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类实习报告范文(通用5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地质类实习报告范文(通用5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地质类实习报告【第一篇】
本站发布地质学地质实习报告精编范文,更多地质学地质实习报告精编范文相关信息请访问本站实习报告频道。
实地实习是很有必要的,但短暂的几天的实习时间很快就过去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我们只能到此为止,我们希望学校学院能够尽量提供更多的锻炼平台,真正意义上达到更好的学习目的!
一、实习目的。
通过野外实习,进一步了解地质学的基本内容,掌握地质学的基本技能和研究方法,了解和掌握地表形态及其发生、发展、结构和分布规律。重点掌握实习区域的地层、岩石、矿产,地质构造(褶皱和断裂)和古生物的主要类型、分布及其演化规律,及野外地质调查基本方法等,并综合研究和掌握地球表层各自然要素的性质和特性,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每位大学生首先最主要的是学习课本上的知识,然而光从理论上认识只能让大学生纸上谈兵,因而实习是每一个大学毕业生必须拥有的一段经历,它使我们在实践中了解社会,让我们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使我们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为我们以后进一步走向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通过亲身体验社会实践,锻炼自己的才干,培养自己的韧性,更为重要的是检验一下自己所学的知识能否被社会所用,自己的能力能否被社会所承认,同时,这也是给我们一个找出自身知识的不足与缺陷的实践机会。
二、实习地区概况。
主要实习地点是古武当山,京娘湖,莲花洞。
三、实习内容。
(一)5月9号实习前准备。
在课堂上我们已经学习了地质地貌学这门课程,对地质地貌的一些基本知识都有了一定的了解。马上就要去野外实习了,我们都很兴奋,都在为实习做准备。首先我们上网查了实习地的概况(地理位置,地质地貌)大概了解到:约在距今19亿年的时候,发生了一次显著的地壳运动,叫“吕梁运动”,使中元古界与下元古界呈角度不整和接触,吕梁运动以后,相对稳定地层的范围不断扩大,地形高低起伏,比较复杂。有些地层在久经腐蚀以后,开始下沉,形成地质一次大规模的海浸,无脊椎动物和菌藻类植物开始出现,一直到距今大约8亿年的寒武纪时代,京娘湖地区还一直沉浸在一片汪洋大海中。到距今大约两亿五千万年的时候,地壳又发生了一次大运动,称为“燕山运动”。由于地壳断层,大部分海水向东消退,京娘湖地区仍处于大海的边沿,汹涌的海涛冲刷岩石,形成千姿百态的沟壑深谷,到了距今大约6500万年的时候,地壳又发生了一次大运动,叫“喜马拉雅”运动,西部地壳相对隆起,东部地壳相对下沉,海水向东消退,整个太行山脉的雄姿也由于海水的消退展现出来,这里形成了北台、太行、唐县三层夷平面,培养了京娘湖、古武当山、七步沟、武西岳的石英砂岩峡谷峰林景区。古武当山岩石主要为砂岩,大部分属于三大岩石中的沉积岩,还有少量的变质岩。
(二)5月10号古武当山实习。
上午坐车到达古武当山,我们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沿山路向上爬,观察当地的地质组成,地质构造。
老师给我们介绍到古武当山地区的岩石主要为砂岩,大部分属于三大岩石中的沉积岩,还有少量的变质岩。砂岩是由石英颗粒(沙子)形成,结构稳定,通常呈淡褐色或红色,主要含硅、钙、黏土和氧化铁。砂岩是一种沉积岩,主要由砂粒胶结而成的,其中砂里粒含量要大于50%。决大部分砂岩是由石英或长石组成的。变质岩是指受到地球内部力量(温度、压力、应力的变化、化学成分等)改造而成的新型岩石。固态的岩石在地球内部的压力和温度作用下,发生物质成分的迁移和重结晶,形成新的矿物组合。如普通石灰石由于重结晶变成大理石。
