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椅调研报告建议(最新8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阅览】优质的范文能让您的写作方便快捷,远离加班,以下这篇“座椅调研报告建议(最新8篇)”是由阿拉题库网友整理分享的,供您参考之用,希望对您有些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和谐矿区建设的调研报告及工作建议【第一篇】

接到集团公司党委宣传部“关于对和谐肥矿建设进行调研”的通知后,我们立即向矿党委领导进行了汇报,根据党委领导的安排,由宣传科牵头,组织有关人员就和谐肥矿建设进行了深入座谈。特别是联系近几年和谐矿区建设的具体实践和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要求,广泛交流了认识和体会,提出了构建和谐肥矿应实现的目标,找出了影响矿区和谐发展的不和谐因素,并就如何加强和谐矿区建设提出了意见和建议。现就有关情况作一简要汇报。

一、构建和谐肥矿应实现的目标,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化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的社会,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整体和谐的社会。从这个角度看,与之相适应的和谐矿区,应该是产业和谐、管理和谐、化和谐、人际和谐的统一体,涵盖了政治、经济、化、生活等方方面面。而要达到这一要求,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按照“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改革促进和谐,以发展巩固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以公正维护和谐,以道德素质孕育和谐,以党的先进性引领和谐,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把构建和谐矿区的目标定位在促进矿区经济更加发展、政治更加稳定、化更加繁荣、人际关系更加和谐、职工生活更加安康上。从我们肥城矿区的情况看,要实现和谐矿区的美好愿望,必须实现以下几个目标:

1、实现更高层次的创业发展,努力为建设和谐矿区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建设和谐矿区,发展是基础,没有发展,什么事也做不了。必须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坚定五年百亿目标不动摇,加快重大项目建设特别是“三个一体化”建设进程,把提高发展速度和质量放到更加突出位置,集中资大力发展优势项目。充分利用国家产业政策,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发展式、增效式的要求,大力推进节约型企业创建。要更加注重投资业绩,建立完善投资回报考核评估体系,力求效益最大化。要坚持盘活存量促增量,激发存量活力,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努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以发展促和谐,以和谐促发展。

2、实现本质安全型企业,努力为建设和谐矿区创造良好的安全环境。对煤炭企业讲,做好安全工作,无疑是建设和谐矿区的重要前提和保障,但同时也是建设和谐矿区的最大变数。必须高度重视,群策群力,在更高的层次上推进安全工作,实现安全发展,为和谐矿区建设提供良好环境。要坚持以人为本,强化主动安全观,规范岗位操作行为,深化“三违”专项治理,促进人的本质安全。要深化质量标准化建设,推进科技和管理创新,进一步提高工程质量和安全装备水平,从根本上提升矿井防灾抗灾能力。要积极推进安全理念变革,改善安全思维模式,培育先进安全化,引领创建工作向更高层次发展,努力推动安全工作水平逐年提高,力争实现零事故、零伤亡目标。

实现发展成果全员共享,努力解决好职工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建设和谐矿区,重要的一条原则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善待职工,做到“发展依靠职工,发展为了职工,发展成果惠及职工”。要以解决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为重点,实实在在地帮助职工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帮助实现他们的愿望。要在企业效益增长的基础上,逐步增加职工收入,尽快实现小康目标。要加大住房建设力度,改善职工居住条。要高度关注弱势群体的生活,完善扶贫助弱机制,不让一个职工家庭吃不上饭子女上不起学职工看不起病。要通过持续不懈地努力,力争到“十一五”末,把矿区建设成职工收入较大增长各种保障体系更加完善职工安居乐业欢乐祥和的新矿区。

4、实现公平正义的机制保障目标,最大限度发挥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公平正义是建设和谐矿区的基本条,制度是实现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必须不断完善民主权利保障机制、厂务公开公示机制、收入分配机制、矿区稳定机制,努力消除影响和谐的体制机制障碍,从头上保障公平正义。要切实推行厂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以职代会为主渠道,采用多种形式,让职工知情,听职工议事,请职工监督,提高职工主人翁地位。要尊重和兼顾各群体利益,统筹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从坚持公平正义的角度,加强收入分配调节,建立起既体现个体价值、又相对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方式。要创新信访工作机制,倡导“有话好好说,有事按程序找”的信访工作新秩序。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应急管理工作体系,妥善处理好新形势下的新矛盾新问题。要积极推进依法治企方略,坚持学法守法用法,依法维护企业和职工合法权益,将肥矿集团建设成为法治矿区、平安矿区,使公平正义成为建设和谐矿区的重要支柱。

(五)实现企业化和谐,为和谐矿区建设创造和谐的人环境。和谐化是广大职工依附的精神家园,也是和谐企业具有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泉之一。集团公司应大力倡导人际关系融洽、干群关系密切、各种群体相互理解、企业愿景普遍认同的和谐理念,积极培育“团结、协作、诚信、互爱”的和谐精神,建立起具有调节利益、增进融合、凝聚力量、推动发展的具有肥矿特色的和谐化。要坚持用和谐化培育人、鼓舞人、塑造人,引导职工树立和谐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使和谐的理念成为广大职工的重要价值取向。要深入开展“八荣八耻”的教育,牢固树立起社会主义荣辱观,知荣明耻树新风。要提升明创建活动层次,推动明创建活动向以人为本、体现关爱等主题延伸,更大地促进人环境和谐。

二、影响矿区和谐发展的不和谐因素。

通过座谈交流,我们认为,集团公司在推进和谐矿区建设进程中,尽管取得了很大成效,促进了企业健康稳定发展,但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化,在政治、经济、分配、就业、劳动保障等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影响矿区和谐发展的不和谐因素。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矛盾:

1、发展需求与结构调整之间的矛盾。近年,我们肥城矿区通过采取结构调整、改革改制、资产重组等措施,企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阵痛”,在寻求煤炭资、发展第三产业等方面作出了较大牺牲,遗留问题较多。

