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官传序高二必修教案设计汇聚(汇总5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伶官传序高二必修教案设计汇聚(汇总5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伶官传序高二必修教案设计【第一篇】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根据作品的文体特色,语言特点进行诵读、
2、学生能在反复诵读中理解欧阳修对国家强烈的责任意识、
教学重点:
1、体会作者感情,反复诵读文章,在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文体特点和语言特点、
2、从读音、语气停顿、语调、表情达意等方面掌握文言文诵读的基本方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学生自读课文,熟悉课文,并对照课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
二、全体学生齐读,进入学习氛围、
三、分析、朗读第一段:
1、请一位朗读基础较好的学生朗读第一段,其他学生倾听、
2、全体学生齐读开头“呜呼”两字,揣摩语气。
(这两个字的语气内涵比较浅显,学生比较容易把握,教师联系全文内容,提示学生)。
答:“呜呼”这两个字,确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是慨叹,惋惜、
3、讨论“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1)请学生翻译:
国家盛衰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也是人事吗?
(2)打出幻灯片:“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亦乃人事也、”
比较它们的异同,讨论他们的优劣、
(教师引导:原文采用反问句,引人深思,发人深省,而改用陈述句后,语气、力度改变了、)。
4、讨论:“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1)重点:原,推究、所以,表……的原因、
(2)问:可以知之矣的之指代什么。
提示:“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5、再次向学生明确全文慨叹、惋惜的基调,学生以这种基调再次集体朗读、
四:分析、朗读第二段、
1、学生自己揣摩晋王的临终遗言,并自由朗读、
2、请学生做示范朗读,并总结语气、
(教师引导:晋王的临终遗言,应该是语重心长,遗恨未消,用幻灯片打出)。
3、有条件的教师可示范朗读,然后学生根据相应语气集体朗读、
4、问:庄宗对晋王的遗命持什么态度?
教师引导:庄宗对晋王的遗命是恭恭敬敬,兢兢业业、
5、问:这些态度可以从庄宗对待哪样事物看出?
答:从他对待晋王的遗矢可以看出、
6、请学生划出本段中与矢有关的、能体现庄宗恭敬的动词、
重点:受、藏、请、盛、负、纳(用幻灯片打出)。
7、学生根据板书提示,熟读、背诵第一、第二段。
8、抽查两位学生背诵,然后全体学生集体背诵、
五、分析、朗诵第三、第四段:
11、先让学生朗读开头两句话,思考它们构成什么关系?哪些关键词可以看出?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2、学生回答:构成对比关系,关键词是盛和衰、
3、问:第一句表现盛的,大家找找看哪些字词可以表现盛的气势、
4、生答:系、函、入、还、告、盛、壮哉。
5、既然这些字词是表现盛的气势的,所以读的时候就应当重一点、
(教师提示;方是正当的意思,所以应该管到“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7、相应的,让学生划分下一句,“及”管到哪里?
(引导:到“泣下沾襟”)。
2以上两句是形成强烈反差的,盛的时候是那么强大,但是却一下子衰败了,什么原因呢?作者似乎给出了两个供选择的理由: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幻灯片打出)。
1、请学生翻译,重点是抑(或者)、本(推究)、自(由于)、
2、这两句是问句,那么作者真的是有疑问吗?还是有明显有倾向的?
(这一问比较简单,学生应该能回答出,欧阳修倾向于后者,就是庄宗的盛衰都是由于人事、)。
3、再来看下一句: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幻灯片打出)。
3分析“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用幻灯片打出、
1、学生集体朗读后,对照课下注释翻译、
2、提一位学生起来翻译,纠正错误,
3、讨论“岂独伶人也哉?”,幻灯片打出、
先请学生自行翻译,然后提问学生,要注意填充省略的内容,
(难道只是溺爱伶人才这样吗?)。
4、谈谈这句话包含的内容和作用、
伶官传序高二必修教案设计【第二篇】
教学目标:
1、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
2、鉴赏意象,掌握婉约派的特点。
3、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教学重难点:
1、通过鉴赏,体会词中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2、品味诗词意象,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鉴赏、背诵。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之前在讲《毛泽东诗词两首》的时候说过,词可以分为几个流派?
