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队伍建设调研报告的重要性(通用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写作参考】一篇好的范文往往能让您的写作事半功倍,下面是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的“教师队伍建设调研报告的重要性(通用5篇)”优质范例,供您写作参考之用,轻松写作,远离加班熬夜,希望以下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支持吧!

教师队伍建设调研报告的重要性【第一篇】

调研报告的核心是实事求是地反映和分析客观事实。对此,今天网友为大家详解关于教师队伍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该如何写,希望你能喜欢。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创建和谐校园,打造xx学区教育品牌,需要高水平的教育,而高水平的教育需要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支撑。日前,结合第三批关于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部署安排,学区党支部开展了以《如何进一步提升我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为主题的调研活动。目的在于通过调研活动,了解我学区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进行成因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进一步提高我学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对策探讨,为我学区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推动科学发展服务。

(一)在调研中,受访者普遍认为,我学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比较高,队伍构成也较合理,基本上能满足教育发展的要求。

1、政治思想素质较好,师德水平较高。

我学区历来重视教师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加强思想理论学习。借助暑期教师学习和平时的教师例会,宣传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精心组织好党内活动和教职工的政治学习。尤其是通过开展“学习阮文发同志的先进事迹”等活动,各类先进的评选,以及在党员教师中开展“向我看,跟我干,我的岗位是模范岗”的主题实践活动,使教师经常不断地接受来自身边的先进人物的教育,从而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对待工作任劳任怨,认真负责,全学区绝大多数教师都在“用心、用力、用爱”努力践行教育理念:让每个学生成才,让每位教师成功,办人民满意的学校。

2、教育教学业务素质较高。

我学区教师计xx人,xx周岁以下xx人,占xx%,女教师xx人,占xx%。学区历来重视提高教师的学历水平,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培训和函授、进修学习等,促使我学区教师学历层次不断提高。目前我学区教师基本上都是合格学历,初中教师专科率以上达到了xx%,全学区教师专科率以上xxx%,较好地提升了我学区教师的整体业务素质。同时,我学区历来重视课堂教学研究,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我学区中考在生源不是较理想的情况下能长时间保持全县的较好领先地位,这与初中教师有较高的教育教学业务素质是分不开的。

(二)我学区教师队伍建设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矛盾。

陇西县县委,县政府提出教育作为一项事关陇西人民福祉和未来发展的先导性和全区性事业,必须坚持优先发展,全县各级各类学校一定要站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陇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高度,用战略的前瞻的眼光看待陇西教育事业的发展,要着眼打造“陇西强县”发挥优势,抓住机遇全力推进教育事业协调发展,优先发展,科学发展。要实现这些目标和要求,需要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做保证。目前,我学区教师队伍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1、少数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心淡漠,进取精神不强,业务水平较不适应新课改要求。他们的教育观念、知识结构、教学方法、创新意识和能力都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要求,这些教师仍然用传统的授课方法,机械呆板,不够形象生动,影响了教育的整体水平。

2、部分教师业务水平提升不快,个别学科(如英语)教师超工作量工作,多数教师平日忙于教学工作,较少参加学习进修提高培训或自我“充电”,影响了教师队伍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影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3、教师压力较大。不少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在超负荷地工作,身心压力很大。

(4)骨干教师队伍现状与学区教育实现“领先”目标还有距离。各级骨干教师的数量和质量与教育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

1、少数教师职业道德素养不足,未能充分认识教师职业的光荣感、自豪感和责任感,受社会上不良思想影响,盲目攀比,心理不平衡,导致对教育工作缺乏激情,缺乏高度的责任心。

2、部分教师思想观念较落后。

我们不少教师有当个好教师思想,却很少有当“家”的想法,他们除了上好课外,很少进行研究和学习,对新思想、新观念常常持怀疑、观望的态度,而不是学习、思考和选择,教学缺少创新。由于思想观念落后以及有效的管理未能完全到位,教学研究基本上处于较低状态。不少教师单兵作战,团队精神不足,没有形成浓厚的教研气氛,缺乏争取当科研型的骨干教师、老师的进取心,认为难度大,力不从心,而且没有大的突破,能代表学校拿得出手的示范课题还很少。

3、由于社会对教育的关注程度日益增强,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面对社会对教师的高要求和兄弟校的日趋激烈的竞争,少数教师心理承受能力较弱。

4、教师培训针对性不够强,影响了培训效果。

建设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是学校发展的迫切需要,尤其是新课程的实施,使我们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在教师队伍建设上,我们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加以解决,确保我学区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抓师德教育,激励教师爱岗敬业。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新课程需要全新的教师,但更需要“师德高尚”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的教师。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是既教书又育人。教师的立场观点、政治态度、思想境界直接影响学生的未来和发展。因此,始终要把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放在首要的位置,多途径、多渠道地对教师进行政治思想教育。

1、要提高师德水平,认真做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xx年修订)》的学习宣传贯彻工作,将师德教育活动贯穿于队伍建设的全过程并纳入学校的文化建设、作风建设。通过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向心力、凝聚力。全体教师要牢固树立两种意识——危机意识和创新意识,充分发扬两种精神——团队精神和敬业精神,认真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日常行为规范》。每一位教师要强化学校整体意识和工作规范意识,认真做好自己的每一件事,铸就良好的师德师风,赢得学校的肯定、同事的信赖、社会和家长的好评、学生的爱戴,从而提高自己的地位,实现学校教育环境的最优化。

2、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应用电化教育,介绍交流等多种形式,宣传先进教师的感人事迹,表扬教师为了做好教育工作敬业奉献、无怨无悔、默默无闻的先进事迹和闪光点,树立学习榜样,激励上进。

