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厌学调查报告(精彩5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学生厌学调查报告(精彩5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学生厌学调查报告【第一篇】
什么原因使得学生在十二年寒窗苦读后变得不爱学习?采访中学生家长刘女士激动地说,她的儿子从小学、中学到高中都很优秀,高考的分数也不低,家里怎么也想不到,到了大学,他竟会变成这个样,还要被退学!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导致大学生"厌学症"的原因主要分为学生自身因素和外部因素两大类。
一是一些学生起点低、基础差。林峰认为,近年来高校大幅扩招,但与此同时,学生的质量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差距。这种情况下,虽然一部分学生能够进入大学校门,但少了外部压力与补课等辅助手段的他们必然学习吃力,甚至一蹶不振。
二是一些学生心态浮躁、目光短浅。经历了"头悬梁、锥刺骨"的高考阶段,许多学生以为一走进大学校园就万事大吉,于是开始吃喝玩乐、得过且过,没有好好的调整心态,也缺乏积极的学习态度,最后一发不可收拾。
三是对自己所学专业没有兴趣。中国人才交流协会副秘书长、沈阳市人才中心主任孟庆伟表示,一些大学生所读专业并非自己喜好,而由家长或学校包办填志愿,有调查显示,学生自初中开始,学习的原动力来自家长的就占到了三分之二还多,家长急于让孩子弥补自己没上过大学的遗憾,这就导致学生产生一种逆反心理,即便有余力学习也不愿好好去学。一项调查显示,在一些高校,因不喜欢所学专业而厌学的学生比例竟高达40%!专家认为,厌学已成为大学生的群体现象,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
山东一所高校的小刘高中毕业按照父母的意志填报了财务专业,可是他自幼喜欢文学,向往当一名新闻记者,枯燥的数字常常令他不知所云。在这种状态下,大学生活味同嚼蜡,而要换一个自己喜欢的专业,又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小刘只能对记者发出一句与年龄极为不符的感叹:"一失足成千古恨啊!"。
一是学校教育教学方式不当。孟庆伟认为,学生厌学与学校的教学方法、教师素质、教材质量均有一定关系。高校扩招后,教师、图书馆、实验室等有限的教育资源被迅速稀释,几百人同时上课、一学期没有点名、提问,教师上课照本宣科,考试前圈重点、划范围,考题出得越来越简单,这就导致学生屡屡逃课。此外,一些高校的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严重滞后,在一些高校,什么专业火就开设什么专业,windows广泛应用时,还在天天讲dos操作系统,机械专业没有实践课,经济类的课堂上讲的是多年前的案例……这种情况下,学生不愿在课堂里"耗时间",宁可逃课去学外语、学开车。
二是就业压力使大学生产生畏惧心理。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学校学到的大量知识在毕业后不能得到应用,这不仅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劲头,也让一些学生对未来充满畏惧感。一些学生自嘲说,大学生到处都是,有什么用?还不如民工。这些学生一味自艾自叹,甚而消极失望,自暴自弃,产生极度厌学情绪。
三是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金钱万能、读书无用"的观点在学生中仍有一定市场,山东一所高校中文系的小李颇有商业头脑,去年他给一家公司代理校园手机卡,抓住大一新生入学的机会,手下招集了20多人,发了一笔小财。小李说,现在就算好好学习将来也未必能找到好工作,还不如抓紧时间多交一些朋友,掌握一些"经商之道"。一些大学生表示,现在找工作都要凭"关系",走"后门",否则学习再好,也无人问津。因此在高校里,就出现了有"关系"的不重视学习,没"关系的"的学习劲头也不足的现象。
如何缓解大学生厌学现象?有关教育专家建议,首先应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入手,革除旧的教育观念、陈旧的教材,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教育的主体。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心理门诊主任翟静说,现在年复一年的应试教育方式让学生背上了沉重的课业和心理包袱,苦不堪言,学生只是在压力下学习,根本没有一丝一毫对学习的兴趣,自然一上大学就觉得"学够了","学烦了"。翟静建议,学校不仅是教学,还要培养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品行、情操。高校教给学生的不一定是知识,而是要打造有适应能力的人。要改变大学里填鸭式的教学和死记硬背的考试模式,开展创新教育,素质教育,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动手事件能力,还给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培养健全人格的时间和机会,真正做到教书育人,不让我们的学生成为精神畸形的高分低能者。
