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行业调研报告

美好 分享 时间:

教师行业调研报告分析了当前教师队伍的结构、发展现状与面临的挑战,提出了优化建议,以促进教育质量提升和教师职业发展。下面是阿拉网友整理编辑的教师行业调研报告相关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喜欢就分享给朋友吧!

教师行业调研报告 篇1:

1、职业简介:

教师,既指一种社会角色,又指这一角色的承担者。广义的教师是指传授知识、经验的人,狭义的教师系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人,并在教育(学校)中担任教育、教学工作的人,狭义方面来理解,即教师是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在学校中向学生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体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

2、我眼中的教师职业:

我认为具有三种重要的知识,它是教师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别是学科知识、实践知识和教育学知识。

学科知识:包括一般学科知识和专业学科知识。教师必须首先具备各种学科基本知识,了解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并将之贯串于自己所教学科之中。然后再对各种不同知识和理论进行选择、组织、传递和评价。除此之外专业知识则要求教师必须广、宽厚,这是对教师专业过程中的第二次分工,更加细化了教师的工作。

实践知识:都说实践出真知,所以教师除了具有具备深厚的学科背景,在全面透彻地理解所要教的学科基础知识之上还要引导和带领学生开展学科研究和创新活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使书本知识不再空洞。

教育学知识:我认为教师在掌握过硬的学科知识和专业知识之外,更应该本着教师的职责,关心爱护学生,真正地做到从学生出发,多多倾听学生的心声,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1、环境简介:

从硬件方面来说教师的职业环境一直都是不错的。比如有专门的办公室、夏天有舒适的空调,办公室里也有芳香四溢的花卉植物作以点缀。每个教师都附有多媒体,给课程增加了丰富性并且节省了上课板书的时间。

2、存在的问题:

但是现在教师职业的队伍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许多都是冲着教师这个职业良好的工作待遇而去。并且现如今越来越多教师虐待学生的事件频繁发生,许多教师已经不单单是把精力放在教育学生身上,而是更多的关注自身的经济利益。随着这些年高校扩招和就业形势变化,现在教师队伍里素质也是层次不齐,不乏有有一批素质低、作风不端正的人出现。教师中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在也非常盛行。教师之间帮派斗争也是存在的,评先进和职称的时候同事之间竞争也十分激烈。所以要加强对教师队伍的把关,也是对学生和家长的负责。

1、机遇:

随着全球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国生产力不断提高,相互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而当今世界国家之间的竞争实际上就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因此,文化软实力与科技竞争力越来越成为世界的焦点。所以教育事业在国家发展中起到了更加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的发展状态是积极向上的。

2、挑战:

我选择教育这个职业并想将其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也是考虑到了它的社会地位和发展前景的。教师这个职业本身的专业技能要求较高,社会地位和待遇都相对较好。本身对学校生活存在美好的回忆,喜欢与学生之间单纯地相处。而现在随着就业环境的严峻,教师人数已经饱和,可提供的工作岗位较少。所以需要我们更加努力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与能力。另外我国教育职业存在的问题还包括沿海地区教师资源丰富而偏远地区急缺教师教师供求不平衡。

1、教育教学能力:

身体条件方面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适应教学工作的需要。

普通话水平方面拥有普通话等级证书,能准确、清晰地使用普通话授课。

职业教育理论相关课程学习要求方面非统招本科师范教育类专业毕业的人员申请认定教师上岗资格,要经过职业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学法、生产实习教学法(实习指导教师和一体化教师要求)等课程培训,并经考试成绩合格。

教育教学能力方面有教师上岗资格证,同时有公共证书,如计算机等级证书,心理学证书。

2、岗位素质要求:

具有一定的专业能力,掌握充分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

至少为大学本科文凭,高等教育的文凭要求更高,依情况而定。

有从事教师职业所具备的良好的政治素养和道德修养。

有从事教师职业所具有的身体健康状况和程度要求。

3、上岗条件:

思想品德条件方面热爱祖国和职业教育事业,遵纪守法,履行《教师法》规定的义务,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学历条件方面申请认定幼儿园教师资格必须具备幼儿师范教育类专业毕业及其以上学历。申请认定小学教师资格必须具备中等专业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师范教育类专业毕业及其以上学历(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是否属于师范教育教育专业应根据省教育行政部门当年下达的招生计划和省教育行政部门验印的毕业证书来确定),其他中专毕业学历应视为不合格学历。申请认定初中、初等职业学校文化专业课教师资格应当具备大学专科毕业以上学历。申请认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含中专、职业中专、职高、成人中专、技工学校等,下同)文化、专业课教师资格应当具备大学本科及其以上学历。申请认定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应当具备中等职业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且应具有相当于助理工程师及其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者中级及其以上工人技术等级。申请认定高校教师资格,应具备研究生或大学本科毕业学历。

我认为教师这个职业是我心中所想。无论做什么事情如果是自己真心喜欢的则必然会拼尽全力去做好。我认为我有能力胜任好这份工作。虽然缺少一定的实践经验但是我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克服这些外部因素。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大学毕业生普遍出现找工作难的问题。应对这一问题,我认为我更应该提高自身综合能力,加强专业技能修养,同时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1、教学方面:

每天都能完成当天的教学任务,每学期能完成其教学目标,尽可能实现自己定的教学目标。真正地把传授知识放于第一位。关心和爱护学生地成长与需求而不是盲目地关注成绩,忽视学生的心理成长。

2、育人方面:

教师应以身作则,用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政治素质来培育学生,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在脑力成长的同时更多关注学生内心真正的想法。使他们在成长道路上健康正直的成长,不会误入歧途。

通过网上调查得知一所普通初中的普通老师一年的工资除去奖金和各种节假日发的物品或钱,大概5、6万,公务员基本一样,而且还有补课费、课时津贴,更重要的是教师还有完整的双休日和寒暑假等等。教师这个职业相对于比较稳定,很多人也是看中它有可观的退休工资。

