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教育学习总结汇总4篇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范文“继续教育学习总结汇总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继续教育学习总结【第一篇】
(1)教育理念和办学思路相对保守目前,我国的继续教育侧重学历教育。从教育对象来看,招生对象以普通高考落榜生为主,忽视了为不同层次、不同来源受教育者提供服务多样性的要求。(2)人才培养普教化现象严重我国继续教育的管理模式效仿全日制普通本科生教育,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到教师配备都没有凸显自身优势的特色。(3)继续教育优势资源短缺继续教育一般附属于普通高校,因为没有形成相应的保障机制和完善的管理策略,导致师资、教学设备、实习场地等资源缺乏。
2构建完善的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
继续教育应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培养方案,改革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以工作岗位需要的能力和基本素质为主线,制定合理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突出职业和岗位的针对性与应用性,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个人发展的需要。
更新继续教育理念《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对继续教育提出了纲领性的指导意见,《纲要》指出,“成人教育是传统学校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的一种新型教育制度,对不断提高全民族素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要本着学用结合、按需施教的原则,重视从业人员的知识更新,提高广大从业人员的思想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既然明确了继续教育的发展方向,教育机构、教师应更新对继续教育观念,认识到实施继续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的系统教育模式,是引导学习者在运用已有知识、技能的基础上,继续更新知识提高技能的能力型教育。它关乎国民整体素质的提升。
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继续教育的特色就在于多样灵活。学习者可以灵活地随时随地的学习,而办学层次也可根据学习者层次的不同呈现多样性。因此继续教育的培养模式也应该是多元化的,它可以与社区教育等多种其它教育类型结合,发挥灵活的教育特色,创新终身教育制度建设。比如,实行学分制,建立学分银行,允许学习者跨专业选课,对学习者进行有弹性的教学管理制度,使学习者根据需求灵活方便地安排选择学习时段、方式和科目。办学单位还可以建立多元开放的继续教育服务体系,既能提供学历教育,又能提供职业培训,还能开展兴趣教育、文化教育等多样化多层次终身教育培训。
优化课程建设体系从课程设计、教学实践环节等方面优化继续教育的课程体系,整合课程门类、构筑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使之与灵活多元的教学模式相适应。完善毕业设计(论文)有关管理规定,明确指导思想、过程要求、格式要求、评分要求、组织管理等,促使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使学习者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使本人能力得到真正的提升。从本质而言,继续教育是一种有效提供更新知识技能的最具活力和潜能的社会教育体系,是终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从其服务对象和射范围来看,具有明显的区域性。以辽宁省经济发展的特点来看,中小企业是辽宁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因素之一。继续教育课程建设中如能搞好新课程开发,多考虑中小企业用人需求,构建多样化的符合我省中小企业行业特征与需求的课程体系是我省继续教育改革的重之重。
改革考核制度继续教育应建立以能力测评为主的考试制度,将常规的考试与技能测评相结合。针对学习者不同的学习需求采用多种考核形式。比如对基础知识的考核,侧重考查学习者的接受李杰程度,对专业技能的考核则侧重考查学习者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采取笔试、实操的方式考核也可以进行论文或设计答辩的方式考核,无论何种方式内容都应在促进学习者掌握实际能力、独立思考以及创新性上有所体现。由于继续教育项目的市场化特征,所以市场的认可程度和社会的评价标准以及他们有价值的反馈意见都是评价学习目的实现与否的重要依据。因此继续教育考核时,还可以根据学习目的进行总结性评分与形成性评分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通过形成性评分来评价学习者学习目的内在教学质量是否实现;通过总结性评分来评价外部实际成果是否达到学习目的。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队伍建设也是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关键的一环。培养高技能应用性的人才离不开实践能力强、教学水平高教师队伍。继续教育办学过程中可以从改变学校师资结构和教师的知识结构入手,打造适合继续教育的专业师资队伍。比如聘请企业有经验的员工担任专兼职教师,或委派教师到企业现场参加不少于两月的实习,委派教师参加各种新技术研讨会议,与科研院所交流等各种措施来提高师资队伍的实践水平。
继续教育学习总结【第二篇】
近十年来,我国旅游业飞速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体系日渐完善,旅游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2015年,我国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达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万亿元,旅游业生产总值万亿元,占GDP总量%,旅游直接和间接从业人数7911万人。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旅游人才的匮乏以及旅游教育供需矛盾的突出。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旅游人才总量不足、学历偏低、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有关数据显示,每年院校向社会输送的旅游专门人才远远不能满足旅游产业发展需要,很大比例的旅游从业人员接受专业教育培训不足,旅游企业普遍存在招工难、用工难问题。本文从分析旅游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入手,结合我国继续教育现有体制,提出关于旅游从业人员继续教育机制创新的思路与对策。为了便于分析研究,本文所称之旅游从业人员泛指在旅游行业工作的一线服务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经营管理人员以及旅游行政管理干部,旅游研究人员不在本研究范围之内。
