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总结范例实用5篇
【阅览】由阿拉题库网友精心整理编辑的“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总结范例实用5篇”优秀范例,以便供您学习参考之用,“轻松办公、远离加班熬夜”,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吧!
教育知识与能力1
一、教师的知识结构
所谓知识结构,是指人的知识构成内容和组合方式。人的新知识是连续不断构成的结果。知识是教师能力结构中最基础的层次,也是最重要的层次。在一个系统的结构中,高层次需要基础层次来“支撑”,高层次活动的行为必须受到基础层次活动的影响。因而可以看到,知识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育活动。
关于教师的知识结构的内容,教育界有很多不同的意见,但一般认为,教师的知识结构应该象一棵生长着的大树一样。树是由树根、树干和枝叶构成的有机整体。教师知识结构的“根”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教师知识结构的“干”,是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教育科学知识;教师知识结构的“枝”和“叶”,是与教师的专业密切相关的文理渗透的学科知识。教师知识结构的完善取决于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辅相成和能动的相互作用、相互转换、有机地成为一体。教师应该不断学习、充实新知识,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并尽量使这个结构处于弹性状态,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在教师的知识结构中,下列知识是最为重要的:
一是马思主义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教师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目的,是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掌握科学的方法论。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世界,认识学生,认识教育过程的矛盾和规律,提高科学育人的自觉性和有效性。
二是人文社会科学知识。面对复杂的大量信息和种种选择机会,教师要有明智的判断能力、敏锐的洞察能力、自立的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科学知识的多种学科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发展趋势下,只有建立起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在内的合理知识结构,才能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开拓性。
三是专业理论和专业知识。教师必须具有坚实、精深的专业理论知识。必须透彻地掌握自己所教授学科知识的全部内容,精通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教师只有对本门学科深刻了解,领会其精髓,掌握其前沿,讲起课来才能运用自如,得心应手,才能纵观全局,高屋建瓴;搞起科研来才能具有学术性,才能总结经验,探索规律。
四是教育科学理论知识。素质教育的教育教学要求教师学习教育科学,懂得教育规律。只有学好教育科学,才能正确认识学生,才能正确把握教育规律,才能科学有效地育人。才能减少教育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和接受教育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五是相关学科的知识。教师的学识应当广博。教师知识结构中不但要有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还应该具有广泛的文化修养和各方面的求知兴趣。无论从事哪一门学科教学的教师都要把文、史、哲、经以及数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之中,形成文理渗透、纵横交错的知识网络,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
二、 教师的能力要求
知识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的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能力是人们运用知识和智力成功地进行社会实践的本领。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是获得知识的条件和目的,二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教师不但要构建合理的完善的知识结构,而且要培养教书育人的相关本领。教师的能力要求主要有下列方面:
第一 、 培养教学基本功。教学是教师经常的主要的工作。教学能力或教学的基本功,就是系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本领。教学能力主要包括:一是语言表达能力,古人说:“感受人心者,蒙先于情,莫始于言。”空洞无物、枯燥乏味的语言很难有吸引力,也会影响教学效果。二是分析教材的能力。教师必须全面地、熟练地了解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体系、内容,并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发掘教材的思想性和潜在的智力因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求异思维。三是组织教学的能力。这其中最主要的是正确处理好教学过程中的教师教的主导性与学生学的能动性的关系,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和自主性,能够依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理解能力,确定具体的教学步骤和方法,善于运用教育机制协调行为,使课堂各个环节衔接得当。四是善于选择和创造新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艺术。
第二、练就育人的真本领。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双重职责,教书要有能力,育人要有本领。所谓育人的本领,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培养的能力。这其中主要是:一是思想疏导的能力。即善于把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到素质教育的要求上来。二是组织班级集体活动的能力。善于提出班级集体的目标和行为规范;善于培养选拔和使用学生骨干和学生干部;善于形成集体威信、积极的舆论和良好的集体风气;善于组织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集体活动。三是善于帮助和转化后进学生。教师必须有育人的责任感,探索后进生的个性特征和转化工作规律,使其健康成长。
第三、提高人际交往水平。教师劳动是在非常复杂的人际交往中进行的。教师不但要善于与学生进行交往,又要善于与其他教师交往。这种交往在现代社会里,特别是在育人活动中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在现代生活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成功有赖于合作的道理。
第四、培养科学研究的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实际上就是“做学问”的能力,就是“再学习”的能力。随着知识创新速度的加快,重新学习已? 教师必须适应社会发展要求,随时注意学习,要研究新情况,认识新矛盾,探索新问题,使自己的知识宝库总有源头活水不断流入。
第五、在强调教师知识结构和能力的同时,还应注意教育分寸的把握,教育分寸在教育中有着重要的道德意义,是调节教育过程中的各种矛盾、优化教育过程所不可缺少的。教师应做到:
(1)教育要求要从实际出发。教育不但要适应社会,而且要充分估计教育的形势,充分估计和掌握学生准备接受教育时的心境。教师要了解学生的个性、气质、能力和兴趣特征,调动他们的积极因素,转化他们的消极因素,变消极?
(2)准确地预测和把握学生中的各种信息。要建立畅通的信息通道,在教师和学生的心灵之间架起一座情感交流和信息沟通的桥梁,教师应?