通过行业背景知识、工作环境、职业前景、职业的任职要求、工作内容、薪酬等方面的了解使我对教师职业有了更深的认识。为今后的择业与就业起到了更理智的分析。我认为现代大学生不能盲目选择就业,要从实际出发,从自身能力出发,理智就业择业。我们要摆正心态,积极热观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勇于迎接挑战,勇于直面人生的挫折。把每一次失败都当做是一次成长,在失败中总结经验与教训,一步步成长。

1、教师专业化发展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趋势。然而在过去的教育现实中,有的教师曾经肤浅地认为教师的存在只是为向学生这一中心进行单向的传递,而忽略了教师专业化成长这一重要的环节。教育的发展需要迫切的要求教育研究者在专业化发展方面进行更深层次地研究。

2、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对我校的发展至关重要。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是客观条件与主观努力共同作用的一个过程,有着其自身独特的规律。就我校而言,尽管平时十分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但尚未从专业化发展这一高度去研究和关注。因此青年教师需要快速地成长,必须走专业化发展之路,才能有效地增强我校教育实力,推进我校教育可持续发展。

3、我校课题《有效教学,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效益》的研究工作已全面展开,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次开展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状况调查”,调查数据的完整、准确可为课题顺利进行提供有效的保障。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在学校的开展,必将有力的推动学校的科学发展。实现学校的科学发展,应该落实在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上。而教师专业发展是学校科学发展最有力、最直接的动力。

对我校教师专业发展情况做专门调研,目的在于了解我校的教师专业发展状况,更好地把握教师在专业发展方面的需求和特征,探索新形势下“有效推进教师专业发展”模式,为寻求富有针对性的促进我校教师专业发展特别是有效教学技能的实践策略奠定基础,更好地促进教师专业科学发展,从而推进学校教育又好又快的发展。

我们结合我校教师队伍的实际情况,拟出《大连市第三十六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调查问卷》,对全校教师进行了调查,问卷主要从教师的基本情况,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的认识,教师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教学交流和教科研活动及需要学校所创造的条件等多个方面着手的。本项调查发放问卷88份,收回有效问卷为80份。

(一)教师的基本情况

我校教师共96人,其中女教师较多73人,男性教师23人。教师的年龄分布比较均衡,既有经验丰富的中年教师队伍,又有一群朝气蓬勃的青年教师。从整体上看,25-30岁的占全体教师的17%;31-40岁的亦占%;40-45岁的占%,46以上12人,占13%。偏年轻化的年龄分布表明:教师思想比较活跃,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比较容易被教师接受。

从学历层次看,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的占10%。这表明我校教师整体学历较高,教师的主动学习,持续发展的意识较强。

就职称结构而言,中学高级32人,中学一级占45人,中学二级占17人。由此可见,学校教师的职称层次虽总体偏高,但职称晋升还有不小的空间,学校管理者应抓住这个契机,有效地促进全体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的认识

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有着强烈的内在需求。对自己专业成长的态度54%选择比较重视,但25%的教师表示听从学校领导安排,缺少自觉主动性。有近半的教师认为:内因是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教师们尤其看重自己的后天努力,如32%教师主动研修,并有明确的目标;学校环境是专业发展的重要外因之一,占31%,其次是专家引领26%,借助网络23%。26%的教师认为同伴互助是最适合自己专业发展的途径,说明校内教师有互帮互学的良好教风。教师普遍认为工学矛盾严重阻碍了自己的专业发展,占62%,此外学习、研究意识不强,理论修养不高(25%)、校本研修的机制尚未完善(18%)、存在职业倦怠(17%)都是阻碍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三)教师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教师目前最想学习、最需要的知识依次是:与教学方法、技能相关的知识34%、与担任学科相关的学科知识37%、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知识28%、有关学生身心发展和评价知识30%、与教育科研有关的知识214%。另外教师认为专业发展必须注重的是研究自己的学生,为学生的发展着想,占74%,解决教学中和实际情况48%,立足自己的课堂,不断上好课43%。有15%的教师比较强调追求个人发展。

在教学中,有95%的教师经常使用电视、广播和网络资源辅助教学,说明我校教师具有较强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意识和能力;教学参考书依然是教师最广泛运用的教辅材料,选此项的占%。不过,仅有3%的教师经常使用社区、生活资源,说明教师比较缺乏将教育融入生活的意识,不能充分地利用社会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

教学中,大多数教师经常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90%的教师经常使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43%的教师经常使用课件、模型和模具展示,27%的教师经常使用录音机、录像机。

被调查的教师中,有46%的人认为需要增强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组织加工的能力;38%的教师需要学习如何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21%的教师缺乏与学生进行有效交流,尤其是非班主任的任课教师,很少有时间和机会与学生做较深层次的交流;20%的教师认为欠缺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的能力。

课堂上,教师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活跃学生的思维:85%的教师喜欢组织学生讨论,将每一个学生融入教学活动之中;81%的教师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36%的教师鼓励学生阅读有关教学指导书籍;另有11%用其他自己创新的形式。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很多教师对如何开展教学科研感到困惑,37教师认为自身缺乏教科研能力;24%师希望能加强多媒体技术运用能力的学习;22%教师希望提高学科的信息接纳的能力;教师对如何评价学生以及与同事合作交往的能力都表现得比较自信,没有一人认为自己欠缺这两项能力。

(四)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

教师在完成一节课的教学后,最常使用的后续策略是在脑子里回顾一下,选择此项的教师占总人数的37%;其次是和同事就某些问题展开讨论占19%;在教案后面写几行占8%;11%的教师会征求学生对本节课___;只有12%的教师会系统思考并写下来,说明教师比较缺乏总结教学经验并记录成长历程的意识,甚至个别教师从教以来就从来没自己主动写过教师反思。

