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调研报告【汇集5篇】
信用调研报告分析企业信用状况,评估风险与潜力,提供决策依据,助力融资与合作,促进经济发展,是否能有效提升信用管理水平?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的信用调研报告相关内容,供您学习参考!
信用调研报告 篇1
一、银行保险的现状
银行保险一般指保险公司利用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网络和客户资源销售保险产品。由于银保合作可以通过资源共享提高经营效率、实现“双赢”,银行保险在海外得到了迅速发展,以国外银行为例:,欧洲保险佣金占银行总利润的比例高达10%,xx年这一比例将达到15%,500家大银行中接近一半拥有专门从事保险业务的附属机构。
我国保险业保费收入首次突破1万亿元,达到亿元,同比增长%,其中银行代理保险实现保费收入亿元,占全国总保费收入的%。对于银行来说,积极发展银保业务不仅可以丰富银行的服务内容,拓展银行业务,降低银行对利差收入的依赖性,而且可以利用保险公司的客户,深挖保险公司拥有资源的潜力,实现资源共享;对于保险公司来说,利用银行庞大的营业网络销售保险产品,不仅可以降低保险公司的营销成本,而且可以借助银行良好的信誉和客户资源拓展市场。
二、农村信用社保险业务发展的现状
在我国的大多数农村信用社,保险业务收入只占各项收入的极小份额,以廊坊市某联社为例,营业收入26265万元,其中中间业务收入351万元、占比%,代理保险业务收入18万元、占比%;营业收入27553万元,其中中间业务收入566万元、占比%,代理保险业务收入95万元、占比%。虽然这个联社的保险业务收入同比增长了%,但是在整个营业收入中占比依然不足1%,处于一个可以忽略的地位。
目前信用社和保险公司的合作还停留在浅层次的协议代理阶段,合作方式主要有两个方面:(1)信用社代理销售储蓄分红型或投资连结型的保险产品;(2)保险公司为信用社的信贷业务提供配套保险服务,即提供抵押品保险和借款人的人身意外伤害险等。
而且现在信用社与保险公司之间的合作方式普遍采用的是“多对多”的模式,即每家信用社都与各家保险公司合作。然而从长远来看,这种“多对多”的模式是一种很不稳固的合作模式,因为双方都要为自己的利益考量:从保险公司的角度来看,保险公司不愿意进行长期投入,比如对信用社人员的培训和对信用社代理保险业务进行宣传,因为他们的投入有可能只是为他人做嫁衣裳;从信用社的角度来看,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对保险公司的企业文化、经营状况、长期战略等进行深入了解,只要比比保险公司开出的条件就行了。这种“多对多”的合作模式很容易诱使保险公司在保险费率及手续费提成上形成恶性竞争,而信用社在不断提高自己的收益和更换保险公司的过程中必然会影响保险公司理赔意愿和服务水平,很容易损害客户的利益,同时也降低了信用社的公信力和一致性,最终形成了信用社保险产品品种单一,各保险公司服务趋同。
三、银行保险的发展方向
根据我国银行已有的经验,银行与保险公司合作目前主要集中在七个方面:(1)银行代理销售保险产品;(2)保险公司选择使用银行的客户资源、信息库、资金汇划系统和网络清算系统;(3)银行担任保险公司的财务顾问,并为其提供资金结算服务;(4)保险公司为银行信贷产品提供保险服务;(5)以储蓄型的寿险保单作为银行贷款的有效质押;(6)保险公司投资银行的金融债权;(7)银行与保险公司之间进行拆借、债券回购、国债买卖等资金融通活动。
四、信用社发展保险业务的有利条件
任何一个好的合作模式都必须满足合作各方的利益需求,形成“共赢”,信用社和保险公司的合作就可以形成这样的结果。
首先来看对于信用社的好处:(1)最直接好处就是提高信用社盈利能力,扩大信用社的客户群。(2)通过完善客户的保险,加大了信用社客户的抗风险能力,能降低信用社的信贷风险。(3)信用社通过增加各类中间业务可以逐步建立金融超市,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提高客户的忠诚度。(4)通过推广中间业务,可以延长信用社的经营链。(5)信用社通过保险公司的宣传,可以增加信用社的美誉度。(6)经过保险公司的定向培训,可以提高信用社人员的营销能力和个人素质。
然后来看对于保险公司的好处: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市场的主力军,在农民心目中具有很高的公信力,通过信用社这个平台,可以让保险公司直接进入农村新兴市场,不但可以降低宣传费用,而且可以提高农民对保险公司的信任度,完善保险公司的服务种类,增加保险公司的赢利点。
