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个人乡村振兴工作总结范文范例(精彩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参考阅览】此篇精品资料“2024年个人乡村振兴工作总结范文范例(精彩5篇)”由阿拉网友整理分享,帮您减少加班熬夜,轻松写作尽在阿拉范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2022年个人乡村振兴工作总结1

为全面推进我县乡村振兴工作,近年来,县城管局围绕“城乡统筹、源头减量、分类处置、系统治理”的思路和目标,精心谋划、精致组织、精准发力、精细落实,乡村振兴工作取得了较好进展。

一、加强城镇统筹。

(一)扎实推进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

为进一步实现生活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从根本上解决“垃圾围城”的出路,我县于20**年投资1800万元在垃圾填埋场西侧建设日处理生活垃圾300吨的大型垃圾中转站,20**年1月份建成投入使用,全县生活垃圾全部转运至盱眙县垃圾焚烧发电厂处理,现库区内全面停止填埋生活垃圾,经统计,20**年全年共外运全县城乡生活垃圾量达63810吨,降低了环境污染,减少了资源浪费,

(二)完善生活垃圾收运体系

20**年11月我县环卫体制调整,将城区背街后巷、城郊结合部、城中村以及经济开发区的道路清扫保洁全部纳入了环卫规范作业,现有环卫人员458人。同时每个镇也建立了专门的环卫保洁队伍,保洁人员配备原则上按照集镇每千人配3名、每个村配4-5名的标准配备到位,并相对保证卫生保洁专业队伍的稳定。截止目前,全县农村环境保洁员已达1158名。

按照省里提出的“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城乡垃圾统筹处理体系建设要求,我县结合自身实际,将“四步”变“两步”,采取县包到镇(垃圾转运、处理由县负责)、镇包到村组的两级统筹运行管理模式(农村环卫基础设施建设、队伍建设和清扫保洁、垃圾收集由各镇负责)。目前城区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农村生活垃圾收运率达97%,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8%以上。20**年县财政将农村环卫方面的奖补资金提高至128万元,较20**年相比增长率达%。大量资金的投入,促进了城乡清洁工作的顺利开展,为建立城乡生活垃圾统筹处理提供了经费保障机制。

二、推进垃圾分类。

根据工作实际情况,明确城乡生活垃圾分类方法,即县城“细化三类、三分法”,农村“定点投放、二分法”,全面开展垃圾分类试点工作。扎实推进县城垃圾分类试点,金水湾、金采新村等试点小区开展“分类换积分”活动,引导居民自觉主动参与垃圾分类;推进机关单位设置垃圾分类设施,广泛宣传垃圾分类的好处,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生活垃圾分类知晓率、参与率、准确投放率。大力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吕良镇率先启动农村分类试点工作,投放三分类果壳箱、垃圾桶,建成易腐垃圾处理站,所辖村垃圾分类试点实现村域全覆盖,村民参与率达80%。

强化宣传教育,硬化工作措施。广泛深入宣传,以推动垃圾分类实质运作为基本目标,通过设立宣传栏、投放公益广告、发放宣传单页等方式,增强群众垃圾分类意识,普及垃圾分类知识进单位、进社区、进家庭、进校园,力争做到将垃圾分类投放与宣传渗透到社会各个层面。

加强垃圾治理,加快垃圾分类收集、转运设施建设,完善生活垃圾终端处理设施,升级改造垃圾压缩处理中心,加快推进城东、城西垃圾中转站建设,逐步提升城乡生活垃圾处理能力。同时,统筹做好生活垃圾分流外运处理工作,力争垃圾不落地、不积压,不断提高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2022年个人乡村振兴工作总结2

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是***总书记亲自部署的重大政治任务。作为文昌市铺前镇乡村振兴运动员,两年来,我坚持以***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十抓十好工作主题开展乡村振兴工作,推进实现产业繁荣、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管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目标为自己的力量做出贡献,我深感荣幸。静心回顾这两年的工作生活,收货丰富,现简要总结工作情况如下

一、与乡村振兴工作队的其他运动员和村两委干部合作开展疫情对策,首先与驻地组、村两委干部进行专题研究配置,积极宣传,切实做好疫情对策。组织村干部、村民积极行动,进行全面调查和宣传,通过电话、邮件、广播、悬挂警告标语等方式,及时传达各家庭的防疫信息和要求。

二、在积极防疫的同时做好复工复产工作。全力提供交通运输、要素保障、预防物资协调等服务,在确保预防安全的前提下,有序推进各类企业再生产,全面有序再生产。致力于解决疫情期间再生产工作中的突出制约问题,全力支持和推进再生产工作的有序进行,尽量减少疫情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大力开展人居环境整备工作,彻底清洁通村道路、垃圾堆积点、房屋内外、卫生死角,坚决清除我们垃圾乱扔、垃圾堆积、污水乱排等问题,实现环境卫生整备。会同驻点组和村两委加大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宣传、教育和指导。农民是维护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果的主体。要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常抓不懈,需要加大宣传、教育和引导,不断提高文明素质,牢固树立环保意识,培养健康文明生活。

式,真正让农村人居环境不断优化,让乡村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

四、开展农村“厕所革命”工作。积极配合村委会大力实施“厕所革命”,美港村委会干部及乡村振兴工作队先在全村范围内进行厕所革命的宣传和普及,通过悬挂横幅及分发传单等方式让更多村民知晓厕所革命及厕所革命排查的重要性。经过前期宣传后,美港乡村振兴工作队会同美港村委会村两委干部在分片进村入户进行农户厕所排查工作,对村委会辖区内农户逐户进行排查。每到一户,工作人员认真排查,详细了解农户厕所情况,包括建造时间、建造格式、户厕类型等相关信息,并进行登记,以便录入系统。

回顾两年以来的工作,不足之处还是存在,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认真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发扬成绩,克服不足,争取工作再上新台阶。

2022年个人乡村振兴工作总结3

根据《2020年度郎溪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工作方案》(郎农工办202055号)文件精神,现将我局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强化科技扶贫

我局坚持贯彻科技扶贫相关文件精神,强化县域科技扶贫工作,对全县28个贫困村实行科技特派员结对帮扶.出台《郎溪县科技特派员资金管理暨绩效考核办法》(郎科技经信202019号),进一步压实工作责任,以奖促升.全年带动贫困户813户,带动贫困户增收万元,引进新品种20个,引进新技术24项,创办科技扶贫基地12个,服务农村合作组织75个,举办科技培训69次,累计培训2470人次.

二、实施科技项目

一是进一步加强涉农企业的产学研合作,目前古南丰、柏维力、彩枫农林等企业与江南大学、南京林科院合作进一步深化,古南丰黄酒减少沉淀工艺研究项目、柏维力水溶性vc泡腾片的研究与产业化、彩枫农林“娜塔莎”枫树新品种研究,均取得突破,古南丰、柏维力分别获市科技计划立项.

