机构(日间照料中心、长者照护之家、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等)签约,开展巡诊、健康宣教、慢病管理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2.推进高龄老人医疗护理计划试点工作。结合老年照护统一需求评估工作的全面推进,完善居家医疗护理的医保支付政策,逐步扩大覆盖面。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符合本市实际的老年长期护理保障制度。

3.加快形成一批社会办的老年照护机构。明确老年照护机构的职能定位,加强对老年照护机构的引导扶持和监督管理,明确设置标准、审批流程。鼓励社会力量积极申请开办老年照护机构,大力提高社区及居家老年照护的供给能力。

4.深入推进家庭医生为居家老年人服务。继续将居家老年人群作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重点和优先对象,进一步扩大覆盖面。继续实施为65岁以上老年人开展免费体检和健康评估,建立和更新健康档案,加强健康管理、健康教育。

(三)发展专业的老年医疗护理。

1.加快发展为老年人服务的专业医疗机构。在充分利用现有的医疗资源基础上,逐步形成有梯度的老年医疗护理体系。在市级层面,成立具备医、教、研、防、管为一体的市老年医学中心和老年医学重点学科临床基地;在区级层面,建立区老年医院、综合性医院的老年专科,发挥区域老年医疗中心的作用;在社区层面,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老年护理机构、护理站的作用,开展机构护理、社区护理、居家护理服务。

2.努力提高综合性医疗机构为老年人提供医疗护理服务能力。二级以上综合性医疗机构(含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下同)有条件的应开设老年病科及一定数量的老年护理床位,以满足老年人的医疗和康复需求。对于区县所属综合医院设置老年护理床位的,给予一次性补助。二级以上综合性医疗机构应当每年至少一次到医疗资源薄弱养老机构开展义诊活动。

(四)加强老年康复与中医药服务。

各类养老服务机构要创造条件,配备康复设备与专业康复人员或引入专业的康复机构,开展康复服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为老年人提供基本卫生服务项目中的康复服务项目,并加大有关康复教育、宣传、培训等的力度。

将“治未病”理念融入养老全过程。在养老服务机构中推广中医药健康养老知识和适宜技术。开展融入中医药健康管理理念的老年人预防、护理、康复服务。加强养老护理人员医疗保健、中医药技能培训。

三、配套政策与组织领导。

(一)突出规划引导。各区县要按照《上海市养老设施布局专项规划(-20)》和《上海市区域卫生规划(-年)》明确的目标要求,科学合理布局,加强养老设施与医疗卫生设施的统筹,实现养老服务资源和医疗卫生资源有效衔接,全面推进医养结合发展。

(二)强化老年照护统一需求评估。推进全市老年照护统一需求评估体系建设,不断完善评估标准,加快培育第三方专业评估机构和有资质的评估人员,确保评估客观、公正、科学。同时,整合各类养老服务资源,合理匹配不同照护等级与相应的生活照料服务和护理服务,健全与服务项目相对应的支付制度。

(三)加强人才培养。研究制定养老机构医护人员的定向培养、合作培养、针对性培养政策,不断加强医养结合发展的人才保障。养老机构医护人员纳入卫生计生部门统一管理,在资格认定、职称评定、继续教育和推荐评优等方面,与其他医疗机构同等对待或者予以适当倾斜。

医养结合工作总结【第六篇】

为加强我院政风行风建设,转变我院全体干部职工的工作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根据《南岸区2016年民主评议基层站所政风行风工作实施方案》的部署要求,紧紧围绕卫生工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这个主题服务,以提高卫生院的工作效益和服务水平,更好地维护人民群众健康利益为目标,以人民群众满意为标准,积极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活动。现将我院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活动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精心组织,大力宣传。

召开全院职工大会,及班子会议专题研究部署落实项工作。卫生院利用宣传栏、制作横幅标语等形式开展宣传活动。卫生院设立举报电话1部,征求意见箱1个,大力营造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声势,统一全院职工的思想认识,增强做好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的责任感和参与意识,为政风行风建设创造了的良好氛围。

