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质量报告 纪念《每周质量报告》(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每周质量报告 纪念《每周质量报告》(4篇)”的文档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每周工作报告范文1

广告工作周刊的作用

《北方新报》的广告工作周刊分为汽车周刊、旅游周刊、房地产周刊和消费周刊,每周二至周五出版发行。自2008年出版以来,它在引导读者分层次、分特点消费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满足读者对报纸多方面的信息需求、审美需求和服务需求的同时,在指导、影响群众生活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013年,《北方新报》立足于本地优势,采取贴近时代、贴近受众的姿态,在众多媒体宣传中脱颖而出,对广告工作周刊进行了全面改版。每个周刊的封面采用以图片为主,文字为辅的美图形式,视觉冲击力强,大大吸引了读者的眼球。

如《新车市》周刊设置了《资讯》《导购》《汽车俱乐部》《服务》《维修养护》等,对本地以及全国汽车市场的动态新闻进行综合报道。重点推出了《车市话题》栏目,每期就车市的热点话题展开讨论。《购车课堂》周刊为了拉近报纸与读者的关系,开设《购车咨询台》《记者带你选车》等栏目。由读者提供购车的价位和购车要求,由编辑记者来为读者提供购车推荐,帮助读者购车。《爱车有道》周刊联合呼市各大汽车维修厂家、汽车装具公司,分期介绍汽车主要的零部件功能和汽车保养、装饰配置等相关知识,同时,联合交通、保险、银行等部门就购车手续、投保、按揭贷款等相关业务进行介绍。开设《技师答疑》栏目,针对用车难点、隐患排查等问题采访本地4S店技师,为车主服务。

《新楼市》周刊作为房地产广告经营的辅版面,以广大读者为依托,与市场近距离接触,让市场与读者形成良好的互动。同时以行业新闻、市场纵深、事件策划、软文配发以及其他文字相关形式配合房地产行业广告经营,加大稿件本土化力度,与具体招商方面软硬结合,形成两架马车,共同致力于房地产行业广告经营发展。

《新消费》周刊集中采编本土家电、商超的资讯新闻,结合本土市场特点,不定期策划本地购物推荐稿件。通过灵活的报道模式、丰富的服务信息,吸引消费者眼球,刺激商家投放广告。

《新旅游》周刊除了打造本土最新锐的出游信息外,还把倡导正确旅游放在首位,而这也正是旅游广告商最喜闻乐见的事情。其次,还增加出游咨询的可读性和指导性。推出《金牌导游》《旅途见闻》《好去处》《驴友天地》《景点推荐》等栏目,针对清明节、“五一”、“十一”以及父亲节、母亲节、情人节等节假日,与旅行社互动,举办一些旅游活动,丰富版面的同时,拉动了广告。

此外,周刊还多次举办了贴近百姓的大型活动,如联系各商家进行的车房团购活动、优质旅游资源品质展销、金秋、春节购物展销等,都受到老百姓的热烈欢迎和强力追捧。

现在的《北方新报》广告工作周刊已经成为整个报纸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新闻版不可替代的特性和作用,具有其它新闻版无可比拟的自身优势。

加强广告工作周刊的吸引力

缺乏个性的报纸是难以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怎样才能使广告工作周刊能形成自身独树一帜的鲜明特色,增加可读性呢?

报纸的专副刊是正刊的延续。因此,报纸的专副刊必然会打上时代的烙印,尤其是广告工作周刊,应围绕当前党和国家及地方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配合正刊刊发一些相关的文章,并且在内容上与读者有某种接近性,如地理接近、心理接近、情感接近等,才可以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从而产生共鸣。如2013年7月,国家领导人相继视察革命老区,旅游周刊结合这一背景,适时推出游记散文:《故居前的思索》《枣园的灯光》《西柏坡,我心中的丰碑》等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迅速反映现实生活的稿件,从中提炼出新时期人们新的价值观、道德观和审美观,浓缩了人间真情,揭示了人生哲理,使读者在饶有兴趣的阅读中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增强了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作为一张地方报纸,我们应拥有自己浓郁的地域特色和独特的文化氛围。《北方新报》广告工作周刊《旅游周刊》根据本地区特点,开设了“微旅行”“游遍天下”“好去处”等专栏,多角度、多层次地介绍了呼和浩特周边地区及全区的旅游胜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韵味,引起当地人的共鸣,也吸引了一大批中外游客前来内蒙古浏览观光。

