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思政课程课建设情况报告范例(最新10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学校思政课程课建设情况报告范例(最新10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学校思政课程课建设情况报告范文【第一篇】

课程思政在研究和实践过程中共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探索。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应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就此开始了课程思政的初步探索。第二阶段,拓展。教育部印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该计划提出“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相结合,注重发挥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所有教师的育人职责”,以此进一步强调了专业课程的思政育人作用和教师的育人使命。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将全课程育人提升到一定高度,形成了课程思政的深入拓展。第三阶段,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进一步说明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提出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要在全国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促使课程思政的理念达成广泛共识。课程思政发展的三个阶段,既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缩影,也是新时代对高校教师与学生能力要求的重新定义。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理念,是一种教育形式,也是立德树人目标达成的主要途径。课程思政的发展需要通过不断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积累促成,在过程中会出现各种问题,只有深入剖析并找到解决对策,才能够扫清前进的障碍。

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

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铸魂。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可见,思想政治工作对高校教育的重要性。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的解决路径。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正是完成这一路径的重要媒介与手段。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主线,应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阶段。通过课程思政的平台,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开始,用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作为实践课程思政教育的主力军,他们的能力和水平,是课程思政能否按目标实现的关键。因此,课程思政的建设并非只是课程建设、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建设,还有对教师的建设。没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很难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也很难产生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教师面向学生承担着传授知识、能力培养、塑造正确人生观的职责。高职院校因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和学情的复杂性,对教师思政素养也有较高的要求。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中,教师能力的培养成为重要方面,无论是政策支持、教师培训还是教学竞赛,都为教师思政素养的提升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课程”是教师传道受业解惑的媒介,“课堂”则是舞台,思政的融入需要教师充分地把握课程内容,掌控课堂秩序,从而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这一系列的教学工作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能力。课程思政将成为提高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思政素养的助推剂。

增强高职院校学生综合能力的需要。

教育的主体是学生。为适应当下社会与行业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在加强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也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很多高职院校组织教师和行业专家深入研究和分析当代高职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状况,切实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载体,以达到推动大学生个人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创新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新模式的需要。

三是学情的特殊性,高职院校学生整体学习能力较弱,自律性较差。职业教育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已基本具备了符合自身教育特点的,具有一定教学特色的教育教学模式。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教育模式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课程思政正是在教育改革过程中孕育而生的。课程思政教育理念是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但如何将所学专业与思政教育结合,需要教师们在原有专业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创新教育教学模式,通过隐性与显性教育,实现协同育人。

2.1缺少明确的课程思政育人目标。

专业课程的目标主要有三方面: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养目标。往往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编写得较为具体和深入,均能结合专业性质、课程内容展开,但素养目标略显笼统。很多课程的素养目标高度重复统一,缺少与专业课程的关联性。素养目标制定的初衷同课程思政建设目标有一致性,都是在专业理论、技术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专业素养的培育。一名优秀人才,不但要有较高的专业技能,也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课程思政建设的目的也正是如此。但是课程思政目标的设定不是“喊口号”,而是学生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感悟其内涵,从而去实践,实现课程思政目标的设计初衷。明确的课程思政育人目标是课程建设的基础,是教学设计的主线,是教师教学的根本,是学生学习的目的。如不能深入研究和制定课程思政目标,只是泛泛而谈,那么就失去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

2.2教师思政育人能力不足。

很多专业教师长期从事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其中不乏行业专家、业内精英。但在专业领域的成就并不能代表其适合育人,追其原因在于其思政育人能力不足。主要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思想政治理论基础薄弱,缺少系统的学习,欠缺对思政资源的挖掘和应用能力。

第二,对思政育人理念认识不足。广大教师能够响应号召,开展课程思政育人实践活动,然而调研发现多数教师并未明确地将思政育人融入教学目标之中。

第三,欠缺课程思政教学能力。课程思政需要像“盐溶于水”一样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发挥专业课程隐性育人作用,但部分教师却生硬地将思政知识与专业知识捆绑在一起,没有起到育人目的反而影响教学效果。

第四,缺乏课程思政教育情怀。情怀是课程思政育人的“润滑剂”,只有怀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情怀,才能把教书育人的职业变成立德树人的事业。

第五,缺乏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教师是学生的示范榜样,如果教师不能率先垂范,有违师德师风,将严重影响课程思政育人效果,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

2.3缺少深入的学情综合分析。

高职院校生源情况较为复杂。主要由普通高中毕业生、职业高中毕业生及通过扩招考试录取的下岗职工、新型农民、退役军人及企业在职人员等组成。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中虽然对学生进行了一定的学情分析,但分析多停留于表面,出现频率最多的评价词汇有学习基础薄弱、自律性差等。针对这些问题,并没有切实可行的对策,以至于影响教学与学习效果。学情分析是课堂教学前的重要工作之一,是决定课程内容、教学设计、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也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依据。没有系统、综合的学情分析数据,就不能科学地研究、实践教育教学。

2.4缺少行之有效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是实施课程思政的主要渠道和关键环节。但是,长期以来专业课程教学的固有教育模式是教师为主,学生为辅。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是独立的个体,教师自顾自地讲授知识,而学生是否在认真听课全凭自觉,这样的教学环境是很难培养出优秀人才的。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教学方法单一。部分教师在课堂中只注重自己的教学内容,缺少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教师“讲”得很认真,而甚少关注学生“学”得怎么样。

第二,缺少理论联系实际。没有深入分析学生的预期学习产出。很多学生无法正确地认识课程对未来择业、就业的意义,不明白“学”的目的是什么,教师缺少必要的引导与思想辅导。

第三,缺乏针对性和亲和力。部分教师对授课的主体并不清晰,对学情分析不到位,教学没有针对性。班级里学生学习程度不同,完全按照一个标准很难达到平衡,造成学习效果参差不齐。另外,部分教师刻意与学生保持距离,没有融入学生中,让学生觉得老师不够亲切,不敢或不愿与老师多交流,从而对所学课程产生厌学心理。

第四,教学内容吸引力不足,欠缺对学生心理需求与感受的考虑,造成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降低。

缺少灵活的课程思政教学与学习效果评价机制。

学生评价主要通过期末考试、平时成绩进行判定。无论从评价来源还是评价形式上,均无法客观地、科学地对课程思政教学与学习进行有效评估,从而无法清晰、正确地为课程思政后续建设提供参考。没有制度保障和考核评价的鞭策,教师势必缺乏推进课程思政教学的外部驱动,课程思政就无法从根本上落实。

3.1结合预期学习产出,制定课程思政育人目标。

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具有一定文化水平、专业知识、技能的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较,职业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课程思政育人目标应围绕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特点进行制定,从专业层面到课程层面,分层次推进目标的达成。

高职三年级学生,进入顶岗实习和跟岗实习阶段,学生由于学习环境的转变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此时可采用针对性辅导的形式,加强个人思想建设。

课程层面的课程思政育人目标建设需要在专业层面的基础上展开。不同专业课程中融入的思政元素可以不同,但整体中心思想都应紧紧围绕专业思政目标进行设计。以建筑设计专业“建筑制图”课程目标设计为例进行说明,该门课程开设在高职一年级上学期,是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根据专业层面思政育人要求,将采用全员覆盖的思政育人模式展开对职业素养的渗透教育。结合课程内容制定出三级目标,即思政目标、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如图1所示。其中,一级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这些能力将贯穿整个职业生涯,也是职业素养形成的关键因素。

结合专业课程,提升教师思政育人能力。

第一,加强专业教师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提高思想政治觉悟。专业教师可以多与思政教师沟通,让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切实地融合在一起,用思政的角度去审视某些专业问题,从而找到课程思政建设的落脚点。

第二,加强专业教师思政育人理念。教师需要准确地把握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之间的关系,充分认识到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育人价值,并提炼为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中。

第三,加强课程思政教学能力。通过课程竞赛、观摩学习、政治理论培训、交流等多种途径,开展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训练。加强思政元素的深入挖掘,在把握学生认知规律、心理特点、发展需求的基础上,整合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方法,从而提高课程思政育人能力。

第四,怀揣教育情怀。教书育人,立德树人,明确教师的职责与使命。第五,言传身教,引领示范。教师既是知识的继承者和传播者,也是学生智力的开发者和个性的塑造者。教师的行为、举止可以影响学生的一生,最直接的课程思政教育就是教师本身的人格示范。

结合学情,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高职院校因其生源构成情况,普遍存在学习基础较差、自律性较差、缺乏自信、学习目标不明确等特点。课程思政的教学需要从以上问题出发,着力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第一,学习基础差,从学习方法上找原因。学生学得很刻苦,但学习成绩一直上不去,主要原因在于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很多时候是需要通过实践操作来完成学习内容的。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教师一方面需要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地操作,另一方面需要引导他们领悟实践过程与结果之间的关系。通过这种对问题进行辩证分析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事物的本质和内涵。

第二,加强自律性,提升注意力。教师需要给学生树立一个目标,并让他们感知到结果,从而使学生有欲望去执行和付出,逐步养成不为自律而自律的习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创新与学生沟通的方法,想学生之所想,给学生之所需。

第三,提升自信。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发挥每个学生的长处,在课堂中创造展现自我的机会,鼓励学生勇敢表述观点,让他们在团队中找到优势项目,逐步树立自信。

结合育人目标,创新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模式。

创新“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模式应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第一,科学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思政元素需要遵循专业课程知识的逻辑,从专业知识的内涵、应用环境、历史前沿、社会影响等方面挖掘潜在的思政知识点,并以此展开思政教育。

第二,理论联系实际。课程思政不是理论教学,要结合学生的成长、行业发展、社会进步而展开,引导学生关注时事政治、社会热点事件,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的思维方式去看待问题。

项目教学,以真实项目为依托,以团队为主体,学生们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主动接受思政教育,如“新中式风格室内设计”项目,通过项目促进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从而引申文化自信教育内容。

结合“四评”,建立灵活机动全面客观的评价体系。

评价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节点。通过督导评价、教师互评、专家评价、学生评价等方式对课程思政建设进行评估,有利于发现遇到的问题,以保证后续整改和推进。

督导评价。主要对教学资料、课前准备、课中组织、思政元素融入过程、方法和效果等进行评价和指导,以此提高教师课前备课质量,保证课堂教学的高效性,让思政与专业融合更紧密。通过以评促教的方式,及时考察和评价课程思政教学的时效性,推进课程思政的深入展开。

教师互评。尝试采用开放课堂的方式,让教师之间可以互相学习、互相点评。鼓励思政教师进入专业教师的课堂,了解专业课程知识内容,给予专业教师思政理论上的指导,达到同向发力、共同发展的目的。另外,注重座谈交流,定期组织教师开展教学经验分享会,围绕课程思政建设、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研讨,共同探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专家评价。充分发挥专家的引领作用,定期邀请思政名师、专家到校进行课程思政教学研讨、论坛、讲座等活动。建立“一帮一扶持”制度,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垂范和示范引领作用。打造课堂思政示范团队、教学名师,推出一批优秀的课程思政示范课、优秀思政案例。

以座谈的方式,了解学生对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想法与建议,第一时间了解学生心理动态,明确课程思政后期建设方向。

教师提高思政能力需要长期、不断学习,并非一日之功;

学生能力提升与教师教学能力有直接关系;

深入挖掘并合理利用思政元素,适当、适度融入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实践的关键;

评价是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的总结和后续整改的开始。课程思政建设不只是一门课、一个人的行为,而是全员协同的教学实践改革。只有全员行动,才能够推动建设进程,达成预期目标。

学校思政课程课建设情况报告范文【第二篇】

以“十大”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县及学区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以深化素质教育为主线,以行风建设为抓手,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学校建设,推进精细管理,强化师资培训,落实校本研修,打造办学特色,创新学校管理机制,狠抓落实,不断加快基础教育现代化进程,努力办好让学生、家长、社会满意的优质教育。

紧紧围绕“深化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这一主题,抓牢“双高双普评估验收、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两个关键,努力实现自主性办学的转变;片面质量观向科学质量观的转变;民主管理的转变。深入推进精细管理、特色创建、校本研修、学前教育、美丽校园建设和行风建设。

1、继续深化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育质量。

2、做好“双高双普”验收工作。

3、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关爱特殊群体,确保学生生命安全,使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4、抓好精细管理、校本研修、特色创建和教育信息化四项重点工作。

5、开展干部作风建设年、高效课堂推进年、学前教育规范管理年、美丽校园建设年、财务管理规范年五项创建。

(一)立德树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德育工作是学校一切工作的灵魂,我们要把德育放在首要位置,切实提高学校德育实效。

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本学期,德育工作将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题,以课堂渗透为主渠道,以实践活动为载体,把德育贯穿于校内外教育中,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2、加强德育基础建设。

