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总结【优秀5篇】
通过深入研究,掌握了相关知识,提升了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培养了独立思考的习惯,为今后学习打下了坚实基础。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的研究性学习总结相关内容,供您学习参考!
研究性学习总结【第一篇】
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作为新课程改革课程设置的一大亮点,对广大的师生既是机遇又是严峻挑战。20**---20**学年,我们三位老师接受了该课程指导教师的任务。一年来,我们从零开始,共同探讨对开好研学课程和课题研究,总结颇多有了初步的认识。
着眼未来发展,扎实推进学习方式转变,培养人格健全人才
研究性学习活动作为不同于学科教学的非正规课程,是国家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人才而开设的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新课程。一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们在教学指导和课题指导方面都有一些较深刻的总结。
(一)教学过程的收获
1、提高认识明确学习目的是开好研学课程的前提。我们站在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建设人才的高度,强调研究性学习活动是实现从接受式学习向探究性学习的转变,体现“倡导全人教育,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体现新时代价值观”的“以人为本”的新课程基本理念,为学生未来生存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的不可替代的重要课程。
2、强化研学方法的指导,注重学生亲身体验,是开好研学课程的`基础。研究性学习课程作为具有探究性、实践性的活动课程,让学生从接受式学习中解放出来,通过文献查找、实验探究、社会调查等形式收集信息,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问。因此,强化研究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尽可能的熟练的掌握各种研学方法是保证学生顺利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基础。
3、因地制宜,开发课程资源,选好课题是开好研学课程的关键。研究性学 选择课题应当使课题具有科学性、价值性、新颖性可行性。这成为保证研究性学习顺利进行的关键。
4、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评价激励约束机制是开好研学课程必要条件。研学课程是国家规定、地方指导、校本开发的三级管理课程是学校人人参与的,全体教职工都是学生的指导老师的全员参与的课程。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每位教职工的职责,学生研究过程环节的评价激励约束机制是保证开好这门课程的必须具备的条件,唯有如此,才能充分调动好校内校外的各类课程资源。
5、丰富的知识储备和较高素质是指导好研学课程的重要保证。学生的课题来源于自然、社会和学生的生活、学习,没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较高素质很难胜任指导教师的教育职责,为此,我们在广泛涉猎各种知识的同时,以老教师为核心,从零开始反复观看两年教师培训视频课程,加强每一环节的研究,较好的完成了教育教学任务。
6、完整翔实的资料存储是实现校本开发的目标的有力保障,为此,我们让每一位同学用“个人成长档案袋”把搜集到得信息资料和研究过程的记录得以比较完整的保存。
(二)课题研究指导的收获
1、深入子课题研究分析是搞好课题研究的基础。搞好课题的深入分析要根据研究目的大胆提出假设,进而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形成一系列子课题,这就为制定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的逐层深入、全面分析问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调动各种课程资源,多渠道全面搜集信息是搞好课题研究的有力保障。只有通过各种途径全面收集信息,才能使研究课题得以深入分析,进而解决问题得出结论。
3、充分进行信息交流是课题研究的本质所在和有效途径。我们组织学生进行充分的小组交流和全班交流评价,使同学们充分体验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的优势保证了课题深入进行。
4、有效的信息加工整理是完成课题研究的关键环节。
5、及时总结评价是确保研究水平不断提高的有效手段。在教学中我们让学生每次活动都进行自我评价、组内互评和教师评价,让学生在研究中及时总结自己和同学们研究学习活动中付出的劳动,获得的总结和原来水平上的提高,确保研究水平不断提升。
(三)具体课题指导的收获
二、学会自主探究式学习,掌握自我完美技能,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完善措施,攻坚克难,推动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总之,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富有挑战性,使我们的知识领域不断的扩展,在一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更加明确,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逐步普及也使我们面临新的困难,我们决心认真总结教学的经验教训,完善各项措施,精心备课,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刻苦学习,不断充电,努力开创具有肥城一中特色的研究性学习教学新模式,为我校新课程改革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做出应有的贡献。
研究性学习个人总结【第二篇】
高中的生活多姿多彩,在本学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教会了我很多。
在整个活动中,我们小组的成员都尽了自己最大的力量完成自己的任务。不论是在发放调查问卷的过程中,还是最后的阶梯报告,都体现了团队合作精神。在制定研究题目时,我们组犹豫了很久,但经过老师的耐心指导。我们顺利地完成准备工作。在这里要感谢老师们的指导,和同学们的积极配合。没有你们,我们不可能完成这次的活动。