一、我国旅游从业人员继续教育现状
(一)我国旅游从业人员岗位培训现状
在我国,旅游从业人员岗位培训一般包括资格类培训、技术等级类培训和适应性培训。培训组织者一般为旅游企事业单位和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从业人员参与培训的形式包括两种:一是单位内部组织培训,以入职条件或者工作任务免费参加培训;二是为了进入旅游行业或者获得某种等级资格,自筹经费参加有关教育机构组织的培训。
国家旅游局公布的有关数据显示,2015年旅游行业从业人员岗位培训万人次。其中,资格类培训万人次,技术等级类培训万人次,适应性培训万人次,适应性培训占培训总人次近80%。同样,不同类型的旅游企业培训人次也存在较大差异,旅游饭店从业人员岗位培训达到万人次,占培训总人次60%以上,旅游社、旅游景区、旅游车船公司以及旅游行业管理人员培训规模相对较小。此外,不同职务级别的从业人员培训人次也存在较大差异,一线服务人员培训达到万人次,占培训总人次近70%。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旅游从业人员岗位培训类型比较单一,行业内的资格认证体系尚待完善,从业人员入职以后的技术提升受重视程度不够。此外,旅游饭店企业相对来说具备较为完善的培训体系,旅行社以导游资格类培训为主,旅游景区、旅游车船公司以及旅游行业管理人员对岗位培训的重视程度较低。另外,在旅游企事业单位以及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专业技术人员以及中层管理人员培训人次相对较少,受重视程度不够。
此外,笔者在与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旅游酒店以及旅游餐饮类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交谈中发现,企业对从业人员的培训有专门经费投入,培训是人力资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长期持续、有层次、系统的培训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单靠企业的力量难以完成。
(二)我国旅游从业人员成人学历教育现状
我国旅游从业人员继续教育还包括成人学历教育。目前,我国成人学历教育有四种类型:成人高考、高校网络教育、自考、开放教育。成人学历教育的学习形式为业余学习。旅游从业人员自筹经费参与学习的比例较大,部分旅游企业对员工给予经济支持。
国家旅游局公布的有关数据显示,2015年旅游行业从业人员学历教育34万人。其中,中等教育万人,高等教育万人。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成人学历教育与岗位培训规模形成鲜明对比。旅游从业人员在工作以后实际提升学历的人数所占比例非常小。同时,企业对于旅游从业人员学历提升的重视程度以及实际投入相对较少。
二、我国旅游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创新的必要性
(一)我国旅游从业人员继续教育需求调研
为了了解旅游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需求,笔者于2016年4月向某知名旅游培训中心参训人员以及旅游酒店、餐饮企业、旅游交通企业从业人员发放问卷共计210份,收回有效问卷202份。近70%的受访者学历在大专或者大专以下,约63%在年龄在25岁以下,约59%从业年限在3年以内,受访者主要为旅行社、酒店、餐饮企业以及旅游交通企业从业人员。
在被问及是否愿意提升学历时,约86%的受访者表示愿意或者非常愿意;在被问及产生提升学历想法的动因时,约51%的受访者表示来自工作晋升或职称评定等刚性需求,约17%的受访者表示来自转行的需要;在被问及最喜欢的学习方式时,约71%的受访者表示喜欢网络学习和线下辅导相结合的学习方式,约45%的受访者更喜欢“以线下面授为主,同时有配套的网络课程”,约26%的受访者更喜欢“以网络学习为主,一学期参加几次线下辅导”,约20%的受访者喜欢 “全部面授”; 在被问及学习或培训的重点时,“专业技能或服务技能”被选择的频率最多,占约82%,其次为外语应用、管理技能和理论知识。
调查结果初步显示:旅游从业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的意愿明显,对于学历教育的需求明显存在,而参与学习的动因主要来自外部环境,表现出明显的刚性特征。另外,对于学习方式的选择,旅游从业人员也表现出对于面授的偏好,但是网络学习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和新型学习模式,也被广泛认可。从继续教育的内容结构上来看,旅游从业人员表现出明显的务实倾向,认为技能类教育培训仍然是重点。
(二)我国旅游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旅游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形式以业余学习为主,分为岗位培训和成人学历教育。继续教育的举办者以企业为主,院校的参与度不高,院校与行业企业在继续教育领域的合作不够深入,笔者认为,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规模有限,不能满足产业发展需要。2015年,我国旅游直接和间接从业人数7911万人,但旅游从业人员继续教育总量仅为万人次。因此,教育培训供给存在很大缺口。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旅游从业人员继续教育需求旺盛。一方面,我国旅游从业人员存在年龄小、学历低、职业生涯短暂、流动性强等特点,已经对旅游产业的发展形成了不利影响;另一方面,从笔者发起的问卷调查结果来看,多数旅游从业人员主观上存在接受继续教育的强烈意愿。因此,加大力度,扩大旅游从业人员继续教育规模,对于促进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培养目标不明晰,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不能满足产业发展需要。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特征明显,职业生涯短暂。有关数据显示,旅游企业员工流失率比其它企业员工流失率平均高10-20%。旅游企业在组织岗位培训时,缺乏整体系统的规划,培养目标不明晰,把注意力集中在员工技能培训上,缺乏“分层递进”的人才梯队培养思路。基层员工缺乏上升空间,中层管理者的教育培训不足。另外,院校提供的成人学历教育与职业院校、普通本科院校在培养目标上大同小异。总的来看,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不能满足产业发展需要。