3、在全体教师中大力开展“爱我母校、校兴我荣、校衰我耻”、“做学生喜爱的老师”等活动,增强主人翁意识,以做“母校人”为荣,加强教师集体主义教育,增强教师归属感,深入开展“热心爱教、文明执教、优质施教、廉洁从教”四项承诺活动,以学为人师、行为师范为准则,全面关心学生成长,为学生的发展尽心尽力。

(二)搭建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创建学习型学校,要求教师要树终身学习的理念,走专业化成长之路,必须要不断地学习,汲取新知识增长新才干,这也是学校管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加强教师继续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促进教师掌握现代教育理论,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更新专业知识结构,提高广大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开展创新教育实践的自觉性和能力水平。应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采取多种途径和方法,开展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和全员继续教育工作,鼓励教师积极自主参加相关的培训学习,提高现代教育手段的运用能力,提升实施新课程的能力,提高适应素质教育和教育改革与发展要求的能力。

2、加大教师“走出去”教研交流学习力度。

近年来,我学区参加县教研室组织的观摩课教学合作平台,取得很好的成效。骨干教师如教研组长、到友校参加教研、交流等活动,普遍反映收获不小,看到与名校骨干教师的差距,学到了先进理念,弥补了不足。但多数老师出外交流机会偏少,学校应充分运用教研室搭建的平台,每年都有计划逐步增加选派教师外出学习、考察、参加学术交流研讨会,让教师开阔视野,吸纳新知,增强科研意识。

3、加强教研力度,成立由专人负责的“教研组”,组织开展教研工作。如通过业务学习,集体备课说课,上研究课,个人反思,开展“最满意的一节课”和优秀论文评选等,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更广阔、多层次平台,实现专业发展。

4、认真实施“优师工程”和“名师工程”,全面打造优质教师队伍。要分别利用讲授示范课、观摩课、教研、座谈等方式,开展了学科培训和业务辅导工作,让新教师早入门,早日提高教学能力,大力培养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通过建立新老教师结队帮助等操作机制,加强新老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协作,强化传帮带,加强备课组集体备课的督查与指导,实现共同提高,积极引领广大教师和新课程共同成长。青年教师要虚心向名师、骨干教师学习,诚恳接受意见,勇于反思,积极探索,认真学习课标、研读教材、研究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实践能力。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发挥骨干教师示范作用。进一步加强骨干教师的培训、考核和管理工作,为骨干教师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在教师队伍建设中的“师德表率、育人模范、业务骨干”的作用。骨干教师要严于律己,积极进取,向名师学习,勇于改革,勤于反思,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成为名师,成为学科带头人。

5、要鼓励教师加强理论学习,夯实基础。积极开展教师读书学习活动,有重点地认真学习教育书,认真做好读书笔记,开展“读好书、学名师、做高素质教师”的活动。还要更多地学习使用网络上的教学资源,经常上网,了解教学信息,向同行和名师学习。通过自主学习,更新教育观念,构建符合时代发展的教育教学观念,提高自身素质。

学校要积极支持教师学历达标。支持和鼓励未学历达标的教师通过多种形式进修,鼓励思想素质好、业务素质较强的中青年骨干教师研修研究生课程。

6、倡导教育研究之风,教育科研与常规教研相结合,培养科研型学者型教师。学校应牢固树立“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思想,坚持以科研为先导,以教研为基础,科研促进教研,教研促质量的原则,大力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实验。应该采取激励举措让教师们勇于、乐于承担研究任务,给他们压担子,使他们在研究中不断完善、不断提高自我。实施鼓励措施,在有条件的任课教师中开展“三个一”活动,即自选一项研究课题、写一份实验研究方案、上交教改研究论文,对评选出的优秀成果,在总结大会上给予奖励。以研究促发展,有助于使教师不断学习、反思、实践、改进、提高,逐渐从原来的墨守成规、凭经验教学的教书匠转变成积极开拓、勇于创新的科研型教师,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三)关注教师心理健康,多关注教师的生活。

1、部分教师有的偏颇教育言行往往反映教师的不健康的心理状况。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教师急功近利的思想日益严重,精神压力也比较大,因此,学校必须关注教师的精神健康。定期进行心理辅导,开展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缓解教师身上的压力。

2、以人为本,关怀激励。在工作安排上,学校任人唯贤,用人之“长”,发挥教师的优势,让教师们感到学校对他们负责任,帮助他们进步。在生活上,对教师体贴入微,对生病的教师,学校领导亲自探望,捎去大家的问候,学校要为教师排优解难,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关心、爱护方能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适应新形势要求,我们任重而道远,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开展“教师素质提高年”活动,着力提升xx学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开创xx学区教育事业新局面。

教师队伍建设调研报告的重要性【第二篇】

为配合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听取和审议全省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法实施情况的报告,10月中下旬,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许仲梓带领部分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和省人大代表,先后赴南京、南通、扬州、淮安、连云港等地开展专题调研,召开多场座谈会,听取了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情况介绍,以及各级各类学校负责人的意见建议,并实地考察了县、乡、村的部分学校、幼儿园。同时,又分别召开了省教育、编制、发改、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市场监督管理等部门负责同志座谈会和各部门相关职能处室负责人座谈会,并召开了教育方面的专家学者座谈会,深入了解情况,认真听取意见,共同研究问题。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认真落实教师法的有关规定,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力推进依法治教,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新的成效。

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和把关作用,坚持教师队伍建设的正确方向。省委省政府及时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新时代我省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明确要求教师工作实行党委政府一把手负责制,并将教师队伍改革列入督查督导工作重点内容,其结果作为党政领导班子和党政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奖惩任免的重要参考。政府有关部门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出台了《江苏省教师教育创新行动计划(xx—20xx年)》等文件,进一步明确了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具体措施。盐城市以党建为引领,以改革为主题,专门召开了教育改革工作会议,明确提出高质量的教育必须有高质量的教师,要求深入实施中小学名师培养工程,打造一支品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淮安市委市政府定期研究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工作,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党政“一把手”工程紧抓不放,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全程参加人大教师队伍建设专题询问,研究解决教师队伍建设中的新问题。泰州市今年的新春第一会就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进大会”,提出了尊重教师、关心教师的一系列具体政策措施。徐州市“十三五”期间累计招补教师25451人,其中编制教师16342人,特别是从20xx年起,连续三年每年补充新教师不低于7000人,对解决教师缺口、推进教育优先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二)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师德师风建设取得新进展。