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同学们的相互合作,研究和探索未知的问题。这时候我们需要的是合作,是整个团队,是大家共同的努力。这让我们深有体会,在这次研究性学习中,我们也看到了合作的巨大力量。一开始大家都忙着各自分头寻找相关资料,没有分配任务,开会讨论,等到组内开会召集时,才发现,不是有的资料没找到,就是同样的资料找了好几份。组员们在这种情况下并没有互相埋怨,而是赶快聚到一起开会商议补救之策。我们将任务分割成几份,派给组员,大家同时工作但侧重点不同。比如这个组员负责找关于贾宝玉的,另一个找林黛玉的,还有一个又找薛宝钗的,等等。如果有的组员提前完成任务,也会热心主动的帮助别的组员。正是因为大家共同合作,互相帮助,以集体的利益为主。在四个人之间,合作的关系依然紧密,如果查找到与其它组员要找的有关的资料,大家都会拿出来共享,正是由于这样,虽然研究任务很重,我们却也没有耽误很多学习时间。团队的精神在每个人心中,合作为了共同的目标。
当然在整个活动中不仅仅教会了我团结合作精神,更让我明白了学习的很多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是为了顺利地度过难关,我们就要付出努力。首先要制定计划,“努力的方向是什么”,“通过怎样的方法解决它”然后再付出行动。
我们通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激发了自由创新的热情,培养了独立思考、探究新事物的科学精神,同时提高了我们协作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正好填补了我们在课堂上学习的不足。
本次的研究性学习将成为我们人生上最多彩的经历,教会了我怎样学习,怎样合作,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也会实际应用它们。
研究性学习总结【第三篇】
一、研究性学习课程设置的初衷
研究性课程设置的初衷是什么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还得从课程改革说起。
教育部副部长王湛在谈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时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时期,面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的发展,现行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弊端明显地突现出来,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 这些问题的存在,以及它们对实施素质教育的制约和不良影响,正说明了推进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针对性。同时指出:当前我们的教育改革,就是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入手,通过改革基础教育课程,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 人才培养质量。
研究性学习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部教基字〔xx〕6号通知中说:研究性学习是《全日制普通高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的重要内容,是全体普通高中学生的必修课,它对于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老师教学方式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中也明确指出,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关键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运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将研究性学 ”
教育部教基字〔xx〕6号通知中还说:“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必须走出课堂,走出校门,积极开展社会调查和实践活动。”
从以上引文中我们不难看出,研究性学习课程设置的初衷,是基于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质量这个最终目标的。为要能够达到这一目标,通过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来改变教师和学生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为了保障课程实施时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又具体地指出了“研究性学习必须走出课堂、走出校门”。当前,我们的研究性学习是否做到了这些呢。我们有必要对两年多以来的研究性学习作一个回顾和反思。
二、研究性学习实践的回顾
研究性学习是普通高中学生的必修课,每周3课时,每所普通高中学校都应该按课程计划开课设节,可集中和分散使用。但是直到现在,我们许多学校在课表中没有体现,有的将全部课时安排在课外活动中进行,实际上形同虚设。还有的学校干脆把这三个课时分配给数学、物理、化学三科,意思是只在这三科当中进行研究性学习,比较好的是安排1个或2个课时在正课(课表上)时间中,其余安排在课外活动和其他课余时间中进行。那种把研究性学习只分给几个学科的作法是不妥的,因为,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不只是某几个学科的事,应包括所有的学科,而且,研究性学习的问题,很多是跨学科综合、交叉的。
研究性学习只安排在某几个学科是不妥的,只安排部分教师实施,也是不妥的。研究性学习每周3课时,高中14大学科中,除体育、音乐、美术、劳动技术、信息技术这些科目本身就是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外,其余9大学科都应安排研究性学习的课时,每期作16周上课时间计,全期共48课时 ,如果每周2节安排在正课中,每期有36节,则9大学科每科可以排4课时的研究性学习课。排课时,总课表上不分到学科,另用单列课表将研究学习的课时分配给每位任课教师。督促检查,才能使研究性学习落到实处。
每个学科每位教师4节研究性学习课干什么?研究性学习课程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的研究课题,独立自主开展研究,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课程。它是以问题为基础,以探索活动为过程的一种综合学习活动。目前在研究性学习的形式上有三种情况:
一是以课题研究为特征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课题内容选择的不是特定的知识体系,而是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立足于研究、解决学生关注的一些社会问题或其他问题,涉及的范围很广泛,它可能是某学科的,也可能是多学科综合、交叉的,可能偏重于实践方面,也可能偏重于理论方面。课题研究还包括项目(活动)设计类的课题。这种以课题为特征的研究性学习的实施,通常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即进入问题情境阶段,实践体验阶段和交流表达阶段,相应地,对于这种学习的评价过程就分为开题评价,中期评价(对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等),和结题评价。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组织形式又可分为个人研究、小组研究和班集体研究三种形式。
