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总结范文(推选精编3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总结范文(推选精编3篇”的文档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教师队伍建设1

关键词:双师型 教师队伍 战争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5(c)-0184-01

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就任以后,提出“能打仗,打胜仗”是我军现代化建设的强军之要,要坚持奉行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理念,时刻按照打仗的标准搞工作。军队院校作为部队力量的重要生成地和技术型人才成长的摇篮,是向国家输送高素质军事人才的主渠道,而作为院校建设的中坚力量,教师队伍的建设对人才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教师队伍的“双师型”建设,是军队院校建设和发展中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1 “双师型”教师的涵义。

“双师型”教师是高职教育对专业课教师的一种特殊要求,即要求专业课教师具备两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一是要类似文化课教师那样,具有较高的文化和专业理论水平,有较强的教学、教研及教学能力和素质;二是要类似工程技术人员那样,有广博的专业基础知识,熟练的专业实践技能,一定的组织生产经营和科技推广能力,以及指导学生创业的能力和素质。简言之,“教师资格证书”+“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即为“双师型”教师。

2 军队院校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必要性

“双师型”教师概念的提出,是在以往任职化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的传授、轻能力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和评价上偏重理论水平的情况下,为了强调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重要性,促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正确定位,有机结合,适应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职教理念而提出来的。军队院校是为打仗服务的,必须紧贴新质战斗力培养人才。军队院校的职责是为部队培养满足岗位任职能力需要的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院校教育要坚持向部队靠拢的办学方向,创建“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能力素质水平,探索出一条实战化教学路子。

(1)适应新军事变革中信息化发展要求。在信息条件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军队之间的较量,早已不是战士和指挥员在沙场上挥热血、抛头颅的奋勇拼杀,而是知识和信息的竞争与对抗。战争是军队之间的对抗,更是信息与人才之间的争夺,谁拥有更多信息和先进人才,谁才能在未来战场上获胜。这就要求军队院校的教师在掌握先进的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应具有从事技术工作和管理工作的实践能力。既能讲授专业理论,又能指导实践和技能训练,使自己具备“双师型”教师素质。

(2)适应士官学员的岗位任职能力需求。士官院校教育培养的是技术应用型人才,不是理论研究型或单纯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士官院校的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解决有关技术方面疑难问题的能力,能在教室或训练场动手示范,指导学员掌握操作步骤,并具有开发新项目,技术攻关以及从事科研、技术服务的能力。士官院校的教师既应是专业理论方面的名师,又应是操作与维护新型武器装备的专家,只有这样才能担负起培养高级军事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重任。

3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途径

士官队伍作为我军“五支队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是武器装备现代化的中坚和部队战斗力形成的基础,为了满足士官学员岗位任职能力的需求,院校教育坚持向部队靠拢的办学方向,要求士官学员要具备专业技术基础,能够熟练掌握手中武器装备。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教师不仅要精通高新武器装备性能,而且能够迅速排除各种故障、解决复杂难题。

(1)加强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军队院校的教师大多是刚出学校门又进学校门,缺少部队基层的工作经历,缺少作战演习的实践经验,缺少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的能力,为解决这一问题,学院可以有计划、分步骤地安排专业课教师到机关、部队、装备研制生产部门任(代)职。通过任(代)职,使他们掌握任职岗位对知识、素质和能力的需要和结构,在实践与学习中,掌握最新技术和管理信息,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并把行业和技术领域的最新成果引入课堂教学,增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通过名师带动,培养双师型教师。学院应吸纳其他军事院校或社会上的专家、学者和企业家担任客座教授,聘请有实践经验的高级技术人才担任兼职教师,定期授课或进行现场教学;利用寒暑假期,聘请职教师资培训基地专家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做教师,对在职教师进行培训。这样既可以增强学校的学术氛围,开阔教师的视野,掌握行业和专业前沿的科学技术知识,了解最新的科技成果,又可以通过培训,提高青年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更好的展现“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3)走教研结合的路子,培养教师的“双师”素质。士官院校要坚持向部队靠拢的办学方向,加强定期组织教师到基地或研究所学习、实践,接受新的专业知识和信息,掌握专业技术发展动态,了解部队岗位对本专业的需求,收集教学素材,丰富教学内容。要通过校、企(所)合作,积极开展技术攻关或产品研发,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利用本专业的技术力量,开展科技服务活动,促进教师知识向能力转化,推动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进程。在产学研结合中培养教师的科研素质、创新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