一是加强学校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教师先锋模范作用。选优配强党支部书记,实施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在中小学试点实施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健全把骨干教师培养成党员、党员教师培养成教学骨干的“双培养”机制,努力形成“党内带党外、党员带全员”的良好氛围。二是强化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师全员培训中普遍开设“一专题三建设”课程。在教师中大力开展坚定理想信念、树立师道尊严、提升品行操守等教育。完善了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组织管理体系,逐步配齐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三是推动师德师风建设。依据教育部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要求,省教育厅出台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办法,列出了教师职业行为负面清单,持续开展有偿补课、校外兼课等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实行师德失范“一票否决”,压实学校主要负责人第一责任。建立教师诚信承诺、失信惩戒机制,健全教师入职查询制度。坚持典型引路,持续开展“江苏教师年度人物”“四有好教师团队”“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等推选活动。建立江苏省师德建设宣传中心,讲好江苏师德故事,展现教师时代风貌。南通市持续开展向李吉林、李庾南等师德楷模学习活动,扬州市创新开展市特级班主任评选,让优秀班主任获得特级教师的荣誉和待遇。

(三)加强教师教育,教师教书育人能力有了新提升。

一是健全教师教育体系。在全国率先部署和落实教师教育创新发展工作。围绕建立健全以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参与,以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为主的师范生培养体系,支持师范院校发展。从20xx年起,省财政将省属高校师范专业生均拨款学科系数从1提高至。鼓励南京大学、苏州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等高水平综合性大学举办教师教育,启动七年一贯制师范定向生培养试点和高素质复合型硕士层次高中教师培养改革试点工作,不断提升教师培养质量和层次,同时吸引了优秀学生报考师范。二是健全教师培训体系。构建省、市、县、校四级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全面提升教师专业发展能力。整合现有教师培训资源,加强省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单独设置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核定编制数180个,作为省教育厅的直属副厅级事业单位。南京市横向建立起市、区、校三级教师培训联动工作体系,纵向建立职初教师、骨干教师、卓越教师、教育家型教师的四级教师专业发展攀升培训体系。南通市持续开展教师教学研究探讨,推进教育技术不断革新和推广,带动全市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着力向课堂教学要效率,成为全国首批9个“双减”试点城市之一。三是推进名师梯队化培养。面向“十四五”规划目标和江苏教育现代化20xx远景目标,启动新一轮名师培养梯队工程。开展“苏教名家”培养对象选拔等,精心打造名校(园)长、名班主任、名教师“三名”工作室等培训载体。南京市召开“四有好教师”团队建设展示推进会,通过“市优秀青年教师、市学科教学带头人、省特级教师”等评选工作,以评促建,形成中青年骨干教师人才培养梯队。淮安市淮阴区与淮阴师院教科院、南通教师发展学院和南师大合作培养400多名的特级后备、学科带头人、区骨干教师梯队队伍。连云港市通过建设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5年共培养乡村骨干教师近4000人。南通市把名教师、名校长整合起来,以“名师效应”带动教师成长,促进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提高。目前已培养“苏教名家”3人、“江苏人民教育家”10人、省特级教师47人。

(四)盘活存量资源,教师编制紧缺状况得到新缓解。

一是加大编制统筹力度。开展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统筹,破解结构性矛盾。通过内部挖潜,将改革和管理中精简下来的事业编制优先用于保障教育事业发展,全省较20xx年增加了万个教师编制。推动设区市在市域范围内教师编制统筹,破解城乡之间结构性矛盾。徐州、南通、盐城、淮安等地已在市域内调剂11618名事业编制用于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施省级统筹,将各市超出核编标准的教职工编制作为统筹编制,由省委编办合理分配至教师编制短缺地区,20xx年已在全省统筹了1万名教职工编制。二是创新编制管理办法。编制部门会同教育等有关部门,推动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打破编制的学校壁垒,实现教师由“学校人”向“系统人”转变,进一步盘活了教师编制,促进了教师资源合理配置。实行高校人员总量管理,根据学校办学层次和办学规模,科学核定人员总量,纳入总量管理的人员参照事业编制人员管理,有效满足高等事业发展需求。创新幼儿园人员编制管理,实行“骨干人员核编+普通教师备案制+辅助人员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推动备案制普通教师与事业编制人员同岗同酬,按照国家规定参加社会保险,所需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目前,苏州市已招聘备案制幼儿教师3453名。

(五)完善政策措施,教师工资收入水平有了新提高。

20xx年以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我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一步保障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省政府办公厅出台了《进一步保障义务教育教师待遇的通知》,明确提出各地在对公务员普遍发放奖励性补贴时,及时统筹考虑义务教育教师。截止20xx年,按预算安排我省已实现了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增加高校绩效工资总量,增加幅度为单位基准线的10%以内。扩大高校绩效工资内部分配自主权,自主决定分配形式和办法。提高特殊教育教师基本工资15%,并按不超过当地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基准线的10%增核绩效工资总量。出台《关于全省乡村教师职称评审政策若干意见》,从20xx年起,对在乡镇工作的教师普遍发放了乡镇工作补贴。20xx年起,乡镇工作补贴平均每人每月超600元。对农村学校特别是条件艰苦的学校,在绩效工资内部分配时允许增设农村学校教师补贴。明确技工学校、职业院校额外培训净收入的50%增核绩效工资总量,不纳入单位绩效工资总量基数。