第二种,就是有人称之为基于研究性学习理念的“研究性教学”,即研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当前越来越多的学校热衷于这种研究性学习的模式,即在一节课中铺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讨论、探索研究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尽管这种问题也会是学生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但多数只与某一个学科的知识有密切的联系。这种研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与各自的学科教学紧密结合起来,这本身没有什么不好,但是如果放弃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的自主探索学习活动形式,那么研究性学习就将背离它的初衷,而被纳入“应试教育”的狭窄轨道,终究是没有什么前途的。反过来,如果研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与走出课堂、走出校门的研究性学习密切结合,则研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会更加体现研究性学习的价值与性质。因为,研究性学习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和探究能力。
第三种情况,就是“带研究性特点的”学科教学形式。就是教师在日常的各学科中,结合教学内容,注重引导学生通过主动探究,解决一些开放性问题,也就是将研究性学习理念渗透于学科教学中的作法。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和性质,对提高学科教学水平有积极意义。
综合以上三种研究性学习的三种基本形式看,当前的重点仍然应是第一种形式。没有第一种研究性学习形式的广泛开展,就无法造成一定的气势和氛围,从根本上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我们的教育理念。也正因此,教育部在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中特别强调“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必须走出课堂、走出校门,积极开展社会调查研究和实践活动”。另外,研究性学习的许多问题是一个不断研究的过程,不是一堂课或两堂课所能解决的。但是,与此同时,当然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研究形式也可以有教室课堂上的教学组织形式,如前所述,活动评价中的开题论证,中期评价,结题论证,活动总结与交流都可以在教室课堂中进行。
走出课堂和校门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是不是只是目前为了转变观念有权宜之计?应当说,不是一时的权宜之计。因为,不只是现时的观念转变问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形成,离不开学生的亲身体验,学生要获得社会生活的亲身体验,今天的学生要走出课堂和校门,明天的学生同样要走出课堂和校门,今天对我们教师来说,可能是不太自觉这样做,明天则可能是一种自觉和自我意识的行为。研究性学习每周3课时,一期至少48课时,三年将是276课时,这么多时间的研究性学习,确实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看至少三分之一的时间学生应当走出课堂和校门。
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困难,不仅是存在认识上的模糊,观念落后,更在于研究性学习管理上的困难,包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评价机制的问题。学校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包括校内资源、社区资源和学生家庭中的教育资源;对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管理与评价,要做好过程管理和对教师与学生的评价。在这里我主要谈一谈活动过程的管理。
有的学校对于活动过程的做得比较好。广东番禺中学采用了建立“课程档案”的措施。规定:
学生必作:
(1)研究方案:课题名称,目标,意义,内容,方法,所需资源,人员分工,进度安排,成果形式,专家或指导教师等内容,开题前上交,教研处备案。
(2)研究周记:每人每周学习情况记载,每篇不少于400字,含时间、地点、研究内容(要具体)、收获、体会、问题等,作为平时成绩的主要依据,期末总结要求1000字,每周上交专职教师批阅。
(3)研究成果:每小组或个人从下列内容中至少选择一项,研究 论文、实验报告、调查报告、科技作品以及软盘、录像资料等,期末上交专职教师。
教师必作:
(1)指导笔记:含对全班或所负责小组(个人)的指导的详细记录,有时间、地点、对象、主要内容,由专职教师共同完成,每周一次,每月底交教研处。
(2)项目总表:项目汇总(名称、项目成员、指导教师单位、联系渠道、进度所需资源等内容)开题后交教研处备案。
(3)学习心得:每月写1篇与课题有关的心得。
(4)项目评估:对项目的意义,成功与不足之处及努力方向,每篇不少于5000字。
教研处必作:
(1)检查记录:每月末检查教师的指导笔记和学习心得,按a b c d四等评分;每学期抽查每班各项目小组(个人)的研究周记,按a b c d四级评分。
(2)科研论文:每学期以校研究性学习课题为研究范围,写1篇科研论文。每学期编辑一本优秀研究成果集。
从番禺中学的情况看,这所学校还不是所有的教师都参与到研究性学习的指导中,主要是专职教师发挥作用。实际上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所有的任课教师都应参与其中,应当充分发挥每位教师、备课组、 教研组的作用。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问题。
对教师的评价:
研究性学习涉及教师工作量的认定和工作情况的考核。有的学校作出了有关管理与考核的规定:例如有一所学校规定专职教师每人带3个班为満工作量,兼职教师其工作量与语、数、英教师等同;另一所学校规定:每位教师指导的课题数为1—5个;还有的规定:
(1)由于示范性高中要求教师能胜任两门或两门以上课程的教学,因此,能承担研究性学习指导和任意选修课教学的教师是合格的。并作为示范性高中教师的必备条件,学校将以此作为教师晋级、评选、年度考核优秀的硬指标。
(2)工作量计算:专题讲座按1:1计算课时,应与学生共同听课,讲座期间较长时间在年级室者视同旷课。其他指导活动计算为:课题数权重(根据课题质量确定权重)每课题津帖数。