教育知识与能力2
关键词文科;创新教育;学生工作
自蒸汽时代以来,纵观各个国家的崛起史,都是一部部奋发图强的历史,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在科学、文化、经济等各个领域都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最终也推动了整个世界的全面进步。而推动这些民族、国家共同迅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就是创新。
现如今,知识经济的来临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把培养创新人才重任提到了每一个学生工作者的面前。“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缺乏独创能力就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原文详见同志接见《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简称”八六三计划”)实施十周年工作会议代表时的讲话)。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全民族的创新素质,已成为中国教育的重任。
大学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它不但要探索、追求、创造、传播知识,也要引导学生理性、自律、智慧和负责,培养和塑造具有完善品格的大学生。在这其中,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大学的重要任务,而有效的学生工作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良好个性、优秀品质、进取精神、创新意识的重要保证。如何通过学生工作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本文的核心问题。
一、创新能力与学生工作
(一)对创新能力的解读
什么是创新能力,怎样培养创新能力,一直是众所纷纭的问题,对创新能力的解构与研究也一直在深化过程中。精神分析学派最早提出创新能力是特殊人格的一种外在表现,人格提供了创新的内部动力。这种创新的人格理论很快被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提出的人格理论所取代。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看来,普通人的创新能力完全是由创新人格所致,也就是说“成就是人格放射出来的副现象”。伴随着研究的深入,新的理论认为创新能力是一种复杂能力,由创新思维、创新人格和知识技能等因素共同构成。这种观点以美国心理学家艾曼贝尔 ()和斯滕博格()的理论为代表。艾曼贝尔在其《创造力的社会心理学:一个组成成分理论的框架》一书中提出了“创造力的组成成分理论”。而斯滕博格对创新能力结构的研究也是持多维度的观点,? 创新能力的三个维度分别为智力维度、认知风格维度和人格维度,六个? 创新能力多维度、多构成的观点如今被大众所接受。人们普遍认为创新能力至少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知识储备、实践创新能力等多方面。
自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摸索创新人才的培养开始,二十多年来学校对如何培养和提高创新人才的认识也几经深入。寄希望于单独开设创新课程的做法曾经得到广泛的实践,而刻意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意图通过训练学生打破固定思维,多角度、发散型等思考方法使学生具备创新能力的努力现在仍然被延续下来。在部分人们眼中,创新能力的提升是伴随创新思维的提高而提高的,有了多样化的视角,就有多样化的行动,就能够推陈出新。
但是,这种单一理解创新能力、把创新思维等同于创新能力的做法无疑是有局限性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显的不那么尽如人意。因此,“虽然我们的高等教育在20世纪90年代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我们在90年代所取得的科学技术方面的重大成就却比80年代逊色”,“我们没有什么理由相信,一个能够发明火药和造纸术的民族,一个能够把卫星送上天的民族,一个自强不息、充满危机感的民族,是一个缺乏创新能力的民族”。中国学生并非缺乏创新能力,也不是天生就不具备创新思维,而是历年来的培养方式扼杀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欲望。如今,培养创新型人才终于进入了培养复合能力的阶段,目前大学要做的任务是通过种种的手段打造学生创新能力再生的空间、促使他们进行创新实践,最终锻造出能够应对社会风险、促进社会进步的创新型人才。
(二)对学生工作的解读
学生工作的内涵宽广,不但中外对学生工作的定义不同,中国国内对学生工作的解读也有不同,伴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学生工作的外延也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事务被纳入到学生工作的范畴。但是,规范性文件以及高等教育的权威著作从未对学生工作进行过界定,倒是对于从事学生工作的辅导员的职责进行规定。这就造成了对学生工作者的定义不明,容易导致一些问题,如“我国高校学生工作者的角色定位没有充分反映工作的实际,造成大学生社会化目标不明确”。
学生工作是个系统概念,欧美高校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经验积累与理论总结,己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大学生管理的理念模式和做法,在理论上已经处于非常成熟的地位。以人为本、服务至上,学生发展理论等等,是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学生工作的理论基础和出发点。其内容包含有学生服务和活动的管理、学生日常行为纪律的管理、学生保健服务、非学术性的咨询活动、学生自治组织的活动、新生入学定位、学生宿舍管理、学生学籍管理、学生财政事宜的管理等等一系列内容。高校的管理日益接近或者引入商业管理中关注管理效益和质量的做法,关注质量、关注客户需求的理念在高校逐渐传播。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副书记赵平,将美国“学生事务”(student affairs)和“学生服务”(student serviee)意译为“学生工作”。他认为:“从工作的对象、性质、内容和范围来看,美国的学生事务和学生服务与我国高校的学生工作类似,所以学生工作一般用来表示我国高校学生事务或对这些事务的管理。它与美国的学生事务及其管理一样,是表示与非学术性事务和学生课外活动有关的所有概念、事项及活动的集合和总称。”伴随着学生工作的拓展,学生工作系统逐步把教育、管理、咨询、招生、就业、奖励、资助、勤工俭学、社团建设、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等等均纳入其中,基本上而言,跟学生有关的事务正逐渐全部纳入学生工作的范围。
学生工作系统,作为与教学科研并重的高校子系统之一,现在已经承担起打造创新型人才的重任,在通过教学传授知识和思维方法之余,通过种种的手段,使学生的创新能力扎实地提高。下文中,将以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为例,研讨高校学生工作如何有效地打造创新能力再生与锻造的平台。
