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报告范例(推选【范例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研究性报告范例(推选【范例5篇】”的文档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研究性报告【第一篇】

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个学习领域,小学数学的研究性学习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体系中,有的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数学课程标准》实施以来,不少教师对此相当重视,通过多种方式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活动。那么,小学数学教学的研究性学习究竟怎样才能达到高要求高效率呢?

定好研究的问题才能找准研究的方向,教师在开展研究性学习之前,要根据高年级段学生的认知特点,把数学教材中一些陈述性的数学知识变成探究性的研究素材,让学生能够顺着这条研究的线索把握重点,解除难点,进而掌握知识,形成相应的数学能力。

把“单位‘1’的理解”作为研究性学习主要对象,既举生活中的例子,又进行细致的分析,多让学生去说,然后通过“几个几个地数”这样通俗易懂的话,让学生理解“单位1”的含义,这样的研究性学习才算有效果。

研究性学习的主体是学习,其根本的目的就是努力使学生去自主发现自我提高。因此,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变教师传授知识为学生自主探究知识,使学生变成知识的探索者和发展者。

让学生理解长方形面积的变化规律,为了让学生获取知识,教师尽可能让学生通过自己去实践去发现规律,并要求学生主动地表达出来。这样的研究性教学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对于学生内化知识有很重要的作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于一些操作性强的课程教师应尽可能让学生去自我动手,自我实践。

五指三长两短,学生个体间总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差距,为了加强研究性学习的实效性,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让学生形成一定的学习小组,通过小组间的合作交流,让思维的火花在碰撞中升华,在集思广益中明晰概念,加深认识。

在组成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小组过程中,一是要合理安排合作对象,根据学生数学成绩的情况和学生个体的学习个性合理搭配,最好能够定好小组内的成员分工;二是要在学生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教师应进行相关的合格技能的指导,避免出现小组内“一人当主持人和表演者,其他人当听众”的现象;三是要把握准确的合作契机,一般只有那些个体思考或研究产生困难的时候,或者答案具有多样性的数学问题出现时,才能采取小组合作学习,切不可把小组合作变成形式主义或者是教师甩责任的借口。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教学不应该变成教师进行的“合作总结大会”,或评价小组合作是否最好,或评价学生的答案是否准确等等,这些举动意义都不是很积极的,正确的总结应该是对研究知识的拓展和学生能力的提升,这样才能切合研究性学习的根本目的。

非常简单的一个教例,不需要过多地去评价研究的过程,而是进一步引导到生活实践,赋予了数学教学的生活意义,拓展了课堂教学的深度。有效实施研究性学习必须要把准各个环节,才能使课堂更高效。

研究报告【第二篇】

关键词:张力课程 幼儿音乐 八坼幼儿园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DOI:/

本次微型课例研究报告评比活动,正好是我们八坼幼儿园踏实开展“张力课堂从我做起”的研究节活动后的梳理、反思的好时机。“张力课堂从我做起”――这是有效课堂研究节的共同心声。

第一,主题叙述:真迂假究、矫情无趣。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也是一种情感的艺术,音乐的魅力是给人以自由的想象空间。因为每个孩子体验不同、层次不同,不同的文化背景、家庭的艺术熏陶,对音乐的理解也有所不同,一首歌给人的感觉是不是单一的,而是丰富多彩的,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么为了“规矩”而“迂腐”,要么为了“生发”而“生发”,让人感到无病,深究之,其实质是“矫情”。

第二,课后剖析:耗时费力,情感生硬。

音乐综合教学是教学改革的深化,它渗透并融合艺术和人文精神,体现现代学前教育更注重幼儿的亲身体验、生活经验和身心发展规律等的发展趋势,使学科体系向纵向伸展,也是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的回归。合理地进行学科综合,不仅能拓宽幼儿的审美视野,给幼儿广阔的体验和表现音乐的空间,而且有利于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

然而,在许多幼儿音乐课中,教师为了体验先进理念,综合性能活动占用大量的音乐学习时间,占据主导地位。《春天在哪里》一课教学目的就是为了让幼儿体验“快乐”心情。是否要通过多达三次耗时五分钟之多的表演呢?教师课前准备了春天美景图模型,课堂上组织量又很大。如此高耗下的情感处理,又有什么实际作用呢?我园靠近八坼公园,完全可以利用主题活动去找春天,这样有足够的生活体验后,再来唱春天,幼儿的情感决非老师指挥下的“矫情”。

第三,新方案跟进:体验感知,唱咏生情。

新艺术课程颁布的今天,在教《可爱的春天》一课时,笔者以音乐为切入口,设计思想让学生通过对《小雨沙沙》的学习、演唱、理解和想象,体会歌曲所表现的春天的意境,启发学生运用音乐的各要素,例如力度变化、速度变化等来表现春天的拟人化的动静美。那天天气也配合,下起了小雨。笔者鼓励小朋友到春雨中走一走,去看一看、听一听、唱一唱春雨,和春雨来个亲密接触。在对大自然的追寻中,了解、喜欢春天,更加热爱生活。瞬间,孩子们如出笼的鸟儿冲了出去,笔者也和孩子们一起冲到雨中,并且吹起口风琴,孩子们和着欢快的旋律尽情歌唱。

第四,深入研究:激情催生颖悟,自在适宜。

这一次,笔者摒弃别人的看法,也不在乎自己是否“哗众取宠”和“离谱”。笔者深知新课程的颁布,已经完全解开了教师与幼儿以往那种简单的教与学的沉重枷锁;艺术教育更需要孩子们到自然生活中去感受、去体验、去获取更多的美的信息;要把时空延伸到课外生活中去,让孩子们到自然生活中尽情地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做好引导,让孩子们真切地感受到艺术的无处不在。笔者深深收获成长:

一是磨刀不误砍柴工。我们应多利用机会让幼儿去体验、去感受,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和学习规律,适宜地创造情境。音乐的情感表现离不开对音乐作品中速度、力度、音色的感知、体验、理解和实践;抓住要素,也就抓住了音乐的情感表现,简之辅教;通过以“精心选唱”、“带问而唱”、“自主演唱”等多种表现手法赋予幼儿演唱的时间与空间,慢慢地形成“日渐丰富的情感体验――越发的热爱生活――情感体验更加丰富”这种良性循环。从而也体现了新艺术课程下“审美体验”的主旨,使幼儿在唱咏中体验了作曲家的情思,适宜而又浑然,真实而又柔和。