明确:两派,豪放派和婉约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是?(柳永、李清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柳永的名作《雨霖铃》,让我们一起来走进柳永这个多情浪子的世界。(板书题目)。
二、作家作品简介:
柳永,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他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他的词曾传唱一时,甚至“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深受当时市民的欢迎。大约在少年时的“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在浙江的桐庐、定海等处做过几任小官。晚年死于润州(江苏镇江县)。
他精通音律,变旧声为新声,在唐五代小令的基础上创制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慢词,这首词调名《雨霖铃》,就是取唐时旧曲翻制。这支曲本来就是寄托相思的,词调极尽哀怨。柳永此词当为词人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
二、整体感知课文。
1、齐读《雨霖铃》(让学生感受词的感情基调)。
明确:哀婉、悲伤、凄清。
2、指导诵读,纠正字音。
3、上下阕各写什么内容?
明确:上阕写别离的场面;下阕推想别后的情景和痛苦心情。
三、具体赏析课文。
1、上阙分析: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1)起首三句写什么?是情?是景?(写景)。
明确:对。写别时景。点明季节、时间、地点和事件。勾勒了一个情人离别的典型环境。
2)地点呢?(长亭)时间呢?(晚上)季节(秋季)提到秋季会有怎样的感觉?(萧瑟)。
明确: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景物特点:“蝉”是“寒”的,特指是秋后的蝉,秋有萧索感受,而蝉在凄凉急促地鸣叫,傍晚时分让人有落寞之感,更兼雨后带凉意。再看词人,一个“对”让我们联想到他的动作可能是“呆”对着长亭。所以,起首句已给全诗定下了基调:“凄切”。
“都门畅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1)这写什么?(写情)。
明确:极写饯别时的心情,委婉曲折,欲饮无绪,欲留不能,依依不舍,难舍难分。
2)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心思。为什么?
明确:正专注于恋人,所以词中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1)你怎么来看待这句的意境美?(引导学生发言)。
明确:这句写情态。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
2)那么词人凝噎在喉的是什么话呢?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念去去”二句便是他的内心独白。)。
明确:这句写什么?(写景)“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路修远。“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既曰“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可谓浓矣;既日“千里”,又曰“阔”,空间可谓广矣。这样的画面给人怎样的感觉--压抑、苦闷。诗人想到前路茫茫,自己将越走越远,离心爱的人越来越远,心越来越苦,愁思也越来越深。全句写景,又全句写情。
2、下阙赏析: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1)下片换头写情,叹息古往今来离情之可悲。“伤别离”点名这首词的主旨。“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又推进一层,更何况我正在这冷落凄凉的秋季,多么难以忍受!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矣。”柳永把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诗中,又扩大了这种感受,以“更那堪”衬托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更深。
2)“清秋节”一词,照应前面哪句?(寒蝉凄切)。
明确:前后照应再次点明离别时的凄清氛围。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明确:词中有画,景中含情。联系特定情境。画面出现在“酒醒”之后,离人借酒消愁,但举杯消愁愁更愁,帐饮时已然无绪,更何况酒醒之后?诗人此时,前晚“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依然鲜明的留在心上,而前路是“千里烟波”,继续前行离爱人越来越远,可以想见他的.心情。
2)在此句中词人写到了一些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典型意象,如酒、柳、风、月,这些意象给你什么样的联想呢?请同学们给合之前所学,讨论3分钟,谈谈看法。
明确:关于酒:常言借酒消愁,酩酊大醉后,把一切苦恼抛诸脑后,依依惜别时,“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就痛快地一醉而别。自欺欺人也好,逃避现实也罢,“醉翁之意”已不在酒了。(学生自主讨论)。
教师总结:柳有“留”意,残月西挂,伊人不再,晓风侵人,徒添冷意,借酒消愁愁更愁。“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作者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酿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浓烈的气氛,更能展现出微妙的心理活动,挑动读者的心弦。这两句叙述全篇本意,是词的主文,“今宵酒醒何处”两句烘染本意,将诗人的立意渲染为-幅深秋羁旅图。“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典型意象“列锦”式的组合在一起,引起读者无尽的想象和遐思。