二、领导重视,齐抓共管。

实行主要领导亲自抓,班子成员挂点负责,办公室组织协调,形成上下齐抓共管的政风行风建设领导机制和工作格局。医院领导始终把加强行风建设与医院日常管理工作相融合,通过宣传栏、制作横幅标语等媒介进行广泛宣传,使全院职工全方位参与到政风行风建设中,加大纠风工作的宽度和力度。

为使工作真正落到实处,院领导、办公室走访等形式,不定期深入门诊、病房、居民家中进行内容不同、形式多样的调查,广泛收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并指定专人定期收集、汇总医院意见箱、投诉电话等有关信息,一经发现问题,立即调查追究,对责任人严格按照医院相关规定予以处理。通过多项措施的认真落实,较好的促进了医院整体服务水平的提升。

我院在实际工作中,结合卫生局行评工作布置和要求,为了加强了医德医风建设的工作力度,根据卫生局组织安排深入开展“医德医风暨医疗质量医疗安全专项治理活动”认真开展“三好一满意”活动,进一步加强行风建设。通过近阶段的“医德医风暨医疗质量医疗安全专项治理活动”,职工素质有明显提高,在忠于职守、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精神上,出现不少先进分子,医院在患者心目中的形象大有改观。

结合科学发展观,真正做到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根本目的,达到我院努力解决好“看病难,看病贵”的目标,结合我院实际情况,满足人民群众的根本愿望,真正实现党委政府的工作要求,彻底解决好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的根源。我们平时的工作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人民群众对我们的期望很高。医疗卫生工作我们采取边查边改、查纠并举的方式,以达到较为理想的工作效果。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中,我们紧紧围绕以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为重点,不。

南华护理院医政和行风工作总结断开拓政风行风评议的新途径;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基本要求,不断强化政风行风建设的新举措;以民主评议为载体,不断构建平安和谐医院的新平台;以源头防治为着眼点,不断完善预防不正之风的新机制;以人民群众满意为根本标准,不断取得医院政风行风建设的新成效的指导思想,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1.是注重与医院中心工作相结合。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不是为中心工作泼冷水,相反,行风好转更能促进医院各项工作的提高。例如我们开展的“优秀科主任”、“优秀医(药、技)师”评选活动,其标准可谓是全面考虑、全面测评,从而全面促进科室工作进步。

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盛市卫生行政部门关于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的要求,端正办院宗旨和办院方向,切实开展“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活动。通过把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和保障医疗安全作为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的核心内容来落实,努力创建平安医院。

进一步改进服务流程,改善就诊环境,方便病人就医;努力提高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态度,转变服务作风,注重诚信服务,优化医疗执业环境;加强财务管理,规范收支活动,完善分配办法,控制医药费用;严格医药价格管理制度,杜绝不合理收费。通过与这些活动结合起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是注重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相结合。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针对目前医患关系中存在一些不和谐的问题,一方面,积极引导广大医务人员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和国有医院的公益性质,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费用低廉的基本医疗服务。

加强职业道德建设,转变服务理念,提高服务质量,尊重患者的意愿,设身处地体恤患者的痛苦、体谅患者困难,视病人为亲人,为患者提供温馨、细心、爱心和耐心的服务。另一方面,加强医患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落实病人知情同意制度,帮助患者了解医学规律和医疗特点,理解医务人员的难处,通过医患双方的努力,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帮助,努力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四、整改措施。

针对以上诸多问题,我院全体干部职工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逐一进行讨论,拿出整改方案,为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把行风建设落到实处。在此,我们主要做好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强监督管理工作,对违反医院管理规定的科室和个人进行帮助、教育工作,加强思想认识,提高政治觉悟,要从内心深处加强整改。