二是指导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开展各项工作.宏云制茶科技特派员工作站与安徽大学共建黄魁茶病虫害全天候监测站,有效预防了病虫害大规模的发生,并对黄魁茶种植大户进行技术培训,解决5名贫困户就业问题,并收购贫困户茶叶.

三、推动科技下乡

一是加强宣传.联合县委宣传部、卫计委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向村民宣传科技知识;科技活动周,组织动力源、国肽两家高新技术企业,对社会免费开放高企研发平台,并组织郎溪科普馆对外开放.二是农技推广.我局连续两年将省支持科技创新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拨付农业农村局,用于共同推广农业新品种、农业新技术.截至2020年底,全县农机总动力达万千瓦.全县机械耕整、小麦、水稻机收机械化水平均达到%以上,全县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建设5000亩以上优质专用水稻单品种规模化种植示范点4 个,持续推进我县水稻种植产业转型升级.

2022年个人乡村振兴工作总结4

一年来,全市**系统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有关决策部署,着力加大农村**工作力度,助力乡村振兴。现将2020年有关工作总结如下。一、主要工作及成效(一)扩充学前**公益普惠资源。推进实施《2018-2022年城镇幼儿园和中小学校建设专项规划》,大力实施学前**“5080”攻坚工程,全市新增幼儿园学位超万个,公办园和普惠民办园幼儿占比达到省定指标要求。   (二)促进义务**均衡发展。大力推进义务**学校标准化建设,新改扩建公办义务**学校12所,现已全部开工,有2所建成并投入使用;推进3所农村义务**寄宿制学校建设;落实好“农村地区不足100人的规模较小学校按100人核定公用经费”的政策,保障小规模学校设施设备满足**教学要求。   (三)推进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推进市**中学综合楼现完成项目方案设计和初步设计、监理招标评标工作,现正推进学校用地清表。市****实验学校新校区一期工程、**中学新校区二期工程已基本完工。**中学教学楼综合改造工程已完成1-4栋改造,5-8栋已完成拆除,准备动工建设。   (四)加快发展中职**。出台《**市进一步优化中等职业学校布局结构工作实施方案》,启动建设**市**卫生学校。推进“粤菜师傅”工程进校园,有3所中等职业学校开设粤菜烹饪类专业。推进市职校等5所职校部分专业实训功能室建设,加快推进**县中职学校创建省重点中职学校。认真落实职业院校实施学历**与培训并举的法定职责,积极协助配合人社部门开展社会青年、企业职工、退役士兵职业**、在岗转岗技能培训工作和做好职工**统计工作。   (五)加强城乡师资统筹。一是实施“县管校聘”。市**局等4部门联合印发了《**市关于推进全市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的实施方案》,在方案的指导下,2018年以来全市共分流转岗教师近3000多人,进一步优化了城乡中小学教师结构,促进了城乡师资均衡。二是落实农村教师政策倾斜。认真落实农村教师生活补助,按省定标准人均每月1000元发放到教师手中;招聘教师优先保障乡村学校紧缺学科教师需求,积极引导师范院校生面向生源地农村学校就业,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三支一扶),落实“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教上岗退费”政策;鼓励乡村教师在职学习深造,对乡村教师提升本科学历的,由市财政给予每人2000元补助;在教师职称评定时,有农村工作经历的优先,城市中小学教师晋升高级教师职称(职务),要求有在乡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一年以上的经历;评优选先指标向农村学校倾斜,大力表彰农村优秀教师。三是加大农村教师培训力度。各级各类培训名额分配均向农村学校教师倾斜,在全市每年培训的教师中,农村教师占比达到75%,促进农村教师业务水平的不断提高。   (六)认真落实建档立卡学生资助工作。认真贯彻落实省市脱贫攻坚决策部署,联合财政与扶贫部门制定本市建档立卡学生资助工作实施细则,扎实做好我市**精准扶贫工作。2020年以来我市共核实并发放建档立卡学生生活费补助28007人,发放金额万元;免学费补助3651人,发放免学费补助金额为万元。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农村中小学**工作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困难和不足。农村教师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教师老龄化和音、体、美、信息技术教师结构性缺编现象严重;城市化快速推进,农村学校生源大量流到县城,农村原有的中小学布局失去均衡,有待进一步优化;一些学校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不高,校园脏乱差现象仍不同程度存在,有待今后采取有力措施逐步解决。三、下一步工作思路(一)强措施,着力**农村**发展瓶颈。一是突破布局瓶颈。制订实施**布点规划,科学谋划未来我市农村中小学格局,积极稳妥地撤并一批生源较少的小学校,增加城镇义务**学位供给,逐步推进城乡义务**一体化发展。二是突破师资瓶颈。深入推进教师“县管校聘”,完善农村教师培训机制,调优配强农村师资。三是突破质量瓶颈。发挥县域内优质学校效应,扩大强弱结对、名校办分校和城乡学校一体化规模,扩充农村优质**资源;加强教学质量监测以及监测结果应用,引导学校重视教学工作,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推进教研重心下沉,加大对农村学校的科研力度,积极“请进来、走出去”,加强农村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探索基于信息技术支持的新型的教与学方式,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以此提高教学效果,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促公平,切实保障农村学生受**权。一是着力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深入推进义务**学校标准化建设和“全面改薄”工程,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提升办学水平,为农村孩子提供更多的优质**资源。二是精准实施**扶贫工作。全面落实建档立卡贫困生、农村贫困家庭义务**寄宿生、高中学生、全日制本科及研究生等贫困学生资助政策,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失学,不让一个家庭因学返贫。三是切实关爱农村弱势学生。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和**,做好农村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工作,着力构建关爱、帮扶农村弱势学生的服务体系。   (三)树品牌,全面提升农村中小学办学品质。一是打造一批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扎实开展品牌创建活动,在农村学校中打造一批素质**示范校、新优质学校,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二是培育一批热爱农村**的好教师。加大正向激励,提高农村教师岗位津贴,加大农村优秀教师先进事迹宣传力度,引导优秀教师向农村流动,打造一批扎根农村的名教师。三是培养一批社会公认的好校长。通过培训与培养相结合的方式,造就一批具有先进办学理念、较高道德修养、政策水平和管理能力,在农村**改革、创新和发展方面做出突出成绩,社会公认的好校长。