(3)课题研究指导工作认定依据:
①指导研究性学习的专项记录本。包括学习笔记、听课记录、指导活动设计与过程记录,授课教案等。
②所指导课题组的有关原始研究资料的收集,研究的阶段成果(如小论文),对学生的评价。
③专题讲座与集中交流活动的出勤情况。
④指导研究性的学年总结或论文。
对学生的评价:
研究性学习对学生的评价,有的学校采用学分制是一种比较好方法。规定了基础学分,每个学期按研究计划完成任务的给2个学分。设奖励学分,活动开展得好的,经认定取得较好成果的,再给1—2个学分。三个学年中,学生取得10个学分时定为合格。如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高,研究态度认真,研究成果显著,则获得学分较多。
上述有关管理和评价方面的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有许多学校 都制定了,但是落到实处的不多,甚至有的学校制定这些纯粹是为了应付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检查。
三、研究性学习的反思
当前,研究性学习在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学习评定和统筹协调等方面都存在许多问题,但最根本的是教育观念的转变。可是观念的转变又不会是自发的形成,只有在落实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师生的探索研究中的体验和组织制度等方面的制约才会逐渐形成。在许多情况下,就是要形成一种教师和学生的观念不变也得变的环境态势。
当前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教师对提转变教育理念就反感,有的甚至说:“什么转变教育理念,那纯粹是‘作秀’!”那都是虚的,没有实际效用的东西。这样的人一方面说明他对当前以课改为中心的教育改革的无知,但同时又是因为受当前社会“刻板印象”的影响。因为社会看一所学校,关键是看高考升学率,一所重点中学,如果几年内没有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生,社会对这所学校的评价就会很糟,甚至组织部门对学校校长书记的考察,也可能作出对他们不利的结论。课程改革是要有胆识的,课程改革搞好了本来是能够大大提高教学质量的,但一开始可能会有一定的风险。当前的很多情况是:无论是校长还是教师,无论是作计划,写总结,都是把高考视为自己的“生命线”,大家都不愿承担改革的风险,大家都习惯了长期以来老的一套教育理念和方法。在行动计划中,为了高考,他们会采取“一切为了前线(高考)”的行动策略,甚至为了高考不惜采取各种“战时特殊政策”。其教育行为的不公平现象和短视行为处处可见。人们认为,只要高考考试制度不变,这种现象也不会改变。废除高考考试制是不可能的,考试作为选拔人才的方法其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是现在,考试体现了最大的公平和公正,没有考试的人才选拔将会产生的腐败。但是高考制度改革和招生制度改革的力度应当进一步加大。虽然考试改革要以课程改革为基础,但考试改革作为课程改革的先导,适当加大改革的力度是完全可以作到的。
研究性学习可以有课堂教学模式和带研究性学习特点的学科教学模式,但其走出课堂、走出校门的研究性学习形式是其他的形式不可替代的。研究性学习不是第二课堂,也不是一般地课外活动,是必修课,是特殊的必修课的课程形式。以前,搞素质教育时,为了克服一些 素质教育误入歧途。今天,为了改变传统落后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我体验生活,体验学习,培养创新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而设置了研究性学习课程。虽然研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也能体现研究性学习的价值,但绝对不能说,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是研究性学习的主渠道。如果不这样认识的话,那将是研究性学习课程设置的失败,是与课程改革的宗旨相违背的。
研究性学习总结【第四篇】
一、正确认识数学中的研究性学习
所谓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是指老师不应当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应当积极引导学生,适时地进行点拔、质疑、启发、解惑;从学生角度看,是指学生的学习方法应当是探究的,学生不应当满足于死记硬背,模仿重复,而应当猜测、尝试、质疑、发现,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初探体会。提起研究性学习,人们往往 一部分学校正是这样做的,殊不知,这样的做法恰好违背了教学规律,实际上是重复过去走过的老路,是变相的旧的教学模式,是新瓶装老酒,曲解了研究性学习的本质。实际上数学研究性学习是面向全体高中学生的必修课,它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追求目标,鼓励学生介入数学学科前沿的研究,要求学生的研究结果有科学性,但并不强求每个学生的最后研究成果都必须独一无二。研究性课程的意义在于应用、强化研究性学习的方式,以弥补接受性学习方式的不足,并完成从一味研究“如何教”,到关注学生“如何学”的教育思想的转变。而在这种观念下知识本身的获得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如何获得知识及在获得的过程中开发出来的各种潜能。
中学生蕴藏着极为丰富和巨大的创造潜能,关键是我们的教育能否营造适合他们发展的环境,能否为他们创设发展的空间,提供更多发挥其创造潜能的机会。如果我们这样做了,我们的中学生对社会的回报将是无法估量的,让我们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使他们能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展示自己的才华。当前,中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着老师把学生当成知识容器,一味地灌输的不良倾向,看起来讲了不少知识,实际上这些知识并没有被学生所接受,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应当在课堂上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结构
根据数学科的学科特点和高中学生的年龄特点,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结构可以是:
1、引入:教师围绕教学内容,根据教学进度,提出一些有价值的、具备研究条件的课题。目的是使学生明确目标,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不仅仅是教师提供,还应鼓励学生通过思考、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概括出问题,甚至可以通过日常生活情景提出数学问题,进而提炼成研究性学习的课题。
