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写作民风民俗最新10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中学生写作民风民俗最新10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中学生写作民风民俗【第一篇】
作文。
批语是作文批改过程中教师以读者、鉴赏者、批评者、指导者的角色对学生的作文优劣作出的评判性、导向性评价,它是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窗口、渠道、桥梁和中介。你想知道高中学生写作。
评语。
1.这篇作文取材新颖,构思奇妙,语言生动活泼。字里行间透露出清新的生活气息和儿童情趣。
2.文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了…的事,语言比较流畅,层次较清楚,自始自终显得其乐融融。
3.全文节奏明快,语言清新,始终洋溢着诙谐与风趣,读来其乐无穷。
4.全文叙事集中,不枝不蔓,语言朴实流畅,感情真挚感人。
5.通篇文章语调轻松幽默,显得妙趣横生,读来令人爱不释手。
6.本文取材真实生活,选材恰当,很有新意,段落分明,过渡自然,字里行间充分体现了小作者对女足的敬佩和热爱之情,激发了读者的共鸣。文章结尾点题,情真意切,发自内心,不愧为1篇佳作!
7.孩子,现在人们已经有了环保意识,你所说的情况再也不会发生了,让我们共同期待这美好的一切吧!老师还想表扬你,你现在写字认真多了,老师为你高兴!只是希望你坚持下去。另外,你的错别字太多了,希望你细心耐心,取得更大进步!
9.“你是一个活泼天真的男孩,写你在一天天的进步。所写的文章想象丰富,而且运用了拟人的写法,字里行间透露出清新的情趣,继续加油吧!”
10.“文章融情于景,边绘景边抒情,善于运用打比方的方法,使文章生动具体,仿佛使人置身美妙的奇境当中,心中更是充满了对祖国母亲的爱,激发起读者的共鸣。”
11.情感缺乏深度,未能以景传情,未能由事生情,感情虽潜藏于文中,但未能深入挖掘。
13.文中一系列表现人物动作的动词运用得准确,衬托手法运用得好.
14.自然承上启下,细节描写突出人物品质,令人感动.
15.你越来越棒了!你的作文真使我大开了眼界你妈妈人美心更美,她对病人满腔热情,对工作一丝不苟,极端负责,这种精神是多么值得我们学习啊!我也为你有这样的好妈妈而感到骄傲!
1.本文内容生动富厚,语言新鲜清新,布局奇特公道。
2.特写镜头别出心裁,情趣盎然。全文满盈童心童趣,读来倍感密切。
3.文章能过清新风趣的语言,形貌了…的事。字里行间,满盈童年真童趣,欢声笑语不停于耳,不失为1篇佳作。
4.拟人化语言使文章更显得生动活泼。
5.外形描写十分有趣,突出了…的可爱介绍中融入了自己的思想,有感染力。
6.用了列数字,举例子的方法,很形象。
7.过渡自然,每一段交待得很清楚。
8.作文如做人,从你的生活感受中可以看出你是个积极上进的好青年,你看事物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认识深刻,真是难能可贵。
10.虔诚的礼赞,深邃的哀鸣,字字真言,句句真情,倾诉悲欢,度量得失,小作者以诗人的语言,哲人的眼光给课堂量体裁衣。整篇文章犹如一座充满艺术魄力的雕塑,博大而沉厚,雄强而刚健,质朴而自然,反映了小作者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厚实的心智和敏锐的灵光。精美的语言严谨的结构深刻的思辨广博的见识,无不令人赏心悦目。
11.全文可圈可点的佳句不少,给文章增添了些文学情趣。
13.文章以…为结尾,言简意赅,其味无穷。
14.全文叙事集中,不枝不蔓,语言朴实流畅,感情真挚感人。
1.《温暖》该生勤于观察善于思考,能够把握文章的细枝末梢,尤其是运用动词叙事说理恰到好处。因此,该文描写的事情既生动又形象,体现出了作者的水平;作为阅读者,也很容易被他的出彩文章所吸引。这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非常了不起的。
2.《校园是我温暖的家》该文内容丰富饱满,语言简洁大方,行文自然流畅,一气呵成,充分说明该生具有较强的文字功底。最难能可贵的是该生思维缜密善于想象,能够以温暖为主题,从家庭联想到学校,给阅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可谓是二年级学生作品中的佳作。
3.《花儿的希望》这是1篇充满童真,但同时又非常具有现实意义和代表性的文章。作者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截取了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大自然被破坏的问题作为文章主线,大胆的展开思考娴熟的运用充满童趣的笔触进行描写,表达了一名三年级小学生热爱大自然,希望人们都能来保护它的美好希望。
4.《温暖来自妈妈的爱》该生截取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片段,用细腻的笔触和大量的篇幅描述了事情的来龙去脉,文字生动,语言流畅,把文中妈妈的形象刻画的栩栩如生,并很能自然的带动读者身临其境,展开联想,得出结论;表现主题,引起共鸣,那就是:温暖来自妈妈的爱,实属二年级学生中的上乘之作。
5.《我希望我是天使》这是1篇充满童真,但同时又非常具有现实意义和代表性的文章。作者截取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作为文章主线,运用充满童趣的笔触进行描写,表达了一名二年级小学生热爱大自然,希望人们都能来保护它的美好希望。
6.内容紧贴现代生活,新颖别致,把握时代脉搏,尽现时代气息。
7.脉络分明,层次感强,叙气说井然有序,纤毫不乱。
8.详略得当,主次分明,思路清晰。精挑细拣,素材似为主题量身定制。
9.叙述详细具体,细节描写生动逼真,人物个性鲜明突出,形象丰满,跃然纸上。
10.以环境烘托人物的心情,情景交融,情现景中,景随景现。
11.想像丰富,构思奇特且不脱离生活的真实,扎跟于生活的联想,拓宽了读者的思维,让人觉得生动有趣。
12.景物描写传神逼真,遣词造句贴切得体,景随情生,情景交融,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恰似一幅生动传情的写生画。
13.通过丰富人物的语言和动作,衬托出人物的思想品质.文章想象合情合理,叙述自然生动,结构紧凑,衔接自然连贯,中心突出.