2、企业发展与基层单位利益之间的矛盾。由于企业在不断地发展壮大,特别是在信息化建设飞速发展的基础上,要求建成公司一体化运作、集约化管理的统一平台,对基层单位的要求更为严格,管理更为规范,对资金等重要资实施集中运作,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层单位的利益。

3、企业对高水平人才的渴求和员工整体素质偏低的矛盾。由于种种原因,人才短缺特别是高水平的专业人才严重匮乏,已成为煤炭企业普遍存在的现象。就我们肥矿集团也同样存在这一问题。在社会高度发展、竞争日趋激烈、人才日益成为企业成功的重要砝码的今天,这个矛盾尤为突出。

4、党群干群关系之间的矛盾。当前正值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成分、分配方式和利益主体日益多样化,在矿区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碰撞磨合的过程中必然产生一些矛盾。比如由于干部与群众在执政理念上难以对接,在理解执行党的政策上难以取得一致,在企业发展变化的认识上存在偏差等,不可避免的会产生一些摩擦与矛盾。

根据六中全会“决定”精神,我们认为,构建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和谐矿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从人力资开发上为构建和谐矿区提供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和谐矿区贵在“人和”。而“以人为本”既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实现人和的基本保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企业员工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员工多方面的.需求,实现员工的全面发展。对于企业说,员工既是企业的主体、和谐的创造者,同时也是生产要素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如何启动员工的兴奋点,使员工的一切行为变被动为主动,是摆在当前的一个重要题。

第二,坚持以发展为根基,从物质需求保障上为构造和谐矿区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矿区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发展的协调性。企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构建和谐矿区,必须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用发展的观点、发展的思想、发展的理念不断调整企业的发展思路,做到以发展促进和谐,以和谐促进发展。特别是要注重处理速度与结构、质量与效益、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围绕增盈提效,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生产经营水平,最大限度地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为和谐矿区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第三,坚持以学习为手段,从队伍素质的提高上为构建和谐矿区注入创新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那么,通过“建设学习型企业,争做知识型职工”提高职工队伍的素质,也就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要求,成为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促进企业和谐发展的内在动力。在实现学习型企业的进程中,要积极引导职工学习成才,更好应对市场竞争的挑战。要逐步完善岗位成才激励机制,引导职工钻研实用技术和操作技能。还要积极创造条,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学习的浓厚氛围。

第四,坚持以化为导向,从团队精神的凝聚上为构建和谐矿区塑造精神支柱。要以化为导向,建设独具肥矿特色的企业化,在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精神氛围,树立企业与员工的共同愿景,培养“心相通,情相融,力相合”的团队精神,为构建和谐矿区提供精神支撑。企业化作为一种具有品牌效应的无形资产,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扩张力。优秀的企业化能使企业的各种生产要素得到最佳组合,从而创造最佳效益,推动企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真正起到育企业之“本”、铸企业之“魂”、谋企业之“道”、塑企业之“形”的作用。

第五,坚持以稳定为基础,从利益关系的调整上为构建和谐矿区创造稳定的环境。没有稳定就没有和谐。妥善处理好各种矛盾,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保持社会的协调稳定,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题,成为构建和谐矿区的关键所在。要完善利益协调机制。建立健全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利益的协调机制,坚持把改革的力度、经济发展的速度与群众的承受程度结合起,在利益分配上注重公平公正,切实维护和实现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要妥善处理职工内部矛盾,坚持和完善厂务、党务公开等民主制度,保证群众依法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等民主权利。要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防控体系,保持对违法犯罪的高压态势。要建立健全预警机制,增强防范和处置重大自然灾害、社会风险和突发事的能力。

第六,坚持以和谐为己任,从改善人居人际环境上为构建和谐矿区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政通人和、安居乐业是矿区和谐的直接体现。要把精神明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和各种保障体系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营造和睦融洽的人际环境、舒适优美的人居环境和坚强有力的保障体系,形成全体职工安居乐业的祥和矿区。要营造和睦融洽的人际关系,通过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在全矿区形成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团结友爱、和睦相处的良好氛围。要营造舒适优美的人居环境,让更多的职工群众享受到现代明带的成果。同时,要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促进人与自然长远协调发展。

完善财产保全制度的思考与建议调研报告【第二篇】

一、人民法院设立审委会制度讨论决定案件存在的主要缺陷。

不论是建国前还是建国后,人民法院设立审委会制度讨论决定案件,确实在审判工作中充分发挥了集体领导的积极作用,尤其在抵御司法干预、保障司法独立、避免错案的发生、提高办案质量以及统一司法尺度等方面起到其他审判组织所不能起到的作用,可以说设立审委会制度不是因为什么“中国传统文化”,而是一种为解放中国法官实体实现的问题而设立的。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人民法院所承担的调整、规范、裁决人们在刑事、民事、商事、知识产权、行政等方面关系的职能和作用越来越明显与突出;与其相适应,人们追求司法公开、公正、民主与平等的司法价值也更加强烈。于是,作为审判工作的一个集体领导组织-审委会,其讨论决定案件的作法就不得不引起人们的关注与思考,并随着审判方式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而对之产生怀疑与责备,设立审委会这一制度讨论案件也存在许多缺陷,具体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审委会讨论案件是秘密进行的,讨论时除了审委会委员、承办人、审判长以及记录人员外,其他人员不准进入旁听,因此,审委会明显存在“暗箱操作”的弊端,它与公开、直接等诉讼原则相悖,使当事人享有的辩论权、辩护权不能充分行使,不利于社会与公众对审判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可以说,它的设立与我国三大诉讼法规定的公开审判的原则存在冲突的一面。

第二,回避制度的严格执行,是实现程序公正的基本要求之一,由于审委会对个案进行讨论均是秘密且不定期进行,有哪些人参加讨论、何时讨论,当事人并不知道,致使当事人依法享有申请回避的权利无法实现,因此,它的设立与我国三大诉讼法规定的回避原则也存在矛盾。

