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调研报告
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调研报告
一、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开展情况
(一)制定办法方案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我省《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意见》及相关工作要求,结合本区实际,制定《XXXxxx财政支出预算绩效评价操作规程》、XXX及XXX年度《本级预算项目绩效评价工作实施方案》,对本级预算财政资金实施全面预算绩效管理,开展整体绩效评价及财政支出项目评价,对上级资金及惠农惠民资金开展重点绩效评价。
(二)相互协调做好绩效管理工作
为落实好全面实施绩效管理工作,由区财政局牵头,各部门配合,积极落实各项预算绩效管理任务。一是强化绩效目标的管理。每下达一笔财政资金,同时下达专项资金绩效目标,做到预算与绩效目标同步批复;二是积极做好各项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梳理XXX年度中央对地方专项转移支付预算资金,对应下发至各行业主管部门,督促做好绩效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预算资金的自评工作,对XXX年重点项目绩效评价工作,明确各部门各单位工作职责,确保按时完成绩效评价。
(三)加强培训指导
为提高对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认识及预算绩效管理业务水平,组织各预算单位对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相关业务知识进行了集中学习,通过对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意义、加强预算绩效管理意识、绩效目标设定、绩效监控、绩效评价、绩效评价结果应用等专业知识培训,不断提高预算管理水平和政策实施效果。
二、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成效
预算绩效管理是政府绩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内容和结果诉求。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体现了预算管理科学化的基本要求,更是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抓手,改进了预算支出管理,优化了财政资源配置,提高了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进而提高了预算资金使用效益和政府工作效率。在评价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单位预算管理水平不高影响了项目绩效评价成效,管理制度缺失人员缺乏后续管理能力不足;一些项目绩效目标不够明确,计划完成情况难以衡量,预算执行率较低,财政资金使用率不高等问题。对此提出意见建议,促进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更加规范有效。
三、存在问题
(一)预算绩效管理认识不足
一方面,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不仅仅是通过建设相关的顶层设计来实现对我国财政制度的全面改革,还需要各地方单位服从上级指示,做到上下一条心,上下统一行动,同时各相关单位要相互之间加强交流,团结协作。但是,在实际的建设操作过程中,一些部门缺少对预算绩效管理制度的相关认识,没有意识到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意义,影响其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成效。另一方面,缺乏较为健全的问责机制。在赋予部门管理这较大权利的情况下,也应建立较为健全的问责机制。
(二)绩效目标设置难度大
我国现阶段主要将预算绩效目标分为五种绩效指标,分别为投入指标、产出指标、效率指标、效果指标和成果指标。绩效目标的设定是预算绩效管理的关键环节,也是工作推进中的难点和重点,由于项目行业主管部门对绩效目标的设置不熟悉,部分绩效目标难以量化、个性指标没有统一的标准,导致部分目标设置存在指向不清、数量目标和质量目标量化不细、效益目标编制不完整等问题。
二是公共政策绩效评价未开展。缺乏对政策预定目标的完成程度、政策的非预期影响、与政府行为相关的各种环境的变化、投入政策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承办等方面的评价。不能积极主动判定某一政策本身的价值,不能对公共政策过程的各个阶段进行全面的考察和分析,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为以后的公共政策实践提供良好的基础。
(三)理论知识不够,专业性机构太少
预算绩效管理的相关人员从业素质要求较高。该专业系统性相对较强,在工作过程中需要收集各种数据,并进行深入的实践研究,但由于我国实行预算绩效管理制度较晚,相关人才培养不到位,预算部门单位普遍缺乏这方面的专业人才。项目负责人理论知识不够,执行项目时大多按照上级要求或者文件执行,对项目的效果没有概念,目标设置不合逻辑,绩效评价指标和目标不匹配。同时相关中介机构缺乏从事绩效评价的经验,导致实施全面预算绩效管理工作难度加大。
(四)未充分运用绩效结果
在我国预算管理过程中,预算绩效管理需要贯穿整体上的各个环节,并全面收集绩效信息及结果,绩效管理过程中强化对数据的运用,通过绩效分析实现绩效管理的目的,最终服务与预算决策及管理,作为下一期的预算编制依据。但实际在执行的过程中,预算编制所受到的不利影响因素众多,所以想要通过评价结果来对预算进行大规模的调整相对比较困难,导致相关评价结果的实际运用效果不佳。三是建立完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把不可衡量的事变为可衡量的,确定政府的职能、财政支出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式,以最低的成本最大限度地满足公共需要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四、全面实行预算绩效管理的措施
(一)全面建设奖惩制度,深入绩效理念
十七届二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推进政府绩效管理和行政问责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机制。健全以行政首长为重点的行政问责制度,明确问责范围,规范问责范围,规范问责程序,加大责任追究力度,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要全面贯彻相关精神,健全工作目标责任制,构建结构完善、运转协调、执行有力、权责明晰的问责机制和环环相扣的问责程序,使“健全责任分解、检查监督、倒查追究的完整链条”的要求得到落实,真正做到有错必纠、有责必问,精准问责、有效问责。将相关单位进行预算绩效管理的工作情况纳入具体考核体系,将结果作为领导部门的政绩考核依据,加入干部选拔及任用等方面的参考数据。
(二)健全指标体系
绩效指标体系的设计,包括指标体系框架确定、详细指标的选择,以及指标权重和评分标准的设计等。一要密切联系目标与预算,从成本测算的角度切入,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引入绩效的概念,更科学的编制预算,提出绩效的实质之一经济性。二要总结各地先进经验、做法,整合、分析现有成果,分别按行业、领域、项目等制定科学、统一的预算绩效指标体系、评价标准体系,增强绩效管理工作的可操作性,并根据绩效管理的实践不断更新、完善。
(三)做好培训提高业务能力
针对具体操作人员,依据其所在的主要部门对其进行专业对口培训,满足相关单位对于职员进行绩效分析、信息收集等相关环节的人员需求。可以邀请预算绩效管理方面的专家来指导培训,或集体去外地考察学习。
(四)充分运用绩效结果
对各个环节及时进行监督,对预算绩效管理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监督与控制,在预算执行过程中承接目标进行绩效跟踪管理。建立相关的反馈机制,结合资金绩效评价结果,采取有效措施,对绩效较好的政策和项目优先保障,对绩效评价一般和较差的进行整改、整合或取消,对单位或相关主管部门进行通报,全面强化部门的效益意识,做好“花钱”和“办事”两件事。
五、结束语
通过实践经验可以看出,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的全面实行是多方面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我国现阶段的发展条件下,应当结合本国实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到理论与实际的统一,从而加快预算管理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