其次是加大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正确对待基础薄弱学生。孟庆伟说,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面临适应社会、处理人际关系和生长发育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这就要求教师能够针对这些心理问题,给予及时和恰当的指导。大学生厌学有多种原因,如家庭经济困难等,如果教师能及时妥善地帮助解决好这些问题,解除学生的后顾之忧,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成绩。高校扩招后,学生人数的增加导致做学生思想工作的难度加大,目前的辅导员、德育教师的数量、能力远远不够,这就要求高校辅导员要多渠道提高自身素质,缓解学生心理压力,加大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孟庆伟说,教师应该让学生在爱的氛围里学习和生活,如经常肯定和赞扬学生,能大大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对学生充满爱心的鼓励,会使学生更加自尊、自信和自强。以此形成良性循环。
对于一些学习基础差的学生,专家认为,学校不应单以成绩好坏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而应区别对待,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教师应该用多种标准综合看待学生,坚持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个学生,善于发现每位学生身心的积极因素,使每个人都能体验到成功感,看到自己的价值,这样才能避免逃学等自暴自弃的行为。
辽宁省教育厅有关专家建议,高校应建立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使学生认同学校,形成归属感。如通过组织文学社、戏剧社等学生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让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让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并最终靠这种校园主流文化的向心力,凝聚学生,影响学生群体的舆论导向。
此外,一些高校管理者建议,学校应积极探索扩招之后的新型管理办法,加强对大学生的约束和管理,给学生适当的压力,使学校对学生既有堵又有疏,才能有效防止学生厌学、弃学。
厌学原因:
1外界诱惑。
如网游。
2专业无聊。
没有填报到自己喜欢的专业。
3迷惘。
不知道将来要干什么,没有目标。
4失落。
大学和高中的落差。
5孤独自闭。
离开家了,不知道怎样过群居生活,和同学相处。
学生厌学调查报告【第二篇】
青少年是祖国的的未来。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学习的黄金时期。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部分小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别是在学习上经历了挫折后,便灰心丧气,失去了学习的自信心。有的学生课上无精打采,不认真听讲,课下不能及时、认真地完成作业,有的学生考试成绩较差,却不以为然,甚至还有的学生出现了“逃学”这你现象,这些严重都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身心发展,日益突出的小学生“厌学“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我校教育中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应当大力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
那么是那些因素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以至使他们产生了“厌学”心理呢?为此,我进行了调查研究,想通过这次问卷调查准确地了解学生的真实心理,并根据实际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改进,并为其他教师提供参考、借鉴。
本人选取了我校三、四、五、六年级14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发出问卷140张,收回140张。问卷包括学生的基本情况(性别、年龄、年级)和22道选择题和一道问答题。答题时没有让学生填写自己的姓名,目的是让学生没有顾虑,能够如实回答。22道选择题,主要包括对学生学习目的、学生的作业表现、对教师教学方法、家庭对教育和科学指导情况的调查,一般可供选择的答案有四至六个,一个问答题是:不愿意学习的原因吗?答案没有明确的导向性,目的就是要学生实话实说,了解影响学生学习的真实原因,掌握形成“厌学”心理的主要因素。
根据我对问卷的分析,及自己平时工作中的观察,我认为现在小学生中存在的“厌学”心理,主要受以下几个方面因素的影响:
1、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态度不端正。通过调查显示,有10%的人认为不读书也能挣大钱,还有12%的人不知道为什么要读书。没有明确的目标,当然缺乏奋斗的动力,久而久之,也就觉得学习索然无味,出现了厌学心理。