二、创新教育研究现状与学生工作遭遇的难题
(一)创新教育研究现状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创新日益成为社会热点话题,无论是教育科研还是日常生活,创新不仅是句口号,而且也在逐渐付诸实践。《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颁布后,强调素质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这为探索中的中国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创新教育的大潮被掀到了顶峰。创新教育被人们寄予厚望,通过创新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树立学生创新人格,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使他们能够为社会作出创新性的贡献,推动社会和谐大步发展。
创新观念的普及和人们对创新的渴望也催生了学界对创新研究的热情,1979年到现在,发表在公开刊物涉及到创新的文章有235274篇。在查阅文献资料的过程中发现,学校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更为社会所广泛关注,2000年至2004年,《教育研究》、《中国教育学刊》等10种重要教育理论刊物发表以创新教育为主题词的论文共有175篇,约占总论文数的%。在瞿葆奎和郑金洲教授主编的《中国教育研究新进展》(2000年卷和2001年卷)中,关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相关专题所列的参考文献两年间就有1400余篇。尽管全社会对创新教育倾注了如许的热情,但是我国目前创新教育仍然有很多问题,如偏重于创新思维教育、偏重于单纯依靠教学手段来进行创新教育,以及基础教育阶段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扼杀等等。
(二)创新教育中的问题
首先,中国创新教育的问题在于,偏重于创新思维教育。创新思维的教育在中国早有传统。上文提到过,创新思维被片面拔高,很多创新思维的培养技巧和方法被发明出来,有关创新思维的训练课程和培训机构也非常流行,人 人们试图把创新思维的技巧和手段通过相对固定的方法或程序,传授给学生,促使学生掌握调控自身的思维过程,从而达到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这种误区忽略了创新能力的复杂性,没有意识到创新能力是由知识技能、思维、人格共同构成并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复杂能力,效果因而不佳。
其次,人们片面单纯依靠教学手段来进行创新教育。不少 然而,尽管教学是学校活动的中心,教学上理当对创新教育负责,但是知识技能和思维可以在课堂中传授,但是创新人格的塑造、创新实践的开展远不是仅仅依靠教学和教师就可以完成的。
再次,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我国基础教育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扼杀已经到了顶峰,为大学进行学生创新能力的再生教育凭空增加了许多困难。创新需要知识储备,虽然我国教育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训练,但是长久以来,我国中小学进行应试教育,课程结构本身就不合理,只有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课程,缺乏培养学生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相关课程,不能教会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科学探索精神,甚至于学校仅设置考试相关的科目。我国基础教育教材从来不允许引进有争议的内容,教育教学围绕考试转,处处以标准答案为准,通过灌输迫使学生在超负荷状态下强记硬背知识条文,缺乏探讨与交流,而且死记的这些知识条文也不能够反映相关学科的发展,造成学生知识陈旧,逻辑能力下降,泯灭了怀疑精神和批判意识,扼杀了创造性思维,使得学生知识储备不足,从而扼杀了创新能力。
(三)学生工作遭遇的难题
由于我国基础教育并没有完成培养创新思维、树立创新人格的任务,当学生进入大学后,大学就必须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重新开始唤回他们的创新意识,使他们的创新能力再生。把10余年人才培养的过程压缩在3年到4年完成,无疑加重了大学教育的负担,使得在扩招和扩建背景下的大学不堪重负。
目前,大学教师既要在日常教学中传道授业解惑,又要追求科学、追求创新、提升自我修养与学术水平,还要承担各种类型的科研任务,最后,还要承担很多行政事务以及繁杂的学生事务,把培养健全的具有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创新性人才的重任压在他们的肩上,是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也是为什么近些年大学生素质下降的原因之一。
因此,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中,学生工作者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学生工作者的使命就在于与教育系统共同承担起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任务。学生工作者的难题也正是在这里,即如何巩固学生学到的知识,同时采用高效的手段,通过学生事务和服务,切实在学生的四年大学生活中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四)文科院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困难
相较于理、工科院系,文科院系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推动创新实践方面先天不足,困难更多。首先,限于学科背景,文科课程“技术” 教育相对较弱,学生在技术创新上难度更大;其次,文科院系很少或没有以课题组为单位的创新团队,创新目标不明确,创新号召力相对不足;再次,因为资金不足,文科院系很难拥有完备的学生专用实验室,没有创新实践必须的体制、物质和人员保障;最后,限于种种条件,文科学生的创新热情易于激发却难于维持,如何激励学生持续创新,切实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最终提高他们的核心竞争能力,使其在就业市场上脱颖而出,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导师指导+竞赛砥砺+基金支持,稳步推进文科院系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
学生工作本身就很繁杂,基本涵盖了跟学生有关的所有事务,同时,还要注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所有的学生工作者来说,都是一项挑战。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在专业知识教育和学生的创新能力再生上找到了一条可行之路:从素质、知识、实践下手,与专业相结合,利用大学生多维创新基地,以“导师指导+竞赛砥砺+基金支持”为主要模式,帮助学生主动实践、实学创新,巩固专业知识,使学生具备正确思考问题的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自主学习和创新的能力。