教师队伍建设2

第一是职称评审何去何从,职称评审走到今天,下一步该怎么评。统一的职称评审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不相吻合,高等教育是多元化趋势。过去高等教育是一元化模式:一种培养模式,一种学校类型,一样的学科结构,无论是本科学校、专科学校,甚至包括中专学校,都是一个模式。现在高等教育的最大特点是多元化,再用过去的模式全省统一评定职称,很难保证评审的质量,评审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和高等教育发展不和谐的现象。职称评审的最终趋势应该是多元化,评审可能还是存在,但更多的是以学校为单位,对自己校内的教师进行评定。不同学校的教授,实际学术水平是不一样的,我们应该承认这种差异的存在,在评审、待遇等各个方面有所体现。前段时间我们正在推行的学校自主聘任,应当是职称评审的一个趋势。顺应多元化潮流,实现校自聘任,很多评审中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第二个问题是学术评价的非学术化倾向。学术评价的非学术化,有三个表现:第一个表现是新一轮的量化。上一世纪八十年代的量化表现形式是不看内容,只要有铅字就是成果。现在新一轮的量化和过去相比,只是形式的不同,理工科以是否是SCI或EI、文科以是否是核心期刊为衡量标准,以获奖、项目的数量为衡量标准。新的量化现象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是政策导向的问题。第二个表现是学术评价行政化。现在社会上似乎认为,学术职务、行政职务高就等同于学术水平高,这有情可原,但在大学中却不应当有此认识,有的大学规定评定二级岗须是全国性学术团体的负责人,这就实在太不应该了。第三个表现是“一刀切”。一是评价标准“一刀切”,特点不同的学科使用相同的衡量标准。解决这个问题不如尊重学科的特点,实行分类评价,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各学科的发展。二是学术论文概念界定“一刀切”,学术和文化不分,只要是文章、只要是学术期刊发表的就划归学术论文,学术文章、理论文章、文化文章、普及文章分类不清楚,都属于学术论文。三是身份要求“一刀切”,“唯学历”、“唯身份”,所有的高校都在引进博士,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在追求教师士的比例、某某称号教师的数量,一方面导致了人才引进和教师队伍建设不以自身客观条件和办学定位为前提,另一方面则是一些具备学术潜质或自学成才的不具备那些条件的人才被完全堵在了门外,华罗庚的故事几成绝响。

第三个问题是学术底线在一些区域的失守。一是学术道德的丧失。抄袭现象越来越严重,从做学问的角度,抄袭就是剽窃、掠夺别人的精神成果。在一定*山草香 *程度上,掠夺别人的精神财富比掠夺物质财富还要可怕,但是很多人对这种现象已经见怪不怪,习以为常。在一些评审中,就曾不止一次地发现申报人员,堂而皇之的“伪造”现象,将本来没有发表的文章,装订到已经出版的杂志中,重新伪造一本杂志,这无异于“抢劫”。二是学术规范的缺失。现在一些做学术的人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学术规范,引用别人的东西不知道要加注释,表明出处。我看过一些文章,通篇没有一个注释,你能说满篇都是你的东西吗?加注释,表明出处是基本的学术规范,这方面理科相对好一些,文科的问题尤为严重。三是学术创新的薄弱。1篇文章里面没有几句是属于自己的话,甚至通篇都是剪切粘贴的别人的内容。目前的问题是印刷品太多,学术文章太少,学术专著寥寥无几,找本有学术含量、原创性的、真正的学术著作很难。

第四个问题是学术从业人员的世俗化。学术从业人员追逐职务、金钱、荣誉、地位,当包工头,当权威,当霸主的现象屡见不鲜。真正能把学术研究当成事业,“板凳宁做十年冷”的人已经非常少了,以学术为谋生目的的人就更少了。更多的人只是把学术当作谋生的手段,极大的阻碍了大师的产生,影响了科学文化的积累与创新。

第五个问题是学术评审的异化。评奖、评项目,特别是各种评奖,有些已经完全被异化了,甚至都成为闹剧了。这个问题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第六个问题是学术研究的“”现象。所谓学术研究的有两个表现,一是全员学术,不论是什么类型的教师,什么类型的人员都要求学术工作量的考核,甚至对于在读的研究生也要求的数量,从而造成了一种假象繁荣;再就是人人都架上“小高炉”,大炼钢铁,许多人不甘为人下,不甘做助手,不甘做一般作者,至于自己的“小高炉”中炼出的铁能有何用,就不去管了。在这种背景下,发表的论文数量不断攀升,甚至跃居榜首,是喜还是忧?