2022年个人乡村振兴工作总结5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魂,振兴乡村文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但是,长期以来,受制于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乡村文化建设面临诸多困境,农民不再珍惜传统文化:无论是拜金主义盛行,传统价值观念扭曲,还是不良风气的传播赌博、天价礼金等恶习的侵染……现实的乡村无法安顿农民的灵魂,进而也无法安放一个有五千年农耕文明传统的中华民族的灵魂。因此,加强乡村文化建设,要让传统文化延续下去、把绿水青山保护下来,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振兴乡村文化需开展文化活动。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基层文化活动,才能让乡村文化真正活起来、火起来。当下,农村地区文化发展滞后,“好山好水好无聊”,是回乡青年的调侃,无疑是对部分农村文化生活跟不上时代节奏的生动反映。在感慨农村春节“千家万户搓麻声”时,其实更应多想想,如何更好地满足农村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为人们的精神需求多配一些可以安放的空间,无论是传统庙会节庆活动,鼓励开展秧歌、社火等异彩纷呈的文化活动;还是各乡各镇自导自演新潮“村晚”,结合地区实际,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才能驱动乡村优秀文化精神的再现与重塑。   振兴乡村文化需丰富文化内容。不同年龄层次的农民对农村文化活动的认同和参与呈现显著差异。当下,大多数农村地区老年文化活动比较红火,却忽视了青年文化活动。很多80后、90后不愿意留在农村,不仅是因为城里收入高,而且是因为城市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和城市文明对他们有着巨大吸引力。如何针对不同群体开展相应的文化活动,是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紧迫课题。农村文化建设不能搞“大锅饭”,只有区分不同群体,增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针对性,才能使优秀文化内化于农民心中,指导他们的行为和实践。   振兴乡村文化需建设文化阵地。文化阵地是文化发展载体,是群众文化生活开展的依。在当下纷繁复杂的思潮中愈发凸显出文化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然而农村基层文化场所建设仍然十分滞后。在全国范围实施的“农家书屋”工程取得一定成效,但图书、报刊来源有限,部分科技、法律书籍内容陈旧,书籍的种类比较单一,特别是贴近农民实际的种植、养殖等方面的书籍较少,而更值得关注的是,农家书屋已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为数不多的亮点所在。文化场所是乡村文化发展的根基,是文化活动开展的依托。故而,应加强文化阵地建设,为乡村文化发展筑牢根基。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样的愿景,不仅仅是好山好水,乡愁之中更应有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农村文化的根脉需要传承,记忆需要留续,用文化振兴,建设农村精神文明家园。

2022年个人乡村振兴工作总结6

今年来,我局深入贯彻落实州委、州政府、县农办印发的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系列文件精神,认真履职、务实运作,在巩固农村基层政权、发展农村基层民主、落实基本民生保障等方面取得较好成效,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工作进展情况

(一)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通过实施党建年度综合考核,将村级党组织建设情况进行分类定级,采取激励先进、鞭策后进、“抓两头、促中间”的办法,进一步健全农村党建工作的动力机制,着力营造你追我赶、创先争优的浓厚氛围。按照省委、市委部署要求,结合20**年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工作,对基层党组织实行分类动态管理,加大先进村级党组织的培育和软弱涣散党组织的整顿力度,积极创建“五好”党组织,推进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全面进步、全面过硬。结合20**年换届选举工作,我局联合市组织部,深入各县(市、区)、开发区、投资区巡查摸排,调查摸底,加大对软弱涣散党组织的整顿力度。

(二)进一步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做好农村社会救助兜底工作,做好农民重特大救助等社会救助工作,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构建多层次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加快老龄事业发展。截止目前城乡低保包括低保兜底资金共计支出:4486万元,保障人口达15332户,37772人左右,农牧民重特大救助截止目前医疗救助2177人,支出资金万元,救助限额内救助率已达到70%。1-10月在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信息管理系统录入留守儿童288名、困境儿童279名、散居孤儿187名,同时进一步健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1-10月对全县1960名60岁以上失能和半失能老人、80周岁高龄老人实施居家养老服务,支出资金万元,2020年我局将争取在全县4个公办养老机构建立日间照料中心,进一步为集中供养老人提供多样化服务。继续对城镇“三无”人员、农村“五保”对象和孤儿实现集中供养全覆盖。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1.推进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推行村级事务阳光工程,建立健全村务联系会议制度,构建民事名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基层协商格局,建立健全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服务站设施网络,扩大农牧区社区服务设施综合覆盖面,完善政府购买社区组织服务机制。2.进一步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强动态化精细化管理,把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保障范围,全面落实特困供养制度。3.构建多层次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加快老龄事业发展。

2022年个人乡村振兴工作总结7

20**年,**市在省委的统筹领导下,克服疫情、台风等不利因素影响,聚力推进、保质提速,三农发展势头良好。

一、提振县域产业,农业产业体系加快完善。

一是农业产业集群有序推进。推进**吨特仑苏核心工厂和x处万头牧场建设,启动**二期建设项目,推动皓月肉牛养殖基地、小拉哈和牛全产业链项目落地。

二是龙头带动作用逐年提高。一口猪公司成功晋级国家级龙头企业,**米业等x家公司晋级省级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数量达到**家。

三是赋予产业增收动能。开展农产品+天猫等网络平台活动,累计销售额突破**万元,带动农产品线上销售量同比增长**%。

四是特色产业发展迅速。**县大银鱼养殖面积扩大到**万亩稻蟹综合种养面积x万亩以上,特色养殖产量力争实现**万吨,同比增长x%。

二、改善农村环境,打好三年行动收官战。

一是重点任务提速推进。抢抓疫情后施工黄金期,建成生活垃圾处理站x座,乡转运站**座,村分拣中心**座建设农村室内厕所**户、菜园革命示范村**个、秸秆固化成型燃料站x处。

二是规划编制有序实施。编制**市**民居设计图集,全面完成县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推进村庄规划编制试点,完成村庄规划的村**个。

三是四季会战持续攻坚。压茬推进四季行动,以村屯内环境集中整治、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秋收后环境整治、探索形成村庄环境长效管护机制为重点,清理农村生产生活垃圾**万吨,绿化村屯**万亩。

三、促进乡风文明,基层宣传阵地持续发力。

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宣传。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村入户工程,开展某某精神铁人精神新的时代内涵网络主题活动。

二是文化四季风吹进农家院。组织开展全民K歌百湖百姓音乐会金色田野等系列活动,开展线上线下文化惠民活动**余场次。

三是城乡结对共建文明。围绕提高村民文明素质、促进乡风文明、整治村容村貌、帮扶脱贫攻坚四个方面开展助力乡村振兴共建活动,全市**家文明单位共投入资金**万元,援建项目**个,帮助农民**万余人。

四、补齐设施短板,农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

一是乡村基础设施持续投入。投入**万元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处;硬化农村公路**。x公里;乡镇和建制村均已实现客车通达;改造危房**户。

二是乡村公共社会事业有效覆盖。中小学基本实现楼房化,中心小学基本配备了物理等实验室。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达标率**%。农村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三是乡村各项服务不断完善。开展农技推广线上培训**期,受益农民**万人次。建成**个综合文化站,**个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个文体活动广场。