3)词人采用了画家所常用的点染笔法。“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在上两句的基础上进一步渲染这种离别时的凄清。这四句密不可分,相互烘托,相互陪衬,中间若插上另外一句,就破坏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统一性。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1)“此去经年”四句,构成另一种情境。因为上面是用景浯,此处则改用情语。他们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感到欢娱;可是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年,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致,只能徒增怅触而已。
2)“此去”二字,遥应上片“念去去”。“经年”二字,近应“今宵”。在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益见钟情之殷,离愁之深。其以问句做结,更留有无穷意味。如此归纳全词,犹如奔马收缰,有住而不住之势;又如众流归海,有尽而未尽之致。
四、整体归纳:
我们再回头看整首词,情语在写情,景语也并非只写景,每句中都包含无限情思。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诵读时注意体会词融情入景的特点。词中采用了虚实相济的写法,别时场景实写,别后情景虚写,虚实相结合,营造出一种哀婉、无奈、凄清的别离氛围。
五、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婉约词的代表作《雨霖铃》,重点让大家把握词的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特点。另外还让大家品味词中意象,体会作者感情。在此基础上了解婉约词的风格。全词以“离情”为线索来贯穿全篇。以时间而论,先点出“秋天”,后点出“傍晚”,再想到“今宵”,又遥想到“经年”,不管时间怎样变化,处处都是只写“离情”。以空间而论,从送别都门的“长亭”,到暮霭沉沉的“江上”,到“晓风残月”的远方,空间转换,仍然不离写“别情”。全篇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主题突出,不愧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作品之一。
六、拓展思维:
我们学习了《雨霖铃》这首词,结合柳永的身世背景,请你谈谈你是怎么看待柳永这个人的?言之成理即可。
点拨:柳永虽然才情卓著,但早年屡试不第,一生仕途坎坷,生活穷困。经常出入娼馆酒楼,深深了解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他同歌伎的交往并不像浪荡公子,纨绔子弟之流的风花雪月,虽然身份不同,但在歌楼酒馆,他找到了感情的寄托,找到了发挥才华的地方。正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他的词作也因此广为人所知。
七、布置作业:
1、完成《创新训练》中《雨霖铃》的内容。2、预习《声声慢》。
八、板书设计:
雨霖铃。
景情。
别前寒蝉骤雨长亭悲戚。
(实)。
别时兰舟烟波暮霭楚天不舍愁苦。
(实)。
别后杨柳晓风残月孤寂落寞。
(虚)。
摩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伶官传序高二必修教案设计【第三篇】
教学目标:
1、德育目标:盛衰成败在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2、知识目标:
a掌握实词:原,恨,其,乃,纳,何其,函,忽微,逸豫。
b、多义词:与,归,易,告。
c、虚词:于,为。
d、词类活用:兴,亡身,函梁,夜呼,东出,
f、古今异义:至于。
3、能力目标:
a、筛选主要观点,论据,论证的信息能力。
b、掌握词类活用的相关知识。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引出文章论题。
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有一首诗《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诗赞叹项羽是个英雄,宁死也不愿苟且偷生。项羽这个人,由西楚霸王到乌江自刎,他这一生,是引起后人的许多感慨的。他在自刎前曾用这样一句话.总结自己的惨败----“天亡我也”。那么项羽由盛而衰,由兴而亡,是天亡他么?人不知己者如是,真是可悲可叹,那么今天我们就由此来学习1篇探讨“盛衰兴亡之理”是在人还是在天的文章----《伶官传序》。
二.作者作品与时代背景。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省吉安)人。四岁丧父,家境贫寒,刻苦自学,宋仁宗天圣八年进士及第。晚年历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卒谥文忠。早年热心政治改革,但晚年对王安石变法有所不满。为文主张切合实用,重内容,反浮靡。积极培养后进,因而成为北宋中叶文坛领袖。他的散文明畅简洁,丰满生动,说理透彻,抒情委婉。诗、词也有很高成就。他的《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一新的体裁。著作有《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又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
《伶官传序》是他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短序。《伶官传》是1篇合传,写敬新磨、景进、史彦琼、郭从谦四个伶人。写敬新磨善于讽谏,没有贬词。另三个人都出入宫掖,货赂交行,偶不逞意,即陷人于罪,破家灭族,使后唐上下离心,互相猜忌,祸乱不息。作者作此序是为了告戒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应满足表面的虚荣。
三、释题:
伶,乐工,艺人。伶官,乐工作了官。《伶官传》记叙了五代时期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乱政误国的史实。庄宗喜好音乐戏曲,宠爱伶人,封许多伶人做了官,这些伶官出入朝廷,作威作福,使朝政日坏,后发生**,伶官郭从谦带人围困庄宗并将他乱箭射死,李克用谪亲子孙全被诛杀。本文就是基于这样的史实而写的序。
四、听朗读录音,正音正句读。
1.判断下列对划线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是否正确。
a以三矢(shi弓箭)赐庄宗而告之曰()。
b在遣从事以一少牢(shaolao指祭品)告庙()。
c请其矢,盛(sheng丰盛)以锦囊()。
d方其系(xi捆缚)燕父子以组()。
e及仇雠(cou仇人)已灭,天下已定()。
