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文案及反思热选优秀8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2024年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文案及反思热选优秀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2024年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文案及反思【第一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明确“折扣”的具体含义,能熟练地进行“折扣”数和百分数的互化,进一步解决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解法。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思考、探索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对数学价值的体验,感受数学的魅力,能够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事物。
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折扣》是在学生学习了百分数意义以及百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折扣”是在商品经济中应用比较广泛的一个概念,由于几折是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因此,折扣也是百分数的实际应用。所以本节课的重点是要求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折扣的含义,知道折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够解决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难点是“折扣”的有关计算。
对象分析:
《折扣》这个内容是现实生活商品买卖中经常遇见的“数学现象”,无论是聋人还是健听者对它并不陌生。虽然这样,但据了解、调查,我们的聋生对它只知其形而不解其意,虽然学生在此之前学过百分数应用题,但对聋生来说,其实际应用和现实意义却比不上折扣问题的应用。为此,本节课就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百分数的应用)的基础上,向学生传授的百分数应用的另一种既普遍又实在的生活形态——折扣。
教学策略:
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有一句至理名言:“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把教学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之上,这是教学必须遵循的“金科玉律”。《折扣》其实是百分数的实际应用,我就是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通过提供丰富而带有折扣的生活图片创设情境,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从不同的场合去认识折扣,将实际生活融入教材,把知识与生活相结合,使学生在有效的教学活动中探索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整个教学过程的活动都是围绕学生的生活经验而设计,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实际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是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增强了数学的应用意识,提高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教学媒体:
主要是利用ppt课件向学生展示现实生活中的折扣现象,创设情景,从而让学生从不同的场合去认识折扣,将实际生活融入到教材,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学与用的相对统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ppt出示生活中打折的图片。
教师:我们经常在商场看到把商品按“几折”出售。如上图中的“折”、“五折”、“”折,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打折销售,也就是我们今节课要学习的“折扣”。
二、分层探究,掌握新知。
(一)折扣的具体含义。
1、思考。
(1)商品为什么要打折出售?(工厂和商场,为了促销或处理积压商品等多种原因,有时将商品价格降低进行销售,这就是平常说的“打折”销售。)。
(2)“几折”表示什么意思?
几折表示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
(3)商品打“八折”出售是什么意思?
(八折=80℅,表示现价按原价的80℅出售。)。
(4)原价、折扣与现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原价×折扣数=现价)。
2、把折扣数和百分数进行互化。
三八折=()%五折=()%70%=()折68%=()折。
二、“折扣”应用题的教学。
1、准备题。
商店出售一种录音机,原价330元。现在打九折出售,现价多少元?
(1)学生读题。
(2)师问:打九折出售是什么意思?(学生口答。)。
(3)把哪个量看做单位“1”?怎么计算?(原价×折扣数=现价)。
(4)学生列式计算,然后师生板书订正。
330×90℅。
=330×。
=297(元)。
答:现价297元。
2、教学“例7”。
商店出售一种录音机,原价330元。现在打九折出售,比原价便宜多少元?(学生读题)。
(1)例7与准备题有何异同?(已知条件相同,所求问题不同。)。
(2)“要求便宜多少元?”怎样解答?(原价-现价=比原价便宜的钱数)。
(3)原价和现价题目中都给出了吗?没有给出的话怎样求?
(4)学生根据数量关系解答,然后集体订正。
=33(元)。
答:比原价便宜33元。
思考:商店出售一种录音机,打九折出售是297元,原价多少元?
(比较这题和准备题的异同,并让学生说说它的数量关系。)。
小结:分析折扣应用题和分析百分数应用题的方法一样,要先确定单位“1”是已知还是未知,然后确定算法。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2024年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文案及反思【第二篇】
设计说明:
垂直与平行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直线及角的基础上教学的,是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础。垂直与平行是指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本节课通过引导想象、观察、操作等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和理解垂直与平行的本质特征。运用激趣导入法、合作探究教学法和体验教学法组织教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操作和讨论,初步理解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这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初步认识垂线和平行线,正确理解“垂直”、“平行”的概念。
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感知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的现象,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对生活中垂直与平行的现象做出正确的判断。
3、在“想象—操作—交流—归纳—质疑—总结—应用”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准确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
对相交现象的正确理解(尤其是对看似不相交而实际上是相交现象的理解)和对同一平面的理解。
学法引导:
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线”、“感知特征”、“自主探究”、“拓展延伸”等活动,运用想象、观察、讨论、验证等方法,合作交流、自主探究新知,形成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学具准备:
小棒3根/人,白纸2张/人,记号笔1只/人。
教具准备:
三角尺一把,直尺两把,立方体一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大胆想象。
1、复习直线及其特点。
(1)直线有什么特点?