近年来,我省教师队伍建设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对标教师法的有关规定,对标广大人民教师的热切期盼,对标江苏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目标任务,仍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

(一)思想政治工作和师德师风建设还不够深入。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存在薄弱环节,师德师风问题仍不同程度存在。有的加强班子队伍和基层党组织建设不足,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不够到位,有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不够到位,阵地建设存在风险隐患。高校教师思政建设存在“上热中温下凉”问题,重视程度从校党委、院(系)党委到党支部和教师层层衰减。在教师选聘、职称评聘中对思想政治和师德考察缺乏有效手段,对教师的思想政治考核大多流于形式。有学校反映,师德师风虽然是教师考核评价的首要标准,但考核分类分级评价标准缺乏,难以起到引导和激励作用,对师德失范教师惩处上存在着宽松软。此外,教师有偿补课、校外兼课问题仍然屡禁不止,少数幼儿园还存在虐待伤害儿童现象。这些都严重损害了教师队伍整体社会形象,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甚至引发舆情事件。

(二)教师编制和统筹管理还不够到位。教师编制问题仍然是制约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今年6月,中央编办、教育部印发的《关于推动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全面达到国家基本标准的通知》,明确要求各地20xx年6月底前以县为单位实现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全面达到国家标准。但我省目前22个市县尚未达标,缺编万。全省现有无编及5名编制以下公办幼儿园661所,按最低标准配备教师缺编1754名。加上民转公教师所需编制万,全省还需净增加基础教育教职工编制约万。如按教育现代化师生比标准测算,缺口更大。“无编可用”的同时,一些地方却存在着“有编不用”和“有编难用”现象。调研中了解到,淮安市现有未入编的临聘教师8058人,但全市教师编制却空余7225个。扬州市学前教育教师编制空余963名,但大量公办幼儿园教师却没有入编。此外,一些教师因年龄、伤病、体弱、孕产乳、借用等占编不上课问题突出,加剧了编制使用压力。

(三)教师社会地位和待遇提升措施还不够有效。全社会尊师重教的氛围还不够浓,教师尚未成为最受社会尊重和令人羡慕的职业。由于种种原因,教师工作受到社会、家长的质疑和冲击越来越多,教师职业的吸引力不强。调研中发现,近年来,虽然报考师范的毕业生有所增加,但多数是因为就业压力,真正崇教、乐教的优秀毕业生报考师范的还不多,有30%多的师范毕业生未从事教师职业。教师工资收入待遇尚没有真正按教师法有关规定落实到位。目前,全省已按预算安排全部实现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但决算时的实际发放情况还有待进一步观察。编外教师收入待遇目前只有在编教师的30%—60%,“同岗不同酬”现象突出。有的地区非编幼儿教师工资仅为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备案制教师与在编教师收入差距虽有所缩小,但退休后的保障存在着很大差距,给社会稳定埋下了很大隐患。1985年出台的一年1元、10元封顶的教龄津贴规定,近40年来一直没变,根本起不到提高教师待遇收入的作用,更起不到引导全社会尊师重教的作用。此外,据一些校长和教师反映,一些家长“校闹”干扰了学校正常教学秩序,损害了教师合法权益。还有一些检查、评比、创建等非教育教学事务分散了教师精力,加重教师负担。

(四)教师教育工作成效还不够明显。目前,我省以师范院校培养为主体、高水平大学办师范为补充的师范教育体系尚未真正建立。省里没有把地方师范院校建设摆上重中之重位置,没有按照扶持壮大主体的要求加大支持力度,对高校考核只分办学层次不分办学类别,对师范院校发展不利。一些师范院校师范生占比不高,南京师范大学20xx年师范专业本科生仅占全校本科生总数的30%左右。师范生向来是“吃饭生”,但现在省属师范院校的师范生与其他高校学生一样要缴学费、生活费、住宿费,这种状况已经持续很多年了。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办师范的主动性、积极性也不高。目前,国家有关方面正在考虑提高小学教师入职的学历门槛,但我省部分培养小学教师的师范院校还是专科层次,迫切需要省里支持其提升到本科办学层次。省里对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本科评审工作支持力度还需加大。教师培训的针对性还需提高。市、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薄弱,各市县教研室教研人员不足,不能有效开展教师全员培训和支撑教师专业提升。乡村教师的日常教研和培训工作也没有建立起一套有效办法。随着教育评价改革、新高考制度改革、“双减”等一系列改革政策的落地,向课堂要效率,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作业设计质量,对教师的研究能力和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有针对性的培训。此外,应当引起高度重视的是,一些师范院校不按规定组织师范生的毕业实习,让学生自找门路盖章证明已经实习,使教育实习环节走过场,导致学生严重缺乏足够的教育教学实践机会,师范毕业生质量难以保证。

(五)教师队伍结构还不够合理。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全省音体美、科学、心理健康等学科教师普遍缺乏,目前仅音体美教师就缺了万名。新高考制度改革后,化学、物理、地理、生物等学科教师也出现了结构性短缺。教师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一些地方特别是乡村学校教师年龄老化,中青年教师缺乏,有的区县10年未招聘一名在编新教师。基础教育阶段男女教师比例严重失衡,全省为3:7,有的地方达到了1:9,许多幼儿园甚至没有一个男教师,导致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男性角色“失位”,不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从区域结构上看,教师资源在城乡配置上还不均衡,乡村学校骨干教师缺乏。应当予以高度关注的是,苏北等地区教师的严重流失问题。“十三五”期间,淮安市流失教师742人,扬州市基础教育公办学校流失教师700多人,镇江市累计流失448人,其中学科带头人以上18人。连云港市近三年流失397人,其中省特级教师19人、市级名师以上29人。苏北、苏中名特优教师、学科带头人的外流还会引发教师团队流失,对当地教师队伍影响极大,严重破坏了当地教育生态,剥夺了当地孩子、家长和社会的希望。据了解,这些流失的教师大多去了苏南等发达地区,这与南北挂钩帮扶、苏南支持苏北发展的政策完全背离,加剧了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