最后来看对于客户的好处:(1)由于农业及中小企业属于风险大、收益不稳定的行业,增加合理的保险可以大幅度增强客户的抗风险能力。(2)通过信用社大规模营销客户,可以使客户形成消费集团,可以帮助客户以“批发”的价格支付保费。(3)由于农村客户对于保险知识了解比较少,信用社的保险人员作为农村的“本土专家”,可以为客户设计有针对性的保险方案、定制真正适和“三农”的保险产品。
五、发展农村信用社保险的几点建议
(一)关于信用社发展保险业务的模式选择
目前,在国际上的银行保险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银行代理模式,即保险公司提供保险产品,由银行提供销售渠道收取手续费;二是银行和保险公司结成战略伙伴关系,即银行与保险公司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签订较为长期的合同,银行在收取手续费之外,还分享保险业务的部分利润;三是银行入股保险公司,通过股权纽带参与保险公司的经营。信用社现在采用的是第一种模式,而发达国家的银行基本上都采用第三种模式。
虽然第三种模式可以使信用社获得最大利益,但是由于我国的市场环境及制度的制约,以及保险公司利润下降、保险密度虚增、保险公司潜在信用危机的存在,信用社在短时期内很难和保险公司实现利益均享、风险共担。所以笔者个人建议信用社和保险公司在共同利益的前提下,可以和保险公司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伙伴关系。
具体地说就是信用社和保险公司实行“一对多、主推一”的模式,即由省联社牵头和多家保险公司签订长期合作合同,每年在某一类具体的保险业务上只重点推荐一家(或两家)保险公司。部分因客观原因不能采用此家保险公司的信用社,在当年最好也只签一家合适的其他保险公司(仅指在某一类的保险业务上,多类保险业务就有可能用多家保险公司)。
这种模式有多方面的优势:一是作为省级联社和保险公司谈判具有规模优势,足够的业务量可以让保险公司做出最大程度的让利和支持。二是省联社拥有人才优势和领导地位,有能力调动足够的资源研究开发适合信用社长远发展的保险种类。三是可以充分提高保险公司的积极性,加大保险公司的长期投入力度。四是有利于多家保险公司在同一类保险业务中形成良性竞争。五是可以吸引保险公司适应信用社的特点增加保险品种,提高保险服务的针对性,加大保险产品的创新力度。六是信用社可以有效借助保险公司的智库建立自己的开发战略,满足农村客户不同层次的金融保险需求。
(二)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模式
由于保险业属于开放程度比较高的行业,同业竞争激烈,而信用社因其网点作为稀缺资源在谈判过程中处于强势地位,所以信用社就必须全面考量与客户和保险公司三方面的利益平衡,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挑选模式,杜绝腐败现象的发生。
笔者个人建议可以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挑选保险公司,即省联社建立一个招标平台,公开向国内外的保险公司投递标书,利用竞标的方式选择最合适的保险公司;而基层联社也可以建立一个招标平台---即一方面面向有保险需求的客户、一方面面向保险公司,作为桥梁为企业和保险公司提供中介的服务。这样做好处很多,既可以帮助乡镇企业找到费率合理、服务周到的保险公司,也可以为保险公司开拓农村市场提供一个方便的进入渠道。
(三)充分调查客户的需求,开发适合城乡的保险产品
在保险产品的开发上,信用社必须充分调查客户的共性需求和个体差异。信用社应当和保险公司联手,在借鉴国外保险公司和其他银行的经验、充分考虑农村实际的基础上,研究开发出满足城乡需求的产品。
就近期而言,首先可以加强对意外险、信贷险、财产险、工程险、长期寿险等现有保险品种的整合开发,根据城乡的实际情况,进行市场细分,重点开发养老、医疗、护理、教育等集保障、储蓄、投资功能为一体的保险产品和适合中小企业的财产保险;就长远来说,应采用重点产品的动态设计流程,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消费市场需求。
(四)确定信用社保险的服务方式
(1)信用社和保险公司应采用多种方式加强合作,为客户提供有附加值的服务。例如:可以在信用社的基层网点推广储蓄型保单的质押去贷款,在信用社办理保险业务的客户可以享受贷款利率优惠等……
(2)在推广保险业务的过程中,必须要充分考虑农村客户群的理解能力,为他们提供简单易懂、标准化的保险产品,避免保险公司利用文歧义和文陷阱逃避风险。