14.语言朴素,中心明确,构思合理,行文层次清楚.
15.能把人物内心活动写得十分生动,的确难能可贵,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6.作者对…观察仔细,描写细腻,语言生动活泼,表现手法富有新意.
17.全文语言朴实,结构自然.…文章结构严谨,首尾呼应.
19.本文以…为线索,使用权文章连贯,流畅,衔接自然,同时,通过前后具体事例的对比.抨击了……,文章语言生动丰富,可读性强.
20.涉世不深的少年走近复杂的社会,这本身就是一种睿智。文章语言平实而柔和,描写很随意,似乎引领着读者在心灵的原野上漫步。不足是议论略感缺乏棱角。要知道,精粹的议论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会使你的文章更加深刻。继续练笔,你会更出色!
中学生写作民风民俗【第二篇】
很多同学怕写。
作文。
常常为此苦恼。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有的苦于没有东西写有的不知道怎样串成文章有的担心写不具体。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要写好作文,语言材料和生活感悟的积累是基础。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同学们积累材料,主要有以下途径:
一,阅读与摘记。
这里的阅读不仅仅是指语文课内的阅读,更不等同于语文课本的学习,还包括大量的课外阅读。只凭借语文课内的阅读,是难以满足积累语言材料的需要的。早在50多年前,叶圣陶先生就指出:"国文课本为了要供同学试去理解,试去揣摩,分量就不能太多,篇幅也不能太长;太多太长了,不适宜做细琢细摩的研讨工夫。但是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的历练。单凭一本语文书,是够不上说反复的历练的。所以必须在国文教本以外再看其他的书,越多越好。"要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首先要有阅读的条件,同学们可在图书室借书,也可以自己订课外书,或者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对于一本好书,反复诵读,在读中自悟,在读中自得,记住其中的要点,自己的感受以及好词佳句,古诗名句和。
名人名言。
等,分门别类地摘在笔记本上。再对这本书其他内容进行快速的浏览,得到想要的要点或具体的信息,就停下来,把它们记下。读完全书以后,回顾全文内容,根据要点列成提纲,从而整体把握。而我校的。
读书笔记。
这个时候是最能派上用场的了。
二,观察与思考。
作文源于生活。我们身边每天都在发生着不计其数的新鲜事,可惜,有些同学对此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可见,无材可写的根源是不善于观察。同学们观察时应调动一切感官,充分运用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进行细致的观察。对观察到的现象,要给自己多提几个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并勇于向别人请教,要进一步分析,综合,比较,判断,以获取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觉得很有收获的就记下来。同学掌握了大量的语言材料与生活素材,就为写作做好了准备。剩下要做的,就是实践,实践,再实践,也就是反复多次地进行习作训练。
三,每日一忆,每周一记。
坚持写。
日记。
确实能有效地提高同学的作文能力,但也会给同学造成较重的课业负担。"每日一忆"改"记"为"忆",只要求同学在入睡前,把一天中经历的事回想一下,把有意义的事情挑选出来,想想可以写成什么作文。第二天在课堂上交流,比比谁是生活中的有心人,最有"慧眼",最会发现。如果碰到自己特别感兴趣又有把握写好的素材,就写成周记。同时还要注意,积累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英国著名科幻小说作家儒勒·凡尔纳为了积累写作材料,曾写了几百本读书笔记,摘录了两万多张卡片。
四,作文的修改。
中学生写作民风民俗【第三篇】
“喂——出来!”
