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汇报精编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对比汇报精编5篇”的文档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对比汇报1

关键词:施工企业 外币折算 建造合同 汇率 差额处理

中图分类号:F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1-186-02

一、外币财务报表折算的定义及规定

外币财务报表折算是指母公司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前,将所属子公司编报的个别会计报表,按一定汇率,采用规定的折算方法,折算为与母公司记账本位币相一致的个别会计报表,以便母公司以折算后的个别会计报表为基础,编制合并会计报表。由于汇率的不断变动, 报表各项目计量属性不同, 对外币会计报表中各项目采用不同折算汇率,在外币报表折算过程中便会产生报表折算差额。与汇兑损益不同,外币报表折算差额是企业当期未实现的损益。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9号――外币折算》规定,企业将境外经营的财务报表并入本企业财务报表时,应当按照下列规定进行折算:

1.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和负债项目,采用资产负债表日的即期汇率折算,所有者权益项目除“未分配利润”项目外,其他项目采用发生时的即期汇率折算。

2.利润表中的收入和费用项目,采用交易发生日的即期汇率折算;也可以采用按照系统合理的方法确定的、与交易发生日即期汇率近似的汇率折算。

3.按照上述1、2折算产生的外币财务报表折算差额,在并入后的资产负债表中所有者权益项目下单独列示,其中属于少数股东权益的部分,并入少数股东权益项目。

二、折算汇率的选择

外币财务报表的折算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折算汇率的选择,二是折算差额的处理。折算汇率的选择问题,目前国际上有四种不同的选择方法,比较流行的是时态法和现行汇率法。折算方法的选择也会影响折算差额的处理。

(一)时态法与现行汇率法的理论分析

1.现行汇率法,现行汇率法又称期末汇率法,是将外币报表中的所有资产和负债等项目都统一按现行汇率进行折算。这种方法不改变外币报表性质,只改变其表现形式,并能够揭示汇率变动时对母公司在国外子公司的投资净额的影响。现行汇率法假定所有的资产、负债项目都暴露在汇率风险下,都要遭受现行汇率变动的影响,故对所有的资产、负债项目均按编制日的汇率予以折算。

2.时态法,时态法又称时间度量法,是指对现金、应收及应付项目按现行汇率折算,对其他的资产和负债项目则根据其性质分别按历史汇率和现行汇率折算。其理论依据是:外币报表折算是对已按外币计量的既定价值改用本位币的重新表述,它不改变计量项目的属性。时态法认为外币报表折算只是一种计量转换程序,是将国外子公司的外币报表以母公司的报告货币进行重新表述的过程。它不应改变折算项目的计量基础,只能改变其计量单位。为了保持各资产、负债项目的计量基础,需要分别按其计量日期的汇率折算。

(二)施工企业两种折算方法的适用性分析

外币报表折算一般应该达到两项目标:①在合并报表中反映按照每个被合并的主体从事经营的主要通货(它的功能货币)所计量的财务结果和财务关系;②提供与汇率变动对企业的现金流量和业益的预期经营影响相一致的信息。按此目标,外币报表折算和其折算损益的处理,在其方法选择上取决于功能货币的确定,同时又与国外项目所处的经济环境有关。

1.子公司观点。如果国外子公司是相对独立并与国外经济环境形成一个整体的经济实体,外币报表折算应采用现行汇率法,这样经折算后的外币报表就尽可能保持原外币报表中揭示的财务成果及各项财务指标的比例关系,也有利于国外子公司分析考核其经营业绩和进行经济预测,这种折算观点可以称之为“子公司观点”。

2.母公司观点。如果国外子公司是母公司经营的有机组成部分,外币报表折算应采用时态法,通过折算对子公司的当地货币(外币)财务报表进行重新表述,将外币报表折算差额以折算损益项目列示于利润表,计入当期损益,这种折算观点可以称之为“母公司观点”。

现阶段,我国众多施工企业在经营性质上是母公司经营整体的一部分,其境外经营在组织结构上基本上都以单纯的施工项目部或者设立分公司,经营活动大部分也只是纯粹的限于组织项目施工、母公司国内采购设备物资、收取工程款、汇款上缴国内母公司等,在资金出现紧缺时也是由母公司筹资拨款,并不存在自主的筹资、投资活动。在经营战略、资金活动基本上都是在母公司的统一安排下进行的。由此看来,一旦有关的汇率一有变化,就会直接影响母公司的经营活动和现金流量,这种影响就像母公司从事该经营活动一样,其实质是属于母公司延伸业务的经营活动,其本身很少存在独立的经济业务,符合“母公司观点”。

由此可见,时态法更适合当前我国的施工企业编制合并报表的目的。

三、外币报表折算差额的处理

折算方法的选择会影响折算差额的处理,这些问题不仅影响资产负债表上有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金额,也影响收益表上利润的计算,影响企业集团整体或工程项目部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公允反映,因此折算差额的处理问题就显得非常重要。

外币折算只是记账表述的改变,即在会计实务中改变记账凭证、账簿乃至会计报表的货币表述方式,将以另一国的货币表述的账表兑换为与之等值的某一国的货币来重新表述账簿记录和会计报表, 这种变换并没有发生实际的货币交换和应予记账的交易,如同把外文译成中文一样,只是文字表述形式的不同罢了。折算不过是会计实务中以单一的等值货币来重新表示各种不同的外币金额,并不改变所计量资产或负债等的固有价值。折算前后的财务报表只是存在货币计量单位的差别,二者是等价的,在如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方面是一致的。但在实务中,由于汇率的变动,资产负债表各项目的计量属性的不同,各项目承担汇率风险的程度也不尽相同,折算后的财务报表会存在一定数额的折算差额。那么折算差额是作为损益列入损益表中还是作为权益列入资产负债表呢?国际上比较通行的做法是将时态法折算(或重新计量)产生的折算差额全部列入当期损益,计入合并后的损益表。而按现行汇率法折算产生的折算差额作为权益以合并后股东权益下一个独立的项目列示。而我国的做法是折算差额应当在并入后的资产负债表中作为所有者权益项目单独列示,其中属于少数股东权益部分,应当并入少数股东权益项目。当对境外经营进行处置时,将已列入外币报表折算差额中的相关部分自所有者权益中转入当期损益。