新闻学院始建于1983年,以人文社科为基础,实行人文社科与电信、计算机等工科交叉的富有特色的学生培养模式。学院奉行“文理交叉见长,复合特色取胜”的宗旨,培养既有扎实人文社科功底又能掌握现代化传播工具的复合型现代新闻与信息传播人才。由于新闻与传播类的课程有极强的实践性,高级应用型人才始终是学生工作的培养目标。但是“被动实践”中,“学生沿着老师制定的路线去完成实践任务,这样被动的实践窒息了学生的创新思维,难以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自然也就难以提升学生日后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经过反复探索,华科大新闻学院学生工作组通过设置创新活动基地,利用种种手段做引导,鼓励发现性学习,帮助学生进行主动实践,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提升。
(一)建立创新基地,健全管理体制,提供创新平台
新闻学院“大学生多维创新基地” 由学院学生工作组指导,始创于2004年,开华科大文科院系创办创新基地之先河。历时8年的建设和发展,如今,“大学生多维创新基地”以“发散思维,拓展素质,开阔视野,挖掘潜力”为宗旨,立足新闻与传播的专业特色,努力建立供广大同学发挥创造力,挖掘自身潜力,培养专业意识的交流与学习平台。
多维创新基地以新闻学院学工组为领头羊,联系经验丰富、学识渊博的老师组成专家委员会,审核带队导师的资格,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和爱好加入不同的学生团队,跟随导师们进行主动实践。依托创新基地,学工组随时了解活动开展情况,联系相应的带队老师,提供资金、组织和智力支持,使学生在实践中利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的困难,发挥创造性并得到锻炼。
(二)以专业教育为背景,以专业导师为核心,以专业团队为支点
经过多年摸索,多维创新基地发掘了最具凝聚力和持久力的创新方式,即以专业教育为背景,以专业导师为核心,以专业技能为依托,以专业团队为支点,开展创新实践活动。有了导师作为核心,组建起的专业团队就有了强大的智力保障,就能最大程度的激励成员的创新意志,能为成员指明创新方向。
基地现设置有:红树林策划创意团队、V-fun团队、新闻摄影团队、新闻编辑团队、新闻青年等多支团队。
红树林策划创意团队是一支以培养“创意思维-策略制定-问题解决”三种核心专业能力的咨询策划创意团队,成立于2002年,由新闻学院广告系主任陈先红教授亲自指导,以广告、公关、品牌传播等创造性课程设置为依托,以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敏锐自主创新意识、兼备研究和实践能力的全面性咨询策划人才为目标,实行TRC(Teach+Research+Consult)创新培养模式,即集合创想-研究-实战“三位一体”的创造性、研究型、实战性教学模式,并充分运用各类广告公关设计创意大赛以及各种实战机会作为锻炼平台,吸纳来自全校各类专业的优秀学生。红树林团队自建立以来,其成员在四次中国大学生公共关系策划大赛、两次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等各类广告与公关赛事中屡次摘得金奖,仅第四届中国大学生公共关系策划大赛中就获得一个金奖、一个银奖和六个一等奖的好成绩。还承担香港金马家居整合传播策略研究、中石化长江燃料有限公司品牌战略研究、合肥财经学院品牌发展战略研究等诸多实践项目,并且,深入索尼爱立信公司、索尼公司等知名企业以及东方仁德等知名公关公司实践学习。红树林团队在中国公关业界具有较高的声誉,备受业界的欢迎和青睐。
V-fun团队,由广电系胡怡老师指导,招募对DV有爱好或对表演有一定兴趣和基础的同学,组成拍摄小组拍一些校园原创的DV作品,请老师对拍摄技巧、剪辑技巧、表演技巧等作一定的指导,力图将自身打? 为影视爱好者搭建一个学习、创作、交流的平台,其口号是“定格青春 剪辑梦想”。 在2009年第三届商务印书馆杯湖北大学生“青想”DV大赛中,团队成员作品《书缘》获纪录片单元二等奖作品,《寂寞沙洲》获MV单元优秀奖,2010年大学生广告设计大赛中,团队成员作品获省级二等奖、三等奖等。2011年和2012年,团队队员作品获得全国文科计算机大赛金奖。2011年、2012年V-fun团队拍摄了华科学子自编自导自演的校园电影并公映,取得了轰动性的效果。
新闻摄影团队,由新闻系周婷婷老师指导,集结摄影爱好者组成的学生团队,让不同的思想得以碰撞交融,让摄影爱好者能够共同学习,互相交流,在学习和交流中提高艺术修养和摄影技术。
新闻青年团队,由新闻学院有新闻理想,对提高新闻能力、专业素养孜孜不倦的学生组成,依托《新闻青年》报纸,集信息、评论、深度报道、娱
新闻编辑团队,由欧阳明教授指导,对编辑学和编辑事务开展研究和创新实践,填补编辑教育空白,增添学生能力和资历,为就业做好准备。
在导师指导、组队创新的示范效应下,目前,动画、网站设计、创业计划等团队正建设中。新闻学院学生的创新热情被大大激发。
(三)以竞赛砥砺能力,以荣誉点燃兴趣,以眼界提升境界
兴趣、收获与成就感是创新团队持久发展的三驾马车,兴趣不但可以凝结团队,而且兴趣能否持久激发关系到创新团队和创新实践能否可持续发展。因此,新闻学院分团委积极联系、推荐、组织学生参加部级竞赛,以明确的目标汇聚力量,以竞赛磨砺能力,以荣誉接续点燃学生们的兴趣和热情,同时,使我们的创新团队保持全国领先水平,开拓视野,防止闭门造车。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新闻学院以多维创新基地为依托,积极组织创新团队成员,参加了诸如全国大学生文科计算机大赛、商务印书馆杯大学生“青想”DV大赛、中国大学生公共关系策划大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等高水平比赛,其中仅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公共关系大赛我院学生就获得2项全国金奖、5项全国一等奖,由此锻炼了队伍,获得了不菲的成绩,扩大了学院的影响力,增强了集体荣誉感。
(四)基金支持,提供优越的条件保障和激励机制
为了保障创新基地的运作,新闻学院多路出发,联系学生外出实践基地,搭建学生创新成果展示的平台,跟踪学生的阶段性创新成果,带队进行社会实践,聘请具有良好科研基础并热心培养学生的专兼职教师组成导师团队,做好桥梁工作,为学生创新活动提供支持。
多维创新基地拨出专款,为创新团队购买单反相机、摄像机等器材,并为创新团队解决部分经费问题,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同时,在奖学金、助学金、各类奖项荣誉等相关评选进行倾斜,扶持实践创新活动中有突出表现的学生,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四、结语
通过上述手段,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有效地完成了专业知识教育与创新能力再生的任务,在与专业相结合进行实学创新的过程中,强化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领悟,激发了学生创新的欲望,营造了学生创新能力再生的空间,取得了辉煌的成果,最终使教育的成果在实践上落实,通过学生工作加以强化,培养出了合格的具备创新能力、协作能力、实际应用能力的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马斯洛等。人的潜能和价值[M].北京:华夏出版社, 1987:253.