2、独立探究: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问题的研究者和解决者,是主角,而教师则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给予帮助,起着组织和引导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寻求答案,教师可以巡视,并且尽量鼓励学生按照不同的方案寻求答案,教师还要在这一学生独立探究的过程中掌握学生存在的疑难问题和不足之处。
3、分组讨论:对学生独立探究中的困惑问题以及重点、难点、疑点,教师不要急于讲解、回答,要让学生调整自己的认识思路,以小组的形式引发学生各抒己见,展开讨论或辩论,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讨论过程中对积极发言的学生予以表扬,对有独到见解的给与肯定,鼓励。
4、总结、引申:就是对讨论的结果进行归纳整理,巩固深化所学知识。教师可以让各个小组的代表谈本组的解题方法、学习体会、学习心得,谈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等等,教师再予以“画龙点睛”。这一过程可以运用多媒体等手段把各种正确的思路反映出来,以达到全般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最后教师可以在总结引申的基础上在提出一些延续性的问题,供学生进一步思考和理解。
研究性学习小结【第五篇】
一、对于前一阶段工作的总结
(一)我们对研究性学习的理解和认识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研究或探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活动。
对国家而言,这种学习活动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具有主动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创新精神,能适应未来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人才打好基础。教育部在《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把“研究性学习”作为课程改革的重点,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并强调学生通过这种学习和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对学生而言,这种学习活动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即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被动的学习方式,转变为教师指导,学生主体参与,围绕提出的问题积极思维,主动学习,积极探究,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对象,有明确的预期目标并制定行动计划和实施方案,探究解决问题。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自主选择性创新学习。它具有探索性、开放性、自主性的特点,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重学生个性的发展。
对教师而言,这种学习活动是摆脱单纯传授知识和应试教学观念的束缚,抛弃单纯的传授知识和应试教学的观念,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因为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形式和内容的无限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包括学习材料的组织、学习方式的选择、学习活动的安排、学习所得出的结论,都会因人而异,这不仅要求教师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具有突出的指导地位,而且在学生的这种自主性学习中,教师的指导能力和自身的人格魅力,往往成为激发、引导学生研究性学习成败的关键,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能否开设研究性课程和能否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将成为衡量一个教师合格与否的标准之一。
(二)我们的具体安排
下学期的课题准备。
选题实行学生自主选题和各科老师定题的双向选择,课题类型大致有知识探究型、学术研究型、社会调查型三类,共设立68项课题,涉及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政治、历史、美术、电脑等各个学科,牵涉到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学生选择的指导教师除了高一全体教师以外、电脑电教中心的徐国林、曹萍、梁锦明老师和青少年宫的赖永忠老师等。
研究性学习的活动时间设在每个小礼拜的星期五第七节和星期日的整个上午四节,研究地点有教师办公室、教室、图书馆、电脑房。学校为研究性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三)研究性学习的初步成果
经过一个学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同学们的知识面拓宽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分析归纳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和社会交往的能力,很多同学通过研究性活动,认知能力得到提高,自信心显著增强。
截止现在,所有同学的网页制作和论文写作工作都已经开始,80%的同学网页的主页和基本框架基本搭好,60%同学网页基本制作完毕,1月7日前可以完成相关专题网页制作。个别同学的研究成果已经展示,如:第十一周全国政治骨干教师到我校参观时,高一(4)的刘德强同学曾代表高中部用网页的方式展示了“我的编程之梦”,受到与会所有教师的高度评价。论文写作方面小部分同学已经拟定提纲,绝大部分同学已经在老师的指导下进入写作阶段,元旦放假回来可以完成论文的初稿。
二、研究性学习活动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们在思想认识上存在顾虑:
1、认为学生不具备研究的能力。
有一部分老师认为,目前学生的知识储备与学习能力都还没有达到进行课题研究的程度,尤其是在高一年级,开展这样的活动,显得有点强学生所难。
2、认为进行研究性学习是少数学校学生的事,在目前的情况下,我们的学生还差得远。有的同志说,上海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也仅仅是十分之一学校的十分之一学生参加,我们现在是百分之百的学生参加,对学科学习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好的学生来说显得负担过重。
3、认为现在的时间紧,学科教学任务重,学生投入这方面的时间是浪费。