(六)教师管理体制机制还不够健全。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虽然实行了“县管校聘”,但教师与学校、教育行政部门之间的关系不明确,教师的聘任合同还是与学校签订,教师在县域内的统筹调配使用仍然不畅。教师职位职称受到比例、数量等各方面的限制,教师的上升空间出现“天花板”现象,有的符合条件的教师等了28年都没能评上高级职称,有的评上多年也聘不上,严重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甚至出现了焦虑、抑郁、懈怠等现象。校长等管理人员缺乏专门的职业上升通道,绝大多数校长等管理人员占用了教师岗位职数,挤占了一线教学岗位教师高级职称名额。新教师招聘的岗位要求过于宽泛,考核方式单一,学校不能科学合理地选择所需的紧缺教师,出现了“要的人进不来,来的人又用不上”。一些新招聘的教师只会考试,但站不住课堂,管不住学生,难以胜任教育教学的要求。此外,教师退出机制还不完善,对长期泡病假、违反师德师风的教师,学校不敢解聘或辞退。对于教学懈怠、知识老化等难以胜任教学工作的教师,也无法进行轮岗交流,让其退出教学一线。

此外,我省的职业教育还没有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队伍,许多高技能人才受年龄、学历、资格等条件限制无法进入教师行列,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学校缺少一批“工匠之师”和“巧匠之师”,难以担负起培养现代化建设亟需的创新型、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一些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学校陷入了“越办越差、越差越难招生”的恶性循环,广大家长根本就不愿也不敢将孩子送到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学校就读,不仅加剧了普职分流的竞争压力,更不能为我省加快现代产业发展、壮大实体经济,实现制造业大省向制造业强省转变,提供高素质的技能人才,与我省加快建设“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目标定位不相适应。

为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根据调研情况,综合各方面意见,现提出以下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教师思想政治与师德师风建设。各级党委政府要始终把教师思想政治与师德师风建设作为衡量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落实中央深改委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建立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意见(试行)》,坚持和加强党对中小学校的全面领导,要在深入总结试点工作基础上,健全发挥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作用的体制机制,确保党组织履行好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领导职责。健全各级各类学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和师德师风建设体制机制。省政府及相关部门要细化落实各级各类学校党组织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主要负责人师德师风建设第一责任人的评价标准和考核办法,全面落实高校二级学院院长、书记等关键岗位落实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责任的评价标准和考核办法。在各级党委(党组)对高校巡视巡察以及各级政府教育督导中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专项检查,重点解决好对教师思想政治与师德师风建设重视程度层层递减问题。深入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提升“四有”好教师团队建设水平,建立新教师宣誓制度。完善学生、家长和社会参与的师德监督机制,将治理师德失范纳入专项督导和责任督学挂牌督导范畴,建立师德状况定期调研和评议制度,完善师德舆情快速反应和重大问题报告、惩处机制。坚决从严处理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收受礼金等行为和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学术研究、师生关系等方面的失范行为。

(二)进一步深化教师管理综合改革。一是加强编制统筹、创新编制管理。建立健全以县为主、市域调剂、省级统筹、动态调整的教职工编制管理机制,在严格落实教师编制国家基本标准、达到省定标准的基础上,按照我省教育现代化标准,做好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和公办幼儿园机构编制的配备工作。加大教职工统筹配置和跨区域调整力度,加强和规范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管理,严禁挤占、挪用、截留编制和有编不补,加大问责查处力度,切实解决部分地区教师编制大量空余却大量使用非编教师的问题。规范代课教师管理,制定公办学校非在编教师管理制度,解决中小学大量临聘教师存在的隐患问题。制定完善公办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技工院校等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教师备案制管理制度和政府购买工勤服务的管理办法。二是调整教师队伍结构,解决结构性短缺的突出矛盾。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解决好新高考制度改革后化学、物理、地理、生物等学科教师紧缺,以及体育、艺术教育、心理健康、技术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普遍缺乏的问题;解决好教师队伍性别比失调,女教师占比过高、男教师普遍缺乏,以及教师年龄老化、年轻校长后备梯队不足等问题;解决好苏北、苏中地区骨干教师严重流失问题。建议苏北、苏中地区要对晋升为特级教师、高级教师等骨干教师采取签订服务期合约的办法,省级层面要出台确保优秀骨干教师有序流动的引导管控办法,对违反服务期合约的即行取消其职称并纳入失信记录,对抢挖苏北、苏中地区骨干教师的省内地区采取“挖一减二”的办法,即抢挖一个高级或特级教师,核减流入地两个高级或者特级教师职称(荣誉)名额。三是完善准入退出机制,深化教师职称制度改革。优化教师招聘制度,增强教育部门特别是用人单位的自主权。健全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逐步将编外聘用教师和民办学校教师纳入定期注册范围,不合格人员要坚决退出教学岗位。建立符合教师岗位特点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突出教育教学实绩,不简单用升学率、学生考试成绩等评价教师,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提高中小学中级、高级教师岗位比例,畅通教师职业发展通道。全面推开校长职级制试点工作,推进教育家办学。同时,解决好校长等管理人员占用教学人员高级职称名额的问题。

