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形正方形和圆教师说课说课稿汇聚(优质8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长方形正方形和圆教师说课说课稿汇聚(优质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长方形正方形和圆教师说课说课稿【第一篇】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李雪萍老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验证、交流等活动,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节课,李老师给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把知识点的教学融入到学生的活动之中,在活动中体验和学习数学。如通过“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这些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到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并且发现了两者的异同;通过“变魔术”的活动,让学生在推一推、拉一拉、折一折的过程中,发现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通过“猜一猜”,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一步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
整节课创设了大量的学生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口表达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活动。学生自然的成了学习的主人,有效地提高了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探索必须有一定的时间,本节课一系列活动的设计给了学生充足的用眼看、用手做、用嘴说、用耳听、用脑想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有了充足的时间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也提高了自主探索的时效性。每项活动的过程,李老师把活动要求交待给学生,然后放手让学生探索,这样就为学生创造了最大限度地活动余地,使学生能尽情地展现自己,每一位学生都在亲自实践中认识理解了新知。当学生思路停滞时,通过问题促使其再前进一步,当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时,教师及时总结、升华,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精编14篇)所谓评课,顾名思义,即评价课堂教学。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的教学延伸。对其执教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得失,成败进行评议的一种活动,是加强教学常规管理......
长方形正方形和圆教师说课说课稿【第二篇】
今天上午有幸听了王老师的讲课,讲了一节三年级数学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的课程,从听课中可以总结出一下几点:
课堂开始王老师以复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性质和特点作为铺垫,让学生回顾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有四个直角,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这些知识,还有就是知道周长的定义,为后面计算周长买下伏笔。
设计了一个十字绣的图,长方形和正方形,让学生计算给十字绣装边框需要多长边框,从而引出问题,开始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探究新知时候,给出了长方形的长和宽以及正方形的边长,让学生根据刚开始的知识计算出长方形的周长,并小组合作用摆小棒的方法解释方法,让学生明白每种方法的原理,尤其是在推出长方形的周长公式时,通过摆小棒重复解释了公式的含义,学生一目了然。后面用同样的方法推出正方形的周长公式。整个过程教师一直在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最后总结概况周长公式。
课堂一开始教师就给学生提出了两条课堂的建议,鼓励学生上课积极回答问题。课堂也不是的鼓励和反馈学生的回答,聆听别人的建议等等。提示长方形周长公式中的小括号时,也没有直接说明,而是间接引起学生的关注,印象深刻。
建议:
1、长方形周长公式中还有一种2个长和2个宽的计算方法也需要给学生渗透一下,为后面的学习提供帮助。
2、练习题的设计跳跃性较大,最后一个题难度较大,建议可以拆分成几个题逐步渗透思想和方法,层层递进,让学生更容易掌握。
长方形正方形和圆教师说课说课稿【第三篇】
其次,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测量出长和宽,然后进行计算,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得出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且注重了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说出了各自的计算想法,给了学生成功的体验。
第三,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边学边练习的方式,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心里特点。
但是,这节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
1.从学生的口语表达来看,平时教学中对学生的口语表达指导不够,以至于学生回答问题不完整。
2.教学时教师没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一节课学生的回答问题只是在大合唱中进行的,教学不够全员。
3.对于重点知识周长的计算方法抓的不够实,教学不够全面。
文档为doc格式。
。
长方形正方形和圆教师说课说课稿【第四篇】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x午好!