[2] 张文新,谷传华。创造力发展心理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48~53.
[3] 马健生。比较视野中的中国创新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 2000(3).
[4] 科学时报。北京论坛2007院士专访一: 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谈科技创新人才培养[N].2007-10-23.
[5] 吴俊。高校学生工作与大学生社会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6] 汪怪。不可忘却的领域――推进高校学生事务工作[J].理工高教研究,2004(1).
[7] 蔡国春。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概念的界定[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0(2).
[8] 傅维利。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J].中国教育学刊,2005(12).
教育知识与能力3
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具备学前教育专业知识、能在托幼机构从事保教和研究工作的教师、学前教育行政人员及其他有关机构的教学、研究人才。所以,对于学前教育教学效果的要求比较高。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人类的希望。英语与汉语都是交流的工具。特别是作为一门国际语言,英语在全球一体化的高速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日渐突出,幼儿英语启蒙教育
一、英语专业是学前教育培养目标
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够适应学前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的、有英语教育专长的、有学前教育大学专科水平的幼儿园教师为目标。根据此目标,该专业在教学上要求其设计的内容包括职业与岗位分析、培养目标与要求、知识与能力素质结构、课程设置与学时安排等。充分体现以教育实践能力为培养中心、以培养掌握本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技能为导向的实践性教学宗旨。学前教育的培养内容:
(一)知识能力。该知识能力包括教育专业知识、学前儿童保健知识、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知识、幼儿园游戏活动设计与组织知识、幼儿园教学活动设计与组织知识、教师专业成长的知识。
(二)专业能力。专业能力指观察记录和分析幼儿活动的能力、幼儿园课程设计的能力、组织教育活动的能力、做好家长工作的能力和教育科研的能力。
(三)专业技能。专业技能包括承担幼儿园保育工作的技能、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的技能、在幼儿园开展艺术活动和以艺术手段组织幼儿教育活动的技能、玩具制作的技能及熟练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
(四)英语语言知识、技能与能力。英语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扎实的语言知识、技能与能力,即英语语音、语调正确,语法概念清楚,掌握5000个左右的单词。具备英语听、说、读、写、译的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语言交际能力与学前教育教学能力。
二、英语专业学生学的前教育能力培养策略
中专三年制学前教育的学生的基础知识薄弱,基于学前教育专业是门综合性学科,学生不仅要培养专业能力。还要加强文化知识及能力的培养,教师应提高学生对英语基础课学科价值的认识,帮助学生培养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重视英语课教学,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一)培养学生了解未来的教育对象
教师要使学生了解未来其教育对象的独特性。学前教育的受教育者都是六岁以下的幼儿,年龄尚小,认知能力与思维能力尚未形成,需要得到老师教学甚至生活的引导与照顾。处此年龄段的儿童天性活泼,喜爱玩耍,要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以适应儿童学习的方式开展儿童教育活动,所以老师要照顾到儿童的兴趣爱好。选取合适和简单的材料教学,使儿童的学习活动丰富多彩。
(三)开展教育实习活动
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课堂知识的灌输,还应注意教会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教师要鼓励学生参加有利于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与知识能力的、由学校开展的到幼儿园见习和实习等的社会活动;向学生介绍未来幼儿园英语教学的发展趋势,强化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学生通过见习、实习。了解目前省内幼儿园英语教学师资及教学情况,学生在与幼儿园英语教师、外教的交往中,检验了英语课堂知识的学习与应用能力,增长了见识。同时也使学生切身感受到自己英语学习方面的不足,提高学生搞好后续学习的积极性与知觉性。
(三)采用听说领先的交际化教学模式
学龄前儿童所学的英语知识主要以听、说的方式完成。语言是交流、表达的工具,是先学会说,再学会写的,因此,英语学习应交际化,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要学会将语言放到真正的交际过程中。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语言交流能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在这种模式下,主要采用无意识记忆模式,在培养听说能力的过程中,让学生大量背诵基本常用句型,经过大量的1:3头训练之后,每当学生听到一个句型,都会条件反射式地进行回答。
(四)教育学生热爱教育工作与教育对象
教育知识与能力4
关键词:知识经济;继续教育;科学发展
1知识经济社会的特点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密集的智力资源为基础的经济。它的特点是以信息的生产和利用为核心,以人力资本和技术为动力,以高技术和服务产业为支柱,以强大的系统化、高新化、高效化的科学研究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智能将成为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成为一种无形的资本。
2知识经济社会继续教育的主体地位