f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jing衣襟)()。
2.判断下列各句中停顿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b.与/尔三矢,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c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d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五、阅读分析第一、二段。
(一)补充注释。
1.盛衰之理理:道理。
2.岂非人事哉人事:人力。
3.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究。
4.与其所以失之者所以:……的原因。
5.而皆背晋以归梁以:而。
6.尔其勿忘乃父之志其:祈使副词,相当于“应该”“一定”的意思。
7.负而前驱负:背负。
8.及凯旋而纳之及:等到。
(二)理解下列词语在句中的用法和意义。
1.知。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b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c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d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2.与。
a与其所以失之者b与尔三矢,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c无乃尔是过与d与秦而不助六国也。
3.以。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b可以知之矣。
c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d而皆背晋以归梁。
e请其矢,盛以锦囊。
4.乃。
a尔其勿忘乃父之志b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c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d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e乃致其父兄昆弟而誓之。
(三)判断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
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2.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3.此三者,吾遗恨也。4.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5.请其矢,盛以锦囊6.夫晋,何厌之有?
7.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四)自读一二段,边读边翻译。
第二课时。
一.背诵并复述第一课时内容(略)。
二.分析阅读三四段。
(一)补充注释。
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方:当;组:绳子。
2.函梁君臣之首函:用匣子装着。
3.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意气:气势,指骄傲之气。
4.抑本其成败之迹抑:或者;迹:迹象。
5举天下豪杰举:全。
6.数十伶人困之困:围困。
7.夫祸患常积于忽微忽:一寸的十万分之一;微:一寸的百万分之一。
(二)理解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
1.方。
a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b太行王屋二山,方七十里,高万仞。
2.盛。
a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b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其非人事哉。
c&n。
伶官传序高二必修教案设计【第四篇】
江苏省怀仁中学顾惠。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根据作品的文体特色,语言特点进行诵读.
2.学生能在反复诵读中理解欧阳修对国家强烈的责任意识.
教学重点:。
1.体会作者感情,反复诵读文章,在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文体特点和语言特点.
2.从读音、语气停顿、语调、表情达意等方面掌握文言文诵读的基本方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学生自读课文,熟悉课文,并对照课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
二.全体学生齐读,进入学习氛围.
三.分析、朗读第一段:。
1.请一位朗读基础较好的学生朗读第一段,其他学生倾听.
2.全体学生齐读开头“呜呼”两字,揣摩语气。
(这两个字的语气内涵比较浅显,学生比较容易把握,教师联系全文内容,提示学生)。
答:“呜呼”这两个字,确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是慨叹,惋惜.
3.讨论“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1)请学生翻译:。
国家盛衰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也是人事吗?
(2)打出幻灯片:“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亦乃人事也.”
比较它们的异同,讨论他们的优劣.
(教师引导:原文采用反问句,引人深思,发人深省,而改用陈述句后,语气、力度改变了.)。
4.讨论:“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1)重点:原,推究.所以,表……的原因.
(2)问:可以知之矣的之指代什么。
提示:“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庄宗的故事贯穿全篇,结果得出这个结论,或者说就是为了证明这个观点,证明这一句正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5.再次向学生明确全文慨叹、惋惜的基调,学生以这种基调再次集体朗读.
