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效率总结实用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工作效率总结实用5篇”的文档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工作效率总结1

作者简介:牛树海(1976―),男,河南林州人,博士,郑州大学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研究。

中图分类号:F0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6)06-0047-03

收稿日期:2006-05-05

一、选题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很快的发展,工业生产极大提高,外商投资也快速增加,目前正逐步变为世界性的生产基地。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国工业企业进行了抓大放小,下岗分流,减员增效等诸多措施以求提升企业生产效率。国内学者对工业企业生产效率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得出了一些重要的论点。但这些研究侧重于探讨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企业的生产效率及其异同。我国区域间的禀赋差异巨大,因此从区域角度出发,对不同地区的工业企业生产效率进行比较研究是很有意义的,这方面的研究尚欠缺。本文通过将区域内的不同类型工业企业数据进行加总,在省一级维度上对区域生产效率进行研究,探讨不同省份、不同类型企业加总水平的生产效率。

我国工业生产中最重要的是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企业,如2001年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企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90.9%,而且这类企业有比较详细的数据,因此本文仔细研究了分省加总的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企业的生产效率。随着私营企业及三资企业的增多,他们必然和国有企业争夺人才,资源和市场,这种竞争对区域范围企业的生产效率有何影响。同时由于私营及三资企业的管理水平高,在竞争的同时也可能存在扩散效应。因此本文将讨论这两种效应在省一级维度下是如何共同影响国有企业和区域的生产效率。

二、数据来源和理论模型

对工业企业生产效率的研究可以用许多模型,本文采用生产函数常见的Cobb―Douslas生产函数,即式中为产出,Ki为资本,Li为劳动,随机干扰项vi表示统计上的误差,为厂商无法掌握的随机因素,如自然灾害、工会罢工等,ui表示技术无效率,是厂商本身可以控制但却没有很好控制所产生的无效率,例如生产者本身的积极性低,努力程度不够等,这些都会影响技术无效率ui。

本文使用的数据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2000~2003),包括分省加总的全部国有及限额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工业增加值,分省加总的全部国有及限额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分省加总的全部国有及限额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职工人数;分省加总的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工业增加值,分省加总的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分省加总的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职工人数;分省加总的三资工业企业工业增加值,分省加总的三资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分省加总的三资工业企业职工人数,另外,还有这三类企业分省企业数,文中所用价值量数据都已经根据1990年不变价格进行过调整。由于使用工业增加值作为产出指标,因此在选取资本投入的指标时采用的是不同类型工业企业分省加总的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劳动指标使用的也是相对应的分省加总的职工人数。最后,考虑到我国地区差异特别显著,而地区差异中表现得最为突出的是东部地区和其他地区的差异,因此引入了地区虚变量,用来表征该省是否属于东部地区。

三、实证研究及结果

(一)生产函数估计结果及其含义

如前所述,我们使用分省加总的国有及限额以上非国有企业工业增加值来表征区域生产水平,在估计中以它作为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包括国有及限额以上非国有企业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分省加总数值和国有及限额以上非国有企业职工人数的分省加总数据。地区虚变量,当该省是东部省份时为1,否则为0。引入虚变量的原因是因为东部地区在禀赋、政策灵活性、资金来源、基础设施等方面和其他地区有许多不同。时间变量,用来测度技术进步。由于生产函数采用Cobb―Douslas生产函数的形式,因此对工业增加值,资本和劳动取了对数。

上述回归把所有年份数据合并起来主要是为了检验一下规模经济,其二是考察一下虚变量的作用到底如何,其三是检验一下技术进步是否为正。希望了解经过这几年的改革,资本和劳动对总产出的贡献份额是否发生了变化,资本产出和劳动产出的弹性是如何变化的。为了得到上述结果,用1999~2002年数据分年度进行回归。回归结果见表1。

从合并数据回归中我们可以看出,每一个系数都在1%的水平上显著。虚变量的系数符号为正,数值为0.286,这说

最后,年份变量的系数为0.111,这对于技术进步的衡量来说是相当高的。但是,考虑到技术进步包括管理技术的进步,制度创新激发的潜力和生产技术的进步等,这个数值对于巨变中的中国也有其合理性。因为自1998年以来,我国加大了企业改革的力度,这种改革带来的进步可能会相当大,遗憾的是数据不足,不能把制度变迁带来的技术进步识别出来。

从表1后面几列的年度回归中可以看出,资本产出弹性从1999年的0.656变为2000年的0.734,2001年的0.795最后变为2002年的0.704,这说明生产经历着动态调整。劳动产出弹性由1999年的0.473变为2000年的0.358,再到2001年的0.364,最终到2002年的0.429,出现了稳步上升的势头。从他们的变化过程可以看出,在改革之初,劳动产出弹性经历了剧烈的下降,这说明改革开始确实给地区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而受冲击最大的是企业的职工队伍。但是,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各项配套措施,如社会保障改革、再就业培训、减员增效等改革措施终于初见成效。这完全可以从2000年后劳动产出弹性的稳步增加得到证实。

(二)分省生产效率估计及其结果

我们对我国分省加总的国有及限额以上工业企业有一般的了解之后,提出的另一个问题是他们的生产效率如何。如果区域利用现有的生产和管理技术,在有限的资源下,若能达到最大产出水平时,区域的生产点恰好落在生产边界上,这时可以说该区域具有完全的效率。若产出低于生产边界,则表

示该区域缺乏效率。为了更好的表示区域生产的边界,需要把不同类型的企业加总数据都考虑进来。区域的生产企业按类型分为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三资企业等,但只有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三资企业有分省加总的数据可以得到,因此本小节分析的样本点包括分省1999~2002年的三类企业的加总数据。同时,这些数据都按1990年不变价格进行了换算。本文对各个省不同年份,不同类型的企业的效率都使用随机边界生产函数进行了估计,估计结果因篇幅限制不再列出。