在开展教学反思时,教师的困惑主要有:有12%的教师不知道如何表述;6%的教师不知道反思什么。可见教师们的理论水平需要提高,须多读教育类书刊,增加积累。但调查显示只有35%的教师有计划的选读专业著作,14%的教师一年能读2本以上,49%的教师只是偶尔看看。2%的教师一本不读。

教学反思之后,多数教师都能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43%的教师一定能调整;59%的教师有时能调整;没有很少能调整和不能调整自己教学行为的教师。说明教师能根据教学的需要,灵活地处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有较强的提高教学水平的动机。

(五)教学交流及教科研活动

从调查结果来看,教师普遍具有开放的心态和交流的意识,能在教学中取长补短,互通有无。50%的教师经常与同行交流经验或看法;43%的教师有时与同行交流;6%的教师有其他形式的交流;没有教师从来不与同行交流。对于适合自己的研修方式,29%选择研习优秀教学案例,29%认同集体备课,23%喜欢专题培训,20%借助专业引领。

我校教师较多参加的教科研活动是教学观摩92%;其次是说课评课53%;再次是课题研究34%;有12%的教师开展教学实验。说明我校教学研究活动比较丰富,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也很高。对学校教研活动的认识与态度,69%认为重要,需要加强,但仍有20%的教师认为没有实效性,更有5%的人不愿参加。对我校集体备课的态度,65%的教师给予肯定,认为切合实际,值得深入开展,31%的教师建议改进,让大多数教师真正参与。可见,有效加强教研组建设,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性,是我们应该思考并重点解决的问题。同时,学校在开展课题研究时,可以考虑进一步调动教师参与研究的积极性,吸引更多的教师加入课题研究的队伍,鼓励教师多形式地进行校本研究,开发校本课程,编写校本教材,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良好的平台。

(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调查数据统计结果表明,教师希望学校能通过以下途径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1.邀请专家开设相关的课题研究讲座,指导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的方法。

2.多组织教师外出参观,学习先进地区和学校的经验,感受直观的教育成果。

3.希望能与名校结对,推选学科骨干,组织业务竞赛。

4.加大经费支持,采取一定的奖励措施激发教师提升专业发展的动力,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1.很大部分教师专业发展遭遇高原时期。教师生涯发展的高原期对应的教师年龄大约在35~45岁左右,这时期的教师从教十多年,积累了一定的专业经验,但常因自身的经验及资历而自以为是,也会因“职称”到顶而不思进取;会因自己对岗位工作的熟悉,在“小环境”的显赫成就而骄傲自满,也会由于满足于已有的成就或地位,产生“职业懈怠”的心理,从而失去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和可能。我校教师平均年龄正处于这个之间,其中35-45岁的教师共87人,占专业教师总数%。从调查结果来看,%的教师认为自己目前工作达到胜任水平,%的选择为能手,但对于第二栏“您的下一个发展目标是什么”,仅有%的选择为能手,%的选择为专家。这表明大部分教师对专业发展缺乏思索,没有系统的生涯规划,满足现状,教育理想不鲜明。还有%的教师认为下班后很疲惫,不愿再想学校的事情,这些都证明我校教师普遍感到职业的倦怠。从以上种种迹象来看,我校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处于专业高原平台期。

2.教师本体缺少及时的自我反思。这原因大体有二:一是忙于日常教学,无暇反省;38%的老师认为目前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忙于教学进度,缺少及时的自我评价与反思。二是教师自主学习、自主研究的积极性不高。调查表中,44%的教师一学期仅有1篇教学反思,25%的教师甚至没写过;73%的老师对自己已有的知识比较满足,没有迫切想充电的欲望。这系列数据表明教师本身缺少积极进取的强烈动机,学习欲望不强烈,自主学习、自我反省意识比较淡薄。这与教师专业的自主发展要求存在较大距离。

3.教师群体缺少有效的学习交流和专业引领。23%的教师认为目前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有效的合作伙伴和合作氛围,缺乏理论支撑,理论学习机会少。70%的教师对专家和同事听自己课,未持高兴态度。教学中遇到问题请求帮助,64%的老师没有选择请教专家,可见教师对专家的认同感不高,专家与一线教学距离太远,一些专家教师未发挥引领作用。

总结上述各项调查,我认为,我校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已经作了许多工作,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已经有了良好的基础。下一阶段,我们要不断探索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律,构建适合本校文化特点的发展机制,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优良的环境。

学校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学校不仅是培养学生的场所,而且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地。教师任职的学校当然是其专业发展的主要环境。教师的专业能力主要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并发展的。构建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促进教师专业团队成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科学具体的教师生涯规划是教师发展的重要保证。

现如今大部分研究都从学校管理者的角度为教师安排学习内容,制定考核标准进行考核,使很多老师都在被动接受着学习,没做到因人而宜,制定适合自身专业发展的个人目标,这对教师的终身发展是有着不良影响的。“凡事预则立”,而且教师因根据自身的优点和长处,学会制定科学的目标。不能人云亦云。以保证少走弯路,快速发展。帮助教师明确自身的地位、价值以及今后发展方向的可能性。便于结合自身的特点制定合理的个人发展规划,在此基础上学校制定出科学的教师发展目标体系。在此目标体系的引导下,教师建构个人年度成长目标。