我是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依据新课标的理念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节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面积和面积单位、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测量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第一次学习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学好本课,是以后学习平面图形面积推导过程的重要基础,并且为学生进一步系统地学习平面图形的面积做好准备。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学生在学习这个知识之前,已经掌握了面积的含义和面积单位,对面积单位有了一个较深的感性认识,学会了运用面积单位直接度量面积。但三年级学生的思维形式正处在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阶段,心理发展仍处于行为把握阶段,不能抽象理解。他们有初步的数学学习经历,但指向性不明,方法不够恰当;有较强的活动和观察兴趣,但是活动缺乏有序性,观察度不够宽泛,概括、归纳水平差距较大;有小组合作意识,有表达意愿,但数学语言不够规范,小组合作效率有待提高。对于面积这一具有抽象特点的知识,探索、理解、接受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将成为他们学习的难点。
1、认知目标。
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并能应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进行计算,能区分面积和周长。
2、技能目标。
经历面积公式的推导,渗透“实验——发现——验证”的数学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实验——发现——验证”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等良好的学习习惯,渗透事物间相互迁移类推的唯物主义观念。
教学难点: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发现过程。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本课我主要运用“情景创设法”,强调“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理论与应用的过程,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解决数学问题,发现数学规律,获得数学经验”。而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我运用了“摆一摆——猜一猜——验一验——用一用”等教学方法,让学生知道身边的数学问题随处可见,能把自己的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当中的事情,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在学生的学习方面,我将小组合作探究作为首选。学生分小组进行“拼一拼”、“猜一猜”、“议一议”“验证”等活动,探索出长方形和正方行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即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又体现了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1、复习质疑,导入新课。
新课开始,出示两个长方形(长5厘米宽2厘米和长7厘米宽2厘米)图片,回忆以前所学的知识,汇报关于长方形、正方形的已有知识、经验。
继而提出问题:请同学们观察这两个图形,猜想一下哪个面积大?留下了一个悬念,导入了课题(板书课题)。
2、经历探索过程,概括归纳公式。
接着探索刚才的问题,并提出新问题:你们能想办法求出它们的面积吗?小组合作对长方形的面积进行探讨。学生在这个阶段可能会采取用面积单位摆、画格子等较为直观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教师进行演示并对学生的探索结果给予肯定。继而让学生猜想一下长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该如何计算。
那么是不是所有的长方形的面积都可以用“长×宽”来计算呢?提出新的问题,让学生用面积单位摆各种规格的长方形,并填写记录卡。
提取3组以上操作数据,验证猜想,教师要作好小组操作指导工作。最后得出结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经历了长方形面积的推导过程后,再出示一个正方形,让学生通过分析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关系,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迁移到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即长和宽相等时,就变成了边长×边长,从而总结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边长×边长。发展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
3、寓练于乐,巩固新知。
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所以我还将练习设计成孩子们所熟悉的生活场景。创设同学们去游乐园的情境,将学生带入情境中,然后组织相应的活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让学生比较碰碰车场地和旱冰场地的面积谁更大些。
4、拓展思路,启迪思维。
在本环节设计了两道具有一定难度,要进行反向思维和发散思维的题目,旨在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好的板书是“微型教案”,能具体、直观地帮助学生开启思路,排疑解难,掌握新知识。所以,我的板书设计简洁、清楚、明了地展示了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和学习内容。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坚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原则,注重学生知识的生成过程:由已知向未知的过渡;由具象的实物向抽象的数字转化;通过对比、分析、总结,得出结论。力求体现自主化、活动化、生活化、情感化,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学习的快乐。
长方形正方形和圆教师说课说课稿【第五篇】
徐春影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一课,目标明确,设计有条理,再加上丰富的教学经验,厚实的语言功底。所以老师看上去从容不迫,但是学生却学得积极主动,学生时而独立思考,时而合作交流,还有适时的展示汇报,使得课堂上呈现出浓浓的探索学习的氛围。
我觉得这节课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亮点:
数学知识的学习有时是枯燥的,但是本节课的每一个环节都与生活有关,为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提供了一个亲切熟悉的环境。周长的概念对小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机械地学习只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本节课从为帮老师想办法解决需要多长的丝带入手,引入自然、贴切。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使学生积极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学生而言,知识的获取不应该是教师直接给予的,而是在充分经历数学的过程中逐步建构的。在出示了长方形以后,徐老师马上请一位学生指出它的周长并思考:要求长方形的周长,我们必须知道什么?同学们讨论得出答案以后又及时让学生动手测量各边的长度并用多种方法计算,充分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培养了学生解题的方法多样化的能力。