坚持以开展创建优秀班集体活动为抓手,加强班集体和班主任队伍建设。通过举办班主任工作交流会,结合县及学区班主任工作论坛,充分发挥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的骨干作用。进一步利用逸夫小学广播站、展板、黑板报等宣传阵地,不断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做好少先队工作,少先队工作是实施德育的重要途径,本学期的少先队活动仍要在抓细、抓实上下功夫,值日中队的值勤工作都要在组织和活动设计方面有所创新,充分体现少先队活动的生动性、趣味性、教育性和时效性。

3、丰富德育工作形式。

(1)每个老师都要强化自己是一名德育工作者的意识,牢固树立全员德育思想。在平时生活和工作中时刻牢记“学校无小事,事事育人。教师无小节,处处楷模”。将学生的思想教育充分体现在德育管理的各项工作之中。要认真上好品德与社会课,注意在各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做到教书与育人并举。

(2)抓好一日常规检查评比。少队要结合学生常规管理开展系列活动。“一日常规检查”包括学生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红领巾佩带、校服穿着、包干区清扫、教室整洁、早读课纪律、广播操规范、课间活动有序等等。通过每日通报、每周小结评比、学期考核表彰激励先进,鞭策后进;通过值周班同学的监督及提醒,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加大每天值班教师参与学校常规管理工作的力度,特别要关心各班包干区、教室、办公室的环境卫生及学生的行为规范和学生的安全,并做好记录。

(3)开展主题班队会教育活动。一是开展“中国梦。我的梦”活动。通过主题班会、演讲赛、读书征文等,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热情,树立远大理想。二是深化传统文化教育。继续开展“书香校园”活动。三是开展孝道教育。通过学典故、看录像、辩论赛等活动,培养学生孝敬父母的意识和行为。四是强化节能环保教育。五是开展“三爱”教育。六是开展“四节”教育,从学生身边的环境问题入手开展节能环境教育。

(4)重视家庭、学校与社会教育的配合。我校将组织召开好家长会,欢迎家长推门听课,参与学校管理,监督教师的施教行为,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

4、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继续贯彻《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全面落实“健康第一”的理念,深入开展阳光体育活动,认真上好“两操”、“一课”,保证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充分利用国家配备的体育器材和设施组织开展运动会和各类传统体育比赛活动并开展特色活动,不断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5、关爱留守儿童及弱势群体。

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要继续关爱留守儿童及弱势群体,特别要重视单亲家庭、离异家庭、贫困家庭等特殊家庭孩子的教育和管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让他们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

6、继续深化特色创建。

我校在特色创建上将进一步加大力度,以培养学生行为规范为重点,以转变教学模式为抓手。逐步彰显我校办学特色。力争取得更大的成效。

(二)转变作风,在队伍建设上求提高,提升管理水平。

1、精细化管理是关键,它将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发展和教学质量。我校以“三项常规”为学校管理的基本纲要,不断优化环节,追求精细。

2、校长及校委会成员要身先士卒,自身树立高境界,实行精细化管理,精雕细刻每一个环节,让每一个环节都有落实、有检查、有评比、有奖惩,让每一个环节都成为促进学校发展的有力保证。

3、充分发挥班主任、少先队辅导员的职能作用,落实工作职责,实施精细化管理,引入评价竞争机制。校长深入教学一线,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工作的执行力、落实力,促进学校常规管理的“精细化”、“正常化”、“规范化”。

4、结合本校实际,制定科学的班主任和教研组长工作考核细则,形成责权结合、分工负责、重视考评、能上能下的科学用人机制。经常性开展不同层次的经验交流会,推行班主任例会、家长会研讨观摩课活动,提高班会、家长会的实效性。

5、经常开展“教学常规回头看”活动,找出问题,制定改进措施;严格落实教师教学常规要求,加强督促、检查和考评,将各项管理措施落到实处。

6、加强行风整顿,认真组织全校教师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三原县中小学幼儿园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八项规定》、《三原县中小学教师行为十不准》文件要求,切实加强干部作风及师德师风建设。严格执行学校将进行师德师风考核并将每一位教师的师德师风考核结果纳入年度考核。

7、精心筹备双高双普验收以及实验教学普及县复查验收工作。做好管理资料准备工作,抓好设施设备的应用,建设美丽校园。

8、加强过程管理。认真落实县局下发的《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和《关于加强常规管理的实施意见》落实课程计划,进一步重视体音美教学及对体音美教学的管理。

(三)强化学校常规管理,在机制建设上求创新。

1、规范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1)加强对执行课程计划的管理,严格执行课程计划。按规定开齐、上足、教好各类学科。

(2)规范学前管理。保质保量完成保教任务。

(3)严格教学环节管理。我校将根据教学常规的基本要求,严格备课、上课、作业、辅导等教学环节管理,在校内开展教学“一日查”活动,对检查中发现的突出问题进行整改,提高教学各环节的有效性,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

(4)加强对教师教学工作的管理,落实检查措施。围绕这一重点,本学期,学校将加大备课、教学反思与作业批改、单元章节测试、等主要教学环节的检查力度。各个任课老师要根据要求,结合新课程理念、课程标准、“三分”教学模式及本班学生情况和自己的教学风格精心备课,认真上课,3至六年级在导教案实施后要及时记录自己课堂教学的得失与感受;在作业方面,既要注意抓学生的书写规范,又要注意自己的批改规范。教学工作检查主要四个方面的内容:备课情况;听课情况;教研情况(案例、随笔、专题小结等);作业批改。每次检查都要如实、具体地写出检查小结并在全干会上通报检查结果。

(5)进一步加大对薄弱学科、(二、三、四年级语文,五年级英语)薄弱班级、(三年级)薄弱学生的帮扶力度。对薄弱学科、薄弱班级实行以优帮差、结对帮扶的方式要求各科任教师要积极采取措施,制定辅导方案,把握方向,定期检测、分析,保证工作的实效性,努力提升质量。对学困生要求教师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对学生多一些关心、多一些表扬,帮助他们树立学习自信心,使他们健康快乐成长。

(6)继续加强对毕业班学生的管理,要千方百计地把好毕业学生升学质量关,有针对性,分层次,扎扎实实抓好学生的知识基础,一步一个脚印的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7)以课堂教学效益为抓手,强化随堂听课的数量与质量。鼓励教师讲家常课,校委会成员每周听课不少于两节,教师不少于一节,并且听课者听完后及时与授课教师交流,提出可行性意见和建议,引导教师立足课堂,通过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创建高效课堂,努力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2、建立和完善校本教研体系,开展校本教研,提高教研实效。

(1)加大对教研的管理力度,做到时间充足、内容全面、主题鲜明、积极参与、效果显著、通过名师教研和业务学习逐步提高教师的教研能力和业务水平。

(2)围绕新课程,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认真组织开展推门听课、组内听评课、示范课、观摩课、汇报课、引路课等活动,从而在全校积极营造教研兴校氛围,不断学习并创新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3)进一步实施高效课堂,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继续推行和创新“三分”教学模式,力争在本学年走出一条路子来。

(4)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校本课题,要求全体校委会成员深入教研活动一线,督促教研活动的深入开展。

(5)引导教师认真学习优秀教学案例,通过集体研讨、听评课及观摩课研讨,教学反思等不断提高课程研究的实效性。

(6)制定相关的奖励政策,奖励在校本教研活动中表现突出的教师。

3、抓好学校体艺科工作,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继续抓好学生的广播操和眼保健操,要把学生两操质量的提高,视为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做到时时讲,天天抓。学生的眼保健操当班老师要强化管理意识,督促指导学生认真做好眼保健操。认真开展“四节”教育活动,积极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艺术素养。

(四)提升办学品位,在学校发展上求特色。

1、全面构建特色校园创建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在进一步提高校园文化内涵的基础上,重点加强软环境的建设,特别是师生的文明礼仪和校园文化层次品位的提高。使校园处处有文化,处处能育人,树立良好的学校形象。

2、建设美丽校园,不断优化、美化校园环境,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3、不断推进学校的民主管理,完善校务公开制度。学校将定期召开专题座谈会,多渠道听取群众意见,努力营造学校为教师服务,教师为学生服务,教师、学生的发展推动学校发展的和谐氛围。领导要广泛联系群众,教师要关心学校发展,全校上下同心同德,奋发向上,共同办好学校。

4、继续开展“百名教师大家访,千名家长进课堂”活动。学校组织教师积极开展家访活动,定期与家长座谈交流,认真听取家长的建议和意见,同时通过家长会邀请家长走进学校,走进教室,密切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关系,赢得家长对学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五)加强安全管理,确保师生生命和学校财产安全。

1、加强师生安全教育,以安全法律法规为重点,以安全常识为内容,针对师生特点,有计划多形式开展安全法规、安全常识教育,不断增强师生的自我安全防范意识。加强对学生在走廊活动、体育锻炼及参加集会的安全管理,重视对校园内防盗、防触电及周边安全环境管理,要特别重视对学生饮食、饮水安全教育、交通安全教育、活动安全教育、课间安全教育,防止溺水等意外事故发生。

2、要严格执行相关安全规定,建立健全安全工作制度,建立安全工作责任人制度,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安全领导小组,对安全工作的隐患要快速排查,重点强化检查、严格防范,把学校安全工作落到实处,确保师生和学校财产安全。

3、严格执行值班制度,做到二十四时有人值班。

4、强化后勤财务管理,不断增强服务意识。保证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学校思政课程课建设情况报告范文【第三篇】

我校以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为指导,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我校“文明、健康、好学、有为”的育人目标,严格对照《__省中小学校党建思政工作要求》和《__市加强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若干措施》有关要求,扎实、有序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作。现将我校思政课建设工作汇报如下:

(一)坚定信仰,加强思政工作组织领导。

健全制度,指导建设。组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领导小组,根据相关要求制定了学校思政课建设实施方案、思政课建设的若干措施分工细则、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方案、辅导员工作制度、思政课堂评价制度,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保障。

优化机构,形成合力。党支部统一领导,各处室明确分工,支部书记、校长带头走进课堂,带头推动思政课建设,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形成以学科教师为主导,以思政教师为重点,以班主任队伍为主体,以思政辅导员为支撑的全校师生协同配合的全员思政工作格局。

注重评价,完善体系。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建立了思政课双日志制度,完善了课堂评价体系,把师德师风、思政课考评纳入绩效考核、职称评定,努力培养广大教师的责任、担当、集体、作为、荣誉等十六个意识,引导广大教师坚持职业操守、恪守诚信规范,倾力打造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

(二)铸魂强基,强化思政工作队伍建设。

青老结对,促进成长。思政课教师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学校通过实施青蓝工程,扎实开展思政课骨干教师“一科一名师”、“一师一优课”示范课、青年教师过关课、汇报课等活动;实施青年教师成长“承包制”,学校领导问诊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指导和帮助教师及时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定期召开师生座谈会、学生信息员座谈会,了解学生思想状况及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充分彰显思政教育的影响力。

名师引领,加快成长。建成吴建国思政课名师工作室,邀请南京栖霞区思政课名师王英姿来校支教,传授先进理念和教学方法。利用学校录播教室优势、xx四中网校等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思政课案例库、备课资料库。在名师带动和影响下,思政教研风气浓厚,骨干教师队伍不断壮大,专业素养大幅提升。

全员参与,全程育人。全体教师坚守“既教书又育人”的信念,在课堂教学中切实贯彻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目标和学科核心素养要求,推进以思政课为主,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共同育人的新格局。不定期开展教情学情调研,学校领导参加思政课集体备课研讨活动、进课堂观评课活动。

(三)抓好阵地,提升思政课堂教学实效。

立足课堂,创新教学。以“把思政课上成学生喜欢的课程”为基础目标,实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优行动,打造思政精品课。通过开足开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统编教材,编写校本教材,精编教学案例,创新教学方式,开展“微课堂”、“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等教学实践活动,学科教研,集体备课,课题研究,教学竞赛,网络备课等教研活动,思政课课堂质量显著提高,以教学效果为核心的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不断完善。

联盟互助,资源共享。一中教育集团及教育联盟通过开展“做新时代四有好老师”

演讲。

赛、“班会观摩课”、“德育沙龙”、“绿色课堂”岗位大练兵、送教到校、名师交流等活动,从德育教育、校园文化建设、思政课模式等方面进行学习和交流,形成了区域内优势互补、教研互动的新局面,促进了学校思政课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挖掘资源,同向同力。充分挖掘学校各类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把课堂作为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阵地,发挥每门课程、每个教室,每个课堂的育人职责,把思想引导和价值观塑造融入每一门课程的教学之中,形成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力,思想政治和知识教育有机统一的教育教学体系。

(四)丰富载体,打好学生思想政治底色。

树立榜样,扩大影响。通过开展师德教育培训、专题讲座、“四有好老师”