3.培养内容和方式过时,不能调动学习积极性以及解决工学矛盾。目前,很多旅游企业对从业人员的岗位培训内容陈旧,缺乏创新手段和激励机制,员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有限。此外,旅游管理类成人学历教育由于规模不大,有关部门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充分意识到学历教育对于提高从业人员基本素质的重要性,培养内容和方式缺乏针对性,对从业人员缺乏吸引力,也不能充分解决旅游从业人员普遍存在的工学矛盾问题。
三、我国旅游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创新思路
(一)理念创新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我国,尚未建立旅游从业人员继续教育的完善机制。笔者认为,要想突破现状,解决旅游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理念创新应该先行。目前,旅游企事业单位、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以及旅游行业组织和各类院校在面向从业人员组织继续教育活动以及提供继续教育服务的时候互动和联系较少。旅游从业人员继续教育缺乏整体的设计。旅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的提升,紧靠单方力量是不够的,因此,突破传统的教育培训观念,积极探索建立政府主导、行业指导、院校主办、企业参与的立体化继续教育体系,是实现旅游从业人员继续教育机制创新的首要环节。
(二)内容创新
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多数从业人员在培训内容的选择上,关注最多的为“专业技能和服务技能”。同样,从国家旅游局公布的数据来看,也以面向一线工作人员的技能培训为主。但是,在旅游业界看,从业人员的服务技能与素质仍然饱受诟病。究其原因,传统的培训较为重视知识和经验的传授,而较为忽视从业人员“软性技能”的培养,比如沟通技巧、应变能力、营销技能等。此外,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新技术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培训内容应吐故纳新,与产业发展的新形态紧密结合。因此,重视“软性技能”的培养以及与产业新形态的融合是旅游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内容创新的重要方面。
(三)方式创新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旅游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以往的培训方式对时间、空间的使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符合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特征。笔者在旅游从业人员继续教育需求调研中发现,尽管从业人员更认同面授的教育培训形式,但对于网络学习也表现出相当的认可度,两者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更受欢迎。因此,教育组织者和提供者应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针对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特征,打造在线学习以及移动学习平台,使面向旅游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打破时空界限,实现时时、处处、人人可学。
(四)体系创新
继续教育学习总结【第三篇】
关键词:继续教育;发展历程;发展趋势
继续教育自1944年英国《巴福勒法案》被规定为“法定的公共教育制度的组成部分”以来,在世界范围内,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都得以迅猛发展,取得丰硕成果。但是人们对继续教育的概念并没有作出完全一致的理解。不过从《巴福勒法案》规定内容来看,继续教育是法定的组成部分之一,即: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继续教育三个相互衔接的阶段之一。从中不难看出,继续教育是相对“初始教育”而言的,所谓“初始教育”(Initial Education)就是基础,是起始点。而继续教育则是“初始教育”的延伸、补充、扩大和发展。①
一、我国继续教育思想的萌芽阶段
现代的继续教育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更新周期愈来愈短、生产技术对劳动者的教育程度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形下提出的,并作为一种教育手段以法的形式固定下来。其实这种继续教育思想早在2000多年以前,子夏在其“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中就做了充分论述。他将“初始教育”以“学”代之,而“继续教育”则以“仕”表述,此乃“理同而事异”矣。“仕”是继“学”之后的另一种学习,是“学”的延续和升华;而“学”则是“仕”的开端和基础。子夏对“仕”与“学”关系的论述,充分体现了他对教育的全面理解,是其大教育观的具体表述,他以“仕”来指代入职后的教育,即:继续教育,并把它纳入他的教育体系之中。虽说他的“仕”与“学”不像我们今天那样分得十分细致而清楚,但这对2000多年以前的子夏来说已是难能可贵。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是孔子的高足,在孔子晚年整理古籍文献时已是其得力助手。子夏在以后的从政和教学生涯中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他20岁时就得到孔子的荐举“为莒父宰”。孔子逝世后,经过“心战”,最终放弃从政,退居家乡设官授徒,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他参与主持编纂《论语》,整理并传授《六经》,开创了诠释儒家经典的“章句”之学,被两汉经学家奉为经学鼻祖。不仅对荀子及其以后的儒家经学一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法家、墨家、道家等其他战国各家也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催生或助长作用。