着依赖性。在师生共同得出长方形周长的求法之后,徐老师根据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了层次不等,难度递进的一系列巩固练习,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理解,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对知识进一步进行内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徐老师善于抓住课堂上学生容易犯错的地方,加以强调。例如:本节课中,在求长方形的周长方法3里,关于(12+8)*2要不要加括号,同学们的意见产生了分歧,这是蔡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不加括号,求出来的是什么?让学生了解正确的做法,从而避免以后的学习中出现类似的错误。
长方形正方形和圆教师说课说课稿【第六篇】
聆听了唐老师执教的《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本节课结构严谨、层次清楚,体现了教学结构合理化、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方法多样化、师生关系民主化等全新的教育理念。下面我就对唐老师的这节课作一个简单评析,我认为本节课有以下六大亮点:
本节课张师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旧知复习,引出新课;动手操作——大胆猜想;合作探究——验证猜想;实践应用——达成目标。整堂课让学生亲身经历了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注重培养学生操作、猜想、验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反映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之间的相互作用,顺利达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课标》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形象直观的数学学习活动。”本节课的学习活动都是围绕学生的现实生活展开的,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如:在引出新课环节,唐老师用学生最熟悉的课桌、操场等生活实物导入,引出了一个数学问题:要寻找一种更简便的方法来计算面积,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再如:在练习中,老师设计了计算课桌的面积、篮球场的面积等,使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有机交融,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节课唐老师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例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唐老师让学生想一想、摆一摆、算一算、说一说,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课标》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在学生探索长方形面积的过程中,唐师多次设计了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例如让学生通过画一画、摆一摆求出长方形的面积,使他们得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的初步结论。而后,教师马上又问:是不是所有的长方形面积都可用长乘宽来计算呢?又请同学们小组合作任取几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不同的长方形,边操作边填表,让学生在操作中,独立去探索、发现、验证,从而推导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中发展自我。
唐老师制作的精彩多媒体课件,色彩明快,和谐自然,变静为动,令学生耳目一新。在教学中唐老师适时运用,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突破了教学重点难点,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教学用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正方形面积公式时,用课件形象直观地演示有长方形转化成正方形的过程,使学生一目了然,很快计算出正方形的面积。
唐老师的这节课的练习设计涵盖基础练习、应用练习、综合练习和拓展练习四个层次,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拓展延伸部分突出学生对解决问题策略的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同时满足了学有余力学生的需求,实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基本理念。
教学是一门不完美的艺术,每一节课都很难做到“踏雪无痕”,多多少少会留下一些遗憾。例如:
1、在教学评价方式上略显单一,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较少,没有学生自评和生生互评。
2、动手操做环节可让学生用小的正方形摆到大的长方形纸上,把复杂的操作转化成简单的操作,即易懂又能轻巧的突破难点。
总之,本节课唐老师贯穿了“猜想—实验—验证—概括”的教学思路。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学习方法,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体现了“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这一新的教学价值观。
长方形正方形和圆教师说课说课稿【第七篇】
1、教材内容分析:
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在此基础上继续学习这两种平面图形,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内容、线索,并明确活动的目的。要求学生通过数、折、量、比等方法,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初步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空间观念和交流能力。
2、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感受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判断一个图形或物体的某一个面是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2)通过观察、测量、比较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3、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特征。教学难点:正方形和长方形特征的归纳总结。