2、作业布置缺乏层次性,形式单一。调查中我发现,在140张调查问卷中有25人不喜欢做作业,占总人数的18%。还有74人有时喜欢有时不喜欢做作业,占总数的58%。在22名长期不能按时完成作业的学生中,有13名同学认为业太多完不成,说明作业量多。有9名同学是因为不会做才没完成,说明难度大。学生不能轻松完成。长期以来,这些学生畏惧学习,出现自暴自弃现象,导致23%的同学上课不认真听讲,注意力不集中,甚至有69%人对考试紧张害怕。经调查统计有28人喜欢口头作业,39人喜欢书面作业,73人喜欢动手操作的作业,看来学生还是喜欢作业形式多样化,我们平时的作业还是以书面作业为主,学生觉得枯燥乏味,对学习也就失去了兴趣。
3、部分教师对学生关爱太少,特别是对“学困生”关心则更少。
被调查的140名学生中,有12人因学习成绩不好而经常被批评,有4人认为,因自己学习不好,老师不喜欢自己。有45人认为课堂上出错或成绩不好遭到同学的耻笑。他们认为自己不如别人,主要原因是自己的学习太差。由于这部分学生基础较差,又不能及时得到老师、同学们的帮助,特别是任课教师的关爱、指导,所以他们对学习失去了信心,产生了畏难、怵头心理,久而久之,出现了“厌学”心理。
4、部分教师教学态度不认真,教学方法陈旧,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查的对象中,有50%学生喜欢游戏,讨论式教学方法,认为自己不喜欢某些老师的课,对部分老师的课没有兴趣,希望老师讲得生动。有12人认为,在考试没有取得理想成绩时,受到教师的严厉批评,甚至会被罚作业。特别有52%的人反映某些学科课业负担过重,每天自己能自主支配的时间,这说明,我们在现实工作中确实有一部分教师,教学态度不认真,教学方法陈旧,不能吸引孩子们,使学生们认为学习就是被动听老师讲课,机械地重复地完成老师布置的大量作业,应付数量繁多的考试。
5、家长对孩子们的学习不重视,缺少科学的指导。
调查统计,有54名学生认为,父母对自己的学习漠不关心,他们只顾在外打工挣钱,很少过问自己的学习,占总数的39%。只有15名学生认为,家长关心自己的学习,占11%,但缺乏必要的科学的指导,认为上学认几个“眼前字”就行,不必要学到什么程度,反正自己就一个孩子,将来考不上大学,也能谋生。学生在学习上有了成绩不是加以正确的引导,而是只重视物质奖励,一旦学生的学习成绩出现了下降,他们更是采用简单的处理方法,对学生的学习缺乏科学的指导。
6、个别家庭经济收入较低,难以负担孩子的上学费用。
在被调查的对象中有6人,占总数的4。3%。这类学生虽然数量不多,但确实存在,一般是单亲家庭、父母有病或失去父母的家庭,由于经济原因,交不起上学的各类的费用,使这些学生产生了“厌学”心理。
“厌学”心理一旦形成,对学生的学习影响极大,特别是小学生,他们是非观念差,认识问题肤浅,一旦形成这种心理,不仅会影响学习,而且会直接影响其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对他们的身心危害极大。针对这些具体因素,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
理想是成长的航标。大量的实践证明,只有从小树立远大的崇高的理想,才能脚踏实地的去努力,去奋斗,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同志正是从小就树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才能发奋苦读,成为一代伟人,为中国人民的解放和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受到了全国人民的热爱和敬仰。因此,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要从对学生、对国家认真负责的高度,积极引导学生从小就树立远大理想,激发起他们内心的学习动机,把自己的学习和祖国的繁荣、昌盛、富强紧密结合起来,从小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
2、教师要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特别要关爱学困生。
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是我们教师的天职,也是我们做好教育工作的基础和保证。因此,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要热爱、关心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对“学困生”更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把师爱的温暖撒向每一个学生。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首先要认识到,他们学习上的有困难是暂时的,要坚信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这些学生是会赶上来的。其次,课上要尽可能的给这部分学生多创造发言、交流的机会,要让他们想说、敢说、会说,逐渐对自己的学习产生信心。再次,就是要根据他们具体的情况,加以因势利导,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教师要努力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学无止境,教无定法。