2022年个人乡村振兴工作总结8

2021年以来,南谯区上下坚持以***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为根本遵循,深入学习贯彻中央、省、市委一号文件精神,结合区委六届九次全会和南谯区六届人大四次会议部署,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全力推进南谯乡村振兴,现将主要工作推进情况汇报如下:

一、乡村振兴势头稳成效实

今年以来,全区“三农”工作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一是“总体稳”,主要经济指标稳中有升,三季度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速%,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增速为%,位列全市第二,新增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增速为%,全市占比为%,排名第二,各项农产品价格保持稳定。二是“亮点多”,3个滁菊千亩示范片成功落地,申报施集为省级茶叶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西涧春雪”农产品地理标志通过省级评审,“滁菊”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被列入我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行列,“浦口-南谯”跨界示范区13平方公里农业示范区板块进入实操阶段,滁州市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完成立项审批工作,闲置农村宅基地和乡村治理成功纳入省级试点示范,井楠精品民宿对外试营业,承办全市功能农业、小麦赤霉病防控现场会,功能农业协同创新基地破土动工,制定出台《南谯区省级乡村治理示范区创建方案》和《南谯区农村改厕问题排查整改方案》等11个专项方案,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退捕50艘船拆除工作已完成。三是“工作实”。全面贯彻《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及时调整区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和机构配置,常态化推进组织协调、督察督办工作;牵头制定《南谯区乡村振兴推进年行动方案》、《南谯区四个特色产业滁菊、茶叶、功能农业、麻栎发展方案》等指导性文件,各成员单位出台21个政策文件,制定了包括乡村振兴专项资金、土地增减挂钩奖补、现代农业发展奖补等系列激励政策措施,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进一步形成。

二、“十大行动”撑起乡村振兴新格局

1.粮食生产保供行动:严格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提升粮食生产能力,2020年,全区粮食种植面积万亩,总产万吨,累计种植蔬菜万亩,生产各类蔬菜万吨,水产品产量万吨,肉蛋奶总产万吨,较去年同期增幅明显;常态化开展蔬菜每日采收情况监测,与志成牧业等多家禽屠宰和餐饮企业做好对接,帮助养殖户缓解压栏困难;开展快速检测3900批次,检测样品4100个,试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目前共开具8600张,附带合格证上市的农产品共计2400吨;全区已认证“三品一标”主体47家94个产品,“西涧春雪”区域公共品牌通过省级评审。

2.生猪稳产复能行动:制定《南谯区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定调整方案》,禁养区面积由原来约676平方公里缩小至约230平方公里。完善补贴政策,统筹市、区两级生猪生产临时救助资金万元,同时启动实施育肥猪保险工作。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项目,全区53个规模猪场粪污处理设施升级改造已全部完成,新建、改扩建规模化猪场6家,12月份生猪存栏万头,同比增长%,生猪出栏万头,同比增长%。积极推进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实行6个养殖场“先打后补”试点,强制性重大动物免疫“三病五率”均达到了100%,规模养殖场户的猪瘟和猪蓝耳病免疫密度到达100%,奶牛场的布病和结核病免疫密度到达100%。

3.乡村产业发展行动。目前全区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4家,受疫情影响,板材、食品、饲料等企业产值下滑,通过积极帮扶和融资,自3月起情况开始好转,至9月份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增速为%,全市占比为%,三季度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累计增速为%,全市占比为%,排名第二。滁州市农产品加工和冷链物流园已完成项目立项,目前正在招引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园区发展;围绕滁菊产业,目前正与江苏、广东等地大型食药企业对接,谋划开展药(饮)品研(开)发;启动滁河沿岸“浦口—南谯”跨界一体化示范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规划编制与招商工作。

4.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印发《南谯区农村改厕突出问题排查整改工作方案》《2020年南谯区农村厕所改造及粪污资源化利用实施方案》《2020年南谯区美丽乡村建设的实施方案》《南谯区2020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重点任务分解表》和《南谯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最美村庄”和“最美庭院”认定办法》,明确职责分工和时间节点,确保各项目标按时保质完成;深入施集镇井楠中心村指导省级美丽乡村建设的同时,推进该行政村抓好省级美丽乡村重点示范村创建。同步推进乌衣镇黄圩村、沙河镇新塘村、大柳镇曲亭村3个行政村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提升,按照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标准,补齐短板和弱项;谋划实施“一镇一村一带一园”(即大柳镇全域推进、姑塘村重点打造、滁河观光带沿岸村庄、施集镇井楠茶园周边环境)人居环境整治示范工程,作为重点打造,引领和带动全区上下对标学习,奋力争先,营造良好环境整治氛围;评选最美村庄30个,最美庭院50个;加快实施改厕,扎实开展农村改厕突出问题整改,截止目前2020年农村户用改厕已经完成2145户,超任务数145户,其中贫困户改厕任务数164户,已竣工164户,完成任务数的100%,全区共排查出农村改厕问题1729个,已完成整改1729个,整改率100%;施集镇井楠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已通过省级考核验收,首期赵洼民宿示范院落主体工程建设已完成,于5月份对外开放试运营,井楠乡村mall于9月份完工,一期项目于10月份对外开放营业。

5.高标准农田建设行动:2019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2个项目已完成,正待市级验收,共完成土地平整6030亩,泵站14座,砖砌渠道开挖公里,塘坝清淤及防渗加固76座,配套建筑物678座,田间道路路基公里,沟渠疏浚公里;省2020年度2万亩(含高效节水灌溉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目前施集镇片区(一标段)土地平整约1600亩。排洪渠清淤2100米,新建灌排土渠1500米,塘坝清淤3座;田间道路砼路350米,砂石路1900米,土路2800米;沙河镇片区(二标段)土地平整1260亩,排洪沟清淤800米,放水渠道2600米,塘坝清淤2座,田间土路6600米,砂石路1800米。2020年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建设项目分布在27个灌溉片区,涉及沙河、乌衣、章广、施集、珠龙、大柳和黄泥岗等7个镇,主要建设内容为沟渠清淤、硬化,沟渠建筑物配套,塘坝清淤加固,泵站更新改造等。