从结果可以看出,对几乎绝大多数省份而言,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生产效率最低,而生产效率最高的企业是三资企业。由于国有及限额以上工业企业估计出的生产效率比国有明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相比,在相同的投入条件下,东部地区的产出平均而言要比其他地区的高出0.286。

通过对资本和劳动的系数和为1的检验可得,F(1,110)=18.31,远大于1%置信水平的临界值。这表明,在给定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弹性为0.739和0.436的情况下,资本和劳动的系数和为1的概率几乎为0。因此可以认为,对省一级区域生产来说,它们表现出具有规模经济。

及国有控股企业高,因此可以推断限额以上非国有企业的生产效率比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高。这一点和人们的日常认识是一致的,但本研究给出了一个客观的度量。

以上讨论主要侧重于对不同类型企业的效率进行研究,现在从区域的角度来研究不同区域的工业企业生产效率是否有所不同。在表2中列出了不同省份的生产效率估计值,但它们之间的数值不具有直接可比性。为了让东部省份和其他省份的效率估计能直接比较,可进行如下换算,其计算方法如下,首先,地区虚变量可看作是将生产边界向外移动,移动的比例为exp(.),括号内的值为虚变量的估计值。因此,东部地区生产边界在不同年份相对于其他省份移动的比例分别为1.209,1.307,1.27和1.292。把这些数字乘以东部地区的生产效率估计值,就可得到东部省区在不同年份的可和其他省份直接比较的效率估计值。由于数据量很大,故只列出它们的均值,结果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根据中西部省份的随机生产函数边界,东部省份的三资企业的生产效率甚至大于1。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由于把东部地区相对于他们自己的随机生产函数的效率估计转化为相对于中西部地区随即生产函数的效率估计,进行这种转化的原因是为了两类地区的效率估计只可以直接比较。

从表2中可以看出,从分省加总的国有及限额以上非国有企业生产效率来看,1999年度东部省份的生产效率平均来说比中西部省份高25.2%,2000到2002年分别为35.9%,31.8%和33.6%。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相同指标分别是20.8%,25.1%,24.5%和26.8%。三资企业的情况也类似,它们分别是20.2%,35%,28.4%和33.7%。这种情况要求我们以后在研究区域差异时要更多的关注区域的生产方面。

四、结论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山草香为大家分享的5篇工作效率总结就到这里了,希望在工作效率的写作方面给予您相应的帮助。

工作效率总结2

一、好的方面。

1. 能够及时的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积极参与到高效课堂的实施中来。

推行“高效课堂”势在必行,任重而道远,要顺利、有效地推行“高效课堂”,最为关键的是老师要先转型教学理念,大胆实践,悉心研究,建立起符合教学规律新型教学思想。在本学期开始的时候,我能够认真的领会学习高效课堂的思想和要求,能够按照相关的规定去做,能够一直坚定不移地进行高效课堂教学。

2. 能够对学生进行长期的培养,并制定评价制度激励学生。

由于我任教的是一年级,并不能一开始就按照先学后教的课堂模式进行。所以我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表达能力上。学生一开始看书时是无从下手,我就用填空的形式引导他们一步一步观察。久而久之,大部分学生都能跟着老师所给的自学提示来自学。自学完之后,注重让学生大声、完整、有礼的回答问题,并且很多题目放手让学生来当小老师,让他们来讲,讲得不好的我再来补充。一学期下来,学生的表达能力都有了很大提高。同时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也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评价机制,激励发言积极、愿当小老师的学生。

3. 够认真的制定自学提示。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提倡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探究性、合作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老师仅仅是引导和解疑。

一方面我注意引导,用精心编制的“自学提示”,设计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自主探究、交流研讨,另一方面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探究。

4.能够认真地写好教学反思,在反思中进步。

我认真的对待每周一次的教学反思,认真地总结在教学中出现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对于优点我坚持,对于不足的地方我就认真的加以改正。在反思中提高了自己,在反思中也获得了进步。

二、存在的不足:

1. 对课堂的控制还需要加强。

学生在板书的时候,在展示的时候,曾出现过学生开小差,不听课的现象,所以我的课堂的驾驭能力还有待提高和加强。对学生还要严格要求,同时也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爱上数学课,对数学感兴趣。

2.自学提示的设计水平还要提高。

我要深入、细致地研究《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的要求,分析本部分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的位置,分析学生先有的知识与能力,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一环扣一环的设计问题情景,特别注意:整个自学提示中设计的所有问题跨度不能太大,要有明显的导向性。

3.课堂效率还需要提高。

目前的课堂已不再是以往的主要靠教师讲的课堂了,那是低效率甚至是无效率的课堂。高效的课堂教学主要应在于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主体参与。没有学生参与的课堂绝不会是高效的课堂,没有学生参与的问题永远都还是问题。我要一个点,一个点的去巩固,让学生每节课都会有所收获!逐渐的从低效向高效转变。

4. 小组合作还要加强

工作效率总结3

[关健词] 施工企业 审计重点 内容 方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审计工作事业得到了较快的与进步,特别是经济效益审计,在我国化建设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由于施工企业经营性质不同,经营管理的方法与手段也不一样,所以施工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有其特殊性,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重点与方法也不相同。

一、施工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概念

(一)施工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含义

施工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是指审计人员受财产所有者的委托,根据有关、法规和标准,对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性、管理制度的有效性以及经营战略的长远正确性进行综合系统的审查和,并评价其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以促进提高经济效益,加强宏观控制的一种经济监督活动。

(二)施工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特点

1.审计评价重心的长久性。施工企业经济活动具有投入量大,消耗多,周期长,时间跨度大,经营效果缓慢的特点。施工企业经济效益的核心是要保证工程产品的全部优良,也就是说,进行施工企业经济效益审计首先要衡量劳动成果是否达到预期和设计的质量目标,其次再考核生产经营活动的劳动耗费和资源投入及占用情况。