(3)根据乡镇企业抗风险能力比较弱的现状,信用社应该在财产险业务方面有所突破,多考虑一些适合中小企业的新型意外险,如雇主责任险、运输险、爆炸险……
(4)信用社应加强与保险公司的推广活动,逐步培养客户控制风险的意识和能力,努力把信用社打造成保险专家的形象,提升信用社的公众信任度。
(5)信用社和保险公司必须联手探索城乡客户的新情况、新发展,为客户提供方便、快捷的售前、售中、售后服务,改善服务环境,提高客户的满意度。
(五)打造专家型的保险人员
由于信用社的保险业务人员水平参差不齐,信用社的教育工作就必须注重个人特性和方式方法:一是可以按照“学习有目的、学好有动力、学会有用处、人人都参与”的要求,多层次、大范围的开展保险业务培训和学习。二是通过正向激励积极资助业务人员自我开发,将教育方向与员工自身利益相结合,逐步形成“收入能高能低,人员能进能出”的竞争机制,从根本上调动业务人员的学习积极性。三是努力提高业务人员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尽量聘请有经验的专家,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方式让员工渴望学习、渴望工作。四是根据学习对象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强化学习需求调查和学习效果评估,逐步形成自主学习、集中培训、考察交流“三结合”的学习体系,从而成功的将学习成果转化。逐步组建起一支有亲和力的专家型队伍。
对于保险代理人员必须做到认证上岗:一是销售保险产品的人员在上岗前必须参加培训和取得保险代理人资格。二是要对营销人员进行保险知识、营销服务、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训,改善传统的工作方式,建立良好的新形象。三是加强信用社和保险公司双方的理解和文化融合,把保险公司的营销理念、管理规程、职业操守传输给信用社的员工,带动柜员和客户经理从只管操作向主动为客户提供服务方向转变,进而从根本上杜绝诱骗、误导行为的发生。
(六)发挥客户经理的积极性,培养复合型的营销人才
就现阶段而言,信用社的主要营销人员还是客户经理,他们直接面对企业和个人客户,是信用社里面最了解客户保险需求的'人。但是由于部分客户经理把全部精力放到了信贷工作上,所以他们还不能为自己的目标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而且由于信用社主要面对中小企业和农民,许多客户对于保险的认识还停留在模糊的初级阶段,对于自己的保险需求缺少全面考虑。针对这些实际情况我们可以邀请保险公司对客户经理提供新式培训,利用先进的营销经验增强客户经理的经营能力,教会客户经理从信贷客户中发现商机、帮助客户控制风险,例如客户经理可以从改善客户原有保险方案入手,为信贷客户或存款大户设计保险套餐等,教会客户控制风险……逐步把客户经理培养成会营销、会经营的复合型人才。
目前农村信用社的保险业务还处于开发初期,作为现阶段的主要任务还是如何发展客户、培养客户控制风险的意识和能力,逐步培养农村的保险业务市场。我相信在众多同仁的不懈努力之下,不久的未来我们信用社一定能在农村建立起一个保险业务服务网络,为“三农”的发展撑起一柄保险之伞。
长期以来,受多种因素制约,信贷资产质量低劣、不良贷款占比高始终困扰着农村信用社,已成为制约农村信用社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因素,也是农村信用社扭亏增盈的最大障碍。如何有效解决不良贷款问题,切实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已直接关系到农村信用社能否持续生存和发展。
信用调研报告 篇2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运行轨迹中,企业与个人的市场行为是否诚信成为影响一个地区外部形象最主要、最直接、最广泛的因素。加人wto之后,建立与完善企业间的信用体系,规范企业信用行为,是维护经济秩序,加快企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信用档案信息的采集与共享则是社会信用制度建设的核心内容与关键要素,如何加强信用档案管理是新形式下对档案工作提出的新课题。
一、信用档案工作现状
1、现阶段信用记录的产生、种类和内容。
