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阵地建设情况报告【参考4篇】
【导言】此例“社区阵地建设情况报告【参考4篇】”的文档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社区阵地建设情况报告【第一篇】
为认真贯彻全省街道社区党的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精神,推进社区“三有一化”(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场所议事,实现社区党建区域化格局)建设。3月12日,县委组织部成立两个调研组深入义宁镇百汇、万坊等八个社区,通过座谈交流、听取汇报和实地察看等形式,就社区办公场所、经济状况、工作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20xx年,在南崖、卫前、万坊、西摆四个居委会的基础上,成立了宁红、凤凰山、南崖、西摆、万坊、衙前、卫前、百汇八个社区居委会,均属纯居民型社区,共有居民34120户,人口13万。一是社区办公用房情况。各社区均属租借其他单位或民房办公,既无会议室也无党员活动室。宁红社区租用民房办公,每月租金700元,其余七个社区的办公用房由国税局、财政局、房管局、工商局、建行和宁州镇企办无偿提供,其中南崖社区在南崖景苑拥有一套120㎡的办公用房,但因无钱装修没有进去办公。二是社区干部工资和办公经费情况。干部工资县财政每月补贴书记、主任600元,一般干部500元;镇政府每月补贴300元;县民政局每月补贴书记、主任100元、一般干部90元。办公经费每年8000元。三是社区干部配备情况。八个社区均配有书记和主任,现有工作人员38名,其中男性3名。大专学历以上12人,高中学历23人,初中学历3人;平均年龄岁,45以上的5人,30-35岁32人,30岁以下的1人。日常工作要承担17项行政性事务,往往是白天上班、晚上收卫生费,工作负荷比较重。四是党组织和党员队伍情况。各社区均成立了党组织,百汇社区为党总支,其他七个为党支部。共有党员1014名,其中流动党员287名、下岗党员375名、无法联系党员149名、60岁以上党员366名。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下,我县城镇社区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但随着城区的快速扩张、人口的迅速增长,社区建设中的深层矛盾也逐渐凸显,主要表现为管理体制不畅,办公场所紧张,经费保障不足,服务质量不高,党建基础薄弱和社区意识不强等六个方面。
1、管理体制不畅。一是管理职能行政化。社区工作以完成上级布置任务为主,除日常工作外还要承担街道、县委县政府和其他职能部门交办的各种行政性任务。二是权责利不统一。部分职能部门本应下放给社区的权利没有下放,或名义上将职能下放,实际上是工作下放而权利不放,社区大量的时间花在“协助”部门工作上,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的工作职责因工作繁重而淡化。三是工作缺乏合力。辖区内的企事业单位、医院、学校等单位的服务设施和闲置资源的共享,听任单位领导意愿,缺乏有力的约束机制,没有形成“驻于社区、关心社区、建设社区”的良好氛围。
2、办公场所紧张。一是办公用房紧缺。八个社区的办公条都比较差,办公面积平均61㎡,特别是西摆社区一下大雨就浸、南崖社区一下小雨就漏。二是活动场所缺乏。各社区都没有党员活动室和会议室,公益性娱乐场所几乎没有,平时搞活动、开会靠向其他单位租借。三是《修水县房产开发项目建设管理试行办法》(修政办发[20xx]38号)关于住宅小区按建筑面积%提供社区用房的规定执行不到位。
3、经费保障不足。一是财政投入相对滞后。近年来,随着社区作用凸显和管理重心下移,社区承担的工作任务逐渐增多,但“费随事转”的原则却并未得到很好的贯彻,在承担工作的同时经费难以落实。基层组织建设资金向农村倾斜,社区硬件建设投入不足。二是干部待遇相对偏低。书记、主任1000元/月、一般干部890元/月,与县城其他类似工作岗位收入有一定差距,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区干部工作积极性。三是办公经费相对短缺。随着城区居民增多、服务要求提高、工作量增大,每年8000元的办公经费远远无法满足社区办公实际需要。经费短缺导致一些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无法开展,市民服务难以落实,工作显得被动。
4、服务质量不高。受活动场所、办公经费等客观因素影响,社区服务水平还相对滞后,具体表现为:一是服务内容单一。社区平时主要围绕政府职能部门开展工作,服务内容以政府部门安排的工作为主。对市民需要的托幼、保健、娱乐、家政、保洁等服务还很欠缺,活动的形式和内容缺乏吸引力,不能满足市民需求。二是服务设施缺乏。很多院落、楼栋没有活动场地,如万坊、宁红和南崖等社区要么活动场地小,要么没有活动场地,市民无法就近开展活动。三是服务主体单一。政府和社区包揽了许多本应由市场提供的服务项目,而新型社区服务业又还没有形成规模,在引导非营利性组织、社团、协会等民间组织发挥作用方面还有待加强。