众多的国外施工项目部,并不存在母公司投资,也不存在股本、实收资本之说,所有者权益只包含累计的未分配利润,建设期也通常并没有利润分配,只有在项目完工才一次向国内总部转回项目实现的利润,即相当于利润分配。资产负债表代表的是特定时点企业拥有的资源或需承担的义务。根据准则规定,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和负债项目,采用资产负债表日的即期汇率折算,所有者权益项目除“未分配利润”项目外,其他项目采用发生时的即期汇率折算。而未分配利润是不同的会计期间实现的累计利润,其中包含的多个汇率折算,在汇率不断下降情况下,前期确认的利润使用高汇率折算、后期实现的利润通过低汇率折算,累计人民币利润必定高于在期末时点外币按照资产负债表日汇率折算出的人民币,这个差额便是外币折算差。通常列在资产负债表所有者权益下的外币报表折算差行次。试想,有一个项目、建设期长、建设期内汇率变动大,较大金额的外币折算差额便在资产负债表内累积起来,待项目完工时才能处理。这样便会出现,完工结转年度合并未分配利润的大幅度的下降,引起财务状况的异常波动,扭曲当年度的经营成果,不便于财务报表使用者分析使用报表。

因此,笔者认为,在汇率下降情况下,因没有利润分配,这本身就表明前期利润的缩水,对前期累计未分配利润的折算而产生的外币折算差额应在当期便及时的列入损益表,这是合并报表平稳的承担汇率变动带来的不利影响,以避免在完工年度一次结转大金额折算差额对当期财务情况的影响。并且在合并利润及利润分配表上,将折算差额与公司的经营利润分开列示,折算差额并不会影响当年的经营利润,只会影响期末的累计未分配利润,符合收益的总括观念,进而能够为报表使用者提供更加真实、可靠的信息。

四、现行建造合同存在的问题

按照建造合同准则第十八条的规定,在资产负债表日,建造合同的结果能够可靠估计的,应当根据完工百分比法确认合同收入和合同费用。在实际的项目施工中大多数企业都是用累计实际发生的合同成本占合同预计总成本的比例来确定完工百分比。

为满足母公司的合并报表要求、国外施工项目在编制外币报表时需同时编制人民币报表,因此也需编制人民币的建造合同表。因为施工项目的建设周期通常长于一年,而汇率是经常变动的,当汇率变动超过一定的幅度时便需要改变外币和人民币的汇率。由此便产生了在折算人民币建造合同金额时是使用单一的汇率、还是分段使用不同的汇率,如果按照单一的汇率来折算便会出现很多问题,

分段使用不同的汇率比使用单一的汇率更能反映建设周期内各个会计年度的经营成果。这也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第19号――外币折算》规定利润表中的收入和费用项目,采用交易发生日的即期汇率折算;也可以采用按照系统合理的方法确定的、与交易发生日即期汇率近似的汇率折算。笔者认为不应由当年的收入来承担上年度的收入损失,而且收入、成本本是一个期间数字,并不应该对以后年度的收入确认产生影响。而且这也不便于对项目经营者经营业绩的考核,对于周期长、汇率下降幅度大的项目,后期会承担巨大的前期高汇率确认收入的汇差影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常勋。财务会计四大难题。立信会计出版社,2002

3.安明硕。关于外币折算问题的研究[J].南京大学财经学报,2004(3)

4.张晓岚。会计货币观念与外币折算会计[J].当代经济科学,2000(4)

5.国家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19号――外币折算(财会[2006]3号)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以上这5篇对比汇报是来自于山草香的对比分析报告怎么写的相关范文,希望能有给予您一定的启发。

对比汇报2

关键词:汇率机制;汇制改革;效应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0.9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3492(2006)06-0004-05

一、汇改前后的情况比较

(一)国际收支流速加快,顺差呈扩大态势

2005年,天津市涉外收支总额580.21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18.99%。全年的增幅高于1―7月份增幅1.7个百分点。其中涉外收入增幅20.21%,高于1―7月份增幅5个百分点; 涉外支出全年增幅17.67%,低于1―7月份增幅的1.8个百分点。从差额看,2005年8月份以来,国际收支顺差一直呈扩大态势,8―12月份的顺差20.12亿美元,较前7个月增长95.3%。2006年1-2月的国际收支承接了2005年下半年以来的趋势,收支总额继续保持小幅增长,两个月的国际收支总额分别为52.60亿美元和52.97亿美元而顺差额则有显著增加,1―2月份累计顺差10.46亿美元,其中2月份顺差高达7.15亿美元,同比增加119.33%见图1。

上述数据表明,汇率的变动对天津市国际收支平衡的调节作用并不明显。调查认为,此状况系天津市外贸结构的特殊性使然。

(二)出口增速有所减缓,进口增速加快

汇率改革对天津市外贸进出口有所影响,但基本发展趋势以及外贸顺差的格局未发生改变。从数据变化看一是出口增速有所减缓,2005年全年出口增长31.4个百分点,低于1―7月增速3.5个百分点。2006年1、2月份累计出口总额45.87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7.7%。二是进口增速明显加快,2005年进口总额比上年增长22.8%,增速高于前7个月8.1个百分点。2006年前两个月累计进口总额45.05亿美元,同比增长44.9%见图2。