第三,审委会讨论决定的案件,审判者是合议庭或独任审判员,判决者却是审委会,造成“审”、“判”分离,合议庭审而不判,审委会判而不审。这同审与判必须结合的要求相违背,并使合议庭在审判案件过程中流于形式,容易使合议庭的成员产生一种依赖思想与心理,审判责任心不强,造成对案件评议不深、不细、不透的现象相当突出。

第四,由审委会讨论决定个案并不能完全保证案件的审判质量。由于审委会的委员不能参加庭审审理案件,不了解具体案情,特别是对民事、行政案件双方当事人争议的焦点、证据,无暇审查,仅是临时听取案件承办人或审判长汇报,导致审委会难于抓住症结;同时,由于每个委员的法律专业知识各有所长,或长于刑事、或精于民事,或谙于行政,只能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发表意见,加上时间紧、案件多,这些主客观条件都使得审委会对案件难于展开认真细致的讨论,在理论上势必降低审委会作为一个专业制度的职能,因此,在审判实践中就谈不上案件质量的保证。

第五,审委会讨论案件,与诉讼制度的不间断原则也是相违背的。按照不间断原则,一个案件在审理过程中,除依法回避情形外,不应更换合议庭的组成人员,而应继续审理。而由审委会讨论决定案件,实际上是更换和替代了合议庭成员,从而与不间断原则不相符合。

二、审委会制度在法院现阶段是否有保留的必要与价值。

由于审委会讨论决定案件的方式明显的与现代诉讼制度如公开、回避、直接、不间断等诉讼原则相矛盾、相冲突,而且,它所造成的审与判的分离更是违反了审判的`内在规律。故,许多人主张应彻底取消审委会制度;当然,也有不少人主张改革与完善审委会制度,以适应审判形势的需要,而不是简单的取消或抛弃。

那么,审委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是否有保留的必要与价值呢t笔者认为,在当前中国现存的政治体制、司法体制未触及与改变之前贸然地取消审委会,其主张与作法是不可取的,这样不仅不利于法院各项工作的开展,而且将削弱法院、法官的独立地位与作用。其理由是:

[1][2][3]。

加强人才队伍构建设对策及建议调研报告【第三篇】

近年来,在区委和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区文化建设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发展繁荣需要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文化队伍作保障。根据文件要求,现就我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情况汇报如下:

1、原文化局机关现有人员4人,其中:局长1人,副局长2人,退养1人,没有办事工作人员。

2、区文化馆现有9人,在区文化馆工作的有7人,基层文化站工作的有2人。

3、区文化市场稽查队定编5人,在区文化局、文化馆调剂解决人员,没有专职稽查人员。

4、文物管理所未定编,人员在文化馆内部调剂,没有专职人员。

5、乡(镇、场)街道文化干部8人(其中竟成3人、新枫街道1人,鱼山1人,丽阳1人,荷塘2人,西郊街道没有专职干部)。

6、全区共建有1个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6个基层服务点,按达标要求,区支中心需配备3个管理员,基层服务点需配2个管理员,目前人员空缺。

专业文化工作人员总数偏少,且人员老化严重,尤以乡镇文化站最为突出,全区6个乡镇中绝大多数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左右进入文化单位的,总体年龄偏大,其中50岁以上就5人,36—49岁7人,35岁以下5人,其次学历也相对偏低,现有17名工作人员中无一人是文化专业学校毕业,有的乡镇文化干部还存在在编不在岗或在岗不专职等现象。

1、思路创新。加强文化队伍建设,必须实行思路创新,首先是要转变重文化设施投入,轻文化队伍建设的投入;其次是要转变重文化人才的使用,轻文化人才培养的思路,要全方位的提高文化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的问题。

2、体制创新。文化体制改革势在必行,情况复杂,任务艰巨,必须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要实行体制创新,就要坚决改变一切束缚文化队伍建设的做法,要坚决革除一切影响文化队伍建设的体制弊端。

3、用人创新。加强文化队伍建设,关键是用人创新。首先是改革用人制度,要打破条条框框,排辈论资,文化专职人员要采用聘任制竞争上岗,择优任用,优胜劣汰。要不拘一格地跨地域跨系统跨资历地提拔任用有用之才。要不拘一格地聘用确有特长的民间艺术人才。用好的机制激活人才,用好待遇吸引人才,要鼓励专家学者及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事文化工作,要建立健全区、乡镇、农村文化骨干人员的人才数据库,从而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当其时和人才辈出的新局面。

文化专业队伍担负着文化建设的组织、管理和指导,是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文化专业队伍健全与否和功能发挥好坏,直接关系到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和新农村文化建设。为此,加强文化专业队伍建设,首先要实行人员数量保障。对区文化馆、区图书馆及乡镇文化站人员编制都应有相应的规定,配备一定人员,确保专业文化工作人员到位到岗。尤其是乡镇文化站应根据乡镇每万人左右人口数配备1名专职文化干部的要求,确保乡镇文化工作人员力量到位。其次要实行人员质量保障。一个好的文化馆长就能搞好一个区的文化活动,一个好的文化站长就能搞好一个乡镇的文化活动,一个好的业务干部就能带出一支有特色文艺队伍。因此,一定要确保专业人员的质量。

一要确保专业文化人才队伍门类全,学历高、专业齐、职称有、素质好,使进入文化专业队伍的人员都能独立的高标准的从事业务工作。

二要加强现有文化专业队伍培训学习,要实施人才培养工程,把人才培养纳入一个系统工程进行有目标的培养,要通过公共财政支撑设立若干个人才培养专项资金,确保人才培养工程得以实施。

三要尊重艺术人才成长的自身规律,对每一类艺术人才针对其特殊性因势利导地进行培养造就。

四要加强农村基层文化队伍建设,重在充实和加强乡镇文化站人员的事业编制,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管理能力,将有志于热爱农村文化事业,懂专业,有点子的青年人充实进我们的文化队伍中来。