四:分析、朗读第二段.
1.学生自己揣摩晋王的'临终遗言,并自由朗读.
2.请学生做示范朗读,并总结语气.
(教师引导:晋王的临终遗言,应该是语重心长,遗恨未消,用幻灯片打出)。
3.有条件的教师可示范朗读,然后学生根据相应语气集体朗读.
4.问:庄宗对晋王的遗命持什么态度?
教师引导:庄宗对晋王的遗命是恭恭敬敬,兢兢业业.
5.问:这些态度可以从庄宗对待哪样事物看出?
答:从他对待晋王的遗矢可以看出.
6.请学生划出本段中与矢有关的、能体现庄宗恭敬的动词.
重点:受、藏、请、盛、负、纳(用幻灯片打出)。
7.学生根据板书提示,熟读、背诵第一、第二段。
8.抽查两位学生背诵,然后全体学生集体背诵.
五.分析、朗诵第三、第四段:。
11.先让学生朗读开头两句话,思考它们构成什么关系?哪些关键词可以看出?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2.学生回答:构成对比关系,关键词是盛和衰.
3.问:第一句表现盛的,大家找找看哪些字词可以表现盛的气势.
4.生答:系、函、入、还、告、盛、壮哉。
5.既然这些字词是表现盛的气势的,所以读的时候就应当重一点.
6.阅读讲究语气连贯,这一句首先让学生明确“方”的含义,然后让学生指出它的管辖范围.
(教师提示;方是正当的意思,所以应该管到“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7.相应的,让学生划分下一句,“及”管到哪里?
(引导:到“泣下沾襟”)。
8.在点明语气和重音的基础上,先让学生自己把握朗读,教师适当提示,如“何其衰也”,最后两字应适当拖长.
9.请学生朗读,然后教师示范,最后学生集体朗读,男生读第一句,女生读第二句,之所以这样设计,因为第一句是表现盛的,男生应该能体验出其中的感情,不会太小声,如果不幸男生没气势,就让女生大声朗读第一句,然后调侃男生,激励他们重新读,也顺势让学生熟读成诵.
2以上两句是形成强烈反差的,盛的时候是那么强大,但是却一下子衰败了,什么原因呢?作者似乎给出了两个供选择的理由:。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幻灯片打出)。
1.请学生翻译,重点是抑(或者)、本(推究)、自(由于).
2.这两句是问句,那么作者真的是有疑问吗?还是有明显有倾向的?
(这一问比较简单,学生应该能回答出,欧阳修倾向于后者,就是庄宗的盛衰都是由于人事.)。
3.再来看下一句: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
伶官传序高二必修教案设计【第五篇】
1、学习“盛”“告”“困”“于”“其”“之”等产件文言词语的用法。
2、体会一些文言词语与现代汉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了解古代文化常识。
3、理解作者的思想主题和写作目的;体会围绕中心步步深入地进行论证的写作方法。
4、体会本文采用多种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表现主旨的方法。
[教学重点]。
文言词语的用法。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层层深入的写法。
[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初中时我们学过《醉翁亭记》,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欧阳修的文学创作风格,体味到了他那“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的洒脱之气。今天我们将学习欧阳修的另1篇传记《伶官传》的序言《伶官传序》,从中学习他的另一人生观点。
二、作者作品与时代背景。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省吉安)人。四岁丧父,家境贫寒,刻苦自学,宋仁宗天圣八年进士及第。晚年历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卒谥文忠。早年热心政治改革,但晚年对王安石变法有所不满。为文主张切合实用,重内容,反浮靡。积极培养后进,因而成为北宋中叶文坛领袖。他的散文明畅简洁,丰满生动,说理透彻,抒情委婉。诗、词也有很高成就。他的《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一新的体裁。著作有《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又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
《伶官传序》是他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短序。《伶官传》是1篇合传,写敬新磨、景进、史彦琼、郭从谦四个伶人。写敬新磨善于讽谏,没有贬词。另三个人都出入宫掖,货赂交行,偶不逞意,即陷人于罪,破家灭族,使后唐上下离心,互相猜忌,祸乱不息。作者作此序是为了告戒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应满足表面的虚荣。
三、听朗读录音,正音正句读。
1、判断下列对划线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是否正确。
a以三矢(shi弓箭)赐庄宗而告之曰()。
b在遣从事以一少牢(shaolao指祭品)告庙()。
c请其矢,盛(sheng丰盛)以锦囊()。
d方其系(xi捆缚)燕父子以组()。
e及仇雠(cou仇人)已灭,天下已定()。
f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jing衣襟)()。
2、判断下列各句中停顿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b、与/尔三矢,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c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d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四、阅读分析第一、二段。
(一)补充注释。
1、盛衰之理理:道理。
2、岂非人事哉人事:人力。
3、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究。
4、与其所以失之者所以:……的原因。
5、而皆背晋以归梁以:而。
6、尔其勿忘乃父之志其:祈使副词,相当于“应该”“一定”的意思。
7、负而前驱负:背负。
8、及凯旋而纳之及:等到。
(二)理解下列词语在句中的用法和意义。
1、知。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b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c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d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2、与。
a与其所以失之者。
b与尔三矢,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c无乃尔是过与。
d与秦而不助六国也。
3、以。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b可以知之矣。