5、党建基础薄弱。社区党建阵地建设非常滞后,大多数没有党员活动室,没有党建宣传栏。党建意识淡薄,党建氛围不浓,党内活动贫乏,党员管理缺位,党组织和党员作用发挥不明显。“三无”党员(无固定住所、无固定单位、无固定收入)游离于党组织管理之外,对“三不”党员(不参加组织生活、不按时缴纳党费、不做党组织分配的工作)缺乏有效管理。
6、社区意识不强。当前社区行政化现象普遍,工作方式以行政指挥为主导,简单地把社区工作等同于完成部门交办的任务,社区服务比较滞后。而政府部门往往把社区当成“下属”,直接向社区安排行政工作,这种结果导致了市民对社区工作认识的模糊,认为社区就是办办 证明、管管卫生,对社区工作不关心、不支持,有事习惯找单位,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甚至有的国家干部连卫生费都不愿交。
三、意见建议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在充分听取社区党员、干部和市民意见,广泛借鉴外地社区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修水社区实际情况,提出如下意见建议:
1、进一步健全理顺社区管理机制。一是建议实行常委挂点联系社区工作制。一名常委联系一个社区,每季度定期召开一次社区党建工作联系会,协调解决社区建设中的难点问题。二是建议建立社区共建共享机制。出台相关规定要求驻区单位积极支持社区建设,帮助社区解决实际困难,将闲置资源无偿或低价提供给社区使用,单位服务及活动设施无偿向社区开放。同时,要求居住在社区的机关党员干部积极参与社区组织活动。三是建议实行社区工作准入制。职能部门凡拟将其组织机构、考核评比、专项调查等事项及社区职能以外的工作进社区的,应通过一定程序向社区主管部门提出申请,未按要求申报审批的,社区有权拒绝执行。
2、逐步解决社区办公活动场所。一是建议将社区办公活动场所纳入政府规划。在政府建设廉租房、安置小区、公益服务设施时,将社区办公用房一并纳入考虑,同步规划建设。二是建议将社区办公活动场所纳入村级活动场所建设范围统筹考虑。在争取上级政策性资金扶持的同时,县、乡财政每年配套一定数额的资金,通过新建和购买等形式逐年解决社区办公活动场所问题。三是建议将南迁单位闲置办公用房调配给社区使用。对搬迁至城南办公的单位闲置用房划拨给西摆等暂无适当办公场所的社区使用,对百汇和凤凰山等社区借用办公场所仍适应办公使用的,可将产权直接划拨给社区。四是建议按照(修政办发[20xx]38号)文件规定,规模小于50000㎡的住宅小区,开发单位应无偿提供不少于30-50㎡的社区用房;规模大于50000㎡的住宅小区,开发单位应按总建筑面积%无偿提供社区用房。
3、建立健全社区经费保障机制。一是建议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适当提高纯居民型的社区办公经费补助标准,按社区人口比例划拨一定人头工作经费。二是建议按照“费随事转”要求,对超出社区职责范围又确需社区承担或配合的工作,按照有偿服务的原则,由相关部门解决相应的工作经费。三是建议鼓励社区兴办经济实体,开展家政、保健、娱乐、物业等有偿或低偿服务。四是建议出台相关规定要求驻社区单位在物力和财力上对社区建设予以支持。五是建议在财力许可的范围内进一步提高社区干部经济待遇。
4、努力提高社区服务能力。根据市民生活需要,对社区内场地资源进行整合,鼓励驻社区单位、社会组织和服务机构开发、开放市民需要的体育、娱乐、文化等活动设施,解决当前文化娱乐场地缺乏的问题。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各类民间组织创办各类社区服务企业,鼓励待业人员和下岗职工开办社区服务项目,以市场化方式推动社区服务,防止政府在社区建设中大包大揽。
5、全面提升社区党建工作水平。一是建议调整社区党组织设置。按照“一社区一总支”的原则和“无组织抓组建、有组织抓规范、有规范抓创新、软弱涣散抓整改”的要求,调整社区党组织设置,设立八个社区党总支,下辖若干党支部。二是建议开展“社区党建基础工作建设年”活动。对社区党建的硬件和软件建设进行全面规范,力求做到党建氛围浓厚、布置美观大方、资料规范齐全、数据准确详实。三是建议继续深化“党员干部监督进社区”工作和“受社区欢迎的干部”评选表彰活动。四是建议开展“组织找党员、党员找组织”活动,对在职党员、流动党员、离退休党员、下岗党员进行分类登记,对在职党员实行“双管”,对下岗党员实行“接管”,对离退休党员实行“共管”,对流动党员实行“协管”,对居民党员、复转军人、毕业学生中的党员实行“统管”。五是建议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终端站点延伸到每个社区。
6、进一步调整社区布局设置。鉴于从城南四小以西均属宁红社区管辖范围,人口太多、范围太广,建议将宁红社区分设为两个社区。
阵地建设情况总结报告【第二篇】
新形势下加强文化阵地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是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任务,是贯彻落实党的xx大、xx届三中、xx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有力抓手。近年来,我市突出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全力加强文化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基本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建好文化阵地,完善公共文化设施。