2.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以制度约束人的行为。

3.重点提高服务质量,规范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态度。

4.对本院各项收费标准、医疗药品价格加以公示,并标明药品正规资质来源渠道,让病人明明白白消费。

5.督导医护人员合理用药、合理检查、合理治疗,严禁过度医疗、大处方、贵药合理使用抗生素等措施,避免过度医疗。

五、强化认识、效果显著,构建长效机制。

通过政风行风评议工作的深入开展,我院政风行风建设有了新的进步,取得了一些效果,有力地促进了医院的全面建设。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是进一步增强了行风建设的紧迫感。通过深入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全院广大员工深刻认识到,开展行评工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是积极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建设和谐荆州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树立医疗行业良好形象的重要举措。

同时,政风行风评议工作的扎实深入开展,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广大患者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满意程度,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也关系到医院的长远发展。随着政风行风评议工作的不断深入,全院广大员工对开展政风行风评议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了进一步加深,自觉参与意识有了进一步加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有了进一步提高。

2.是进一步提高了医院的社会效益和业务量。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开展以来,社会效益显著提高,表现在:职能干部队伍工作作风和工作态度明显好转。经过两次测评,第一次满意率在80%以下的科室还比较多,第二次测评满意率都达到了95%以上。其次,病人满意度明显上升。经过调查:门诊病人满意度维持在95%以上、住院病人满意度在98%以上。

医务人员的服务水平和服务态度得以提高,一时之间,感谢信纷至沓来,退红包蔚然成风。据统计,6~10月份,我院共收到感谢信19封。我院医护人员退红包20人次,金额9500元。在社会效益显著提高的同时,我院的业务量也在同步提高。

3.是进一步改善了医疗服务质量。为确保核心制度的落实,坚持了每周业务院长查房制度、坚持了院内会诊、高风险手术申报。医务科根据实际情况成立了科室质量自查组,每月在《医政简讯》上通报质量考核情况,坚持每季度召开一次医疗服务质量及医疗安全专题研究会。通过这些措施的落实。各科之间协调作战、合作双赢的局面已经形成,医疗及服务质量明显提高。患者对治疗效果、护理措施、辅诊科室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等单项满意度均有提高。

4.是进一步缓解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医院党委始终把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作为端正办院方向、减轻病人负担的一项经常性工作来抓。针对群众建设性意见,我们在如何正确执行医疗服务项目收费方面加强了自查自纠。

设置门诊查询系统、继续推行一日清单制、设置兼职解答员为患者释疑解惑。我们还进一步实施了住院费用评价制度、单病种费用控制制度,让患者明白消费、放心就医。通过以上措施,规范了收费行为、规范了医务人员三合理(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行为,缓解了群众看病贵的问题。

我们在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社会各界的期望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我院还存在服务功能不够全面,服务结构不够规范化,从而导致我们的服务质量不能得到提升,医患关系不够和谐;环境卫生工作不够彻底,特别是公共场所不能随时保持清洁。

我们将再接再厉,奋发努力,不断地巩固和扩大政风行风建设成果,进一步提升政风行风建设层次,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时俱进,全面开创我院工作新局面,为保障人民健康作出应有的贡献。

重庆南岸南华护理院。

2016年11月22日。

医养结合工作总结【第七篇】

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均寿命不断增长,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显,我中心以国家医改政策为指引,以惠民利民为原则,以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为主线,在促进国家医改惠民政策的同时,为做好“医养结合”工作,更好地为老年人医疗保健服务,中心与辖区内的xxx托老所于2015年7月28日签订了医疗保健服务协议,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xxx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总人口数为60638人,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4915人,绝大多数老年人以居家养老为主。辖区内有2所养老机构,均是民办养老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其中一家签订了医疗保健服务协议,为老年人提供医疗保健服务。

二、主要做法和问题。

1、中心服务团队到托老所为老年人建立了健康档案32份,定期免费健康体检50余次,体格常规检查包括:呼吸、血压、脉搏、体温、身高、体重等,辅助检查包括:血、尿常规、肝功、肾功、血糖、血脂和心电图。体检后由全科医生综合评估健康状况并给予保健指导。同时对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进行管理。