子夏在西河设官授徒从事教育实践,长达六七十年之久。培养出魏文侯、魏成子、李悝、吴起、田方子、段干木、禽滑厘、公羊高、谷梁赤等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大批杰出人才,史称“教弟子三百人”。在战国初期其办学成就和影响是非常之大,无与伦比的。在教学实践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形成了独特的理论。毋庸置疑,子夏已成为继孔子之后的又一思想家和教育家。“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就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重要教育思想,继续教育理念意蕴其中。
子夏的继续教育思想异常丰富,并有其鲜明特点归纳起来有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学习时间的连续性。子夏在论述“学”与“仕”的关系时指出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在接受“初始教育”之后,还要继续努力学习。无论你是为官从政,还是步入社会,都要利用业余时间继续学习。第二,学习过程的阶段性。子夏将学习分为“学”与“仕”两个阶段,“学”是“仕”基础,“仕”是“学”的延伸。“学”与“仕”构成了一个人的整个学习过程,两者结合,相辅相成,互为补充,能使人不断学到新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第三,学习形式的多样性。子夏所说的“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这句话中,对学习的不同种类进行了划分,他把“初始教育”和“继续教育”两阶段中对陈述性知识的学习称作“学”,把两阶段中对程序性知识的学习称作“仕”。即使是同一个“学”在“仕而优则学”和“学而优则仕”中其意义也不完全相同,前者是指在继续教育阶段中的学习和自我修养,而后者指的是在初始教育阶段中的正规学习。
子夏的“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这句话中含有丰富的继续教育思想,在某种意义上说,它为后来继续教育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②
二、我国继续教育的探索阶段
(一)清末民初时期教育家思想家们自发进行的继续教育探索阶段
清末民初,由于社会变动,尤其是经过辛亥革命和五四新文化运动后,中国知识界在思想、学术方面十分活跃。他们从各自的立场出发,反映不同阶级和集团的要求,提出种种不同的主张。表现在教育层面上,则产生了不同的思想流派和各种教育思潮。主要有军国民教育思潮、义务教育思潮和平民教育思潮等。其中较引人注目的是平民教育思潮。各派教育家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农村教育改革实验,这些教育实验多是“期以教育之力改进农村生活,以立全社会革新之基”,③对农民进行职业教育和文化补习等。从根本上说这些多是对农民进行的继续教育探索。
1.黄炎培的继续教育探索。黄炎培是我国近现代一位著名的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教育家,是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倡始人。他于1917年成立中华职业教育社,“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为职业教育的总目的,在全国推行职业教育,创办职业学校,“为了帮助失学失业青年和提高就业工人、中下级公务员、店员、职员的文化水平和业务能力,中华职业教育社创办了为数众多的职业补习教育机构。”④黄炎培和他的同事们怀着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对当时脱离社会生活的传统教育进行改革,并对继续教育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尝试,取得了可喜成绩,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财富。
2.晏阳初的继续教育探索。晏阳初于1918年6月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之后投笔从戎,搭乘美国的军舰踏上赴欧的征程,到法国后为在法的华工当翻译,同时对他们进行识字教育。1920年回国后设立平民学校,在城市和农村推行识字教育。后来他认识到仅教会农民识字,取得求知识的工具而不能使他们有用这套工具的机会,对于农民是没有直接效用的。于是晏阳初又对平民的继续教育进行探索。他针对“成人年龄已长,事务较多,脑筋纷杂,记忆薄弱”这些特点采用“讲演、戏剧、展览、电影、音乐”等方式进行施教,认为这些“都是教育成人最好的办法”。⑤
3.梁漱溟的继续教育探索。梁漱溟是我国现代思想家和教育家,是乡村建设运动的倡导者。其“社会教育”是他乡村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在《社会本位的教育系统草案》一文中对“社会教育”(或民众教育或成人教育,也就是我们说的继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进行了具体论述。他认为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补救,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应形成完整合理统一的教育体系。他主张“教育宜放长及于成年乃至终身”,因为(1)现代生活日益繁复,人生所需学习者,随以倍增,卒非集中童年一期所得尽学,由此而教育延及成年;(2)
社会生活既繁密复杂,而儿童较远于社会生活,未及参加,在此种学习上以缺少直接经验,效率转低,势必延至成年而后可;(3)以现代文化进步社会变迁之速,若学习于早,过时即不适用,其势非时时不断以学之不可。⑥梁漱溟一生致力于乡村教育实践,由于历史等因素未能成功,但他对继续教育的探索对我们的影响却是深远的。
4.蔡元培的继续教育探索。1918年,当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著名民主革命家、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就积极倡导平民教育,在北京大学开办了“平民夜校”和“校役夜校”。这一举措不仅翻开了北京大学的继续教育史上的第一页,也首开了中国高等学校举办继续教育的历史先河。
(二)解放区进行的继续教育探索阶段