6.重大项目推进行动:推进功能农业协同创新发展,持续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调优粮食产业结构,重点发展以“稻虾米”“青谷粮油”“功能农业”等优质稻为代表的专用品牌粮食,全区绿色粮食生产基地已扩大到15万亩。发展优质高效蔬菜栽培,去年以来,南谯区新增及改造绿色蔬菜专供基地2000亩,引入食用菌加工企业1家,新增菌棒600万棒,“南谯栎菇”品牌在“长三角”地区影响力逐年提升;特色果品“黄金梨”“珠龙莓”“麦饭石桃”等已打入“长三角”多个城市,目前线上平台销售额突破2000万元。目前,南谯区还加快“长三角”绿色蔬菜示范基地和都市蔬菜保供基地的创建工作,积极打造“长三角”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和供应基地。今年以来,南谯区还积极培育乌衣镇为“长三角”区域水产品特供基地,新增特种水产品基地1500亩,推广螃蟹、青虾、鳜鱼、小龙虾等优质水产品养殖,海宝科技养殖有限公司和金盛家庭农场成功创建国家级水产品养殖示范场。目前南谯区年销售优质水产品万吨以上,80%销往“长三角”地区。

7.基础设施建设行动: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完成施集水厂管网延伸65km,新增解决和改善农村饮水困难人口万人,完成覆盖20个自然村的珠龙水厂管网延伸和覆盖6个自然村的沙黄水厂管网延伸;提升西部山区抗旱能力,完成201口塘坝和15座水库清淤扩挖;13座病险小(2)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已开工;农村道路扩面延伸工程年度90余公里建设任务已完成。

8.公共服务提升行动:持续开展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新增核减审核工作,4836人享受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发放补助资金万元,2579人享受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发放补助资金万元。完成2020年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统计、惠残民生工程绩效考核档案整理、残疾人评定残疾经费统计、结算工作;同禾康智慧养老公司签订”阳光家园”80名重度残疾人居家托养协议并已上门服务;完成对南谯区小学、中学、大学的残疾学生救助金进行发放,小学万元、中学万元.大学万元;开展残疾人文化进家庭“五个一”活动,分别开展了读书送书、观看残疾人励志影片、唱歌比赛、游园、参观展览馆活动,100多名残疾人参加了活动。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及履约率及完成率,特别是重点人群的履约率和老年人群的履约率,开展2021年度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繁荣乡村文化产业,张浦郢村省级农民文化乐园已完成建设任务,大柳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室外演出舞台主体工程完工;“公益电影与院线电影整合改革”试点工作,井楠电影院已完工。

9.乡村治理融合行动:强化党建引领。13个基层党(工)委围绕六场硬仗制定“1+N”抓党建个性化清单,扩大范围至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按季度调度推进;摸排确定4个软弱涣散村和4个后进村,4个软弱涣散村由区级层面整顿(乌衣镇白庙村、施集镇杨饭店村、珠龙镇官塘村、黄泥岗镇唐庄村),4个后进村由镇级层面整顿(沙河镇沙河社区、腰铺镇二郎村、章广镇街道社区、大柳镇横塘村);全面落实村干部12条、村书记“四项制度”、村干部职务退出办法等激励举措,对村干部基本报酬重新测算,对村党组织书记“一人一档”全覆盖备案管理,明确任职备案和履职备案的双重管理要求,共补齐配强村(社区)“两委”成员5名;完善基层自治。全面开展全省乡村治理示范县创建工作,着力将培育1镇八村打造省级治理试点,重点围绕村域治理、矛盾纠纷化解、环境卫生、移风易俗等内容,修订《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建立健全约“四会+X”制度,以村规民约规范村民日常行为,以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X”等自治组织管理村级事务,全区成立各类社会组织100余家,成员1100余名,全面推行“村民说事”、“农村小微权力清单”等基层治理品牌。加快建设法治乡村。升级法治文化阵地,构筑普法大平台,推动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成功创建珠龙镇珠龙村等5个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乌衣镇红山村等21个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施集镇李集村等33个区级民主法治示范村;

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推进乡镇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最多跑一地”改革,截止目前全区各乡镇已调解矛盾纠纷2115件,调解成功2103件,调解成功率达%。努力构建平安乡村。以平安建设为主线,争创省级平安县(市、区),平安乡镇、平安村(社区)创建率分别达到90%和92%,创建无访乡镇7个,全区组建“1+4+N”网格员队伍630个,每个网格配备网格长1名(由网格党支部书记优先兼任),网格员、党建网格员、网格指导员、政法网格员各1名,网格信息员若N名。截止目前,全区有村(社区)“两委”干部566人担任网格指导员,确定支部网格长40人,选聘其他各类网格员1890人。积极营造文明乡风。新增设置精神文明建设宣传栏125个、文化墙215处,18015平方米,通过文艺演出、搭建志愿服务宣传台、入户等形式宣传“爱国卫生运动”“公筷公勺”“垃圾分类”等文明新风,累计举办22场文明实践日活动,组织3名援鄂医务人员巡回宣讲,组织全国道德模范等约70余人加入疫情防控志愿服务队,新增评选区级好人40组51人,文明实践在“疫”线志愿服务先进典型60名,文明(最美)家庭30户,星级文明户10户,7组14人当选“滁州好人”,17户当选市级文明(最美)家庭30户,大柳镇、沙河镇新塘村、腰铺镇姑塘村、施集镇孙岗村、珠龙镇北关村获评第五届安徽省文明村镇称号,珠龙镇北关村作为安徽省推报的第六届全国文明村镇候选单位。

10.改革试点推进行动:稳步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成功进入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范围,成立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以机制创新统筹解宅基地闲置、管理缺失等问题,试点推进施集镇井楠村和章广镇太平集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井楠村将闲置“两宅”盘活利用与美丽乡村建设和文旅项目有机结合,已流转21户2600平方米闲置住宅,太平集村流转13户1280平方米闲置住宅新建中草药加工厂同步通过村集体经济合作组织与企业入股合作打造“诗意田园”木屋旅居营地项目,目前接待中心已动工。“引企入村”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支持村集体经济组织创办合作社、产业协会等社会组织57家,通过“联合+资金”“联合+指标”“联合+资源”“联合+产业”4种模式,鼓励社会资本与土(林)地、人力等生产要素结合,引导本地农户实行劳务合作,共谋划村企联建劳务合作项目11个,涉及果蔬、粮食、茶叶等12个特色产业,工业类项目5个,预计投资额亿元;区级从要素支持、资金倾斜、金融支持及产品销售4个方面出台激励企业参与“村企联建”优惠措施17条,目前已统筹各级财政资金超800万元,土地约200亩投入联建项目,带动全区29个村与44家企业实现联建,带动返乡农民创业项目9个,为全区村集体经济年创收万元,目前全区村集体经济年收入50万元以上经济强村达12个,其中100万元以上1个,63个村全部达10万元以上。

2022年个人乡村振兴工作总结9

兖州区是古九州之一,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交通便利,资源富集,素以“九省通衢、齐鲁咽喉”著称,面积535平方公里,人口万,辖6镇4街道办事处,共34个居委会,440个自然村。自2018年以来,兖州区上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刻学习领会***总书记关于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重要指示,按照“规划先行、示范带动、整体提升”的工作思路和“一年集中突破打基础、两年扩片成带抓提升、三年全面铺开成样板”工作目标,以示范项目创建为突破口,统筹推进产业、人才、生态、文化、组织“五大”振兴,推动全区乡村产业振兴在济宁“走在前、作示范”。2019年兖州区被中共济宁市委济宁市人民政府授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单项奖”。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做法