演讲。

学生评教和“耕牛奖”“师德标兵”“最受欢迎教师”“有为青年教师希望之星”评选等,促使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热爱学生的品德成为全体教师的共同追求。通过评选“文明班级”“三好学生”各类“星级学生”“五四红旗班红旗手”“爱心奖”“优秀班团干部”等优秀集体和个人,使学生学有榜样,做有标杆,促使学生形成良好思想品德形成。

精细管理,培养习惯。立足立德树人,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爱国、责任、诚信、乐学、合作为主要内容,形成培养“文明、学习、卫生、安全、生活、体艺”六大习惯,实现“文明、健康、好学、有为”育人目标的“六三三三四”德育模式。利用规矩教育月、学生文明督查组的检查督导、问题清单剖析和反馈等形式,及时矫正了学生不良行为。多种形式的宣讲讨论、每周的年级例会、“做懂规矩,守纪律的合格一中学生”等专题讲座和主题班会,促进了全校师生规矩意识的提升和良好行为习惯形成。

主题活动,筑牢底色。通过开展《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本教材进课堂、“宪法晨读”、“国旗下讲话”、“信仰根植我心”主题教育宣讲、“四爱三有”“崇尚英雄”系列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德育学堂”及《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视频观看、“五四”青春诗会、“红旗飘飘引我成长”征文活动、“传统文化教育月”系列活动、“入团第一课”以及一中讲堂等活动,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激发对党、对祖国、对民族、对家乡、对学校的认同感、归属感,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筑牢精神底色。

精品社团,丰富德育。学校现有各类社团33个,国旗班、清华筑梦游学团、中科院盐湖之星实践团等已成为精品社团。

“启迪之星·助梦游学”活动中,学生参观清华大学、xx大学等名牌大学,参访京东、商汤科技、青橙创客等知名企业和机构;赴国家科学院__盐湖研究所、盐湖所研究基地实地参观、亲历实验,与科学家互动交流。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激发了学生追求更高梦想的动力,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爱国情怀。

创新方式,网络助力。开辟校园党建、团建和德育教育专题网站,开展网上德育主题教育,使校园网站、论坛、微博、微信群、qq群等媒介成为宣传党的政策、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传播社会正能量的新阵地。

1.可供教师学习和选择的先进典型思政资源比较少;教学考试评价方式比较单一;教学实践中学生参与率不够高,对思政实效性有一定的影响。

2.随着客观实际的不断变化,传统的思政工作方法不能很好适应新的育人要求,书本知识如何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如何坚持以学生为本,加强对学生服务,通过课堂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方法,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其中,达到思政课的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作用,是思政课老师面临的重大挑战。

5.着眼学生全面发展,树立大德育观念,创新课程建设,丰富德育载体,促进学校各项活动与思政课有机结合,通过内容重构、德育课堂重建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结合一中讲堂、学生社团、体育、艺术类课程,努力实现德育课程体系化。

实践证明,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把思政课办得越来越好,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责任。

今后,我们将继续按照上级要求,建强“主力军”,守好“主阵地”,唱响“主旋律”,不断开创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新局面,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培育新时代有为学生。

学校思政课程课建设情况报告范文【第四篇】

我院坚持以课程建设为基础,以队伍建设为保障,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以教学方法改革为手段,充分发挥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作用,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健全了教学管理制度。

严格的教学管理,是思政课发挥主渠道作用的必要条件,也是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起点。思政部依据学校有关教学管理文件的规定,结合自身建设与教育教学实际,为加强教学管理,规范教学秩序,相继建立了集体备课制度、听课制度、考勤制度、教研制度、图书资料管理制度、教师信息反馈制度等,并根据发展建设需要及时进行修订。从制度上规范了教师的教学行为,使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责任,有助于思政课教学工作正常有序地进行。

(二)课程设置规范。

我院严格执行教育部规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学规定,全面落实“05方案”。按“05方案”要求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学时数54学时,第l学期开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学时72学时,第2学期开设。为保证教学效果,学校在每学期安排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时,能够从学校实际和教学需要出发控制课堂人数,在教室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积极组织开展小班教学,许多班级人数都在50人以内,近几年,我院95%的班级采用了小班教学,并且统一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工程重点教材思想政治理论课统编教材。

另外,《形势与政策》课每学期至少安排5次讲座,统一采用中宣部和教育部制作的《时事报告(大学生版)》和《时事》dvd以及山西省高校工委宣传部印发的形势与政策教学参考资料作为教师和学生的辅导资料。目前,《形势与政策》课已成为我院学生非常喜欢的一门必修课程。

此外,在保证必修课正常开设的同时,我院还开展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诚信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感恩教育、毕业学生的德育教育等系列专题教育活动。

(三)积极开展教研活动。

思政部积极开展教研活动,组织教师集体备课,针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研究讨论和交流。并通过听课、评课等形式,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为充分利用集体智慧上好每一节课,每学期教研活动必须进行至少2次集体备课;3项以上的研究专题;2次以上的教学经验交流和至少3次以上的听课评课反馈活动。通过集体备课活动,交流教学案例,共同探索教学方法,畅谈心得体会,逐步统一教师对课程的认识,加深了对课程内容与理论体系的把握,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强化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一直以来,思政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紧密联系实际,积极开展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把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把课内教育与课外实训结合起来。切实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课堂教学努力实现互动式、启发式教学,积极开展课堂讨论、专题讲授和案例教学,积极采用多媒体教学,打破了“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教学方式,增强了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积极探索实践教学的形式。

在实践教学方面,学校把社会实践纳入教学的总体安排和课程管理,教师把课堂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实现了课堂教学向社会实践教学的延伸和拓展,让学生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校思政课程课建设情况报告范文【第五篇】

为深入推进学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全面实施,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专题汇报会于9月25日上午在综合楼南楼315会议室召开。会议由副校长何坪主持,在家校领导,各院(部)院长、党总支书记,各相关职能处(室)领导参加了会议。

会上,教务处汇报了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情况,解读了重庆市教委关于《重庆市全面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并进一步讲解了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方案。

各院(部)依次汇报了本院(部)的课程思政建设方案。何坪逐一点评,肯定了各院(部)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措施和成果,同时也希望各院(部)能进一步根据专业和课程的特点,深入挖掘思政元素,使课程思政教学工作有新意有亮点。

副校长唐全强调了课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作用,作为高校教师,要主动变革传统课堂,迎接新时代的挑战,充分发挥育人作用,在传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教育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

校长冯连贵要求各院(部)不断总结、评估,深入思考“思政元素如何挖、挖什么”,特别是一些医药类的专业、基础课程,如何在讲好知识点的同时,挖掘出与知识点相关联的中华民族好故事、科学家的奋斗故事,如何将医药名师佳史、学校的校史校情融入课堂,或者反向思维剖析社会不良事件,给同学们讲好“底线”故事。授课内容要精准,勿贪大求全,勿“硬、生、冷”,不能为了“思政”而“思政”。

党委书记吴海峰根据各院(部)的汇报情况,提出了“两个全”“两个高”“两个专”的要求。“两个全”,一是全员参加,全校各院部各职能处室上下联动,共同参与;二是课程全覆盖,认真研究挖掘思政元素。“两个高”,是高密度、高强度来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做好顶层设计、系统谋划。“两个专”,一是对每门课程的课程思政进行专项验收,将课程思政建设落到实处;二是进行专项考核,对职能部门、二级学院及教师的课程思政工作进行专项考核,在教学质量、年度考核、职称晋升中体现。

11月4日,学院举行“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情况汇报会。党委副书记王荣海,党委常委、副院长杨建国,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周蒨出席。教务处及各教学单位部门负责人、分管建设工作负责人,教研室主任,校省两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示范专业及示范教学团队建设项目负责人参加会议。

杨建国首先对学院近两年课程思政建设行动计划的实施情况进行了回顾总结,通报了学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教育部、四川省教育厅发布的相关课程思政建设工作重要政策文件,持续采取的系列行动以及取得的初步成效。

省级思政课示范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大学英语》《全国导游基础知识》《数控机床加工零件》建设项目的负责人及团队成员,主要针对课程建设基础、课程建设思路与途径、建设目标要求与重点内容、课堂教学建设与教学团队建设、前期实施过程与初步成果、未来规划与预期成效等方面先后做了现场汇报。

王荣海做会议总结时强调,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任务和重点内容,深入挖掘每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实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推动学院“三全育人”格局全面形成;要坚持育人导向,进一步推进学院课程建设行动计划,展开“课程思政”大讨论;要提升全体教师思想意识,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育人能力,不断创新育人手段;要切实推进全课程思政建设,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切实加强课堂教学建设,加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产教融合,形成校内外协同育人体系,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我校以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为指导,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我校“文明、健康、好学、有为”的育人目标,严格对照《青海省中小学校党建思政工作要求》和《西宁市加强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若干措施》有关要求,扎实、有序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作。现将我校思政课建设工作汇报如下:

(一)坚定信仰,加强思政工作组织领导。

健全制度,指导建设。组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领导小组,根据相关要求制定了学校思政课建设实施方案、思政课建设的若干措施分工细则、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方案、辅导员工作制度、思政课堂评价制度,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保障。

优化机构,形成合力。党支部统一领导,各处室明确分工,支部书记、校长带头走进课堂,带头推动思政课建设,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形成以学科教师为主导,以思政教师为重点,以班主任队伍为主体,以思政辅导员为支撑的全校师生协同配合的全员思政工作格局。

注重评价,完善体系。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建立了思政课双日志制度,完善了课堂评价体系,把师德师风、思政课考评纳入绩效考核、职称评定,努力培养广大教师的责任、担当、集体、作为、荣誉等十六个意识,引导广大教师坚持职业操守、恪守诚信规范,倾力打造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

(二)铸魂强基,强化思政工作队伍建设。

青老结对,促进成长。思政课教师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学校通过实施青蓝工程,扎实开展思政课骨干教师“一科一名师”、“一师一优课”示范课、青年教师过关课、汇报课等活动;实施青年教师成长“承包制”,学校领导问诊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指导和帮助教师及时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定期召开师生座谈会、学生信息员座谈会,了解学生思想状况及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充分彰显思政教育的影响力。

名师引领,加快成长。建成吴建国思政课名师工作室,邀请南京栖霞区思政课名师王英姿来校支教,传授先进理念和教学方法。利用学校录播教室优势、北京四中网校等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思政课案例库、备课资料库。在名师带动和影响下,思政教研风气浓厚,骨干教师队伍不断壮大,专业素养大幅提升。

全员参与,全程育人。全体教师坚守“既教书又育人”的信念,在课堂教学中切实贯彻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目标和学科核心素养要求,推进以思政课为主,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共同育人的新格局。不定期开展教情学情调研,学校领导参加思政课集体备课研讨活动、进课堂观评课活动。

(三)抓好阵地,提升思政课堂教学实效。

立足课堂,创新教学。以“把思政课上成学生喜欢的课程”为基础目标,实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优行动,打造思政精品课。通过开足开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统编教材,编写校本教材,精编教学案例,创新教学方式,开展“微课堂”、“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等教学实践活动,学科教研,集体备课,课题研究,教学竞赛,网络备课等教研活动,思政课课堂质量显著提高,以教学效果为核心的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不断完善。

联盟互助,资源共享。一中教育集团及教育联盟通过开展“做新时代四有好老师”演讲赛、“班会观摩课”、“德育沙龙”、“绿色课堂”岗位大练兵、送教到校、名师交流等活动,从德育教育、校园文化建设、思政课模式等方面进行学习和交流,形成了区域内优势互补、教研互动的新局面,促进了学校思政课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挖掘资源,同向同力。充分挖掘学校各类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把课堂作为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阵地,发挥每门课程、每个教室,每个课堂的育人职责,把思想引导和价值观塑造融入每一门课程的教学之中,形成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力,思想政治和知识教育有机统一的教育教学体系。

(四)丰富载体,打好学生思想政治底色。

树立榜样,扩大影响。通过开展师德教育培训、专题讲座、“四有好老师”演讲、学生评教和“耕牛奖”“师德标兵”、“最受欢迎教师”、“有为青年教师希望之星”评选等,促使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热爱学生的品德成为全体教师的共同追求。通过评选“文明班级”、“三好学生”、各类“星级学生”、“五四红旗班、红旗手”“爱心奖”“优秀班团干部”等优秀集体和个人,使学生学有榜样,做有标杆,促使学生形成良好思想品德形成。

精细管理,培养习惯。立足立德树人,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爱国、责任、诚信、乐学、合作为主要内容,形成培养“文明、学习、卫生、安全、生活、体艺”六大习惯,实现“文明、健康、好学、有为”育人目标的“六三三三四”德育模式。利用规矩教育月、学生文明督查组的检查督导、问题清单剖析和反馈等形式,及时矫正了学生不良行为。多种形式的宣讲讨论、每周的年级例会、“做懂规矩,守纪律的合格一中学生”等专题讲座和主题班会,促进了全校师生规矩意识的提升和良好行为习惯形成。