持这种看法的不仅有教师,还有一部分家长,他 我最近就看到一位家长要求学校停开研究性学习的课程。
(二)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
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分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我们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不到位,存在偏差,将“研究性学习”与“学术研究”混为一谈,这是两个根本不同的概念。
2、我们对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定位不够准确,希望值过高,有点不切实际。
3、教师在行动上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所给予的支持与指导还缺乏力度。
4、时间的保证存在一些问题,有的时候占用了学生的研究时间。
5、对学生的研究方法的指导上还不够,指导策略不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
(三)当前值得思考的问题
1、怎样才能处理好研究性学习与学科学习之间的关系。
2、竞赛类的培训,是否纳入研究性学习的范畴。
3、高中阶段的研究性学习怎样安排才合理。
三、我们应该采取的措施
(一)认真转变观念,努力培养研究型的教师。
研究性学习活动开展的关键在于教师。
从研究性学习的特点与目标来看。一方面,研究性学习在内容选择和设计上具有开放性、综合性、社会性、实践性、问题性等特点,既无任何参考书目可参考,又无任何现行模式可依照,而要有效实施这门课程,提升教师素质是关键。另一方面,研究性学习以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为目标,而要改变学生,首先要改变教师。改变教师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将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前提和保证。
转变教师观念,从长远的角度来说,立足于国家的兴盛,培养适合未来发展的人才,我们现在进行研究性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从现实的角度来说,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化,高考的指挥棒越来越体现在人的能力培养,育人成材的观念,也不再把升学作为考核学校质量的唯一标准,而重视学生的终身的发展。廖校长在去年的高中部教师大会上就提醒我们,“高考在改革,请老师们以新的观念来认识高考,不能老抱着原来的观点,认为高考只是考学科知识。如果我们还按照原来的观念和做法去应战高考的话,肯定失败,我们提出的近期、中期、远期目标,一个也实现不了。”
目前老师感到比较困难的是,由于承担了繁重的教育教学任务,分不出更多的时间来进行教育理论的学习,也难以抽出时间进行资料的收集和研究,这样,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有一定的困难,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研究性学习的质量。因此,要造就一批研究型的教师,必须加强教师的教科研活动,这是我们提高教师业务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我们成功开发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关键。
从国内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来看。上海的一些学校的实践经验给予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但是我们也看到,支撑各校实施研究性课程的一支重要力量是上海市内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华南师大附中的情况亦复如是。各校的经验反映了研究性学习对课堂教学的积极作用和有效价值。我们学校要充分利用本校本地的各种教育资源,主要依靠本校的教师。因此,培养出一批研究型的教师对我们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二)研究性学习的培养目标定位要准确。
定位:指导学生切合自身的知识实际、生活实际、社会实践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指导学生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指导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的尝试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研究性学习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这是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而不是知识传授意义上的让每个学生达到一定标准的学习结果。每个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在课题组里找到自己的角色位置,并在某一方面获得更为充分的个性化发展。。
对研究性学习的定位是否准确,是我们开展好工作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在目前的情况下,研究性学习的定位,我个
1、“研究性学习”与我校课程改革的关系。
我校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国家教育部的课程改革目标是一致的。廖校长在对碧桂园教育模式三种课程的比较分析中,对个性特长课程进行了全面的阐释。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师生关系、教学评价和教学安排8大方面做的深刻而具体的阐释,对我们理解研究性学习与我校课程改革的关系是有很大作用的。我校个性特长课程与研究性学习,从本质来说是一致的,都是要充分地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21世纪培养人才。我校三大课程融为一体,为学生从兴趣的产生到形成特长,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条件。现阶段充分发挥我校课程改革的优势,结合我们学生的实际,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是有很大便利条件的。
2、“研究性学习”与“课题研究”的关系。