1.新图书馆落成启用。2013年初,新落成的城区综合图书馆正式向市民开放,新馆投资3800多万元,建筑面积7864平方米,成为我市标志性的文化阵地。到目前馆藏书数量超过30万册,开辟有成人借阅、少儿借阅、读者报刊阅览室、展览厅、多功能报告厅、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等10多种功能性窗口,2014年市财政加大了对图书馆的投入,通过采购新书,安装通借通还设备,盘活藏书等多种形式,完成了“全市公共图书馆藏书量新增万册”这一为民实事项目。
2.乡镇文化站规范化建设全面完成。2012年,我市按南通市的要求对全市12个镇乡综合文化站进行规范化建设,市财政投入200多万元根据各乡镇文化站的建设规模和质量,以奖代补推进建设(达到500平方米的合格站奖励20万,达到800平方米以上的示范站奖励30万)。2013年底,全市12个镇乡均已建有500——1000平方米不等的文化站阵地,并通过了南通市验收评估。每个站均按规定建有多功能活动厅、书报刊阅览室、万册图书室、辅导培训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健身房、棋牌室以及室外活动场地等八项以上公共空间设施场地。
3.村级文化设施基本完善从2006年至2009年,我市完成了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和农家书屋建设,全市256家行政村均按照标准建有健身房、娱乐室、农家书屋和室外活动场地,农家书屋平均面积在30平方米,藏书数量均达到1500册,并建有文化信息资源基层服务点,农家书屋已实现全覆盖,至此,我市初步完成市、镇(乡)、村三级文化服务的网络建设。从2012年起,吕四港、汇龙、北新、寅阳等镇均已创建成南通市农家书屋先进乡镇,农家书屋藏书量均达到或超过2500册,大部分农家书屋还与关工委共建成农村校外辅导站。
二、管好文化阵地,整合开发文化资源。
1.推进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图书馆、文化馆和乡镇文化站向社会免费开放。尤其是图书馆加强服务窗口管理,实现全部免费开放,目前拥有持证读者3万多人,年平均接待各种读者近20万人。文化馆以极其有限的场地和资金,克服困难,加强管理,实现全免费开放。2012年起开始推出“百姓自助舞台”;2013年起每月开设一次“少儿梦想舞台”;2014年,在文体室开放的基础上,举办年度“中国象棋擂台赛”,每周、每月、每季进行晋级赛,年度进行总决赛,吸引了广大市民朋友。
2.加强文物保护开发利用。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抗大九分校”旧址主体修缮工程已经完成,在此基础上建成了纪念馆,包括三个主题馆和二个附馆,三个主题馆为:张謇垦牧教育纪念馆(东疆启明)、抗大九分校纪念馆(东南烽火)和东南中学校史馆(东风永健);二个附馆为:“足迹追寻”和“启东军旅群英谱”。今年3月11日举行了开馆座谈会,开国大将、抗大九分校校长粟裕长子、中将粟戎生等与会参观。“抗大九分校”纪念馆其将成为我市重要的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以修复合作镇天主教堂为核心、占地近300亩投资近3亿元的江苏圣合玫瑰文化产业园一期工程基本完工,其中的曹家镇天主堂已修复完成,今年将开放营运,服务于广大市民。
3.提升广电公共服务水平。在实现广播电视双入户、数字电视整转的基础上,全力实施农村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这一惠民工程,做好宣传、组织动员、设备器材供应、入户安装等工作,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了95%以上,农村调频广播也实现了应装尽装,去年底我市户户通工程通过了省级验收。农村广播应急工程基本建成,总投资779万元的室外音柱(高音喇叭)安装工程基本完成。目前各行政村每只埭每隔200米就有一只室外音柱,成为基层政务信息发布、政策宣讲和灾害预警应急指挥平台,既大大方便了镇村干部开展工作,又能使老百姓及时了解镇村工作动态,深受农村广大干部群众的欢迎。
三、用好文化阵地,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1.做优“村村乐”、“百姓自助舞台”品牌。充分利用村公共服务中心,采取政府主导、镇村主办、企业支持等多种办法,开展“村村乐”群众文化活动。演员是“草根”的:一批剧团老演员、退休教师、镇村少年宫的文艺骨干、大学生村官被组织起来,不少农民也参与了进来。节目也是“草根”的:把一大批具有节目创编能力的民间艺术工作者汇聚起来,数百个节目先汇编成书,涵盖了顺口溜、小品、快板、表演唱、相声、说唱、三句半、朗诵等多种表演形式。从而形成了以汇龙镇“村村乐”为代表的乡村文化活动品牌。市文化馆每周开设“百姓自助舞台”,每周一次,每年演出60多场,还举行“百姓自助舞台”文艺精品节目展演,开通“网上百姓自助舞台”,对演出节目进行网络展示,使之成为百姓自娱自乐的舞台和繁荣群众文艺的沃土。