主题活动,筑牢底色。通过开展《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本教材进课堂、“宪法晨读”、“国旗下讲话”、“信仰根植我心”主题教育宣讲、“四爱三有”“崇尚英雄”系列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德育学堂”及《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视频观看、“五四”青春诗会、“红旗飘飘引我成长”征文活动、“传统文化教育月”系列活动、“入团第一课”以及一中讲堂等活动,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激发对党、对祖国、对民族、对家乡、对学校的认同感、归属感,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筑牢精神底色。

精品社团,丰富德育。学校现有各类社团33个,国旗班、清华筑梦游学团、中科院盐湖之星实践团等已成为精品社团。“启迪之星·助梦游学”活动中,学生参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名牌大学,参访京东、商汤科技、青橙创客等知名企业和机构;赴国家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盐湖所研究基地实地参观、亲历实验,与科学家互动交流。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激发了学生追求更高梦想的动力,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爱国情怀。

创新方式,网络助力。开辟校园党建、团建和德育教育专题网站,开展网上德育主题教育,使校园网站、论坛、微博、微信群、qq群等媒介成为宣传党的政策、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传播社会正能量的新阵地。

1.可供教师学习和选择的先进典型思政资源比较少;教学考试评价方式比较单一;教学实践中学生参与率不够高,对思政实效性有一定的影响。

2.随着客观实际的不断变化,传统的思政工作方法不能很好适应新的育人要求,书本知识如何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如何坚持以学生为本,加强对学生服务,通过课堂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方法,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其中,达到思政课的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作用,是思政课老师面临的重大挑战。

三、今后的思路。

5.着眼学生全面发展,树立大德育观念,创新课程建设,丰富德育载体,促进学校各项活动与思政课有机结合,通过内容重构、德育课堂重建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结合一中讲堂、学生社团、体育、艺术类课程,努力实现德育课程体系化。

实践证明,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把思政课办得越来越好,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责任。今后,我们将继续按照上级要求,建强“主力军”,守好“主阵地”,唱响“主旋律”,不断开创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新局面,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培育新时代有为学生。

我院坚持以课程建设为基础,以队伍建设为保障,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以教学方法改革为手段,充分发挥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作用,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健全了教学管理制度。

严格的教学管理,是思政课发挥主渠道作用的必要条件,也是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起点。思政部依据学校有关教学管理文件的规定,结合自身建设与教育教学实际,为加强教学管理,规范教学秩序,相继建立了集体备课制度、听课制度、考勤制度、教研制度、图书资料管理制度、教师信息反馈制度等,并根据发展建设需要及时进行修订。从制度上规范了教师的教学行为,使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责任,有助于思政课教学工作正常有序地进行。

(二)课程设置规范。

我院严格执行教育部规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学规定,全面落实“05方案”。按“05方案”要求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学时数54学时,第l学期开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学时72学时,第2学期开设。为保证教学效果,学校在每学期安排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时,能够从学校实际和教学需要出发控制课堂人数,在教室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积极组织开展小班教学,许多班级人数都在50人以内,近几年,我院95%的班级采用了小班教学,并且统一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工程重点教材思想政治理论课统编教材。

另外,《形势与政策》课每学期至少安排5次讲座,统一采用中宣部和教育部制作的《时事报告(大学生版)》和《时事》dvd以及山西省高校工委宣传部印发的形势与政策教学参考资料作为教师和学生的辅导资料。目前,《形势与政策》课已成为我院学生非常喜欢的一门必修课程。

此外,在保证必修课正常开设的同时,我院还开展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诚信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感恩教育、毕业学生的德育教育等系列专题教育活动。

(三)积极开展教研活动。

(四)强化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一直以来,思政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紧密联系实际,积极开展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把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把课内教育与课外实训结合起来。切实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课堂教学努力实现互动式、启发式教学,积极开展课堂讨论、专题讲授和案例教学,积极采用多媒体教学,打破了“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教学方式,增强了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积极探索实践教学的形式。

在实践教学方面,学校把社会实践纳入教学的总体安排和课程管理,教师把课堂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实现了课堂教学向社会实践教学的延伸和拓展,让学生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校以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为指导,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我校“文明、健康、好学、有为”的育人目标,严格对照《青海省中小学校党建思政工作要求》和《西宁市加强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若干措施》有关要求,扎实、有序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作。现将我校思政课建设工作汇报如下:

(一)坚定信仰,加强思政工作组织领导。

健全制度,指导建设。组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领导小组,根据相关要求制定了学校思政课建设实施方案、思政课建设的若干措施分工细则、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方案、辅导员工作制度、思政课堂评价制度,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保障。

优化机构,形成合力。党支部统一领导,各处室明确分工,支部书记、校长带头走进课堂,带头推动思政课建设,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形成以学科教师为主导,以思政教师为重点,以班主任队伍为主体,以思政辅导员为支撑的全校师生协同配合的全员思政工作格局。

注重评价,完善体系。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建立了思政课双日志制度,完善了课堂评价体系,把师德师风、思政课考评纳入绩效考核、职称评定,努力培养广大教师的责任、担当、集体、作为、荣誉等十六个意识,引导广大教师坚持职业操守、恪守诚信规范,倾力打造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

(二)铸魂强基,强化思政工作队伍建设。

青老结对,促进成长。思政课教师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学校通过实施青蓝工程,扎实开展思政课骨干教师“一科一名师”、“一师一优课”示范课、青年教师过关课、汇报课等活动;实施青年教师成长“承包制”,学校领导问诊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指导和帮助教师及时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定期召开师生座谈会、学生信息员座谈会,了解学生思想状况及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充分彰显思政教育的影响力。

名师引领,加快成长。建成吴建国思政课名师工作室,邀请南京栖霞区思政课名师王英姿来校支教,传授先进理念和教学方法。利用学校录播教室优势、北京四中网校等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思政课案例库、备课资料库。在名师带动和影响下,思政教研风气浓厚,骨干教师队伍不断壮大,专业素养大幅提升。

全员参与,全程育人。全体教师坚守“既教书又育人”的信念,在课堂教学中切实贯彻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目标和学科核心素养要求,推进以思政课为主,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共同育人的新格局。不定期开展教情学情调研,学校领导参加思政课集体备课研讨活动、进课堂观评课活动。

(三)抓好阵地,提升思政课堂教学实效。

立足课堂,创新教学。以“把思政课上成学生喜欢的课程”为基础目标,实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优行动,打造思政精品课。通过开足开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统编教材,编写校本教材,精编教学案例,创新教学方式,开展“微课堂”、“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等教学实践活动,学科教研,集体备课,课题研究,教学竞赛,网络备课等教研活动,思政课课堂质量显著提高,以教学效果为核心的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不断完善。

联盟互助,资源共享。一中教育集团及教育联盟通过开展“做新时代四有好老师”演讲赛、“班会观摩课”、“德育沙龙”、“绿色课堂”岗位大练兵、送教到校、名师交流等活动,从德育教育、校园文化建设、思政课模式等方面进行学习和交流,形成了区域内优势互补、教研互动的新局面,促进了学校思政课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挖掘资源,同向同力。充分挖掘学校各类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把课堂作为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阵地,发挥每门课程、每个教室,每个课堂的育人职责,把思想引导和价值观塑造融入每一门课程的教学之中,形成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力,思想政治和知识教育有机统一的教育教学体系。

(四)丰富载体,打好学生思想政治底色。

树立榜样,扩大影响。通过开展师德教育培训、专题讲座、“四有好老师”演讲、学生评教和“耕牛奖”“师德标兵”、“最受欢迎教师”、“有为青年教师希望之星”评选等,促使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热爱学生的品德成为全体教师的共同追求。通过评选“文明班级”、“三好学生”、各类“星级学生”、“五四红旗班、红旗手”“爱心奖”“优秀班团干部”等优秀集体和个人,使学生学有榜样,做有标杆,促使学生形成良好思想品德形成。

精细管理,培养习惯。立足立德树人,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爱国、责任、诚信、乐学、合作为主要内容,形成培养“文明、学习、卫生、安全、生活、体艺”六大习惯,实现“文明、健康、好学、有为”育人目标的“六三三三四”德育模式。利用规矩教育月、学生文明督查组的检查督导、问题清单剖析和反馈等形式,及时矫正了学生不良行为。多种形式的宣讲讨论、每周的年级例会、“做懂规矩,守纪律的合格一中学生”等专题讲座和主题班会,促进了全校师生规矩意识的提升和良好行为习惯形成。

主题活动,筑牢底色。通过开展《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本教材进课堂、“宪法晨读”、“国旗下讲话”、“信仰根植我心”主题教育宣讲、“四爱三有”“崇尚英雄”系列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德育学堂”及《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视频观看、“五四”青春诗会、“红旗飘飘引我成长”征文活动、“传统文化教育月”系列活动、“入团第一课”以及一中讲堂等活动,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激发对党、对祖国、对民族、对家乡、对学校的认同感、归属感,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筑牢精神底色。

精品社团,丰富德育。学校现有各类社团33个,国旗班、清华筑梦游学团、中科院盐湖之星实践团等已成为精品社团。“启迪之星·助梦游学”活动中,学生参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名牌大学,参访京东、商汤科技、青橙创客等知名企业和机构;赴国家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盐湖所研究基地实地参观、亲历实验,与科学家互动交流。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激发了学生追求更高梦想的动力,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爱国情怀。

创新方式,网络助力。开辟校园党建、团建和德育教育专题网站,开展网上德育主题教育,使校园网站、论坛、微博、微信群、qq群等媒介成为宣传党的政策、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传播社会正能量的新阵地。

1.可供教师学习和选择的先进典型思政资源比较少;教学考试评价方式比较单一;教学实践中学生参与率不够高,对思政实效性有一定的影响。

2.随着客观实际的不断变化,传统的思政工作方法不能很好适应新的育人要求,书本知识如何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如何坚持以学生为本,加强对学生服务,通过课堂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方法,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其中,达到思政课的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作用,是思政课老师面临的重大挑战。

5.着眼学生全面发展,树立大德育观念,创新课程建设,丰富德育载体,促进学校各项活动与思政课有机结合,通过内容重构、德育课堂重建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结合一中讲堂、学生社团、体育、艺术类课程,努力实现德育课程体系化。

实践证明,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把思政课办得越来越好,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责任。今后,我们将继续按照上级要求,建强“主力军”,守好“主阵地”,唱响“主旋律”,不断开创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新局面,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培育新时代有为学生。

学校思政课程课建设情况报告范文【第六篇】

我校认真落实莒县教育和体育局2020年2月25日关于转发日照市教育局《关于尽快做好中小学课后服务工作的通知》的通知要求,根据本校学生家长接送实际,措施得力,落实到位。

现简要总结如下:

1.制定方案、宣传部署。

开学前,我校按照市、县教体局通知要求,将开展“课后服务”工作召开了班主任会,学习了市、县教体局通知精神,并结合本校学生在校午餐和下午放学实际,拟定了《阎庄街道中心小学2020年落实“课后服务”工作实施方案》。

各班主任通过家长微信群,将“课后服务”申请办法、服务内容、服务形式、服务时间、管理制度等内容的实施方案通知到全体学生家长。发放纸质告知书、申请表和委托协议书,与家长签订协议,进一步明确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学生三方之责任,确保家长、学生知晓率百分之百,不漏一人。

2.周密考虑、按时启动。

按照上级领导要求,根据我镇实际情况,课后服务时间分为两段,一是中午在校就餐学生午休息时间,二是下午结束时间,下午结束时间按学生需求与季节变化弹性调整,与家长接送时间“无缝”对接。

坚持科学性和安全性相统一,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合理确定服务内容。午休时间分为两段,第一段指导学生写字、阅读、做题等;第二段让学生午休,午休时间不少于30分钟。下午放学后时间安排学生做作业、自主阅读、体育、艺术、科普活动,以及娱乐游戏、拓展训练、开展社团及兴趣小组活动、观看中小学生适宜的影片等,对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免费辅导帮助。

我校开学第一天,即全面启动“课后服务”活动。目前我镇5处学校课后服务学生参与人数为100%,全部学生均参加课后服务。

学校思政课程课建设情况报告范文【第七篇】

学校英文:school是指教育者有计划、有组织地为受教育者开展系统教育活动的组织。这个名字起源于中华民国。学校教育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它是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和有计划的,其直接目的是影响受教育学校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以下是为大家分享的“学校思政课程课建设情况报告范例(最新10篇)”,学校积极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创新,经过十余年的扎实积累,初步形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五同”机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校严格规范实践教学环节,做到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五同”,即同对象(覆盖全体学生)、同目标(每门课程及各单元的教学目的相同)、同重点(每门课程的教学重点相同)、同问题(每门课程的对准的学生思想问题相同)、同考试(实践教学考核成绩与课堂教学考试成绩共同构成学生本门课程的成绩)。