“研究性学习”和“课题研究”有着本质的区别,我们进行的是一种学习,是“一种象科学家一样工作”的学习,形式是“研究”,但实质是学习。研究性学习,学习是首要任务,一是学习文化知识,二是学习如何获得知识如何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因此,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如何获取知识,是我们的任务。而真正的课题研究则更强调对未知世界的探询,更注重研究结果。两者比较,我们就不难看出,研究性学习是学习“研究”的程序,探知“研究”的基本方法,训练“研究”的基本能力,培养“研究”的基本素质。如此而已。它与科技工作者进行课题研究,运用科研的方法,力求解决工农业生产和科技领域的问题,促进科技的进步,重视研究的结果,目的不一样,手段不一样,要求也不一样,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如果我们以对待科技工作者的要求来看待高中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是拔高要求的一种表现,更是定位不准确的表现。对学生来说,这是不公平的,对教师来说,也平添了不少的烦恼。
3、“研究性学习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
实施“研究性学习”课程,以优化课程系统为目的。学习知识和认识社会需要在“接受”和“探究”两个方面下工夫。研究性学习主要是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是学生在做中学习、做中感悟、做中提高的一种学习。这种课程是学生运用学科知识去探究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的解决方法,从而学到更多知识、培养各种能力的一种学习。“研究性学习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可以说是相互关联,互为依存的。因为单纯的传授知识,它会抑制学生探究的热情;单纯的(脱离知识传授)研究,它不可能是高水平的,也不符合高中生学习实际情况。所以,我们要注重这种课程内容的研究性,注重它们两者之间的相互融合性。
4、“研究性学习”与兴趣活动和竞赛活动的关系。
我们要以兴趣为主导,逐渐引导学生向研究性学习转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求知的一种动力。在兴趣的导引下,学生会自发地去观察、探索一些有意义的问题;教师要引导他们进行自主性选择课题。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对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的活动。因此,重视学生对一些事物的兴趣,引导提升他们探究的层次,对我们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十分有利的。
组建研究性学习课题小组。其中课题的选定是学生不易把握的。借助中学生的各种比赛活动可以促进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成果也不能是一种模式,论文、报告、表演、艺术作品等都可以。
竞赛内容也可作为学生研究的课题。
竞赛的准备过程,往往就是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理。在这过程中,学生运用旧知识,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获得了新知,深化了旧知,培养了实践能力,训练了创造意识,发展了创新思维。学生在这种准备过程中对学习对人生会有顿悟,那更是莫大的收获,莫大的惊喜。
学科竞赛的训练是否也可以纳入到研究性学习的活动中去,我们也可以进行这方面的尝试。
5、“研究性学习”的结果与过程的关系。
廖校长在个性特长课程的教学评价中说:“评价指标主要体现在学生独立研究的过程和成果上”。这说明,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与结果是同样重要的。在目前研究性学习的初步实施阶段,研究性学习的活动过程是最重要的,研究的结果重要,但不是我们追求的唯一目标。课题研究是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一个载体,学生通过这样的载体了解什么是研究,应该怎样去选择课题,怎样去制定研究计划、安排研究活动等等。至于这一结果是否正确,是否有实际的价值,不是最重要的。因此,我们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强调“四重一主”的原则:
(1)重能力——在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学习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2)重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要重视知识结论产生过程的学习,要引导学生从已经掌握的知识,经过探究学习过程,获得新的知识。
(3)重问题——在学习的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发问,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并努力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4)重个性——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重视发展和张扬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勇于发表独立见解,敢于标新立异。
(5)主体性——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形成主体参与、自主实践、主动探究的学习氛围。
(三)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安排要恰当。
注重课程内容的研究性,做法是:分层次、分对象、分学科地解决具体问题。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研究性课程的。教学要求大致分为三个层次:
1、是作为学习知识的策略。
2、尝试解决学科性的问题。
3、尝试解决综合性的问题。
结合我们高中部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安排大致可以确定为:
(1)高一年级
第一学期前半期,由部综合实践课程组的教师分班授课,每班固定一名教师组织研究性学习资料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研究性学习的一般思路和方法。通过讲授,使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结合需要研究的内容,给学生提供选择的若干题目,做研究的前期准备。
第一学期后半期,组织校外教师和有关的专家讲座,组织学生外出考察。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开阔视野,感受专家学者严谨治学的态度和献身于科学的精神,培养学生接触自然、社会的兴趣,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根据实际情况,向学生提供研究项目,每个学生选择其中的一个问题或自选课题,自主研究,完成论文报告,按要求提供有关数据、观点及处理结果或结论。部门统一组织评估、评比,期末召开总结表彰大会,并举行优秀论文报告会。