2.举办“启东好声音”“起舞东疆”活动。整合文化与广电资源,结合“送戏下乡”,开展群众文化主题活动。2013年夏天,“启东好声音”拉开帷幕,活动采用零门槛的准入形式,共吸引了各行各业、各年龄层的1000多名选手报名参赛,上至85周岁的老人,下至14周岁的孩童,创造了启东历参与人数最多参与面最广影响力的音乐赛事。2014年夏天,“起舞东疆”全民舞蹈秀圆满举行。分为海选、复选、决选三轮进行,参与人数3500多人,共计340余组,其中年龄的80岁,最小的仅有4岁,每场都吸引两三千人驻足观看,活动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3.开展“正能量加油站”主题活动。以村公共服务中心、社区休闲文化广场、网格健身点等阵地为依托,通过买单赠送便携式音响设备,创新性地在城乡和社区建设“正能量加油站”,组织群众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及时宣传党的政策法规,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家庭、深入社会,深入人心。2014年共组织群众开展了5000多场次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及时宣传党的政策法规等,吸引了70多万人次参与。
4.办好“启吾大讲堂”系列文化讲座。利用新图书馆这一阵地,以“启吾大讲堂”为载体,举办好每月一次的文化讲座、每季度一次的专家学者讲座,同时办好全市中国画、书法作品展览等活动,拓展市民文化视野。2014年邀请专家学者举办各类讲座19场,举办书画摄影等文化展览活动15场。
近年来,我市文化阵地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我市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新形势不够协调,与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不相适应,与上级政府要求和先进兄弟县(市)存有较大差距。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大型公共文化设施的网络覆盖率低。除新建成的城区综合图书馆外,缺少博物馆、大剧院和展览馆等大型市级文化基础设施阵地;文化馆租借在外十多年,且建设标准过低。二是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少。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省定标准为1200平方米,目前我市还不到1000平方米(海门为1500平方米,通州为1550平方米)。三是公共文化设施设备短缺。从市区看,市图书馆藏书的质量、数量仍不能很好地满足市民的阅读需求,缺少图书流动车等设施设备;市文化馆面积不足、场地狭窄、设施老化、无流动演出车等设备,无法提供足够的文化活动开放场所;街道、园区及社区文化室建设相当薄弱。从镇乡看,虽然均建成规范化文化站,但有的镇乡文化站位置偏僻、人气不足,导致文化活动组织难度大,群众的文化需求得不到有效保障。
加强文化阵地建设,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的根本要求,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热切期盼,是进一步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重要举措。我们要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把文化阵地建设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为全市上下奋力谱写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新篇章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重点要在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在规划建设上下功夫,建好城市文化地标。要全力推进市文化艺术中心建设。按照前期规划,文化艺术中心选址在新城区蝶湖西侧,规划面积200亩,拟建文化馆、版画院(美术馆)、博物馆、展览馆、大剧院等大型公益性事业场馆,目前同济大学已完成规划设计方案,正在编制设计方案,下阶段争取市委、市政府在土地、资金等方面给予全力扶持,使筹建工作得以实质性进展。
二是在布局管理上下功夫,不留文化服务盲区。全面编制南、北街道、开发区文化站的规划建设,加强社区文化室内部设施建设和管理,实现全面免费开放,使市区文化阵地建设和管理网络不留盲区,惠及广大市民。同时推动市区综合图书馆镇乡分馆建设,实现全市镇乡图书借阅一卡通服务。加大公共图书馆购书经费投入,继续开展好“全民阅读、书香启东”系列活动。重点推进城乡阅报栏建设,要加大财政投入,在乡镇文化站、村级文化活动中心、社区文化活动室及车站、公园、宾馆等公共场所,建设城乡阅报栏,营造“读书为荣、读书为乐”的浓厚阅读氛围。