不同的经济时代总是伴随着不同的教育形态,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的加速与信息的爆炸性的发展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这 知识经济揭示了教育与经济这一比以往任何时代都具有更为紧密的联系,突出地显示出教育的经济价值。知识经济所依赖的智力资本是凝结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表现出来的生产能力。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创造性人才的培养、知识创造和创新能力的开发,主要依赖教育。教育是生产、积累、传播、使用知识的主要手段,也是知识向经济过程融合和转化的桥梁和纽带,知识经济必须以教育发展为基础、为后盾、为保证、为动力。教育是知识经济竞争的基点,谁抓住了教育谁就抓住了知识经济竞争中制胜的根本。
3知识经济推动继续教育的发展
知识经济的到来将引起生产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革,也将导致社会各个方面发生相应的变革,这种变革将给继续教育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为继续教育的发展带来强劲的动力,主要表现在:
(1)人力资源开发在知识经济社会中,知识——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占有量是决定经济增长。现代社会的竞争能力主要转移到三种能力竞争上:即获得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知识的能力。当今社会,只有拥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智能人才,各种经济资源才能得到有效的深层次的开发和利用,从而发挥出更大的效益。
(2)调整劳动力结构。知识经济的兴起标志着社会生产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产业结构也将进行大调整,劳动密集型产业将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导致社会劳动生产力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简单劳动将被复杂劳动取代,知识型劳动者将成为社会劳动力的主体。这种变化意味着绝大多数国民必须适应知识劳动的要求,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在社会劳动力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的形势下,传统的一般劳动者将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面临下岗转岗的危险。
(3)迎接知识爆炸的挑战。知识社会的特征是知识生产快速,形成知识的爆炸以及知识寿命的缩短。随着知识产业的迅速发展,科学技术的成果日新月异,新的知识不断涌现,知识更新周期加快,新知识将产生新的产业和职业。一方面,新产业不断出现、发展、壮大;另一方面,传统产业逐渐发展、转移、异化,甚至消失。许多新兴职业、交叉职业对劳动者的技能要求比较高,许多老的职业将被淘汰,即便是一时还保留的职业,也可能由于新科学技术的不断注入,要求专业人员和技术工人掌握新的技能。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器设备陈旧,周期愈来愈短,产品不断推陈出新,与产品换代加速相对应的是职业的更替。
(4)适应社会变革的要求。知识经济对社会的影响是全面的,不仅触及生产方式,还包括价值观念、消费观念、生活方式、分配方式等,人们的社会生活将发生深刻的变化。在主要以知识创新为中心的知识产业背景下,绝大多数人从事智力劳动,其消费将由物质性消费为主转向以知识消费为主,社会分配转向基于知识的占有程度的分配,智力劳动将是绝大多数人谋生的手段,知识的占有量将是人们富裕程度的标准。同时,知识不仅给个人带来挑战,它也给人们带来生活、工作、消费等方面上的享受和乐趣。4知识经济时代继续教育的发展方向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的教育也必将随着社会变革产生一次革命性的变化。社会对继续教育产生了巨大需求的同时也对继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满足知识经济社会对人才的特殊要求,继续教育应该不断创新和加快发展。
树立素质教育的教育目标观
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动力的创新化、资产投入无形化、经济决策知识化、经营活动国际化、科技发展高新化等要求决定了继续教育必须树立以学会认知、做事、合作和生存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教育目标观。知识经济的发展依赖于知识创新,劳动者只有以良好的整体素质为依托,才能不断释放自己的潜能,迸发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信息时代,知识是成指数级速度增长和积累的,知识的保鲜期越来越短,每个人都要不断的接受新知识,包括知识的传授者。而社会实践是具体的,各有自身的特点和差异,我们要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树立通才教育的教育内容观
知识经济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综合化、整体化,而知识的综合和集成最能反映这一特征。在信息产业中,许多产品都是集各门学科的知识于一身而获得的成果,在科学研究领域,综合性的探索将成为主要方向,在技术领域,更多的将是科学与技术的综合或技术与技术的综合。知识经济社会最需要和最受欢迎的是集科技,文学,经贸,外语等知识于一体的通才。“没有综合化就不会产生伟大的文化和伟大的人物。”知识经济时代,继续教育应该树立通才教育的内容观,宽广的知识不仅可以使人从容应对复杂的问题,而且还可以开阔人的视野,启迪人的智慧。通才教育的有效途径就是在教育内容上加强基础知识的铺垫,避免过分专业化,尤其加强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整合,注重文理科知识的相互渗透与交叉。一方面,人才的成长和素质的提高需要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综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另一方面,在知识经济社会,一个人只有既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又具有雄厚的文化底蕴,才能具有竞争力,开发复合型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继续教育的重要使命。
树立个性化教育的教育方法观