广告工作周刊应办出自身特色

一份报纸要想突出自己的文化品位,就要下功夫研究读者的阅读口味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同时专副刊作品也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从而更具生命力、影响力、震撼力。我认为,广告工作周刊要想办出自身的特色,只有向本地读者提供大量生动而厚重的信息,才能得到读者的喜爱与支持。

纪念《每周质量报告》2

“共同打造有质量的生活”,这句承诺即将弃观众而去。作为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改革的一部分,2009年7月,《每周质量报告》会和《共同关注》一起从央视荧屏消失,尽管这一消息并非由官方证实,而是从“知情人士”处四处流转。

5年前《每周质量报告》就被传出将被撤销,后来被证实是虚惊一场,而这次看起来则更可能接近永诀。但观众的反应,却是前一次群情激愤,质疑“为什么要撤节目”的声音布满了央视网站。而这一次,多数人都像是激动不起来,至多报以一声叹息。

曾为苍生说人话

《每周质量报告》被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系展江教授评价为“央视好节目”之一:“2004年以前,央视还是有一批很好的新闻节目的,像《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等,2003年出了《每周质量报告》,以监督食品安全为主,老百姓非常关注,做的很不错。”

2003年5月4日,《每周质量报告》开始在央视新闻频道播出,这个品牌――蓝黑底色上的醒目红色印章在三期之内就获得了观众的认可:播出时间是绝非黄金档的周日中午12点半,它却能很稳定地占据播出当日的收视率前三甲。

节目的内容安排上,“权威访谈”与“质量警示”放在较后的位置,重点交给了“记者调查”。

第一期就捅了山东胶州的一个“口罩村”。当时“非典”肆虐,口罩价格暴涨,但一些口罩原材料是边角料,工作人员的手上残留泥垢,而制成品非但没有可见的消毒过程,还随意地丢在地上,没有严格的密封包装。记者通过暗访,交换来直接、原始的画面证据,使观者宛如亲临,深受震撼。

第二期报告的是安徽淮南乳品厂在鲜奶生产日期上动手脚,第三期则揭露了饭店常用廉价餐巾纸黑幕,第四期,卖五六块钱的德州扒鸡是死鸡做的,第五期揭示了用辣椒杆、茄子杆冒充防非典药材藿香的从收到售的可能链条。

选题的选择上可谓严谨:首先记者进行表象调查,如产品合格率连年攀升或在70%以上,或与老百姓的相关度不够,都有可能被淘汰,大约只有1/6的选题能进入下一步的个案调查。

如制片人吴光秋所言,衣食住行可能有不同的问题,但分轻重缓急,“如果买了衣服不合适,可以扔了,买了房子不合适,也可以找有关部门解决,但是吃的东西不一样。”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每周质量报告》几乎成了中国人的“拒绝饮食指南”,太仓的肉松、金华的火腿、龙口的粉丝都曾被《每周质量报告》揭露出有问题。

观众一边感叹这世道能吃的东西越来越少,一边等着每周日的12点半再排除一种不能吃的东西。进入本期的记者调查前,主持人往往要提及上期的主题,以及当地政府为此而进行的积极整改情况。

改为名优唱赞歌

2004年6月16日,第55期的《每周质量报告》没有播出,晚上也没有重播,央视网上也没有更新。

这是一档叫好又叫座的电视节目。央视索福瑞的收视调查数据中,《每周质量报告》在2003年度新闻频道各栏目综合评比中名列第一。节目组经常收到工商总局、食品药品监督局等单位的感谢信,2003年还获得了“消费者杯”的单位奖。停播当天,很多忠实观众上网力挺。

官方对停播没有正式解释,比较含混的说法是,技术原因。央视的技术原因包括甚广,如内容审核未通过。

6月23日,第56期《每周质量报告》出现,绍兴黄酒里兑水兑酒精加各类调料,但强调了生产厂家与品牌。第61期的《每周质量报告》内容上出现了变化:题为《揭密奶粉生产销售》,树先进典型:三鹿奶粉从收奶到检测到生产各过程都严把质量关。

这次的揭密也引起了观众的很大反响:“你只需要帮助我们发现什么奶粉是不能吃的。”

《(每周质量报告》的口号已悄然更改为“注重信息平衡,实施精确打击”,而不是过去的“你所质疑的,就是我们要求证的”。

制片人吴光秋的解释是,“扶优是另一种形式的打假。”

当时正值阜阳大头娃娃奶粉曝光后,阜阳抽检发现的不合格奶粉名单中,标号第32者即“三鹿婴儿奶粉”。而后阜阳卫生局补发通知:检测产品为假冒,而正品经检全部合格,并“向三鹿集团与新闻媒体表示衷心的歉意”。