1927年12月,秋收起义部队(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砻市的龙江书院创办教导队。这个教导队的任务就是训练下级军官。当时,学员们没有教室,也没有宿舍。他们住在老百姓家里。晴天坐在门前的草地上听课。没有笔,就用树枝、碳条代替,没有纸就用地面、石板、石碑代替。经过短期培训后,学员们在各方面都有了提高,他们回去后便成了革命武装的骨干力量。⑦于是我们的党和军队便把这种经验继承下来,形成一种具有自己特色的继续教育方式,并对此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索,在武装部队以及解放区迅速推行,在极短的时间内,为当时的部队和解放区行政部门培养了大批人才,大大提高了部队指战员的整体素质和解放区工作人员的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也为解放区的劳苦大众提供了学习文化的机会和可能。
(三)建国初期的继续教育新探索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百业待举,如何使在职人员更好更快地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要求,成为当时我国建设的首要事务。1949年10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指出:“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普及教育,加强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注重技术教育,加强劳动者的业余教育和在职干部教育,给青年知识分子和旧知识分子以革命的政治教育,以应革命工作和国家建设工作的广泛需要。”⑧可见,新中国一成立就将“加强劳动者的业余教育和在职干部教育”摆上了议事日程。为了适应当时的形势要求,我们国家进行了新的继续教育方式探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继续教育方式:一是不脱产学习。建国之初事务繁忙、工作紧张,工作人员只有在业余时间才能接受教育。所以,就采取了不脱产学习的方式。实施机构为业余各级各类学校,教学形式有面授、函授、广播、电视等。早先在职进修是文化补习和技术补习的同义语,形式上也常常利用周日或夜校进行,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在职进修的内容也愈来愈广。逐渐出现了跨工种、跨行业、跨专业学习,并且依照个人不同情况选择修业内容、修业形式和专业方向等。二是脱产学习。不脱产学习的迅猛发展对脱产学习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了更快更好地让人们获取知识和技能,于是让其脱离工作岗位全身心地学习所选专业和方向。这说明一方面是我国的生产力飞速发展为人们提供了学习机会和可能,另一方面也说明当时我们国家急需大量有文化、有技术的建设人才。其主要表现为各种短、中、长期的集中培训。有单独个体脱产出去的,也有单位集体集中进行的。如“一些地区曾利用暑假组织中小学教师集训”。⑨这个时期的不脱产学习和脱产学习与我们今天所说的继续教育相比是形、质两方面都非常接近的,也可以说此时的继续教育是以不脱产学习和脱产学习这两种方式为代表的,是我们国家在继续教育方面的新探索。
三、我国继续教育的借鉴和发展阶段
国际继续教育活动迄今已有100多年历史,它肇始于美国,60年展到欧洲国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9年在墨西哥市发起并召开了第一次世界继续工程教育大会,其后于1983年在巴黎召开第二次会议,1986年在佛罗里达召开第三次会议,以及于1989年在我国召开第四次会议。我国清华大学张宪宏教授作为中国的唯一代表参加了第一次世界继续工程教育大会,继而参加了第二、第三次会议,并参与主持了第四次会议。其后,他首次在国内使用“继续工程教育”这一与国际相沟通的概念,并发表一系列文章对继续工程教育作进一步阐释,对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继续教育情况进行全方位介绍,也对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巴西、墨西哥等国家的继续教育情况进行分析,既总结了国外继续教育的成功经验,也分析了国外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均为我国的继续教育发展提供了借鉴。
(一)发达国家的继续教育借鉴
张宪宏教授多次发表文章对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继续工程教育经验与问题进行介绍和探讨,对我们的继续教育工作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1.美国等对继续工程教育非常重视。上一世纪,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范围内的生产竞争日益激烈,在美国工业界、教育界,人们提出“知识半衰期”问题,即为一位工程师最佳表现为30―40岁,40岁以后,非基础性的专业知识每过6-10年即失效1/2,对计算机一类高技术领域,其半衰期只有3年。这一问题引起美国业界的强烈反响,研究探讨之后,一致认为传统的一次性教育的方式已经远远不够,为了适应生产技术和科技发展的要求,对工业技术人员必须给予多次的、不断的直至终生的继续教育。1984年美国工业界用于教育方面的就达到400亿美元,相当于全美公、私立大学和学院的全部经费的2/3。接受各种教育的人数达800万之多,相当于全美大学和学院在校学生人数的总和。⑩由此可以看出美国对继续教育的重视程度。日本和德国也非常重视继续教育,不过他们两国的继续教育都是以公司办为主,尤其是在日本,在德国由公司主办的继续教育也要占其总数的70%-80%。[11]
2.美国的继续教育类型和手段。美国的继续教育类型主要有两种:一是短期培训班,是主要形式,参加的人数较多,约占90%~95%;另一类为在职工程师攻读较高学位(一般为硕士),以业余为主,参加这一类型学习的所占比例约为5%。[12]所设课程一般为三类:一是更新类型,这些课程多是当前大学中正开设的课程,但是老的工程技术人员并没有学过,或所学的内容已经陈旧过时;二是管理型,这类课程在校大学生并不学习,是工程技术人员实际工作中所急需的;三是发展型,属于高新型技术,是今后可能要使用的。美国的继续教育手段是多种多样的,除面对面讲授这种传统的方式以外,还有函授、刊授等。现在美国的继续教育越来越多的采用电化视听设备,这样做其覆盖面大、时间灵活、教育教学效果也好。当然他们也是走过了由低到高的过程:从面授、函授、电话逐步走向使用电视、录像、卫星等新技术进行教育教学,从而大大提高了其教育教学水平,促进了其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3.发达国家继续教育的政策与管理。美国联邦政府对整个继续教育事业的政策是支持而不是干涉,而