五要在文化队伍的建设中,要积极推进体制改革,主要是用人制度、分配方式的改革,打破“铁饭碗”,实行聘任制,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打破按职称分配的变相平均主义,让能够干、喜欢干文化工作人有舞台、有机会施展才华,并且有一定的稳定收入,使那些不能干、不愿干文化工作人及早离岗退位。

六要加强文化队伍的专业业务培训工作,尽快提升他们的业务技能和管理能力。文化馆要充分发挥自身职能,加大对文化站工作人员的.辅导和培训工作。同时需尽快培养一批农村文化骨干队伍,建立队伍的长效机制,使农村文化的发展形成规模持续发展。

七要稳定队伍,留住人才。农村基层文化队伍的人才流失十分严重,主要是由于两方面原因所造成,其一是从事农村文化的工作者没有得到相应的工资报酬和生活待遇;其二是真正专业人才得不到专用。这主要是地方领导对农村文化发展的认识偏差而形成对文化队伍建设忽视的结果。

总之,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期,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加强农村基层文化队伍建设是我们农村文化发展的当务之急。只要我们充分认识到建设新农村,实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文化在其中起着关键而重要的作用,我相信地方政府会对基层文化队伍的建设和发展给予必要的投入,使农村文化队伍逐步稳定进而壮大,开拓农村文化发展的新局面。为农村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奠定一个牢固的基础。

1、依靠行家里手。

加强文化管理队伍建设,必须依靠文化专业骨干力量,促进文化管理的专业化。文化队伍的组织建立、活动开展、素质好坏、持久长效,是文化队伍有没有生命活力的具体体现。文化专业骨干是文化队伍的核心和精华,能带动影响业余队伍的发展。所以,我们抓文化管理队伍建设,首先要将文化专业人员实行挂村蹲点,管好一个村抓好一个点,从而向面上推广。其次是依靠业务行家力量。文化内容包罗万象,涵盖文化各项业务,不同文化队伍从事不同文化内容项目,行家里手管理得心应手。因此,要充分发挥业余队伍中的业务骨干的作业,从而不断加强文化管理的规范化。再次是要努力造就一批懂经营善管理的文化经纪人,从而促进文化产业管理的科学化。

2、依靠社会各界。

首先是依靠文化热心人。文化事业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需要全社会人们的积极参与,开展文化工作也需要社会文化热心人的大力支持。其次是依靠老同志要充分发挥离退休的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老工人以及农村的老同志参与文化事业特别基层文化俱乐部的管理。这些老同志有些长期从事领导工作,在当地享有较高的威望,工作有经验,遇事敢负责,做事有号召力。因此,我们要依靠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老工人组织模范作用,充分发挥他们的才智,促进文化管理的正常化。

加强人才队伍构建设对策及建议调研报告【第四篇】

1、现状:从近三年县乡村三级妇联信访接待状况看,以婚姻家庭类案件为主。20信访接待总数为469件,婚姻家庭类案件398件,占85;20信访接待总数为312件,婚姻家庭类案件255件,占82;20信访接待总数为240件,婚姻家庭类案件为190件,占总数。而在婚姻家庭类案件中,尤其以夫妻关系为首,这和我县近年来开展“反对针对妇女的家庭暴力对策研究与干预项目”有关。其他各类案件,部分分布在劳动仲裁、民政局等相关单位,公检法司等司法执法部门。不过随着我县妇女维权工作的提议社会化,多机构干预体系的日趋完善,案件呈现出多元化趋势,近三年婚姻家庭案件之外的案件数量分别为15、18、21,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尤其在劳动权益、政治权益等领域,案件比例有所上升,可以看出妇女依法维权的意识在日益增强。从我县为全队伍建设方面,自我县20承接“反对针对妇女的家庭暴力对策研究与干预”项目之后,依托这一项目,妇联立足调解家庭矛盾,消除家庭暴力,打出了我县妇女维权工作品牌,在维护妇女在婚姻家庭中的权益力度逐步增强,社会认同度也随之增强。在项目实践过程中,我县侧重构建“党政支持、妇联牵头、公检法司等多机构共同干预的社会化反对家庭暴力网络”,并逐步向妇女儿童维权的各个领域延伸,目前,多机构干预妇女维权的社会化网络,从县到乡镇局公司到村到社区,层层成立妇女维权领导小组,广泛吸纳妇女维权工作志愿者,组建“姐妹爱心互助队”、“巾帼文艺普法队”等各种形式的基层民间组织。为妇女儿童维权工作落在实处、取得实效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和提供了较为坚实的'组织保障。

2、趋势:首先,综上所述,随着妇联工作社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信访案件多元化的趋势仍会日趋明显,妇女儿童维权工作任务更加艰巨;其次,再婚后再次丧偶的老龄妇女权益保护问题日趋严重。我县某村65岁妇女郭某,前夫去世后,从河北省嫁到我县,和老伴关系一直不错,后老伴患病,其间百般呵护照顾,比儿女们有过之而无不及。然而,当老伴去世后,因郭某和继子女没有形成扶养和赡养关系,为此,即子女百般刁难。县镇村三级妇联、镇村干部、公安、司法、法院甚至于广电中心先后介入到此个案之中,虽少有阶段性的缓解,但始终由于法律在这方面的空缺,无法解决根本上的问题。统观这一方面的问题,由于中老年人再婚继父母与继子女没有形成扶养(赡养)关系,同时由于男性普遍短于女性寿命,为此再次丧偶后的老龄妇女居所、生计等一系列问题在法律保护方面都趋于弱势。随着老龄化进程的日益加速,这一问题将成为妇女维权领域一大突现问题。