(一)健全完善工作机制。将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工作纳入全区“三重”工作,在机构设置、人员配备、一线推进、工作落实上给予了重点支持和倾斜。

一是书记抓乡村振兴落实到位。结合机构改革,成立了由区委书记任主任的区委农业农村委员会,召开了区委农业农村委员会全体会议,出台了委员会工作规则、工作细则,区委常委会会议、区政府常务会议先后多次听取乡村振兴、扶贫开发、美丽乡村等三农工作汇报,区委、区政府主要及分管领导先后多次视察三农工作、召开现场会,并作出批示,确保工作高效推进。各镇(街道)也成立了由党(工)委书记任主任的领导机构,完善“书记抓、抓书记”责任制,制定镇街党(工)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责任清单制度,领办党建突破项目,抓实“一把手”责任,进一步增强各级党组织抓党建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

二是机构运行顺畅高效。成立了由区委副书记任指挥,8位副县级领导任副指挥的乡村振兴示范项目建设指挥部,指挥部办公室抽调人员进行集中办公,实体化运作,具体负责乡村振兴示范项目综合协调、督导调度等工作。成立了由1名区级领导任组长,2-5个部门为牵头单位的五个振兴工作专班,各专门成立办公室,负责具体业务指导、工作推进。10个镇街也参照区里做法,成立机构、配备专班,健全机制、完善制度,全区上下隶属关系清晰、工作安排顺畅、任务落实得力。

三是制度保障强劲有力。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文件精神,全区先后召开了农村工作、规划编制、示范项目现场推进、涉农资金统筹整合等会议,科学编制了《全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兖州区关于加快推动乡村振兴和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的支持政策》印发《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推动乡村振兴和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的支持政策>责任分工》的通知(济兖农委发〔2019〕5号)、《中共济宁区兖州区委济宁区兖州区人民政府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实施意见》(济兖发﹝2020﹞1号)、《中共济宁区兖州区委农业农村委员会关于印发<2020年全区乡村振兴工作重点>和<2020年全区乡村振兴任务清单>的通知》(济兖农委发﹝2020﹞1号),制定了推进农业农村优选发展、小城镇助推乡村振兴、开展示范创建、落实五大专班任务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确工作职责,狠抓工作落实。严格督考调度,将乡村振兴考核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体系,制定出台了《镇(街道)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实施细则》,推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各项部署要求落地见效。对重点项目实行挂图作战,倒排工期,逐个提升。认真落实“一线工作法”,区领导每月定期到项目一线进行现场办公,问题在一线发现、在一线解决、在一线落实,提升了工程效率和质量。

二、取得的工作成效

一是“1+5+N+10”乡村振兴工作格局初步形成。兖州区科学编制了《全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制定出台了《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出台了《镇(街道)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实施细则》,将乡村振兴纳入全区“三重”工作体系,构建形成区乡村振兴指挥部统筹谋划、五个专班协调推进、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区镇村联动推进的“1+5+N+10”工作格局,着力构建乡村振兴推进机制。坚持典型带动、先试先行,着力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工程,全区有1个镇、5个村被认定为全省首批乡村振兴示范镇、村,3个示范区被批准创建市级乡村振兴示范区。2020年7月兖州区被纳入山东省第二批乡村振兴“十百千”工程示范区创建范围,5个村被纳入示范村创建范围。

二是市场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加快发展。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全区注册农民合作社823家、家庭农场206家,发展50亩以上种粮大户746户。土地流转面积30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65%。发展壮大粮油加工、农机装备、肉鸭养殖、中草药种植“四大产业集群”,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3家,形成了以百盛生物、益海嘉里、今麦郎等农产品精深加工集群,创建省级标准化生产基地3处、省知名农产品企业产品品牌2个。被农业部认定为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

三是“十百千”工程示范工程初现成效,探索了适应本地的发展模式。着力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工程,1个镇、5个村被认定为全省首批乡村振兴示范镇、村,今年兖州区被列为省第二批乡村振兴“十百千”工程示范区。积极探索乡村振兴发展模式,漕河镇管家口村党支部领办企业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经验做法得到省委副书记杨东奇批示和肯定。新兖镇牛楼社区坚持党建引领,以“政府主导+公司运营+村民入股”模式,打造了牛楼小镇田园综合体。全面推进乡村振兴“1+1+N”示范模式,以新兖镇牛楼和小马青为中心的滨河示范区、以大安西垛村为中心的瓜蒌种植、以小孟镇梁家村为中心的中草药种植、以漕河镇管口村为中心的特色农业种植初具规模,均可带动周边3—4个村实现发展。

四是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稳步增收。探索形成资源有效利用型、发展物业经济(租赁)型、土地规模经营型、村党支部领办创办经济组织型、村企合作(联姻)型等九种集体经济发展模式,2019年所有行政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万元,预计今年年底60%的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万元。

五是五大振兴统筹发展,基层社会治理能力有效提升。培育乡村好青年省级2名、市级4名、区级40名,1人被授予“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荣誉称号。农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省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达到33个,市级“清洁村庄达到62个,林木覆盖率达到%。农村文化丰富多样,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打造了“蒲公英夜堂”新时代文明实践品牌,开展志愿服务活动200多场次。着力提升乡村治理能力,新兖镇小马青村“积分制”经验做法上报中央农办。

三、下步工作重点

我们将以入选山东省第二批十百千示范区为契机,按照“一年集中突破打基础、两年扩片成带抓提升、三年全面铺开成样板”的发展目标,围绕“一环、两带、三组团”的发展框架(“一环”,即以济阳路、谷肖路、金谷路、南环城路为示范轴;“两带”,即泗河绿色发展带和洸府河生态休闲带;“三组团”,即以颜店镇、新驿镇为带动的苗木种植、林下经济、特色养殖组团,以小孟镇、漕河镇为带动的高附加值经济作物生产、深加工组团,以大安镇、新兖镇为代表的农工旅融合发展组团),以重点镇、特色镇、示范村为基础,实施乡村振兴三年行动(2019年-2021年),乡村振兴示范区初见成效,形成符合我区实际、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齐鲁样板。

——示范创建取得显著成效。2020年,巩固示范点建设成果,集中力量打造示范区。在巩固示范片点创建成果基础上,集中力量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片区,着力在村庄基础设施、环境整治效果、特色文化挖掘、产业项目发展等方面进行打造,解决好建设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巩固全区乡村振兴建设成果。到2021年,示范镇、示范区初见成效。突出集体经济增收、绿化提升、产业发展等四方面内容,形成符合我区实际、可复制、可借鉴的乡村振兴之路。