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发展个性。工业社会的特点是标准化,知识社会的特点是个性化、多样化。个性化教育是指尊重人本身的价值,使人的一切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包括人的兴趣、特长、身心健康、创新能力和自我实现。在知识经济社会中,继续教育应该遵循个性化的原则,根据受教育者的个性特征和他接受教育的独特方式而采取相应的教育,因材施教,积极为他们提供参与,表现和创造的机会,提供自我选择、自我学习、自主创新的条件,调动起每个人所蕴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走上一个最能发挥个人创造性和个性才能的人生之路,使社会人力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和达到最佳的状态,推动知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教育知识与能力5
新课改背景下,音乐学科作为人文学科之理念以及音乐教育教学“学科综合”之思想对音乐教师素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其突出表现为教师的复合型和教师素养的多元性。面对新形势、新问题,我们有必要对当代音乐教师素养之内涵与结构作深入细致的研究与探讨,从理论层面对音乐教师素养构成与含义进行科学详尽的剖析和阐释。
人文学科教师素养知识技能职业道德
一、音乐学科之人文教育本质
科尔伯特曾说:“一个国家是否伟大,并不取决于它的疆域大小,而是取决于它的人民的品格。”人民的品格如何获得?学校教育是主要渠道。那么,学校教育之品格获得又通过何种途径实现?当然是各学科课程。其中人文学科对人品格的获得应该承担几乎全部的任务,“因为人文学科的贡献主要在于‘以独特的方式提高人的价值判断意识’,在于‘以一种知识和教育领域所没有的真诚态度’来接纳价值观念。”①而科学学科从整体上很少谈论人生的目的、情感、意义等与人的品格紧密相关的东西,因此,以审美为基础的人文学科之艺术学科在其中必应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而音乐学科必定成为人文教育中坚,为国人品格的获得与培养发挥其独特效用。
笔者从人文学科角度、通过对人文学科教育本质的论述,意在阐释音乐学科的人文学科的概念内核和音乐教育的人文教育本质,强调音乐学科的重要性。
二、音乐教师素养构
如上所述,音乐教学实施者——音乐教师的素养就显得尤为突出与重要,因为首先教师的职业就是以人格再造人格,教师是人的品格的直接影响者、塑造者。正所谓:教,上所施,下所效也。其次,因为音乐教师是整个音乐教学活动的直接策划者、实施者、参与者,因此音乐教师素质高低直接关乎音乐教育质量好坏。音乐教育的成败关键在音乐教师,音乐教师优劣关键在教师素养。
(一)知识技能素养
1.音乐专业素养
音乐专业素养是指音乐教师必须具有的直接服务于音乐教学的音乐专业技能、理论及音乐文化知识。笔者称之为基础素养。
教师音乐专业素养包含:歌唱教学技能、钢琴弹奏技能、合唱指挥技能、作曲技法技能、音乐理论知识、音乐史论类知识。歌唱教学技能是指音乐演唱能力和水平,基本要求包括:良好的乐感、恰当的情感表达、科学的歌唱方法等。钢琴弹奏技能指教师的钢琴演奏和伴奏能力,基本要求:正确的触键、恰当的情感处理、一定的手指技巧。合唱指挥技能是指音乐教师的专业合唱与指挥能力,包括:正确的合唱声音概念、作品的正确把握处理、基本指挥技术以及组织排练能力等。作曲技能指音乐创作方法与作曲理论知识。音乐专业技能理论知识指音乐专业知识,包括:曲式与和声、基本乐理、视唱和练耳、乐器知识(除通用乐器外,还要了解其他民族乐器,以及电子乐器)。音乐史论类知识指基本音乐历史知识和相关文化知识,包括:中西方音乐史、音乐美学、中外民族民间音乐、通俗音乐等。
上述诸多音乐素养集中体现为音乐教师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能力——音乐听力,即音乐辨别或鉴别能力。这种能力既是音乐教师综合音乐能力的反映,也是具体教学过程所必不可少的。无论是学生的演奏、演唱,还是为学生进行各种演示,向学生提出要求,做出指导,以及逐渐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声音概念和自学能力,包括音乐欣赏,无一不与音乐听力密切相关。因此,音乐听力是衡量音乐教师音乐素质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2.艺术知识技能与其他学科知识素养
艺术技能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素养是音乐教师完成音乐教学应该掌握的除音乐专业素养之外的其他艺术门类,其他学科技能知识等。笔者称之为必要素养。
新课标提倡学科综合。音乐学科综合课程之“综合”应该包含两个层面的综合:一是音乐学科与姊妹艺术学科的综合;二是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综合。就是说音乐是其他艺术所必需的,艺术是非艺术学科所必需的。因此我们必须结束音乐教育的“孤立”状态,我们必须建立“大课程”观念,必须把“音乐”放入“整个艺术”中来考虑。
“美国学校艺术教育第一套在政府干预下,包括有四门艺术课程的纲领性文件——《艺术教育国家标准》这样表述:艺术教育是一个有序的包括音乐、视觉艺术、舞蹈、戏剧四门艺术学科的教育”,②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艺术教育结构与内容。这就要求音乐教师素质的复合型,要求音乐教师知识文化的多元性。依据《艺术教育国家标准》,音乐教师的艺术素养应包含:基本舞蹈技能与其相关舞蹈知识及一定舞蹈编导能力,简单美术技法(素描、色彩等)与相关美术知识,简单戏剧表演能力与相关戏剧知识。
除此之外,音乐教师还应具有一些其他学科知识素养。如一定文学知识与良好的文辞能力、基础哲学、美学及历史知识等。
3.教育教学知识与技能
教育教学知识与技能是音乐教师完成音乐课程教学必须具备的教学技能。笔者称之为工具素养。包括三方面内容:
1.音乐课教学技能。包含:全面掌握和运用音乐专业知识技能(包括其他艺术知识技能)的能力,简单乐器教学技能,音乐欣赏教学能力,创造性音乐活动教学能力,课外活动的组织能力。这里笔者特别提及一下创造性音乐活动教学能力,因为音乐教育之创造性已经是国际现代音乐教育的集中趋向,也是“新课标”之突出要求。创造性音乐教育重视音乐教育空间的拓展。美国著名音乐教育家雷默认为,21世纪的学校音乐教育,除了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表演机会,更应该满足绝大多数人音乐体验的需求。他建议21世纪的音乐教育内容应拓宽更多的表演机会,并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作为一种音乐创造方式的即兴演奏方面。“雷默认为,我们受音符束缚的表演文化已经导致思维方式的萎缩和衰退。表演者一旦离开乐谱,表演音乐就会瘫痪和麻痹。我们不能回到一种非记谱的音乐文化,但我们一定可以在普通音乐和表演方面为我们的学生展现各种通过即兴在表演中获得的各种充满创造性的愉悦。过去的音乐教育倾向于过多地定位在‘演奏正确的音’上。因此必须充分利用机会来指导所有的孩子作曲,因为作曲是一种音乐思维和认知的真正的基本方式。”③
“美国DBME 其中创作包括即兴表演、作曲和表演。”④由此可见,音乐教师在创造性音乐教学能力方面至少应具备表演(包括即兴表演)与作曲两项素质。
2.一般教育教学技能。内容为:分析教材组织教材的能力,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准确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导学生的能力,现代化教学技能。