素质教育的要求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根据小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以及本节课的内容特征,我采取多种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起学生积极思维的动机,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去学习。我设计了小信鸽送信遇到难题,请小朋友帮帮他。让学生产生迫不及待地要求获取新知的情感。
(2)实践参与,促进知识能力均衡发展通过操作、实验等方式,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引导学生比较、分析、猜测,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操作是一个手、眼、脑等多种器官协作的活动。我请学生利用手中的材料,动脑筋,想办法研究长方形边和角的特征。在这个过程中,手的活动促使了脑的发展,脑使手的动作更加灵活,而手脑并用能使人的思维得到均衡发展。
在合理选择教法的同时,要注重学生学法的指导使学生不仅学会,还要会学,本节指导学生以下几种学法:
1、在“自主探究”中学习数学。
“探究”是新课改的一个主题词,所谓探究,是对问题做出猜想、假设、预测、收集数据、证明的过程。这是一个活动过程也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对儿童的发展来说是最重要的。从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掌握到根据特征来判断长方形和正方形,正是一个不断探索实践的过程,所以“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是很适合的。在本节课中,我引导学生利用手中材料中的一种或几种,动脑筋,想办法,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边和角的特点以及长方形与正方形之间共同点与不同点等等,内容一步一步推进,使学生逐步掌握了探究这类问题的一些方法。
2、在主动“触摸”中学习数学。
让学生多实践、多操作,在此基础上去感悟知识,主动获取知识。这是本节课的一大特点。在教学中多次让学生运用数一数、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等方法发现长方形边和角的特征。让学生在“触摸”中掌握知识,学会学习方法,领悟知识内在的奥秘,更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内驱力。
3、在“合作交流”中学习数学。
学习数学的过程不只是计算的过程,还要能够在推理、思考的过程中学会交流,进行体验。课中我安排学生6人一组,想出能证明长方形边和角特征的办法,活动后让学生及时反馈自己的发现,表述自己独到的见解。交流是信息共享的过程,也是尝试的过程,通过合作交流,学生互相帮助,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探索新知;互相取长补短,有利于提高学习的效果,和他们的积极主动性。
根据上面的分析,结合本班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年龄特征,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分以下几个环节进行:
(一)创设情境。
1、老师出示多媒体:“请小朋友们来看!勤劳的小信鸽准备将这些信送到哪儿去呢?哪些信送到长方形的家?哪些信送到正方形的家?6号信呢?小信鸽多着急呀!为什么既不是长方形也不是正方形?学习了今天这节课,大家就明白了!”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从学生喜欢的情景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急于探索的情感。
2、举例:“小朋友们,我们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是长方形?哪些物体的表面又是正方形的呢?”
通过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让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二)探索特征。
探究长方形的特征:老师拿出长方形和正方形,让学生们猜猜它们有什么特点。同桌交流后,学生自由发言,进行反馈。
长方形正方形和圆教师说课说课稿【第八篇】
在小学阶段分别安排了物体与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其他平面图形、立体图形等内容。
本节课是学生学习并了解平面图形计算的第一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周长的意义及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对问题的探究,让学生在经历数学化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的合理性与价值,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应用意识,为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我拟订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利用这些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探究计算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精神,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并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的难点:是理解长方形周长的最优化计算方法。
(四)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卡片、尺子。
二、教法与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活动有这样的要求:教师应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从学生感兴趣的事出发,创设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小组合作,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相互交流。通过开展小组合作交流的活动,完善自己的想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三、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四个环节:创设情景,设疑激趣;小组合作,探索新知;联系生活,解决问题;课堂总结,课后延伸。
(一)创设情景,设疑激趣。
在动物王国里,有对有趣的好朋友。它们是蜗牛先生和蚂蚁xxx。它们俩都很喜欢散步。蜗牛和蚂蚁每天分别沿着这个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卡片走一圈。有一天,它们却吵了起来,吵什么呢,原来,它们俩都说自己每天走的路程比对方长。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板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设计思路:我从生动的故事情境引入,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景,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小组合作,探索新知。
1、想一想:我们要计算两个图形的周长,要知道些什么?怎样才能知道?在小组里交流。
2、量一量:小组合作,动手量出计算这两个图形所需要的数据。
3、议一议:小组讨论,有了这些数据,该怎样计算这两个图形的周长。
4、算一算:独立计算这两个图形的周长,并在小组里交流。
5、说一说:把自己的算法跟全班的同学说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