二是多维也可不割裂。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的三维界定是课程文化走向多维与和谐的重要里程碑。2013年,幼儿园根据挖掘自身园的特点与局意见,选用了《多元能力探索课程》这套教材,并辅以自己幼儿园特色园本课程实践经验,生成了游戏主题――《我爱我的春天》,根据大、中、小各年龄段幼儿身心特点选择了幼儿熟悉的,也更适合幼儿理解,促进交往和有想象趣味的民间舞蹈游戏――“春雨”“春风”“春声”。在有效的课堂互动中,要求教师充满着教育智慧。对于引领幼儿感悟乐曲情绪这一环节,抛却硬靠死贴式的情感贯通,通过晨间游戏、角色区域游戏、五领域教学等一日活动中自主体验激情中催生情感精神的颖悟,实现三维目标自在无痕的整合。

三是拓展资源促生成。自颁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以来,我校明晰了《指南》的定位,明确了《指南》是以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素质基础为目标,以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为核心。例如,在充分的听觉感受下,幼儿的学习情绪也会高涨,并引导从音乐要素入手,声情并茂地尝试多种方式演唱、对唱、表演唱、组内配合表现演唱,从享受本位内拓展资源,通过课件或者教师示范从歌曲的演唱到歌词的生动演绎再到幼儿的情感世界等一系列过程,让综合性、综合能力、综合目标在一遍遍的本内资源中深度生成;每一位教师教得轻松,幼儿学得流畅,适宜而不纷繁,简约却又充实。当然,在生成性综合教学中要注意不能脱离了音乐本体,不能简单的为赶潮流而生硬地贴上综合的标签,这样标签式的综合不要也罢。音乐综合性教学一定要适时、适度、有机、有效;综合必须为主题和目标服务,必须从音乐活动为主线;将姊妹艺术学科、其它学科以及社会生活作为一种体验的方式引入课程。笔者觉得有一句话形容得很贴切:音乐课中的综合听觉体验是不能断线的。

“张力课堂”是追求幼儿的生命长成,一个个新生的、充满绿意的生命,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获得成长;同时,它也兼顾到教师的生命成长,在日常的教育实践中,老师们感受到了生命的尊严和享受了创造的欢乐!

研究报告【第三篇】

作为中介机构,诚实守信是其最基本的行为准则。脱离了这一准则,券商的生存与发展就会受到制约。虽然历经监管部门的整治,市场上涉嫌违规的券商仍然不少见。

自营、投行、经纪是券商的三大业务,随着券商研究部门的兴起,以及券商研究报告越来越产生较大的影响力,其在券商中的地位日益提高。毕竟,如果要想获得基金的分仓收入,没有研究报告作后盾,显然是不可行的。尽管如此,券商研究报告“歪嘴和尚念歪经”导致投资者蒙受损失的现象亦时有发生,中国宝安的石墨矿闹剧以及宁波联合上演的锑矿故事即是典型的代表。

因为平安证券、湘财证券、信达证券、国泰君安等券商纷纷在各自研报中提到中国宝安拥有石墨矿,今年元月下旬,原本处于下降通道的中国宝安股价一飞冲天,不到二十个交易日,其上涨幅度超过70%。尽管中国宝安在3月初公开否认有石墨矿,且后来湘财证券也与中国宝安之间打起了“口水仗”,却丝毫不能掩盖因为券商的研究报告“催肥”中国宝安股价的事实。

如果仅仅依靠中小投资者的实力,是无法挖掘出中国宝安这座“金矿”的,正是券商研究报告的助力,最终使中国宝安成为年初的大牛股之一。而那些因听信券商研究报告在高位买入的投资者,却遭遇了巨亏。

受日信证券3月27日的―份题为《业绩拐点“锑”升价值》研究报告的鼓吹,宁波联合出现连续涨停的走势。但来自上市公司的信息却表明,宁波联合从未接待过日信证券的工作调研,且还对该报告所描述的数据进行了否认。这样的事实也表明,日信证券研究报告不客观,相关数据存在“杜撰”的嫌疑。

无论是中国宝安也好,还是宁波联合也好,都是因为券商的研究报告,才引发其股价的飙升。同样是因为券商的研究报告,某些投资者已遭受惨重损失。有投资者因听信于券商,买入中国宝安后巨亏20万元。在上市公司否认之后,宁波联合也产生下跌走势。券商所吹捧的石墨矿与锑矿,至少在目前看来,都不过是浮云而已。

值得注意的是,上交所3月29日披露的公开交易信息显示,日信证券总部在宁波联合连续三个交易日中名列买入金额的第五位,累计买入宁波联合近2000万元。也就是说,在日信证券的报告未出台之前,日信证券有可能提前进行了蛰伏,其研究部门与自营部门有可能相互配合。

券商研究报告,继而导致个股股价上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涉嫌操纵市场的行为,当然也涉嫌违规。其实,券商研究机构关于上市公司的研究报告,本是件很平常的事情。问题在于,该报告后续会产生何种影响。毫无疑问,在中国宝安与宁波联合的“故事”中,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不应被忽视。

券商的研究报告已成为某些投资者进行投资参考的重要依据,如果券商研究部门的能力与水平有限,大可以少开“金口”,以免的都是些“误导性信息”,继而危害投资者的利益。事实上,券商在研究报告中的“误导性信息”远不止如此。每年年初各家券商都会推出年度投资策略报告与所谓的“十大金股”,事后看,又有几家券商真的能“猜”对呢?甚至于某些券商推荐的“十大金股”,居然成为当年的十大熊股,此事实亦说明,券商的研判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

研究报告【第四篇】

一、形势与现状

1.面临的形势

(1)安全生产是煤炭工业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的重要保证,安全生产越来越突显其重要地位和作用

煤炭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始终占70%左右。预测到2020年煤炭占60%左右,2020年将占50%以上,因此,煤炭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是我国的主要能源。20*年全国煤炭总量为亿t,20*年亿t,20*年煤炭产量尽管达到了亿t,仍不能满足需求。当前,快速增长的经济,对煤炭工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必须确保煤炭工业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我国煤矿主要是井工开采,生产环境条件复杂,与其它行业相比,煤矿安全尤为重要。安全是煤炭生产的头等大事,安全对煤炭生产起着保证、支撑和推动作用。保证煤矿职工的生命安全和国家财产是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煤矿安全生产形势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的能源供给问题。