教师队伍建设3

关键词:高职涉农专业;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

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前身之一为承德农林专科学校,校内涉农专业共计12个,在省内占比较高,而涉农专业的3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比很大,怎样使青年教师真正达到“双师型”,教师水平又是一个较难攻克的课题,通过较为完善培养模式的设计和实施对青年教师的进行个体培养,进而形成较为成熟的青年教师“双师”队伍的方法值得探索。

一、青年“双师”型教师对高职院校的意义

随着高学历人才的不断增加,更多从学校毕业直接进入高校的硕士、博士研究生成为了高职高专类院校的青年教师。经课题组调研河北旅游职业学院有涉农专业共计12个,而近十年进入的青年教师全部为高校相关专业硕士毕业生。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青年教师将慢慢成为各个专业的中坚力量,承担着大部分的教学和科研任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直接影响到专业乃至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影响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但由于我国培养机制的历史沿革性和目前国内人事录取制度的一些缺陷,青年“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与引进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很多先天的缺陷,例如:所有的青年教师都或多或少存在学历高而实践动手能力差的问题、存在授课过程过分依赖教材等问题。并且高校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也存在职前教育不足,入职前教育培训不够深入,职后更新教育缺乏推进等现象,应正确认识青年教师对于高职院校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作用,探索和深入研究对于青年教师真正达到“双师”能力的方法,增强青年教师队伍的建设。

二、高职校涉农类青年教师教学情况现状调查

(一)调查问卷结语本次调查问卷分为三部分向河北旅游职业学院涉农类相关12个专业的所有教师分为35岁以上和35岁以下教师两部分以及所有涉农类一、二年级学生发放。对于发放给35岁以上教师问卷的问题主要涉及青年教师在专业内部的专业技术掌握情况、课堂的授课情况及新老教师传帮带等方面。35岁以下青年教师的问卷问题主要涉及自身在成为教师后的一些工作方面的内容。学生问卷的问题主要涉及到青年教师师德师风、传授知识的方法、内容,课后跟踪辅导等方面。问卷共计发放650份,回收650份,其中有效问卷640份,有效率98%,调查问卷具有参考价值。(二)调查问卷分析结语1.非青年教师对青年教师的评价结语问卷调查对象为涉农专业35岁以上非青年教师,共计48名,问题涉及对青年教师专业水平,课堂表现、教学效果及是否愿意参与等方面。对于青年教师的评价如表一:所有受调查非青年教师对于青年教师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是表示肯定的,这与青年教师多年的理论学习是分不开的,并且很多从事多年教学任务的教师表示,扎实的理论基础是能否成为一个合格教师的基础条件。但是对于专业实践及课堂讲课效果的调查,多数教师认为由于缺乏专业实践经验,课堂授课情况和课堂效果的不理想。2.学生对青年教师的评价结语是否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最直接的表达是学生对于教师上课的满意度。由图1可见,多数学生对于青年教师的上课态度给予了肯定,学生普遍青年教师上课态度认真,能够按照教材内容讲授课程主要内容。学生表示能听懂老师的讲课内容,但是普遍认为青年教师讲课内容过于理论化,实用性不强,不能很好地指导实践,对于讲课内容的满意度较低。3.青年教师自我评价结语针对前两个群体的问卷内容,课题组也对青年教师进行了调查。由表2可见,涉农专业青年教师明确自己的问题出处,对于专业实践的教学自我认同感较低,多数人认为自己的专业实践能力较差或一般。表中显示,多数青年教师能够认真备课,这与前两部分的调查结果相似,证明青年教师的教学态度较为认真,但由于缺乏实践经验,课堂教学效果不好。