(2)想象直线的'延伸。
(3)初步明确学习任务。如果大屏幕上又出现一条直线,这两条直线可能会形成什么样的关系?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来研究两条直线的关系。
2、大胆想象:请同学们在白纸上把你想到的两条直线之间可能形成的关系画下来,看看你能画几种不同的情况。注意:一张纸上画两条线,画完后同桌互相交流、欣赏。
3、选择部分学生把作品贴到黑板上,并进行编号。
二、观察分类,感知特征。
1、出示有代表性的几组的直线。
2、分类。
(2)交流分类方法,揭示“不相交”“相交”概念。
师:同学们都有自己的道理,很好,学数学就是要有自己的想法!老师发现刚才同学们在介绍分类的时候围绕一个词语——交叉。也就是说两条线碰一块儿了。在数学上我们把交叉称为相交,相交就是相互交叉。(并在适当时机板书:相交)如果按照“不相交”和“相交”两种情况来分类,应该怎么分?(板书:不相交)。
(3)你觉得相交的有哪些?说出你的理由。
质疑:同学们的主要分歧在哪里?2号、3号的两条直线,相交不相交?(用自己的方法验证a、观察想象b、延长验证c、测量判断)。
对于延长后可以相交的给予课件演示突破难点。这种看起来快要相交的一类也属于相交,只是我们在画直线直线时,没有吧直线全部画出来。
(4)再次分类。
(5)小结: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知道了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一类是“相交”,另一类是“不相交”。
三、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一)认识平行线。
师:这几组直线就真的不相交了吗?怎样验证?(边提问边用课件演示)。
师:在数学上,像这样的两条直线就叫做平行线。(板书:平行线)。
1、学生自学课本65页中间第1行第2行完成学案(一)。
2、小组代表汇报交流学习成果。
(1)理解平行线的概念,找出概念中的关键词。
(2)通过图形对比加深理解概念本质属性。
(3)通过判断深化理解概念。
3、师生共同小结。师:要判断一组直线是不是平行线,要具备什么条件?我们还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板书:互相平行)。
师:例如:这是直线a,这是直线b,我们可以说……强调要说谁和谁互相平行?
(二)认识垂线。
师:咱们再来看看两条直线相交的情况。你发现了什么?
师:你认为在这几组相交的直线中哪种最特殊?(相交形成了四个直角)。
师:这几组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而其他情况相交形成的都不是直角,有的是锐角有的是钝角。(板书:成直角、不成直角)。
师:怎么证明这几个是直角呢?(学生验证:三角板、量角器)。
师:像这样的两条直线,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1、学生们自学65页中间的部分完成学案(二)。
2、小组代表汇报交流学习成果。
3、师生共同小结。
(三)小结:刚才,我们通过分类活动,认识了在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不同的位置关系,其中两种比较特殊的是垂直与平行(板书课题)。
四、巩固练习,联系生活。
1、想一想。
生活中,哪组直线互相平行,哪组直线互相垂直?