随着社会的日新月异的发展和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教育对每一位教师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就促使我们每一位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认真学习现代教育思想,更新观念,不断改进、创新我们教学,大胆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从陈旧、落后的教学方法中走出来,积极探索适应学生终身发展的教学模式,通过改进教学方法,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不仅要让学生想学,更要让学生爱学、会学,把学习视为一项快乐的事情,从学习中感受到成长的乐趣。采用符合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教学方法,是解决“厌学”问题的关键所在。
4、学校要开展好各项活动,为每一个学生都能搭建,学习成材、展示才华的舞台。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更是我们的教育目标。因此,我们不仅要重视对语文、数学、英语等“主科”的学习,更要重视对音乐、体育、美术等所谓“副课”的学习,要让学生全面发展、协调发展,特别要让那些在“主科”学习上有困难,但对音、体、美等学科感兴趣的学生,找到一个发挥特长、展示才华的机会,让他们感到学校是他们最快乐的地方,是他们成长的乐园。
5、及时和家长沟通,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协调合拍。
消除学生的“厌学”心理,不仅要依靠学校的教育和养成,更与学生的家庭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位老师,也是他们的终身老师。家长的教育正确、得法,才能和学校教育形成合力。首先要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使他们逐步认识到:孩子是家长的希望,更是祖国的未来,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不仅是学校的责任,更是家庭的义务。家长不仅要关心孩子的生活,更要关心孩子的学习,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要帮助家长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方法大多是娇惯、溺爱。为此,我们应引导家长掌握教育的科学方法,使家长们逐步克服了不良的家教方法,科学地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6、要充分运用社会上的正面事例,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重要性。
由于社会上确实存在有些人虽然知识不多,但却能挣大钱,生活自在的现象,对小学生的学习产生了负面影响,对这一问题教师不能回避,而应加以正面引导,要让学生认识到:这些人今天之所以生活富裕,一是靠党的政策,二是靠他们的头脑灵活,守法经营。随着社会的发展,最有财富的人应该是最有知识的人,只有掌握了科学知识,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才能立于不败之地,通过正确的启发引导,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
7、关爱在生活上有困难的学生。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确实有一部分学生产生“厌学”心理是因为家庭困难,特别是单亲家庭、失去父母的子女,他们因为家庭的不完整,他们从小就缺少家庭的温暖,对于这类学生,我们就应从关心他们的生活入手,发动全体师生及社会力量,来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鼓励他们自尊、自爱,重视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让他们走出自卑,走向自强,让他们无后顾之忧,安心坐在课堂上,享受学习的乐趣。
总之,促使学生形成“厌学”心理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我们应结合具体的问题,采取具体的措施,加以解决。只要弄清了影响学生学习的主要原因,抓住问题的症结所在,就能逐步、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只有让我们的学生想学、爱学、会学,我们的教育才兴旺发达,我们的国家才会繁荣富强。
学生厌学调查报告【第三篇】
(一)调查对象:从本次课题研究目的出发,在本校学生中,选择全校学生参与此次问卷调查。
(二)研究方法: 学生学习情况问卷调查法
(三)问卷设计
学生厌学情况问卷设计,主要从四个方面设计了35个问题。四个方面分别是:1家庭情况调查;2.学生的厌学程度;3.导致厌学的原因;4.家庭教育方面导致厌学情绪的因素。
(四)问卷的发放和回收:
在全校学生中进行学生问卷调查,共收回问卷352份,有效问卷为352份,有效率达到100% 。
(五)数据统计和基本情况分析。
1.学生家庭的基本情况
本项内容共包括四个问题:家庭住址、家长成员、家庭关系、家庭的教育方式。