信用记录大都产生在具有登记、审查、审批与监管职能的银行、税务、保险、技术监督、工商、法院、检察院、公安局等部门。税务部门的信用记录产生于征管和稽查的业务过程之中,主要有纳税人(户)的完税记录或偷逃税记录等,税务管理体制改变后产生信用记录的部门有所变化,但产生的过程、内容与种类没有变化。银行的客户信用记录大至可分为评估记录和信贷记录两种。客户信用等级评估记录来自于信用等级评估委员会、特殊资产管理部、客户部或资产保全部等部门,信贷记录则来自于信贷部门,产生在信贷部门的信贷业务过程之中。司法部门的信用记录实际上就是法人与个人的涉案记录,产生于案件的结案报告或判决书等。一般法人单位的客户信用记录多是在业务活动中产生的不良记录。
2、信用档案意识不强,概念模糊。
信用档案来自于信用记录,没有信用记录就没有信用档案。信用记录一般包括履约情况、资质情况、注册情况涉案情况及其它不良记录等。从我们平时掌握的情况来看,许多企业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信用档案,更谈不上有专门的信用档案,有的有信用信息记录都是分散在其他档案之中,有的还没有把这些信息记录作为档案保存。加之有些业务部门为了方便自己使用,不愿将信用信息记录移交档案部门,再加上上级主管部门没有相应的规章制度,档案人员因兼职,工作量大,不愿多管闲事。
3、信用档案没有真正发挥其作用。
信用档案在本单位、本企业中常被利用,但对社会提供利用却很少。如银行的客户信用记录只对本行和司法机关提供,对其他银行及外界不愿提供查询。在对我县部分银行、税务、工商、保险、民政、公检法部门的调查中,大都对法人及个人的信用信息持保守、神秘态度,不轻易提供利用。一方面普遍单位认为本单位产生的信用记录没有必要提供给他人共享,自己的资源不愿意向外人提供,这里面有商业秘密,不能让别人知道。但另一方面又有了解他人信用状况的需求,所以信用档案在实现信息共享过程中受到了制约。如何认识和看待信用档案信息共享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有法律上的原因,也有观念上的原因。不改变或转变观念,就难以实现信用档案信息共享。同时要实现信用档案信息共享,使用计算机和网络是基本技术条件,没有计算机和网络,在手工条件下根本无法实现信用档案信息资源的适时共享。
二、对信用档案工作的几点思考
1、关注社会需求,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通过以上信用档案的现状,我们感觉到,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仅是对已有馆藏档案信息的挖掘,也应该包括对尚未进馆的档案信息的开发利用。比如“信用档案”信息,对信用档案产生与形成的规律、信用档案产生范围、信用档案的保管及真实状况的鉴定、信用档案信息的共享等档案运行的内在规律进行研究,档案工作者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2、不断完善信用档案管理机制。
“法人信用”及“个人信用”制度的建立,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信用档案的建立、完善与共享。在一定意义上讲,法人及个人信用档案的建立,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信用约束机制得以确立的“物质”基础,没有信用记录,亦没有信用档案,也没有可供共享的信用信息,信用制度就成为没有内容的空壳。“信用档案”作为一种特殊的专门档案,有着自身的特性与规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市场个体行为的诚信关系到市场运作的健康和规范已显得越来越重要。对“信用档案”产生与形成规律、产生范围、保管及真实状况的鉴定、信息的共享等问题进行研究,也显得越来越重要了。
3、打破部门与行业壁垒,充分开发信用档案信息
资源。
同一信用主体的信用档案往往形成并保存在不同的单位与部门,如银行、税务、保险、技术监督、工商、法院、检察院、公安局等,要想从这些单位采集与共享信用信息十分困难,所以需要各级政府适度干涉,打破单位与单位、部门与部门、行业与行业、地区与地区之间的无形壁垒,从而最大限度的将有用的信用信息融为一体,充分开发信用档案信息资源。
4、加大对信用档案工作的资金及技术投入。
我们都知道,信用档案信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要实现信用档案信息共享,使用计算机和网络是基本技术条件,否则,就谈不上信息共享。所以,必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跨单位、跨行业、跨地区的信用档案信息适时共享,这也要求我们投入更多的资金和技术,大力改善档案工作部门的信息技术装备,努力提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将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转化为满足社会需求的能力。