2024年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文案及反思【第三篇】
教学目标。
(一)复习目标。
4.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统计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并能根据给定的数据整理制作统计图,分析结果。
5.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的价值。
6.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经历回顾本学期的学习情况,以及整理知识和学习方法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进一步培养反思的意识和能力。
(二)复习的具体措施。
1.大数的认识。
知识点:
(1)数位顺序表,数级、数位和计数单位的关系、多位数的读法、写法。
(2)数的组成。
(3)比较大小4、数的改写;数的省略;数的改写与省略的异同。5、数的产生(自然数、十进制计数法)。6、计算工具的认识与使用。
易错点:
(1)写数时中间连续的0容易遗漏。
(2)数位和计数单位间的区别。
2.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知识点:
(1)知道什么是直线,什么是射线,什么是线段;进一步理解直线、射线和线段的联系;知道什么是角,什么是平行和垂直,什么是距离,知道点到直线的距离最短;知道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理解四边形的集合图。
(2)会用量角器量角、画角;会用三角板画角,拼角,能区分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掌握各种特殊角之间的关系。
(3)会画垂线、平行线、长方形、正方形,会在方格纸上画平行四边形;会画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高。
易错点:
(1)用三角板拼角求度数易错。
(2)垂线段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欠灵活。
(3)梯形的高画法。
3.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除法。
知识点:
(1)口算乘法:一位数乘两位数或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
(2)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注意因数末尾有0的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3)掌握估算的方法,具体问题中运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
(4)能利用三量之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5)掌握积的变化规律。
(6)口算整十数除整十、几百几十的数。
(7)正确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除法估算。
(8)理解商的变化规律,并能运用其进行简便计算。
易错点:
(1)利用因数和积的关系进行计算。
(2)用商的变化规律进行竖式简算时,横式余数忘补0。
4.统计、数学广角。
知识点:
(1)再一次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全过程。
(2)让学生认识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中的信息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让学生通过简单的事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和对策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能从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出的方案。
易错点:
(1)条形图上不标数据。
(2)不认真看图例答题时把内容填反了。
5.解决问题。
知识点:
(1)熟练解决归一应用题、归总应用题、连乘应用题、连除应用题、乘除混合应用题。
(2)解决综合性问题。
易错点:
(1)不答题,或答题不完整。
(2)数量关系错,导致解决问题的方法错。
2024年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文案及反思【第四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借助于学生熟悉的事物,从不同角度对1亿进行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能用倍比法或归一法帮助解答有关1亿的问题,能借助计算器处理较复杂的数据。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猜想、讨论、计算等过程,初步获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愿意与他人合作,与人交流,发展共同解决问题的良好品质;增强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大数的感受,发展数感。
教学难点:如何借助小数估计大数。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一份、天平秤、大米。
学生:计算器、书本、尺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1、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
2、学生猜测。
3、验证猜测师:谁说的更接近实际情况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师:原来第28格的米粒有这么多,你们猜对了吗?
师:我们就把这些米四舍五入到亿位,看成1亿粒。
二、实际操作、初步感知。
1、猜测1亿粒米有多少大臣要把1亿粒米带回家。可是1亿粒米到底有多少呢?
(板书:1亿粒米有多少)。
2、设计方案师:这只是我们的猜测,1亿粒米究竟相当于多少?你们能证明自己的猜测吗?想一想,可以怎么证明呢?如果学生回答不出来,教师引导:通常我们都用什么来表示大米的多少?你们能不能想想办法来计算一下1亿粒米的质量呢?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可能的情况:把1亿粒大米称一下先称出100粒大米的重量,再除以100,再算出1粒大米的重量,最后乘1亿,算出1亿粒大米的重量。(或用倍比关系算)先称出10克大米,再除以大米的粒数,最后乘1亿,算出1亿粒大米的重量。
3、教师提出要求:以四人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种方案计算出1亿粒大米的质量,请写出计算过程以方便后面的汇报,可以用计算器来帮助计算。
4、学生分组计算。
5、各组汇报结果,教师板书,感受1亿粒米的多少。
6、延伸:师:刚才我们知道了1亿粒米重2吨(多媒体出示问题)我国有13亿人口,如果每个人每天节约1粒米,全国每天就能节约__________粒米,相当于_________吨。学生口答,师:每人每天只要节约一粒米,全国就能省下那么多米,我们以后可要爱惜粮食啊!
7、小结方法:师:刚才我们研究1亿粒米有多重,谁能说说看我们是怎么研究的?学生说教师小结方法:
三、合作探究、再次体会。
1、刚才我们研究了一亿粒米,你们还想研究哪些有关1亿的问题呢?