2.审计内容的复杂性。对于施工企业,凡是有工程项目的地方就有经济活动,就存在经济效益,各类工程项目的经济活动构成了经济效益审计审查和评价的内容。在管理方式相同的情况下,同一个地区同一类工程报价相同,投入的资源不同产生的效益不同;同一类工程不同一个地区报价相同,投入的资源相同产生的效益也不一定相同;同一个地区同一类工程,报价相同投入相同管理方式不同,产生的效益也不同。施工企业经济效益就是在这些多种环境和形态下产生的,是极其复杂的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关系。因此审计人员在进行经济效益审计时必须要综合考虑,全面衡量,防止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

二、施工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原则

(一)系统性原则

施工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内容较为复杂,表现形态多种多样。所以在进行效益审计时,必须要考虑到纵向和横向的关系,纵向指工程项目的工期和阶段性效益,横向指企业已完工和在建项目效益的总和。既要注意各项目、各环节、各方面的微观效益,又要注意能综合反映企业经济运作的整体效益;既要重视能反映当前整体的效益,又可预见持续发展的长远效益。只有这样,施工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才能得出正确的审计结果,才能提出合理的审计建议。

(二)综合性原则

施工企业具有财务分散,不便统一管理的特点。只有核算方式方法达到统一,规范管理,才能便于监督。财务会计资料失真、资金管理不规范是企业和国有资产流失的根源,同时违纪违规现象也将会孳生和漫延。会计资料真实性是基础,合法性是重点。如果经济效益审计没有建立在真实合法基础上,那么将审计出来的效益结果向领导层报告,将会使决策者决策失误,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因此,经济效益审计要把财务合法与合规性同时纳入其中,发现被审计单位财务收支不真实,不合法的问题,在审计报告中应披露反映,引起企业管理者的关注。

(三)重要性原则

搞好施工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必须要从实际出发,立足于实际,积极稳妥、扎实有效地进行。近年来,施工企业承建bot、boo、bt方式投资施工的项目逐渐增多,实践证明,这些项目工程变更随意性强,资金保障性差,效益潜能小,审计风险高,对企业的经济效益审计有一定。因此在经济效益审计过程中必须要抓重点,集中审计优势,确保审计结果的质量。

三、施工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重点和内容

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来源于工程项目,工程项目的经济活动是复杂的。企业要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其管理内容就要逾加过细,管理的手断就要逾加严谨,但不管是什么样的项目,什么样的经济活动,都存在以较少的资源消耗和占用,取得最大的经济效果,都存在提高经济效益问题。施工企业产生的经济效益是多种管理手段形成的,因此施工企业经济审计的内容也是繁杂的,除审计通常使用的考核评价指标外,我们还根据审计实践中的重点,制定了如下审计指标和内容:

(一)经营管理指标

1.工程中标率。该指标反映企业报告期内工程投标中标情况。主要考核评价工程投标发生的成本而影响的经济效益。

公式为:工程中标率=工程中标总数/参加投标总数×100%

或工程投标成本率=报告期内工程投标成本支出总额/报告期内工程中标总额×100%

2.职工上岗就业率。该指标反映企业内部职工上岗就业情况。

公式为:职工上岗就业率=上岗职工总人数/企业职工总人数×100%

3、息工待岗职工工资占有率。主要考核因职工息工待岗发生的工费成本而影响的效益。

公式为:息工待岗职工工资占有率=报告期息工待岗职工工资总额/报告期工程成本总额×100%

4.劳务分包收益率。该指标反映中标金额与内部队伍(或劳务队)工程分包金额的合理价差。在分包单价合理的情况下,降低率越高,收益越高,反之越低。主要评价工程分包的合理性和收益额。

公式为:劳务分包收益率=降低额∕中标总额×100%

降低额=中标价-对下分包价款

5.工程变更索赔收益率。该指标反映合同外的合理收入情况,如变更及索赔等。收益率百分点越高,说明收益越好;收益率百分点越低或越下,说明合同工程量和价款越减,收益越少,甚至出现亏损状况。

公式为:工程变更索赔收益率=报告期内收益额∕报告期内业主批准额×100%

报告期内收益额=报告期内业主批准额-报告期内该项工程发生的成本费用

6.物资采购招标收益率。指中标价与采购招标购入价价差节约收益。

公式为:物资采购招标收益率=物资采购招标的节约额∕工程预算所需物资总额×100%

物资采购节约额=(中标价-采购招标购入价)×用料数量

7.物资回收率。指对已摊销完毕且尚有使用价值的周转材料的回收值。主要考核因物资回收产生的收益。

公式为:物资回收率=报告期物资回收总额/报告期物资消耗总额×100%

报告期物资回收总额=报告期物资回收数量重估价值

8.方案优化收益率。指根据科学的依据而改变原施工组织方案所产生的收益。主要考核评价变更收益情况。

公式为:方案优化收益率=报告期内净收益额∕该项工程预算总额×100%

报告期内净收益额=原施工组织设计方案预算总额-优化施工方案实际发生的总成本费用

9.工程质量优质品牌率。主要考核工程创优为企业信誉等级带来的效益

公式为:工程质量优质品牌率=报告期评定的优质单位工程个数/报告期鉴定的优质单位工程个数×100%

10.设备利用率。主要考核启用设备停机状态下的固定成本对效益的影响

公式为:设备利用率=报告期设备实际投入使用台数/设备实有台数×100%

11.合同工期提前率。指在原设计施工工期不变的情况下,经过质量验收达到规定的标准而提前交付使用的时间。 主要考核评价工程项目因提前完工而按预算减少的不变费用和可变费用产生的收益。