三、加强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措施

(一)加强青年教师专业思想内涵建设。由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多数青年教师具有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职业素养,但是作为一名教师,除了要传授学生文化知识,还应正面引导学生的做人标准,教师的一言一行、仪态风度、处事方法、对于工作的态度等均会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影响,甚至会在一定程度影响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要做到的是加强思想内涵建设,培养年轻教师积极向上的思想,增强年轻教师对民教育事业的忠诚感和使命感,培养青年教师勇于奉献、精益求精、积极进取的职业道德。作为一名合格的高职高专涉农专业的“双师型”教师除了需要具备以上这些基本素质,还应该充分了解市场需要,应该熟悉掌握相关企业尤其是重点企业的企业文化,提高自身的职业操守,与时俱进,才能符合不断发展的新时代对于“双师”的要求。河北旅游职业学院三年行动计划中通过积极促进各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将企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引入学校对于高职教师的培养,特别是鼓励青年教师应当积极主动地进入到一线工作环境中,深入体会学生毕业后从事工作时的真实状态,在行动和心理状态上均能感受到真实的工作环节,才能将这些感受和体会转化为课程讲授的知识,并且能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受益。才能使自身真正符合一名“双师型”教师的标准。(二)建立有针对性的评价制度和激励机制。对于来源多数为大学毕业的青年教师,从院校层面考虑应对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采取多渠道、多方式的多管齐下的方法进行探索。除了建立健全相应的“双师型”教师资格评审制度,还应对于青年教师积极、正确的取得“双师型”教师资格给予适当的激励机制,进而激发青年教师的工作热情。课题组研究认为,奖励机制应包括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两方面。首先,青年教师来自于高校,精神上都是要求上进的、积极的,对于他们进行荣誉感激励、工作积极性激励和情感激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荣誉感激励应通过提高教师的地位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样用十二分的热情去投入到工作中,良好的开始和过程会使结果向正向前进。工作积极性激励应通过鼓励和给予青年教师一定的自主权来实现,让他们能够自主制定课程标准、授课计划,学生管理制度等,使青年教师具有主人翁的自觉,在进行工作时的积极性会有很大提高。情感激励应从高职院校的领导层进行更多的关心和关注,尊重个性化发展和“双师型”之间的辩证协调关系,为青年教师提供一个相对宽松的工作环境,提升自我价值和存在感。其次,物质激励也是必不可少的,应通过适当增加倾向于青年教师的绩效性奖励、各种福利和进修学习机会,并将这些与“双师型”评价机制直接挂钩,以鼓励和引导青年教师向“双师型”教师方向发展。通过物质奖励不但可以鼓励刺激很多积极表现的青年教师的积极性,并且会使一些后进教师也产生向前看齐的想法,进而达到激发教师工作热情和动力的效果。(三)构建“一体两翼、三方培养”的创新型培养模式。课题组成员分别从多角度、多层面了解省内外目前高职院校涉农专业青年教师培养现状、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双师型”青年教师培养模式,力求全面了解并寻找理论依据,构建一套较有创新性的培养模式,即“一体两翼,三方培养”:“一体”指的是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双师型”青年教师培养的创新体系,即“三横三纵”体系。其中,“三横”指此项体系的实施者为:高职院校、企业行业、青年教师;“三纵”指对青年教师培养应为终身性的,即纵向分为三个阶段:职前培养、入职培养、在职培养。“两翼”指对涉农专业青年教师从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两个方面培养。一方面要大力提高青年教师综合素质,即:学习先进的职业教育新理念,提高自身思想修养,了解本专业国内外发展的最新情况,能够承担教学研究,强化教学基本功的学习,扎实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关知识,培养较强的社会活动和交往能力,有较好处理公共关系的能力,具有一定的校本课程开发能力;另一方面要培养青年教师动手实践能力,具有本专业领域较广的工作阅历,具备较丰富的职业实践经验,能够熟练的承担相应的实践教学任务且效果良好,能够考取本专业相关职业技能证书,达到“双师”素质。“三方培养”指对涉农专业青年教师培养需要高职院校、企业行业与教师自身培养三方面相结合。首先校企合作培养教师是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渠道,能达到校企双赢。在校企合作中高职院校应发挥主导作用,主动与企业沟通,为合作创造良好条件。同时,青年教师自身要做好自我剖析和自我评价,认清自身的优点和弱势,制定职业规划,积极进取;做好自我调控和自我锻炼,以榜样激励自己、以格言激励自己、以目标激励自己、以荣誉激励自己、以社会需要激励自己,能经受艰苦环境的考验、持之以恒的锻炼、心理挫折的锻炼、挑重担子的锻炼。

作为高职院校的主力和未来的中流砥柱,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会对学生的培养起到最直接最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青年教师即是一个整体,也是一个个具有个性的个体,在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过程中应充分重视教师个人的发展和培养,并将个体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在教育、培训和行政政策上进行队伍的建设和共同发展。总之,高职院校涉农专业青年教师队伍的建立应以“双师型”教师为起点,培养有责任心、有担当的合格的青年教师。使青年教师的培养具有可持续性和发展性。

参考文献:

李春燕,李春旭等。“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与实践[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22).

余涛。从青年教师的培养入手加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5).

李莎。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以衢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D].山东师范大学硕,2015.

35 13356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