(三)结售汇量显著增长,远期结售汇首度出现净售汇状况

2005年天津市银行即期结汇比上年增长36.4%,即期售汇比上年增长27.7%。其中,汇改后的8―12月全市结汇同比上升37.7%,高于前7个月增速1.3个百分点;售汇同比上升37.2%,高于前7个月增速9.5个百分点。2006年延续了上年的走势,1―2月银行累计结汇同比增长33.9%累计售汇同比增长30.8%。

同时,由于受到汇改以来人民币汇率走高和美联储加息的影响,美元远期结售汇价格一路走低。从远期结售汇的签约状况看,2005年银行累计远期结汇签约同比增长2.53倍,远期售汇签约同比增长2.19倍。其中汇改后的8―12月远期结汇签约同比增长2.72倍,远期售汇签约同比增长6.71倍。2006年以来,远期结售汇业务业务量继续保持稳步增长态势,前两个月远期结汇签约额同比增长1.7倍,远期售汇签约额同比增长5.9倍,全市远期结售汇首度出现净售汇状况。

(四)企业出口意愿不减,汇率风险意识增强

人民币升值通过成本和价格对企业生产经营发生影响。由于天津劳动力成本具有相对的竞争优势,人民币的小幅升值未从根本上改变出口商品的价格竞争力。同时,天津市企业商品出口结构在“十五”期间得到改善,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等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比例在“十五”期间分别提高了14个和20个百分点,到2005年分别为67%和45%。基于这些因素,汇改以来的汇率波动并未对天津市的企业产生过度影响。

调查发现,汇率不是影响企业进出口定价的主要因素,国际市场需求、公司经营决策才是影响企业进出口价格的主要因素,两项因素占81.8%,汇率因素仅占3.6%。调查同时显示,汇改后,企业出口价格稳中有升为主流,73.4%的企业出口价格不变或上升。汇率调整对进出口企业就业未产生大的影响,企业出口意愿未减。但仍有56.7%的企业对人民币汇率存在升值预期。企业普遍认为,新的汇率形成机制将促使企业加快转变经营机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品竞争力和企业抗风险能力。企业将通过提高产品技术含量 61.7%、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品牌影响力45%、降低中间消耗66.7%、重新议定出口价格23.3%、增加国内销量8.3%、运用金融工具规避汇率风险38.3%等方式消化人民币升值的不利影响。

(五)商业银行外汇业务加速市场化

一是银行汇率报价机制改变。报价频率从汇改前银行的结售汇报价的一日一价,过渡到一日两至三价,再发展到目前完全随着市场波动情况实时报价;汇价浮动从汇改初期分行报价围绕中间价上下对称浮动,到现在扩大分行报价权利,不再根据中间价对称浮动,而是在总行公布的指导价范围内浮动;同时,银行间外汇市场实行“T+2”交割引起银行报价方式改变,总行将2天占用资金的成本计入总行与分行的平盘价之中。二是汇改通过影响客户的财务状况,进而对银行的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带来影响,因此银行在办理授信业务时更加注意汇率风险,益加关注外币质押贷款业务和贸易融资业务的风险,经营更加谨慎。三是汇改对银行发展外币理财业务产生“双向影响”。一方面汇改后部分客户将外币结汇购买人民币理财产品或进行人民币投资,降低对外币理财的需求;另一方面,风险承受能力较强、有外币需求的客户通过购买外币理财产品实现外币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刺激外币理财业务的蓬勃发展。四是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给银行开发汇率避险业务的发展带来新契机,为银行的远期结售汇、外汇掉期等业务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汇改前已具备远期结售汇资格的银行交易额成倍增长,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汇改后积极踊跃地申请开办远期结售汇业务。

二、当前天津涉外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外贸结构失衡,汇率变化对调节国际收支平衡的传导受阻

一是外贸出口主体中,外资企业占比过高,汇率调整对外资企业进出口影响较弱。2005年全市外贸出口中,三资企业出口195.59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值的80.3%。出口的外商投资企业又集中在摩托罗拉、三星集团等几家大型跨国公司集团上。而全市上千家各类内资企业国有、集体、个体私营企业等出口只占到全市出口总额的19.7%。应当注意的是,对外资企业的过分依赖势必成为地区经济安全的重大隐患,内资企业发展的后劲不足又将影响天津市外向型经济的深入发展,并可能会发展成为制约天津经济持续深化发展的瓶颈。二是贸易方式中,加工贸易占比仍然过高,此类贸易的汇率弹性较小。2005年天津市加工贸易出口达177.56亿美元,占全市全年出口总额的64.8%,一般贸易出口为90.83亿美元,仅占出口总额的32.7%。在天津市现有的加工贸易格局中,国内企业配套率不高,外资龙头企业和国内企业配套协作关联不深,本地企业在分工格局中处于被动地位,从贸易的增长中获益并不大。

(二)服务贸易项下支出增长迅猛,成为外企资金汇出主渠道

天津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咨询等服务贸易项下支出逐年增长,成为外企资金汇出主渠道。2005年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支出达9.21亿美元,较2001年增加1.57倍2005年咨询支出3.34亿美元,较2001年增加1.01倍。自2001至今,全市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以及咨询的净支出共计39.52亿美元,而同期国际收支顺差累计为53.59亿美元见表1。

(三)收益项下利润汇出快速增长,是未来影响天津涉外收支平衡的重要因素

随着外商投资企业生产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和投资效益的提高,近年来,收益项下的利润汇出增加较多,由2001年的1.75亿美元上升到2005年的12.59亿美元,年均增速64%,占收益项下支出的比重由2001年的25.9%上升到2005年的88.3%,是外汇支出的主要项目之一。从长远看,外商直接投资的利润回流对天津地区国际收支的影响较大,应予重视。