3、学生活动:4人为一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每个小组任意确定一个问题进行探究。
4、各组汇报研究结果,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四、课件欣赏。
1亿米有多长地球赤道的周长为千米,1亿米相当于绕地球两圈半。如果汽车每小时行驶70千米,1亿米要连续行驶1429个小时左右,大约需要2个月。飞机每小时可以飞行800千米,1亿米大约要连续飞行125小时,只要5天多。宇宙飞船每小时可以飞行50000千米,1亿米宇宙飞船仅需要2小时。?1亿张贺卡有多少浙江省总人口约5000万,如果平均每年每人消费2张贺卡,就需要1亿张贺卡,相当于砍伐25000棵大树!这些大树所占的森林面积相当于我们10个校园那么大呢!身体里的“1亿”一个正常人平均每分钟心跳75下,1亿次心脏跳动是一个正常人大约926天(2年半左右)心脏跳动的次数。据统计,1个10岁左右的儿童皮肤表面大约有1亿个微生物,尤其以皮肤褶皱处及指尖上为多。一个成年人每毫升血液中平均有500万个红细胞,20毫升血液(约重20克)里就有1亿个红细胞。
五、小结归纳。
1、现在在你心目中1亿有多大?
2、谁能给今天这堂课取个题目?(板书课题)。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学生通过思考后用自己的语言回答出本节课的所思所感(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给以恰当的评价。
如学生回答:“知道如何估算”“通过学习知道了1亿是一个很大的数”等等都可以)教师小结:其实在我们的身边,像1亿这样的大数还有许许多多,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收集一些相关的资料。
六、布置作业三题中任选一题:
(1)收集比1亿还大的数及相关资料。
(2)收集比1亿还大的数,并设计出自己的方案,与同伴比一比,看看谁的方案更能让人深切感受到这个数有多大。
(3)写1篇《1亿到底有多大》的数学小日记。
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在学生认识和掌握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习,由“亿以内数的认识”和“亿以上数的认识”两个部分组成。生活中大数广泛存在,对大数的认识既是万以内数的读写巩固和扩展,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之一。从万以内数的认识到亿以内数、亿以上数的认识,是学生数概念的又一次扩充。但由于1亿这个数太大,学生很难结合具体的量获得直观感受。学生在读、写大数时常常出现错误,这往往与数的概念不清楚、数的感受不丰富有关。因此在“大数的认识”这一单元后,安排这个综合应用,旨在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经历猜想、实验、推理和对照的过程,利用可想像的素材充分感受1亿这个数有多大。
让学生通过对具体数量的感知和体验,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的意义,建立数感。数学是一门培养和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教学设计中,我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循序渐进与启发式的教学原则。教学在教师的引导下,创设情景,通过开放性问题的设置来启发学生思考,在范例研究中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合作实验感受1亿这个数有多大,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对于大数的感受。
(1)创设情境,发展数感。
大数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教学以故事《锡塔应得多少麦粒》引入,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的展示出麦粒由少到多的变化,直观反映出学生对数的认识由小到大的过程的变化。开放性问题“你能猜测一下1亿粒麦粒大约有多少吗?”则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新的学习活动。
(2)联系生活,培养数感。
1亿这个数太大,学生很难结合具体的量获得直观感受。小学生的思维正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根据这个特点,联系小学生生活中的事物,通过对比,引导学生在生活实例中利用可想像的素材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充分感受1亿这个数有多大,则可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课件中,从身边的数据、长度资料、面积资料、时间资料、重量资料等五个方面,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这样一些具体、与学生密切联系的材料,使学生对数形成一个鲜明的表象,并且在遇到相似情境时,在头脑中出现一个具体的参照物,同时这些又是综合知识的介绍,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等教育的渗透。这样教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既培养了学生热爱数学,热爱生活的情感,又发展了学生的数感。
(3)小组合作,加强交流,数感是一种心灵的感受,具有强烈的选择性,它与学生的个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同一数学情境中,有的学生反应敏捷,有的学生则不得要领。这些表现都直接指向于个人的数学气质。议一议、做一做、写一写、评一评……“智慧出在手指尖上”、“灵感产生于思维碰撞中”、动作交流、语言交流,合作分工的形式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自由、充分地交流,在交流中共同启发,共同进步。
2024年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文案及反思【第五篇】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网络学习,使学生认识各种时间单位,探索个时间单位之间的关系,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初步培养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协同合作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3、运用网络的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进行数学研究的持久兴趣。
4、通过网络的在线交流和协作研究,使学生初步适应网络中的情感交流,积极合作,培养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个时间单位的关系,形成知识网络。
教学难点:掌握判断平、闰年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调查,收集资料。
二、导入,汇报交流。
1、说说你对时间有哪些认识。
2、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世纪、年、月、日、季度、周等。
3、说说你对哪些知识还有疑问?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三、自主探究。
1、你想知道的更多吗?你想学的更开心吗?就让我们驾驶太空飞船到时间的宇宙中去探索和遨游吧!(进入网上学习)。
2、教师预测需要集体层面讨论的知识。
(1)每月的天数。
问:通过你的观察,你知道一年中的12个月,每月各是多少天吗?