那种奇怪的声音再次出现在工人的耳畔边,随即,工人起身准备离开这个诡异的地方。但还没走几步,只听“啪”的一声,一根只剩半截的尼龙绳砸中了工人的脑袋,工人应声缓缓的倒了下去。
“诶、快过来,他昏倒了,过来帮把手抬过去阴凉的地方休息。”在不远处的工人看见倒在地上的同行,立刻小跑过来将工人扶起。“咦,奇怪,怎么会有条断了的尼龙绳在这儿?”过来帮忙的工人带着疑惑挠了挠头。
“啊!救……”在帮忙的工人听见其他人的叫喊声,纷纷向声音寻去,还未反应过来出了什么状况,凶猛的污水已经将整个城市都吞没了,天空下起了倾盆大雨,“轰隆隆……”雷声不断,突然,一个雷劈了下来,一道声音传来“人类、这就是因果报应。”
中学生写作民风民俗【第四篇】
[内容]。
孔子曰:“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1]写作亦然。在整个作文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兴趣是提高和发展能力的原动力。笔者认为培养中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学年的不同心理特征、不同写作水平下的不同的写作心理激发其写作兴趣,才能使其“由畏而好”,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作文即写话。由简单写话到学会构思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中学生的写作心理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变化,构思能力随其变化而逐步形成。根据中学生不同阶段的写作心理,初中生的作文大致可分为如下三个不同水平的写作阶段。
(一)模仿改动期。初一的学生作文多属此类。初一学生喜欢模仿而尤其注重形式上的模仿,表现在作文时,他们不满足于小学阶段的简单、单调的儿童语言和思维方式,追求更成熟更完善的表现形式。但又不善于独立思考、选择材料、概括中心、组织语言,因此往往是根据文题选找与其相适应的文章,用范文的“谱”填上自己的“词”。例如:在一次命题“珍贵的……”的作文中,初一两个班的110人中有96名同学仿写了学过的课文、读过的范文。取材构思、表现形式大同小异。但这一时期的模仿和小学的机械抄录不同,不再或很少出现张冠李戴的错误。
(二)直接写话期。将口语直接转为文字,形成书面的口语。初二学生作文多半属于这种情况。随着年龄的增长、口语表达和思维能力的增强,学生已经能够根据文题选择相应的材料,能够较清楚地原原本本地叙述事物,但往往是就事物的表面现象平铺直叙。例如:描写人物就只会直接描写,不善于通过环境的烘托、人物的对比、群众的褒贬、事件的铺垫等方面去表现人物,突出主题。语言形式上则表现为词语贫乏或生造词、滥形容、语句简略或重复罗嗦。教师给予的评语多半是中心明确而不突出,叙事清楚而不生动。
(三)突破创新期。初二下学期到初三学年是学生作文的突破飞跃期。学生逐步进入第二次模仿期,但这时的模仿脱离了形式上的模仿,而注重思考及处理问题的方法。在作文中表现为构思能力加强,更加有意地注意段落的过渡,层次的安排,首尾的照应及各种表现方法的运用。在主题表现上也刻意求新,语汇较初二时更丰富,文章常常在平淡中露出精彩的一笔。相对的,这一时期的作文语言比较繁杂,语病也较多,特别是逻辑语法毛病尤甚。
总之,初中各年级学生的作文在中心思想、组织结构以及文字表达上都存在着很大差异。因此,确切掌握不同年龄、不同学年、不同写作水平的学生的心理特征,才能因势利导地引起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中学生因其年级的不同有着不同的写作心理及写作水平,因此作文教学应根据不同特点因势利导培养其写作能力,这里从“命题”、“指导”、“批改”几个方面谈谈如何“导”。
(一)命题。
命题作文是写作训练中经常运用的重要形式。好的文题往往起着概括全文,点明中心,激发学生写作热情的作用,所以要重视作文的命题。
(1)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好的作文题目应考虑到学生的生活源泉和知识经验,英国十九世纪教育家约翰・珞克说:“一个人在对任何题目发挥意见之前,他应该是先熟悉那个题目,否则叫他去说,就等于叫一个瞎子去谈颜色或叫一个聋子去听音乐一样愚蠢。”可见出好作文题目必须考虑使学生写作时有话可说,有事可叙,有情可抒。
(2)利用和激发积极性。
在当前的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一种从初一到初三,千篇1律“我最熟悉的人”、“最有意义的一件事”、“冬天(春天)的早晨”等等老生常谈式的命题状况。丝毫没有新鲜感,不能激发兴趣,岂能写出好的作文?因此作文命题应探求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