1.岩层的节理。
它是断裂构造的一类,指岩石裂开而裂面两侧无明显相对位移者(与有明显位移的`断层相对)。节理是很常见的一种构造地质现象,就是我们在岩石露头上所见的裂缝,或称岩石的裂缝。这是由于岩石受力而出现的裂隙,但裂开面的两侧没有发生明显的(眼睛能看清楚的)位移,地质学上将这类裂缝称为节理,在岩石露头上,到处都能见到节理以节理与岩层的产状要素的关系而划分为四种节理:
走向节理:节理的走向与岩层的走向一致或大体一致。
倾向节理:节理的走向大致与岩层的走向垂直,即与岩层的倾向一致。
斜向节理:节理的走向与岩层的走向既非平行,亦非垂直,而是斜交。
顺层节理:节理面大致平行于岩层层面。
2.断层。
地壳岩层因受力达到一定强度而发生破裂,并沿破裂面有明显相对移动的构造称断层。
正断层:逆断层的断层面也几乎垂直,但上盘向上移动,而下盘向下移动,这种类型的断层是由于板块挤压形成的。冲断层与逆断层的移动方式相同,但断层带几乎是水平的。在这类同样是由挤压形成的断层中,上盘的岩石实际被向上推移至下盘的顶部,这是在聚合板块边界中产生的断层类型。
逆断层:在平移断层中,岩石块沿相反的水平方向移动。正如转换板块边界中所述,地壳块相互滑动时形成这些断层。
平移断层:在所有类型的断层中,不同的岩石块紧密地相互挤压,在移动过程中形成很大摩擦力。如果这种摩擦足够大,这两块岩石将咬合,因为摩擦力使它们无法相互滑动。在这种情况下,来自板块的力量继续推动岩石,从而增大施加在断层上的压力。
3.尖灭。
“尖灭”指具有一定体积的物体其逐渐缩小直至消失的现象。地层的尖灭指的是沉积层向着沉积盆地边缘,其厚度逐渐变薄直至没有沉积。超覆是海侵时随着沉积范围的扩大,上覆岩层的沉积范围大于下伏岩层的现象。
4.褶皱构造。
褶皱构造是岩层因在构造运动的作用下而变形,形成的一系列连续弯曲。岩层的连续完整性未遭到破坏,是岩石塑性变形的表现。它在层状岩层中表现的最为明显;是地壳上最常见的一种地质构造形式。褶皱是最重要的构造现象,因而是构造地质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三)5月11号京娘湖实习。
今天我来到京娘湖,将对波痕、泥裂进行观察,对河谷形态、河谷的发育形成进行认识性的学习。
1.波痕。
波痕是浅海、河湖的一种小型地形特征,由尖波峰、圆波谷,坡度对称组成连绵波浪状。沉积环境分析的重要标志,是典型的沉积构造之一。非粘性的物质(陆源砂、碳酸盐砂)在波浪、水流或风的作用下,在其表面形成的波状起伏的痕迹,如沙漠中的沙丘、海滩的沙坡等。一个波痕由一个波脊和一个波谷组成,同一种波痕一般成组出现。通常按波痕形成的动力将波痕分为水流波痕、波浪波痕、干涉波痕和风成波痕等;然后再根据其大小,形态或对称性作进一步的划分。出现于岩层的顶面.并可在上覆岩层的底面上留下印痕.因此可以利用波痕来决定岩层的顶面和底面。
2.泥裂。
泥裂又称干裂、龟裂纹,是指泥质沉积物或灰泥沉积物,暴露干涸、收缩而产生的裂隙,在层面上呈多角形或网状龟裂纹,裂隙成“v”形断面,也可呈“u”字型,可指示顶底面。裂隙被上覆层的砂质、粉砂质充填。
3.河流地质作用。
河流地质作用分为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
四、实习感想。
通过本次野外实习,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各种岩石呈现在我们眼前,通过老师细致的讲解,我们更深一层的了解到各种岩石的性质,从外表到岩石的组成及结构。地质学确实有着它自己的魅力,在我们以后的工作中我们肯定会用到很多地质知识,这是我们的基础。总的来说,本次实习不轻松,首先,短时间接触到这么多的岩石,想要了解透彻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查阅资料。其次,本次实习对我们的体力也是一个小的考验,但作为土木工程的学生,本次实习是一个很难得的机会,在学校学习之余多参加这些室外实习有助于我们从感性上了解土木工程地质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我们对知识的了解更加深刻!