公式为:合同工期提前率=实际提前完工天数∕合同工期天数×100%

实际提前完工天数=合同工期天数-实际完工天数

(二)财务指标

1.资金完成率。指计划货币资金回笼和上缴管理费总额与实际完成情况的比率,主要考核资金占用成本。

公式为:资金完成率=实际上缴总额/计划货币资金回笼和上缴管理费总额×100%

2.非生产性开支降低率。指年末降低额与年初计划支出总额的比率。主要考核非生产性开支节约收益。

公式为:非生产性开支降低率=年末降低额∕年初计划支出总额×100%

年末降低额=年初计划支出总额-年末实际支出总额

3.货币资金当年净增加额。指年末与年初相比增加的差额。主要考核资金的回笼、债权清理的速度和资金存款的收益。

4.工程成本降低率。成本费用的高低直接与效益水平好坏成反向变化。该指标主要考核工程成本降低产生的效益

公式为:工程成本降低率=报告期工程成本降低额/报告期工程预算成本×100%

报告期工程成本降低额=报告期工程预算成本-报告期实际发生工程成本

5.贷款净增加额。指年末与年初相比增加的差额。主要考核资金支付能力,减少工程投标及购置设备贷款利息成本的收益。

6.应收账款降低率。指与上年同期相比债权的催收比率。主要考核应收账款的变现速度为企业带来的收益。

公式为:应收账款降低率=应收账款降低额/上年同期应收账款总额×100%

应收账款降低额=报告期应收账款总额-上年同期应收账款总额

7.应付账款降低率。指与上年同期相比减少债务的比率。主要考核企业因经济效益良好而提高偿债能力水平,以此减少经济纠纷带来的讼诉成本的收益。

公式为:应付账款降低率=应付账款降额/上年同期应付账款总额×100%

应付账款降额=上年同期应付账款总额-报告期应付账款总额

四、施工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技术

经济效益审计是一个不断收集审计证据,并对证据进行、评价和得出审计结论的过程。施工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方法除沿用一些传统的审计方法外,还主要了如下方法。

(一)审计证据的收集技术

1.调查沟通。调查沟通是经济效益审计中证据收集的方法之一,这种方法可以运用到每一个审计阶段。审计组在进驻被审计单位(项目)后,首先要召开进点会,随即根据审计计划开展调查沟通,调查的内容要完整,沟通的方式要得当。调查的事项和内容要做好记录和归集,便于对事件过程分析和了解,便于审计底稿的编制工作。采用调查沟通不但能掌握审计事项的真实完整情况,搞清有关事项来龙去脉,还能为审计报告提供可靠分析资料。

2.召开座谈会。笔者认为,在审计过程中至少要组织被审计单位的主管及相关业务人员包括技术干部召开三次会议,一次是进点交底会,通报审计内容和实施方案;二次是审计过程中召开沟通会,披露和分析审计发现的;其次是审计终结时召开通报会,将实施审计期间所收集的数据、证据、基本评价进行通报,核准审计过程内容的真实和完整。这三个会议不但是审计程序之一,同时也是一种技术和方法。审计座谈会也是获取审计证据的形式。通过沟通讨论,听取不同意见,得到一些有价值的建议,对全理地安排下一步工作,得出正确审计结论,形成审计建议都有较大的帮助。

3.查阅资料。查阅资料是一种重要的获取证据的最直接的方法,同时也是分析的过程。查阅的主要内容应包括:中标文件;工程变更及索赔批复文件;施工组织设计变更文件;国家、地方减免税及政策优惠性文件;项目管理目标责任书;劳务分包合同书;物资、设备采购招标合同及文件;信誉、安全、质量等级评价文件;企业内部控制文件及有关会议记录;以及到经济效益的相关资料和文件。

(二)归纳整理分析,确定效益审计结果

施工企业经济效益审计通常采用对比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得出需要的结果,根据其复杂性也可增加其他适用于实际工作的分析方法,如层次分析等。这里笔者只介绍施工企业常用的分析方法。

1.对比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应采用多种形式,一是将项目的实际情况与企业核定的指标进行对比。企业核定的指标内容必须是经经营管理部门测算的,单位(项目)负责人以此为依据与企业法人签定的项目管理责任书内容。这种对比实际就是一个效益考核过程,是最有说服力的。二是将实际情况与同类项目或同行业综合指标进行比较。这种比效方法论是测定项目综合管理水平、评价相对指标的一种方法。三是应用数值进行对比分析,如比例、比率等。另外还可采用纵向和横向分析法,纵向对比分析法是指对同一主体在不同时期或不同条件下完成的经济活动情况进行比较。横向比较分析法是指对不同主体在同时一时期或同一条件下完成经济活动进行比较。总之,不管采用任何比较分析法,其目的就是找出效益的源头,进行正确的判断和评价。

2.因素分析法。因素分析法就是对项目的经济现象因素关系的各个因素及其影响程度进行测定的一种分析法。它的工作方法是:把影响施工企业经济指标变动的几个因素按照一定的顺序和罗辑关系形成公式,前面笔者在施工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内容中已经讲到了考核评价指标的公式,实际上,就是把各个因素标准列第一算式,然后根据所列的顺序,逐次用每项因素实际数替换标准数,并分别计算出因该因素增减变动影响所得出的结果,将每次替换的结果与上次替换的结果比较,两者的差额就是这次替换的因素变动影响的结果。最后计算各个因素增减变动影响的果,即是各项指标实际与标准的差异数额。这种方法主要是确定审计重点目标,和评价被审计单位工作提供有效的分析性数量证据。

五、搞好施工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应注意的问题

(一)审计法规依据的运用

今年6月1日起,我国实施了修定后的《审计法》,国资委先后颁布了《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管理暂行办法》、《中央企业内部审计管理暂行办法》,内审计协会也制定实施了《内部审计基本准则》,虽然这些法律法规对经济效益审计没有具体明确规则,还不够全面和完善,但提出的“经营审计”、“绩效审计”实质上就是经济效益审计,在审计过程中要充分掌握和利用这些依据。要熟悉和掌握法规和准则,注重掌握审计时限与法律法规实施时间的相关性和平行性。

(二)会计核算资料对审计效果的影响

审计过程中,要注意发现财务舞弊、虚设账目、违法违纪等现象。要对会计事项进行认真审查核实,突出对工程结算和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的审查,否则将会对审计成果产生重大影响。