信用调研报告 篇3
多卡持有者超七成
《中国银行业》杂志对持卡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31%的受访客户持有2张信用卡,持有1张占比为%,持有3张的占比为,持有4张、5张以及6张以上的客户占比分别为%、%和%。
与持卡数量相对应的活卡数量统计显示,受访客户经常使用的信用卡通常保持在1-2张。%的客户经常使用1张信用卡,而经常使用2张信用卡的客户占比为%,经常使用3张信用卡的客户占比为%,经常使用4张、5张以及6张以上信用卡的客户占比分别为%、%和%。
信用卡办得多≠用得多
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年度《中国信用卡产业发展蓝皮书》显示,20xx年银行信用卡活卡率为%,20xx年银行信用卡活卡率为%,尽管活卡率在逐年上升,但与发卡量的增速相比,增速缓慢。活卡率与信用卡中心的盈利之间关系密切,业内曾经算过这样一笔账,对于一家银行的信用卡部门来说,150万张活卡是经营基础,200万至250万张可以保证收支平衡,超过300万张以上,信用卡部门的创收能力将会持续得到保障。
银行在进行发卡量统计中,如果信用卡不能被用户经常使用,那么这样的发卡量统计并无太大意义,这也不难看出为什么有些银行的发卡量很大,但是信用卡中心却不能够实现盈利的原因,其根本就在于发行的信用卡中不乏闲置卡和僵尸卡。
那么究竟是哪些类型的信用卡能够得到消费者的青睐,我们可以从以下的数据中探寻到一些究竟。
消费者青睐高额度卡
调查显示, %的消费者选择经常使用所持信用卡的原因是额度高。高额度一方面令消费者使用信用卡时容易激发较强的消费欲望,但另一方面对于银行来说,其潜在的风险也在不断放大。如何授予有吸引力的额度,深入挖掘客户的潜在价值,并将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内,这其中的度值得银行去琢磨把握。
优惠激活刷卡动力
调研显示,激活信用卡的消费者中,53%的人主要是因为刷卡优惠,%的人是因为开卡回馈。持续使用信用卡的消费者中,%的人表示开卡并经常使用的信用卡具有优惠多、免年费的优点。
综合激活信用卡与持续使用信用卡的两大原因,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客户更在乎信用卡给自己带来多大的实惠,比如额度较高,消费者的资金利用效率也就大大提升,而开卡回馈与消费优惠更是消费者在使用信用卡过程中非常看重的消费体验,在手里持有多张信用卡时,选择激活和使用哪张卡,关键就看哪家银行的优惠更实在,额度更高,还款更方便。
信用卡消费已成生活习惯
数据显示,逢消费必刷信用卡的消费者占比达到41%,平均每周刷卡两次的消费者占比为26%,平均每周刷卡一次的消费者占比为19%,平均每月刷卡一次的消费者占比11%。前三者合计占比达到86%,说明信用卡消费已经成为一种生活的习惯。
分期还款遭受冷遇
在信用卡市场上,刷卡手续费是我国信用卡业务收入的主要来源,但这一收入具有最基本的活卡规模要求,随着刷卡手续费的利润被压缩,信用卡分期业务成为各商业银行的利润增长点。
然而,调查结果并不是那么乐观,消费者常用卡的分期频次数据显示,53%的消费者从未分期过,20%的消费者平均每年分期一次,12%的消费者平均每个月分期一次,10%的消费者平均每个季度分期一次。
尽管银行看重卡分期业务,但消费者却不怎么感兴趣,从调研的结果来看,阻碍消费者分期有五大主要原因。44%的消费者认为银行费率阻碍了其信用卡分期,18%的消费者认为信用卡分期流程繁琐,13%的消费者认为适用范围阻碍其分期,11%的消费者认为商品价格阻碍其分期,7%的消费者认为商品种类阻碍其分期。
在上述五大原因中,费率和操作流程占比最高。消费者对费率的预期与银行希望的利润点具有明显的矛盾。
临近还款日还需及时提醒
逾期还款,这是银行与消费者之间经常出现纠纷的一个话题。本次调研针对还款时间、还款方式、计息方式、收费标准等展开调研。
随着网络银行、手机银行的快速发展,消费者利用网络渠道还款的方式占比较大。数据显示,消费者利用手机银行、网银、第三方支付还款的比重分别为28%、23%和12%;采用绑定借记卡还款的比重为19%。
先进的还款工具并没有让信用卡还款逾期率得到有效遏制,央行[微博]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xx年第二季度,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亿元,环比增长%。