2、要进一步搭建有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交流平台。

首先是重视制度保障。教师的专业发展,应该是全体教师的发展。学校要以教研组、备课组为单位,通过对全体教师的教科研需求调查,形成一种自下而上的教师教学研究的启动和支持体系。要在制度层面上将开展行动研究作为促进全体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重要举措,从而促进每一位教师的成功,实现教师专业的整体成长。二是注重骨干引领。骨干教师是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宝贵财富。学校一方面要制定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加大对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通过师徒结对、教学示范、经验介绍、专业讲座等形式为广大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路径。三是形成“专业发展共同体”。教师都是工作在教学一线,有着共同的经历,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因此,形成“专业发展共同体”,搭建各种形式的教师交流平台显得尤为重要。要继续抓实“以校为本”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开展教研教改活动,如一直坚持的“集体备课”、“师徒结对”等均给予了教师相互学习、切磋,共同提高的机会。要让教师有机会走出校园,合作、探讨,进而促进教师队伍的凝聚与合力。如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到各校观摩学习。要加大校园网络平台建设,扩大教师交流空间,为教师专业发展开辟新途径。

3、要进一步构建有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培训体系。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专家的智慧引领、同事的合作互助,应势而生的各种形式的培训成为了教师专业成长中的加油站。在培训的内容与方式上要注重教师个体的学科性与差异性,比如实行分层培训,对于教龄短、教学经验贫乏的青年教师采取集中培训,提供更多观摩名师、听取专家报告的机会;而对于已经形成一定经验和风格的教师则可以采取互动式教学等校本培训方式。另外,要通过开展积极有益的读书活动激发教师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让读书成为支撑教师专业成长的支点。同时,要加强校本培训,特别是同一学科的“组本培训”。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应关注理论学习而获得的知识积累,更应重视在实践中获得的智慧成长。学校要加强校本培训,组本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调动教师参与培训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把校本培训落到实处。在教育行动研究过程中,使教师的教学、研究和培训得到有机的结合,使学校成为教师成长的乐园。

4、要进一步推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教学实践。

教学实践活动是教师发展成长的关键。教学实践是内外因作用于教师发展的聚焦点,也是推动教师发展成长的直接与现实的力量。研究过程中,我们将以开展各种科学研讨活动为主渠道,以学科教研组为抓手,推进“一课例多阶段多反思”的案例研究,新老教师互动的传、帮、带为主的结对策略,青年教师基本功对抗赛的竞赛机制,随机的课堂教学展示等教学研讨活动,通过有效实践,让青年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得以充分锻炼,才华得以充分展示,从而得到成功的体验,同事的认同,领导的赏识,以期进一步的发展,如此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既满足了教师自身发展的需求,又提升了学校教师队伍的素质。

5、建立教师专业化成长考评制度。

要依据新课程的精神和教学改革的方向,科学制定考评内容和考评标准,努力使考评过程成为引导教师学会反思,学会自我总结的过程。要为教师建立成长档案,帮助教师全面了解自己,明确自己所处的成长阶段和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6、落实新课程理念,开展教育研习活动。

“教师即研究者”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新的要求,培养研究型、反思型的教师是教师职前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要使教师成长为研究型、反思型的教师就必须让其参与系统的研究性学习,只有在研究性学习中才可能学会研究。所谓教育研习,是指教师运用所学的教育理论对教师职业专业化过程中出现的有关问题等进行分析、探讨和研究,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提高反思能力和研究能力,进而提升自己的职业技能水平,以便更好地适应教师工作。教育研习有利于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利于教师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各项技能进行反思与总结,从而进行及时调整,最终达到“有效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目的。

7、倡导自主发展。

教师的专业发展,应该是一种内源性、主动性的发展,而不是外源性、被动性的发展。要倡导教师在反思自身工作中发展、在学习中发展、在调查研究中发展、在与专家和同行的合作与互动中发展。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理论、新观念,反思自身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提高自身发现问题的专业敏感性。要提倡教师做的“反思型教师”、“研究型教师”、“学习型教师”、“合作型教师”。

一、调研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均GDP的增长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然而,随着人均GDP的增长,城乡收入差距也在急剧加大。20xx年全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049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255元,两者的收入比为:1。随着我国社会发展的加速和不同地区之间、社会阶层之间的差距拉大,教育公平问题进一步凸显,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和谐社会的基础是公平、公正,而教育公平则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和核心,没有教育的公平公正,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社会和谐。教育作为推动社会变革与发展的重要力量,既可以影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效率目标,又可以影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公平目标。社会的教育在社会流动、社会分化中具有“筛选器”的功能,又具有稳定器、平衡器的功能,被视为实现社会平等“最伟大的工具”。按照现阶段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应该以和谐理念来引领教育发展,通过推进教育的公平、公正,来促进社会的公平、公正,通过构建和谐教育,来推动构建和谐社会的步伐。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只有农村得以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农村发展的基础是搞好农村的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是地方事业,担负着为地方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基础教育办得好坏,直接关系到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然而,农村基础教育现状却不容乐观。

二、调研对象

此次我调查的对象就是针对农村的基础教育现状展开的。基础教育,就是人们在成长中为了获取更多学问而在先期要掌握的知识。 基础教育,作为造就人才和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在世界各国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的基础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普通中等教育。本报告的研究范围主要是有关我国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现状

三、调研目的

1、通过进行实地调查和网上搜集资料,活的农村基础教育现状的信息

2、分析农村基础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并找出出现问题的原因

3、通过分析具体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现状的案例,切实掌握农村基础教育问题出现的原因和解决的途径