2018年,学校制定下发了《天津师范大学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工作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实施原则、实施方式、实施步骤及政策保障,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纳入学校“德育一体化”育人机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校团委密切合作,积极探索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专任教师与专职辅导员紧密结合,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与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合力作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机制。

天津师范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五同”机制曾获高校教学成果二等奖。教育部、团中央两次到校观摩思政课实践教学,全国50余所高校前来观摩学习,教育部刊发专题简报,《中国教育报》先后两次给予专题报道。

党的十八大以来,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调整思政课教学改革思路,结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认真总结经验,瞄准关键问题,不断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不断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根据市委教育工委部署,主持编写了16万字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指导方案》。着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各门课程内容的“对接之处”,探索课堂讲授的特色路径方式。在充分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大意义、丰富内涵、科学体系、实践要求的基础上,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全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精心打造15节天津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示范课。紧密结合学生特点,围绕学生关注的热点,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提升教学效果和质量,充分展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魅力,打造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高校思政课。

在专题教学上,坚持问题导向,开展“问题切入、课题深入、专题进入”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关注学生的思想困惑、社会热点和教学的重点难点,寻找三者的结合点,提炼成“问题”,将“问题”通过设立专项课题等方式转化为教师研究的“课题”,经过科学研究、集体备课,将课题成果转化为教学“专题”。这样,以问题为切入点,有针对性地讲深、讲透,在释疑解惑中吸引学生的“眼”,赢得学生的“心”。

在课堂教学中,优化“八讲法”:“照着讲”,即照着教材基本观点、中央精神讲,突出政治性;“接着讲”,以学术讲好政治,突出科学性;“对着讲”,针对学生思想困惑、思想问题开展教学,突出针对性;“活着讲”,以中国故事讲中国理论,突出吸引性;“顶着讲”,理气直壮地批驳社会上错误观点,正本清源,突出战斗性;“引着讲”,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以生为本,突出主体性;“精着讲”,围绕教学重点难点,突出深刻性;“特着讲”,每一名老师要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突出特色性。

“三入八讲”法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生评教成绩稳步上升,课程建设层次得以提升,2门课程建成天津市精品课,获天津市教学成果一等奖。3门课获教育部“精彩一课”,2名教师获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标兵,二者均居全国首位。教师蝉联天津市思政课青年教师教学比赛第一名,获全国首批思政课教学能手、首批教学标兵、首批最美思政课教师、首批思政课年度影响力教师,教学团队建成天津市教学团队,以上成绩均为市属高校独有或首批获得。《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我校思政课改革经验。

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思政课教学的正确政治方向,要求全体任课教师提高政治站位,在教学改革中把握正确方向,注重正面引导,敢于主动发声、澄清模糊认识,理直气壮地讲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和优势。要求每一个教学环节必须为夯实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知识基础、情感基础服务,为坚定学生理想信念,拥护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服务。

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调整思政课教学改革思路,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后,领会中央精神,认真总结经验,紧跟改革潮流,瞄准关键问题,在原有思路的基础上,把进一步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思路确立为“一根本,一核心,四统一”。即以生为本,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核心,实现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相统一、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统一、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相统一、传统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相统一。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秉承天津师范大学“德育一体化”育人机制优势,以市委宣传部与学校共建天津市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为契机,做实做精做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彰显师大品牌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示范课,打造富于师大韵味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深化突出师大特色的思政课实践育人模式,推进学校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完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推进落实我市中小学思政课建设,推动学校办好思政课、教师教好思政课、学生学好思政课,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形成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情况报告。

我校思政课程,由学校党支部直接领导,杨关欣校长把握学校思政课的教育工作的方向和工作目标,具体落实到教学、科研和管理的全过程中,监督学校思政课教学情况。由学校教务处和学校思政课教师具体负责实施思政课教学工作。学校领导和教务处坚持深入到班级思政课课堂,加强与任课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及时了解教师课堂教学情况。

对思政课教师的授课内容、授课计划和教学实践各环节严格把关;。

重视师德建设,利用政治学习,积极开展师德规范的学习交流活动;。

保证正确的教育方向在思政课教育教学内容、主体、目的、方法中的切实实施。

学校现有思政课教师19名,负责学校1至9年级的思政课教学工作。专任教师4人,其中高级教师一名,中级教师三名。兼职教师共有15名,其中初级教师4名,中级教师7名,高级教师3名。学校积极组织思政课教师研讨教研、学习,积极选派教师参加上级组织的教师培训活动。

为配合思政课教学工作,学校贯彻落实上级精神,组织班主任教师和其它学科教师,积极开展学科德育渗透,有力地促进学生的养成教育成和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根据学科设置标准,学校开设了1至9年级均开设了《道德与法制》课。1至6年级每班每周均开设了2节课程,7至9年级每班每周开设3节课程。在思政课教材选用上,学校严格统一使用教育部组织编写的部编教材。

为加强学校思政课学科建设,每学期开学前,学校教导处组织思政课教师做好备课工作,认真研讨教材,加强对教学大纲的掌握,组织教师开展教研活动,采用集体备课的方式讨论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交流教学经验。

通过集体备课和教研活动,把课本理论知识与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相结合,采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促进了思政课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进。

学校加大软硬件投入,学校为思政课等科任教师办公室配备了联网的电脑,以保证思政课教育教学及办公需要。

学校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

严格按照“课程设置标准”,开齐学科,保证学校思政课的正常开设,保证专任教师任教思政课的建设思路。

1.学校依托各种“活动日”、“活动月”,结合思政课、班队会等,开展一系列以思想品德教育等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

2.开展思想品德专题教育周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从个体到集体,从外表到心理,形成爱祖国、爱人民,积极健康向上的品质。

3.充分利用升旗仪式、板报、手抄报等形式,积极开展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养成教育等德育活动,使我校学生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形成健康、文明的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促进校园和谐。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保障,也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体现。我院党委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工作。

20xx年2月20日正值我院开学第二天,学院党委下发了《关于成立我院思想政治教育领导组的通知》([20xx]2号),围绕创先争优活动和我院今年的“教学质量年”进一步加大监控和协调力度,力图在我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搞出新的成效。这个做法和山西省教育厅晋教政([20xx]6号)转发的教育部教社《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20xx]l号)的通知精神恰巧一致。2月28日,《中央宣传部、国务院国资委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正式下发,作为一所企业院校我院在加强和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力求担当那是义不容辞的,应该说,这些文件精神的下发和相关要求是形势所然、更是相得益彰、殊途同归。

按照省教育厅的文件精神,我院党政和分管领导积极领会,高效组织和安排,成立了由院党委书记为组长,副院长为副组长的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领导组,研究制定了我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实施意见,编制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评建知识的宣传手册和建设标准的分工落实细则,印发给学院各有关部门,为我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自查自建工作搭建了平台。

围绕文件精神和要求,我院还下发了《关于迎接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检查工作方案》的通知,成立了由院党委书记任组长,教学院长为副组长的迎接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专项检查工作的领导小组,工作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思政部主任贾景华同志担任,成员由思政部所有教师组成,具体围绕标准中的各项指标体系进行逐级逐项的自查工作。经过紧锣密鼓、加班加点的自查自建工作,当前,我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自查工作已圆满结束。

我院组织相关部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工作开展了认真的自查自评。自查结果为:合格。现依据《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的指标体系,将我院的自查自评情况汇报如下,请上级部门和领导予以审查。

一、学院领导高度重视,相关部门通力合作,为我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学校党委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将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列入学校党政领导班子任期目标,建立健全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职能部门紧密配合、思政部具体实施”的管理机制,真正把工作落到实处,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一)领导高度重视。

首先,学院提出了“德育为本,全面发展”的建设理念,注重学生道德品质培养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要求全体教师身先为范,着力提高学生的“道德践行能力”,要求全体学生“以德为魂学做人,以能为本学做事”,努力成为企业和社会欢迎的人才。这些办学理念的提出,体现了院领导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学生德育工作的高度重视,按照《中共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科([2008]5号)文件精神的要求,20xx年4月份,我院成立了直属学校党委直接领导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二级机构,选任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背景、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和科研工作、精通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规律、具有较强工作能力和高度责任心的专职机构负责人。现任机构负责人从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工作18年,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和业务素质,能够负责组织开展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工作部的成立,更加有力地加强了我院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作。

其次,学院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纳入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并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我院的重点学科进行建设和规划。学院党委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摆在重要位置,由党委副书记分管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由分管教学的常务副院长直接主管思政课教学工作,同时把思政课教学纳入学校党政重要议事日程,每学期至少召开1次校党委或行政会议,专题研究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除了定期专题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外,学校党政主要领导和分管校领导坚持每学期深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听课2-3次,加强与任课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及时了解课堂理论教学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整改要求。同时,党政主要领导和分管校领导经常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开展调研,定期听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汇报,了解思政理论课改革的方案和思路,研讨思政理论课教学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并对思政理论课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及时解决。

我院明确执行学院领导不定期听课制度,党政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成员每学期至少听2次思政课,思政部主任每学期听课不少于8次,教研室主任每学期听课不少于10次,教师每学期听课不少于12次,具体形成了:领导随机听课、教务处组织听课、思政部定期听课以及教师自主协商互相听课等方式,有效促进和激励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每月月底,学院的综合考评组将会就学院的总体情况进行通报、汇总,把思政部的工作列入学院的党委绩效考核范围,为加强学院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党办、院办、人事、财务、教务、科研等各部门的支持和配合。在学院党委的领导和统筹安排下,我院各部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要性认识到位,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各项工作全力支持,形成了一股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和发展的强大合力。

学院领导和分管领导经常召集党办、院办、教务处、思政部、人劳科、科研处、学生处等职能部门负责人就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和改革等相关问题进行安排协调,保障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院办、行政科积极帮助思政部解决后勤保障问题,党委宣传等部门积极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工作提供引领和宣传。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学院教务处努力解决课时、课程安排等问题,每学期总是先把思政课安排好然后再安排其它的相关课程,大大提高了思政课老师的工作积极性。按照人劳科和教务处的相关制度规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工作量和课时酬金的计算标准和其他专业课教师一致,合班上课还要乘以较高的系数。一年下来,教师的实际平均收入有时还多于本校相关专业教师的平均水平。

去年以来,我院的形势与政策课得到了院领导的再度重视,考虑到“形势与政策”课程每学期都要更新教学内容,教师工作量较大,所以学校将“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师教学工作量和课时酬金在乘以相应系数的基础上,再按2倍工作量计算和发放,保障了教师的利益,激发了教师的教学动力。

在机构建设与课程建设中,学校加大软硬件投入,以保证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及办公需要。一年来,学校先后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机构配备了电脑、打印机、档案柜,为每位教师配备了办公桌椅,在资料室建设中,订阅了包括《思想理论教育导刊》、《中国社会科学》、《新华文摘》、《求是》、《高校理论战线》、《半月谈》、《哲学研究》、《教学与研究》、《晾望周刊》、《社会科学战线》等重要期刊在内的社科报刊,并积极创造条件购买教学图书和音像资料,充分保证了教师开展教学与科研的需要。

总之,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过程中,学校统筹安排,有效协调教务处、科研处、人劳、财务以及党委组宣部、学生处、团委等党政部门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之间的关系,各部门在工作中各负其责,相互配合,保障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科研立项、社会实践、学科建设等各方面政策和措施的贯彻与落实。

二、按照“05方案”,积极推进教学改革,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制度和内涵保障。

我院坚持以课程建设为基础,以队伍建设为保障,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以教学方法改革为手段,充分发挥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作用,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健全了教学管理制度。

严格的教学管理,是思政课发挥主渠道作用的必要条件,也是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起点。思政部依据学校有关教学管理文件的规定,结合自身建设与教育教学实际,为加强教学管理,规范教学秩序,相继建立了集体备课制度、听课制度、考勤制度、教研制度、图书资料管理制度、教师信息反馈制度等,并根据发展建设需要及时进行修订。从制度上规范了教师的教学行为,使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责任,有助于思政课教学工作正常有序地进行。

(二)课程设置规范。

我院严格执行教育部规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学规定,全面落实“05方案”。按“05方案”要求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学时数54学时,第l学期开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学时72学时,第2学期开设。为保证教学效果,学校在每学期安排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时,能够从学校实际和教学需要出发控制课堂人数,在教室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积极组织开展小班教学,许多班级人数都在50人以内,近几年,我院95%的班级采用了小班教学,并且统一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工程重点教材思想政治理论课统编教材。