1. 从表中可以看出,家庭中的成员,三胎以上(含三胎)占45%二胎占50%,独生子女只有5%;家庭关系中,离异后再婚家庭占40%,离异后单亲家庭占20%。家庭的教育方式中:要求高,管教严,动辄实施暴力管教占%;关心较少,缺乏沟通了解占%(其中不知道如何教育占%);漠不关心、不闻不问占%。
2. 学生的厌学程度:不热爱学校,认为上职业学校是无奈的选择占%;没有家长和老师督促,不主动学习的占%,有时主动的%;坐在书桌前进行学习时,立刻感到厌烦的%,有时厌烦%;成绩不好的科目不努力的%,有时努力%;因为看电视或和同学玩耍的时间过长而挤掉了学习时间,经常这样%,有时这样%。可以看出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厌学情绪。
3. 学生对学习的重视程度和对自己的期望:对学业成绩无所谓的%,比较看重的%;根据学习情况,认为自己能打60分以下(差):%,60到85分(中):%,85以上(优)%。可以看出约一半学生认为学习无所谓,一半比较看重,但对自己的评价都比较高,比较自信。
学生认为父母对自己没有期望的%,一般%,期望很大的%;家庭人际关系不和谐的% ,一般的% 。可以看出学生厌学的主要家庭原因是:家长与孩子沟通少,在一起的时间少,教育方法不科学,对孩子的期望高但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求不严格,不重视。就是说重结果而轻过程,违背教育原理。
通过本次问卷调查的统计分析,我们可以对我校当前学生家庭教育情况做出下面的判断:
大部分中职学生学习过程不够主动,自觉,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厌学情绪,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较高,但是对孩子的关心较少,缺乏沟通了解,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求不严格,重结果而轻过程。家长文化水平偏低,教育方法不科学。
(一)经济基础为实施良好的家庭教育提供了保障,然而家长整体素质不高,很难为学生提供真正意义上的高质量的家庭教育。
(二)过高的学业期望值与当地社会教育大环境差、家长素质较低之间的矛盾,使得学生承担了过重的学习压力,而在兴趣、特长、智力等方面却得不到应有的充分发展。
(三)虽然民主型家庭教育方式逐渐成为主流,但是权威型或放任型家庭教育方式依然大量存在,学生在极端教育方式的影响下,道德价值观、个性心理等方面极易受到扭曲。
(一)构建完善终身学习教育体系,不断提高家长自身素质。我们认为,当前,政府和有关部门应积极采取措施加大对仅有初等教育水平的公民的继续教育力度,可以通过办社区居民文明学校、专业教育证书制度等形式,提升这一层次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使之能够在家庭教育中真正成为学生的榜样。而在这些方面,学校作为教育教学的主要阵地,我们要积极与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委会取得联系,通过协议合作等形式承担一定的义务和责任。
(二)健全和完善家校合作机制,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学校应加强与社区、家庭的合作,办好家长学校,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开展多种形式的家长学校工作,指导和协助家庭转变家庭教育观念、改善家庭教育环境,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
学生厌学调查报告【第四篇】
什么原因使得学生在十二年寒窗苦读后变得不爱学习?采访中学生家长刘女士激动地说,她的儿子从小学、中学到高中都很优秀,高考的分数也不低,家里怎么也想不到,到了大学,他竟会变成这个样,还要被退学!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导致大学生"厌学症"的原因主要分为学生自身因素和外部因素两大类。
一是一些学生起点低、基础差。
林峰认为,近年来高校大幅扩招,但与此同时,学生的质量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差距。这种情况下,虽然一部分学生能够进入大学校门,但少了外部压力与补课等辅助手段的他们必然学习吃力,甚至一蹶不振。
二是一些学生心态浮躁、目光短浅。
经历了"头悬梁、锥刺骨"的高考阶段,许多学生以为一走进大学校园就万事大吉,于是开始吃喝玩乐、得过且过,没有好好的调整心态,也缺乏积极的学习态度,最后一发不可收拾。
三是对自己所学专业没有兴趣。
中国人才交流协会副秘书长、沈阳市人才中心主任孟庆伟表示,一些大学生所读专业并非自己喜好,而由家长或学校包办填志愿,有调查显示,学生自初中开始,学习的原动力来自家长的就占到了三分之二还多,家长急于让孩子弥补自己没上过大学的遗憾,这就导致学生产生一种逆反心理,即便有余力学习也不愿好好去学。一项调查显示,在一些高校,因不喜欢所学专业而厌学的学生比例竟高达40%!专家认为,厌学已成为大学生的群体现象,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
山东一所高校的小刘高中毕业按照父母的意志填报了财务专业,可是他自幼喜欢文学,向往当一名新闻记者,枯燥的数字常常令他不知所云。在这种状态下,大学生活味同嚼蜡,而要换一个自己喜欢的专业,又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小刘只能对记者发出一句与年龄极为不符的感叹:"一失足成千古恨啊!"