接下来的《每周质量报告》,好人好事层出不穷,第62期里山东昌邑“正规的肉鸡加工厂”里工人自觉的卫生状况,已被专家认可为“超过了我们国家的规定”。第66期的涪陵榨菜,洗榨菜都得用纯净水,产品检验制度非常严格。

第71期《龙口粉丝的百年工艺》是对第53期“龙口粉丝氨水制”的“解铃”,因为“当地政府迅速在全行业开展了整治行动,销毁假冒伪劣龙口粉丝20多吨,并对6家存在质量问题的企业予以查封”。

展江说:“说合法企业在生产合格产品,这就像是说你我今天没杀3,--样,这算是新闻吗?”

三鹿引发的信任危机

揭黑只能挑小作坊,也不能保证不惹事。描红倒是对方欢迎,可惜观众不领情。几年下来,观众的心理承受能力,远不是当时初见黑心棉、毒火腿时那样容易激动。厂长经理们却学会了跟央视对簿公堂。

2007年3月24日,《每周质量报告》制作了《都是染料惹的祸》专题,调查了河北晋州的海龙棉织厂和源泉染织有限公司,发现两家单位用直接染料给毛巾染色,在11个染料样品中有9个不合格,“其中含有大量超标的强致癌物质芳香胺。”

次日晋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就封存了海龙棉织厂生产的毛巾,经河北省纺织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鉴定,毛巾质量不合格,但不含禁用染色品。海龙厂的孟姓厂长以央视报道失实,侵犯名誉为由,至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要求央视赔礼道歉,消除影响。

结果是法院认为媒体有舆论监督的权利,驳回了孟的请求。观众、媒体一片欢呼。   真正的危机不是官司,而是信任危机:2008年三鹿事发,2007年9月《每周质量报告》的三鹿赞歌《1100道检测关的背后》重新被提起。

“今年的1到7月份,已经有476个批次,3542吨的鲜奶被企业拒收”,拒收的鲜奶则被拿去喂猪。而生产婴儿奶粉的各种原料,首先都得通过百余项的检测,进行配方的全过程都由电脑检测掌控。

这篇“深入、细致的暗访、调查”的真实性,被人们所置疑,伤害了《每周质量报告》节目的诚信。

“这不怨记者、编导、制片人,他们也都是被压制的,通常他们的内部不会主动加码,我感觉央视人为的限制太多了。”展江这样评价《1100道检测关的背后》。

仅仅6年,一个原来揭露勾兑饮料,药品安全的监督节目,幻化为津津乐道于挑选饮料、买菜炒菜的节目,还特地加了一个“消费者学校”的后缀。

失去了批评能力的《每周质量报告》,即将无声地消亡。

每周工作报告范文3

5年前《每周质量报告》就被传出将被撤销,后来被证实是虚惊一场,而这次看起来则更可能接近永诀。但观众的反应,却是前一次群情激愤,质疑“为什么要撤节目”的声音布满了央视网站。而这一次,多数人都像是激动不起来,至多报以一声叹息。

曾为苍生说人话

《每周质量报告》被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系展江教授评价为“央视好节目”之一:“2004年以前,央视还是有一批很好的新闻节目的,像《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等,2003年出了《每周质量报告》,以监督食品安全为主,老百姓非常关注,做的很不错。”

2003年5月4日,《每周质量报告》开始在央视新闻频道播出,这个品牌――蓝黑底色上的醒目红色印章在三期之内就获得了观众的认可:播出时间是绝非黄金档的周日中午12点半,它却能很稳定地占据播出当日的收视率前三甲。

节目的内容安排上,“权威访谈”与“质量警示”放在较后的位置,重点交给了“记者调查”。

第一期就捅了山东胶州的一个“口罩村”。当时“非典”肆虐,口罩价格暴涨,但一些口罩原材料是边角料,工作人员的手上残留泥垢,而制成品非但没有可见的消毒过程,还随意地丢在地上,没有严格的密封包装。记者通过暗访,交换来直接、原始的画面证据,使观者宛如亲临,深受震撼。

第二期报告的是安徽淮南乳品厂在鲜奶生产日期上动手脚,第三期则揭露了饭店常用廉价餐巾纸黑幕,第四期,卖五六块钱的德州扒鸡是死鸡做的,第五期揭示了用辣椒杆、茄子杆冒充防非典药材藿香的从收到售的可能链条。

选题的选择上可谓严谨:首先记者进行表象调查,如产品合格率连年攀升或在70%以上,或与老百姓的相关度不够,都有可能被淘汰,大约只有1/6的选题能进入下一步的个案调查。