4、对本地区的农村基础教育问题进行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

5、探索解决农村基础教育问题的途径,共同探究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方法

四、中国农村基础教育现状分析

自1986年国家义务教育法出台以来,特别是《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实施以来,我国的农村基础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但由于农村教育先天不足,再加上后天失调,所以农村教育状况并没有实现质的飞跃,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一)政府投入有限,农村基础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办学条件差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一定的财政支持。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农村财政紧张,各种经费特别是义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导致农村学校的持续发展难以实现。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在校生占全国在校生的绝大多数。目前,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合计约亿人,按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70%算,农村在校生约亿人。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经费总投入中义务教育阶段所占比例过低,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占总投入的比例始终低于60%,而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占总投入的比重近年还不足30%。而且,在农村义务教育总投人中,政府财政拨款所占比例也不高。尽管近年中央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向农村义务教育倾斜有所增加,但最高也只达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县乡财政与农民负担”课题组20xx年发表的调查报告显示,在农村义务教育的投人中,乡镇一级的负担竟高达78%左右,县财政负担约9%,省地负担约11%,中央财政只负担了2%。而在国外,中央政府是义务教育资金来源的主渠道,有的国家中央政府投入占整个基础教育投入的比重高达80%。

长期以来,农村义务教育主要以农民投入为主。尤其是农村税费改革以前,农村义务教育事实上主要由农民承担。税费改革后,农村基础教育的经费来源基本是以乡镇财政拨款为主,辅之以农村教育费附加以及收取学杂费、教育集资等。乡级财政在农村义务教育中承担了全部责任。农民的“合理”负担成为农村义务教育的重要支柱。农村税费改革之后,在农民减负的同时,教育也大幅度减收,一些地方农村义务教育财政状况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由于经费不足,农村中小学的教学设施十分落后,一些中小学的基本办学条件得不到保障。20xx年,我国农村地区危房比例仍然较高,全国小学和初中一共有万平方米的D级危房。此外,每年新增危房约1750万平方米,因自然灾害受损的校舍约200万平方米,小学和初中校舍危房率分别为%和%。虽然20xx年,国家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新的保障机制,许多学校新修了教学楼、办公楼、学生宿舍,但在教学仪器、实验设备、图书资料、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等方面,农村中小学与城市相比都有很大差距,其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技术水平更低,从而最终导致农村学生流失。

(二)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师教学水平低,教学质量堪忧

教师队伍的建设,在整个教育环节中至关重要。师资力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育质量。调查发现,农村教师队伍的现状不尽如人意。

1、师资力量匮乏,农村师资“缺血”

由于农村教师待遇低,生活条件差,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严重,很多人不愿到农村任教。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宁愿在家待岗,也不愿当乡村教师。同时,家里有门路的、教学水平稍高的教师也想办法挤入城市。再加上这几年城市学校扩招,一些学校的师资力量不足,也开始从农村招聘教师。随着进城教师的择优录取,越来越多的优秀教师流向了城市。由于师资的流失,贫困农村的中小学校里一个教师跨年级、包班上课的现象司空见惯。在农村许多学校,、机、、、美术等方面的教师严重缺乏,无法适应新课改后的需求。另外,造成农村教育师资力量不足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师的单向流动,即优秀教师只具有向上的流动性。如果村里的老师教得好,则入编进入镇里的学校,镇里的老师如果教得好,则进入县城里的学校。依此类推。这种带有刚性的评选机制导致农村基础教育系统只能得到较差的师资来源。农村师资原本“先天”不足,无奈又遭流失之痛,农村师资严重“缺血”。

2、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教师专业化程度偏低

农村中小学教师学历普遍偏低,学历达标与能力达标存在较大落差,教师素质参差不齐。以湖南省为例,农村小学专任教师中本科以上学历占的比例不到城镇的20%,初中也只相当于城镇的一半,如衡阳市农村学校教师第一学历合格率为%。尽管通过大规模的学历补偿教育和在职培训,农村教师学历达标率得到极大提高,但教师素质仍然不能满足义务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农村一些学校的大部分教师是本镇(县)未考上大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一些初中毕业生也当起了教师,很多贫困县还有一部分教师小学毕业。另外,相当一部分农村教师教育观念陈旧,知识老化,教学方法落后,难以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在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他们无法赶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使得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形成不了梯队,专业化程度不高。教师的低素质直接影响、限制了学生素质的提高。由于教学质量不高,农村一些学校的生源逐渐流失。在一些地区,“村小学到中心小学,中心小学到县城小学,优生不断流向县城”已成了趋势。长此以往,学校将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并将随着这种恶性循环而趋于萎缩。

(三)家庭贫困,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

在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由于教育投资少,本应由财政支付的教育经费负担转移到农民家庭,义务教育已无义务之实,老百姓需要自己负担学费。农民一年的收入本来就很少,大部分用来支出子女的学费,一些多子女的家庭出现了教育致贫现象。农民不堪教育费用的重负,导致其子女失学、辍学。另外,近年就业形势不太乐观,职业教育极不发达,导致学生在大学学的知识在农村派不上用场,使得农村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一些家长认为,与其让孩子读书,还不如让孩子早点出去打工挣钱以贴补家用。尤其是那些家庭比较困难而成绩又不好的孩子,受家庭财力的制约,对教育的需求也很微弱,甚至连小学都没有毕业。贫困人口失去学习机会,也就限制了他们获得个人发展的机会。

五、营胜村基础教育案例分析

此次调研我来到了辽宁省丹东市五龙背镇的一个普通的乡村-营胜村,调研结果如下

(一)教育现状

据20xx年数据显示该村约有人口1500多 ,学龄儿童接近200多 ,全村只有一所小学,六个年级共有教师9名,9名教师中无本科以上学历者,7名专科学历,2名初中学历,中级职称4人,初级职称5人。调查发现,该村基础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方面,师资力量缺乏教师不配套和跨年级上课现象严重, 很多教师 都是上了这门课再上那门, 由于照顾不过来, 只能让 一些班级学生自习或做作业。我们还了解到由于农村教师的待遇低, 办公条件差, 农村基础教育岗位难留 人, 老师调动频繁。另一方面, 教师队伍普遍存在学 历低、职称低、素质低的“三低”现象。大部分教师为“民转公”教师, 由于他们的年 龄偏大, 业务素质在短期内不可能有很大的提高。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