2、提供电话健康咨询服务20余次,并负责用药指导和根据需求上门进行卫生保健服务。

3、对所患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人,每年免费提供4次1。

随访,测量血压、血糖、体重、心率等,根据症状体征进行风险评估和用药指导。

通过以上的工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养结合”托老养老服务工作,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初步形成了社会认可。

由于中心专业技术人员的匮乏和设施环境的限制,“医养结合”托老养老服务模式对于我中心还是刚刚起步,要持续开展下去,使其真正成为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的发展方向,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还有许多困难。

三、

几点建议:

一是建议有关部门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倾斜。民政部门是否可以对开展这一服务的机构以床位为单位进行资金政策的倾斜。

二是建议有关部门是否可以对具备开展此项服务条件的机构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用以房屋改造、医疗设备、人才引进等投入。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养结合式”托老养老服务模式也是符合当今社会发展实际,具备一定的市场潜力。今后社区医疗保健式托老养老服务将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开展。

医养结合工作总结【第八篇】

预计到20xx年,老年人口将达到亿,约占总人口的%。从20xx~20xx年的20年时间里,我国高龄老人将保持年均100万人的增长。

而与此相对的是,中国整体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同时,老年人存在发病率高、带病生存时间长、对卫生保健依赖性强、医疗花费高等特点。当前的养老机构存在整体资源不足、分布不均、缺少专业化、服务单一、无法满足老年人群医疗保健特殊需求等问题。现就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医院试点建立混合所有制养老机构提出相关建议和意见。

养老机构主要依靠设施建设来实现基本养老服务功能,特别是能够针对失能、半失能的老人提供专业养护服务,重点实现其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紧急救援等功能。然而,在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过程中,我国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二者相互独立,面对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的客观现象,医疗机构无法配合满足其需求。现有患病老人不得不奔波于医院与养老机构或家庭之间,不仅耽搁治疗时间,往往由于得不到有效的休息而形成小病变重的情况,增加了治疗费用,老年人需要长期护理的问题已经提到议事议程。

目前,养老产业在可持续性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市场模糊、盈利困难、营销不畅和持续性差。养老机构在一定程度上属于公益性质,盈利能力较弱,社会资本关注度低。目前进入该行业的民营资本普遍规模小、资金实力弱、经营稳定性差,属于相对“弱势”资本。由于目前的养老产业没有清晰的产业发展规划前景,很多养老产业投资成本高居不下,同时又面临着老年人一方面经济承受能力相对有限,不可能承受高昂的养老服务费用,另一方面认知、行动能力下降等客观因素,属于伤病高发“弱势”人群。虽然一些资金实力较强的房产商频频试水养老地产,但未有明确的盈利模式,没有理清养老“地产”与养老“服务”之间的关系。

养老人才短缺已为老年服务机构快速增长的瓶颈。国内还没有高端、专业完善的养老服务团队,无论在团队管理还是人员培训方面,养老机构缺乏足够的专业性和发展的可持续性。调研中发现:(1)养老高端企业管理和护理专业人才严重缺乏、队伍结构不合理。(2)养老机构人员流动性较强,不利于企业持续性发展。养老服务需要医养结合,医院属于资本和人才密集型企业,已经分享过了国家改革开放的红利,发展势头良好,目前的现状养老机构与之相比发展落差较大。养老机构作为一个单独的机构短时间内无法与医院形成有效的平等对接。

我国在养老服务方面“多头管理”的现象十分突出,各地养老相关问题的管理工作分散在老干部局、民政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医疗卫生部门、老龄委、消防、公安、防疫、街道等多个部门和单位。此外,妇联、青联、工会、残联等等机构也或多或少地介入了养老的服务保障和管理工作。由于这些部门和单位的工作具有独立性,部门之间缺少足够的协作与沟通,管理过程中很难形成合力。

建议政府:首先明确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监管责任主体,为医院试点建立的混合所有制养老机构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设立监管制度,出台和完善相关服务标准、设施标准和管理规范标准,建立等级评定制度和评估制度。同时,利用服务标准的提高加强市场竞争,减少人为控制因素,通过制定医养结合服务机构的准入、退出机制,规范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市场行为,形成“宽建严管”健康的监督机制,促进养老产业健康持续性发展。