一是学校教育教学方式不当。
孟庆伟认为,学生厌学与学校的教学方法、教师素质、教材质量均有一定关系。高校扩招后,教师、图书馆、实验室等有限的教育资源被迅速稀释,几百人同时上课、一学期没有点名、提问,教师上课照本宣科,考试前圈重点、划范围,考题出得越来越简单,这就导致学生屡屡逃课。此外,一些高校的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严重滞后,在一些高校,什么专业火就开设什么专业,windows广泛应用时,还在天天讲dos操作系统,机械专业没有实践课,经济类的课堂上讲的是多年前的案例……这种情况下,学生不愿在课堂里"耗时间",宁可逃课去学外语、学开车。
二是就业压力使大学生产生畏惧心理。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学校学到的大量知识在毕业后不能得到应用,这不仅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劲头,也让一些学生对未来充满畏惧感。一些学生自嘲说,大学生到处都是,有什么用?还不如民工。这些学生一味自艾自叹,甚而消极失望,自暴自弃,产生极度厌学情绪。
三是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金钱万能、读书无用"的观点在学生中仍有一定市场,山东一所高校中文系的小李颇有商业头脑,去年他给一家公司代理校园手机卡,抓住大一新生入学的机会,手下招集了20多人,发了一笔小财。小李说,现在就算好好学习将来也未必能找到好工作,还不如抓紧时间多交一些朋友,掌握一些"经商之道"。一些大学生表示,现在找工作都要凭"关系",走"后门",否则学习再好,也无人问津。因此在高校里,就出现了有"关系"的不重视学习,没"关系的"的学习劲头也不足的现象。
如何缓解大学生厌学现象?有关教育专家建议,首先应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入手,革除旧的教育观念、陈旧的教材,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教育的主体。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心理门诊主任翟静说,现在年复一年的应试教育方式让学生背上了沉重的课业和心理包袱,苦不堪言,学生只是在压力下学习,根本没有一丝一毫对学习的兴趣,自然一上大学就觉得"学够了","学烦了"。翟静建议,学校不仅是教学,还要培养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品行、情操。高校教给学生的不一定是知识,而是要打造有适应能力的人。要改变大学里填鸭式的教学和死记硬背的考试模式,开展创新教育,素质教育,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动手事件能力,还给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培养健全人格的时间和机会,真正做到教书育人,不让我们的学生成为精神畸形的高分低能者。
其次是加大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正确对待基础薄弱学生。孟庆伟说,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面临适应社会、处理人际关系和生长发育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这就要求教师能够针对这些心理问题,给予及时和恰当的指导。大学生厌学有多种原因,如家庭经济困难等,如果教师能及时妥善地帮助解决好这些问题,解除学生的后顾之忧,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成绩。高校扩招后,学生人数的增加导致做学生思想工作的难度加大,目前的辅导员、德育教师的数量、能力远远不够,这就要求高校辅导员要多渠道提高自身素质,缓解学生心理压力,加大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孟庆伟说,教师应该让学生在爱的氛围里学习和生活,如经常肯定和赞扬学生,能大大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对学生充满爱心的鼓励,会使学生更加自尊、自信和自强。以此形成良性循环。
对于一些学习基础差的学生,专家认为,学校不应单以成绩好坏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而应区别对待,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教师应该用多种标准综合看待学生,坚持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个学生,善于发现每位学生身心的积极因素,使每个人都能体验到成功感,看到自己的价值,这样才能避免逃学等自暴自弃的行为。
辽宁省教育厅有关专家建议,高校应建立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使学生认同学校,形成归属感。如通过组织文学社、戏剧社等学生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让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让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并最终靠这种校园主流文化的向心力,凝聚学生,影响学生群体的舆论导向。
此外,一些高校管理者建议,学校应积极探索扩招之后的新型管理办法,加强对大学生的约束和管理,给学生适当的压力,使学校对学生既有堵又有疏,才能有效防止学生厌学、弃学。
1 外界诱惑
如网游
2 专业无聊
没有填报到自己喜欢的专业
3 迷惘
不知道将来要干什么,没有目标
4 失落
大学和高中的落差
5 孤独自闭
离开家了,不知道怎样过群居生活,和同学相处
学生厌学调查报告【第五篇】
调查显示,许多中学生认为:从小学到现在,生活的主要内容就是作业、考试、分数,简直压得人喘不过气来,这样自然导致了厌学情绪的产生。老师的脸色难看,家长的唠叨难听,学习没有一点乐趣。而厌学情绪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出现厌学症。厌学症是目前中学生诸多学习心理障碍中最普遍、最具有危险性的问题,是青少年最为常见的心理疾病之一。
从心理学角度讲,厌学症是指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模式,主要表现为学生对学习认识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对待学习,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患有厌学症的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基本特征表现为:
特征一:表现为对学习目的存在认识偏差,认为读书无用。有人说:读书越多,收入越少,文凭越高,待遇越低。这种错误的认识是对社会体脑倒挂,分配不公的主观反映,也是流传的一种社会偏见在学校中的折射。但无论如何,尽管这一观点现阶段已缺乏市场,对相当一部分学生还是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特征二:表现为对学习态度存在认识偏差,消极对待学习。本来学习应是一种轻松愉快、富有吸引力的活动,但由于多种原因,却使学生讨厌学习。在教师和家长的压力下,学生勉强学习,却时常伴随着不愉快的体验。如紧张、焦虑、恐惧、羞愧、内疚、厌恶等。有的学生谈到学习就头痛,看到作业就心烦,听到考试就害怕,完全缺乏或者说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好奇心,他们只是在外在压力下机械、被动、应付式学习。
特征三:表现为对学习活动存在认识偏差,远离学习活动。他们好像感到只有离开学习才能达到心理平衡。他们一般很少把精力放在学习活动之中,一般不愿做作业,不认真听讲,经常违反课堂纪律,时常迟到、早退、旷课、逃学,有的干脆弃学出走或辍学。对老师、家长提出的学习要求,常故意抵触对立。此外,学习成绩差,且每况愈下。
厌学症对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健康具有极大的危害性。笔者十几年来通过与学生多方面交流,发现导致学生产生厌学症不是简单某个或某几个因素相加的结果,而是多种主客观、内外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存在着复杂的成因机制。
1.社会大环境冲击着家长和学生的思想意识及价值观。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们的日常经济生活和生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知识价值的体现也尚未被社会充分认可。社会上出现的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对他们的思想意识产生消极的影响。有些学生由于耳濡目染了暴发户家长或周围人群的所谓潇洒的生活方式,对自己的学习目的产生了不正确的认识。
2.低俗文化的传播对学校教育产生了强大冲击。社会上的不健康思潮、不良行为和不正之风,加上西方社会的精神垃圾以及乘虚而入的丑恶现象,无时不在侵害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由于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活泼好动,易接受新事物,易接受外界影响,而又缺乏较高的是非分辨能力。当低俗文化成了学生的追求时,必然会影响到他们对学习的追求和兴趣。
厌学心理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4.社会更加激烈的竞争给学生心理上造成的影响,即高压力产生的负面效应。压力过大,孩子没有时间休息,娱乐,因此学习没有兴趣,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是出现厌学心理的又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学校办学思想很大程度上左右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很多中学教师心理压力很大,这些压力主要来自社会、学校领导、家长等因素,结果导致许多教师,尤其是班主任,为了在评价中获得好成绩,无形中给学生增加了不少压力。一些班主任只重视成绩的不断攀升,忽视学生能力培养与个性发展,造成大多数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痛苦的事,产生很大的厌学情绪。
习丧失兴趣的主要原因。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保护和培养。很多学生还没有真正领略到学习所带来的快乐,而从一踏进学校的那刻起背上了沉重的课业负担,长期被动学习带来的只能是逆反心理状态。
4.部分教师教学水平偏低。
教师不注重教材、教法和学生心理的研究,不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采取有效的授课方式,调动学生的课堂兴趣。而是将学生置于题海之中。结果大量的机械式的作业使学生感觉到自己就像机器一样,整天忙忙碌碌而压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学生形成了逃学、弃学、不愿学等消极行为反应模式,厌学情绪愈来愈重,最终导致厌学症形成。
1.父母的高期望值所带来的负效应。
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他们不考虑孩子自身的学习天赋条件,对待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提出过高的要求。一些学生小学时成绩较好,父母的期望值过高。事实上,中学的学习内容增多,难度加大,分数降低本属正常之事,但父母的过高期望会使孩子心理压力大大增加,家长人为地把子女的学习与痛苦体验联系起来。当孩子意识到我无论如何努力都达不到这种期望值的时候,他就会放弃努力,产生厌学心理,严重的出现较明显的厌学现象,对学习失去兴趣,觉得学习就是为了应付父母对自己的要求。
2.家庭教育方式不良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父母对孩子的成就评价方式极端化,他们只重视眼前的成绩,无法冷静、客观地以长远的眼光去对待自己的孩子,整日以压力、唠叨去驱使孩子,完全忽视孩子的心理感受。当孩子达到他们所要求的.目标时,就不惜重金满足孩子的欲望;而当孩子不争气时就冷眼对待,或放任不管,这都会对孩子的学习心态产生不良影响。
部分学生在文化学习方面先天不足:智商不高、能力缺乏,这类学生往往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不能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学习;或者只会死读书,无法将学到的知识正确、合理地表达出来。这样,面对日益繁重的课业内容,自然产生厌学情绪。
如意志力薄弱,,一些学生上了中学后学习环境发生改变,面临新的挑战,由于心理适应能力差,在挫折和失败面前无法正视自己,丧失自信心,消极地对待学习,从此一蹶不振。
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内在学习动力。我曾经在一堂物理课上提问,你为什么学习物理?,结果近80%的学生表情很无奈,他们也不知道为什么学校要他们学习物理,个别学生的回答是因为有物理考试。这种为考试而学习的想法其实在学生中是很普遍的,他们根本就没意识到现在所学的学科对将来自身发展的重要性。那么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是很自然的了。