如制片人吴光秋所言,衣食住行可能有不同的问题,但分轻重缓急,“如果买了衣服不合适,可以扔了,买了房子不合适,也可以找有关部门解决,但是吃的东西不一样。”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每周质量报告》几乎成了中国人的“拒绝饮食指南”,太仓的肉松、金华的火腿、龙口的粉丝都曾被《每周质量报告》揭露出有问题。

观众一边感叹这世道能吃的东西越来越少,一边等着每周日的12点半再排除一种不能吃的东西。进入本期的记者调查前,主持人往往要提及上期的主题,以及当地政府为此而进行的积极整改情况。

改为名优唱赞歌

2004年6月16日,第55期的《每周质量报告》没有播出,晚上也没有重播,央视网上也没有更新。

这是一档叫好又叫座的电视节目。央视索福瑞的收视调查数据中,《每周质量报告》在2003年度新闻频道各栏目综合评比中名列第一。节目组经常收到工商总局、食品药品监督局等单位的感谢信,2003年还获得了“消费者杯”的单位奖。停播当天,很多忠实观众上网力挺。

官方对停播没有正式解释,比较含混的说法是,技术原因。央视的技术原因包括甚广,如内容审核未通过。

6月23日,第56期《每周质量报告》出现,绍兴黄酒里兑水兑酒精加各类调料,但强调了生产厂家与品牌。第61期的《每周质量报告》内容上出现了变化:题为《揭密奶粉生产销售》,树先进典型:三鹿奶粉从收奶到检测到生产各过程都严把质量关。

这次的揭密也引起了观众的很大反响:“你只需要帮助我们发现什么奶粉是不能吃的。”

《(每周质量报告》的口号已悄然更改为“注重信息平衡,实施精确打击”,而不是过去的“你所质疑的,就是我们要求证的”。

制片人吴光秋的解释是,“扶优是另一种形式的打假。”

当时正值阜阳大头娃娃奶粉曝光后,阜阳抽检发现的不合格奶粉名单中,标号第32者即“三鹿婴儿奶粉”。而后阜阳卫生局补发通知:检测产品为假冒,而正品经检全部合格,并“向三鹿集团与新闻媒体表示衷心的歉意”。

接下来的《每周质量报告》,好人好事层出不穷,第62期里山东昌邑“正规的肉鸡加工厂”里工人自觉的卫生状况,已被专家认可为“超过了我们国家的规定”。第66期的涪陵榨菜,洗榨菜都得用纯净水,产品检验制度非常严格。

第71期《龙口粉丝的百年工艺》是对第53期“龙口粉丝氨水制”的“解铃”,因为“当地政府迅速在全行业开展了整治行动,销毁假冒伪劣龙口粉丝20多吨,并对6家存在质量问题的企业予以查封”。

展江说:“说合法企业在生产合格产品,这就像是说你我今天没杀3,--样,这算是新闻吗?”

三鹿引发的信任危机

揭黑只能挑小作坊,也不能保证不惹事。描红倒是对方欢迎,可惜观众不领情。几年下来,观众的心理承受能力,远不是当时初见黑心棉、毒火腿时那样容易激动。厂长经理们却学会了跟央视对簿公堂。

2007年3月24日,《每周质量报告》制作了《都是染料惹的祸》专题,调查了河北晋州的海龙棉织厂和源泉染织有限公司,发现两家单位用直接染料给毛巾染色,在11个染料样品中有9个不合格,“其中含有大量超标的强致癌物质芳香胺。”

次日晋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就封存了海龙棉织厂生产的毛巾,经河北省纺织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鉴定,毛巾质量不合格,但不含禁用染色品。海龙厂的孟姓厂长以央视报道失实,侵犯名誉为由,至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要求央视赔礼道歉,消除影响。

结果是法院认为媒体有舆论监督的权利,驳回了孟的请求。观众、媒体一片欢呼。   真正的危机不是官司,而是信任危机:2008年三鹿事发,2007年9月《每周质量报告》的三鹿赞歌《1100道检测关的背后》重新被提起。

“今年的1到7月份,已经有476个批次,3542吨的鲜奶被企业拒收”,拒收的鲜奶则被拿去喂猪。而生产婴儿奶粉的各种原料,首先都得通过百余项的检测,进行配方的全过程都由电脑检测掌控。