1、教师队伍数量不足、分配不均、素质偏低。 由于受政策因素的制约, 该村近 3 年未补充过教师, 导致教师严重不足和失衡。而镇上的中心学校和交通条件较好的学校教师普遍超编教师队伍数量不足、分配不均、素质偏低。同时由于一批学历低、素质 不全面的人员进入教师队伍, 再加上“民转公”教师,使得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年龄结构也不合理。农 村课程改革对目前的农村教师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它要求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角色行为必须实行全方位的转变。由于农村教师队伍年龄资历、学识水 平、身心状况差异较大, 因此转变过程困难很多。

2、 学校管理方面有待改进。一是校长结构欠 合理, 老的老了, 工作精力有限; 年轻的又过于年轻, 没有什么工作经历, 更谈不上有较好的工作经验。二 是部分校长对学校的管理工作较为片面, 只注重学校教学管理, 对教学管理以外的, 如学校安全管理, 学生的德育工作、疾病防治、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 管理的力度不够。

3、 学校经费困难。实施“一费制”和“两免一 补”后, 人民群众的负担的确减轻了, 但学校的办公经费受到一定影响, 由于政府财力有限, 上面的拨款也难以及时足额到位, 使学校日常工作的正常运转 受到一定的影响, 一些基础设施建设无法实施, 如校舍建设、绿化学校的创建等。

六、关于农村基础教育问题的对策思考

针对农村基础教育出现的困难,今年我国提出了实施教育救助。教育救助是国家、社会团体和个人为保障适龄人口获得接受教育的机会,从政策、物质和资金上对贫困地区和贫困学生所提供的援助。限于农村的基础,农村地区难以实现教育的自救,因此,积极发挥政府的调节功能,及时实施农村地区的教育救助就成为促进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教育经费方面

1、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同时建立农村教育财政保障机制

缓解基础教育投入问题的关键是解决财政乏力的问题。教育是一种公共产品,应当由政府承担责任。建议国家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并严格规定农村教育投入的恰当比例。我国许多省在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教育费附加和农村教育集资被取消,县乡财政收入减少,为了保证县乡对基础教育的投入,中央应确定一定比例的税收进行转移支付,专门用于农村基础教育。切实发挥国家公共财政资金在配置农村义务教育资源中的绝对主体作用,构建基础教育投入主要由中央财政、省级财政承担的财政转移支付体制,最终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和保障农民子女平等享受教育机会的长效机制。

2、拓宽筹资渠道,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

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还没有达到完全支付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水平,所以从长远发展来看,农村教育经费完全靠国家长久支付的可能性并不大。要想使农村义务教育得到更好的发展,除了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保证外,还应该通过其他渠道尽可能多地筹措经费。比如可以建立“义务教育基金会”接受来自社会各界的捐助;让全社会都来关注和支持义务教育。所得的资金由政府根据有关政策统一进行调配,切实定向用于农村教育。同时建议国家出台农村教育救助法,以保证农村教育的优先发展。

(二)师资方面

1、加强对农村教师的培训,不断提高农村教师的专业水平

农村教师信息闭塞,接受培训的机会少之又少,其教育理念、教学方式都与城市的教师有很大差距。因此,各级政府要大力开发并充分利用国内外教育援助项目,加强对农村校长和教师的培训。同时在教师继续教育政策方面对农村教师要有所倾斜,比如为农村教师提供免费的培训,适当增强教师培训名额等。对农村教师进行培训,要增加一些新的理念方面的内容,同时还要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注重教师实际教育教学素质的提高和教师的实际教学效果,以切实提高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2、建立合理的教师流动机制

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实现教师的双向流动。实施“教师交流机制”,把城里的老师交流到农村支教半年或一年,带动农村的教育;农村教师则到城市学校去实习,充实提高,以解决农村教师单向流动的问题,切实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从根本上解决教育公平问题,从而有效控制辍学率。比如河南省在1995年就硬性规定,刚毕业的大学生必须到农村支教一年,并把支教作为将来评职称的一项条件。同时给予支教大学生提前半年转正的优惠条件。20xx年,郑州市又出台了新的教育救助政策,从20xx年起,郑州市将在5年内实现所有城市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1年。郑州市教育局文件规定:从20xx年起,市直学校每年下乡交流人数应不低于全体教职工的10%。另外,政府也可以在政策方面对农村有所倾斜,比如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巡回授课,鼓励紧缺学科教师的流动等。

3、制定可行的措施吸引师范院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

由于农村学校条件差,工资待遇低,大部分大学毕业生不愿到农村去。他们一是害怕无机会再进城市的学校,二是担心自己到农村会被同化。因为农村教师教育观念落后,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再加上农村学校硬件设施严重不足,新教师难以进行教学改革。为吸引师范院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政府就要给予到农村任教的师范毕业生一定的优惠政策。

4、充分利用农村的现有资源与条件开发本土的教育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在硬件上相差甚远,在短期内不能改变现状的情况下,农村学校的教师也不能总是一味的抱怨,要充分利用农村一切可用的现有教育资源,扬长避短,发挥自身的优势,弥补不足,开发适合本土的教育教学模式,提高农村的教育教学水平。

(三)贫困家庭方面

教育是改变一个人命运的重要途径。贫困家庭在社会资源尤其是教育资源的享有方面,处于不利的地位,如果没有辅助性的机制保证他们得到教育的公平,那么贫困本身则有可能成为“世袭”的不幸命运。这种个人命运的恶性循环。最终使整个社会受到危害。因此政府要采取措施,把对贫困学生的教育救助作为农村教育救助的重中之重。

1、建立稳定的教育救助机制

各级政府要成立贫困家庭学生救助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贫困学生救助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中小学救助受援捐赠中心”,同时还要增配全额拨款事业编制,设立中小学贫困学生救助专项资金,并将助学工作列人政府年度工作目标管理,明确各部门职责,整合各方面力量,统筹协调和指导本地区的经常性助学活动,推进救助贫困学生工作。