——农业产业提质增效。2020年,全区乡村产业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建立起配套的规划发展体系、政策支持体系、制度管理体系和考核监督体系。2021年,全区35%的村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农业重点龙头企业达到50家,家庭农场发展到150家、专业合作社发展到750户,培育示范主体10家,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10处。

——农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到2021年建制村通硬化路比例达到100%、农村规模化供水覆盖率100%以上,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农村规模化供水覆盖率达100%以上、行政村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粪污无害化处置综合利用率达到100%,基本实现农村清洁供暖。

——人才保障基础扎实。2020年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符合时代要求、具有引领和带动作用的乡村人才,基本满足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到2022年,全区基本建立起机制完善、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人才支撑体系,为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注入源头活水,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

——农村基层党组织坚强有力。到2020年,五星级村党组织达到40%以上,全部达到三星级以上;2021年达到50%以上。村务监督委员会建设实现全覆盖,村级自治组织规章制度健全完善,在村党组织领导下分工负责、团结协作、有序运行,积极发挥作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进顺利,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同步建立,运行规范。党建带群建、带社建工作推进有力,群团组织基层阵地更接地气、更加稳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健康发展、不断壮大。

2022年个人乡村振兴工作总结10

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是***总书记亲自部署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作为文昌市铺前镇一名乡村振兴工作队员,两年来,我坚持以***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围绕“十抓十好”工作主题开展乡村振兴工作,推动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目标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深感荣幸。静心回顾这两年来的工作生活,收货颇丰,现将工作情况简要总结如下:

一、配合乡村振兴工作队其他队员以及村两委干部开展开展疫情防控,第一时间会同驻点组、村两委干部进行专题研究并作出部署,积极做好宣传工作,切实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组织村干部、村民采取积极行动,进行全面摸排和宣传工作,采取打电话、发短信、广播喊话、悬挂警示标语等方式,将疫情防控有关信息和要求及时传达到每家每户每个人。

二、在积极防疫的同时做好复工复产工作。全力做好交通运输、要素保障、防控物资协调等各项服务,在确保防控安全的前提下,有序推动各类企业复工复产,全面有序复工。着力解决疫情期间复工复产工作中的突出制约问题,全力支持和推动复工复产工作有序进行,尽可能降低疫情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大力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对通村道路、垃圾堆放点、房屋内外、卫生死角进行彻底清扫,坚决清除我场垃圾乱扔、杂物堆放、污水乱排等问题,做到环境卫生整治全覆盖。会同驻点组和村两委对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加大宣传、教育和引导。农民是维护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果的主体。要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常抓不懈,需要加大宣传、教育和引导,不断提高文明素质,牢固树立环保意识,培养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真正让农村人居环境不断优化,让乡村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

四、开展农村“厕所革命”工作。积极配合村委会大力实施“厕所革命”,美港村委会干部及乡村振兴工作队先在全村范围内进行厕所革命的宣传和普及,通过悬挂横幅及分发传单等方式让更多村民知晓厕所革命及厕所革命排查的重要性。经过前期宣传后,美港乡村振兴工作队会同美港村委会村两委干部在分片进村入户进行农户厕所排查工作,对村委会辖区内农户逐户进行排查。每到一户,工作人员认真排查,详细了解农户厕所情况,包括建造时间、建造格式、户厕类型等相关信息,并进行登记,以便录入系统。

回顾两年以来的工作,不足之处还是存在,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认真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发扬成绩,克服不足,争取工作再上新台阶。

2022年个人乡村振兴工作总结11

五村村位于小河镇中心地段,该村距圩镇1公里,S454省道、X064县道穿境而过,交通便捷。全村有10个村民小组,676个居民户,2703人,党员38人,2019年人均收入6000元,是一个以生产蔬菜、水稻为主的农业村。自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以来,我镇重点围绕“产业引领、文旅结合、秀美乡村”三个关键词,着力在五村村打造乡村振兴小河样板。现将我镇五村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关情况汇报如下:抓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我镇严格按照“七改三网”、“8+4”建设要求,重点抓三个方面。一是村组道路建设工作。现完成建设点周边入户便道整平路基300平方米。同时硬化广场铺贴400平方米,路基平整回填碎石1480平方米,改水沟500平方米。二是环境整治亮化。下卫、中间屋等建设点上所有空心房、牛栏、厕所已全部拆除到位;已完成外墙粉刷5000平方米,外墙漆已完成7500平方米,铺盖琉璃瓦300平方米,砌挡墙90平方米,回填绿化种植土450平方米。三是抓庭院美化工作。组织民工出工清理路边柴草、垃圾300余堆,购置垃圾筒10个。基础设施的建设,解决了五村村最想解决,也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打牢了五村村进一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基础,增强了发展能力。目前,五村村乡新农村建设正紧张有序地向前推进。后续将会添置文体娱乐基础设施,建设鱼塘等项目使阵地规范化建设上档升级。

2022年个人乡村振兴工作总结12

2021年,乡村振兴办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脱贫攻坚为导向,认真践行“依托城市发展、服务城市建设”发展理念,奋力推动全镇乡村振兴工作再上新台阶、开创新局面。现将今年以来我镇乡村振兴工作总结如下:

一、2021年工作总结

(一)以产业振兴为引擎,激活农村发展新动能。

1、关于特色产业

围绕“挂面”非遗文化谋划产业振兴。一是弘扬挂面文化。深挖“挂面”历史文化,推动挂面文化与《村规民约》互融互通,围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重点工作开展志愿者服务。今年以来,开展挂面文化节活动2次、志愿者服务10余次,志愿服务人数3000余人。二是做强挂面产业。推行“传承人+农户+公司”抱团生产模式,实施“区域品牌+企业品牌”双品牌战略,依托“魅力中国城”等主题活动推出“一碗面,一座城”城市品牌。目前,全镇累计培育企业20余家、加工作坊500余家,年产挂面50余万公斤、产值2000余万元,人均年增收入2800元。三是打造挂面小镇。推行“农村展新颜、产村相融合”的文明新村发展模式,加快核心区风貌改造,打造集文化传承、农业体验、观光旅游为一体的乡村旅游地,推行轻钢结构体系和装配式建造新技术。今年,累计接待游客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00万元,建成装配式农房样板5栋。

2、关于村落宜居

各村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确实解决环境脏、乱、差改善村居环境和生活环境,按照建设宜居农村要求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设施完善,环境整洁,社会和谐的标准。村内道路硬化路面平整与外界交通通畅,出行方便,道路两边进行植树绿化,村道卫生状况良好,设有垃圾池,生活污水治理,村内集中(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养殖污水能集中收集在沼气池处理,垃圾日产日清。