(2)认识大、小月。
每月的天数一样多吗?有几种情况?哪几个月是31天?(板书:一、三、五、七、八、十、十二)哪几个月是30天?(板书)其中还少了哪一个月份?那二月是多少天?(28天)有和他不一样的吗?(板书:二月28天29天)(苏亚星全屏广播一起观看二月份的天数)。
说明:二月,有的年份是28天,有的年份是29天。二月是28天的那一年是平年,二月是29天的那一年是闰年。(板书:平年闰年)。
板书小结:一年有12个月。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月,每个月都有31天,我们把这些月份叫做大月;四、六、九、十一月,每个月都有30天,我们把这些月份叫做小月。二月,平年是28天,闰年是29天。
(3)记忆大月、小月。
问:你是怎样集注这些月份的天数的,能向同学们介绍你的方法吗?
学生介绍方法。
问:你是从哪里知道这个方法的?
这位同学观察的真仔细,大家都要做学习的“有心人”,不放过每一次学习的机会。
教师介绍拳头法、歌诀法等。
游戏:老师说月份,学生举手判断:左手大月,右手小月。
过渡:刚才我们提到二月是28天的是什么年?二月是29天的是什么年?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张表格。
(2)平年、闰年判断的方法。
大屏幕观察1989―的二月份的天数。
这些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你是怎么判断的?
质疑:奥运会在我国举行,你知道这一年是什么年吗?
组织学生讨论:观察―的平年、闰年出现的情况,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猜想:平年、闰年的年份数可能与几有关系呢?
学生假设――验证假设。
练习:判断下列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
1978年。
引导学生质疑:1900年的年份数除以4,也没有余数,为什么不是闰年?
打开资料库学生阅读,学生阅读:公历年份数是整百数时,要除以400。
四、归纳小结,交流心得。
问:今天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交流。
问:你还有什么问题?你有什么办法弄明白吗?
五、开阔视野。
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综合实践或再线测试等版块。
教学要求:。
1.在平均数意义的基础上理解和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培养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地解决这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渗透对应思想,并结合有关题目进行思想教育。
教学重、难点:理解和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用具:媒体课件,12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设疑引欲,导入新课。
1.煤体出示口算题目20道,学生口算,统计两组的口算成绩。
2.小黑板出示两组口算成绩。
第一组。
姓名白雨晴孙源耿润田徐凯文。
做对题数20121420。
第二组。
姓名张文洁公维金王玉平许文卓王乙健。
做对题数2010182020。
小组讨论比较:哪一组的口算成绩好一些?
3、老师根据学生讨论结果小结引入:。
因为两组人数不一样多,不能比两个小组的总题数,用每组平均每人做对的题数比,比较合理。那么,怎样求每组平均每人做对的题数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怎样“求平均数”。
二、实际操作,学习新知。
(一)分组操作感知。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做分小棒的游戏:。
1.小组长把准备的12根小棒按要求摆在桌面上:第一排摆2根,第二排摆3根,第三排摆7根。
2.小组观察:每排摆的小棒根数一样多吗?
3.讨论操作:请你们商量一下,怎样移动小棒,使每排的根数一样多?
(二)汇报交流求平钧数的几种方法。
1.说明:现在每排都有4根小棒,这个4就是原来2、3、7这三个数的平均数。
2.设疑:老师很想知道,这个平均数4,你们小组是用什么方法得到的?