二、实际从事妇女儿童权益维护的社会工作人员队伍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现状。目前,延庆县实际从事妇女儿童权益维护的社会工作人员数量共计833人。分布状况-行政机关61人,占;事业单位131人,占;民间组织134人,占;城乡社区妇女组织507人,占。结构状况为-性别:男性112人,占,女性721人,占;学历:本科以上222人,占,大专118人,占,高中中专及以下493人,占;专业:社会工作专业2人,占、社会学/心理学等相关专业21人,占,其他专业810人,占;年龄:40岁以下242人,占,41岁至50岁433人,占,51岁至60岁158人,占;除没参加过工作的志愿者以外,工作年限:5年以下86人,占,5年以上15年以下261人,占,15年及以上370人,占;妇女工作年限:5年以下182人,占,5年以上15年以下437人,占,15年及以上98人,占;工作职能:管理岗位660人,占,专业技术岗位51人,占,工勤技能岗位6人,占,其他为无工作;职业评价等级:高级社会工作师2人,占,社会工作师1人,占,助理社会工作师0人,未获等级人数占。

211院校师生互动最差?专家建议拆掉座椅【第五篇】

在高校学生和老师的互动上,无论是学习型互动还是社会性互动,211院校的得分都低于985院校和一般本科院校。这是清华大学针对44所高校、4万多名学生进行的调查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日前在复旦大学举行的“创新教与学:大学教学学术研讨会”上,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史静寰教授介绍了这项研究结果。

这项研究将生师互动类型分为学习型互动和社会型互动,调查分析显示,在生师社会性互动上,“211”和“985”院校的得分远远低于一般本科院校;而学习性互动上,一般本科院校与“985”院校得分相差无几,但都显著高于“211”院校。“211”院校成为学习性、社会性互动都最差的群体。

该研究采用的样本数据来自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投放的“中国大学生学习型投入调查问卷”,共计分析样本45200人,分布在44所全日制本科院校,其中一般本科院校22所,样本数22811人,“211”工程院校15所,样本数15140人,“985”工程院校7所,样本数7249人。

学习性互动包括在课堂上和课外的提问、讨论、思考问题、得到任课老师反馈、和任课老师讨论分数、作业、课堂和阅读中遇到的问题等;社会性互动,则主要指的是在课堂以外,和任课老师、辅导员、班主任等讨论自己的职业计划、人生观、价值观等问题,与教师一起参与如社团活动、迎新等课程以外的工作。

史静寰表示,“985”院校在生师学术性互动上表现突出并不奇怪,因为学术性互动具有更清晰的目标和指向,要求师生有更好的学术基础和训练,这是由“985”高校的学术研究特质和生师群体学术能力决定的。

而一般本科院校在生师社会性互动上做得更好,对学生个体社会性能力的成长影响更明显,也表明了这些院校作为教育机构存在的重要价值。

“在高校中,与学生进行社会性互动的责任往往由辅导员、教学秘书等行政人员承担,特别是中国高校特有的辅导员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不足。”史静寰说。

教师投入教学时间少,科研时间多。

史静寰认为,分析“211”院校的生师互动状况不尽如人意的原因,要考虑到他们在中国社会及教育体制中的特殊境遇。“211”院校往往是地方旗舰大学,既是各地本科教育扩招的主力军,又被赋予了发展研究生教育的重要责任,还要承担地方发展的领头人角色。

史静寰指出,“211”高校的新教师数量在增多,但又缺乏必要的教师教学能力培训。十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出现了史无前例的数量增长与大规模扩张,“中国式”高等教育在从精英向大众化阶段过渡的过程中,扩招最初表现为学生数量的增加,进而是教师的扩充。伴随扩招而来的不仅是高校规模扩张,生师比扩大,更是整个高等教育系统膨胀后教师职业的.功能变化。

该研究还表明,随着教师职称的升高,“985”、“211”高校教师投入教学的时间比例减少,投入科研的比例上升,从工作时间的分配比例上看,副高级职称和中级职称教师用于社会服务的时间比例最少,分别为%、%;无职称教师用于社会服务的时间最多,达%;正高级职称教师用于科研的时间最多,为%,用于教学的时间则最少,为%。相比较而言,地方本科院校教师投入教学的时间更多,用于科研的时间更少。

“教育的本质意义是使人社会化,从这个角度来说,生师的社会性互动是更本原、更基础性的互动。”史静寰呼吁,“211”、“985”高校的任课老师应加强与学生的社会性互动。

悉尼大学、香港大学名誉教授迈克尔・普罗瑟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国外的研究型大学,生师互动也相对较少,研究型大学的教师确实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平衡任务:要兼顾教与学,科研与育人。

据迈克尔・普罗瑟介绍,为了加强生师互动,在香港大学,尽管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侧重点,但学校在与教师签订合同时,明确规定教学、科研和社会性互动的比例必须保持在40%、40%、20%,以此来制约教师对于科研、教学和社会性互动的平衡;学生对教师的评估也显得至关重要,评估结果会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资助,评估结果差的教师会遭遇降薪。在大洋洲、英国等地的研究型大学,学校都在重新强调导师制在加强生师社会性互动上的作用,在学术支持以外,也要与学生进行更多的互动。

“要更多的互动,就要呼唤教室的变革。在欧洲、澳大利亚、香港等地的大学,学校像我们现在所坐的这种会议室和教室已经越来越少,改成圆形的讨论桌。”迈克尔・普罗瑟表示,为了加强生师互动,这些大学都越来越强调环境的作用,正在拆除教室里的一排排桌子和椅子,教师和学生都绕着宴会式的课桌而坐。(实习生陈竹记者周凯)。

工业园区调研报告存在问题建议【第六篇】

工业园区调研报告存在问题建议一、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一)园区总体规模偏小,集约化程度不够高。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因低成本开发建设,入驻工业企业有限,现有入驻企业因所建商铺权属变更、管理粗放等原因归类不够规范,且于x年将部分工业用地规划做了调整,与成链闭环发展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还有一定差距,园区经济发展特色不明显,短期内难以改观。x工业园区入驻企业相对较多,用地相对集约,但入驻工业企业效益不佳,如煜兴建材已濒临破产。