初一、初二的学生稚气,喜欢敞开思想,具有开放期少年的特点。因此,文题既要注意具体,避免成人化,又要符合儿童心理,激发其想象。例如:写《他是我学习的榜样》就不如《我希望像他那样》更符合儿童心理。写《参观历史博物馆》就不如《啊!我真开了眼界》更能引起兴趣,开启思路,把握中心。写《植树》就不如《让祖国披上绿装》更能激发学生的想象。
初三学生已向成熟过渡,具备了从本质上认识事物的能力,不喜欢儿童化的文题,追求写些较深刻的东西,来表达思想。文题应避免重复单调,公式化,以免造成写作心理障碍,挫伤写作积极性。这一时期可以多写些哲理性散文,如《镜子》、《荷花与藕》、《孔雀》等等。记叙文的文题要适应学生追求情节的曲折和构思奇巧的特点,要有新意,例如《班主任笑了》、《在惭愧之余》、《雷锋在我们中间》、《没有党籍的一个共产党员》等等,文题取材范围广,要求明确,使学生学习运用选取典型的材料,从特定角度或一个侧面表现人物、记叙事件的方法。
总之,作文命题应有层次分类型地研究心理特点,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冲动。
(二)作文指导。
前边谈到初一初二年级学生往往喜欢模仿,作文内容空洞,主要原因一是无从下笔不善构思,二是材料不充实,无话可谈。对此教者可指导其先作准备谈话然后动笔。拿记叙文的写作来说,初一学生观察事物往往不精确,容易忽略主要东西,加上遗忘的影响,印象往往模糊,如果只凭自己的感知印象写,势必会空洞,无内容,产生脱漏、含糊,甚至错误。相互口头谈论,可以帮助他们对事物进行分析综合,使感知印象更明确完善,补充感知不清或遗忘的东西,加上教者相机点拨,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会由感性上升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写出来的东西会比以前丰富正确得多。有一次作文,动笔前只讲了简单的要求,结果80%的学生作文不是材料堆砌,没有重点,就是内容空洞,简单叙述。后来,教者从不同的立意角度抄了谈话题令其讨论,学生们争先恐后、各抒己见,然后再一次动笔,结果绝大部分学生的作文,材料充实,重点突出,描写也较生动了。通过谈论,学生对事物获得了较完整的印象,提高了书面语言的数量和质量,然后动笔写作,绝大部分同学就能心中有材料,落笔有词汇,文章有理解了。
初三学生不喜欢轻易发表看法,而是长于深思,其观察力、思维能力较之初一都加强了,谈论对写作的作用减弱,作文指导的重点应放在帮助他们打开思路上。如给学生提供写作材料,使学生经过分析、对比各取所需,还可以帮助学生对写作对象进行观察,提示观察角度和学生一起给获得的材料归类,帮助学生找出事物的现象和本质间的联系。另外,在打开思路时,不可忽视范文的作用,优秀的范文不仅可以给学生构思时以启示,同一文题不同构思的作文还可以激发学生另辟蹊径的创造心理。
(三)作文批改。
作文批改的原则既应该使学生认识到作文中的不足和缺陷,又应注意避免挫伤其写作积极性。至于作文批改的方法,目前还是个探讨的问题。就目前学生的作文现状看,语句欠妥,尚可评议,思路不清,实属大病,务必指出。而构思的毛病是简短的评语可使写生领悟的,所以单纯地精批、细改则将事倍功半。况且,学生在作文中如果能获得并提高自我修改的能力,那么也就标志着写作能力的提高了,这个目的依靠传统的批改方式是难以达到的。因此从培养学生自我修改能力着眼,需要采取形式多样的批改方式。
初一学生的作文,因教师指导具体,作文结构单一,构思中存在的问题不会太多、太复杂,教师可书面批改,然后由学生写出阅后小结。文字语言方面的毛病可用符号标出,学生自己修改,这样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关心学习成果,培养学习责任心,逐步克服学生轻率对待自己作文的不良倾向,提高学生自修能力。
初三学生的作文,因教师指导概括,学生思维活跃,构思错误多样,教者可先行归类,按类找出典型作文,课堂共批,集思广益,找出症结然后教师小结。学生对本次作文通病有了大体了解,在此基础上,对照自己的作文,有哪些相同的不足之处,自己写出修改意见,然后老师提出具体要求,组织继续练习,巩固已有成绩。
中学生写作民风民俗【第五篇】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五十六朵鲜花一齐绽放,每朵鲜花都有着不同的民风民俗,最吸引我的还是傣族。
对于我这种业余“吃货”,最先要干的事就是品尝傣族的独特小吃——竹筒饭。将新鲜的竹节砍下,将糯米放在竹节里,加水侵泡若干小时,用芭蕉叶或干净的甘蔗叶将筒口塞住,放到火上烤,再将竹筒放在平整的木板上,轻轻敲击,剥去竹筒的薄皮,便获得一条圆柱形的'米饭。傣族的竹筒饭美味菜谱,将糯米放入竹筒里烤熟,融入糯米香、青竹香于一体,是色香味俱佳,最具民族特色的风味食品。
傣族是一个盛产竹子的民族,所以除了竹筒饭,就连他们住的房子都是竹楼。之所以用竹子,是因为竹子可以防酷热和湿气。