建议:推动医院为主体的混合所有制养老机构,利用医院现有的规模化、标准化制度和现有养老政策法规,整合成一套标准性、可实施的服务规范指南。同时,强化诚信优质服务,树立品牌效应。通过一系列制度和行业服务标准建设,形成一套组合拳。

建议:破除思想上的禁锢和政策上的壁垒,鼓励灵活运用公有制资本和非公有制资本。不同所有制的资本对养老机构的发展有不同形式的促进。如:

(1)引入国企,如中国医药集团等公有制资本不仅可以有效利用资本,促进国有资本保值,而且能够利用其行业的专业特性针对性研究养老服务产品,同时利用老人对国企的信任提高了养老机构的品牌效应,抵御运营风险。

(2)引入民间资本等非公有制资本,利用非公有制资本的灵活性和高效性,通过董事会的决策,从一定程度上激发医院在养老机构领域的活力,提高决策质量,规范经营、加强精细化管理,使医院的公有制资产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产业效益。

(3)允许养老机构员工持股,不仅大大增强养老服务产业服务人员的积极性,使员工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紧紧的联系在一起。甚至可以引入“众筹”的概念,允许需要养护的老人和儿女入股养老机构,使需要养护的老年人既是消费者又是养老机构的股东,不仅能够在养老机构增长中获得红利,在养老的同时又有一种家的感觉。

建议: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充分的发挥市场调节作用。评选出管理规范、服务专业,能够盈利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机构。同时,政策应该给予这个市场充分的、公平的竞争环境,各种形式的混合所有制养老机构通过“市场化”的方式运营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产业。这样,经营理念各异、运营模式不同的养老机构为生存、盈利各尽所能的寻找出口。通过养老服务产业机构的竞争和规模化发展,必定会在要求苛刻的养老服务产业中脱颖而出一批收费合理,服务到位,口碑良好的可持续性发展势头的企业。从而使我国在市场竞争的风浪中找到最适合我国发展的养老服务产业的道路。国家也可以从现有繁杂的补助提供中抽身出来,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履行国家责任,减少国家负担。

建议:给予一定的医保、社保、科技等配套政策支持,推动医院参与的混合所有制养老机构的快速建设。结合医院多年的“收支平衡、略有结余”医保经验,和大医院医保额度较高的特点,通过规模化、专业化管理链条的梳理,降本增效,努力消化参股养老机构所增加的医保额度,减少给国家增加医保管理成本上的负担。但需要考虑到,毕竟现阶段我国医养结合体系建设不够成熟,“包袱”性的甩给医院,容易大大降低了医院在参股的混合所有制养老机构的积极性,况且医院涉及养老产业总体上属于起步阶段,经验不足。

政府应在医养结合领域与医院建立定期对话机制,利用医院在人口与健康领域具有一定的专业性,政府可以完善并适度提供一系列医保、社保、科技等方面的鼓励性政策,适当提高积极参股养老机构医院在老年病方面的医保额度。同时,对现有医保制度进行进一步改革,在完善本市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基础上,逐步建立老年人相关疾病的补充医疗保险制度。

医养结合工作总结【第九篇】

医养结合随着中国进入快速老龄化,医养结合需求增大,多地出台了扶植政策,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的服务纳入医保,另一种则是直接对此类机构进行补贴支持。

今年三月,上海出台扶持政策,全市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且正常投入使用的,最高可获50万元一次性补贴。此外,北京之前出台的《关于加快本市养老机构建设的实施办法》,明确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可申请纳入医保定点范围。2016年推出的长期护理险对于养老医疗的市场也代表着长期的利好,有助于护理服务市场的增长。

中国的老龄化有几个特点。第一是快速老龄化,2015年老年人口数量突破亿,而2050年则可能有三分之一为老龄人口,老龄化速度远远超过其他国家。

第二是空巢老龄化,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发布的2014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显示,空巢老人已经到达50%。这对老年人护理、精神关怀都带来巨大压力。