各州政府要按照美国宪法的规定对各自的继续教育行使直接管辖权。美国联邦政府对继续教育的支持和领导,对不同行业采用不同的政策和策略。第一,联邦政府对继续教育的支持主要表现在税收政策上,即允许各公司的教育费列入成本,免于征税,从而鼓励公司兴办教育事业。美国国防部对自己的合同大学、合同公司用捐赠设备和经费的方式给予支持;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对继续教育的研究项目给予承认并发放基金。美国各州政府对继续教育的管理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给予投资,二是对继续教育的课程设置发出指令,要求其为本州的经济发展或为解决本州存在的技术等问题发挥作用,还要对继续教育课程进行一定评审。第二,给予大学经办继续教育的自,继续教育对政府来说是一种投资,是社会生产的一部分,也会创造利润,所以对大学举办继续教育一般不给以经济上的支持,就是给也是很小的。因此,美国大学办继续教育原则上是自负盈亏,所以,他们是否办、怎样办、开什么课程,多是根据市场的需求而定。第三,美国政府对农业科学的继续教育资助比之工业要宽厚得多,而且组织系统颇有特点,美国各州的州立大学、土地赠予学院承担着对农业生产的指导作用,大学的农学院均在本州各县设立“农业顾问”,进行科技推广和对农民及其家庭的教育工作。这些县农技顾问、专家组成员等要定期到大学轮训进修。作为公职人员,他们的费用由推广所及大学承担。第四,美国政府对医生的继续教育办法又有所不同。美国的医生是高收入的职业,相对而言,要成为一名医生是比较困难的。从事医生职业要大学四年本科毕业后,再读四年博士学位,之后再实习2-5年,才能成为一个有执照的正式医生。美国对医生的继续教育有严格的硬性规定,即每年必须进修25个小时以上,进修的内容必须是有关治疗的,而不是一般理论或未来发展等内容。举办继续教育的机构必须经各州审查委员会批准,一般只能是著名大学的医学院,学费由医生本人承担。第五,高等学校教师和科研人员的继续教育与其他职业也有不同要求。对这些人员主要是通过硕士、博士学位;其次是开展科学研究、教学实践、咨询服务;再者就是采用学衔制,通过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的提升进行筛选以保持各层次人员的质量。因此,高校教师并没有狭义的继续教育的规定。第六,美国对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有一套管理办法。国家科学基金会要提供专款,专题研究“如何改进中学教学质量”等,对教师的业务水平有着具体要求。
日本的继续教育多是由公司自己主办,这是由日本封闭式人事制度所决定。日本公司的雇员基本上是终身雇佣,这种终身雇佣制度有力地推动了日本公司对自己工程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以日立公司为例,新雇员一入公司就要接受两周的脱产训练,介绍公司的基本情况、经营的规定和条例;对大学毕业生和硕士生还要求制定一个两年的培训计划,内容主要是在职训练,另外还有2~3个月的听课,8个月的实际训练。此外,“新雇员计算机工程教育课”是在职员工的必修课,包括有关微机处理工程的相应软硬件技术以及编写高质量计算机程序课等。以上这些是日立公司的终身教育的起始阶段。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在职培训。日立设有4个教育学院,提供一些专门课程,一些是专门发展科目,一些是综合工程发展项目,是深化的工程课,这是为将来培养研究领域的骨干工程师所设置的课程。
日本电气公司的做法也值得我们借鉴,他们在厂内设博士班和硕士班,两者都是一年的期限,博士班的学生是已有大学学位的高级工程师,已经有了研究课题,再听一些讨论课程,然后用半年的时间完成论文,而且是一班一个课题,每课题10个学生,论文完成后按规定手续进行答辩授予学位。硕士班的学生一般是有大学学位的初级工程师,学习五门课程,大约听课300小时,每班40个学生。[13]这种教育方式是工作与学习相结合、研究与生产相结合,真正形成了科研、学习、生产的有机统一体。
(二)发展中国家的继续教育借鉴
张宪宏教授对第三世界国家继续教育也作了介绍,与发达国家的情况相比,第三世界国家由于工业、企业界的力量较弱,科学水平较低,所以,工、企业界很少承办其继续教育。如印度、巴西、墨西哥、尼日利亚、泰国等,这些国家的继续教育虽有一定程度的开展,但是多由高等院校承办,尽管工业界认为高等院校讲的课程主要是偏重理论,结合工业的实际则较差,但是他们自己又没能力解决这些问题。以印度为例,80年代后期在总结以前教训的基础上,加强继续教育并取得一些成就:1.大学教育与继续教育同时抓。印度80年代以前,只注重设备、技术引进,忽视了通过教育进行人才的培养,虽说印度每年也能培养大量大学毕业生,但由于大学师资水平低、课程陈旧、设备缺少而落后,培养出的人才大多学非所用甚至不合格。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印度教育部大力推行大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和企业界的工程师的继续教育。2.重视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培养。“全印度技术委员会”也设立了全日的、半日的、数日的等各种长短课程以供在职的工程师和技术员学习,这些都侧重于知识更新和技能训练而不是给文凭或学位。据印度工程教育协会统计,印度共有正式工程师33.2万人,3~5年的继续教育情况是每年开课630门,参加学习的为12000人,约占总数的3.9%。[11]印度的这些做法极大地促进了继续教育的发展,为其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我国继续教育的迅猛发展
1.农村的继续教育发展。1983年9月至10月,教育部在无锡、乌鲁木齐、太原三市分别召开华东中南、西北西南、华北东北三个片的农民教育座谈会。总结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民教育的恢复和发展。1983年办学面,大队(村)为20%~60%;公社(乡)为40%~80%;县农民中等专业(技术)学校有400多所;参加学习的农民达2491.9万人,比1979年增加了235.3万人。其中参加技术学习的有1479.8万人,比1979年增长9.7倍。[15]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后,农村急需科学技术,急需大批扎根于农村的各类乡土人才和专业生产能手。广大农民也急需提高自己的文化技术素质,发展商品生产,脱贫致富。在这种形势下,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应运而生,据统计,1987年全国有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简称乡农校)29000所,在校生1800多万人。[16]进入90年代后,全国有教育部门举办的县级继续教育培训中心1605所;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41.8万多所。有2800多万青壮年农民、农村基层干部、农民技术员和乡镇企业职工接受了各种政治、文化、技术教育。农村的继续教育在坚持“科教兴农”、提高广大农村劳动者素质、振兴农村经济、促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等多方面取得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17]