2、加大教育救助力度

对贫困学生的救助要以政府资金为主,继续执行“两免一补”政策并要落到实处。同时要以经常性捐赠活动为载体,组织和发动各界人士捐款助学,对口帮扶。目前,无论是政府的救助、社会的捐助,还是学校的奖励与减免,总体来看教育救助覆盖面不大,平均到人的额度较低,救助力度偏小。因此,各级财政要每年安排贫困学生专项救助金,加大救助力度。

3、努力扩大教育救助范围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不断提高,我国逐步实行免费的义务教育已成为可能。20xx年11月1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京举行记者招待会,教育部首次发布《全民教育国家报告》。该报告列出了我国实施免费义务教育的时间表:到20xx年,使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都能享受到“两免一补”(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费),保证不让一个孩子因为家庭困难而失学。到20xx年,全国农村地区将全部实行免费的九年义务教育,到20xx年,全国将普遍实行免费义务教育。然而,政府、社会对高中教育的贫困救助问题,相对来说关注不够,虽然有一些相关政策,但执行中存在若干问题。从全国范围看,多数地区至今缺少刚性的制度和措施。因此,在进行教育救助时,要把救助的范围扩大到高中。

总之,逐步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多管齐下的教育救助体系,制定合理的教育救助政策,是农村教育救助及时性、长效性的重要保证。

七、启示与结语

通过几天时间的调研,我对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有了初步的认识,以上就是这次实践活动所获得的一些具体情况,但光了解情况并不够,既然是调研报告,就要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下面我将结合我校在09级学生中开设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程的具体内容,来简单阐述和总结下关于这次对农村基础教育现状的调研活动,以便更好的达到“关注民生,和谐发展”的主题实践活动的目的。

从调研的对象——营胜村以及参考整个中国的农村基础教育来看,我认为,中国农村的基础教育之所以令人堪忧的原因有:一是国家对教育的投资力度不够。农村本身的经济水平十分有限,而教育是促进经济发展的的一个重要环节,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对教育的投资力度不够,教育对经济的促进就体现不出,长此以往,便形成了恶性循环。这是中国农村基础教育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二是师资力量的严重缺乏和不精。广大农村地区师资稀少并且专业度相比之下严重不足,这对农村教育是严重不利的。三是农村家庭本身的贫困问题致使农村基础教育始终得不到提高,“没钱上学”是广大农村孩子受教育的一个严重的障碍。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的问题是中国的重要问题,而农村的教育问题更是解决农村问题的重中之重,就本次调研的是营胜村而言,他们就亟待靠经济去帮助教育、靠教育去反哺经济、推动经济增长,以此来实现民生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才能让营胜村变得富有,和谐,美好,才能让中国更加强大,富强,和谐,稳定!

教师行业调研报告 篇2:

教师行业调研报告 篇3:

根据教育党工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关于开展调查研究的文件精神,按照我校党支部开展调查研究工作的安排,我于9月20—25日对我市小学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本次调研采取实地调研、个别访问、座谈交流等方式掌握了师德师风建设“第一手资料”,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根据国家、省、市教育局关于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要求,建设师德高尚、爱岗敬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准绳,结合实际,我市各小学校积极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活动,弘扬高尚师德,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和责任感。

一、调查概况

近年来,虽然教师培训的形式和内容不断推陈出新,但实效性与组织者的初衷和参与者的期待仍有较大距离。如何打破壁垒提高教师专业培训的实效性已成为各级专业培训机构共同关注的课题。为此,我们对山东省烟台市中小学教师专业培训状况进行了调查,并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本调查采用问卷的形式对烟台市7个县市区的14所学校进行了专题调研,其中7所小学,农村5所、城区2所;4所初中,农村1所、城区3所;3所高中。问卷内容从专业培训现状及专业培训需求两方面着手,涉及与教师专业培训相关的10个着眼点。问卷题目以封闭择一式为主并兼有开放式问题。调研组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抽取学校和教师,共发放问卷623份,其中有效问卷598份,有效率为。在对全部数据统计整理与总结分析的基础上,从结果与分析、问题归因、对策与建议三个方面做出调研报告。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制约教师培训的主要瓶颈是教学任务繁重

本调查中的教师专业培训主要指校级(含学校)以上的教育部门组织的专业技术职务或岗位培训,如:普通话、计算机、班主任、心理辅导教师培训等;与教学联系较为密切的理论与实践培训,如:学科课标、教材、教法研讨,或学科教研组长、学科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培训,或围绕某一研究课题开展的实验教师培训。我们从整体状况、基本内容、组织形式和基本态度四个维度进行了统计整理。

(一)教师培训的整体状况

就级别来说,近5年,33%的教师参加过的专业培训的最高级别为烟台市级;其次为省级及省级以上、县市级培训,两者均为31%;最高仅参加过镇校级培训的为5%。农村与城区教师间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即城市教师接受培训优于农村教师(x2地域=,P﹤)。

从数量上看,近5年,教师参加最多的是县市级培训,为43%;其次为镇校级,为33%;烟台市级为15%;省级及省级以上的为10%。有50%的教师平均每个学期要参加2至3次县级及县级以上的培训,仅参加一次的为35%。城乡与学段的教师间均存在着非常显著的差异,即城区的优于农村的、高中的明显优于初中的和小学的(x2地域=,x2学段=,P﹤)。

从培训时限与规模上看,在参加过的培训活动中,33%的培训安排为半天至一天,一天半至2天的占20%,两天半至5天以及5天以上的占48%。就规模而言,46%的培训为50至200人,35%为200人以上,50人以内的培训占18%。