。
地质类实习报告【第二篇】
从xx月xx号到xx月xx号,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分别在xx岩,xx区xx公园,xx树木林及教三附近进行了地质地貌学的实习。
石灰岩山峰。
通过查阅有关资料,xx岩由风岩、玉屏岩、石室岩、天柱岩、蟾蜍岩、仙掌岩、阿坡岩七座石灰岩山峰组成,排列就像北斗xx般撒落在碧波如镜的近xx公顷湖面上。
从表面观察,七座山峰为灰色与少量白色相夹杂,可以初步判断为石灰质岩石;由于此地区雨量多、气温高,侵蚀严重,灰岩山表面有许多较大的裂痕。通过这些裂痕,可观察到其解理完整。
实习指南上对xx岩的形成过程的图解,可知为先由于地质运动,在xx岩附近形成了一个褶皱背斜山脉,正是由于xx地处亚热带,雨量多、气温高,侵蚀严重,尤其是流水侵蚀,这些岩石的抗蚀力都比较弱,因此背斜被破坏,部分岩石受风化成土,最终土山出露和石山形成当地低矮的地形。再由于进一步流水侵蚀,成排的背斜谷地两侧开始形成今天的七座石灰岩山峰。
xx岩地区另一个特色之处就是其岩洞。实习过程中,老师指出溶洞形成之处是位于地表水层的水平流动带,由于流水侵蚀而形成的洞穴,这些洞穴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地下河的通道。由于地质运动,这些溶洞慢慢上升出了地表,出现在了人们视线。我们在一溶洞入口处观察时,老师还指出在我们所在的这个溶洞经历过4次发育,可是我们观察到洞内顶部都比较平滑相连,是因为再溶洞露出地面的漫长时间里,由外力作用使得洞内每个发育的连接处发生岩石的掉落,使得顶较为平滑,而在地上,还可以见到坍塌下来的大石块。
我们进入溶洞,里面到处都有石钟乳。而石钟乳的成因是:由于洞顶部渗入的地下水co2含量很高,对石灰岩具有较强的溶蚀力,呈饱和碳酸钙水溶液。溶液下渗时失去部分co2而处于过饱和状态,于是碳酸钙在水滴表面结晶成为极薄的钙膜,水滴落下时钙膜破裂,残留下来的碳酸钙与顶板连接成为钙环。下渗水滴不断提供碳酸钙,钙环不断外下延伸形成细长中空的石钟乳。xx岩溶洞内喀斯特地貌极其发育,石钟乳随处可见,并被加以人工遐想,成为千姿百态的景观。
在往返xx的路上,我们并没有发现高楼大厦,而且听身边的同学说,xx没有高过20层的大楼。一开始我们觉得很奇怪,后来仔细想了想,还是有原因的。xx位于西江附近,其陆地为冲积平原。地面可见河漫滩相红黄、红黄白花斑色粘性土占踞了xx冲积平原大部分面积。这样的土地不易于建太高层的楼宇。
进入xx公园后,我们对这里的岩石和地质进行了观察。xx从表面上看,出去植物和人工建筑后,其泥土和岩石主要为红褐色。我们对这里的岩石进行了分析。
这里的岩石主要是砂岩、粉砂岩,此外还有泥岩和页岩。在一处多岩石碎块的地方进行了观察,发现这里的岩石碎块硬度较低,用手指就可以揉碎,揉碎后的颗粒非常细,应属粉砂岩。老师讲解的时候告诉我们,这里的物理风化相当强烈,因此形成的碎屑非常细小。通过对某一大石块观察见到,石块明显分为好几层,每层之间有一条约5厘米后的、由鹅卵石排成的一个面。由此可以知道,这个地区为河流冲击成的平原,经过多次沉积下来的泥土经过物理变化又形成了沉积岩。老师后来还说到,这里的岩石固结时,气候非常稳定,为类似扬沙的天气。而这里的岩石为红色,是因为岩石形成时,主要胶结物含有3价铁离子。
老师带我们去了树木园看已经风化完全了的花岗岩。我们发现,这里的花岗岩风化之后的层黄色为主,夹杂了红色及白色。用手对风化了的花岗岩搓揉,可感到里面有许多细小颗粒。经过较完全风化后的花岗岩,只剩下透明细小的石英,因为花岗岩的成分中,石英最不易分解。花岗岩的风化为化学风化,主要由肉红色的正长石,白色的斜长石,黑色的黑云母和透明无色的石英组成。在xx教三附近的花岗岩化学风化得非常好,用手就可以从石头上弄下写石块。而xx教三附近的花岗岩有呈椭圆的,也有呈片状的。老师解释,这是因为由于某些花岗岩本身有裂缝,而有的却没有,通过流水侵蚀,有裂缝的花岗岩裂缝越来越大,使花岗岩不断侵蚀形成片状;没有裂缝的,由流水侵蚀使形状越来越趋向球状。