中学时期是学生长知识长身体的黄金时期,也是他们世界观、人生观逐渐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于他们中出现的厌学现象,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纠正和克服,任其蔓延下去,势必给学生的身心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那么如何防治学生的厌学行为呢?从宏观的角度来说,防治厌学行为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矫治中学生的厌学症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面的合作努力。
政府领导要建立和完善教育目标管理责任制,树立起两个文明一起抓的现代社会发展观,努力营造良好的社区环境,净化学生生活的社会环境。网吧、网络游戏、电子游戏厅、歌舞厅等娱乐场所对中学生的诱惑力是巨大的。中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逐渐形成期,一旦迷上此类场所,必将无心于读书,最终浪费了大好时光,遗憾终生。所以作为政府要协调社会各方管理力量共同治理学校周边环境,整顿娱乐场所,努力消除由此而带来的不良影响。
1.学校内部要转变评价观念和课程结构。
学校以分论质、唯分是求的做法必然导致教师教育行为的偏费。只用文化考分就把学生分成优生与差生,是片面的,也是很不科学的。其实每个学生都有潜能,都有自己的长处,只要适合他们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他们都能学好,都可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现代教育应该适应并能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增加学校课程的多样性、层次性和选择性,从而增强学校教育对学生的适应性,让每个人在这个大千世界中能找到自己应有的位置。只有这样的教育,才会让每个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感受学习的成功,避免厌学的产生。
2.发挥学校各种力量,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学校通过日常各种适合每个学生个性展示和能力发展的活动,培养他们的主动性,并使其在良好的集体环境中形成正确的人际关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开展有益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如举办多种类型的文艺体育比赛,举办特长培训班,开展各种社团活动等等,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这种良好的氛围和环境能够无声地起着教育人、改造人和鞭策人的作用。
3.重视班主任队伍的建设,强化其主体作用的发挥。
班主任是学校最基层和最直接的学生思想工作者。一个班的班风和学习风气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班的班主任。班主任的素质高,工作责任心强,学生思想工作做得深入扎实,这个班学生的厌学现象肯定会少,学习风气肯定会好。因此班主任必须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做学生的思想工作。
4.加强课堂教学研究,切实提高课堂质量。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只有对教师无比信赖和崇敬,才会喜欢教师所教的这门课程。前面在分析中学生厌学的原因中,其中一条是教师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采取有效的授课方式,调动学生的课堂兴趣。尽管教师学识渊博,在讲台上讲得天花乱坠,但有些学生还是不愿听他的课而产生厌学情绪,结果是教师埋怨学生难教,学生则埋怨教师授课听不懂。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教师要了解各个年龄段学生不同的心理特征和所教班级的班风、学风,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教育方法。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教师要与学生建立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良好的师生关系。要正确地选择教学方法,在课堂上不能简单地告诉学生答案,而应该提示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学会自己思考,自己消化吸收。教学双方有了良好的认知基础,学生自然学得起劲,学习的积极性也会逐步提高。
尽管社会和学校已经为防治厌学现象做了很大的努力,但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防治子女厌学情绪的重要保证。面对孩子的厌学,家长们该如何防治呢?首先,家长应注意自己的行为习惯及生活方式。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在无意之中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家长对学习的态度、学习行为习惯及生活方式等多会在子女身上有所体现。家长乐学好学,孩子受到这种学习氛围的熏陶,自然乐学上进。
其次,家长应正确估计子女的学习能力。前面说过家长对子女过高的期望值往往会产生负面影响,结果南辕北辙。因此家长首先应冷静分析自己子女的天赋条件,事实上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家长应努力让孩子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总之,要让孩子从苦学、厌学变为喜学、乐学,需要家长循循善诱,耐心指点,家长要讲究引导方法。因为这个时期中学生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逆反心理较强,如果家长采用简单粗暴地处理方式,不仅不能很好地达到教育的目的,而且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和逆反,将矛盾激化,这样不利于问题的解决,更不能达到消除孩子厌学心理的目的。
综上所述,中学生厌学,除学生自身的思想和文化素质较差外,也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学校的教育管理和家庭教育都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我们必须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进学校的思想工作,教育和帮助这些同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同时,注意因势利导,因材施教,齐抓共管,从严治校,那么,中学生的厌学现象就一定能够得到有效地扼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