三是在开展活动上下功夫,繁荣发展群众文化。以xx届xx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为指导,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以“传递正能量共建好家园”为主线,开展好群众文化活动,放大“正能量加油站”、“村村乐”文体活动、“百姓自助舞台”等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效应,全力实施文化“四送”工程,精心组织第xx届“启东好声音”活动。尤其要规范正能量加油站建设,达到“五有”基本要求,即要有音箱等必要设施、统一形象标识,有相对固定活动场地,有积极主动负责人,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丰富活动内容,有正常工作机制。积极促进“正能量加油站”进企业,推动企业文化建设。
四是在优化机制上下功夫,共建共享公共文化。要强化组织领导机制。组建市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组,由市政府领导亲自挂帅,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要强化资金投入机制。市财政每年拨专款用于保障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市文化馆和各乡镇文化站全部实现财政全额保障,市图书馆年购书专项经费逐年增加。要强化人才保障机制。乡镇文化站至少配备1名专职人员,行政村(社区)至少有1名以上文化管理员。并大力加强基层文化干部培训,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志愿者队伍建设,扶持培育群众业余文艺团队。要强化绩效评估机制。建立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工作考核体系,纳入全市重点目标任务考核和领导干部考评。定期开展群众满意度调查测评,形成公共文化服务公众评价机制。
社区阵地建设情况报告【第三篇】
近年来,小孟镇,按照“经济主导工业化,农业生产产业化,各项要素城镇化”的总体思路,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实施的原则,高度重视,做好结合文章,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逐步把小孟建成规划布局合理,配套设施完善,服务功能提升,生态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小城镇。近日,小孟镇政协委员活动组组织7名政协委员听取镇有关部门负责人汇报、实地考察镇驻地、史王、张王居民楼建设工地,调研情况如下:
一、基本情况
小孟镇位于兖州市西北部。全镇东西长13公里,南北宽9公里,总面积5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万亩。辖4个管区,42个行政村,总人口万人。目前,镇驻地、史王、张王、太平,三点一心正在建设中,史王村一期工程建设已经完工。
二、做法经验
1、坚持规划先行,分步实施。去年,我们聘请了省建筑大学规划设计院为我镇进行了高标准规划,目前,规划工作已经完成,等待专家评审。根据总体规划,把全镇42个行政村规划成“九点一心”,即海子中心村、苏户中心村、太平中心村、河庄中心村、史王中心村、张王中心村、桑园中心村、吴寺中心村、函丈中心村及镇驻地。42个行政村原村庄占地面积8835亩,通过规划,“九点一心”占地亩,可节约土地亩。尤其对镇驻地进行了详细规划,提出了“八村合一”社区化建设方案。
目前,这项工程正在实施中,规划后的镇驻地占地1575亩,共设计高层住宅楼180幢,可容纳5688户,2万余人。社区内规划六大功能分区;居住区、文教区、办公区、商贸区、中心区、休闲娱乐区;建文化中心广场一处,占地约8000平方米;集文化、电信、邮政、民政、司法、派出所、计生服务为一体的社区服务中心8000平方米;农贸市场1500平方米;商业门头20000平方米。在住宅楼房设计上,以多层建筑为主,既体现现代化风格,兼顾农民生活习惯,又限度的节省投资,节约用地。目前,镇驻地供销社开发建设已经规划完毕,即将启动。
2、坚持政府主导与村民自治相结合。镇党委、政府组织编制社区建设规划,指导监督党支部村委会按照村民自治的要求组织建设施工。村党支部村委会负责按照村民自治的要求,充分发扬民主,严格依法办事,组织好工程建设。严格决策程序,坚持公开透明,让群众享有规划建设全过程的知情权、参与权。村成立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和监督小组,负责社区建设的组织实施和监督。目前,我镇史王村居民楼已完成装修,首批居民即将入住。太平、张王、刘李村居民楼正在施工建设中。
3、坚持楼房建设与配套设施建设相结合。我镇始终坚持社区建设不仅只是拆了平房建楼房,重点是要配套完善服务设施,搭建服务平台,让农民群众享受到与城市居民一样的公共服务。坚持建新与拆旧相结合。建新必须拆旧,原则上先建新楼,后拆旧房,坚决避免搬进新楼不拆旧房的现象。对我镇区域内出现的居民建房,按照有关程序申报,经批准方可进行建设,在规划区内停止新建居民房。规划为社区中心的村制定各村的实施方案,并由镇政府参与制订控制性详细规划,拆平房建楼房、合村并点建社区,逐步形成全镇“九点一心”的总体规划格局。并对新型社区内教育、卫生、群众活动场所等基础设施一并规划建设。