如果你是阳历的4月13日至4月15日到傣族来游玩,那么你要小心啦,因为这是傣族在过新年——泼水节,所以稍不留神,就会成为“落汤鸡”!到了泼水节,傣族的男女老少就穿着节日的盛装,挑着清水,先来到佛寺浴佛,然后就开始互相泼水,你泼我,我泼你,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开,它象征着吉祥、幸福、健康。大家互相泼啊泼,到处是水的洗礼、水的祝福、水的欢歌,朵朵水花在串串笑,泼水节成了欢乐的海洋!傣族人民能歌善舞,所以在泼水节自然也少不了舞蹈,孔雀舞优美、雅致、抒情,孔雀舞是傣族舞蹈的灵魂,舞蹈以孔雀的各种姿态为基础,在去与美的再创造中,集中凝集傣族儿女的审美旨趣。还有不少的舞者尽情的挥洒自己的即兴之作,有的边跳边唱,有的甚至边跳边喝酒,如痴如醉,不拘一格,连续跳上几天似乎也不会累。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傣族虽然是少数民族,但他们的热情、古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精美的服饰装点着这片土地,装点着傣族人民幸福美满的生活。
中学生写作民风民俗【第六篇】
写作心理是指从事写作活动时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从中学生写作实际来看,写作心理因素包括动机、兴趣、观察、想像、思维等。它们紧密联系不可分割。本文主要阐述学生写作的心理特点以及指导作文的心理特点。
教师只有认识写作的个性心理特征,自觉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心理能力,才能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学生写作的心理特点,是指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表现出的心理的本质情况和一般趋势。它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而变化,而且同一年龄段的`学生在写作的兴趣、动机、情感等非智力因素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中学生在写作方面表现的心理需求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在三个不同的年龄阶段上有不同的心理需求。
一是开放期,大致从初一到初二上学期。这个阶段,学生年龄十二三岁,囿于生活范围和认识水平,作文在内容和手法上虽比小学有明显长进,但仍保留着小学作文的某些明显特点。如他们观察事物较肤浅,头脑中积存多的是事物的表象,表达虽日趋生动,但往往局限于事物外在形象的描绘,缺少对事物本质特征的揭示和画龙点睛的议论笔墨。这个时期,他们既活泼开朗,稚气十足,又大胆、热情、纯真,思想十分活跃,写出的文章也乐意给老师看,最大的特点是善于模仿,喜欢想像。因此,写作练习的方式宜灵活多样,可以练习仿写、改写、扩写等,以发挥这方面的优势。
[1][2]。
中学生写作民风民俗【第七篇】
语言是文章的载体,无论是文章的主题还是作者的情感,最终都要靠语言来完成表达。下面是网友为大家收集关于中学生写作指导,欢迎借鉴参考。
以下定义开头这种技法开头就对某种现象、思想、事物等下一个有个性的定义,把自己的看法先声夺人的表达出来。
使读者不自觉地就跟着文章的观念走,逐步认同作者的看法,从而达到一种共鸣。这里的定义要新鲜,有独到之处。
如《珍惜》的开头:"世界上最长而又最短,最多而又最少,最慷慨而又最吝啬的是时间。"。
再如《厚道人》的开头:"厚道人,是待人诚恳,做事诚实,能宽容,不刻薄之人。"这里对"时间"和"厚道人"的看法是作者自己的观点,可能读者的看法有不同之处,这就使读者想继续读下去看个究竟,然后和自己心中的观点作比较,从而起到吸引读者的作用。
以直切主题开头这种形式又叫"开门见山"式,就是一开头就直截了当地切入主题,解除文章中心。它的优点是入题快捷,不蔓不枝,利于读者把握文章中心、基调和思路.
如《生活中的一个好习惯》的开头:"我生活中有一个习惯,妈妈说这个习惯好。我比较文静,从来不在外面乱闯,要是让我在'玩'和'看书'之间挑一样的话,我一定挑选后者,这是我生活中的好习惯。"。
又如《精彩的夜晚》的开头:"在乡村,最美的不是黎明,也不是盛夏的树阴,而是那美丽的夜晚。"这2篇文章都是直入主题,1篇说喜欢看书是我的好习惯,1篇说乡村的夜晚最美。
以比喻性语句开头这种形式开头使用比喻。可以使文章生动活泼、简洁明快,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这样既可以增强文采,又能说明道理,容易使读者接受。
如《学习贵在创新》的开头:"创新,是学习的生命力。它就像一盏明灯在黑暗中放射出万丈光芒,引导人们不断前行,并且走向成功。"。