我们这次的实习尽管只有短短三天,不过我们从中实在学到了不少东西,能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习中更使我们提高了继续学习的热情。本次实习令我们加深了对地质地貌学的了解,更深刻认识到了学习地质地貌学的意义,巩固了学习成果,体会到“学以致用”的道理,并且学会了一定的考察地质地貌的方法要领和细节。
地质类实习报告【第三篇】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们对《土木工程地质》有了一定的认识与了解,掌握了关于《土木工程地质》中的基本知识。但是书本上的知识与实际情况往往有很大的差距,为了更好地认识土木工程地质现象,加深对课程有关内容的理解,同时充分认识到土木工程地质实践对土木工程专业的重要性,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了为期两个星期的土木工程地质实习。实习的主要目的为以下几方面:
2.培养一定的野外学习实践能力,学会地质罗盘的使用方法并用地质罗盘测量实地测量岩层的产状(走向、倾向、倾角)。
4.参观大型博物馆,丰富知识,开拓视野。
5.在实习观测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根据土木工程地质等基本知识分析土木工程的施工方法和原因。
6.掌握根据现场观察所得资料和分享的“地质类实习报告范文(通用5篇)”,培养严谨认真的科学研究精神,并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
7.切身理解工地施工的具体情况、步骤、施工难题及相应的解决方法。
地质罗盘仪是进行野外地质工作必不可少的一种工具。借助它可以定出方向,观察点的所在位臵,测出任何一个观察面的空间位臵(如岩层层面、褶皱轴面、断层面、节理面等构造面的空间位臵),以及测定岩层各产状要素的具体数值。因此,本次实习中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学会地质罗盘仪的使用方法。在正式实习的第一天老师就带领我们在铁道学院向我们传授了罗盘仪的构造及其使用方法,并且在现场演示了如何利用罗盘仪去判断岩层的走向,倾向及倾角。在听完老师的讲解之后,我们就开始分组学习使用罗盘仪。
随后老师带领我们到建工楼开地质实习动员会,土木工程地质实习,学院非常重视本次实习,投入大量时间和资金。会议主要由徐林荣老师主持,他向大家系统地介绍了本次实习的主要目的、教学要求、实习内容、详情安排、注意事项等。徐老师特别强调了本次实习的安全问题,人身安全是最重要的事情,因此同学们也很认真的听讲了有关需要注意的事项。
(2)岳麓山地质现象的观看与学习。
在实习的第二天早上,我们来到了岳麓山。老师带我去看了一个完美的褶曲——背斜,听完老师的讲解后,我们测了此背斜两翼的岩层产状。在测完上述地方的岩层产状之后,我们还在岳麓山爱晚亭附近测其两侧的岩层产状,最后我们发现这两侧的岩层的倾向相反并且都指向外,故可判断在以前此处地方为背斜,由于各种风化作用使得其核部被侵蚀减少而形成谷。
(3)美丽的地质博物馆。