(二)缺乏统一的科学规划,专业配套能力不够强。过去在招商引资的时候,不管是不是同一类产品,同一类企业都往园区里装。致使园区不能做到专业配套,不能做到同类产品集中、集聚和集群化发展。

(三)园区定位不够规范,产业结构特色不明显。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如x工业园区基本上都是以建筑建材等传统经济为主,没有形成优势产业,发挥较好的带动效应。

(四)园区建设投资偏低,基础设施滞后。现有园区已不足以承载更多的工业企业入住,急需对x工业园区和循环经济产业园区进行二期建设。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一是进一步明确全县工业发展思路,把握目标定位,在提高增量、扩大规模、提升速度上下功夫,打造结构合理、特色突出、产业集聚的工业体系,做到产业链条化、经济园区化。

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引好的企业入驻园区,从量到质有明显的提升。

三是根据我县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现状,就x工业园区和循环经济产业园区择一进行二期建设。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实行较为优惠的政策支持,创造良好的建设发展条件,实现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的聚集效应和规模发展,打造具有充分活力、相对独立和完整的工业企业群体,形成对我县经济发展具有突出推动作用的集中区域。目前,我局已聘请专业机构,正在加紧开展园区建设详规编制、园区建设项目申报等前期工作。

四是加强内部管理,引进培养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企业,坚持生产生活生态有机融合,优化园区功能布局,腾笼换鸟,为延伸产业链条、大项目落地和科技孵化提供空间支持。

加强人才队伍构建设对策及建议调研报告【第七篇】

根据县委组织部通知精神,为了解卫生系统人才队伍的结构、分布情况,进一步搞好卫生系统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充分调动本系统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医疗卫生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以推动我县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顺利进行,满足我县人民群众的'健康、医疗需求,我们对全县医疗卫生机构人才队伍进行了一次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现将调研情况整理归纳如下。

一、医疗卫生机构现状。

全县共有医疗卫生单位27家,县级有县人民医院、中医院、保健院、卫生监督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合病防治所、牙病防治所等医疗卫生单位10家;乡镇级17所卫生院,其中有4所中心卫生院,13所一般卫生院。

二、卫生人才现状。

县直10家医疗卫生单位共有职工1022人,其中管理人员168人,技术人员745人,工勤109人。本科学历221人,其中第一学历本科仅69人,大专学历300人,其中第一学历专科仅80人,中专学历305人,其中第一学历中专仅76人。执业医师246人,注册护士212人。乡镇17家卫生院共有职工385人,其中管理人员36人,技术人员279人,工勤70人。本科学历8人,其中第一学历本科0人,大专学历80人,其中第一学历专科仅3人,中专学历220人,其中第一学历中专仅68人。执业医师70人,注册护士40人。

20xx年,为人民医院招聘临床、口腔、影像、中药学等专业本科毕业生13人;为中医院招聘中西医结合专业本科毕业生1人。20xx年,为中医院招聘中医专业研究生4人、临床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2人。20xx年,为人民医院招聘中医外科学专业研究生1人、临床医学、医学影像等专业本科毕业生6人;为中医院招聘医学检验、麻醉学等专业本科毕业生4人;为乡镇卫生院招聘临床执业医师13人、执业护士14人。20xx年,为人民医院招聘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3人;为中医院招聘中医内科等专业研究生2人、临床医学、中医学、针灸推拿学等专业本科毕业生15人、医学影像专业专科毕业生2人;为乡镇卫生院招聘中医、临床、口腔等专业医学毕业生27人,其中本科2人,大专15人。自20xx年起,连续两年为乡镇卫生院招聘医学院校毕业生33人。

四、存在问题。

1、我县医疗卫生工作专业技术人员总量不足,达不到80%,检验、影像等专业人才极为紧缺。人员不足导致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超时、超量工作,特别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开展以来,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需求直线上升,尽管医疗卫生机构超负荷运转都难以满足群众需求。我县乡镇卫生院大部分配齐了x光机、b超、心电图机、生化分析仪等常用诊疗设备,但是只有个别卫生院在使用,一部分卫生院由于缺乏专业技术操作人员闲置未用,医疗资源严重浪费,群众就诊得不到全面、有效诊断,满足不了群众的医疗需求。因此,各级医疗卫生单位对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检验、医学影像等人员的需求非常强烈。而且现有人员专业水平层次偏低,整体技术力量较为薄弱,很难适应医疗卫生工作需要。为了满足群众就医需求,促进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医疗卫生单位急需引进人才。

2、人才队伍分布、结构不合理。高学历、高职称人才主要集中在城内,乡镇卫生院高层次人才、实用型人才缺乏,人才资源储备不足,且分布失衡。

3、政府投入不足,难以保障人才队伍建设。医疗卫生事业本质是公益性事业,但政府每年有限的下拨经费勉强保证现有人员的工资和机构运行的需要,更谈不止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4、进人机制不畅。由于高等院校毕业生实施自主择业后,编制、工资、福利待遇等问题制约了人才引进,即使进来了也留不住,造成部分人才流失。有很多人才仅仅把医院当成了他们在取得“资格证”前的一个实习基地,或者说迈向一个更高平台的跳板,引进高层次人才成功率低。

5、人才分流导致储备不足。一是部分经验丰富的名老医师退休;二是医疗卫生行业是一个知识密集型行业,部分年轻的优秀人才被其它地市挖走;三是医疗卫生行业是专业性强的行业,部分具有闯劲的人才外出高就或自主创业,而导致医疗卫生机构现有人才不足。

五、对策与建议。

1、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提高人才队伍素质。根据现有人才队伍情况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方向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及具体实施方案,有目的、有计划培养人才,培育卫生专业技术人才梯队,保障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后劲。

3、优化人才使用环境,营造“拴心留人”氛围。人才的流动往往受利益机制的驱动和工作、生活环境的影响,所以我们要尽力创造“拴心留人”的环境,采取措施改善现有卫生人才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落实好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资福利待遇,尽可能地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倾注个人情感、提供发展平台,真正做到用事业留人、用感情留人、用适当待遇留人,使其感到优越,看到希望,有所留恋,避免现有优秀卫生人才的外流。倾注情感,返聘离退休人才,对于那些确有专长和较高资质且身体健康的退休老同志我们可以把他们留下或者聘请进来继续工作。