另外,《形势与政策》课每学期至少安排5次讲座,统一采用中宣部和教育部制作的《时事报告(大学生版)》和《时事》dvd以及山西省高校工委宣传部印发的形势与政策教学参考资料作为教师和学生的辅导资料。目前,《形势与政策》课已成为我院学生非常喜欢的一门必修课程。

此外,在保证必修课正常开设的同时,我院还开展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诚信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感恩教育、毕业学生的德育教育等系列专题教育活动。

(三)积极开展教研活动。

(四)强化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一直以来,思政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紧密联系实际,积极开展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把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把课内教育与课外实训结合起来。切实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课堂教学努力实现互动式、启发式教学,积极开展课堂讨论、专题讲授和案例教学,积极采用多媒体教学,打破了“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教学方式,增强了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积极探索实践教学的形式。

在实践教学方面,学校把社会实践纳入教学的总体安排和课程管理,教师把课堂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实现了课堂教学向社会实践教学的延伸和拓展,让学生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积极构建多层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模式。通过直观的实践教学形式,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增强大学生对相关理论的现实感和认同感。我们的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教学的主要途径有:

一是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注重利用第二课堂开展实践教育。思政部教师经常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活动,举办一些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学生参与面广的各种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其中有爱国主义演讲比赛、爱院兴院征文大赛、读书知识活动团体大赛、书法比赛等各项活动。

二是积极引导社团实践活动。学院思政部帮助和引导我院的南苑爱心社团成立了青年文学社,办起了南苑社报,就一些专题在全院进行征稿宣传,思政部教师帮助审稿和策划,社团学生负责编辑和排版设计。目前已经围绕“感恩”、“爱国”、“读书”、“母爱”、“爱院兴院”、“人生价值”等话题印制发行了6期南苑社报。在全院教职员工和学生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丰富了学院的校园文化,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和认知能力。

三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经常利用课余时间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法律咨询等帮助,和学生建立起了良好的沟通和互动关系,有效缓解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压力,充分展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人文关怀。

四是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进行案例分析、材料阅读、结合热点和时事进行引导和交流沟通,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和教育。

五是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借助当地的企业和社会资源,如八路军总部北村纪念馆、潞安集团公司展览馆、潞安社区、潞安集团的煤油园区等基地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企业文化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实践教学活动,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搭建了稳定而有效的实践平台。

六是加强学生的假期社会实践活动,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为点,任课教师设计若干调查研究选题,组织学生利用假期深入企业和社会实践基地、回家乡基层单位或其它城乡基层单位进行实地调研,了解民情,了解社会生活,撰写调查报告,并组织优秀调查报告的评选和交流。

通过上述途径,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教学与学生的社会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大学生在理论联系实际中陶冶思想情操,加深对国情、社会和企业的了解,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感性认识,切实体会和感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成果,坚定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和信任,深切感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政治理论的伟大力量和无穷魅力。

(六)严格教学监控。

思政部以座谈、问卷调查、学生给任课教师打分等形式开展学生评教活动,建立了学生评教制度,收集学生对思政课教师的意见、建议,并及时反馈给教师本人。学院教务处也深入课堂,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做出评价,同时将评价结果向系部和教师本人反馈。

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办法。采取多种形式,在原有课内考核的基础上,加大实践环节和学生的实际思想品德、行为规范的考核力度和比例,综合考核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实际表现,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道德品质。

以上举措确保了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的有序性和有效性,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效果、教师的敬业精神、教师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等方面都表示满意。

三、重视队伍建设,加强科研管理,使我院思政理论课的队伍建设有了人才支撑。

学院十分重视教师培养,从“05方案”以来,学院每年都有计划地选拔优秀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学习考察和学术交流活动,使我院的理论课教师逐渐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教学骨干。

(一)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宣讲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因此,学校高度重视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我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比较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懂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热爱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具有较强的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按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低于师生1:350的比例配备,我院的思想政理论课教师队伍已初具规模,形成了较为合理的教学团队。思政部现有专职教师共11人,包括副教授1人,高级讲师1人,讲师1人,助讲3人;具有硕士学位的4人,正在攻读硕士学位的2人。此外,还有包括副教授1人,高级讲师2人,讲师2人,学历全部是本科毕业的兼职教师队伍。形成了一支政治立场坚定、责任意识强、广受学生欢迎和爱戴的师资队伍。目前,这支专兼结合、条件良好的理论课队伍已经成为我院最为和谐奋进的教学团队。

近年来,思政部教师顾爱玲、聂丽萍、贾景华、张洪、程海艳等几位老师获得了潞安集团公司授予的“模范教师”荣誉称号;原黎、张小玲、田敏、张丽等几位老师分别获得了校级“模范教师”和“模范教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在学院和集团公司的表彰奖励中思政部教师的嘉奖比例达到了80%,他们在全校师生员工中发挥了很好的表率作用。

(二)重视科研,营造学术氛围。

为了全面提升我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我们制定了“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的工作思路,通过将教育教学改革与理论创新研究有机结合的方式,达到既提高教学水平,又提升理论素养和学术水平的目的。努力引导教师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并将教改经验不断总结、提炼,将其系统化、科学化,使其上升为理论,同时理论反过来指导进一步的教学实践,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学院科研处下发了专门的科研立项,鼓励和要求思政部每年必须申报院级课题,进一步从机制上加强思政理论课建设的科研工作。

2008年,贾景华老师在山西省教育厅组织的全省思政理论课教学案例征集中获得了三等奖。

2009年,在学院举办的教学课件比赛中,贾景华和程海燕两位老师的参赛课件获得了二等奖;2009年3月,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了由我院教师编写的《马克思主义思想道德理论与实践研究》一书,全书56万字,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了相关的论述,成为我院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方面的一个重要教学成果。20xx年,《马克思主义思想道德理论与实践研究》一书获中国煤炭协会20xx年度科研成果奖专著类的二等奖。

20xx年12月份,贾景华老师的参赛课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获山西省职业教育协会一等奖,并获得了“教学能手”的荣誉称号;程海燕老师的课件获得了山西省职业教育协会的二等奖。以上科研成果充分展现了我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蓬勃发展和盎然生机。

四、经济保障有力,教学设备到位,为学院的思政理论课建设提供了较充足的物质保障。

由于我们学院是企业办学模式,在思政部的经费上不能设专项资金帐户进行管理,但是,按照上级文件精神和要求,我们积极创造条件,灵活安排和执行,每学年由思政部做出部门经费预算,分管院领导审批,院党委书记同意后由财务部门具体落实,绝对保证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经费支持。

按照生均15元以上的专项经费用于教师的实践考察和学术交流的要求,我院除保证思政理论课教学的正常需要之外,在教师的实践考察、学术交流等方面的投入达到了生均17元的要求,保证了思政部教师的实践考察和学术交流等费用支持。

学院购置了多套多媒体教学设备及音像资料,极大满足了思政课的教学需要,本学期开学,学院又为思政部配备了电脑、一体机等办公设备,大大改善了思政部的办公和教学条件。学校还为思政部开辟了阅览区,配备了阅览架,订购了相关期刊杂志,安排了专职的资料管理员,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料和服务保障。

总之,通过自查自评,我院思政理论课建设的工作措施基本到位,成效也很显著,达到了评建标准的要求。

尽管我院一贯以来非常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作,但是,对照建设标准和上级文件精神的要求,我们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也是很多的。

一、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现有思政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数量和质量都有待于进一步提升。从教师的学历看,现有思想政治理论课专兼职教师中硕士学位的教师比例比较低,最高学历是学习思政专业的人员比例也比较低。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加强,理论课教师的数量也是严重短缺的。

二、科研方面。

教师的科研能力很弱,科研的档次不够高,中青年教师的科研成果较少,而且数量也不多。此外,关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改革研究也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实践课的教学管理以及投入方面。

在实践课的教学管理和建设方面还有较大的差距,比如,实践教学落实学分这项工作我们才刚起步,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和合作不够稳定,实践教学覆盖大多数学生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投入。此外,教师的出外考察和学术交流等方面也需要进一步加强。

四、教学改革的特色项目不明显。

我院作为一所企业院校,按照自身的特点和上级的相关精神和要求,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十分注重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教育和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此外,依托学生社团对学生进行实践教育是我们一年来探索的重要成果,思政部依托学院的南苑爱心社团做了多方面的尝试,帮助和引导他们策划一些全院范围的实践活动。比如,职业生涯规划的演讲、参与集团公司的植树造林活动、参与集团公司举办的文学采风活动、和社区联合搞一些义务宣传活动、与当地工商管理部门联合搞一些调查和宣传活动、清明节前以社团为发起者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纪念和缅怀先烈,加强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等活动,很好地锻炼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这是我们学院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一些初步探索,但是,这些探索尚未形成经验,也更谈不上在全国或全省得到进一步推广。所以,在今后的实践教学中,这方面的工作实践应该是我们的一个重要探索方向。

按照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的通知精神,努力学习其它院校的经验和亮点,不断总结和改进自身建设中的经验和做法,在今后的思政理论课建设方面我院会做出以下几个方面的改进。

一、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完善机制。

学校通过召开会议、制定规划、宣传教育等形式,在全校范围内统一思想,提高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加强校党委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集中统一领导,完善课程建设机制,总结课程建设经验,不断提高课程建设水平。

二、引进高学历教师,努力培养中青年骨干。

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水平的关键在师资。学院今后会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师的培训和高质量人才的引进,凡属思政课方面的学习和培训均鼓励教师参加,同时还要进一步使我院思想政治理论课高学历教师的比例有所提升,鼓励中青年教师提高学历层次;大力加强精品课程建设,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提升青年教师的创新能力和学术水平。今后,我们还会引进至少2名学习思政相关专业的党员硕士生加入我院的教师团队,为我院今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三、加强教学科研力度,提高学术水平。

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要结合高职教育特点,坚持以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活为核心,不断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紧密相关,努力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真正能够使学生终身受益的必修课程。

采取更为有效的激励措施,鼓励教师积极开展科研。对每位教师的科研情况与年度考核、评优评先、职称评聘挂钩。进一步规范机制,鼓励教师通过申报各项科研课题和教改课题,争取立项经费,同时,学院还会进一步加大对思政类科研课题的扶持力度。

四、积极创造条件,加大经费投入。

学院要加大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经费投入,按照教育部和省教育厅文件的要求,满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经费,使其教学经费投入经常化、制度化,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建设提供常规化的经费保障。并且在思政理论课的课程建设、课程培训与进修、考察、资料建设、实践教学以及不可预见的其它费用方面加大投入。

特别是在实践教学环节,今后会充分利用好潞安集团作为一个大型国有企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资源,不断加大力度,进一步加强企业文化和职业道德教育基地的建设和完善,在学生的企业实践、社会调查与感悟、职业道德养成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和认知方面进行新的探索和总结,逐步形成我们企业办学的教学特色。

总之,我院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在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全院各部门的全力支持,全体思政部教师的共同努力下,通过强化制度,严格管理,积极探索,不断革新,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作与省厅的要求、学生的期待还有很大差距,我们将以这次评建为契机和动力,查漏补缺,整改落实,在现有工作基础上,继续开拓进取,改革创新,努力将我院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搞出成效、展现亮点、形成特色。

目前我校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工作难度比较大,全国也还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供借鉴。我们学校主要是在《大学生就业指导》等课程中做了一些初步探索即怎样将思政课的相关内容融入专业课程。

“隔行如隔山”,思政课与专业课的教学内容相差较大,但教学方式“隔行不隔理”。思政课主要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党的方针政策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分为三个组成部分,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后两个属于社会科学范畴。因为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建立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科学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运动观、规律观、矛盾观、量变质变观等等,都是在对自然科学现象、社会科学现象分析之后得出的认知。这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自然科学,和我校大多数老师的专业,本身就有一种天然的联系。为此,我院教务处要求专业对应性比较强的老师,比如财会类、营销类专业、设计类、艺术类、环境类等专业教师掌握和运用好属思政课教学体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这是认识世界认识社会基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思政课中涉及的马克思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内容,我院教务处也要求其他专业老师可以逐步接触、学习和提高;要求将习近平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到相关的专业课教学中,进而提高了专业课教学的说服力。

思政课教学比较重视理性分析和逻辑力量,专业课教师借鉴思政课教师课堂语言的逻辑性、深刻性,可以加强专业课教学的说服力,可以增进课堂互动的思想性,可以帮助学生转换视角思考问题,可以使课堂教学更加虚实结合。比如我校环境艺术课程的老师在讲废水治理、空气检测等课程时,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新的生态观和“两山理论”,用简洁的“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宁可失去一点金山银山,也要保护好子孙万代的绿水青山”三个句子,就把习近平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专业课教学内容有机融为一体。