(四)经常转移项下个人大额外汇收入用于资本性投资值得关注

近年来,受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的影响,天津市经常转移项下个人收汇大幅增长,特别是2004年同比增长了22.1%2005年继续高位运行,同比增长15.8%。国际收支申报数据显示,2005年经常转移项下个人收汇主要来源于侨汇、工人汇款和其他,分别为1.87亿美元、1.47亿美元和0.14亿美元,占个人收汇的比重分别为51.7%、40.6%和3.9%。对个人大额收汇去向的调查显示,主要是用于投资房地产、地下炒汇、购买外汇理财产品、股权投资、从事短期借贷、投资B股等方式,合计占个人大额外汇资金的比例为33.14%。

(五)汇率避险工具缺乏,企业避险能力待提高

一方面外汇避险产品市场发展不到位,避险产品从品种结构、市场规模,定价机制和运行效率,都远远不能满足新的市场环境的需要。目前,远期结售汇业务是天津市银行开展的唯一涉及本币与外币的避险产品,人民币与外币掉期等业务尚未开展,使很多企业对外币资产保值增值、规避汇率风险方面的需求无法得到及时满足。另一方面,虽然企业对汇率波动的关注度提高,但应对新汇率机制的策略尚不成熟。大多企业还停留在粗放式判断阶段,缺乏科学的汇率定价及避险措施,未形成汇率风险识别、计量、监测、控制体系,汇率风险管理水平和汇率风险应对能力有待提高。目前,约有三成的企业曾经使用过金融产品避险,多数企业仍采用传统方式处理外汇收入。

(六)银行业在汇率产品的定价和风险管理水平上存在欠缺

调查显示,目前远期结售汇价格由各银行根据市场情况自主报价,不同银行的定价机制和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不同银行一年期远期结售汇报价差异竟高达一百个基点以上。同时,由于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存在,银行在外汇市场上缺乏有效的对冲风险渠道,主要通过拉大买卖价差的方式进行风险补偿,这给客户带来较大的结售汇成本。

三、工作措施与政策建议

(一)调整外贸出口发展战略,改变对外贸易大量顺差的格局

一方面,调整过去的粗放式外贸发展战略,促进外贸出口由“规模导向型”向“效益导向型”转变,将促进“扩大出口”转向加快启动国内需求,形成内外贸结合的发展态势;另一方面,通过进一步降低出口退税率,推动外贸形成“促优限劣”态势,改变外贸大量顺差的格局,同时也改善我国对外贸易摩擦日加剧的局面。

(二)拓宽境内外汇资金的投资渠道,进一步鼓励企业“走出去”

目前,境内外汇资金投资渠道狭窄,投资主体持汇意愿较弱,建议通过多种方式增加境内外汇资金的投资渠道。一是建立多元化的外汇资金投融资体系,合理引导外汇资金分流二是允许并鼓励企业和居民个人适度增加投资、持有外汇; 三是拓宽外汇境外投资渠道,鼓励企业和个人到境外投资。

(三)加快金融创新,为企业提供有效服务

国内商业银行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逐渐将人民币远期结售汇、人民币掉期、人民币汇率期权等产品与货币市场、债券市场业务结合起来,并在客户愿意承担合理风险的前提下,为企业提供更加多元的金融创新服务,引导他们有效使用金融工具,合理规避在收付汇及存贷款、投融资方面可能面临的汇率风险。

(四)进一步加强对外汇市场的政策指导

一要正确引导市场预期。调查发现,企业更多关注的是人民币升值,忽略人民币弹性汇率机制的改革。应加大宣传力度,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和市场预期。同时,要及时为企业提供外汇政策引导和培训,不断提高企业对外汇产品的市场定价及风险管理能力。二要加强监测跨境资金流动。目前国际上还存在着对人民币升值的投机力量,资金通过各种途径流入国内,应加强跨境资金流动监测,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置。三要进一步改进外汇管理方式,放宽用汇限制。建议进一步放宽用汇限制,遏制外汇黑市的发展,为外汇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课题组长吴盼文

对比汇报3

外币报表折算是将以某一种货币反映的财务报表按照一定的汇率折算为以另一种货币反映的财务报表的行为。需要进行外币报表折算的情况一般有:①跨国公司的母公司为了在年末编制集团公司的合并会计报表,必须首先将以外币反映的子公司财务报表折算为与母公司整体财务报表相同货币反映的财务报表。②采用外币分账制核算的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将外币财务报表折算为以记账本位币反映的财务报表。③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境外企业向国内有关部门编报会计报表,应当折算为人民币反映。可见,外币报表折算不仅在跨国公司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需要应用,而且在跨国经营,以及国内经营但涉及外币业务时也需要应用。对某些跨国公司来说上述三种情况可能同时存在,外币报表折算更是不可回避。

外币报表折算不是简单的币种间的换算,从跨国公司的经营活动来看,它与外币交易有密切的关联。可以说外币报表折算多数是由外币交易引起的,上述第二种外币报表折算就是这种情况,所以外币报表折算方法与外币交易会计处理方法有密切的联系。在这种情况下,既要做到外币报表折算方法与外币交易会计处理方法相互衔接、一致,又要做到国外企业与国内企业在外币报表折算方法上保持衔接、协调、一致。否则,不仅会破坏会计理论与方法的内在逻辑,而且会使财务报表丧失可比性和有用性。

二、对现行汇率法的评论

按照现行汇率法,外币资产负债表中的所有资产、负债项目均按照资产负债表日的现行汇率折算;所有者权益中的未分配利润项目按照利润和利润分配表的年末未分配利润项目折算后的金额填列,其他项目如实收资本(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等按照交易或事项发生日的历史汇率折算;因折算汇率不同而形成的外币报表折算差额作为一个单独项目列示于所有者权益中,并作递延处理;利润和利润分配表各项目按照交易或事项发生日的汇率折算。根据这一方法的原则,为了简化核算,收入、费用类项目可以采用会计期间的平均汇率(简单平均汇率或加权平均汇率)折算。