2.职工、干部的继续教育发展。为了进一步发展
职工、干部的继续教育,国务院转发了教育部《关于举办职工中等专业学校的试行办法》,此办法对办学形式、专业设置、教学计划的制定(或审定)和举办学校的审批手续以及学生的待遇等都做了具体规定。1982年5月,全国各地区、各部门根据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举办职工、农民高等院校审批程序的暂行规定》的精神和教育部《关于职工大学和职工业余大学建校审批工作及毕业生学历等若干问题的意见》对所辖区域的此类大学进行审批、复查。截至1982年底,820所学校被批准,在校生达14.27万人。为了更进一步加强职工、干部的继续教育,1987年,国务院批转《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开展岗位培训作为成人教育的重点”,于是,各省市积极进行试点,并取得了初步成效,到1989年底,据对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统计,参加各种学习培训的职工共有2982.8万人,其中接受岗位培训的职工为2480.6万人,占参加学习职工总数的83.2%。岗位培训在某种程度上克服了以前学用脱节的弊端,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素质,直接有效地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此试点的基础上,教育部、人事部、劳动部、国家体改委等部门,于1989年底共同制定并印发了《关于开展岗位培训若干问题的意见》。[18]该文件的颁发对职工、干部的继续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据统计,1996年全国各类职工参加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的达4374万人,其中干部参加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的人数达1282万人,[19]鉴于以上情况,我们不难看出全国职工、干部的继续教育发展迅猛。
3.为继续教育服务的各类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继续教育的迅猛发展为各级各类学校发展提供了发展机遇,各级各类成人高校如雨后春笋般得以迅速发展,1983年教育部已审定300多所高等学校举办函授部和夜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1979年成立后得到了快速发展,在校生人数,由1981年的268026人,1984年达到663317人。到80年代末,中央电大发展的规模与速度异常惊人,在国际上产生了很大影响。为了满足继续教育发展的需要,1981年,我国还建立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截止到1996年底自考累计毕业生167.8万人。[20]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输送了大量合格人才。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考试制度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欢迎。它在今后的继续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仍将发挥其独特的社会作用。
4.大学后继续教育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科学技术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竞争机制的形成,社会对继续教育的需求更加迫切。国务院1987年6月23日在批转《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开展大学后继续教育,对于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我国新技术、高技术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管理水平,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为了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大学后继续教育制度,1987年12月15日,国家教委、国家科委、国家经委、劳动人事部、财政部、中国科协等部门联合了《关于开展大学后继续教育的暂行规定》,其内容涉及大学后继续教育的对象、任务以及接受继续教育者的权利和义务,还涉及大学后继续教育的形式和保障措施等。[21]《规定》的颁发不仅为大学后继续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我国整体继续教育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四、我国继续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继续教育社会化。继续教育社会化一是表现在继续教育办学的方式上,教育与企业沟通日趋频繁、学校与社会融合日趋明显,继续教育办学方式势必社会化。二是表现在管理上,各界各部门已将提高本行业的从业人员素质和能力水平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所以,无论长期学习或是短期培训,都不可能统一到教育部门下管理,它必将由国家各部委,以及各级各类政府部门、工矿企业、私营业者等自主举办与管理。
(二)继续教育终身化。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知识、技术更新的速度愈来愈快,人们对继续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也越来越深化。如果以前人们参加继续教育只是为了获取就业机会、更换工作岗位、晋级晋升,或者说是为了文化品味、素养的提升的话,那么将来参加继续教育会是为自己的专业知识、技术水平不断提升,而进行岗上学习、在职进修,直到退休或生命结束,也就是说继续教育将融入到终身教育体系之中。
(三)继续教育信息化。现代信息化不断加强,网络技术日趋成熟,这为继续教育的教育教学手段、方式的革新提供了前提。现代电信为远程教育提供了支持,网络技术将为远程教育教学互动提供可能,教师与学员不仅能随时沟通、交流,而且还能做到资源共享、信息共享,这样继续教育的成本就会大大降低,继续教育的效率效益就会提高,继续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规模也将不断加快。