再如《读父亲》的开头:"父亲是一本饱含哲理的书,在书页间流露着伟岸、正直,每一字每一句都教给我做人的道理。很小的时候我就在读他。虽然我谈到的只是很肤浅的一小部分而已。但我就是这样在读他的过程里成长,在成长的过程中体验、理解。"这2篇。
作文。
的开头都是以比喻开始,给读者活泼灵动、简洁明了的感觉。
以特写镜头开始这种开头用一个特写的镜头放在文章开头,把事情或者感情特写化,让读者通过这个特写进入文章的正文。
如《一次难忘的实践》的开头:酒红色的幕布拉开了,色彩缤纷的旋转舞台上,灯光闪耀。在窗外迷人的月光和闪闪星星影射下,音乐会终于开始了。本文开始就把镜头对准绚丽的舞台和迷人的月光,用以渲染一种焦急的气氛。
又如《我的爷爷》的开头:一双没有光彩的眼睛深陷在如枯井一样的骨框里,眼珠有气无力的盯着我,泪水将流未流,泪珠想滴未滴,就是爷爷这双眼睛看着我长大------本文的开头把视线全都集中到爷爷的眼睛上,通过眼睛的描写来表达我对爷爷深沉的爱。这种形式和以描写开头有相似之处,有时候可以二者结合起来用,这样能收到更好的表达效果。
以设置悬念开头这种开头故意设置谜团,而又故意不予理会,或做出某种猜想,以引起读者的好奇心,让读者继续关注事件的发展。
这种写法能把读者带入特定的情景之中,与作者同喜同乐同悲。
如《?,是否越多越好?》的开头:班里有不少"好问"的同学,有着问不完的问题。下课、午自习,甚至放学后,总能看见他们的身影忙碌地出入老师的办公室,大至一整道题,小至一个标点,事无巨细,一概相问。同学不解,问之,则答曰:君子之学必好问。君子之学必好问,这原本不错,学习怎能无问?可我又不禁质疑:问,真的月多越好吗?文章在开头就提出"问题越多越好吗?"的问题,当然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想知道答案和自己的是否一样,可是作者就是不说,以引起读者的好奇心。
再如《活力四射的初三岁月》:白驹过隙的一瞬,我抬起头,感觉到岁月正随风吹散,不仅颜面叹息,内心漾起的是一丝欣喜和怀恋。活力四射的初三岁月,青春律动的我们挥汗如雨,只为灿烂在六月。那段岁月是美妙的------文章表达出对初三生活的怀念,说它是"活力四射",可是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这就设置了一个悬念让读者继续跟着作者的思路看下去。
中学生写作民风民俗【第八篇】
写作是一种讲究技巧性的东西,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方法有助于我们更好的构思和写作,方法很重要,以下是网友分享的“中学生写作民风民俗最新10篇”,供大家参阅。
技法解说:。
自小,我们就在童话和寓言的熏陶下长大,在那个五彩纷呈的童话世界里,让我们认识了什么是勇敢和善良,什么是无畏和坚强,更是让我们认识到什么是自私和狭隘,狠毒和狡猾。“狼外婆”的故事陪伴我们渡过了童年的时光。长大后,我们知道了更多的童话故事和寓言:“盘古开天”使我明白追求要执著、“女娲补天”让我们窥见到了为民造福的大志,那“嫦娥奔月”的故事时常在耳边萦绕、“神笔马良”让我明白了贪婪最终会摧毁自己……我还为安徒生笔下卖火柴的小女孩流过泪,为可怜的白雪公主找到自己的幸福而兴奋不已……所有这些,都给我们创造了一个绚丽多彩的童话世界。
童话与寓言,它们常常通过借古喻今、借物喻人、借小喻大或借此喻彼的手法,揭示事物丰富的内涵和蕴含着的深刻的道理,我们在进行写作时,通过也可以运用这样一种形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情感,只要把握了它们的写作特点,必定能写出高品质的文章来的。
成功佳作1。
留给明天。
天津一考生。
3030年的一个下午,伊波懊恼地坐在窗口,呆呆地望着眼前一座座早已人去楼空的大厦。头顶灰黄灰黄的天空还下着毛毛细雨,空气中弥漫着难闻的气味。哎,又是酸雨!伊波不由深深叹了口气。
就在几天前,地球上的最后一批人也集体迁往建设好的火星,抛弃了这已满目疮痍的人类故土。当时,伊波正在地下126层的公寓里休息,接到e-mail通知时,电梯已断电了,当他气喘吁吁地爬到地面时,火箭已经升空了。他绝望了,对天空大声喊着:“还有我呀!不能这样把我丢弃呀!”无人回应,地面上所有机械设备都被掐断电源,伊波无法与火星上的人们联络,更何况人们原本就没打算在火星、地球之间架设太空站——成本太高了。
空虚、恐惧一次次袭来,几乎让伊波透不过气来。突然,“咚咚咚”,工作室的门被敲响了,有人还没走?伊波忘了可以用遥控器开门,快步冲到门口,打开了门。啊!
“好啊,真还没走光啊!”金丝猴气急败坏地吼道:“人类真自私!把地球搞成这样,就开溜!”
伊波还没回过神来,其它动物也七嘴八舌地议论着,谩骂着。丹顶鹤清清嗓子,叫道:“安静安静,各位请安静!我来讲几句。先生,别生气,小猴是过火了点,可它讲的一点也没错。虽然我们智商没你们高,可我们很明白是谁把我们共有的家园污染成这副模样,树和动物一样稀少,凑在一起连林子都算不上。气候反复无常,六月下雪,一月不是酸雨就是洪灾。天是黄的,土是黄的,连空气里都是黄沙、二氧化碳。一切这么衰败,是谁造成的?以后火星也会成为这个样子,那时怎么办?再跑?”