(三)实事求是,坚持审计谨慎性原则

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除受管理者自身素质影响外,同时还受会计核算办法、环境(如气候、地里条件、不可抗力的因素等影响)、国家政策的变化、市场经济的调节以及其他影响企业效益的因素等。因此,审计只有实事求是,坚持审计谨慎性原则,对审计过程认真加以分析和评价对比,才能作出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判断,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1]、赵保卿著:《企业内部审计》,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年7月出版,第268~303页。

[2]、刘明辉主编:《审计》,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出版,全书。

工作效率总结4

关键词: 能源效率;偏最小二乘回归;截面数据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3-7217(2011)05-0084-06

一、问题的提出及文献综述

能源作为支撑经济增长的基本要素,是现代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近几十年来,世界经济总量有了显著增长,同时也消耗了相当可观的能源,由此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以及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造成的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影响人类社会发展全局和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重大战略问题。

中国是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费大国,能源效率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不同地区间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能源强度、能源利用效率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比如有的地区是以电力、钢铁产业为主体,有的地区是以服务业和创意产业为支柱;有的地区是以煤为主要能源,有的地区则主要使用燃油、天然气;有的地区产业节能技术水平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有的地区却仍然在低水平徘徊。这些千差万别的情况决定我们制订节能政策时必须充分考虑地区差异,以尽量减少节能的社会总成本。统一的节能模式确实带来了苦乐不均的问题――既不利于能源利用效率相对较低的后发地区加快发展,也不利于能源利用效率相对较高的发达地区进一步发挥竞争优势。因此,要根据我国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充分考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节能潜力等因素,实行差异化的节能政策,以尽可能减少节能成本,减少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

目前,能源强度和能源效率问题已经成为国内外学者探讨研究的热点。现有的关于能源效率的研究文献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

1.对能源效率进行评价。能源效率评价方法的研究按照能效指标考察的生产要素的多寡,又可以分为单要素能源效率和全要素能源效率。单要素能源效率常被定义为一个经济体的有效产出和能源投入的比值,它是单位GDP能耗的倒数,很多学者也认为它是能源生产率。早期对能源效率的研究中都采用的是单要素能源效率指标。王庆一、施发启、金三林等采用不同的方法对我国能源效率进行了国际比较,认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当前能源效率还十分低下[1-3]。以面板数据为基础,Miketa[4]对56个国家,Mulder和Groot[5,6]对经济合作组织成员国能源效率的差异性和收敛性进行了研究。孙鹏等分析了中国1978~2003年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耗强度对能源消耗量的影响,认为中国的能源效率在提高,但2001~2003年能源效率存在一定的下降[7]。Rebecca和David考察了发展中国家能源转轨的情形,认为在经济发展初期阶段,由于无效率的能源和技术占居主导地位,因此,创造同样价值的产出会要求较高的能源投入;但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的提高,更加有效的能源和技术得以采用,使得单位产出的能源投入开始下降[8]。史丹运用洛伦兹曲线、弗罗伦斯系数和基尼系数分析了中国能源效率的地区差异以及能源效率趋同条件下的节能潜力[9]。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方法来源于微观经济学上的全要素生产理论。社会生产的各投入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相互替代,而决定最终产出的并非是能源或人力等某一个生产要素,而是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其中最典型的是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近年来见于文献的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文章都是使用DEA对能源效率进行测度。Hu等首次基于全要素生产率框架定义了全要素能源效率指标, 弥补了传统指标能源生产率仅考虑能源单一要素的缺陷[10]; 魏楚等基于Hu等的思路将能源效率定义为当前固定能源投入下实际产出能力达到最大产出的程度[11], 或者说在产出固定条件下能实现最小投入的程度。李世祥等在DEA应用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技术效率、能源投入最小化、成本最小化、产能利用率调整目标情景下能源效率测度的方法,从1990~2006年间省际面板数据和工业行业面板数据的角度评价了中国的能源效率状况,并利用“两步走”估计了其影响因素[12]。

2.分析影响能源效率的因素。李廉水、周勇对35 个工业行业进行DEA-Malmquist指数分解, 并将分解后的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作为解释变量, 去估算各因素对能源效率的关系,结果发现技术效率而非技术进步是工业部门能源效率提高的主要原因, 但后者的作用将逐渐增强[13]。吴巧生等运用Laspeyres指数及其分解模型对中国单位GDP能耗进行分解,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得出中国能源效率提高主要是各产业能源使用效率提高的结果[14]。Zhang(2003)利用改进的拉氏指数计算了中国工业部门1990~1997 年的能源使用情况。将工业能源消费分解为规模效应、实际的强度效应和结构效应,发现实际的强度效应( 即技术效应) 是主导因素[15]。高振宇等、魏楚等定量分析了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工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对外开放程度、政府影响力、制度因素和能源价格等因素对我国能源效率的影响程度[16-20]。

以下试根据中国各地区不同发展水平的现实,运用2007年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由于数据的不可得性,不包括、港澳台地区)的截面数据对中国能源利用效率的省际分异与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中国能源利用效率影响因素的偏最小二乘回归(PLS)模型的构建

偏最小二乘回归由化学界的伍德、阿巴诺等人在1983年提出,这种方法是在普通多元回归的基础上有机结合了主成分分析、典型相关分析的思想,在一个算法下,可以同时实现回归建模(多元线性回归)、数据结构简化(主成分分析)以及两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典型相关分析),可以很好地解决自变量间多重共线性问题[21]。

三、中国能源利用效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1.指标的选取。当前度量能源效率较普遍的方法是单位GDP能耗,《中国统计年鉴》中采用的就是这种方法。本文拟采用2007年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港澳台地区)的单位GDP能耗(Y)来代表各地区的能源效率,那么单位GDP能耗越低,说明能源效率越高。

本文根据中国能源利用效率省际分异中的七个因素选取了八个指标:

(1)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对于能源生产率的影响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随着经济发展, 生产规模会扩大,一些先进技术会被逐渐采用,从而对能源生产率的提高有积极作用; 同时生产的不断重复进行使熟练程度增加, 产生“学习效应”, 同一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能源会相应下降。这两方面作用的综合影响体现在经济发展对能源生产率提高的贡献上。选取指标人均GDP( x 1)来代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2)产业结构。我们知道第二产业中的工业是高耗能产业,而第三产业中的金融业和房地产业是低耗能产业,因此,可以认为如果工业对一个地区的生产总值贡献很大,那么,这个地区的单位GDP能耗必然偏高;相反地,如果金融业和房地产业对一个地区的生产总值贡献很大,那么,这个地区的单位GDP能耗必然偏低。为此选取指标工业增加值比重( x2)、金融业和房地产业增加值比重(x 3)来代表产业结构因素对单位GDP能耗的影响。

(3)地理位置。各地区进出口总额与各地区的地理位置基本上完全对应,东南部沿海地区的进出口总额最高,中部地区次之,西北部地区最低,为此,用各地区进出口总额( x 4)来代表地理位置因素对单位GDP能耗的影响。

(4)技术水平。各地区的技术水平可以用全员劳动生产率来衡量,因此,引入指标全员劳动生产率( x 5)来衡量技术水平对单位GDP能耗的影响。

(5)对外经济。通常外商投资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都具有规模大、技术先进的优点,因此,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从而降低单位GDP能耗。因为工业是高能耗产业,这个行业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对单位GDP能耗的影响单位GDP能耗特别显著,为此,引入各地区外商投资和港澳台商投资工业企业增加值占总工业增加值的比例( x 6)来度量对外经济差异对单位GDP能耗的影响。

(6)投资行为。中国现阶段的经济增长还是以粗放型为主,粗放型经济增长中,投资规模膨胀、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了资源浪费、利用效率低。投资驱动型特征和重工业化态势的经济增长必然导致资源型产品价格普遍上涨,尤其是原材料、燃料和动力购进价格大幅上涨。因此,选取各地区燃料的商品零售价格指数( x 7)来度量各地区投资行为对单位GDP能耗的影响。

(7)能源消费结构。煤炭在中国能源资源中占据绝对优势地位, 2007年中国煤炭消费总量达到×108t,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而煤炭消费的技术水平较为落后,大部分是原煤直接燃烧,煤炭利用效率低,煤炭消费的不经济性必然降低区域能源利用效率。因此,引入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 x 8)来衡量各地区能源消费结构差异对单位GDP能耗的影响。本文的数据都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8》和《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08》,经计算整理得到。鉴于篇幅,就不再列出。

2.多重共线性分析。

运用SPSS可以得到各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矩阵,从表1可以看出人均GDP( x1)与全员劳动生产率(x5)之间相关性非常强,变量x1与金融业和房地产业增加值比重(x3)、外商投资和港澳台商投资工业企业增加值占总工业增加值的比例(x6),全员劳动生产率(x5)与x3、x6的相关性也都较强。

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回归得到的结果如表2。从表2中可以看到,可决系数R2为,说明模型拟合程度较好,但变量x3(金融业和房地产业增加值比重)与变量x5(全员劳动生产率)的系数为正,这与实际不相符,因为金融业和房地产业为低耗能产业,它们对地区GDP的贡献越大,单位GDP能耗应越低,同时技术水平越高,对能源的使用效率也越高,单位GDP能耗也应越低。回归系数与实际意义的不一致也就反映了变量之间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

回归结果。

为了推动偏最小二乘回归的应用发展,1987年伍德和他的合作者们创建了UMETRICS公司,开发了在Windows下面运行的SIMCA-P数据分析软件,用以支持偏最小二乘回归的计算和结果解释。本文所有的结果,都是在SIMCA-P上实现的。

根据交差有效性系数Q2A提取了一个成分,模型结果见表3。

从图1可以看出,人均GDP(x1)、金融业和房地产业增加值比重(x3)、进出口总额(x4),全员劳动生产率(x5)、外商投资和港澳台商投资工业企业增加值占总工业增加值的比例(x6)对单位GDP能耗起负向作用,即这些值越大,能源效率越高。其中外商投资和港澳台商投资工业企业增加值占总工业增加值的比例(x6)与进出口总额(x4)对区域能源利用效率的正向影响最为显著。工业增加值比重(x2),燃料的商品零售价格指数(x7)、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x8)对单位GDP能耗起正向作用,即这些值越大,能源效率越低。其中代表能源消费结构的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x8)对区域能源利用效率的负向影响最为显著。这些回归系数的符号完全符合经济学意义。

固定资产投资中外商投资比重的差异是能源利用效率的最重要因素。一方面,国外投资的行业通常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能源消耗量不大,如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文化办公用机械、服装及其他纤维品制造业和食品制造业等。此外,这些产业通常具有规模大、生产技术水平高、管理先进的特点,在极大地增加了地区生产总值的情况下却相对地减少了能源消耗,自然会使该地区的能源效率提高。另一方面,中国各地区固定资产投资中外商投资比重差异明显,东部地区比重通常在10%以上,广东更是达到了%,中部地区大多在5%以上,而西部通常只有1%~2%。综合以上两方面的原因,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这一变量会对中国能源效率地区差异影响程度最深。

各地区工业总产值中高耗能行业比重的差异是能源利用效率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工业是中国的能源消耗大户,2007年工业所消耗的能源占据了总能源消耗的%,而六个高耗能行业所消耗的能源又占了工业总耗能中的%,因为在得到同样产出时对能源的消耗远高于其它行业。因此,高耗能行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差异会极大地影响各地区的能源效率,而中国各地区这个比重的差异是比较显著的,像中国当前能源效率最低的宁夏和青海省这个比重分别达到了%和%,而能源效率较高的江苏和福建这个比重只有%和%。事实上,各地区工业总产值中高耗能行业比重和固定资产投资中外商投资比重的差异反映的是中国各地区工业结构的差异。中国东部地区因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国家的开放政策,大量地吸引了国外投资,很多新技术和新设备随之涌入,且由于技术的外溢效应,使得自主开发创新能力都大大得到提升,工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较快。而中西部地区因为缺乏这些资源和设备,不得不走重型工业化道路。因此,可以说对地区能源效率影响显著的不是工业比重而是工业结构。