第三,失能老人和慢性病患者快速增加,2013年我国已经有超过3700万失能老人和超过1亿慢性病老人。2020年,我国失能老年人将持续增长到的4200万,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2900万,空巢和独居老年人亿。

面对这些趋势,中国的养老服务急迫需要一轮快速机构化出现。过去一代的老年人护理很大程度上依赖家庭,那时因为我们还有人口红利,可现在这正在快速消失。独生子女结构导致下来的老龄化不可能依赖家庭成员,必须依靠专业机构。这个市场蛋糕会快速膨胀。

未来的养老服务可能成为基础医疗的重要部分,具备医疗服务能力。核心问题是:老年人的医疗需求大但支付能力有限,养老医疗服务的核心支付方式是什么?机构又通过什么途径来赚钱?支付方问题仍然依赖医保对养老医疗保障的提高。从其他国家的经验来看,老年人医疗都是很难商业化的,大部分要靠政府支持。而对于中国这样本来自费就很高的国家,老年人本身支付能力有限,加上4-2-1家庭结构导致每个子女分摊到4个老人身上的经济能力也是有限的,因此养老和医疗结合的服务未来离不开政府支持。无疑这个缺口也很大,必须要靠更大的投入才能实现。

民营资本在医养结合服务上机会很大,但到底怎么赚钱?首先收入的主体不应该是药品,老年人的医疗需求有很多模糊点,也最容易形成滥用。对内设医疗机构在药品分开上的控制措施是保证服务安全和质量的关键,也是医保费用不会失控的前提。而且,这类医疗机构的规模不会太大,也很难具备老年人慢性病和护理的用药需求,因此把药品拨给第三方是关键。

机构盈利的关键在服务费用。这里分为两块,一是医疗服务费用,二是护理费用。这一方面取决于医保对服务费用到底有多大支持。养老服务要机构化,服务费用的提高在所难免,再加上中国未来劳动人口萎缩,会形成一轮医疗服务人才荒,养老上更是如此。供小于求将导致服务费用上涨,如果可以控制好药品的合理运用,在老年人用药这一块上抽掉滥用药和药品价格虚高导致的额外成本,完全有可能把这部分不合理开支弥补到服务费和护理费上,增加医保为养老医疗服务的覆盖范围。

另一块则是可以部分商业化的服务。随着长期护理险的推出,对于承接护理服务的机构来说,商业化的机会是存在的。由于中国的长期护理险主要以政府主导,采取医保资金划拨、财政补贴和个人缴纳三部分组成资金池,这有助于在长期建成一个覆盖面较广的保障体系。

养老和医疗结合以及机构化养老已经是中国的必然趋势。对于投资养老的民营机构,这股机构化浪潮带来的机会很多,包括服务机构的设立,信息化数据互通,人才培训等几个方面。但养老医疗是一个需要政策引导的行业。开放医保,进行政府补贴只是开头,养老医疗很容易被滥用,也很容易滋生猫腻和骗保,因此严格的成本监管是市场健康发展的必须。只有在产品上进行严格管理,才能让真正的核心价值——服务,获得更多的医保支持,同时让服务者获得合理的回报。这样才能促进市场良性循环,把盘子做大。

从医疗服务的产业流程上来看,民营资本在养老医疗上的机会分为服务、信息和产品三个方面。

中国的养老机构本就稀缺,具备医疗服务能力的更是少之又少,把养老当床位卖是非常粗犷的发展模式,未来的机会更多是养老医疗机构,更注重其医疗属性。

正因为现在的民营养老机构把自己定位为床位和住点,关心的是是否可以得到土地、水电煤等方面的优惠,而各地落实力度不同,要推进民营化养老机构的发展就很难。

而养老医疗则不同,老年人对医疗服务的需求量大而且持续,如果政府可以支持医保支付,服务费可能成为养老医疗的主要收入来源。这里的前提是医保对服务费用的定价能够合理地反应服务者的劳动价值。