选几个小组汇报演示分小棒的方法,师板书相应的式子。
(1)移多补少。
从第三排小棒中拿出2根放在第一排,再拿出1根放在第二排,也就是“移多补少”,使每排小棒的根数一样多。
(2)汇总均分。
先把3排小棒合?起来,求出总根数,然后再平均分成三份,平均每排摆4根。
(2+3+7)÷3=4。
分析各部分名称:2+3+7表示什么?
3表示什么?4呢?
(3)假设调整。
假设每排都有2根,也就是以最少的第一排的2根为准,先从多的第二排中取出1根,从第三排中取出5根。然后把取出的6根小棒再平均分成3份,每排又可以分2根,再与原来的2根合在一起是4根。
3-2=17-2=5。
(1+5)÷3+2=4。
分析各部分的意义。
三、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看课本主题图、统计图。
2.分析讨论:怎样回答老师的问题,求出平均没个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呢?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3、学生汇报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书:。
(14+12+11+15)÷4=52÷4=13(个)。
启发引导:还有别的方法吗?
(1+4+3)÷4+11=13(个)。
师生共同分析算式各部分表示的意义,写出答案。
三、练习巩固,灵活运用。
(一)基本练习,尝试运用。
1.说明:请同学们用学习的几种方法求几组数的平均数。
2.逐一出示练习题,学生练习解答,师生共同订正。
(1)6、10、5这三个数的平均数是。
小结:通过刚才的练习,老师发现同学们求几个数的平均数时,都是先求出几种数量的和,再看看把总数量平均分成多少份,最后用总数量除以总份数求出平均每份的数量,也就是平均数。当然,我们在掌握基本方法的同时,也要学会根据题目中数据的特点灵活选择算法,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二)应用练习,解决问题。
小组讨论解决课前问题:哪一组的口算成绩好一些?
媒体出示答案验证小组讨论结果。
(三)对比练习,加深理解。
选择正确的算式。
(1)(180t200+220)÷3。
(2)(180+200+220)÷4。
如果要选第一个算式,问题应该怎么提?,。
四、回顾总结,拓展延伸。
这节课,我们在理解了平均数意义的基础上,学习了怎样“求平均数”。通过学习,同学们不仅理解和掌握了求平均数的方法,而且还能够根据题目特点灵活选择算法。另外,还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合理、灵活地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平均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你能不能用学到的新方法算一算你们组这次单元考试的平均分?比一比哪一组成绩最好!
2024年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文案及反思【第六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借助观察、比较、概括等方法,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理解并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乘法交换律和结合率的运用。
教具准备:
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口算卡片。
50__70=125__8=40__5=11+7=4+25=。
70__50=8__125=5__40=7+11=25+4=。
2、复习乘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
板书:5__4=20。
因数因数积。
二、教学实施。
1、领会主题图。
(1)、观察图意。
(2)、说说你从图中你了解到了那些信息。
(3)、根据图中带给我们的信息,可解决那些问题?
2、出示例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1)、分析数量关系。
(2)、列式计算:4__25=100(人)或25__4=100(人)。
(3)、引导观察,比较两种解决的结果,这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4__25=25__4)。
(4)、这个等式说明了什么?(把4和25两个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
(5)、举例。
(6)、归纳总结:
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叫乘法交换律。
(7)、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
a__b=b__a。
说一说a、b可以是那些数?(a、b可以是任何两个不同的数)。
(8)、找一找,主题图中哪个问题可以用乘法交换律来解决。
师:加法中有结合律,乘法中是不是也会有结合律呢?乘法的结合律会是什么样的?我们一起研究一下。
2、出示例2:有25个小组,每组要种5棵树,每棵树要浇2桶水。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1)、读题,分析数量关系。
(2)、请同学用不同的方法解答。板书解题思路。
方法一:(25__5)__2方法二:25__(5__2)。
=125__2=25__10。
=250(桶)=250(桶)。
(3)、小组讨论两种解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这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
板书:(25__5)__2=25__(5__2)。
(5)、观察下面三组算式,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15__6)__1015__(6__10)。
(125__80)__3()125__(80__3)。
(12__25)__4()12__(25__4)。
(6)、归纳总结:
三个数相乘,先乘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叫乘法结合律。
(7)、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a__b)__c=a__(b__c)。
这里a、b、c表示的是大于或等于0的整数。
3、比较、概括、归纳。
比较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你发现了什么?