地质博物馆的一天实习,不仅让我学习到了很多相关的知识,而且还让我大开眼界,深深地体会到了大自然的美妙。这一天,我们又一次把我们所学的岩石与土、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等等相关知识学习了一遍。不过这次的学习与以往学习不同,这次的学习虽是自学,但却很深动形象。在看到各种岩石和矿物时,对照之前所学的与其相关的性质和特性,这样学习效果很好,而且记忆较深。
(4)娄底各种地质现象及地质工程的观看学习。
棋梓桥水库附近的铁路旁沉积岩。
沉积岩所特有的一大构造特征是化石,化石也是研究地质发展历史和区分地质年代的重要依据。娄底实习时,在娄邵铁路dk117+700m附近,老师还带领我们找到了很多生物化石,其中许多都是珊瑚和贝类的化石,由此可以知道这里在几百万年以前曾是海底,我们不禁感叹沧海桑田,也见证了地质作用的伟大。
原岩在变质因素作用下地质特性发生改变而生成的具有新特性的岩石。各种变质岩的存在条件,几乎跟它们的变质作用的类型有密切关系,换句话说,如果在野外工作时,能识别出变质作用的类型,那么也就大体上能估计出其中有哪些具体的变质岩的种类了。根据地质成因和变质作用的因素来考虑变质作用的格局,实际上,也包括了变质作用的规模。其类型大体上划分为四种:接触变质作用、交代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和区域变质作用,他们都是野外常遇到的。在实习中,我们在岳麓山见到的板岩就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变质岩。板岩鉴定特征有:常见颜色为深灰、黑色;变余结构为常见变余泥状结构或致密结晶结构;板状构造;粘土及其他肉眼难辨矿物。
了解地质构造及其类型。
构造运动引起地壳岩石变形和变位,这种变形变位被保留下来的形态被称为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有三种主要类型:倾斜岩层、褶皱和断裂。
岩层的空间分布状态称岩层产状。岩层按其产状可以分为水平岩层、倾斜岩层和直立岩层。在实习过程中我们见到的比较多的是倾斜岩层,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棋梓桥水库铁路线附近的一大片倾斜岩层,其形态颇为壮观。
岩层受构造运动作用,当所受的构造应力超过岩石强度时,岩石的连续完整性遭到破坏,产生断裂,称为断裂构造。按照断裂后两侧岩层沿断裂面有无明显的相对位移,又可以分为节理和断层两种类型。实习过程中只有见到几处范围比较小的节理,且较多的是张节理,也有几处节理面较光滑故可判断为剪节理。在娄底一处铁路线附近我们看到了断层构造,该断层的断面较光滑,有明显的水平擦痕,在断面上存在矿物结晶体和构造角砾岩及阶步,故我们可以判断此处为平移断层。
认识边坡防护地质问题。
边坡是自然或人工形成的斜坡,是人类工程活动中最基本的地质环境之一,也是工程建设中最常见的工程形式。边坡病害防治采取以防为主,辅以治理的原则。
整治原则的指导下,边坡病害整治主要是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采用工程防护技术、植物防护技术或两者结合在一起的综合防治技术来进行。
1.坡面防护防护措施主要有抹面、捶面、喷砂浆和喷混凝土、勾缝和灌浆、护面墙、干砌片石、浆砌片石等方式。在娄邵铁路上行走,我们所见到就是一处片石护坡,据老师介绍片石护坡有浆砌片石和干砌片石两种类型,前者整体性好,后者有利于排水。两者外观基本一致,区别只是在于片石间是否含有砂浆。
2锚杆加固防护稳边坡和可能失稳边坡,我们须采用边坡加固技术来保证边坡的稳定性,然后再考虑坡面防护工程。边坡加固技术包括锚杆防护、抗滑桩防护和挡土墙防护等。坡面为碎裂结构的硬岩、层状结构的不连续地层、坡面岩石与基岩分离有可能下滑的挖方边坡适用于锚杆防护。这种防护还特别适用于岩层倾角接近边坡坡角和有裂隙的厚层岩石。