4、坚持建筑质量与安全生产相结合。“百年大计,质量第一”,镇党委、政府为确保群众住上安全舒适的楼房,避免“烂尾楼”、“半拉子工程”、“危楼”等情况的发生,严格工程建设管理制度,成立了以镇长为组长的建设领导小组,包括工程招标、财务、安全、质量等方面全程监管。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执行《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安全设施务必到位,确保无一例安全生产事故发生。
三、存在问题
1、镇、村资金缺乏,如何用有限的资金去创建更大的成绩是一个难题。
2、部分群众对新社区的建设,认识还不到位,存在这样那样的想法,与新型社区建设的步伐存在一定的差距。
3、各村新农村建设工作存在不平衡性。
四、几点建议
1、加大政府对经济薄弱村的扶持力度,为各村的经济发展起助推器作,巩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推动村级经济发展;
2、加强制度建设,健全管理责任机制,强化干部队伍素质教育,进一步统一思想,抓好落实;加强规划引导,从功能上、空间上加以规范和指导,促进全镇新型社区平衡稳步发展。给予一些功能相对较弱、建设任务较重、进度缓慢的新型社区一定的建设资金支持,帮助引导其尽快制定农村新型社区发展的科学规划。
3、加大宣传力度,镇党委、政府要及时地出动宣传车,并通过村级广播等形式,从环境卫生、提高群众生活水平、绿化和美化、使群众一步一步提高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和理解。
社区阵地建设情况报告【第四篇】
为了加快新农村百村万户小康住宅工程,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近日,区政协组织部分委员,深入河东、金沙等10个乡镇的13个新型社区,采取实地查看和村组干部、农户交流等方式对全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工程进度、土地利用、资金筹集、基础设施配套及社区管理运行等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发展现状及呈现的特点
我区把农村小康住宅建设做为实践和探索新农村建设的有力抓手,审时度势在全区实施新农村百村万户小康住宅建设工程,在城乡融合发展战略迅速推进的新形势下,按照农民集中居住、生产生活分离、功能配套完善、社区管理规范的目标,采取合村并点的方式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今年以来,新建新型农村社区和小康住宅示范点48个,10561户,其中动工新型农村社区24个,9983户,动工小康住宅点24个,578户。
(一)农村面貌变化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推动了农村生产、生活和管理方式的变革,社区的建设,打破了传统的观念,人畜分离,把后院从原来的生产区变为生活区,有效地杜绝了畜禽、秸秆进入小区,影响环境卫生的三堆从根本上得到了治理,农民离土不离乡、就业不离家、进厂不进城、就地市民化。城乡融合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农民将住上单元房,购物有超市,休闲有广场,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二)群众得到实惠多。几年来,市、区财政补助资金3000多万元,用于新型农村社区、小康住宅示范点建设。对近两年20户以上的小康住宅示范点,今年300户以上的新型农村社区,每户给予不少于2万元的补助,农民群众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农村信用社发放微利、政策性信贷,其它商业银行积极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如五和乡为解决群众资金困难,和建设银行武威分行合作,正在为社区入住农户办理按揭贷款。一些企业集团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减轻了农民负担。住房一次投入长期使用,据调查,目前我区农宅82%以上是砖土木结构,使用期限一般在20年左右,新建的农宅基本是全框架钢筋混凝土结构,使用期限70年左右,避免了农民在住宅建设上的重复投入。
(三)拉动投资贡献大。今年以来,全区新建新型农村社区和小康住宅示范点共10561户,目前已完工8526户,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占同期全区固定资产投资亿元的%。带动了钢筋、水泥、玻璃、塑料、木材、砖瓦等一系列建材生产消费,促进了家电、运输、通信、建筑、餐饮等行业发展,拉动了全区经济快速增长。
(四)土地节约集约化。新型农村社区规划以多层或小高层为主,按照小区式集中建设,单体面积在90㎡左右,大幅度节约了土地。如金沙乡金厦社区,规划占地1204亩,入住农户4049户,可节约用地750亩;河东乡中心社区一期规划占地300亩,入住农户630户,可节约土地840亩。据区委农办测算,目前我区农村住宅占地近万亩,户均亩,发展新型农村社区全区预计占地不到8万亩,土地节约的空间非常大。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从入户和群众交谈以及在乡镇召开座谈会了解的情况看,群众对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积极性高,但也程度不同地反映出了一些担忧,综合起来主要存在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总体规划滞后。全区新型农村社区总体规划还没有启动,部分乡镇只是依据当地群众的积极性搞建设,选址的随意性很大。空间布局辐射人口少,建设规模小,如发放镇在一平方公里范围内布局了贾家墩、双桥和小路社区,造成入住农户分摊的基础设施配套费用和运行成本高。同时,新型社区建设和二、三产业的发展布局统筹考虑不够。