有不少教科书认为,现行汇率法可称为单一汇率法,其他三种折算方法(流动性与非流动性项目法、货币性与非货币性项目法、时态法)可统称为多种汇率法。其实,这种划分方法是不科学的。在现行汇率法下,不但资产负债表与利润和利润分配表各项目所用的折算汇率不同,而且资产负债表各项目所用的折算汇率也不同,正因为所用汇率不同,才产生了折算差额。若真正采用单一汇率折算,是不会出现折算差额的。可见,没有纯粹的单一汇率(如现行汇率)的折算。

赞同现行汇率法的人认为这种方法具有简便易行的优点,而且由于采用单一汇率对各资产、负债项目进行折算,等于是对各项目乘上一个常数,所以折算后资产负债表各项目仍能保持原外币报表中各项目之间的比例关系。让我们分析一下这个被教科书反复引用的“优点”。外币报表各项目之间的比例关系,如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负债权益比例、净资产收益率等,完全可以通过未折算的原外币报表得到。按照现行汇率法折算后的外币报表,是否真正保持了原外币报表各项目之间的比例关系呢?事实并非如此,负债权益比率变了,净资产收益率和资产收益率等指标也变了,原比例关系必然也会发生变化。外币报表折算的一项重要任务是编制合并会计报表,从而反映整个跨国公司集团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使用现行汇率法看不出其与实现这一目标有多少相关度,更看不出其优点。

有的学者认为,应该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现行汇率法,即它衡量的是母公司在子公司净资产上的汇率变动影响(常勋《财务会计四大难题》)。其实,按照现行汇率法折算,等于确认了汇率变动对各资产、负债项目的影响,即按照汇率变动的影响额,调增(或调减)了各资产、负债项目,只是没有同时将该影响额确认为当期损益而已。那么,国内母公司的外币交易或外币报表折算是否也按照同样的原则进行会计处理呢?至少我国不是,国际会计准则和美国会计准则也没有这样的规定。这就是说,连各股东在母公司中拥有的净资产都没有完全反映汇率变动的影响,为什么要求反映汇率变动对母公司在子公司中拥有的净资产的影响呢?这种做法显然不符合逻辑上的一致性和会计上的一致性原则。现行汇率法也并非那么“简便易行”。若仅仅从“简便易行”角度去设计外币报表折算方法,最简单易行的是对资产负债表、利润和利润分配表各项目采用完全相同的汇率(如现行汇率或平均汇率)折算。这才是真正的“单一汇率法”,并能真正地保持原外币报表各项目之间的比例关系。但是,这种折算方法同样不能实现与外币交易会计处理方法的一致性。

学术界对现行汇率法有不同的看法,有的甚至提出了批评意见。持不同意见者认为,将外币报表上以历史成本表示的资产项目按照编表日的现行汇率折算,其结果既不是资产的历史成本,也不是资产的现行市价,而是其历史成本与报表编制日现行汇率两个不同时点数字的乘积,这样折算后的资产价值不能说明什么问题。

从上述对现行汇率法的正反不同意见来看,持否定意见的颇有道理。因此,现行汇率法不是应当被发扬,而是应当被改造或干脆放弃而转向其他方法。

三、对流动性与非流动性项目法的评论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会计程序委员会在20世纪30年代末曾推荐使用流动性与非流动性项目法。采用这一折算方法时,应将资产负债表上的资产和负债项目划分为流动性项目与非流动性项目两大类,按各个项目的流动性与非流动性分别选用不同的汇率进行折算:流动性资产和负债项目的外币金额按编表日的现行汇率折算;非流动性资产和负债项目则按其原入账的历史汇率折算;所有者权益中的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等项目按照交易或事项发生日的历史汇率折算;如果将外币报表折算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则未分配利润项目根据资产负债表的平衡关系倒挤确定;如果将外币报表折算差额作为所有者权益下的单独项目递延处理,则未分配利润项目根据利润和利润分配表的年末未分配利润项目折算后的金额填列;对利润和利润分配表各项目,除折旧费用和摊销费用按照相关资产入账时的历史汇率折算外,其他收入和费用各项目均按会计期内的平均汇率折算。

人们对流动性与非流动性项目法的看法基本一致,认为这一方法有着明显的缺陷,即它对流动性项目采用现行汇率折算,对非流动性项目采用历史汇率折算,这样处理缺乏足够的理论支持;它对存货与现金、应收账款一样采用现行汇率折算,意味着存货与现金、应收账款一样承受汇率风险,这样未能反映出存货的实际情况;它对长期应收款、长期应付款、长期借款、应付债券等项目采用历史汇率折算,没有反映这些项目承受的汇率风险。此外,这一方法与外币交易会计处理方法未能协调一致。从世界范围来看,这种方法是一种逐步被淘汰的方法,目前只有少数国家采用。

四、对货币性与非货币性项目法的评论

货币性与非货币项目法是美国学者赫普华斯于1956年在改进流动性与非流动性项目法的基础上提出来的。采用这一方法应将资产负债表上的资产、负债项目划分为货币性项目与非货币性项目,分别采用不同汇率折算:货币性项目采用现行汇率折算,非货币性项目则采用交易或事项发生日的历史汇率折算,未分配利润项目则按照资产负债表的平衡关系倒挤确定;对于利润和利润分配表以及折旧费用和摊销费用各项目按照相关资产入账时的历史汇率折算;对于销货成本项目则在对期初存货、期末存货、当期购货分别进行折算的基础上,按照“期初存货+当期购货-期末存货=当期销货”的等式来计算确定(其中,期初存货和期末存货按照各自的历史汇率折算,当期购货按照当期平均汇率折算);对于其他收入、费用项目则按照会计期间内的平均汇率折算(从原则上说,也应是按照交易或事项发生日的汇率折算);对于提取盈余公积、分配现金股利等利润分配项目按照发生日的汇率折算;对于年末未分配利润项目则按照资产负债表中未分配利润项目折算后的金额填列。