(三)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教师教育。一是大力振兴师范教育。实施师范教育培养院校提升计划,创建一批国家级和省级高水平师范生培养基地。进一步提高师范专业生均拨款标准。扩大师范生培养规模,明确师范院校招收师范生不得低于非师范生的占比要求,确保师范院校以师范教育为主业。强化教师教育学科建设。在师范院校及有关项目评审时,要体现师范教育特色。按照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学历要求,加快我省师范专科学校升为本科院校的进度。按照中央《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的办好若干所幼儿师范学院的要求,加快我省优秀幼儿师专升为本科院校的进度。实施师范教育生源质量提升计划,吸引优秀青年踊跃报考师范院校和师范专业。大力推动师范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突出教师教育创新实践教学,构建包括师德、教学、班级管理、教研等全方位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确保师范生教育实践不少于半年。鼓励支持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成立教师教育学院、举办师范专业。二是大力提升职教师资水平。深入贯彻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职教师资专业具有专业教育和师范教育的双重属性,树立“大职教”“大师范”理念,尽快制定职业教育教师发展规划,改革创新职业教育教师培养机制,扩大职业教育教师培训规模,拓宽吸引优秀人才进入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渠道,创新招录办法,吸纳一批具有创新实践经验的企业管理、技术和高技能人才成为职业教育教师,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职教师资队伍。三是切实加强教师培训工作。完善省市县校四级培训体系,建好省级教师培训机构,做强市级教师发展学院,重点推进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建设,开展教师发展示范基地校建设,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支持服务。

(四)进一步提高教师地位待遇。各级党委政府要明确教师职业具有公共属性,公办中小学教师具有国家公职人员特殊的法律地位,切实担负起中小学教师保障责任,着力提升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吸引和稳定优秀人才从教。确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在解决教师编制应入尽入之前,要提高中小学、幼儿园等非在编教师待遇,做到同岗同酬。关心乡村教师工作生活,大力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重视教师住房保障,把符合条件的教师纳入当地住房保障范围。维护民办学校教师权益,使其在业务培训、职务聘任、教龄和工龄计算、表彰奖励、科研立项等方面享有与公办学校教师同等权利。加强教师合法权益保护,保障教师教学自主权,保护教师教育惩戒权,全面清理规范各类涉校检查、考核与评比活动,探索依法治理“校闹”机制,优化教育生态环境,在全社会大力营造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

教师队伍建设调研报告的重要性【第三篇】

根据教体局工作安排,12月6日,白河中心校组成了以周金凡主任为组长、马明林书记为副组长、中心校其他人员为成员的调研组,对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组先后召开了教师代表、学校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认真听汇报,广泛征求意见,基本掌握了白河各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目前,白河中心校辖区共有中学2所,27个教学班,在校生1968人,现有在编教职工145人;小学12所,96个教学班,在校生5215人,教职工261人。

近年来,白河中心校始终把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放在首要位置,不断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强化师德师风建设,积极推进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深入挖掘教师队伍潜力,教师队伍建设不断进步。

一是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不断提高。从中学教师年龄结构分析:35岁以下教师66人,占教师总数的%;36至45岁教师55人,占教师总数的%;46—60岁教师30人,占教师总数的%;一中、二中中青年教师占主体,并形成了合理的梯度。从农村小学教师年龄结构分析:35岁以下教师139人,占教师总数的%;36至45岁教师77人,占教师总数的%;46—60岁教师45人,占教师总数的%;教师年龄梯度不明显。

从教师职称结构分析:有高级职称28人、中级职称178人,初级职称190人,员级职称5人,分别占专任教师总数的%、%、%,%,职称比例比较合理。

二是制度建设不断强化。近年来,白河中心校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管理的意见》、《白河中心校教师队伍管理暂行规定》等10余项促进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规定,鼓励教师参加学历提高教育,坚持开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大规模培训现有教师,形成了继续教育、学历提高教育、校本培训相结合的教师培训工作机制,教师队伍建设走上了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

三是师德创建活动成效显著。近年来,白河中心校以“师德标兵”评选为抓手,以师德报告会为主要形式,狠抓了师德培训、师德考核工作,并把师德师风建设与各类评先树优相结合,有力地促进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高。中小学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教师、业务骨干和师德标兵。目前,中小学有省特级教师1人,省级学科带头人教师2人,省级骨干教师3人,市级学科带头人26人,市级骨干教师28人。

从教师队伍来看,有四个问题比较突出:

一是教师队伍老龄化严重。小学教师平均年龄41岁,30岁以下教师只占。

%,46岁以上教师占19%。自20xx年至今,小学教师队伍中离退休人员已达72人。55周岁以上的男教师和50周岁以上的女教师已达6人。如果根据省里规定的师生比例核编,农村小学教师超编,但由于农村小学教学点分散,任课教师年龄偏大,不能在教学第一线的人员较多,因此,小学实际缺教师36名。为满足教育教学的基本需要,教师的缺口只好由代课教师来补充。

二是教师学科结构不合理,工作量过大。按省里规定的“开齐课程,开足课”的要求,小学各个年级必须开齐音乐、体育、美术和社会实践活动课,小学三年级以上必须开设英语、计算机课,这些学科都需要专业对口的教师执教。由于教师缺乏,教非所学、学非所教以及一人代多科的现象不同程度上存在。

三是教师职称福利待遇较低。一是专业技术职务不合理:共有小学教师261名,没有高级职称的教师,使长期工作在艰苦环境下的教师们很难接受。二是教师工资福利低。仅在工资表上看,同样学历、教龄和职称的教师,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就比市直中小学教师低四五百元,这给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稳定带来负面影响。

要解决乡镇中小学教师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政府:

一是要建立严格的教师准入制度,坚持新进教师必须具有教师资格和相应的学历条件,所有教师必须持有相应层次教师资格证书上岗;要优化教师队伍,逐步解决师资在年龄、来源、学历、专业、职称等方面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尽快改善教师队伍结构。

二是要建立新教师年补充机制,为保证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政府应根据教师队伍年龄、学科结构情况,在计划内,通过考试的形式公开招聘新教师,逐步解决农村教师队伍老龄化和部分学科教师缺额现象。