各地区的煤炭消费比重差异是能源利用效率的另一主要因素。由于中国本身的资源禀赋,煤炭消费一直是中国能源消费市场中的主角。如果按电热当量计算法计算,2007年中国总的能源消费中,煤炭消费占%。而据有关专家分析,在一次能源品种中,煤炭的利用效率约为27%,原油的利用效率约为50%,天然气利用效率约为57%,电的利用效率约为85%。煤炭如此低的利用效率必然会极大地降低对以煤炭消费为主地区的能源效率。山西和内蒙古作为中国两大主要产煤基地,煤炭消费比重都非常高,这也许就是为什么作为中部省份而且经济比较发达的山西能源效率却处于全国末端的原因。

从全国来看,经济发展水平与能源效率呈正向关系,但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并不是造成能源效率地区差异的主要因素。本文的经济发展水平仅为狭义概念,是经济增长的量化指标。一方面,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一些先进的知识、技术、管理经验和现代化的节能设备会被逐渐应用于生产过程之中,从而提高能源效率。同时由于“学习效应”的产生,同一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能源会相应下降,这两方面的共同作用都会对提高能源效率产生积极的作用。但是考虑到中国正处在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过程,许多中西部省市大批高耗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工业项目的盲目上马虽然提高了各省份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却也降低了能源效率。

燃料、动力类价格指数与能源效率负相关。中国当前的经济增长中,投资驱动型特征和重工业化态势十分明显,这就导致对资源型产品的需求旺盛,能源产品价格普遍上涨,尤其是燃料和动力购进价格指数大幅上涨。各地区燃料、动力类价格指数其实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工业重型化和盲目投资对能源效率的负面作用。

代表地理位置的虚拟变量的系数都为负,说明中部和西部相对东部来说,还有一些模型中没有列出的因素对它们的能源效率起到抑制作用。中国现行的区域政策基本上是按照东、中、西三大地区区别对待,三个地区的经济体制和市场化程度均存在一定差异。此外,在我们的模型中没有考虑各地区的人力资本差异,而事实上我们知道三大地区的人力资本质量是依次递减的,高素质的人力资本质量对于消化和吸收外来技术以及自主创新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正是中部和西部,特别是西部所缺乏的,因此,地理位置因素对西部的负向作用要强过中部。

四、主要结论与建议

能源消费结构、对外经济和地理位置是影响中国能源利用效率的显著因素。以煤炭消费比重所表示的能源结构对区域能源利用效率的负向影响程度最大,以外商投资和港澳台商投资工业企业增加值占总工业增加值的比例所表示的对外经济对区域能源利用效率的正向影响程度最大。以进出口总额所表示的地理位置差异对区域能源利用效率的正向影响程度也很大。外商投资和港澳台商投资工业企业通常都具有技术水平高的特点,同时进出口贸易频繁的地区,更容易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并通过扩大生产规模来获得规模经济效益。这两点都说明归根到底是技术水平的差异造成了能源效率的地区差异。

因此,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提升劳动生产率是提高中国能源利用效率的有效措施。中国富煤少油的能源禀赋格局决定了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煤炭消费量及其比例还会略有增加,因此采用节能技术提高煤炭利用效率对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加大科技投入来提高技术水平对于能源高效利用具有长远影响。最后,政府政策措施(税收和产业政策)等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影响及其量化处理是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王庆一。中国的能源效率及国际比较[J].节能与环保,2005,(6): 10-13.

[2]施发启。对我国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变化及成因的初步分析[J].统计研究,2005,(5): 8-11.

[3]金三林。能源约束对我国潜在产出增长的影响及对策[J].改革,2006,(10): 36-42.

[4]Miketa of energy intensity developments in manufacturing sectors in industrialized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J]. Energy Policy, 2001,(29) : 769-775.

[5]Mulder P, de Groot H L comparisons of sectoral energy and labor productivity performance:stylized facts and decomposition of trends[ R ]. CPB Discussion Paper, CPB, The Hague, 2003:22.

[6]Mulder P, de Groot H L F. Sectoral energy and labor productivity convergence[R].CPB Discussion Paper, CPB, The Hague, 2003:23.

[7]孙鹏,顾晓薇,刘敬智,王青。中国能源消费的分解分析[J].资源科学,2005,(5):15-19.

[8]Elias Rebecca, Victor David. Energy transition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 review of concepts and literature[R].Working Paper, Program on Energ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anford University,2005.

[9]史丹。中国能源效率的地区差异与节能潜力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6,(10): 49-58.

[10]Hu Jin-Li, Wang Shih--factor energy efficiency of regions in china[J]. Energy Policy, 2006,34(27):3206-3217.

[11]魏楚,沈满洪。能源效率与能源生产率:基于DEA方法的省际数据比较[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9):110-121.

[12]李世祥,成金华。中国能源效率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统计研究,2008,(10):18-27.

[13]李廉水,周勇。技术进步能提高能源效率吗? ――基于中国工业部门的实证检验[J].管理世界,2006,(10): 82-89.

[14]吴巧生,成金华。中国工业化中的能源消耗强度变动及因素分析――基于分解模型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06,(6):75-85.

[15]Zhang , Z. X. Why did the energy intensity fall in china’s Industrial sector in the 1990s?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structural change and intensity change [J ] . Energy Economics, 2003,(25):625-638.

[16]高振宇,.我国能源生产率的地区划分及影响因素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9):46-57.

[17]屈小娥。中国省际能源效率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9,(2):46-51.

[18]屈小娥,袁晓玲。中国地区能源强度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学家,2009,(9):68-74.

[19]邱灵,申玉铭,任旺兵,严婷婷。中国能源利用效率的区域分异与影响因素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 2008,23(5): 920-928.

[20]董利。我国能源效率变化趋势的影响因素分析[J].产业经济研究,2008,(1):8-18.