由于货币性项目或者是现在收到或支付的金额固定的现金,或者是将来收到或支付的金额固定的现金,因此它会直接受到汇率变动的影响,而且这种折算方法与外币交易会计处理方法是协调一致的。所以说,这种方法的理论依据是比较充分且逻辑性较强的。但是,如果设置于国外的子公司或分支机构独立性很强,很少使用母公司货币进行收付,那么按照货币性与非货币性项目法,将由于汇率变动导致的折算差额计入当期损益,会降低利润和利润分配表反映利润的真实性。因此,这一方法的应用是有条件的,即它只适用于国外子公司或分支机构与国内母公司依赖性强、业务往来频繁,从而对母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影响较大的情况,即通常所说的母公司经营活动在国外的延伸这样一种情况。

五、对时态法的评论

时态法是美国会计学家伦纳德。洛伦森提出的。1975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第8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要求采用这一方法。在时态法下,外币报表折算的过程,是将以外币表述的财务报表转换成以另一种货币单位重新表述的财务报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只改变其计量单位,而不改变其计量属性。主张时态法的人认为,时态法同货币性与非货币性项目的理论依据不同,它不是以资产、负债项目的货币性与非货币性作为选择折算汇率的依据,而是以资产、负债项目的计量属性作为选择折算汇率的依据。但从时态法的具体操作来看,它同货币性与非货币性项目法大体相同。不同之处是在存货、投资等项目按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若这些项目以低于成本的市价)计价时,则采用的折算汇率是现行汇率。

对比汇报4

营销人作为企业一个管理相对松散、长期驻外的特殊群体,个人与团队、总部之间的沟通主要通过“工作汇报”的方式进行沟通,以保证信息的畅通与领导决策的准确性。但是现实中却经常出现由于营销人“工作汇报”能力不足的束缚,影响了信息的畅通与沟通的效果。

通过我们日常的团队工作汇报分析,我们发现营销人在日常的营销工作汇报中经常暴露以下几个问题:

1、思路不清晰。在整个营销汇报中没有汇报主线,使得接受汇报的人不能清晰的了解汇报人所阐述内容主题。

2、内容空洞。汇报的内容全部是概述性的语言或者理论术语类语言,没有足够的数据与案例作为支撑,使得工作汇报的内容成为空中楼阁。

3、缺少建树。汇报成为叙述作文,内容平淡,汇报者没有能够在自己的汇报中挖掘汇报内容中更深层次的结论形成原因与事件即将产生后果的评估。

4、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汇报中仅仅提出了问题,但是没有能够向接受汇报者提供问题的解决方案或者建议性解决方案,使得我们的汇报“仅仅提出了问题,而没有解决问题”,显得整个汇报不够完整。

5、格式性错误。报告内容啰嗦,叙述方式直白,不能将接受汇报者的注意力有效吸引,汇报质量与效果不高。

一份高质量的工作汇报必须能够有效的回避上述问题,达到以下几项要求:

1、 汇报框架清晰,让听取汇报者对你要汇报的内容一目了然!整个工作汇报应该包括工作内容概述、经验总结与问题分析、工作改进建议及提案。

2、 有足够数据与案例作为汇报的后台支撑,使我们的汇报血肉丰满、更具说服力。例如我们提议一种市场运作模式比较成功,那么我们同时应当提交此种市场运作模式适应的环境、成功操作的例案,甚至包括市场操作的流程,针对个案的市场投入产出分析与评估等。

3、 形成结论,通过我们的对汇报内容的挖掘,找出事件形成的原因以及即将产生的后果,为接受汇报者提供决策指导与建议;我们在汇报中既要学会摆事实又要将我们要表达的问题进行提炼总结。

4、 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针对我们的汇报与分析,提出合理化的销售建议与策略性观点,并就这些建议与观点提出有效或者建议性的解决方案与实施方案。

5、 采取有效的汇报方式与格式,来保证与提升我们的汇报效果。良好的汇报方式可以帮助接受汇报者更加清晰的了解我们的汇报内容,并能够增强对汇报内容的印象;比如PPT的现场汇报就比我们口头汇报或者WORD文本格式的汇报更加直观与有效,报表格式的汇报就比我们叙述性的汇报简洁与明了。

形成高质量的工作汇报应该注意的事项:

1、 前期的调研工作的开展。这是保证我们汇报内容充实、真实的关键,更是保证我们汇报内容权威与影响力所在。

2、 有效的数据积累。日常的数据积累是我们进行市场分析的依据,更是我们汇报的血肉组成。

3、 数据分析方法的利用。同样的数据,我们运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可以为我们不同的观点阐述做支撑,这就需要我们采取合理的分析方法,例如数据的纵向对比、横向对比、数据的提炼及相关分析图表的借助分析发等等。通过数据分析方法的利用来有效提升我们汇报内容的生动性与直观性。

4、 汇报工具的利用。良好的工作汇报需要借助一些工具,例如投影仪、表单等。

对比汇报5

一、目的定位:不仅仅是汇报工作

汇报材料之前首先要解决为什么写汇报材料、为什么汇报的问题。汇报目的定位清楚与否,关系重大。汇报不只是工作情况的汇报,也是汇报者个人和单位的形象展示。

2008 年,国务院安全生产百日督查活动开展期间,贵阳市修文县递交了一份汇报材料,但材料只是为了应付检查的抄袭之作,与邻县的汇报材料相比,有15 个段落基本一致,只是将其中数据稍作改动。该县因此一度成为舆论集体批判的对象。由此可见,悉心领会和准确把握汇报材料撰写的特殊、重要的目的,才不至于以敷衍、随意的态度对待汇报,认为无非就是那些工作,差不多讲讲就可以了,以致汇报材料草草成文,错漏百出,或是抄袭交卷,最终影响了个人和单位的形象和声誉。