3.普通教育教学知识。包括:心理学知识,教育学知识,教学法与教学论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还包括学生身心发展、学生个体差异及对学生学习客观正确评价方面的知识。教学法知识包括普通教学法和音乐教学法知识。教学论知识包含教育、教学论、音乐教学论知识等。
4.治学与研究能力
治学与研究能力内容广泛,包括音乐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自我学习研究能力、经验交流观摩能力以及教师教育合作能力等。教师治学研究能力非常重要,它间接影响音乐教师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直接影响到音乐教师知识技能的提高和完善。比如建立科学的音乐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习新的音乐教育模式,学习先进的音乐教学手段等,都依靠于治学与研究能力。
加里宁指出:教师一方面要贡献自己的东西,另一方面又要像海绵一样,从人民中、生活中和科学中吸收一切优秀的东西,然后再把这些优秀的东西献给学生。其朴素的言语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中国近代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以教人者教己”“教学做合一”。前辈的教育思想今天仍然适用。当前,教师要做研究型教育者(笔者称之为教师学者化),已是中国教育大势之趋,这势必要求教师学习研究能力的提高。所以,治学与研究能力是音乐教师必须努力之处。同时,音乐教师要明确终身学习的意识,因为我们身处在一个知识时代、信息时代,知识的淘汰与更新日新月异。
(二)职业道德修养
道德是什么?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道者,路;德者,得也;惪(德)外得于人,内得于己。在道与德的关系上,古人称:“行道,有得于心,谓之德”。行“道”,“内得于己,外得于人”,称为“德”。可见,“‘道’具有客观性,是外在对人的客观要求。‘德’则具有主观性,是人内心获得的信念、意识和品质等。‘道’是‘德’的前提,‘德’是‘道’的内化。”⑤
可见,道德应是外在行为规范与内在意识、品性的统一。因此对于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简称师德),我们应注重教师“内化”的道德,而不是客观的规范、原则。我们不能把师德仅仅诉诸于条例与规定。对师德的重视由来已久,汉代教育思想家董仲舒强调:“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他提出:“善为师者,既美其道,有(又)慎其行……吾取之”。他明确指出:“善为师”的必要条件首先是“既美其道,有慎其行”的师德。这“美道慎行”充分表明董仲舒对教师道德的高度重视并要求以身作则的意义。师德的内涵主要包括:
1.敬业与奉献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师——财富蕴藏其中》中指出:“人们要求教师既要有技能,又要有职业精神和献身精神。”笔者认为,敬业与奉献是师德之首。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心中有爱。这是因为学校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其活动基础是爱,爱是成功教育的基础。所以爱心是教师敬业奉献精神之基础,是最重要的师德素质之内因。这种爱表现为对教学工作的爱和对教育对象的爱。教师内心的爱外化为爱岗敬业之实际体现,乐教勤业之实践行为。卢梭曾说:“有些职业是这样的高尚,以致一个人如果只为了金钱而从事这些职业的话,就不能不说它是不配这些职业的;军人从事的就是这样的职业,教师从事的,就是这样的职业。”
笔者认为,当代教师真的需要一点“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追求。再则说,教育本身追根溯源就是无名无利、清白之事。
2.修养与言行
笔者认为修养与言行是教师“道行”之表现,是教育者知识水准、人格修为、思想水平、文化素养之融合。而如是之修养综合外化为教师言行,教师个人之范行,言行是修养的体现和反映。两者既独立又联系。教师修养与言行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学生,而这种影响对学生内心影响更深入、更久远。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之修行对学生的影响十分深远。乌申斯基说: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所以音乐教师应努力在修养、言行方面多做文章,努力实现自身 当然,人的修养需要一生来完成。音乐教师的个人修养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需要音乐教师用一生来谱写。但关键是我们要去做,因为:“请你记住,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前苏联现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这样告诫教师。
总之,师德是教育之车轮,教师之羽翼;师德是教育教学之保障。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就是教人做好人,教人做好国民,这要靠教师的德行、教师的学识、教师的才能、教师的高尚人格。
结语
音乐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理念以及音乐教育教学“学科综合”之思想,要求音乐教师素养多元性,笔者概括为知识技能素养与职业道德修养。知识技能素养涵盖音乐技能知识、艺术与其他学科技能知识、教育教学知识技能及治学与研究能力;师德素养包括敬业与奉献、修养与言行两方面。这些技术与非技术因素对音乐教师都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教师把学生造成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音乐教学首先与音乐教师专业水平紧密联系,但教育质量好坏最终决定于师德水准高低。综上所述,做一名音乐教师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同时做一名音乐教师又是非常荣尚的。正如卢那卡尔斯基所说:“教师是博学多才的,并且是国家中最可爱的人……没有任何一种职业像教师那样对人提出那么高的要求。教师应该使自己成为人们的典范。”
注释:
①列维·史密斯著,王柯平译。艺术教育:批评的必要性。四川人民出版社,第247页。
②③④戴定澄著。音乐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⑤赵宏义,于秀华著。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第3页。
参考文献:
上一篇:课题总结报告【优质5篇】
下一篇:观摩活动总结报告(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