(二)建设机制不完善。没有建立统一的协调机制和完整的工作流程,建设手续多,报批困难。如高坝镇十三里社区报批手续达15项之多,收费平均达到170元/㎡,办完所有手续时间长达6个多月。有些社区土地使用不规范,存在未批先建的问题。社区后期的运行和管理还没有深入研究,群众还存在上水何处来,下水如何排,取暖怎么供,社区谁来管的顾虑。
(三)基础设施配套缓慢。各乡镇普遍重视住房实体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比较缓慢。个别乡镇未将基础设施配套部分计入住宅建设成本,实现完工入住的资金缺口大。如河东乡前期为鼓励农户到中心社区居住,未将供暖、供水、供电、排水等基础设施配套相关费用摊入房价,建设资金缺口达600多万元;补助资金、危改资金和其它项目资金拨付和工程建设进度不同步,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基础设施配套;已经建成的示范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还没有全面完工,影响了群众入住的满意度。
(四)筹资渠道不宽。新型社区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据乡镇初步测算,每户建筑面积以80——120㎡计,建房资金需要12——18万元,主要靠群众集资和政府补助。建设500户以上规模的社区,按照目前设计要求,水、电、路、供暖、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投入户均需2——3万元,资金压力相当大,社区建设向纵深推进存在很大的难度。
(五)工程质量管理不够规范。部分社区建设前期工作不细,施工准备工作不充分,以包代管,管理制度不健全;个别施工企业技术力量不足,规范性施工不到位;有的乡镇工程招标、质量监管未完全按基本建设程序办事,监理费用由施工方承担,工程监理错位,不能有效履行其职责;现场监理质量控制体系不健全,施工检查、旁站监理不到位,资料记载不全,存在质量管理漏洞。
三、对进一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健全工作推进机制。实践证明,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不仅是解决三农问题、加快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更是实施城镇化战略、统筹城乡融合发展的新契机。各乡镇、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大宣传引导力度,认真总结经验,抓好典型带动,用新的理念指导建设,用实际案例教育引导群众,形成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合力。要进一步加强领导,组建一支业务熟、素质高、能力强的建管队伍,具体负责政策研究、组织协调、措施落实、施工管理、监督检查等工作。强化联席会议、一事一议会议制度,凡是区上办理的各种手续,简化办事程序,尽量减免各种规费。市一级报批的建设手续,由乡镇提供完备资料,对口区级部门协助报批。同时,进一步明确部门、乡镇、村委会、农民群众在社区建设中的责任,形成政府统筹推进、部门协调配合、乡(镇)村积极运作、农民主动参与的推进工作联动机制。
(二)坚持规划先行,确保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科学合理。要坚持先规划后建设,依照《甘肃省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武威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总体规划》,邀请国内有资质、有影响的规划单位,打破现行的行政区域界线,采取合村并点的方式,加快制定全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总体规划和各乡镇的详细规划,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以及村镇体系、农村住房建设等专项规划相衔接,与产业发展规划、农村公共服务规划以及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等有机结合、配套跟进。要充分考虑各乡镇的历史沿革、地理位置、资源配置、人文环境和村民生活习惯等因素,合理确定社区建设位置和规模。积极探索适合我区实际的建设模式,建议城郊和工业园区乡镇发挥土地增值优势,借助相关政策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机遇,以小高层和高层为主;金色大道沿线条件较好的乡镇,以高层或多层为主;人口分散,经济条件薄弱、有荒滩空地的沿山边缘乡镇根据群众意愿以二层或平顶房为主,因地制宜建成一批各具特色、风格鲜明的新型农村社区。