(四)继续教育多样化。由于参加继续教育学习的人员均为成年人,他们文化背景、受教育成度、性格、习惯、兴趣爱好差异很大,专业、职业、学科、行业多种多样,居住地点分散、学习时间难以集中等,为了适应成人这些特点,继续教育必将朝着多规格、多内容、多层次、多形式方向发展。[22]
(五)继续教育法律化。为确保继续教育有序进行,我们必须将继续教育法律化,在这方面我们可借鉴德国等一些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以德国为例,德国就继续教育颁布了《劳动促进法》、《职业教育法》、《企业宪法》、《教育假期法》、《高校总体法》、《函授保护法》以及《公务员法》等,除这些立法以外,各州还有成人继续教育条例,许多州已把继续教育列入宪法。《劳动促进法》不仅规定了职业培训的条件,还规定了职业继续培训的经费来源以及参加继续教育人员福利待遇等等;《教育假期法》规定了参加脱产进修的具体内容以及所享受的权利等;具体细则还有像《带薪教育假期的公约与建议》对教育假进行界定:是指受雇佣的人为教育目的而请求假期的个人权利,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脱离工作参加学习,二是不会失去工作。尤其值得我们借鉴的是德国各州继续教育和《成人教育法》对继续教育设施的公共资助和不同承担者之间协调的规定;还有北莱茵州的《继续教育法》还规定了向居民提供全面进修的发展计划。[23]德国这些成功做法均可为我们正处于发展中的继续教育提供借鉴。
注释:
①张维.世界成人教育概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0,269.
②参见宋一梅.子夏“学”“仕”相结合的继续教育思想探微[J].继续教育研究,2005,(6)9-11.
③熊明安.中华民国教育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166.
④毛礼锐,沈灌群.中国教育通史(第五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529.
⑤宴阳初.宴阳初文集(詹一之编)[M].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25.
⑥参见宋恩荣.梁漱溟教育文集[M].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98-100.
⑦皇甫束玉,宋荐戈,龚守静.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纪事(1927.8-1949.9)[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9,8.
⑧,⑨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4,402.
⑩,[11],[12]张宪宏.美国继续工程教育[J].继续教育.1988(1).
[13],[14]张宪宏.继续工程教育的经验与问题[J].继续教育,1987(1)
[15]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82-84年)[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6,248.
[16]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88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268.
[17]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91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266.
[18]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90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29.
[19][20]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97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232,236.
[21]参见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88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270-271.
继续教育学习总结【第四篇】
一、提高认识,加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通过师德培训,重温教师誓词,使我认识到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容易,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注重细节,充满师爱,从细微处入手,充分了解、关爱每一个学生。学习一些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后,更加坚定了我从事教育事业的信心和决心。时代在不断的进步、发展,对教师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提高个个人教学水平,我认真学习新课标,领悟新课标精神,努力做好教学工作,保质保量完成教学工作。本学年,我认真的备课、编写教案,设计适应学生的教学方法,开展的有效的教学。在教学中我把学生放在首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丰富专业知识,加强业务学习
1、加强专业能力的培养,促进知识结构发展,具备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手段。我利用课余时间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开展同伴互助活动,多听课,学习经验丰富的教师先进之处,运用于教学。
2、观摩、讨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和教学水平。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研究教育教学方法,开展听课评课活动,以此提高教研能力。认真参加县级、校级教研活动,多听课,多学习。
3、反思。反思是教师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本人结合平时的教学,找出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由此产生的教育后果,在实践中形成反思。只有通过不断的反思,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教学能力有所提高。
上一篇:年终的(述职报告)【精选4篇】
下一篇:食品安全工作总结范文精编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