(2)煤炭工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煤矿的信息化和现代化,对煤矿安全生产科技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十六大报告指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安全生产是煤炭工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安全生产的各项工作要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的正确道路上来,通过科技创新,提高煤矿的安全管理技术水平、煤矿灾害事故的预警能力和防治水平、煤矿安全生产的监察技术水平。

(3)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的形势依然严峻,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

我国煤矿事故死亡人数是世界上主要采煤国家死亡总人数的4倍,百万吨煤死亡率是美国的近200倍(20*年)、印度的12倍。煤矿灾害事故的消极影响远远超过了经济范畴,每发生一起事故,都会引起国内外各界的广泛关注,使煤矿企业形象受到巨大损害,企业市场亲和力受到削弱,严重的影响了煤炭企业后续发展的动力。我国严峻的安全生产问题还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和严重的环境危害,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电视、报纸和网络等新闻媒体对煤矿灾害事故进行深入的报道,严峻的安全生产形势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另外,我国严峻的煤矿安全生产形势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直接影响着我国的形象和对外贸易。

(4)我国加入WTO、经济全球化趋势为煤矿安全生产科技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

科技创新能力是国际竞争的主导因素,成为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维护国家安全的关键。二十世纪中期以来,科学理论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形成了一系列高技术成果,推动了高技术产业迅速发展;同时,高新技术和传统产业结合,促进了传统产业技术进步,加速了传统工业的高技术化,形成了新型工业化的产业发展模式。发达国家各类产业知识和技术含量不断增加,科技和经济竞争力不断增强,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格局中,取得了对发展中国家的巨大技术优势和高额经济回报。进入新的世纪,国际竞争格局正从经济竞争、资源竞争和科技应用竞争向科技原始性创新竞争演变发展,原始性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成为国家间科技乃至经济竞争成败的决定性因素。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下,煤矿的安全生产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社会迅速进步和人民生活质量逐步提高的过程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煤矿的安全生产愈来愈影响国家之间的竞争和国际贸易。面临良好的国内外形势,抓住机遇,勇于面对挑战,加强煤矿安全生产科技工作是历史赋予的责任。

2.煤矿安全生产的现状

(1)煤矿自然条件差,灾害多

我国大多数煤矿地质条件复杂,导致自然灾害多,容易引发重大事故,给安全生产造成极大的困难。

煤矿瓦斯大,煤与瓦斯突出越来越严重,危险性增加。我国所有煤矿均为瓦斯矿井。在100个国有重点煤炭生产企业的609处矿井中,高瓦斯矿井占%,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占%,低瓦斯矿井占%。国有地方和乡镇煤矿中,高瓦斯矿井和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占15%左右。部分局矿的情况更为严重,如淮南煤业集团公司所属11对矿井均为突出矿井,平顶山煤业集团公司所属的13对矿井也全部为高瓦斯或突出矿井。随着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加,瓦斯涌出量不断加大,煤与瓦斯突出危险也不断增加,高瓦斯突出矿井数量也在增加。

自然发火危险性严重,比例大、覆盖面广。据20*年的统计,原国有重点煤矿中有自然发火危险的矿井占%。自然发火危险矿井几乎在所有矿区都存在,因自燃而造成煤炭资源的破坏,每年达数十亿元的经济损失。

冲击地压危险性增大,个别煤矿十分严重。据统计,1999年17处大中型煤矿就发生1377次冲击地压,最大强度达到里氏4级。辽宁省抚顺矿务局老虎台煤矿,20*年发生各类冲击地压6127次,其中大于3级21次,平均每天发生冲击地压17次,严重威胁煤矿安全生产和城市的公共安全。

煤尘爆炸危险普遍存在,危害严重。我国煤矿爆炸危险普遍存在。20*年原国有重点煤矿有532处矿井煤尘有爆炸危险,占%。小煤矿中%煤矿的煤尘具有爆炸危险,其中高达%的具有强爆炸性。

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水害制约安全生产。我国大中型煤矿中,水文地质条件属于复杂或极复杂类型的煤矿占25.*%。20*年,全国煤矿共发生水灾事故146起,死亡463人,占重特大事故死亡人数的比例仅次于瓦斯事故。

煤矿热害已成为矿井新的灾害。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围岩温度提高,矿井热害问题越来越突出。1999年,70处大中型生产井工煤矿的采掘工作面最高气温超过《煤矿安全规程》的要求,其中26处超过30℃,最高达到37℃。

(3)煤矿数量多,大、中、小并存,差异大

我国煤矿数量多,超过世界上其他主要采煤国家的煤矿总数。截止20*年底,全国共有各类煤矿26395处,国有重点和国有地方煤矿27*处,乡镇煤矿23691处。按矿井能力划分,大中型煤矿532处,占煤矿总数的2.*%,小型煤矿25863处,占%。

我国煤矿的生产能力分散。根据1999年统计分析资料,全国煤矿平均每处生产能力万t/a。其中,大中型煤矿总设计生产能力亿t/a,占全国煤矿总设计生产能力的%,平均每处万t/a;中型煤矿342处,能力亿t/a,占%,平均每处万t/a。这些数据充分反映出我国煤炭生产分散,生产集中度过低,大多数小煤矿安全生产技术与装备水平低下、抗灾能力差,给安全生产管理带来困难。

(4)煤矿机械化程度低,安全技术装备不足

20*年,原国有重点煤矿的采煤机械化程度%,综采机械化程度%,综掘机械化程度15.*%。而原国有地方煤矿和乡镇煤矿机械化程度普遍较低,全国平均采煤机械化水平还不到40%。

20*年统计,原国有重点煤矿有35处高瓦斯突出矿井没有按《煤矿安全规程》的要求配备瓦斯抽放装备,47处高瓦斯和突出矿井没有装备瓦斯监控系统,占高瓦斯突出矿井总数的17%。现有煤矿多数矿的监控系统装备不全,尚未实现网络化管理,部分设备功能落后。44处自然发火危险的矿井,尚未建立防灭火系统。66处矿井尚未建立防尘供水系统,占矿井总数13%的煤矿需要更换防尘供水管路。不少的矿井没有安设防隔爆设施,既使配备了隔爆设施的矿井,设置的数量少,没有达到安全规程的要求。相当一部分原国有重点煤矿的甲烷传感器、便携式甲烷检测仪、光学甲烷检测仪、甲烷断电仪等必备的安全仪器仪表配备不足。有164处矿井50%以上的电气设备超期服役。数量众多的小煤矿安全装备水平更低,有的根本不具备防御灾害的能力,多数小煤矿仍旧沿用落后淘汰的电气设备,电气防爆性能差,失爆率高。