3、关于乡风文明

一直以来不断探索加强乡风文明建设,传播文明新风尚,强化宣传,让文明之风在农村广泛传播,广泛刷写文明墙,充分利用广播、板报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不断涌现“文明家庭”“和谐农家”户数增加让文明之花在农村盛开,邻里之间更是相处融洽。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2018年,觉慧村被省政府评为省级“四好村”。

4、关于村级治理

坚持政府引导,群众参与的原则,各村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党员代表大会,制定了村规民约制度,选出保洁员,建立清洁队,为宜居乡村建设夯实基础。重点落实村“绿化”“净化”“道路硬化”等工作,同时积极推进“改厕”“改厨”工作,在推动宜居乡村过程中实施网络化管理机制,网络员积极开展宜居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普及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生态理念。各村无“村霸”等黑恶势力,违法犯罪发生率低。

5、村民生活

以提高农民经济收入为目标,在示范村觉慧村大力发展传统手工挂面的生产,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新发展生产大户16户,营销大户10户,电商5户,从事手工挂面供销人员达200余人,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500元,在镇各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各列前茅。全村医疗养老保险覆盖率达95%以上,村内低保、特困人员救助措施到位,落实精准扶贫政策。

(二)加快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一是完成镇藤椒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项目、金马中药材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项目、喜胜村种养循环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项目。二是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在乡村振兴示范带、公路沿线以及场镇投放垃圾分类收集亭位7处,在山寨村日间照料中心、喜胜村“朱珠园”产业基地修建公共厕所2处,在百梨村、金马村、花园村为732户农户实施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为7个村积极申报“美丽·宜居乡村”,入选精品村1个、创建村2个。

(三)稳步推进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持续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在各村组新添置垃圾桶981只,聘请保洁公司日产日清。办理回复环保信访件10件,向5家污染企业发放整改通知书。修建污水处理设施2处,治理黑臭水体2000米米,制止露天焚烧秸秆20余起,拆除违章搭建2000平方米。

(四)扎实有效开展社会治理工作。一是深化禁毒整治,摸排制毒高危场所310处,摸清75名“六类重点人员”,压紧压实管控责任,铲除罂粟种植2处2株。二是抓实信访维稳,常态化排查问题苗头,注重初信初访,化解矛盾纠纷570件次。三是扎紧安全防线,摸排整治道路交通、塘堰管理等安全隐患14处,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响应机制,组织开展综合应急演练1次,全年未发生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

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习宣传不够到位。一是各部门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均以项目建设为重,对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内涵和目标任务,思考不全,把握不准,目标不明。二是宣传不到位,群众对开展乡村振兴战略知晓率不高,思想认识不足,造成了干部和群众对乡村振兴战略想法不一,思路不清,积极性不高。三是组织相关部门干部、村干部及示范村群众外出参观学习的力度不强,在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方面办法不多,造成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经验不足、方法不当、思路不宽。

(二)实施规划不够完善。一是在制定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中,前期调研不够深入,特别是对本地的地域环境、人文特色、资源禀赋等方面考虑的不够周全,没有完整地纳入规划。二是广泛征求村“两委班子”和群众意见建议不够,不同程度存在规划与乡镇村社实际结合不紧密,制定的规划缺乏群众性、综合性、可行性、超前性、长效性。

(三)部门配合不够紧密。一是镇各相关部门各自为政,相互协调配合不够,相互制约因素较多,项目落地难,实施进度缓慢。二是项目资金利用率不高,特别是在整合资金、捆绑使用方面办法不多,思路不宽,造成资金分散,项目效益难以发挥。三是项目建设投资力度不足、建设资金缺乏、融资难度较大。加之,项目督促、协调不够,影响了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推进。

(四)产业结构较为单一。一是主要产业以农业为主、特色产业分布不均衡,产业单一,基础薄弱,市场竞争力不强,转型升级难度较大;二是产业化进程缓慢,龙头企业少,且规模小。生产技术水平不高,精深加工不够,产品附加值不高,“公司+合作社+基地+农牧户”经营模式尚未形成产业链条。三是由于受客观条件限制,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缺乏专业人才、技能人才和乡村能人。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加强领导,统筹推进

为全面贯彻落实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相关文件精神,切实抓好我镇乡村振兴先进示范村创建工作,健全机制成立示范村建设领导小组,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形成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高效务实的队伍。

(二)因地制宜,科学规划

规划是乡村振兴建设的龙头,必须结合村实际,始终把高标准、全覆盖的理念融入到规划中,以规划设计提升建设水平。规划村,坚持点、线、面统筹发展,优先对交通区位优越、资源条件丰富、景观资源独特、文化内涵丰富的社进行重点打造,具体建设中实行分类指导,要注重从细节入手,因地制宜,差异化、个性化、人文化开展镇、村风貌设计和景观建设,体现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体现一村一特色。坚持“小尺度、融自然、承乡愁”的原则,求精,不贪大;求好,不图快,建设一批能体现我镇山水人文特色的“美丽·宜居乡村”精品村。

(三)保护生态,改善环境

乡容乡貌的打造能间接影响招商引资吸引力。政府把垃圾、污水、绿化等基础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的重点环节抓实抓好。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功能配套;加强村庄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工作。全面推行农村垃圾分类处理、农村户用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和农村污水治理。村庄绿化实现森林围村,注重房前屋后、庭院内外的绿化、美化工作,积极发展庭院经济。

(四)产业支撑,增收致富

继续扩大挂面产业规模,建设高标准、高质量的特色现代农业园区,打造名、优、特、新农产品,适度推广规模化经营,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促进农业现代化。在园区范围内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升工程,推动农业与旅游深度融合,延伸产业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五)强化宣传,营造新风

加大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的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关心、关注、关爱乡村振兴示范村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发挥《村规民约》在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和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应用《卫生公约》、《文明公约》、“六好”标准等有效手段,促进幸福美丽乡村群众养成好习惯,形成井然有序的新村新秩序。发挥好“三讲三爱两进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内容的年画、宣传画引领好风气,引导群众形成和展现“四好”新村新农民的精神风貌,形成广泛的社会主义农村新风尚。

(六)整合资金,撬动资本

实施涉农资金整合计划,用好惠农支农政策,应遵循“性质不变、用途一致”原则归类整合各部门涉农政策资金,向乡村振兴倾斜,各类建设项目、资金优先安排,切实提高涉农资金的使用效率,真正发挥有限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引导、带动作用,充分撬动社会资本。

(七)加强督导,狠抓落实

严格落实乡村振兴工作的职责和任务,强化督导,落实人员,压实责任,确保2021年市级、省级乡村振兴战略示范村创建目标的顺利完成。

35 26706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