专业课教学融入思政元素的另外一个“好处”是培养学生辩证地看待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高职类院校经常遇到学生对职业信心不足,犹豫彷徨。我们发动相关的专业课教师结合旅游管理、机电、建筑工程等专业的未来,和他们谈职业生涯。但很多同学喜欢和其他专业毕业生比就业环境、舒服程度和收入高低,你硬要说让他们艰苦、吃苦、甘于清贫,他不一定听不进去。在这个时候,我们可以从更宽广的视野引导学生看职业,用“大道理”引导“小道理”,这就需要哲学思维了。

比如在就业指导课上,经常有学生问:初入职场什么竞争力最重要?我们的就业指导课教师用马克思主义“联系观点”给学生分析:世界上的事情都不是无缘无故的,事物是有联系的,联系是复杂的,有一因多果,也有一果多因。但在所有联系中,总有一个因素是主要因素,这就是专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的联系。有的同学进校不久就抱怨自己缺乏专业兴趣。问题是,“专业兴趣”这四个字,企业关注的是前面两个字,是你的职业(专业)积累,而不是后面两个字,不是你的个人兴趣。专业能力是决定就业竞争力的主要联系点。除了一定的专业基础,我们青年学生走向社会还需要有什么竞争力呢?当然,事物也是一果多因的,就业竞争力还需要你良好的沟通能力、吃苦精神、合作能力甚至其他如人脉资源等,这是其他的联系点。

有的同学总担心本专业没有大的前途,老在和外部的一些一些条件比。我们的就业指导课教师就用马克思主义的“内外因辩证观”分析:外因很重要,所以不同行业、岗位的差异永远存在;但内因起决定性作用。什么工作岗位都有精英阶层、大众人群和落后人群,同样环境条件下,个人内在的动力、努力和能力是决定性的。内因在决定一个人是否在单位里走在前列、受人尊敬的作用在于:专业能力,综合素养,坚持精神。你说你的专业不理想,“巨匠在限制中表现自己”,能在平衡木抢翻跟斗的人,比地毯上“后滚翻”的人要惊艳得多。越有局限越能显出能力。那些不轻易“跳槽”,能在单位坚持留下来努力若干年的毕业生,最后都成为了企业的中坚力量。

还有的同学说,师哥师姐很多都抱怨我们这个专业所对口的行业不景气,工作找不到成就感。我们的就业指导课教师就用马克思主义“规律观”来分析。事物的发展都有自身固有的规律性,规律是自然界和社会现象之间必然、本质、稳定、反复出现的关系。1.理想和现实有反差,是年轻人刚工作的一个反复出现的现象。每个人在刚走向社会时,都会或多或少地感觉迷茫。因此,刚工作的毕业生由于迷茫而抱怨工作不好,很普遍,很正常,但这不能准确说明工作的好坏。2.因为刚工作容易出现理想高于现实的反差,因此刚开始工作时,就要提醒自己不能太挑剔,要避免高不成低不就,要分析师哥师姐抱怨的两面性,要知道这种抱怨往往随着经验的增长而消失。3.坐等年纪大了“成熟起来”不再抱怨,是消极的态度,尽快消除反差的通常规律是,工作以后要给自己设定一个适合自己能力、社会未来需要的目标,然后再定一些阶段性小目标,然后一步一步去实现这些目标,就能找到感觉。4.一般规律是,只要能通过一段时间的尽心工作和创新努力,只要能坚持三五年,一般就可能成为岗位、单位的骨干,那时就会对工作有了一些兴趣和热爱。5.如果毕业后到了单位实在感觉不喜欢自己的工作,也不要马上急于跳槽,因为这时候可能还看不清楚,坚持一段时间,再决定是不是离开,这也是一个规律。6.如果决定了要跳槽,一般而言,也要从自己的积累、特长和情趣等综合因素出发,选择新的岗位。尽量不要离开专业太远,尽量在新单位有了着落后再“跳”,这些都是保证今后工作中竞争力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规律。

我校以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为指导,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我校“文明、健康、好学、有为”的育人目标,严格对照《青海省中小学校党建思政工作要求》和《西宁市加强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若干措施》有关要求,扎实、有序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作。现将我校思政课建设工作汇报如下:

(一)坚定信仰,加强思政工作组织领导。

健全制度,指导建设。组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领导小组,根据相关要求制定了学校思政课建设实施方案、思政课建设的若干措施分工细则、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方案、辅导员工作制度、思政课堂评价制度,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保障。

优化机构,形成合力。党支部统一领导,各处室明确分工,支部书记、校长带头走进课堂,带头推动思政课建设,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形成以学科教师为主导,以思政教师为重点,以班主任队伍为主体,以思政辅导员为支撑的全校师生协同配合的全员思政工作格局。

注重评价,完善体系。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建立了思政课双日志制度,完善了课堂评价体系,把师德师风、思政课考评纳入绩效考核、职称评定,努力培养广大教师的责任、担当、集体、作为、荣誉等十六个意识,引导广大教师坚持职业操守、恪守诚信规范,倾力打造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

(二)铸魂强基,强化思政工作队伍建设。

青老结对,促进成长。思政课教师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学校通过实施青蓝工程,扎实开展思政课骨干教师“一科一名师”、“一师一优课”示范课、青年教师过关课、汇报课等活动;实施青年教师成长“承包制”,学校领导问诊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指导和帮助教师及时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定期召开师生座谈会、学生信息员座谈会,了解学生思想状况及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充分彰显思政教育的影响力。

名师引领,加快成长。建成吴建国思政课名师工作室,邀请南京栖霞区思政课名师王英姿来校支教,传授先进理念和教学方法。利用学校录播教室优势、北京四中网校等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思政课案例库、备课资料库。在名师带动和影响下,思政教研风气浓厚,骨干教师队伍不断壮大,专业素养大幅提升。

全员参与,全程育人。全体教师坚守“既教书又育人”的信念,在课堂教学中切实贯彻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目标和学科核心素养要求,推进以思政课为主,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共同育人的新格局。不定期开展教情学情调研,学校领导参加思政课集体备课研讨活动、进课堂观评课活动。

(三)抓好阵地,提升思政课堂教学实效。

立足课堂,创新教学。以“把思政课上成学生喜欢的课程”为基础目标,实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优行动,打造思政精品课。通过开足开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统编教材,编写校本教材,精编教学案例,创新教学方式,开展“微课堂”、“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等教学实践活动,学科教研,集体备课,课题研究,教学竞赛,网络备课等教研活动,思政课课堂质量显著提高,以教学效果为核心的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不断完善。

联盟互助,资源共享。一中教育集团及教育联盟通过开展“做新时代四有好老师”演讲赛、“班会观摩课”、“德育沙龙”、“绿色课堂”岗位大练兵、送教到校、名师交流等活动,从德育教育、校园文化建设、思政课模式等方面进行学习和交流,形成了区域内优势互补、教研互动的新局面,促进了学校思政课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挖掘资源,同向同力。充分挖掘学校各类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把课堂作为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阵地,发挥每门课程、每个教室,每个课堂的育人职责,把思想引导和价值观塑造融入每一门课程的教学之中,形成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力,思想政治和知识教育有机统一的教育教学体系。

(四)丰富载体,打好学生思想政治底色。

树立榜样,扩大影响。通过开展师德教育培训、专题讲座、“四有好老师”演讲、学生评教和“耕牛奖”“师德标兵”、“最受欢迎教师”、“有为青年教师希望之星”评选等,促使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热爱学生的品德成为全体教师的共同追求。通过评选“文明班级”、“三好学生”、各类“星级学生”、“五四红旗班、红旗手”“爱心奖”“优秀班团干部”等优秀集体和个人,使学生学有榜样,做有标杆,促使学生形成良好思想品德形成。

精细管理,培养习惯。立足立德树人,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爱国、责任、诚信、乐学、合作为主要内容,形成培养“文明、学习、卫生、安全、生活、体艺”六大习惯,实现“文明、健康、好学、有为”育人目标的“六三三三四”德育模式。利用规矩教育月、学生文明督查组的检查督导、问题清单剖析和反馈等形式,及时矫正了学生不良行为。多种形式的宣讲讨论、每周的年级例会、“做懂规矩,守纪律的合格一中学生”等专题讲座和主题班会,促进了全校师生规矩意识的提升和良好行为习惯形成。

主题活动,筑牢底色。通过开展《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本教材进课堂、“宪法晨读”、“国旗下讲话”、“信仰根植我心”主题教育宣讲、“四爱三有”“崇尚英雄”系列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德育学堂”及《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视频观看、“五四”青春诗会、“红旗飘飘引我成长”征文活动、“传统文化教育月”系列活动、“入团第一课”以及一中讲堂等活动,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激发对党、对祖国、对民族、对家乡、对学校的认同感、归属感,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筑牢精神底色。

精品社团,丰富德育。学校现有各类社团33个,国旗班、清华筑梦游学团、中科院盐湖之星实践团等已成为精品社团。“启迪之星·助梦游学”活动中,学生参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名牌大学,参访京东、商汤科技、青橙创客等知名企业和机构;赴国家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盐湖所研究基地实地参观、亲历实验,与科学家互动交流。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激发了学生追求更高梦想的动力,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爱国情怀。

创新方式,网络助力。开辟校园党建、团建和德育教育专题网站,开展网上德育主题教育,使校园网站、论坛、微博、微信群、qq群等媒介成为宣传党的政策、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传播社会正能量的新阵地。

1.可供教师学习和选择的先进典型思政资源比较少;教学考试评价方式比较单一;教学实践中学生参与率不够高,对思政实效性有一定的影响。

2.随着客观实际的不断变化,传统的思政工作方法不能很好适应新的育人要求,书本知识如何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如何坚持以学生为本,加强对学生服务,通过课堂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方法,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其中,达到思政课的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作用,是思政课老师面临的重大挑战。

5.着眼学生全面发展,树立大德育观念,创新课程建设,丰富德育载体,促进学校各项活动与思政课有机结合,通过内容重构、德育课堂重建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结合一中讲堂、学生社团、体育、艺术类课程,努力实现德育课程体系化。

实践证明,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把思政课办得越来越好,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责任。今后,我们将继续按照上级要求,建强“主力军”,守好“主阵地”,唱响“主旋律”,不断开创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新局面,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培育新时代有为学生。

我校以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为指导,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我校“文明、健康、好学、有为”的育人目标,严格对照《青海省中小学校党建思政工作要求》和《西宁市加强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若干措施》有关要求,扎实、有序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作。现将我校思政课建设工作汇报如下:

(一)坚定信仰,加强思政工作组织领导。

健全制度,指导建设。组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领导小组,根据相关要求制定了学校思政课建设实施方案、思政课建设的若干措施分工细则、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方案、辅导员工作制度、思政课堂评价制度,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保障。

优化机构,形成合力。党支部统一领导,各处室明确分工,支部书记、校长带头走进课堂,带头推动思政课建设,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形成以学科教师为主导,以思政教师为重点,以班主任队伍为主体,以思政辅导员为支撑的全校师生协同配合的全员思政工作格局。

注重评价,完善体系。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建立了思政课双日志制度,完善了课堂评价体系,把师德师风、思政课考评纳入绩效考核、职称评定,努力培养广大教师的责任、担当、集体、作为、荣誉等十六个意识,引导广大教师坚持职业操守、恪守诚信规范,倾力打造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

(二)铸魂强基,强化思政工作队伍建设。

青老结对,促进成长。思政课教师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学校通过实施青蓝工程,扎实开展思政课骨干教师“一科一名师”、“一师一优课”示范课、青年教师过关课、汇报课等活动;实施青年教师成长“承包制”,学校领导问诊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指导和帮助教师及时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定期召开师生座谈会、学生信息员座谈会,了解学生思想状况及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充分彰显思政教育的影响力。

名师引领,加快成长。建成吴建国思政课名师工作室,邀请南京栖霞区思政课名师王英姿来校支教,传授先进理念和教学方法。利用学校录播教室优势、北京四中网校等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思政课案例库、备课资料库。在名师带动和影响下,思政教研风气浓厚,骨干教师队伍不断壮大,专业素养大幅提升。

全员参与,全程育人。全体教师坚守“既教书又育人”的信念,在课堂教学中切实贯彻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目标和学科核心素养要求,推进以思政课为主,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共同育人的新格局。不定期开展教情学情调研,学校领导参加思政课集体备课研讨活动、进课堂观评课活动。

(三)抓好阵地,提升思政课堂教学实效。

立足课堂,创新教学。以“把思政课上成学生喜欢的课程”为基础目标,实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优行动,打造思政精品课。通过开足开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统编教材,编写校本教材,精编教学案例,创新教学方式,开展“微课堂”、“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等教学实践活动,学科教研,集体备课,课题研究,教学竞赛,网络备课等教研活动,思政课课堂质量显著提高,以教学效果为核心的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不断完善。