(5)煤矿从业人员结构复杂,综合素质差,管理落后

我国煤矿用人过多,农民轮换工等从业人员构成煤炭生产一线主体,整体文化水平低,素质差,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许多企业又不进行岗前安全培训,违章作业现象严重。许多小煤矿经营者没有基本的安全生产管理技术知识,不懂安全,不管安全,不顾安全。据2000年的调查,30万t以上大中型煤矿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大专以上只占%,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占%。30万t以下小型煤矿中,中专以上职工平均每矿不到3人。另有资料表明,在现代化大型煤炭企业中,拥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数仅占职工总数的%。20*年国有重点煤矿原煤生产人员效率为。

目前,我国煤矿的安全管理主要是由管理人员凭主观意志和经验进行工作,管理技术和手段落后。这种管理模式,由于受管理人员的知识、经验和责任心的限制,很难适应矿井灾害事故的复杂多变条件,这也是煤矿灾害事故多发的原因之一。

3.我国煤矿安全生产存在的重大问题

(1)煤矿重特大事故多

当前,全国安全生产形势总体上呈现稳定好转的态势,但煤矿安全生产形势仍然十分严峻。煤矿是工矿企业中事故死亡人数最多的行业。20*年全国工矿企业共发生伤亡事故13960起,死亡14924人,其中煤矿企业共发生死亡事故4344起,死亡6995人,占工矿事故总数%,死亡人数的%。在煤矿事故当中,重特大事故多,并呈上升趋势。20*年全国共发生一次死亡30人以上的特别重大事故12起,煤矿占了9起,分别占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的75%和%。据统计,乡镇煤矿死亡人数占全国煤矿死亡人数的64%以上,事故次数占全国煤矿事故起数的60%以上。20*年乡镇煤矿占全国煤矿死亡人数的%。

我国煤矿事故类型当中,瓦斯和顶板事故最为严重,在煤矿事故死亡人数中,瓦斯和顶板死亡人数占全国煤矿死亡人数的74%以上,事故次数也占全国煤矿事故次数的70%。20*年,全国共发生瓦斯事故743起,共死亡2407人,分别占全国煤矿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的%和%。一次死亡30人以上的特别重大事故中,由于瓦斯(瓦斯爆炸和煤与瓦斯突出)引起事故7起,死亡357人,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占重特大事故次数和死亡人数的%和%。从事故起数统计,顶板事故是最严重的,顶板事故发生的频率较高,死亡总人数较多,20*年,全国共发生顶板事故2364起,共死亡2766人,分别占事故次数和死亡人数的%和%。

由于煤矿事故多,死亡人数多,造成了我国煤矿的百万吨死亡率一直高居不下,与先进采煤国家的差距很大。1999年我国煤矿的百万吨死亡率为,2000年为6,20*年为,20*年为5,其中国有重点煤矿为,国有地方煤矿为,乡镇煤矿为。国外先进采煤国家煤矿百万吨死亡率非常低。2000年,南非煤矿的百万吨死亡率为,印度为,波兰为,俄罗斯为。20*年美国煤矿百万吨死亡率只有0.*5。由此可见,我国煤矿安全生产工作与国外先进采煤国家相比,差距很大。解决我国煤矿的安全生产问题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任务。

(2)职业危害严重

我国原国有重点煤矿现患尘肺病人数约万人,而且每年还在增长,每年因尘肺死亡2500~3000人。这些数字还不包括职业危害更严重的原国有地方煤矿和乡镇煤矿。煤矿的其它职业危害,如噪声、震动等也相当严重。

(3)重大事故隐患和重大危险源大量存在

由于煤矿自然条件的复杂性,开采条件的多变性,而且存在着瓦斯、火灾、水灾等自然灾害,这些灾害往往可能存在于一个矿井,增加了矿井的不安全度。加上煤矿作业空间十分狭小,照明条件差,大量隐患存在于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和井下各个场所,稍有不慎,就可能发生重大伤亡事故。因此,煤矿恶劣的自然条件和苛刻的作业条件,形成了大量的危险源和事故隐患。

(4)安全技术和装备尚不能保障安全生产

由于对煤矿主要灾害的致因缺乏深入研究,使得采取的技术措施针对性、可靠性和配套性不强,只治标,难治本,还不能从根本上杜绝煤矿灾害的发生。如煤与瓦斯突出的机理研究仍停留在假说阶段,尚没有成熟的理论来指导煤与瓦斯突出防治技术的开发和研究,致使突出事故时有发生。随着煤矿向深部延伸,诸如延期突出、矿震、热害、高地应力等灾害更为严重,对这些灾害缺乏必要的研究,还不能找到完全有效的治理措施。

煤矿安全装备是防治煤矿事故的重要手段,在防治灾害事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目前仍有许多装备存在适应性不强、可靠性差的问题。另外,面对新出现的灾害,缺乏必要的控制灾害的专用装备。煤矿安全的监测仪器仪表也存在着寿命短、精度低、稳定性差,满足不了安全的需求。设备短缺仍是煤矿存在的另一个突出问题。

(5)煤矿安全科技的投入严重不足

安全科研投入对煤矿安全生产发展是至关重要的,然而国家对安全生产科技工作的直接投入不足,影响了煤矿安全科技的发展。由于煤炭工业部和国家煤炭工业局的撤销,行业性科技攻关和原煤炭基金随之取消,使得煤矿安全科技的投入明显下降。由于我国煤矿企业长期以来执行的是低价位运营,企业效益差,无力对安全科技进行投入。据1999的统计数据表明,全国大中型煤矿中只有191处有安全科研投入,仅占大中型煤矿的总数的%,安全科研投入总计5878万元,平均每矿不足10万元。安全科技投入的严重不足,影响了对煤矿自然灾害防治技术的研究。