数据显示,57%的消费者表示信用卡逾期还款的主要原因是忘记还款日,29%的消费者是因为关联卡余额不足,12%的是因为转账支付存障碍,还有2%的是因为其他原因。
在记者调查过程中,有消费者反映称,一些银行的账单日与还款日相差将近半月之久,临近还款日却没有任何提醒,是导致还款逾期的主要原因。
对此,39%的消费者认为银行的提醒还款日为5天,34%的消费者认为银行的提醒还款日为3天,17%的消费者认为银行的提醒还款日为2天,8%的消费者认为银行的提醒还款日为1天,2%的消费者认为银行的提醒还款日为4天。
除了还款提醒时间,部分消费者建议银行的提醒内容应写明还款总额、已还金额及未还清差额,以便消费者及时了解自己的还款状况。此外容时容差还款也被多数消费者认为是合理的还款方式。
信用调研报告 篇4
1、超过四成贷款大学生有过逾期
某p2p网站发布的半年业绩报告显示,上半年新增注册借款用户213万,其中90后新注册借款人数超过万,占比近四成。90后将会是消费金融最活跃的玩家。
然而调查表明,逾四成大学生在贷款时有过逾期贷款,还有一成则借款偿还贷款。这一情况令人担忧,风控就显得至关重要。有些针对大学生贷款的机构称,目前多数大学生理财平台仍采用上门、电话、短信和联系家长等催收方式。
2、沉溺游戏和过度超前消费令大学生信用违约率攀高
9月6日,芝麻信用对用户信用进行了定期评估,评估发现大学生信用两大特征:沉溺游戏和过度超前消费的大学生信用分相对较低,信贷表现中的违约率较高。
一位在高校多年的教授结合自己在学校的观察,对芝麻信用的结论表示赞同,“沉溺游戏、过度超前消费,一般都是自律性较弱的学生,信用风险相对较高。”
3、八成大学生不了解个人征信报告
北京宜信至诚信用评估有限公司与中国人民大学信用管理研究中心联合发布了一份《全国大学生信用认知调研报告》,覆盖252所高校的近5万名大学生。报告显示,逾八成大学生没听说过或不了解个人征信报告。
文化程度并不低的大学生,何以对个人征信报告所知不多?这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征信机构目前的宣传力度和风险提示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学生身在象牙塔,对征信和个人信誉价值鲜有切身体会和感触,从而对其界定模糊;
从社会整体情况来看,普通人对征信认知的情况并不乐观,这对大学生了解征信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阻碍。
4、过半大学生每月完全无盈余
大学生属于易冲动的型的消费人群,对自身生活并没有明确预算规划,不能合理为每月支出设置限额、利用每月资金盈余,也没有记录资金去向的习惯。
上述报告还指出,%的大学生每月资金完全没有盈余,23%的大学生经常感到资金短缺,只有15%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没有资金短缺的情况。
5、大学生使用信用卡:超两成采用最低还款额和分期偿还
数据显示,在使用信用卡的大学生中,近43%的大学生会按时全额还款,有超两成采取最低还款额和分期方式来偿还,还有2%的使用者经常不按时还款。
'言行当至诚,立世信为基。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如今,过度负债和多重负债现象在大学生中屡见不鲜,不过小鲜肉们还是得多多珍惜自己的信誉才是。
信用调研报告 篇5
随着20__年雷曼兄弟的倒闭,一系列的破产案件犹如塔米若纸牌一样一一上演,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也由此愈演愈烈。走在金融危机边缘的信用社,无疑也在这场金融风暴中打了一个寒寒的冷颤。
面对20__年国家宽松型的货币政策,拉动内需的指导思想,以及推动农村城市化现代化的进程,我们信用社也处在一个金融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时代,如何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成为我们20__年的当务之急。
新的农村经济形势。
在过去,每逢年末,大量的农民工返乡会带回大量的资金用于存放在信用社或者归还贷款利息。但是在金融危机爆发的20__年,农民工没有带回象以往年度那样大额的资金,我们的存款也大大缩水,再加之大地震,居民取出资金用于维修房屋等,我们的存款更是雪上加霜。至于贷款利息的清收也如同存款一样遭遇到了金融的寒冬。
面对存贷款利息一降再降,存款减少贷款难收这样尴尬的局面,信用社应该何去何从如何下手呢?