丹顶鹤还在喋喋不休地数落着。伊波心里复杂极了,人类为什么迁徙?地球为什么会这样子?伊波流泪了,为可怜的地球流泪,更为可耻的人类流泪。
“我要替人类赎罪,建设好今天,留一个美好的地球给明天。”伊波下定决心,开始愚公移山般地工作,他想着,一天种下一百棵树,一天就可以为明天创造亿分之一的美好。哪怕耗尽这一生,他也要尽自己全力,改造满目疮痍的家园,留给明天一个温馨和谐的社会。
名师指津:。
本文是1篇科幻为体裁的童话。
作文。
文章以丰富的想象、合理的联想虚构了一个千年以后的故事:一名叫伊波的人类未能逃离千疮百孔的地球成为最后一个地球人。如何面对眼前的现实如何重新与地球上的其它动物共存?伊波决心以实际行动解决这些问题于是伊波下定决心为绿化地球奉献自己的一生文章最后以“留给明天一个温馨和谐的社会”为结束语从而点明题意回应了话题。不言而喻这篇童话所谴责的是破坏环境的人类希望唤醒人们的良知从长远看。
保护环境。
为了明天建设好家园。
很多同学怕写作文,常常为此苦恼。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有的苦于没有东西写,有的不知道怎样串成文章,有的担心写不具体。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要写好作文,语言材料和生活感悟的积累是基础。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同学们积累材料,主要有以下途径:
一,阅读与摘记。
这里的阅读不仅仅是指语文课内的阅读,更不等同于语文课本的学习,还包括大量的课外阅读。只凭借语文课内的阅读,是难以满足积累语言材料的需要的。早在50多年前,叶圣陶先生就指出:"国文课本为了要供同学试去理解,试去揣摩,分量就不能太多,篇幅也不能太长;太多太长了,不适宜做细琢细摩的研讨工夫。但是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的历练。单凭一本语文书,是够不上说反复的历练的。所以必须在国文教本以外再看其他的书,越多越好。"要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首先要有阅读的条件,同学们可在图书室借书,也可以自己订课外书,或者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对于一本好书,反复诵读,在读中自悟,在读中自得,记住其中的要点,自己的感受以及好词佳句,古诗名句和。
名人名言。
等,分门别类地摘在笔记本上。再对这本书其他内容进行快速的浏览,得到想要的要点或具体的信息,就停下来,把它们记下。读完全书以后,回顾全文内容,根据要点列成提纲,从而整体把握。而我校的。
读书笔记。
这个时候是最能派上用场的了。
二,观察与思考。
作文源于生活。我们身边每天都在发生着不计其数的新鲜事,可惜,有些同学对此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可见,无材可写的根源是不善于观察。同学们观察时应调动一切感官,充分运用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进行细致的观察。对观察到的现象,要给自己多提几个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并勇于向别人请教,要进一步分析,综合,比较,判断,以获取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觉得很有收获的就记下来。同学掌握了大量的语言材料与生活素材,就为写作做好了准备。剩下要做的,就是实践,实践,再实践,也就是反复多次地进行习作训练。
三,每日一忆,每周一记。
坚持写。
日记。
确实能有效地提高同学的作文能力,但也会给同学造成较重的课业负担。"每日一忆"改"记"为"忆",只要求同学在入睡前,把一天中经历的事回想一下,把有意义的事情挑选出来,想想可以写成什么作文。第二天在课堂上交流,比比谁是生活中的有心人,最有"慧眼",最会发现。如果碰到自己特别感兴趣又有把握写好的素材,就写成周记。同时还要注意,积累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英国著名科幻小说作家儒勒·凡尔纳为了积累写作材料,曾写了几百本读书笔记,摘录了两万多张卡片。
四,作文的修改。
作文自己改,进步更显著。好作文是改出来的,"改错先于求美",作文之道总是"先求其通次求其美",同学学会自改作文则更是有益一生的事。写作上必须努力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同学的主体意识,提高同学自主作文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学一旦对作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乐此不疲"。自由是作文的生命,让同学敞开自己的心怀,拥抱自己的天空,写出感情,写出个性。通过写作,从现实走向未来,从未知走向已知。
大家在写作文的时候都会有这样的疑问:什么叫“有文采”?作文怎样做到“有文采”?
作文“有文采”,是《考试大纲》在“语言通顺”基础上提出的高一级的要求。需要明确的是,词句漂亮,行文华丽,固然是有“文采”,但更多的情况下,“文采”指内含的一种韵味,一种气派,一种光泽,它以自然流露为上。怎样做到有“文采”呢?应注意以下七点:
一、化抽象为形象。
请比较下面两个句子:
1.繁忙的工作之后,女孩开始有些想家了。
2.繁忙的工作之后,女孩喜欢一个人爬上顶楼,面对家的方向,去读雁阵、夕阳。(颜文静《寻人启事》)。
两句话虽然都表达“女孩想家了”,但前一句只是一般性的交代,“想家”是抽象的、模糊的,而后一句是通过女孩“一个人爬上顶楼,面对家的方向,去读雁阵、夕阳”的意象,蕴蓄思念萦怀、感伤别离的孤独感、凄凉感的,很容易使人想起“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断送一生憔悴,只消几个黄昏”之类的诗句,所以给人的印象特别深。
再如,一位同学在写小提琴演奏的艺术效果时,说“琴声吸引了许多路人驻足倾听”。这句话没有写出小提琴的演奏内容和旋律之美,也没有写出听众的沉醉之态,体现不出小提琴演奏的艺术效果,显得枯燥无味,缺乏应有的艺术美感。不妨改写为:“优美的《梁山伯和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轻轻地飘出小楼的窗口,穿过蒙蒙细雨,散落在林间的小路上。许多行人情不自禁地放慢了脚步,听得如痴如醉。”
二、化静态为动态。
莱辛在《拉奥孔》中说,动态之美是一纵即逝却令人百看不厌的美,比一般的美能产生更强烈的效果。正因为如此,对那些静态的事物,我们要善于“化静为动”,使之富有生气,充满活力。例如孔孚的《千佛山龙泉洞某佛前即景》,是这样描写佛像和绿苔的:
他微笑着,看苔爬上脚趾,他微笑着,听苔跃上双膝,他微笑着,任苔侵佛头……。
佛本是静态的,就是生长着的苔在我们看到的一刹那也是静止的,作者却用“微笑、看、听”“爬、跃、侵”等动词,使佛和绿苔动态化了,仿佛有了生命似的。山水名胜,多为静物,静则无势,无势则不能动人,所以,要善于让静物动起来,让无生命的东西活起来。
三、绘形绘声绘色。