从汇报者的角度而言,汇报的目的一般有三个:一是展示个人素质。汇报材料的质量往往取决于汇报者的思维水平和政策水平,体现的是个人的全局观念、决策能力。汇报不仅是工作情况的汇报,也是汇报者优良工作素质的展示,撰写汇报材料的人要巧妙地不露痕迹地将二者相统一。二是展现单位亮点。上级来听取工作情况汇报,或者是为了对各单位的经验做法进行总结推广,或者是收集下级单位的工作措施、建议,因此,汇报材料应表明单位独特的经验做法和工作成绩,让听取汇报者感觉耳目一新,而不是人云亦云。三是获得支持认可。有时,上级是来了解完成某些重大性、决策性任务存在哪些问题或需要什么支援,这时,所汇报的主要是工作中所遇见的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需要通过上级的支持和帮助才能使工作顺利完成。一份好的汇报材料能使上级对这些问题的重要性产生共鸣,意识到解决问题的迫切性,从而认可其解决办法,并给予所需要的支持。

二、角色定位:搞清楚是向谁汇报

所谓角色是指“生活中某种类型的人物”(《现代汉语词典(第5 版)》,第746 页)。关于角色,有个经典故事:一天,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和丈夫阿尔巴特拌嘴了,阿尔巴特一气之下跑进卧室,紧闭房门。女王叩门。“谁?”“维多利亚。”房门依然紧闭。女王第二次叩响了房门。“谁?”“是您的妻子,阿尔巴特。”这次房门开了。这一故事让我们清楚看到: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承担着多种角色,角色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一个人的社会地位、职业、性别、年龄、经历等方面———会使一个人的语言具有一些独特的成分,从而影响着人们的交流。

汇报材料是下级向上级汇报工作情况所用的文章,下级或上级,只是比较概括的说法,在不同的场合中,他们所承担的角色还有差别,而往往是对这些差别的准确区分决定了汇报能否成功。同时,和一般应用文主要是写给人看不同的是,它往往是一对一或一对多的说给人听的材料,汇报双方的交流是即时完成的,所以,注重汇报中双方的角色定位非常重要。

汇报的角色定位需要考虑两方面问题:

一方面,搞清楚向谁汇报。汇报是向上级汇报,而在不同的场合下,上级因层级、职务、职责等的差异,其所关注的问题也是不同的,汇报也因此而需要有差别,不能谁来听汇报,都是说一样的话。一般来说,面对主管领导,应多作全局性汇报,而面对副职或部门领导,汇报应主要聚焦于其分管工作;面对上级机关,应多汇报思想、事例等。但也不能一概而论,还应根据领导在具体场合中所担负的不同角色而及时调整汇报内容。

如有时主管领导有临时任务,委派副职代为听取汇报,这时虽然听汇报的是副职领导,但实际上还是向主管领导汇报,那么,就要注意多讲些全局上的问题。

所以,要搞清是向谁汇报,不能单纯考虑某一方面,而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另一方面,清楚由谁汇报。同样的,因地位、职务、经历、年龄、个性等方面不同,汇报者的角色也存在差异,这使其思维方法、语言风格等也有差异,这样,对同一个问题的汇报,汇报者各有其侧重点和语言表述风格。汇报材料的撰写就应把握这些差异点,既体现汇报者的意图,又符合其独有的语言风格。

三、内容定位:汇报工作应适当“发议论

在明确了目的、角色之后,接下来要确定的就是汇报内容。上级听取汇报,是为了能准确全面深刻地掌握下情,从而使决策更科学、更有针对性,能更有效地指导工作。因此,汇报材料所提供的情况就应在全面准确反映事实的同时,又做到有重点、有特色、有思想。这样,汇报才能吸引领导,从而有效达到汇报目的

(一)用事实说话

汇报材料的最大特点在于用真实准确的事实和客观的评价说话,以事明理。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汇报的作用,更好地反映工作情况,为上级决策提供有效信息。

用事实说话,首先是汇报言之有物,不是华而不实。有些人汇报时,为了不出岔子,汇报材料通篇都是说大话、空话、套话,没有具体数据、事例、分析,或者有些为了使汇报显得有水平,生搬硬凑出一些四六句,语言是漂亮了,但就是让人听了不知要表达什么意思,难以引起共鸣。一般领导考虑的都是全局性问题,对局部性的具体问题不一定了解详细,汇报时对领导希望了解的工作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或者是事情发生发展的经过、结果和涉及人员、单位等都应该了解清楚,在撰写材料时,才可能选用典型的最能说明问题的事例,使写出来的汇报材料有血有肉、吸引人眼球,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其次体现在汇报材料中的内容都是真实准确的。提出的问题、列出的现象、谈到的成绩,都应是客观存在、真实可信的,尤其是文中涉及的有关突出成绩和薄弱环节的数据、事例、评价等,不能有丝毫差错。汇报既不刻意回避问题,也不故意拔高成绩。如果内容有偏差或者失真,就可能造成不良后果。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深入调查研究,全面、客观、辩证地掌握各项情况,并对其作定性定量尤其是定量的科学分析,不走极端,也不搞绝对化,不凭主观想象闭门造车、虚构事实。这样才能让上级领导机关了解现象、问题的性质、意义,以便区别对待

(二)凸显重点

用事实说话,并不意味着事无巨细,只要相关的就写进汇报材料。还需要对事实进行筛选,尤其在汇报的内容比较多或者是作全面工作汇报时,要做到重点突出,否则一份让人难以把握其核心的面面俱到的汇报材料很难引起领导的兴趣。

汇报重点一般有以下两种:

一是领导最关注的内容。怎样摸清哪些是领导最关注的内容呢?一般而言,上级机关会预先下通知,明确汇报范围、问题和听取汇报的意图、要求,在撰写汇报材料之前,应认真领悟上级通知精神。如果没有相关通知,就应及时咨询上级工作组成员、联络友邻单位打探,明确上级的关注点,从而准确清晰地确定上级领导机关想听取哪方面内容,撰写材料时,即可围绕上级需要汇报,使汇报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更为丰富。如果不清楚上级关注点,只按汇报者的个人主观意愿来写,则极有可能上级想听的没写,所写的都是上级不想听的,以致事倍功半,甚至事倍功无。

二是内涵最丰富、最深厚的内容。所谓内涵最丰富、最深厚,是指对汇报主体而言,这部分内容是汇报者最有事实可佐、有成绩可证、有经验可总结的内容。这一内容有时可能就是领导最关注的内容,有时可能不一致,不一致时这部分内容也可考虑作为汇报的重点,因为这往往也是一个单位、部门最容易汇报出彩、能给人以启发的内容,把这部分情况汇报清楚、成绩汇报充分,也可能抓住领导心理,使之愿听想听。

(三)挖掘特色

汇报有重点但没有个性、特色,也很难引起领导的兴趣。要给上级领导留下较深的印象,汇报时还应将本单位、本部门有特色的内容,即“人无我有,人有我强”的优势,反映出来。

尤其在多个单位同时汇报而重点可能一致时,更应注意汇报出特色,以使听汇报者能多了解一些情况,多受到一些启发。

特色主要体现在新,即撰写汇报材料时,善于从共性、常规的工作中,充分挖掘出其他单位所没有的创新做法、优势制度、鲜活经验、闪亮成绩等,并说清说细,展现其与众不同的效果,或者能从独特的角度阐述议题,提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见解,并透彻分析,能创新性地回答领导关注的问题,力求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四)提炼思想

一份好的汇报材料,不但要有事实、有重点、有特色,更重要的是要有思想,能从工作中总结和提炼、升华出较有深度的规律或是能给人以启发的经验。正如所说,汇报工作应适当“发议论”,“只谈情况,不谈观点,是开材料仓库”。没有思想的汇报,质量肯定不高。

汇报材料的思想性,体现在对材料的分析、总结上。既综合各项情况又深入探讨道理,不仅罗列现象更揭示规律,能结合实际情况作具体分析,抓住事物本质,对相关做法、经验提炼出理性认识,不大而化之,不发空泛议论,不为了显得有思想而刻意凑出“四六句”。所谓“不以辞害意”,写作是立意要紧,汇报则思想要紧。词语堆砌空虚,只会让人如坠云雾,听之不得要领。

汇报材料的思想性还体现在其正确性上。汇报的思想观点不能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国家与军队的各项法规制度和上级的命令指示精神,即政治上不能出错。汇报者往往代表某个单位、某级组织,其言行具有极强的导向性,汇报的任何思想都要与政策、法规、指示精神保持一致,尤其是对一些有争议的敏感的思想问题,更应谨慎看待,应尽量避而不谈或者慎之又慎地提出看法,以免出现偏差而导致不良影响。

四、形式定位:尽量运用口语化、质朴的语言

(一)合理结构

因汇报多数时候是说给人听的,人在瞬间能听清、记住并理解的东西有限,再加上汇报时间一般也有规定,所以,汇报材料需要有清晰的层次、合理的结构,汇报什么不汇报什么,哪些具体、详细汇报,哪些寥寥数语说明……这些问题解决好,汇报才能吸引领导关注。

合理结构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是线条单一。汇报材料应有一条主线贯穿各部分内容,使主题鲜明集中、结构严谨清晰。同时,一部分只说一项内容,不宜多项内容、多条线索同时展开;同一项内容如果分为几个方面,宜进行归纳梳理,不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一个内容没讲完,又跳到了另一个内容,这部分内容写了几句之后,又跳回前一个内容。这样,势必使听汇报者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究竟汇报了一些什么内容。

二是详略得当。汇报材料的结构一般按照工作开展情况、做法经验、工作成绩、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今后的打算等几部分内容展开,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汇报材料都需要写全这些内容,也不是这几部分着墨多少都一致,一般而言,重点、特色内容或是上级不了解又特别关注的先说、具体说,向直接上级汇报也应尽量具体说,而共性的、常规性的内容或是上级已经清楚的则后说、概括讲,向高级领导机关汇报多半也应概括讲。另外不一定先写措施,再写成绩,也可以先摆出成绩,再言明措施,这样既突出展示了汇报单位的形象,又有助于增加上级听汇报的兴趣。

三是过渡自然。对于说给人听的汇报材料而言,这点非常重要。由一层意思转到另一层意思或由一个问题转到另一个问题时,应有适当的过渡词、过渡句乃至过渡段作自然过渡,以使汇报材料结构逻辑性严密,又保证听汇报者思路跟得上。

(二)精炼语言

精心锤炼语言,选用恰当的语言进行汇报,汇报才能成功。

首先是谦恭的语言。汇报是向上级汇报,汇报基调是“下对上”。这一表述基调决定了汇报语言必须谦恭,这不仅仅表现了对上级的尊重,更体现了良好的工作态度。

其次应是准确的语言。汇报材料的遣词造句应恰当达意、合乎规范和事理,不能含糊不清或是有歧义。应适当使用修饰和限制词,正确运用模糊语言,尽量少用“某种程度”、“一定范围”、“部分”等词语,绝对不用“大概”、“据说”、“有人反映”或“太”、“非常”、“好极了”等词语,也不宜使用夸张、比喻、比拟等修辞手法。谈成绩实事求是,留有余地,不夸大其词;说缺点则实实在在,一针见血。这样,才能防止汇报不客观而说过头话,才能提供真实有效的信息。

35 6208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