我认为任何危机都有它的突破点,特别是在中国的农村。国家的政府对农村经济的扶持从未停止过。各种补贴更是从未断过,粮食直补,生猪补贴,危房加固等等,这部份钱对一些经济较紧张的农户来说是需马上取出用于适处的;但对于另一些经济较宽裕的农民来说,这是一部份闲散的资金。也许他们会盲目的取出用于存放在其他金融机构或者用于其他不必要的消费,这时我们信用社的工作人员就需以我们的真诚和热情来做好解释工作,让农民将这部份钱以定期或者活期的形式存在信用社,告诉他们在经济不稳定的时期,银行利息虽然低,但是是无风险的报酬;对于一些想留在农村发展畜牧业养殖业以及修建房屋的农民工,我们可以在详细调查过后,确保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向他们发放小额贷款,综观这一条思路,其实它本身就是“服务三农”的最好实践。
新的农村业务发展。
以往信用社的业务比较单一,收入来源主要是贷款利息,面对不可抵挡的金融危机以及高速发展的农村,我们必须拓展我们的中间业务,强化我们自身的业务能力。这对于本身基础比较低,业务还不健全的我们来说,这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当然有压力才会有动力,随着sc6000成功上线,我们可以在当前形式下,大力开展汇兑业务并与保险公司,理财公司,资产管理公司合作,为外出打工的农民工提供保险、理财、汇兑业务,为在农村发展的企业提供资产管理和理财业务。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与农村的中小型企业和一些金融机构合作,开展代收代售代发业务。我们可以为供水供气供电等公司代收居民需缴纳的各种款项,也可以代理各种企业发放工资这样一种业务,还可以代理其他金融机构销售各种收益较稳定风险较低的债券、基金。这样一来,我们即能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又能将每年高额的存款利息转嫁出去,还能从中获得中间业务手续费。这样一来我们就充分利用了财务管理学中的财务杠杆经营模式将负债经营作到利益最大化。
新的农村金融机构的竞争。
在很长一段时间,农村一直处在信用社寡头垄断的情况下,再加之农民本身的文化程度不高,我们工作人员又长期处在有利条件下,形成了很多不好作风。比如态度差,工作效率低,服务质量不高,这些都是群众抱怨的现象。如今面对农行,邮政储蓄……这些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我们又该如何在留住原有客户群的基础上,吸引更多的客户呢?
首先,我们还是要从自身做起。提高我们自己的文化修养,以专业从业人员的身份来要求我们自己的一言一行。以耐心包容的态度来接受我们客户的不足,以专业专注的态度来为我们的客户提供帮助,这同样也是在帮助我们自己。
其次,我们还要大力的拓展我们业务。因为业务才是我们发展的硬件,态度再好,没有有效的业务能力,不能为群众提供方便,这也是不能挽留客户的缺陷,也势必在残忍的竞争中淘汰。
最后,我们要搞好市场营销。将我们的优势,我们的新业务,我们“服务三农计划”大力的有效的广泛的推销出去,让客户知道我们的优点,我们的方便之处,我想在这样一种有利的自我营销之下我们信用社的社会影响力会大大增加,新客户会越来越多,老客户会加倍信任我们,随之当然的就是我们竞争力会越来越强,在激烈的金融竞争中立于有利地势。
金融危机是机遇还是挑战关键在于我们自己如何去把握这个度,我想在拥有广泛群众基础,政府大力鼓励的有利条件下,再加之我们自身不断的发展更新,那我们的信合事业定能在金融危机这场大浪淘沙中,崭露头角 。
下一篇:两个责任自查报告(精选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