交换律是两数相加(乘)的规律,既交换两个加(因)数的位置,和(积)不变;结合律是三数相加(乘)的规律,既可以从左往右计算,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先相加(乘),和(积)不变。
4、巩固提高。
(1)、填一填:
75__26=()__()8__2=2()。
a__b=()__()a__()=15__()。
125__7__8=()__()__7(40__15)__[]=40__([]__6)。
25__(4__[])__([]__4)__132__4__6__5=(4__6)__([]__[])。
(2)、学校教学楼共有4层,每层有5间教室,每个教室安6盏灯。一共需要多少盏灯?
6、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
2024年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文案及反思【第七篇】
课题:
教学目标。
1.学生认识单名数和复名数,在明确各种计量单位和单位间进率的基础上,会进行简单的名数改写.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和归纳概括的能力,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单名数与复名数改写的方法,熟练的进行单名数与复名数改写.
教学难点。
熟练的进行时间单位单名数与复.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填空:1米=厘米1公顷=平方米。
1时=分1吨=千克。
2.导入:演示动画“名数的产生”他们俩到底谁高?同学们想不想给他们做个裁判呢?好,老师一起帮助你们解决这个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名数、单名数、复名数.
(1)引导学生观察刚才两位小朋友所说的1米30厘米,125厘米,32千克,千克这些数有哪些特点?(即有数又有单位名称)。
教师指出:在计量长度、面积、重量、时间时,得到的数都带有单位名称,如1米30厘米,125厘米,32千克,千克……等.通常把量得的数和单位名称合起来叫做名数.
(2)观察同学们说出的这些名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测量的结果,有数有单位;不同点:有的名数只带有一个单位名称,有的名数带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位名称.)。
教师明确指出:带有一个单位名称的名数,叫做单名数;。
带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单位名称的叫做复名数.
(3)让学生分别举出单名数和复名数的例子.
2.教学例1.
(1)出示例13米=厘米。
教师提问: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1米=100厘米)。
3米是多少厘米?5米是多少厘米?你是怎么想的?
教师说明:由米到厘米,是从高级单位到低级单位,要用高级单位前面的数乘以进率.
学生讨论:比较转化前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单位名称变了,数的大小变了,实际的多少没变.)。
让学生举出几个由高级单位转化为低级单位的例子.
(2)教师出示2吨50千克=千克。
教师设问:这几道题目与上面的题目相比有什么不同?(是复名数改写成单名数.)。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怎样将复名数改写成单名数?
学生汇报:你是怎样想的?
使学生明确:首先把2吨变换成千克数,因为1吨等于1000千克,所以2吨=1000×2=2000千克,再加50千克,就等于2050千克.
(3)4千米180米=米7米6厘米=厘米。
补充:5平方米2平方分米=平方分米。
5时30分=分3日12时=时。
(4)引导学生总结:由高级单位名称改定成低级单位名称时,要用高级单位的数乘以进率,再加上低级单位的数.
2024年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文案及反思【第八篇】
《分数加减法》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主题。第一课时《折纸》主要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的计算方法”。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自学“折纸”开头部分。有一半学生能自己完成空白部分的填补,我再进行重点地方指导,如为什么要把二分之一化成四分之二后相加减。学生有独自学习的空间,自学效果较真实较好。接着我让学生尝试练习。指名上台板演,两题中一对一错,我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算的,重点引导学生说出“要先找异分母的公倍数,再进行化解”。学生分析较好,由此也带动了部分对解题能力还欠缺的学生。最后我让口才能力较好的学生把计算过程一步一步说出来,并总结得到计算步骤,加深学生对解题方法的理解。在“练一练”中个别学生尚不能完全做对习题,如出现通分错误、计算结果没有化成带分数或最简分数等。我让学生相互检查,相互指正,生指导生,效果较好。本堂课也出现一些不足,如个别学生在以往的“找两个数的公倍数,通分”知识中学习有缺漏,以后在新课前事先准备一些旧知识,以利于新旧知识间的迁移,学生容易走进新课堂,容易掌握新知识。
上一篇:企业部门员工工作总结范文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