4、创新人才使用机制,提高人才整体效能。既要努力扩大卫生人才的拥有量,也要注重发挥人才的作用。引进竞争机制和聘用机制,对于表现突出的后备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要坚决打破论资排辈,做到评聘分开。以工作能力、业绩及专业技术水平为主要依据对专业技术人员实行公开竞聘上岗,使专业技术人员能上能下,易岗易薪,薪随岗走。同时加强配套制度建设,做好落聘人员的培训、转岗等后续社会保障工作。在两院之间、乡镇卫生院之间打破编制、身分的限制实施“横向交流,竞聘上岗”加大人才内部交流使用力度。

5、组建区域性医联体,保证人才合理流动。开展建立医疗联合体工作,县人民医院和中医院两家县级医疗及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组建医联体,按照医师多点执业的相关政策,每月选派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诊治方面的业务骨干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出诊,医联体内县级医院的专业技术人员在聘任中级职称前或申报高级职称资格考试前,须到基层医疗机构服务一年,方可进行职称评聘及申报。医联体工作的开展,有效促进人才向基层一线是合理流动。

加强人才队伍构建设对策及建议调研报告【第八篇】

1、现状:从近三年县乡村三级妇联信访接待状况看,以婚姻家庭类案件为主。信访接待总数为469件,婚姻家庭类案件398件,占85;信访接待总数为312件,婚姻家庭类案件255件,占82;信访接待总数为240件,婚姻家庭类案件为190件,占总数。而在婚姻家庭类案件中,尤其以夫妻关系为首,这和我县近年来开展“反对针对妇女的家庭暴力对策研究与干预项目”有关。其他各类案件,部分分布在劳动仲裁、民政局等相关单位,公检法司等司法执法部门。不过随着我县妇女维权的提议社会化,多机构干预体系的日趋完善,案件呈现出多元化趋势,近三年婚姻家庭案件之外的案件数量分别为15、18、21,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尤其在劳动权益、政治权益等领域,案件比例有所上升,可以看出妇女依法维权的意识在日益增强。从我县为全队伍建设方面,自我县承接“反对针对妇女的家庭暴力对策研究与干预”项目之后,依托这一项目,妇联立足调解家庭矛盾,消除家庭暴力,打出了我县妇女维权品牌,在维护妇女在婚姻家庭中的权益力度逐步增强,社会认同度也随之增强。在项目实践过程中,我县侧重构建“党政支持、妇联牵头、公检法司等多机构共同干预的社会化反对家庭暴力网络”,并逐步向妇女儿童维权的各个领域延伸,目前,多机构干预妇女维权的社会化网络,从县到乡镇局公司到村到社区,层层成立妇女维权领导小组,广泛吸纳妇女维权志愿者,组建“姐妹爱心互助队”、“巾帼文艺普法队”等各种形式的基层民间组织。为妇女儿童维权落在实处、取得实效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和提供了较为坚实的组织保障。

2、趋势:首先,综上所述,随着妇联社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信访案件多元化的趋势仍会日趋明显,妇女儿童维权任务更加艰巨;其次,再婚后再次丧偶的老龄妇女权益保护问题日趋严重。我县某村65岁妇女郭某,前夫去世后,从河北省嫁到我县,和老伴关系一直不错,后老伴患病,其间百般呵护照顾,比儿女们有过之而无不及。然而,当老伴去世后,因郭某和继子女没有形成扶养和赡养关系,为此,即子女百般刁难。县镇村三级妇联、镇村干部、公安、司法、法院甚至于广电中心先后介入到此个案之中,虽少有阶段性的缓解,但始终由于法律在这方面的空缺,无法解决根本上的问题。统观这一方面的问题,由于中老年人再婚继父母与继子女没有形成扶养(赡养)关系,同时由于男性普遍短于女性寿命,为此再次丧偶后的老龄妇女居所、生计等一系列问题在法律保护方面都趋于弱势。随着老龄化进程的日益加速,这一问题将成为妇女维权领域一大突现问题。

二、实际从事妇女儿童权益维护的社会人员队伍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现状。目前,延庆县实际从事妇女儿童权益维护的社会人员数量共计833人。分布状况-行政机关61人,占;事业单位131人,占;民间组织134人,占;城乡社区妇女组织507人,占。结构状况为-性别:男性112人,占,女性721人,占;学历:本科以上222人,占,大专118人,占,高中中专及以下493人,占;专业:社会专业2人,占、社会学/心理学等相关专业21人,占,其他专业810人,占;年龄:40岁以下242人,占,41岁至50岁433人,占,51岁至60岁158人,占;除没参加过的志愿者以外,年限:5年以下86人,占,5年以上以下261人,占,15年及以上370人,占;妇女年限:5年以下182人,占,5年以上15年以下437人,占,15年及以上98人,占;职能:管理岗位660人,占,专业技术岗位51人,占,工勤技能岗位6人,占,其他为无;职业评价等级:高级社会师2人,占,社会师1人,占,助理社会师0人,未获等级人数占。

2、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从分布状况看,喜人的是我县除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农村及社会等应设妇联组织的单位按要求建立了妇联组织,全县相当12个企业单位也建立了妇联组织,为女职工权益保护问题提供了组织保障。除此以外,借助“双学双比”主体活动建立起一批种养殖协会、民俗旅游协会组织,为各级妇联组织提高妇女经济地位,进而提高妇女在家庭、社会中的地位提供了组织保障。更为喜人的是我县建立一批以康庄镇大营村“姐妹互助队”、旧县镇耿家营村“爱心姐姐服务队”等为典型的基层民间,有效的延伸了妇联触角,拓展了妇联覆盖面。存在问。