c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
d而皆背晋以归梁。
e请其矢,盛以锦囊。
4、乃。
a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b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c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d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e乃致其父兄昆弟而誓之。
(三)判断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
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2、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3、此三者,吾遗恨也。
4、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5、请其矢,盛以锦囊。
6、夫晋,何厌之有?
7、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四)自读一二段,边读边翻译。
五、分析赏读。
1、作者对天下兴衰持怎样的看法?你同意他的看法吗?
答:“盛衰之理,虽曰天命”,也在于“人事”;(后问讨论)。
2、通过第二段的叙述来看,“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在于什么?
答:“忧劳可以兴国”。
3、晋王临终遗言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简单回答。
答:告知三件憾事,劝庄宗完成遗愿。
4、这两段各自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两段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答:一段议论,二段记叙;总分关系。
六、自读并背诵一二段。
七、作业(略)。
八、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一、背诵并复述第一课时内容(略)。
二、分析阅读三四段。
(一)补充注释。
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方:当;组:绳子。
2、函梁君臣之首函:用匣子装着。
3、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意气:气势,指骄傲之气。
4、抑本其成败之迹。
抑:或者;迹:迹象。
5、举天下豪杰。
举:全。
6、数十伶人困之。
困:围困。
7、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忽:一寸的十万分之一;微:一寸的百万分之一。
(二)理解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
1、方。
a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b太行王屋二山,方七十里,高万仞。
c
2、盛。
a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b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其非人事哉。
c太后盛气而揖之。
d请其矢,盛以锦囊。
3、告。
a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
b则遣一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c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d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4、困。
a数十伶人困之。
b天下诸侯已困矣。
c牛困人饥日已高。
d困兽犹斗,而况国相乎。
5、于。
a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b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
c而皆自于人欤。
d智勇多困于所溺。
e霜叶红于二月花。
6、其。
a与其所以失之者。
b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其后用兵。
d何其衰也。
e其真无马耶。
7、之。
a世言晋王之将终也。
b莫能与之争。
c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e之二虫又何知。
f吾欲之南海,何如。
g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四)比较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2、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3、与其所以失之者。
4、契丹与吾约为兄弟。
5、其后用兵。
6、则遣一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7、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8、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9、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10、乱者四应,仓皇东出。
1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12、自然之理也。
13、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
(五)解释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现象。
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2、世言晋王之将终也。
3、负而前驱。
4、函梁君臣之首。
5、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6、仓皇东出。
7、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六)朗读三四段,边读边翻译。
三、分析与赏鉴。
1、第三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本段只要写庄宗失天下的经过,是对“逸豫可以亡身”的说明。
2、第三段和第二段是什么关系?试具体说明。
答:是对照关系。二段正面叙说,三段反面叙说。
3、第四段以问句结尾有何作用?
答:引人深思,启发人们通过历史看到现实,告戒人们不要走历史的覆辙,记住“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历史教训。
4、(讨论)本文在写作构思上有何特点?
四、自读并背诵三四段。
五、作业:课后练习。
六、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