[21]王惠文。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及其应用[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9.

[22]刘亦文,胡宗义。国际油价波动对我国经济影响的CGE分析[J].经济数学,299,26(4):76-83.

An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Inter-Provincial Difference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hina's Energy Utilization Efficiency

HU Zong-yi, LIU Yi-wen

(Colleage Of Finance And Statistics, Hunan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79, China)

工作效率总结5

关键字企业经济效益分析,方法,资金

企业的经济效益分析是传统的编辑分析法的进一步完善,当企业进行项目决策或重大决策时候,方案的数量,目标远远没有利润或费用那样明确和具体,在这个时候,通过对项目或决策经济效益分析,能够让更好对比各个方案的好坏,能够更好的对方案进行筛选、提炼与决策,所以说,企业经济效益分析是一种选择方案的好办法。

经济效益分析的主要特点就是把主要注意力集中要一个方案或系统的结果上,就是根据每个方案能够达到结果的最终效果来进行对方案的对比,下面介绍集中分析企业经济效益分析的方法。

一。企业经济效益分析的方法

(一)结构分析法。结构分析法又叫做比重分析法,这种方法就是计算企业内某一项经济指标和各项组成部分所占总体的高比重,并且分析其中的内容构成间的变化,从中更好区分次要矛盾和主要矛盾,在结构分析中能够掌握事物的不同特点和不同的变化优势,比如说构成流动资金的各个专案占流动资金的总额比重来确定流动资金的结构,然后将不同时期的资金结构进行比较,来观察构成变化和产品的积压情况,并且和不同时期的资金结构进行比较,观察产品积压情况和构成变化以及产销平衡定额情况,为进一步挖掘企业的资金潜力打下基础。

(二)因素分析法。因素分析法就是将综合性的指标分解成各个基础的因素,这样能够更好的确定影响经济效益的原因,这样的方法称为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的要点是确定经济指标是由哪几种因素构成,并且各个因素的构成和排练是要遵循正常的顺序。根据分析的目的对各个因素进行分析,测定某个因素对指标变动的影响方向和程度。并且要确定指标和其中各个因素的关系。因素分析法在每个层次和指标的分析计算方法也叫做连锁替代法,连锁替代法就是把影响某项指标相互联系的因素依次的把每个因素作为变数,并且暂时把其他因素作为不变数,而且要逐个的进行替换,测定因素对该指标的影响程度。

(三)动态分析法。动态分析法是将不同时间的同类指标的数值进行对比,计算动态相对数藉以分析指标发展的方向和增减速度。如以某年作为基准年,该年的某指标定为100,将以后几年的指标与该基准年的指标相比较,换成百分数,或者采用环比的方法以此来分析某项指标的变化趋势。

二、 企业经济效益的五性分析

(一)收益性指标。收益性比率的计算公式。①总资产报酬率为净利润,资产总额;②所有者权益报酬率为净利润,所有者权益;③毛利率为销售毛利,净销售收入;④销售利税率为利税总额,净销售收入;⑤净利润率为净利润,净销售收入;⑥成本费用利润率为(净收益+利息费用+所得税),成本费用总额;⑦每股利润为(净利润一优先股股利)/普通股发行在外的平均股数;⑧每股股利为支付普通股的现金股利,普通股发行在外的平均股数;⑨股利发放率为每股股利,每股利润;⑩股利报酬率为(净利润一优先股股利),平均普通股权益;⑩市盈率为普通股每股市场价格,普通股每股利润。

(二)安全性分析。安全性是指企业经营的安全程度,也可以说是资金调动的安全性。企业安全性指标分析的目的在于观察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偿债能力状况。一般来说,企业收益性好,安全性也高。但在有的情况下,收益性高,资金调度却不顺利。安全性比率的计算公式。①流动比率为流动资产,流动负债;②速动比率为速动资产/流动负债;③负债比率为负债总额,资产总额;④权益乘数为资产总额,股东权益;⑤负债与股东权益比率为负债总额,股东权益;⑥利息保障倍数为(税前利润+利息费用),利息费用。

(三)流动性分析。企业流动性分析的目的在于观察企业在一定时期内资金周转状况,是对企业资金活动的效率分析,为此要计算出各种资产的周转率和周转期,分别讨论其运用效率。企业流动性指标的计算公式。①存货周转率为销售成本,平均存货;②应收帐款周转率为赊销收入净额/应收帐款平均额;③流动资产周转率为销售收入,流动资产平均额;④固定资产周转率为销售收入,固定资产净值;⑤总资产周转率为销售收入,资产总额。

(四)生产性分析。企业的生产性指标分析的目的在于要查明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人均生产经营能力、生产经营水平和生产成果的分配问题。生产性比率的计算公式。①人均销售收入为销售收入,平均职工数;②人均利润率为净利总额为资产总额,平均职工人数均职工人数。润,平均职工数;③人均资产;④人均工资为工资总额,平均职工人数。

(五)成长性分析。企业成长性分析的目的在于观察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经营能力发展状况。某个企业即使收益性很高,但如果成长性不好,也不能给以很高的评价,成长性就是从量和质的角度评价企业发展情况即将来的发展趋势。其指标是将前期目标做分母,本期指标做分子,求得增长率。成长性比率的计算公式。①销售收入增长率为本期销售收入,前期销售收入;②税前利润增长率为本期税前利润,前期税前利润;③固定资产增长率为本期固定资产,前期固定资产;④人员增长率为本期职工人数,前期职工人数;⑤产品成本降低率为本期产品成本,前期产品成本。

总结:通过研究结构分析法、因素分析法和动态分析法三种企业经济效益分析的方法,并且对企业的经济效益进行收益性指标分析、安全性分析、流动性分析、生产性分析和成长性分析这样就能够良好的管理企业的资金,在前期前期的各个决策中起到非常大作用。

参考文献:

[1]吴俊。企业经济效益分析的方法[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04)

[2]郭林。工程经济效益分析的常用方法[J]国际经济合作,1996(3)

35 6286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