(6)安全监察技术手段缺乏

煤矿安全监察是一项技术性非常强的工作,需要技术标准、技术法规、检测设备及仪表等技术装备的支持,以保证监察工作的科学、准确。煤矿灾害事故的勘测与分析,事故模拟验证、责任认定也都需要借助于强有力的技术装备手段。但是,目前还未针对煤矿安全监察所需的技术和装备进行研究与开发。比如在处理事故时缺少取证的技术分析手段;抢险救灾时,缺乏救灾通讯设备和快速救灾装备。因此,急需对监察急需的技术、仪表现装备进行开发研究。

(7)行业技术基础亟待加强

安全技术标准是指导、保障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手段,也是煤矿安全监察的重要依据,现行的数百个煤矿安全技术标准急需修订以满足当前安全生产的要求。近年煤矿因采用的新生产工艺技术而出现的安全问题,也需要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技术标准。

煤矿安全产品质量直接关系到煤矿安全生产。安全标志的准入制度对确保进入煤矿的产品的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承担产品安全性能检验的各质检中心的检验装备存在着设备老化、测试技术水平降低等突出问题,急需更新和提高。

4.煤矿安全生产的科技需求

(1)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建立适合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科技发展阶段的科技创新体系;整合社会资源,建立煤矿安全生产科技支撑平台,这是煤矿安全生产科技工作得以蓬勃发展的重要基础。

(2)加强煤矿安全的基础理论研究,摸清灾害的致灾机理、发生演化过程,如煤与瓦斯的突出机理、瓦斯与煤尘爆炸机理等。攻克主要灾害防灾抗灾和救灾的重大理论问题及重大技术难题。

(3)对煤矿安全生产的关键性应用技术进行攻关研究,为控制矿山重特大事故提供有效的技术;发展煤矿安全生产的高新技术产品,并促进其产业化。

(4)培育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的市场机制,建立主要灾害治理的示范工程。

(5)加强煤矿安全技术基础性工作。健全和完善煤矿安全标准化体系,改善重大技术与装备研发的实验条件,提高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的能力,为煤矿安全形势的全面好转提供技术基础。

(6)解决安全监察工作的技术难题。建立和健全完善的煤矿安全监察技术支撑体系,提高我国煤矿安全监察能力和水平。

(7)加强对生产技术进步所出现的新的技术难题进行攻关。

(8)加强煤矿安全科技的评估工作。

二、指导思想、发展思路和目标

1.煤矿安全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

为实现党的十六大所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发挥科技进步对安全与健康事业的促进作用,紧密结合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抓好“三件大事”,建设“六个支撑体系”,推进“五项创新”的工作思路,贯彻“科技兴安”的战略思想,与实施国家科技发展纲要相协调,促进煤矿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建立。

2.煤矿安全科技发展的思路

整合全国煤矿安全科技资源,创立国家煤炭安全科技创新体系。在国家的支持下开展煤矿安全基础研究、科技攻关;在国家资金引导下以企业投入为主,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建立示范工程。为国家煤矿安全监察提供技术支撑,为煤矿企业改造升级、提高安全生产水平提供技术保障。

3.煤矿安全科技发展的目标

以煤矿主要灾害为对象,提高煤矿防灾抗灾能力和煤矿安全监察水平为重点,扭转煤矿安全生产的严峻形势为目的,在煤矿安全基础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基础上,攻克30项关键技术,推广35项先进适用技术,建设5个灾害治理示范工程,煤矿安全技术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构建新形势下的煤矿安全科技创新和技术保障体系,建立国家和企业相结合的煤矿安全科技投入机制。为煤矿灾害治理长效机制的基本形成、煤矿事故的有效控制、职业危害显著降低、煤矿安全生产保障能力的全面提高提供技术支持和科技保证。

三、重点任务

1.基础理论研究

煤矿安全科技的基础理论研究是灾害防治工作的源泉和根本。开展基础理论研究,揭示煤矿事故的致因和灾害发生机理,摸清事故发生发展及演化过程,探索灾害预测预报的敏感性指标或参数,寻找防止事故发生的途径和方法。以煤矿事故因素——瓦斯、火害、水灾、顶板和机电等为重点研究对象,开展15项基础理论的研究。

(1)瓦斯、煤尘爆炸机理及传播规律

(2)承压瓦斯在孔隙介质、松散介质中的渗流特性

(3)煤与瓦斯延期突出及预测的基础研究

(4)煤自然发火热物理特性及火源点探测基础理论的研究

(5)矿井通风系统安全可靠性评价和优化设计理论基础的研究

(6)突出煤层高产高效开采的安全基础理论研究

(7)突出煤层放顶煤开采与突出危险性之间的关系

(8)深部开采条件下冲击地压防治技术研究

(9)矿井顶板灾害发生机理及其控制技术研究

(10)矿用隔爆箱体防爆性能的评价方法和专家系统

(11)新的采矿方式和采矿环境下,煤矿水害突发机理、条件及关键控制因素的研究

(12)煤矿呼吸性粉尘和悬浮颗粒物的扩散特性

(13)煤炭中硅酸盐粉尘的产生和稀土元素特性

(14)煤矿安全经济理论研究

(15)建立煤矿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理论研究

2.重点科技攻关研究

针对煤矿安全生产中的共性、关键性和前瞻性的技术问题,加强科技攻关,提高对煤矿主要灾害的识别能力、监测预警能力、防治与控制能力;提高矿井的防灾抗灾水平、事故的抢险救灾水平、安全生产管理的科技水平、事故的鉴定分析水平等。以危险源辨识、监测预警、灾害防治、应急救援、事故分析处理、科学管理等6方面为主线,开展30项重点科技攻关。

煤矿重大危险源辨识

以煤矿作业活动场所、巷道峒室及采矿影响范围内的自然灾害因素、机电设备为对象,对可能存在的危险点、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估、危险性分析,对事故隐患进行诊断、鉴别和分级。

(1)煤矿重大灾害危险源辨识、评估及分级标准的研究

煤矿灾害的监测预警

灾害的监测和预警是防治事故发生的关键,加强对煤矿瓦斯煤尘爆炸的监测预警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的煤矿安全工作的重点,监测监控、预测预报和预警是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的前提和保障。

(2)瓦斯煤尘爆炸动态监测、预警技术

(3)煤矿突发性动力灾害(煤与瓦斯突出、冲击地压、矿震等)的预测技术

(4)煤矿采掘工作面、采空区自然火灾连续监测与控制技术

(5)煤矿主要灾害的预警技术的研究

(6)呼吸性粉尘浓度和沉积煤尘强度监测传感器的研究

灾害事故的防治

根据煤矿灾害存在和发生的条件,有针对性地采取必要和准确的技术措施消除事故隐患,但现有的技术手段还不能满足防灾抗灾的迫切要求,还需要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科技攻关。