(二)教师培训的基本内容

调查显示,与教学、科研联系较为密切的业务培训(如主题性学科教学研讨或教学理论讲习会,或学科教研组长、学科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培训,或围绕某一研究课题开展的实验教师培训,等等)最受欢迎,达到68%。

从学段分布情况分析,小学、初中、高中教师间对于教科研类业务培训的欢迎程度不存在显著差异(x2学段=,P﹥)。从教龄结构维度分析,从教不足5年、5-10年、11-20年、20年以上的教师对于教科研类业务培训的欢迎程度也不存在显著差异(x2教龄=,P﹥)。

在以教学科研为主题内容的培训中,以教学理论培训为主的占40%;其次为学科课程标准解析、教材培训,占32%;再其次是诸如有效教学、高效课堂等主题内容的教学改革实践培训,占22%;涉及到教科研方法等内容的最少,为6%。从学段分布情况分析,小学、初中、高中教师间不存在显著差异(x2学段=,P﹥)。

在目前中小学教师所需要的专业知识中,“与所任学科教学相关的有效教学理论”最多,占66%;其次为“与自己所任学科相关的课程理念”,占19%;“与自己开展的某一专题研究相关的理论与方法”仅占14%;1%属于“学法指导”、“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等学习心理学理论。从教龄结构维度分析,从教不足5年、5-10年、11-20年、20年以上的教师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x2教龄=﹤P﹤)。从教20年以上的教师更需要课程理论,教龄越短的教师对有效教学理论更显需要(见表1)。

(三)教师培训的组织形式

教师参加过的专业培训活动,55%属于镇校以内的集中培训,说明近年来教师校本培训工作已经得到普及,学校也切实加强了对于教师的校本培训,校本培训成为教师专业培训的“重头戏”。同时,镇校以外的集中培训为30%,其次为14%的分散培训。这组数据说明,当前的教师培训还是以集中型为主,占84%。从学段分布情况分析,小学、初中、高中教师间存在着非常显著的差异(x2学段=﹤,小学和初中教师比高中教师参加校外培训的次数要多一些)。

从年龄分布情况分析,不足30岁、30-40岁、41-50岁、50岁以上的教师间不存在着显著差异(x2年龄=﹥),这说明不管是哪个年龄段的教师专业培训都得到了重视。

教师行业调研报告 篇4:

一、概述

为了加强阜南县的成绩,提高新老教师的专业发展,搞好教师培训管理,增强教师培训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促进我县教师继续教育的规范性。针对近期培训的一线教师的培训需求展开调查,内容包括教师培训的内容、时间、和指导教师

二、调研方法:

谈话

三、教师反应的主要问题

(一)培训内容方面

1、“提高教学技能、技巧的培训”

多数教师十分重视基本的教学技能的提升。他们希望借鉴优秀教师成功的经验提高自己教学执行能力;同时也想通过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来指导实践,如何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很好地迁移到、工作中去,是教师们感到很困惑的

2“信息技术能力提高培训”

目前城区和农村小学教师在实际工作中,迫切需要利用有较高层次的信息技术水平来辅助教学

3、“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社会、学校对教师要求越来高,教师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教师渴望能运用良好有效的调节方式,缓解、放松心理压力

(二)在培训形式方面

目前培训形式较单一,主要体现在授课教师一言堂现象严重。

座谈发现,教学研讨、专家互动、小组活动等是教师一般关注的形式。可见,开放性、参与式、主体性的培训方式更受欢迎。

(三)在师资聘请方面

教师普遍喜欢来自一线的专家和名师,说明教师希望借鉴他们的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执行能力。

四、分析与思考

(一)教师专业化发展和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是当前教师关注的焦点。

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大环境下,特别是“课改”的推进,教师普遍认识到自身在专业发展方面存在不足。自身专业技能的提高摆在教师面前,成为教师当前最迫切的需求,61%教师在座谈中提到参加培训希望个人专业能力得到提高。如:从学历提高、教学技能、技巧提高、术科培训等分析,教师希望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拓宽知识视野,学与用紧密结合。

(二)教师对培训的期望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通过座谈,我们发现教师在普遍关注“提升身素质、提高教学技能”的大前提下,教师关注的侧重点不同,可以反映出,教师对自身发展问题上是有针对性进行了反思。从教师培训的内容来看,教师在这方面的需求是集中与分散的并存。如:“信息技术能力提高的培训”,目前教师普遍能熟练的将信息技术手段辅助到教学中,如PPT的使用非常广泛,但在实际工作中,更多的教师不满足简单的操作技术,通过系统、规范、实用的培训提高信息技术能力。“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在日益紧张,社会压力增大的环境中,教师开始关注自身的心理问题。同样,学生的心理健康也引起社会的重视。在这个环境下,教师需要掌握基本层面的理论知识,特别是心理分析技术的学习。

(三)传统形式培训影响力减少,互动、参与式培训受到认可。传统的讲座式培训不再受教师的欢迎,而对于观摩、案例评析的教学培训受到了教师的追捧。同时,同行的展示,共同研讨受到了教师认可。这体现出教师认识到教学问题不能仅仅靠专家和理论解决,主动参与是解决自己问题的关键建议与对策

五、建议与对策

(一)创新培训模式,实现特别化引领是教师对培训的期望。

“会议式”培训一直是我们采用的主要培训方式,随着教师培训需求多样化发展,培训报告会难以满足教师特别化培训需求。因此,多开展参与式、对话式、观摩式等形式的培训。

(二)围绕教育教学问题为目标,突出教师关注的热点,满足培训者的需求。

将教师关注的内容进行整理,开设培训项目。围绕教育教学,开展调研,加强培训课程建设。改变以往培训专题零散、不系统的专题设置,体现课程针对性、层次性、系统性。

教师行业调研报告 篇5:

35 34365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