3.支挡工程土墙是整治滑坡常用的有效措施之一。抗滑挡土墙一般设臵在滑坡前缘,挡土墙基础必须深埋于滑动面(带)以下的稳定地层中,以免随滑体被推走。抗滑挡土墙可采用重力式和桩板式等,重力式挡土墙利用墙身重量来抗衡滑体,优点是取材容易、机械化要求不高、施工方便、见效快。在娄底市涟钢铁路专用线旁所采用的却是桩板式挡土墙,它以抗滑桩为主要构件。抗滑桩又称锚固桩,是近年来应用广泛的'一种新型抗滑支挡结构物,抗滑桩埋于稳定滑体中,依靠桩与桩周岩(土)体的相互嵌制作用把滑坡推力传递到稳定地层,利用稳定地层的锚固作用和被动抗力,使滑坡得到稳定。
地质类实习报告【第四篇】
地质实习报告是对实习中见到的各种地质现象加以综合、分析和概括,用简练流畅的文字表达出来。写实习报告是对实习内容的系统化、巩固和提高的过程,是写地质报告的入门尝试,是进行地质思维的训练。报告要求以野外分享的“地质类实习报告范文(通用5篇)”,报告要有鲜明的主题,确切的依据,严密的逻辑性,报告要简明扼要,图文并茂。报告必须是通过自己的组织加工写出来的,切勿照抄书本。
报告章节如下:
褶皱:褶皱名称(如玉皇山向斜),组成褶皱核部地层时代及两翼地层时代、产状、褶皱轴向、褶皱横剖面及纵剖面特征(附素描图、剖面图)。
断层:断层名称、断层性质,上盘及下盘(或左右盘)地层时代,断层面的产状,断层。
证据(附素描图、剖面图)。
阐述褶皱与断裂在空间分布上的特点。
地质类实习报告【第五篇】
通过实习,使我们进一步巩固课堂上所学的地质学基础理论知识。运用这些知识去观察、研究、分析和判断各种地质现象解决实际问题。培养我们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锻炼我们吃苦耐劳,不畏艰险的地质精神。树立热爱专业以及勤奋学习的思想和决心。
(二)任务
1、在野外对各种内、外地质作用进行初步观察分析,着重点是外力地质作用的观察分析。
2、初步对三大类岩石、地质构造和矿产进行观察认识,了解它们在自然界的分布状况。
3、学会地质罗盘的使用、手标本采集、地质现象观察和描述记录等野外地质工作的基本方法。
(三)要求
1、实习前认真学习实习指导书,做到心中有数,有条不紊。
2、实习中听从老师安排,认真听指导老师讲解。
3、认真细致观察各种地质现象,作好记录,多提问、多思考。
4、采集3~5块有代表性的岩石、矿物或化石标本。
5、实习结束后,编写一份地质实习报告。
(一)组织形式
以班为单位进行。每个班作为一个小组,由一名实习教师指导,组长和安全员协同老师工作,同时还有班主任负责学生生活、交通等管理。
(二)实习过程
本次实习地点为昆明、武定、元谋地区。时间为一周,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天昆明西山
第二天上午由昆明至武定县五孔桥;
下午芭蕉箐采矿场、雷钢厂;
第三天上午人民渡至狮山石棉厂至狮山风景区;
下午由武定县至元谋县;
第四天上午元谋县朱布超基性岩体;
下午元谋县黄瓜园大桥;
第五天上午元谋县德大大桥至那化大桥;
下午元谋县弯堡土林;
第六天返回昆明。
对各种内、外地质作用有了初步认识,如地质构造的识别、对风化作用及地表流水作用现象的认识等;对三大岩类能进行初步识别;能使用地质罗盘测岩体的产状;采集了有代表性的岩石、矿物和化石标本并作了详细的野外记录。
上一篇:磨砺人生初二样例(精选8篇)
下一篇:工匠精神学习体会热选【优秀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