(三)强化产业支撑,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持久动力。农户入住社区后,虽然生活开支有所增加,但相对完善的服务功能,可以使他们从繁重的家务和土地劳作中解放出来,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发展产业、增加收入。一是注重产业发展。随着社区规模的扩大,要更大范围规划产业布局,加大劳务输出,促进土地合理流转,实现生产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催生一批高效节水种植大户、设施农牧业大户、特色林果业大户和龙头企业,从而使农民群众既不离乡也不离土,就近就业,形成农民增收致富的稳定来源。二是引导好各种农村合作组织在社区中的衔接,发挥优势,为农副产品的外销搭建好平台。三是有针对性地引进劳动密集型、适于松散管理、分散经营或生产的企业,为家庭妇女和居家留守人员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增加收入,解决入住的后顾之忧。
(四)拓宽融资渠道,*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资金瓶颈。资金短缺是制约目前我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因素。要进一步完善社区建设扶持政策,探索市场化融资新路子,多元化融集资金。一是建立农村社区建设专项资金逐年稳步增长机制。区上每年度安排一定的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并逐年增加,同时积极争取上级项目和资金支持,用于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二是用足用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以地生财,借地发展,对集体建设用地,除统筹安排好农村社区及公益事业建设用地外,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可置换为城镇建设用地指标使用。对形成的土地增值收益,除国家规定用途外,其余部分应优先用于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配套。三是整合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新农村建设等多个部门涉农资金捆 绑使用,按照渠道不乱、各记其功、统一拨付、集中投放的原则,用于农村社区建设。四是引导社会资金参与社区建设。积极招商引资,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对公共服务设施项目进行包装,积极推介,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参与建设。五是引导金融资金参与社区建设。鼓励金融机构在金融产品、担保方式、投融资模式等方面进行创新,多方化解资金难题。
(五)保证工程质量,不断提升农村社区建设整体水平。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一项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必须自始至终坚持高质量建设。严把质量安全关,不能因盲目降低成本、满足群众的购买能力而忽视工程质量。继续严把施工图审查、招标、监理、质监等重要环节。充分发挥相关部门对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的监管作用,对在建工程进行安全、质量、手续、监理、节能方面的全面检查,切实搞好建筑质量监理和工程验收。要按照建设集约化、居住生态化、管理科学化、布局合理化的理念,做到八通(路、电、水、沼气、电话、有线电视、宽带网、科技信息网络)、五化(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净化)、三有(休闲广场、农家店、农家书屋)、一集中(垃圾集中处理),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休闲娱乐、绿化美化、生产布局等通盘考虑,努力建设一批设施完善、功能齐全、服务配套的新型农村社区,确保群众买着放心、住着舒心,把好事办实,让群众满意。
(六)创新工作思路,不断提高社区管理服务水平。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不仅带来了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转变,还将引发农村管理方式的重大变革。社区建成后,几个村集中居住,村级组织如何设置、集体资产如何管理、物业和社区服务如何开展等等,都是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因此,在社区建设的同时,就要提前思考社区管理工作。建议有关部门和乡镇及早研究农村社区管理的新途径,培养一批指导社区管理及服务的人才,为新型农村社区管理蓄积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