三、对设置妇女儿童权益维护类社会岗位、吸纳社会人才的意见和建议。

2、提高相关待遇:从实际出发,按业绩和群众口碑,对贡献突出的者要予以褒奖,有条件的可以通过吸纳或推荐到更重要岗位的方式营造方方面面对此类岗位的重视,一是留得住优秀人才,二是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进入到这一队伍之中。

3、广泛吸纳人才:打破性别界限,从各个领域吸纳优秀人才,包括在岗、离退等人员。

4、注重专业培训:创造机会,让上岗的同志又机会多接触妇联,尽可能多的了解妇联性质,多进行社会性别意识培训,确实能从社会性别视角去开展妇女儿童权益维护。

5、科学人员配置:尽可能避免只有理论研究的“高层人员”而缺少走入时间的“人员”,力求能够从推动实际问题的解决方面考虑人员的配备,从而最大限度保障落在实处、收到实效。

四、妇女群众如何与社会相结合。

1、该融入的有必要毫不犹豫的融入到社会之中去。一些能整体推进的,就应该学会借助社会力量,发挥妇联协调优势,举全社会之力是妇女群众得以推进。能够跳出妇女看妇女。

2、该单独提出的也一定能要态度坚定的提出来。而面对陈规陋俗等传统的男尊女卑观念所带来的一些对妇女群体的偏见、歧视、不平等等现象,妇联则必须作为一个推进妇女解放、争取男女平等的组织,应该气正辞严的为男女平等而不遗余力。

五、妇联组织建设如何与社会人才队伍建设相结合。

1、解析概念是前提:“社会人才”这一提法和妇联干部的异同、两者之间的涵盖关系、社会人才队伍建设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等等相关问题,我觉得,要想推进此项,首先应对现有妇联干部进行培训,解析概念,让大家“想明白了才能够做明白”,这应该是将妇联组织建设如何与社会人才队伍建设相结合的首要任务。

2、基础延伸与提升是关键:我县认为从妇联角度讲,社会人才队伍建设是否应该注重在妇联各层面队伍建设的基础上加以延伸与提升。对原有队伍中人员进行培训、提升素质和能力,实现从一名普通妇联干部到一名社会人员的的过渡,是这一部分人员成为妇女儿童权益维护的社会人员队伍建设的主要力量。在此基础上,从人员构成方面吸纳有一定专业素质的人员补充进来,建立相应的综合类的、专业类的社会机构,补充妇联组织的不足,延伸妇联触角,扩大组织覆盖面、覆盖面、服务人员覆盖面,从而去不断建构、完善社会人才队伍。

3、新老事物有机结合是基础:一些新鲜事物出现后,总不免会出现新老两张皮的现象,虽然社会人才这一提法较比原来的妇联干部、妇女者等说法不同,但尤其诸多的合辙之处我们觉得,去推进此项时,扎扎实实研究好区别异同实现好一个过渡、延伸、提升将不失为事半功倍之举。

4、最后就是始终以妇联组织为核心是保障.

三、对设置妇女儿童权益维护类社会岗位、吸纳社会人才的意见和建议。

2、提高相关待遇:从实际出发,按业绩和群众口碑,对贡献突出的者要予以褒奖,有条件的可以通过吸纳或推荐到更重要岗位的方式营造方方面面对此类岗位的重视,一是留得住优秀人才,二是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进入到这一队伍之中。

3、广泛吸纳人才:打破性别界限,从各个领域吸纳优秀人才,包括在岗、离退等人员。

4、注重专业培训:创造机会,让上岗的同志又机会多接触妇联,尽可能多的了解妇联性质,多进行社会性别意识培训,确实能从社会性别视角去开展妇女儿童权益维护。

5、科学人员配置:尽可能避免只有理论研究的“高层人员”而缺少走入时间的“人员”,力求能够从推动实际问题的解决方面考虑人员的配备,从而最大限度保障落在实处、收到实效。

四、妇女群众如何与社会相结合。

1、该融入的有必要毫不犹豫的融入到社会之中去。一些能整体推进的,就应该学会借助社会力量,发挥妇联协调优势,举全社会之力是妇女群众得以推进。能够跳出妇女看妇女。

2、该单独提出的也一定能要态度坚定的提出来。而面对陈规陋俗等传统的男尊女卑观念所带来的一些对妇女群体的偏见、歧视、不平等等现象,妇联则必须作为一个推进妇女解放、争取男女平等的组织,应该气正辞严的为男女平等而不遗余力。

五、妇联组织建设如何与社会人才队伍建设相结合。

1、解析概念是前提:“社会人才”这一提法和妇联干部的异同、两者之间的涵盖关系、社会人才队伍建设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等等相关问题,我觉得,要想推进此项,首先应对现有妇联干部进行培训,解析概念,让大家“想明白了才能够做明白”,这应该是将妇联组织建设如何与社会人才队伍建设相结合的首要任务。

2、基础延伸与提升是关键:我县认为从妇联角度讲,社会人才队伍建设是否应该注重在妇联各层面队伍建设的基础上加以延伸与提升。对原有队伍中人员进行培训、提升素质和能力,实现从一名普通妇联干部到一名社会人员的的过渡,是这一部分人员成为妇女儿童权益维护的社会人员队伍建设的主要力量。在此基础上,从人员构成方面吸纳有一定专业素质的人员补充进来,建立相应的综合类的、专业类的社会机构,补充妇联组织的不足,延伸妇联触角,扩大组织覆盖面、覆盖面、服务人员覆盖面,从而去不断建构、完善社会人才队伍。

3、新老事物有机结合是基础:一些新鲜事物出现后,总不免会出现新老两张皮的现象,虽然社会人才这一提法较比原来的妇联干部、妇女者等说法不同,但尤其诸多的合辙之处我们觉得,去推进此项时,扎扎实实研究好区别异同实现好一个过渡、延伸、提升将不失为事半功倍之举。

4、最后就是始终以妇联组织为核心是保障.

35 28840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