所谓“绘形绘声绘色”,就是把自然界的声响、物体的形状与色彩等具体地描写出来,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受。陀斯妥耶夫斯基举过一个例子,他说“有个小银圆落在地上”,这个句子不够好,应该写成“有个小银圆,从桌上滚了下来,在地上丁丁铛铛地跳着”(转引自秦牧《语林采英》)。这样一来,就有声有色了。
四、幽默俏皮活泼。
表达过于严肃,不免给人沉重感、压抑感,来一点幽默,讲一点俏皮话,能使文章形象生动,活泼有趣。请看高考满分作文《跟时代一起改变》收尾部分:
我们并不一定要追赶潮流,完全可以做自己;并不需要一味地学着人家的样儿,完全可以做更“高级”的事。
改变自己,使自己有高尚的品行,而不是只知“忙”。
改变自己,使自己有爱国的情操,而不是“爱大米”。
改变自己,使自己有出色的修养,而不是只看搞笑和言情。
改变自己,让自己有鹤立鸡群的素质,如今个性也是潮流,像这种特点,无疑是最“in”的。
周围的一切,正在对我们的成长形成影响,而它们常常是负面甚至颓废的,真是“一点技术含量也没有”。但只要改变自己,我们一样可以拥有过人的气质。否则,“后果很严重”。
作者娴熟地运用杂文笔法,写得亦庄亦谐,轻松自如,使文章具有了特殊的情调,读之令人忍俊不禁。
五、善用修辞手法。
根据表达的需要,恰当地运用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修辞方法,可以有效地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请看数例:
1.蜘蛛也惜春归去,网住残红不放飞。
以“残红”代落花,鲜明生动;用拟人手法,生动地表达出惜春之情。
2.水清鱼读月;山静鸟谈天。
用对偶,有音乐之美;用拟人,不仅表现出环境的优美、幽静,而且渲染了一种让人心旷神怡的浓郁的书卷气。
3.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刘鹗《老残游记》)。
中学生写作民风民俗【第九篇】
中学生写作实训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而设置的课程。在写作实训课程中,学生通过不断练习和反思,培养了自己的写作技巧和提高了自己的写作水平。写作实训对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二段:描述写作实训中的技巧和方法(400字)。
在写作实训课程中,我学到了很多写作的技巧和方法。首先是如何构思写作内容。在写作过程中,我学会了用心灵破题法,通过观察生活、阅读书籍和思考问题来启发灵感,使写作内容更加生动有趣。其次是如何组织写作结构。在写作实训中,我学会了运用总分总、因果分析等写作结构来编写文章,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再次是如何运用修辞手法。通过写作实训,我了解了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的使用,使文章的语言更加生动、有感染力。最后是如何进行修改和润色。在写作实训中,老师经常要求我们对自己的作文进行修改和润色,使文章更加精确、流畅,并且学习了如何校准语法和标点符号使用。
第三段:总结写作实训的经验和收获(300字)。
通过写作实训的学习,我认识到写作是一门技巧性极强的艺术。在过去的学习中,我发现很多时候自己虽然有很多想法和观点,但却无法很好地表达出来。通过实践,我学会了如何将自己的想法清晰地表达出来,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同时,写作实训课程还培养了我严谨的思维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我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写作实训不仅仅是提高写作水平,更是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一种途径。
第四段:展望未来的写作发展方向(200字)。
在写作实训课程中,我发现自己的写作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我也意识到自己的写作还需要不断地改进。未来,我打算继续努力,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首先,我会不断丰富自己的阅读量,积累更多的素材和写作技巧。此外,我还会参加更多的写作比赛和活动,通过与他人的交流与比较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我相信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实践,我的写作水平会有更大的突破。
第五段:结尾总结(100字)。
通过写作实训,我受益匪浅。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写作能力,还培养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写作实训是中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积极作用。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会继续努力,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中学生写作民风民俗【第十篇】
孔子曰:“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1]写作亦然。在整个作文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兴趣是提高和发展能力的原动力。笔者认为培养中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学年的不同心理特征、不同写作水平下的不同的写作心理激发其写作兴趣,才能使其“由畏而好”,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作文即写话。由简单写话到学会构思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中学生的写作心理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变化,构思能力随其变化而逐步形成。根据中学生不同阶段的写作心理,初中生的作文大致可分为如下三个不同水平的写作阶段。
(一)模仿改动期。初一的学生作文多属此类。初一学生喜欢模仿而尤其注重形式上的模仿,表现在作文时,他们不满足于小学阶段的简单、单调的儿童语言和思维方式,追求更成熟更完善的表现形式。但又不善于独立思考、选择材料、概括中心、组织语言,因此往往是根据文题选找与其相适应的文章,用范文的“谱”填上自己的“词”。例如:在一次命题“珍贵的……”的作文中,初一两个班的110人中有96名同学仿写了学过的课文、读过的范文。取材构思、表现形式大同小异。但这一时期的模仿和小学的机械抄录不同,不再或很少出现张冠李戴的错误。
[1][2][3][4]。
上一篇:银行清贷工作会议报告最新8篇
下一篇:远程教育总结总结(优质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