三是要加大优秀师范毕业生的储备,对学校核定编制时另外增加5%—10%的后备师资储备编制。四是要建立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激励机制,为鼓励广大教师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当称职的教师,在教师职务评聘、评先树优、年度考核等活动中,要向农村教师倾斜,不断提高农村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师队伍建设调研报告的重要性【第四篇】

近年来,农村小学教师教非所学、年龄老化现象,“民转公”教师正值退休高峰;教学点分散,班额小,农村小学“超编与缺编问题并存”和“实质缺编导致教师工作负担重”的问题,已成为制约农村义务教育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下面以xx小学为例:

xx小学下辖xx村、xx村、xx村,生源半径10公里。学校现有7个教学班,81名学生,教职工11人。是所规模较小的完全小学。从教师队伍来看,有四个问题比较突出:

一是教师队伍老龄化严重。30岁以下教师2人(20xx年9月新进的特岗教师),占教师总数的%;30-45岁教师2人,占%;45岁以上教师7人(其中女2人、1人即将退休),占%。

二是教师学科结构不合理,工作量过大。

教师学历全部达到中师以上,中师学历2人,占%;大专学历5人,占%;本科学历4人,占%。

从数据上看,%的教师在合格学历的基础上提升了学历层次,但教师学科结构不合理,专业学科发展不平衡。按《安徽义务教育实验课程设置安排表》“开齐开足开好课程”的要求,小学各个年级必须开齐音乐、体育、美术和社会实践活动课,小学三年级以上必须开设英语、计算机课,这些学科都需要专业对口的教师执教。现有教师中体育专业教师1人,英语专业教师1人(均为20xx年新补充的特岗教师)。七个教学班共有每周共有210课时,人均课时,每天近4节课,还要备课、批改作业、班主任工作等,工作量超负荷。由于教师缺乏,教非所学、学非所教以及一人代多科的现象不可避免。另农村教师多是“半边户”,“上有老、下有小”,工作之余还要回家干农活,由于长时间超负荷运转,使得教师疲惫不堪,身心疾病增加,心理负担沉重。

三是现有教师编制不适应学校发展需要。

根据中央编办发[20xx]72号(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统一城乡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通知)规定的师生比例核编,只能配备4名教师,严重超编。

四是教师培训机制难以形成,培训效果不佳。一是教师少,教研、培训学习氛围难以形成;二是工作量过大,教研、培训时间难以保障,外出培训学习机会少;三是“萝卜煮萝卜式”的教研模式,重实践轻理论,缺乏针对,缺乏专业引领,不利于促进教师专业素质发展。

一、探索并改革教师补充机制。

现有的教师补充机制已在逐步解决农村教师队伍逐步解决师资在年龄、来源、学历、专业、职称等方面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农村学校地处偏远山区,新补充留用难度较大。

六十年代的“侯王建议”顺应了当代教育发展的需要,其中“教师都回本大队工作”对当下农村教师“补充易,留住难”的现状有借鉴意义,大力实施教师本土化培训。要加大优秀师范毕业生的储备,对学校核定编制时另外增加一定比例的后备师资储备编制,实施定向培训,吸引本地优秀大中专毕业从教。同时要建立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激励机制,在教师职务评聘、评优评先、年度考核等活动中向农村教师倾斜,不断提高农村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师队伍建设调研报告的重要性【第五篇】

高中学生2497人、初中学生8945人,小学学生42579人。全县中小学教师人数为2274人(含19个临聘教师,含20xx年、20xx年、20xx年特岗教师176人,)其中专任教师2198人。学历达标中小学均达100%。中学系列职称高、中、初所占结构比例为(17%、44%、39%),小学系列职称高、中、初所占结构比例为(3%、43%、54%)全县中小学教师编制为2650名。各类临聘、代课教师450余人。教师队伍的补充主要是通过特岗教师、公招、考核聘用等形式。

(一)师德师风建设方面。

1建立全县师德师风建设机制,由各片区教育工作联络组组长和学校校长为负责人,明确师德师风建设目标任务、师德师风建设的办法。

2结合省、州、县教师全员培训的有关规定,全县教职工至少参与了一轮以上的师德师风培训任务,培训面达100%,全县教师整体职业道德素养得到了全面提升,涌现出一些师德高尚、无私奉献的优秀教师。

3及时转发省、州关于师德师风建设的相关文件,特别是20xx年12月转发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并结合我县教育系统实际,组织宣讲团,分片区、学校集中教职工进行学习和宣讲,宣讲面达100%。

4根据省、州教师管理的有关规定,结合、县政府对全县职工考勤管理的规定,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印发了《越西县教育系统考勤管理制度》(越教发[20xx]65号),进一步规范了全县教职工的考勤管理办法。

5结合全国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的实施及绩效考核办法,将师德师风考核纳入第一位,师德考核不合格者,其它考核均不合格,不享受30%的奖励性工资的分配。不能参加评优、晋职和调动。

6从主管局到基层学校都制定了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近、中、长期培训计划。

(二)实施越西县中小学教师素质能力建设“三大计划”

中小学骨干教师成长计划:根据省、州中小学骨干教师选拔推荐的要求和《中共越西、越西县人民政府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决定》(越委发[20xx]49号),结合我县各级各类学校实际,制定了骨干教师选拔、管理、培训办法,做到梯层次培养、选拔省、州、县级骨干教师共计246名,学级骨干教师790名,建设了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

农村教师专业发展计划:为适应我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结合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全县20xx人中小学教师开展了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和师德教育”为重点的全员培训(省级、州级、县级、校本级),通过培训,使我县农村中小学教师普遍掌握现代教育理念和技能,掌握把握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内容和方法,胜任新课程教学的各项工作,增强自主研修和可持续性的发展能力,进一步提升了教职工责任意识和师德水平。