第二学期,围绕课题进行教师指导下的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主题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提高科学研究的能力和水平。
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进行课题研究学习,分五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课程准备阶段。
1、明确指导教师;
2、提出课程方向(一般为主题内容);
3、制定开展研究活动的有关要求和各种表格,提供学习和宣传材料;
4、学生自主制定研究实施计划,并上交学校。
第二阶段,课题评审阶段。
组织指导教师对学生提出的研究课题进行论证、修正,正式确定研究课题。
第三阶段,课题研究阶段。
学生根据课题研究方向,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合理安排每周的研究活动,每个活动小组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和任务职责,要有详细的活动情况记载,每次活动结束指导教师签字。所有活动资料待研究活动结束后脚学校保管。通过收集资料、实践研究、提炼观点、谋篇构思、撰写论文等方式最终完成问题解决的全过程,并汇报成果。
第四阶段,课程研究质量评审阶段
第五阶段,课题研究总结阶段。
(2)高二年级
积极巩固高一年级的研究性学习的成果,由学生进行独立的研究性学习,按照高一年级第二学期的要求考核和检查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的活动。
(四)教师的指导要得法。
1、研究性学习的课题选择要恰当。
北大附中倡导学生参与“微型科研”,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它的特点:一是微,是指题目比较小,有的题目虽然不小,但学生也仅做其中的小部分,以适合中学生年轻和从事研究的精力和时间少的特点;二是研,一定要进行研究,对中学生来讲,研究成果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在研究过程中培养科研意识和研究性的思维方式,学习科学探索的方法和技巧,为今后从事科研奠定初步的基础。
2、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1)激励提出问题的策略。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是一个思维发散的过程。教师必须激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只有提出问题,才能解决问题,某种程度上讲,提出问题要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而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敏锐的观察力,自主的精神,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品质。所以教师要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激活学生探究创新的研究性思维。
(2)“交”回问题的策略。学生的各种问题,当然都需要解决,但并不是全部都必须由老师帮助解决。对一些简单的问题,完全应该交给学生去完成;较难的问题,由学生课后探究完成;学生实在不能解决的难题,教师指给方向,交给方法,指导学生去解决。这样,既锻炼了学生,而且减轻了教师的负担。
(三)质疑存异的策略。凡是有争议的内容,只要不涉及是非、品质、道德、法律的关键,不是谬误,尽可能“存异”,很多情形下,成长中的青少年对没有正确结果答案的收获,远远超过唯一正确答案的收获。这在心理发展中是至关重要的。让学生们在成长中不断地去经历,思索,探究,走向成熟,完美。比如历史上“推敲”的典故,讲明了反而没有“模棱两可”更妙。
3、要引导学生要转变学习方式。
学生要自主地去探究学习,变“老师要我学”为我向老师学,向其他人学习,向书本学习,向一切可能的媒体学习。一是强调自我探究;二是强调广泛学习,从社会中、生活中、生产中学习,借助信息通道学习,牢牢树立人生无处不可学,人生无时不可学的求学观念;三是强调合作、互相学习;四是强调规范的研究性学习,学做专题研究,为日后的科研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五是强调创新学习,只有创新的才是自己的,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
4、要注重思维方法的指导。
创新的学习,必须有科学的思维方法。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类比思维、右脑思维、非言语思维、次协调思维、辩证思维,以及著名的头脑风暴法等,都是人类思维研究中的结晶,让学生尝试运用这些思维方法,犹如在学生脑海中打开了另一世界的美丽风景,当学生习惯于运用这些科学创新的思维方法,则是获益终生的。
(五)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开展研究性学习,目前学生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缺乏研究资料。因此,通过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分析能力与加工能力,使之具有自我
获取知识与更新知识的能力,确保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引导学生应用信息技术,使现代化教学媒体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这是十分必要和极为重要的。
在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信息技术为学生的认知过程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生动的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了许多发现知识、探究知识和表达观点的有力工具。因此,鼓励学生积极地使用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要实现研究性学习的期望目标。
(六)检查要及时到位。
“高中部要成立课程改革研究领导小组,季校长要任组长,亲自挂帅加大力度。要把富有改革创新精神、改革思想比较突出的领导和老师吸收到研究小组中,加快研究步伐,制定时间表,尽快拿出课程改革方案。”这是廖校长对高中部教师的殷切期望。因此,我们讲检查到位,有两个含义:一是我们部门的课程改革工作是否已经开展了,开展得如何;二是我们学生进行的研究性学习的活动开展得怎样了,是否已经达到我们预定的目标,他们的各项活动是否已经按照计划进行。在今天的形势下,我们执行新的课程计划,要将课程改革的要求落实到我们日常的教学工作中,结合我校的实际不断检查,不断改进,不断完善。
下一篇:火灾隐患排查总结(汇总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