(7)瓦斯灾害易发区判识系统和防爆脉冲雷达的研究

(8)低透气性高瓦斯松软煤层瓦斯抽放成套技术

(9)高瓦斯煤层强化抽排技术及规模开发利用技术

(10)区域性煤与瓦斯突出预测及控制技术

(11)电磁辐射法预测冲击地压等动力灾害的研究

(12)井下隐蔽火源的探测技术

(13)防治井下自燃和外因火灾的新材料、抑制剂和新工艺的研究

(14)瓦斯煤尘爆炸自动抑爆技术的研究

(15)综采工作面实时跟踪降尘成套技术的研究

(16)原位动态地质及诱发水害相关信息的适时监测、快速处理与灾害预报技术与装备

(17)非拆卸式安全矿灯的研发

(18)防范和控制灾害性突水事故的导水通道高效精细探查技术

(19)采区高压安全供电集中控制技术与装备的研究

重大事故的应急救援与分析处理

我国煤矿主要是井工开采,一旦发生诸如瓦斯爆炸、煤与瓦斯突出、矿井突水等重特大事故,先进的救灾技术和装备是挽救生命、减少人民财产损失的保障。当前,井下无线救灾通讯、井下人员的跟踪管理、遇难人员定位等技术装备是急需开展攻关研究并产业化的。事故的分析处理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对灾害发生的过程的智能仿真,勘察和技术分析都必须借助于必要的技术手段。

(20)煤矿重大灾害事故的应急预案及救灾辅助决策系统

(21)煤矿重大灾害的救灾技术与装备的研究开发

(22)煤矿主要灾害的智能诊断和仿真模拟技术研究

煤矿安全管理科学技术

传统的煤矿安全管理依靠管理人员的主观意志和经验来进行的。这种管理模式无法适应现代化矿井管理工作的需求。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矿山灾害事故数据库、知识库和专家系统,提高煤炭企业的管理水平。

(23)我国煤矿防灾抗灾的地理信息网络(GIS)

(24)以矿井通风和预防瓦斯灾害为主线的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研究

(25)重大灾害现场勘察技术研究

(26)建立矿山灾害事故动态数据库、知识库和专家系统

(27)矿井安全生产评价方法与动态评价系统以及评价的方法和标准

煤矿安全监察工作的技术保障

煤矿安全监察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技术法规和标准的制定、煤矿安全装备的监督检验、事故的责任认定等都必须强化技术的作用。

(28)为制订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的标准体系所进行的基础研究

(29)重大灾害事故的抢险救灾及其鉴定技术与装备

(30)煤矿事故预防、工伤保险与安全监察机制的研究

3.重点推广项目

我国煤矿大、中、小并存,技术装备水平参差不齐。近年来煤矿安全科技经国家科技攻关、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等科技计划的支持下取得了一批先进、适用的技术成果。为了认真贯彻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提出的“先抽后采、监测监控、以风定产”的十二字方针,推进安全生产工作。本着推广先进、成熟、适用的科研成果,及时淘汰技术落后、安全生产程度低的技术与装备的精神,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遴选出了7类35项煤矿安全技术与装备重点推广,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煤矿防治灾害事故的能力。

矿井通风技术

推广通风系统优化技术,提高矿井通风系统的可靠性和抗灾能力;推广高效节能的通风设备,提高矿井和掘进工作面的风量供给,以及处理瓦斯积聚的能力。

(1)高效节能小矿井主要通风机

(2)高效低噪声对旋局部通风机

(3)局部瓦斯积聚处理技术与装备

(4)矿井通风参数测定技术与装备

(5)通风系统优化技术

瓦斯抽放与防止瓦斯煤尘爆炸技术

推广“九五”以来科技攻关的系列成果,提高低透气性煤层、煤与瓦斯突出危险煤层的瓦斯抽放率,使矿井的瓦斯抽放率和抽放量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推广自动抑爆装置,为采掘工作面大型装备提供安全保障技术和小煤矿防止瓦斯爆炸及传播爆炸技术,提升小煤矿的安全保障能力。

(6)突出煤层定向长钻孔预抽本煤层瓦斯技术与装备

(7)定向水平长钻孔抽放瓦斯工艺技术与装备

(8)采空区瓦斯自动抽放技术与装置

(9)本煤层长钻孔超前预抽瓦斯技术

(10)煤矿瓦斯抽放管道多参数监控系统及安全保护装置

(11)移动抽放泵站

(12)瓦斯、风、电闭锁装置

(13)爆炸危险性监控和自动抑爆技术与装备

煤与瓦斯突出防治技术

推广区域煤与瓦斯突出预测技术和日常预测技术,降低防突成本,提高突出矿井生产效率。推广电磁辐射法,无线电波透视法等探测突出构造新技术,提高突出预测的准确性、推广严重突出矿井综合防突技术,减小突出灾害次数,保障安全生产。

(14)煤与瓦斯突出区域预测技术

(15)煤与瓦斯突出预测敏感指标及临界值确定技术

(16)长钻孔控制爆破防止突出技术

(17)机掘、机采工作面防突措施及配套装备

(18)煤与瓦斯突出监测技术与装备

(19)突出危险预报仪等便携预测仪器

(20)煤与瓦斯突出综合预测技术与装备

安全监测监控技术

推广总线式实时监控制技术,促进信息化技术在煤矿安全监测监控中的应用,提高监测监控技术水平,为安全管理和安全监察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21)全矿井综合监控系统

(22)乡镇小煤矿安全监测系统

(23)各类便携式安全测定仪

煤矿火灾防治技术

推广内因火灾和外因火灾监控技术、监控采空区等火灾易发场所的火灾隐患,减小矿井火灾发生的次数和频率,提高矿井安全生产水平。

(24)自然火灾束管监测系统

(25)胶带输送机监控技术

(26)井下移动式制氮装置及氮气防灭火技术

(27)三相固态泡沫防灭火新材料

(28)自然火灾的综合防灭火技术与装备

煤矿粉尘防治技术

推广以降低呼吸性粉尘产生量为中心的防尘技术,改善作业环境,保护工人健康

(29)呼吸性粉尘采样器

(30)通风除尘技术

(31)高压喷雾技术

(32)煤层注水技术与装备

应急救援技术

推广一批新技术,提高对危险场院所作业人员的保护和救灾人员自我保护能力和救灾能力。煤为事故勘查提供技术手段,实现科学取证。

(33)氧呼吸器

(34)防爆摄录系统

(35)救灾无线通信系统

4.示范工程

目前我国在防治瓦斯煤尘爆炸、内外因火灾、水害和围岩破坏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并逐步形成了我国煤矿灾害治理的成套技术。针对我国煤矿主要灾害的特点和主要灾害类型,采用既有关键技术突破又有系统集成的成套技术与装备,通过建立5个示范工程,每项示范工程在一个或几个有代表性的矿井或矿区应用。