中小学教师学历学位提升计划:根据《四川省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十一五”规划》、《四川省中小学教师学历学位提升计划》、《凉山州教育局关于实施凉山州中小学教师素质能力建设“三大计划”的通知》(凉教人[20xx]48号)和《中共越西、越西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决定》(越委发[20xx]49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县教育系统教师学历情况,制定了中小学教师学历学位提升计划,主要采取脱产学习、进修、自学等方式,到目前为止,全县小学教师中学历合格率为100%。

(三)、建立奖励激励机制。

结合省、州、县教师队伍建设的有关规定和要求,拟定了推荐选拔国家、省、州、县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校长的选拔推荐办法。

1根据省、州中小学校长的选拔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定了中小学校长推荐选拔的实施办法。

3加大培训力度。结合省、州校长培训的要求,拟定了我县校长培训计划,分期分批地参加了省、州、县级培训,培训面达100%。

1教师数量严重不足。依据川编办发(20xx)23号文件和近期民族地区义务教育阶段营养改善计划炊事员和管理员配备的有关规定进行测算核定的标准,我县中小学应有教职工4066人(其中专任教师应为2902人,教辅人员1164人),而目前实有中小学教职工2257人,尚差1809人。全县教师平均年龄为岁,再过几年,就将迎来退休的高峰期。

尽管我县每年都要公开招考教师,由于调离、退休、辞职、转行等原因每年教师自然减员达70多人,教师紧缺的矛盾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因为缺教师,许多学校不得不大班额教学,将学生集中到乡中心校合班就读。为了上学,一些边远农村的孩子每天要在崎岖的山路上往返步行数小时,学生辛苦,家长心疼,教师心酸。

为了保证这些孩子往返安全,一些学校不得不采取压缩中午休息时间:下午提前上课、提前放学的办法。对一些必须保留的村小校点,各学校只能临时聘请代课教师应急。但目前代课教师工资待遇偏低、工作不稳定,学校面临代课教师不好找、也不好管的现状,更影响了农村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的稳定与提高。

2人力资源单向流动,优秀教师流失严重。由于城乡差异,农村中小学教师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极为艰苦。比教师待遇好的职业成为农村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年轻骨干教师向往的目标,因此报考公务员教师人数不断增加。优秀教师更是“孔雀东南飞”,导致了学校优质师资严重流失。一些学校实际成了优秀教师的实习基地和培养基地,新进的教师少则两三年,多则三五年,一旦崭露头角,要么跳槽、转行,要么就被条件更好的学校“挖”走。部分教师觉得继续任教,个人得不到较好的专业发展,于是也纷纷加入了跳槽的行列。

3工作激情调动难。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改革后,虽基本做到了“六个全额预算”,但财政下拨的公用经费只能用于学校公业务开支,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无其它经济来源,难以建立起有效的激励竞争机制。与现实的经济发展水平严重脱节。由于学校管理缺乏激励机制和相应经费,工作“干好干差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教师工作积极性难以调动,教学责任感减弱。

4岗位设置与教师职称晋升及教师交流和轮岗的矛盾。自20xx年实行教师职称结构比例制后,学校中高级职务比例规定了上限。

一方面直接导致部分学校中高级职称比例超标。导致这些近三至五年内难以分到中高级职称指标。教师职称与工资直接挂勾,严重挫伤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由于各学校岗位的限定,严重制约着教师的交流和轮岗。严重影响中小学校长的交流和轮岗制度的执行。5受编制的影响,农村初级中学学科不配套仍然突出。

稳定农村教师队伍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我们认为,要构建稳定农村教师队伍的长效机制,要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优先发展教育,就必须优先发展农村教育,彻底实现教育公平。温家宝说过:“农村教育的关键在教师。”城乡教育水平的差距,从根本上说就是城乡师资水平的差距。

1加大经费投入。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工作环境逐渐改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工资收入逐年提高。但如果将工作总量与其他行业相比,则他们的工资待遇就不算太高。应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建立农村中小学教师岗位津贴制度,中小学教师培训保障制度和农村教师社会保障制度,切实改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待遇。

2按规定配齐、配足教师。这需要有关部门及时按实际核定中小学教师编制,保证教师配备需要。

3制定优惠政策。

优惠政策应包括:建立农村教师岗位津贴制度、支教教师生活补贴制度、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教优惠制度、农村教师表彰奖励制度等,稳定农村教师队伍,吸引具有教师资格的人员和大学毕业生到农村,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任教。

一是在基础教育“百千万工程”中,注意向农村中小学倾斜,培养一批农村中小学的名校长和学科带头人。

二是加强教师培训工作,采取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农村教师通过成人教育、网络教育、自学考试等多种途径,提高学历层次和业务水平。

三是加强师德教育,把师德教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全面提升农村教师素质。

4鼓励、引导优秀教师到农村任教。制订相应奖励措施,引导县域内城镇学校教师向农村中小学流动,引导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辐射与拓展。按照“统筹规划、政策引导、因地制宜、城乡互动”的原则,大力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强烈呼吁社会各界“资教”、“走教”、“支教”。开展灵活多样的“智力支教”形式,实行定期支教与短期支教相结合、全职支教与兼职支教相结合等。

智力支教也可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牵头组织“特级教师巡回讲学”、“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送教下乡”、优秀教师“送教下乡”等系列活动,开展手拉手、结对子、校帮校,培训、辅导乡村教师。

5建立县域内城镇中小学教师到乡村任教服务期制度。如:城镇中小学教师有在农村中小学支教一年以上经历者,才能晋升高一级教师职务(现行政策只限于评高级职称);鼓励合格大学毕业生取得教师资格后到农村学校任教;面向社会招聘具有教师资格的人员到农村任教。

35 23980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