联盟互助,资源共享。一中教育集团及教育联盟通过开展“做新时代四有好老师”演讲赛、“班会观摩课”、“德育沙龙”、“绿色课堂”岗位大练兵、送教到校、名师交流等活动,从德育教育、校园文化建设、思政课模式等方面进行学习和交流,形成了区域内优势互补、教研互动的新局面,促进了学校思政课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挖掘资源,同向同力。充分挖掘学校各类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把课堂作为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阵地,发挥每门课程、每个教室,每个课堂的育人职责,把思想引导和价值观塑造融入每一门课程的教学之中,形成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力,思想政治和知识教育有机统一的教育教学体系。

(四)丰富载体,打好学生思想政治底色。

树立榜样,扩大影响。通过开展师德教育培训、专题讲座、“四有好老师”演讲、学生评教和“耕牛奖”“师德标兵”、“最受欢迎教师”、“有为青年教师希望之星”评选等,促使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热爱学生的品德成为全体教师的共同追求。通过评选“文明班级”、“三好学生”、各类“星级学生”、“五四红旗班、红旗手”“爱心奖”“优秀班团干部”等优秀集体和个人,使学生学有榜样,做有标杆,促使学生形成良好思想品德形成。

精细管理,培养习惯。立足立德树人,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爱国、责任、诚信、乐学、合作为主要内容,形成培养“文明、学习、卫生、安全、生活、体艺”六大习惯,实现“文明、健康、好学、有为”育人目标的“六三三三四”德育模式。利用规矩教育月、学生文明督查组的检查督导、问题清单剖析和反馈等形式,及时矫正了学生不良行为。多种形式的宣讲讨论、每周的年级例会、“做懂规矩,守纪律的合格一中学生”等专题讲座和主题班会,促进了全校师生规矩意识的提升和良好行为习惯形成。

学校思政课程课建设情况报告范文【第八篇】

为贯彻落实湖北省教育厅湖北省物价局《关于开展中心学生课后在校托管服务的指导意见(试行)》[ 鄂教基(2016)13号]精神,帮助学生家庭解决实际困难,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我校于本学期2017年4月3日起开展学生放学后托管服务,现就此项工作总结如下:

1,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   学校领导首先认真学习、领会了托管工作相关文件精神的内涵和要求。在校管理层取得共识的基础上,学校及时召开全体教师会议,进行广泛宣传好动员让全体教师充分认识到托管工作的性质与实施要求。

2,组建领导小组  修订实施方案   学校根据要求组建了以校长为组长、其他中层干部为组员的托管服务领导小组,校长全面负责,全体组员共同制定完善实施方案及安全工作预案。

3,部门责任分工我校利用学校无偿提供的校舍、各活动室、体育器材等资源,聘请在职教师开展“托管”服务试点工作。成立课后托管服务领导小组,成立家长委员会、纪检组、业务组、安全组、宣传组、后勤组,全面监管本校托管服务各项工作。

1,坚持自愿原则。学校按照“学生自愿、校内实施、成本分担、有效监管”的原则,根据家庭所需组织学生参与在校“托管”服务。

2,根据学校教育教学的需要,安排好托管期间学生参与的内容,在托管时间内安排课业辅导、特长培养等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容。

3,加强日常管理“托管”服务以学生的课业辅导和课外兴趣活动为主,坚持“三个不”,即不上课、不集中辅导、不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托管”期间学校安排中层以上干部加强管理,做到全程有效监管,活动有安全保障措施,进出有统一组织,切实保障学生的安全。

5,严格资金管理学生的“托管”服务费由学校设立专项账户并交由家长委员会统一管理,并做好月清月结工作。

严禁违背学生及家长意愿强制推行“托管”服务、严禁学校擅自提高收费标准、严禁挪用经费,坚决禁止借“托管”之名违规办班、违规补课、乱收费,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等违规行为。我校对托管工作的具体时间、内容、收费、经费使用、安全管理等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由于“托管”服务属新事物,无经验可循,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超出预设性的问题,我们在管理过程中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及时化解各种矛盾及完善服务工作。

学校思政课程课建设情况报告范文【第九篇】

为深入贯彻***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推进落实我市中小学思政课建设,推动学校办好思政课、教师教好思政课、学生学好思政课,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形成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情况报告。

一、思政课建设机制我校思政课程,由学校党支部直接领导,杨关欣校长把握学校思政课的教育工作的方向和工作目标,具体落实到教学、科研和管理的全过程中,监督学校思政课教学情况。由学校教务处和学校思政课教师具体负责实施思政课教学工作。学校领导和教务处坚持深入到班级思政课课堂,加强与任课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及时了解教师课堂教学情况。

对思政课教师的授课内容、授课计划和教学实践各环节严格把关;。

重视师德建设,利用政治学习,积极开展师德规范的学习交流活动;。

保证正确的教育方向在思政课教育教学内容、主体、目的、方法中的切实实施。

学校现有思政课教师19名,负责学校1至9年级的思政课教学工作。专任教师4人,其中高级教师一名,中级教师三名。兼职教师共有15名,其中初级教师4名,中级教师7名,高级教师3名。学校积极组织思政课教师研讨教研、学习,积极选派教师参加上级组织的教师培训活动。

为配合思政课教学工作,学校贯彻落实上级精神,组织班主任教师和其它学科教师,积极开展学科德育渗透,有力地促进学生的养成教育成和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三、思政课教育教学根据学科设置标准,学校开设了1至9年级均开设了《道德与法制》课。1至6年级每班每周均开设了2节课程,7至9年级每班每周开设3节课程。在思政课教材选用上,学校严格统一使用教育部组织编写的部编教材。

为加强学校思政课学科建设,每学期开学前,学校教导处组织思政课教师做好备课工作,认真研讨教材,加强对教学大纲的掌握,组织教师开展教研活动,采用集体备课的方式讨论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交流教学经验。

通过集体备课和教研活动,把课本理论知识与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相结合,采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促进了思政课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进。

四、思政课建设保障学校加大软硬件投入,学校为思政课等科任教师办公室配备了联网的电脑,以保证思政课教育教学及办公需要。

学校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

严格按照“课程设置标准”,开齐学科,保证学校思政课的正常开设,保证专任教师任教思政课的建设思路。

五、思政课与实践相结合1.学校依托各种“活动日”、“活动月”,结合思政课、班队会等,开展一系列以思想品德教育等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

2.开展思想品德专题教育周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从个体到集体,从外表到心理,形成爱祖国、爱人民,积极健康向上的品质。

3.充分利用升旗仪式、板报、手抄报等形式,积极开展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养成教育等德育活动,使我校学生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形成健康、文明的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促进校园和谐。

为深入推进学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全面实施,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专题汇报会于9月25日上午在综合楼南楼315会议室召开。会议由副校长何坪主持,在家校领导,各院(部)院长、党总支书记,各相关职能处(室)领导参加了会议。

会上,教务处汇报了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情况,解读了重庆市教委关于《重庆市全面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并进一步讲解了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方案。

各院(部)依次汇报了本院(部)的课程思政建设方案。何坪逐一点评,肯定了各院(部)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措施和成果,同时也希望各院(部)能进一步根据专业和课程的特点,深入挖掘思政元素,使课程思政教学工作有新意有亮点。

副校长唐全强调了课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作用,作为高校教师,要主动变革传统课堂,迎接新时代的挑战,充分发挥育人作用,在传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教育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

校长冯连贵要求各院(部)不断总结、评估,深入思考“思政元素如何挖、挖什么”,特别是一些医药类的专业、基础课程,如何在讲好知识点的同时,挖掘出与知识点相关联的中华民族好故事、科学家的奋斗故事,如何将医药名师佳史、学校的校史校情融入课堂,或者反向思维剖析社会不良事件,给同学们讲好“底线”故事。授课内容要精准,勿贪大求全,勿“硬、生、冷”,不能为了“思政”而“思政”。

党委书记吴海峰根据各院(部)的汇报情况,提出了“两个全”“两个高”“两个专”的要求。“两个全”,一是全员参加,全校各院部各职能处室上下联动,共同参与;二是课程全覆盖,认真研究挖掘思政元素。“两个高”,是高密度、高强度来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做好顶层设计、系统谋划。“两个专”,一是对每门课程的课程思政进行专项验收,将课程思政建设落到实处;二是进行专项考核,对职能部门、二级学院及教师的课程思政工作进行专项考核,在教学质量、年度考核、职称晋升中体现。

学校思政课程课建设情况报告范文【第十篇】

习近平总书记在3月18日主持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各级党委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摆上重要议程,抓住制约思政课建设的突出问题,在工作格局、队伍建设、支持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对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党委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领导者和责任主体,必须严格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坚持不懈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摆在日常工作的重要议程中,认真抓实抓好。这关乎为党立言、为党育人、为党守土的重要事业。为此,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推进新时代思政课建设。

第一,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是建设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保证。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必须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全国一盘棋,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过程中。当前,高校应着力加强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体系建设,确保重点教材最新版本在全国高校统一使用。高校各级党委应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时时记在心里、紧紧抓在手上,将其列入学校事业发展规划,作为学校重点课程或重点学科进行建设,着力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应坚持把从严管理和科学治理结合起来,形成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只有坚持和加强党对思政课建设的领导,才能确保高校思政课建设的正确政治方向。

第二,坚定政治立场。对党忠诚、忠于祖国和人民是高校党委和广大思政课教师必须具备的坚定的政治立场。政治立场是根本问题,决定着人才培养的方向。高校党委在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过程中,必须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旗帜鲜明讲政治,站稳政治立场,绝不能有丝毫的含糊。有了坚定的政治立场,我们才能以昂扬的斗志和攻坚克难的精神,坚定不移按照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站在为党和人民培养人才的高度,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党的教育方针真正落实到思政课建设全过程,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融入思政课建设全过程,为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而尽心尽力建设好高校思政课。

第三,明确建设方向。方向极其重要,只要方向对了,不管有多大的困难,我们都能克服并达到目的;相反,方向错了,工作就会南辕北辙,离目标越来越远,甚至误入歧途、背道而驰。高校党委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过程中,应始终明确思政课建设的正确方向,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偏差。在新时代,思政课建设必须始终维护党的领导,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把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作为思政课建设的核心要义。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方向,是确保思政课教学内容和教育目标始终遵循党中央要求的基本保证。

第四,坚持问题导向和改革创新精神。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只有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才能实事求是地对待问题,贯彻好党的思想路线,真正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找到引领时代进步的路标。当前,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仍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思想政治理论课单纯灌输知识的做法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应注重启发性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又如,面对思政课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不足的问题,应提倡专题报告、中班教学、小班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等。问题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如果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勇气与方法,就不能有效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难题,思政课的作用和目标也就难以实现。因此,高校党委应该坚持问题导向,增强改革创新精神,解决好思政课建设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不能因循守旧、裹足不前。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应深刻把握世界发展潮流,认清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创新教育理念,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价值性和知识性、建设性和批判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统一性和多样性、主导性和主体性、灌输性和启发性、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八个相统一”的要求;充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基本规律,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不仅让学生深刻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为其成长成才打下科学思想基础,而且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

第五,铸造精干教师队伍。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思政课教师是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指路人。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由思政课专职教师主讲和传授,他们是思政课建设的主要力量。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因此,思政课建设需要铸造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精干教师队伍。这不仅能够高质量落实思政课建设的成果,而且有助于推动思政课建设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更有利于高校思政课建设目标的完成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高校党委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为思政课教师构建思政课体系、探索思政课方法提供力所能及的政策和制度保障,让他们心情愉悦、积极主动、理直气壮地开好思政课,精心引导和培养学生。

第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高校党委应在思政课建设中做出表率,既要自觉落实校领导定期听取思政课建设情况汇报制度,又要严格执行校领导听评课制度,带头走进课堂,带头推动思政课建设,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全面深入准确掌握思政课建设现状及难点,为课程建设及质量提升把方向、解难题。高校思政课教师应以身作则,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关于教育工作的其他重要论述,在思政课建设中落实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要“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做让学生喜爱的人”,进一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成效,为铸魂育人、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新的贡献。

第七,注重建设的整体性。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是系统工程,需要注重整体性。党中央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高度重视,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体系建设,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根本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不断增强,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思政课建设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系列规律性认识和成功经验,为思政课建设守正创新提供了重要基础;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培养了一支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雄厚的师资力量。我们应充分发挥这些优势和基础,加强思政课建设的整体性,进一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

新时代新形势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高校各级党委应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和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抓住机遇、超前布局,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摆上重要议程、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对思政课建设作出总体部署和战略设计,把思政课办得越来越好,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新的智慧和力量。

35 26035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