(1)煤矿瓦斯高效抽放技术示范工程

(2)煤与瓦斯突出综合防治技术示范工程

(3)瓦斯监测监控技术示范工程

(4)煤矿自燃火灾综合治理技术示范工程

(5)水害防治示范工程

四、保障条件和措施

1.搭建煤矿安全生产科技支撑平台,建设煤矿安全科技创新体系

安全科技创新是实现煤矿生产安全状况不断好转的原动力。搭建良好的科技创新平台,不断挖掘和提高煤矿安全生产科技的原始创新力,促进煤矿安全科技工作蓬勃发展。煤矿安全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坚持面向煤矿安全生产、坚持煤矿安全监察,整合我国的煤矿安全科技资源,构建技术研发、技术服务和推广、技术标准和法规、技术与产品监督检验的科技平台。

建设我国完善的煤矿安全科技创新的体系,促进科技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配置与整合,实现资源共享和有效利用。在这个体系中既能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又能根据国家战略和煤炭安全科技发展的迫切要求有效地动员和组织创新资源;既能够激发各创新行为主体自身活力,又能够实现系统各部分有效整合的煤矿安全创新体系。形成我国煤矿安全科技基础研究、应用技术开发,装备研制和成果推广及示范的科研体系和队伍。以市场为导向和重点,深化研究机构的改革,建立科研内部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良好机制。建立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三层科研机构网,确立煤矿安全科技的骨干研究机构,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投入和组织的主体。建立与煤矿安全科技发展相适应的科技评价体系。减少和简化科研项目评估程序,完善评估的监督机制。

2.创建煤矿安全科技发展良好的政策环境

煤矿安全是安全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煤矿灾害的治理由于灾害因素多、治理难度大,因此尤其需要有良好的政策来支持和促进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煤矿安全科技发展的政策支持主要就是要建立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科技发展和煤矿安全生产现状完全适应的体制和政策的保障体系,建立煤矿安全科技发展良好的政策环境、体制环境和外部条件。煤矿安全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事业,由于煤矿安全工作的特殊性,国家应给与足够的重视,把煤矿安全科技发展作为安全科技的重点来对待,把煤矿安全科技工作作为煤炭工业发展的首要任务来对待。在条件成熟时,应制定独立的煤矿安全科技发展计划。

3.拓展资金筹集渠道,增加煤矿安全科技投入

煤矿安全科技发展属于社会公益事业的范畴,煤矿自然条件和生产条件的复杂性给煤矿灾害治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技术难题,加强煤矿安全科技工作是改善煤矿安全生产状况的重要保证。资金投入是保证安全科技发展的最重要的措施,国家应当重视并加强对煤矿安全科技的投入,并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一方面,国家应设立稳定的煤矿安全科技投入渠道;另一方面,企业要增加对安全生产的投入,吨煤提取1元作为煤矿安全科技的科发基金,专款专用,并由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指导资金的投向。

4.加强煤矿安全科技发展支撑体系的建设,创造良好的运行机制

煤矿安全科技发展是我国科技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事情。煤矿安全科技的体系建设应由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统一进行规划、建设和实施管理。

煤矿安全科技发展的各项工作由煤矿安全监察局的归口部门进行管理:进行煤矿安全的科技规划和年度计划的制订,管理煤矿安全科技基金项目的立项、审批、管理和鉴定验收,组织学术交流和成果推广会议,煤矿安全科技普及、教育培训等。

加大对高校的基础理论研究的科技投入;重点支持科研院所等研究机构进行科技创新和技术服务等工作;促进煤炭企业进行科技成果的应用推广和技术革新。形成三层科技发展创新工作机制。

完善煤矿安全产品检测检验体系。以安全检测检验机构为主休,加强安全检测检验技术的研究和检测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检测检验的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

健全和完善煤矿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完善煤矿安全量值传递体系。以技术标准促进煤矿安全生产科技水平的提高和产业的升级,加强技术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实施标准战略,跟踪国际标准现状并逐步与国际接轨。

5.注重人才培养,实施人才战略

建立和完善与煤矿安全科技发展相适应的人才教育与培养体系,加强对安全科技人员特别是高级专业人才的锻炼、培养和使用,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在人才培养中的骨干作用,并创造人才成长的良好社会氛围,树立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用人环境。在稳定科研队伍的基础上,加强对优秀安全科技人才的支持,注重科技人员的知识更新,全面提高人才素质。

6.建立有利于煤矿安全科技发展的文化环境

广泛宣传和贯彻“科技兴安”战略思想,加强宣传教育的力度,充分利用各种媒体,传播灾区煤矿安全生产科技知识,推广应用科学技术。加强安全科技文化的建设,出版安全科技的论著、专著和科普读物,制作发行有关的音像制品,营造良好的科技发展环境,真正形成“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全面负责,社会监督支持”的安全生产工作新格局。

7.建立符合煤矿安全科技发展特征的激励机制

煤矿安全生产科技发展是社会公益性事业,科技的作用主要为社会效益。同时,鼓励技术开发和科技成果在市场中实现其价值和取得相应的回报。鼓励原始创新,对获得取得重大科技成果的科技人员进行奖励。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建议设立煤矿安全科技奖励基金。

8.加强学术研讨,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

研究报告【第五篇】

一、研究报告的标准

国家教学成果奖励条例规定,“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必须符合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体现时代精神和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必须围绕解决基础教育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提出科学的思路、方法和措施,经过不少于两年的实践检验,对于实现培养目标、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效果显著,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影响,至今仍在教育教学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要特别注意教学成果的方向性、科学性、创新性和实效性要求”。其实,这也是对研究报告的质量要求。

一个好的研究报告,简要地说,应具备以下五个特点:

真:要真实,不作假,这是研究报告的基本要求,或者说是底线,是其第一要义,如果弄虚作假,必然“一票否决”。

实:要实在,不泛泛而谈地讲理论(念),套话连篇,要“挤干水分”;要理论联系实践,具有可操作性,要使人明白,你“到底是怎么做的”。

准:要准确,包括概念、事实、数据、引文的准确等,没有明显的知识性错误。

新:要有新意,言人之未言,包括提出新问题,形成新认识、实施新做法,总结新经验等,要彰显自己的特色。

美:文通句顺,标题考究,体现逻辑之美,理性之美,通俗而不肤浅,深刻而不晦涩。使人愿读,读得进去,发人深思,耐人回味。

“真”体现了诚信的品德,“实”体现了朴实的学风,“准”体现了科学精神,“新”体现了研究之精髓――发展与创新,美则体现了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其中,“真”与“实”是态度和学风问题,“准”与“新”是学术水平问题,“美”则是在前者基础上的一种更高的追求。

综上所述,好的研究报告应做到真实、理论联系实际;观点鲜明、独到、有新意;论述严谨,事实、数据准确,案例典型,文字精炼,便于阅读。实现教育研究的合规律性(真)、合目的性(善)与合艺术性(美)的统一。

作为学校同志,要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展现自己的特点,而无须勉为其难地追求所谓“学院派”的写作风格。笔者对研究报告的追求是:用我们的语言叙述我们的实践,让我们的经验反映教育规律,以我们的特色引起别人的关注,使我们的成果为同行服务。

二、研究报告的内容

研究报告没有统一的格式,但是作为一种学术性研究文体,有一些基本的结构与要求。

题目:将研究课题名称加上引号,再加“研究报告”。例如:“中小学整合式美育研究”研究报告、“初中分层教学实验”研究报告(注意课题名称要用引号,不用书名号)。研究报告的题目一般不用副标题,也不用文学化的语言表述。

关键词:是从研究报告的题目、摘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对表述研究报告的中心内容具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一般为3-5个,注意关键词不宜过多。

正文:在研究报告的正文部分,从逻辑上看,应该说明以下几个基本问题:

(一)解决什么问题。应是真实存在而必须解决的问题,要对问题的表现与程度有所描述,并说明解决该问题的意义。通常用“引言”、“问题的提出”或一个自然段来表述。

(二)解决该问题的主张和措施。主张是“大思路”,含所依据的国家有关教育文件规定、所秉承的教育理论(念)等,属于“战略问题”。措施是主张的具体化,具有可操作性,属于“战术问题”。

(三)研究取得的成果与效果。要把研究过程中形成的认识加以梳理,归纳,系统化;要把有效的做法,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加工过程,总结成一条条经验,包括做法和做法背后的理性思考。

要以证据说明效果。证据包括:事实(例子)、数据(调查统计数据、测试或考试的成绩等)、有关证明、师生、社会的反映等。

4.研究结论与讨论。研究报告最后要概括全文的主要认识,形成结论。结论要明确、明白,不能模棱两可。在概括中应有提升。最后,应对本研究的局限性和需要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进行说明。有时也可以提出建议。

参考文献:文中所引用的资料应该注明作者与出处,须准确、规范,可参考刊物的有关规定。

附录:可将与本研究有关,但又不适宜放入研究报告的内容放入“附录”中。

在阅读一些研究报告中,常常发现以下问题:

1.引言过于冗长,迟迟不能进入主题。

2.基本概念不准确。

3.对材料没有取舍和整理,显得杂乱,像个“资料库”,如包括很多未加整理的原始数据,未加遴选、梳理的各派观点、调查问卷原卷等。

4.成果与过程之间缺乏联系,与目标、内容脱节。

5.泛泛而论,缺乏自己的认识和有本地(校)特色的操作措施。

6.结论、效果缺乏证据。

7.言过其实,缺乏一分为二的观点。

8.写成工作报告,缺乏学术性。

9.语言华而不实,或晦涩难读。

10.援引他人的观点不加注释,或张冠李戴。

以上是研究报告撰写的“十忌”,希望引起大家的重视,它也可以作为研究报告完成后的“自查提纲”。

三、研究报告的撰写

研究报告是对研究过程与结果的报告。没有过程,也就不会有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讲,研究报告首先是“做”出来的,然后才是写出来的。

撰写研究报告的一般程序:

1.积累保存好有关资料。在真实、扎实研究的基础上,要注意做好过程性资料的积累与保存工作,过程性资料包括研究方案、研究各个阶段的总结、教师撰写的有关论文、教育案例、活动记录(文字的、影像的)、获奖证明、有关新闻报道、社会反映等。有道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些课题虽然也真实地做了,但是过程性资料缺失,造成研究报告撰写时的困难与无奈,此点应引以为戒。

2.整理、筛选、分析资料。要整理并熟悉所有研究资料,做好资料的初步筛选、分析、提炼工作。这个过程也是回顾、反思、总结的过程,就像重新走了一遍研究路,此时你定会有与当初不一样的感觉与体会。通常,可以以“课题总结研讨会”的形式,大家一起来交流研究的心得体会,进行思想碰撞,相互启发,聚合智慧,提炼观点。

3.设计研究报告提纲。在前述工作的基础上,可以着手设计研究报告提纲,包括各级标题(含观点、例子等),并再次在课题组内进行讨论,有可能的话,也可征求下有关专家的意见。

4.撰写研究报告。在提纲的基础上,扩展完成研究报告,并再次广泛征求意见,此过程可重复多次。撰写研究报告的过程就是不断学习---思考――总结(归纳是其主要方法)的过程,是艰苦而有意义的劳动,也是最锻炼人,“最长本事”的阶段。

依照笔者做课题的经验,要做到“专人(课题负责人)提线,分解任务,分工合作,集思广益”,切不可成为少数(甚至一个人)“笔杆子”的事情。

我国现代教育实验的奠基人、已故老教育家李秉德先生说过,“教育工作者只要能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做出一定的有创新意义的贡献,那就是教育科学研究。科学研究并不是少数人的专利。”丰富多彩、变动不居的校园生活为教育科研提供了“源头活水”,教师置身其中,对此最敏感、最熟悉,所以教师参加教育科研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只要愿学习,肯努力,一线教师也能取得优秀的研究成果,也能够撰写出高水平的研究报告,对此,教师自己要有信心。

35 5191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