未来我们将持续面临劳动力不足,供少于求将逼迫市场调整服务价格,尤其在养老服务上,目前的劳动力成本被严重低估,服务者没有动力。未来机构化的同时,人力成本也会快速上涨,如果医保的覆盖比例不能反应这种价格变动,养老医疗就很难做起来。

相比定位地产项目的投资者,在医疗服务产业布局的民营资本进入养老医疗可能会更有利,他们可以将基础医疗资源嫁接在养老服务上,甚至建立一个平台,让养老机构选择需要哪种服务包,比如专业康复、定期坐诊、慢性病管理、远程医疗等。大的养老机构可能会选择内设医疗机构,但有很多不具备这样能力的机构,则可能会通过某个平台获取医疗服务。而有雄厚资金的地产投资方也可能为了提升养老项目的医疗价值,选择医疗平台嫁接服务。

养老医疗服务的关键是要标准化、服务一致。比如老年人需求很大的康复,需要专业的康复师和器材。大部分养老机构缺乏这些。未来的机构养老需要配备统一培训的康复师,并且通过器材租赁满足基层需求。要单个养老机构去培训康复师或者去雇佣康复师可能很贵,但集中的提供打包服务的机构就可以以量取胜,同时保证康复服务标准的统一。

当养老和医疗接起来之后,信息的机会也随之而生。目前的养老机构信息管理基本是空白,非常不利于嫁接医疗服务。老年人的就诊记录、疾病管理需求、用药等可以组成一个健康档案,在此基础上,养老机构和医疗服务机构的互通才有可能。这还将直接有助于远程医疗在养老机构的展开。如果说内设和平台化的医疗服务定位基础医疗和疾病管理,那么对于术后、大病、突发情况则需要远程医疗配合,而完整的健康档案是有效进行远程服务的前提。

这类信息体系同样是云技术的机会,向后可以衍生到老年人的用药管理、医疗器械和日常生活需求。这些属于产品范畴,也会是养老医疗机构的机会。但这里的用药管理并不是卖药,卖药更应该由第三方进行,而不是由医疗服务者进行,这避免了药品和服务挂钩引起的费用浪费和药品不足。这里的用药管理更多是一种服务,包括定期药效评估,送药上门,会员跟踪等。由于老年用药很多是长期的,提供药品管理将有助于提高用户忠诚度,并获取病人信息,对服务也是有利的。

老年人在器械和日常生活上的需求也很大。由于很多康复项目、老年人护理器械等很多需要自费,不属于医保报销范畴。有些项目价格还偏贵,用起来需要专业人士辅助,比如中风后的专业康复,现在只有少数病人得到这种服务,一方面是理念和缺乏理解引起的,另一方面则是服务不到位,服务机构很少。这些项目未来需求很大,可以通过租赁加专业服务包的形式提供给老年人,有助于做大整个养老产业的蛋糕,跑量也有助于价格调整。

一个大踏步进入老龄化的社会需要的养老医疗服务的迫切的,民营资本的机会在于从卖床位卖地产,转向卖医疗服务,且必须是有标准、专业化的服务,这才能体现养老医疗的核心价值。但这一切的前提是支付方式——医保和护理险对养老服务的定价可以反映市场劳动力的成本,缺乏这一点做前提,养老服务将难以改变缺乏人才的困境,难以迈开步伐。

医养结合工作总结【第十篇】

近日,铜仁市医养结合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围绕贯彻落实全国、省、市有关医养结合文件精神,对推进铜仁市医养结合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

会议指出,推进医养结合,是落实xxx、省、市决策部署的实际行动,是统筹利用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源,促进两个服务体系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更是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让老年人有更多改革获得感的硬招实招,做好医养结合工作意义十分重大。

会议要求:

一是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医养结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二是坚定信心、真抓实干、加快推进,确保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三要把握和关注重点要求,着力保基本、兜底线、补短板,全面提升医养结合服务质量。

会上,组织学习了国家、省、市有关医养结合文件精神,并对医养结合工作开展了指导培训。

市卫生计生委相关负责人参会。

35 27872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