这篇“深入、细致的暗访、调查”的真实性,被人们所置疑,伤害了《每周质量报告》节目的诚信。

“这不怨记者、编导、制片人,他们也都是被压制的,通常他们的内部不会主动加码,我感觉央视人为的限制太多了。”展江这样评价《1100道检测关的背后》。

每周工作报告范文4

《纽约时报》广告版面设计特点分析

(一)实用。

1、广告容量大,内容丰富。

“广告是报纸的血液”,这是站在报纸的角度来谈广告;如果将角度换至读者的话,可以说“广告是可以在报纸上看到的必要的资讯”。《纽约时报》是一份全国性报纸,读者口味千千万万,基于众口难调的考虑,可以推断,容量越大,内容越丰富的报纸“广告大餐”越有可能对读者“有用”。以2004年6月16日《纽约时报》为例,粗略估计一下可以看出,当天该报广告版面至少约占总版面的2/3强。广告内容自然也是多种多样,既有日用百货广告(如A组第5版的衬衫、皮带等广告、11版的男士香水广告等),又有商务产品广告(如C组16版的DELL商用电脑广告等);既有单篇大幅广告(如A组最末一版的LGVX3200手机广告),又有集中在一起的众多分类广告(如E组第六版左下方的“Theater directory")……。

2、分类广告简洁实用

以2004年7月4日《纽约时报》为例,该天报纸为周日版,有14个版组,其中第10个版组为“Job Market"。该版组共有8个版,第1版的下半版和5、6、7三个整版均为排列整齐的“Job Market Opportunities"分类广告。每则分类广告所需要的工作职位(如ACCOUNTING、A/P BOOK KEEPER、ARCHITECT等)都独立为一行,置于该则广告之首,用统一字体以大写字母拼写。其下用较小的字体详细介绍招聘单位、招聘条件、报酬及联系方式。这种处理办法,可以让需要从报纸上寻找工作机会的读者在快速浏览过程中迅速捕捉到适合自己的那个工作职位,然后,停下来仔细阅读该工作职位的详细情况。在美国这样一个人才流动频繁、有着大量移民的国家里,像“Job Market"版组中这些简洁实用的分类广告,确实有很强的实用性。

再如,2004年7月4日《纽约时报》第5个版组为“Travel"。此版组的第10版为整版分类广告,此整版分类广告的标题为“SMALL INN & LODGES"。标题之下罗列出众多分类广告,每一则分类广告以大写黑体字拼出SMALL INN & LODGES的名字,独立一行,置于此则广告首行,其下用较小的字体介绍广告对象的位置、特点、联系方式等。对于周末出去度假的人来说,这样一版分类广告很是实用。

(二)统一

《纽约时报》广告版面设计的统一特点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历时态的稳定性。二是共时态的和谐性。

1、历时态的稳定性

所谓历时态的稳定性是指虽然每天的报纸都在更新,但是报纸广告版面的一些基本元素保持相对不变。也就是,在读者拿到当天的报纸之前,他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期到自己拿到这份报纸后大致可以看到什么内容、什么形式的广告。

从内容上看,《纽约时报》以版组形式出现,大体而言,平时报纸有综合新闻、METRO、BUSINESS、SPORTS、ARTS、SCIENCE TIMES等版组,周日则有综合新闻、ARTS&LEISURE、SUNDAY BUSINESS、WEEK IN REVIES 、TRAVEL、 SUNDAY STYLES、 JOB MARKET、 REAL ESTATE、 AUBOMOBILET等版组。每一版组独立成叠。虽然报纸日日更新,但在各版组上,都会有一些相对稳定的广告内容框架,譬如在周日的ARTS&LEISUR版组中,你可以找到必要的广告信息以打发自己的休闲时间;在TRAVEL版组中,你可以比较各种旅游广告信息来安排自己的假日旅行;在JOB MARKET版组中,你可以从众多职位中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

从形式上看,《纽约时报》广告版面设计上较恒定的一个风格是每一版组的最末一版基本上都为广告,可以是整版单幅广告,也可以是整版分类广告。这种安排保持了《纽约时报》广告版面形式的持续一致。并且从信息接收角度看,每一版组的最末一版刊出广告的做法也很有道理。虽然《纽约时报》各版组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份完整的报纸,但由于每一版组都有一相对集中的主题,每一版组又独立成叠,因此,每一版组又相对自成一体。从阅读习惯上来看,读者拿到一厚叠报纸后,往往会将自己感兴趣的版组(如体育、旅行、美食、就业等)抽出来阅读,这样一来,每一版组在相当程度上又成了一份独立的报纸。阅读版组时,如果最末一版的视觉强势比较大,该版的传播效果可能会虽弱于首页广告,但又强于内页广告。

2、共时态的和谐

所谓共时态的和谐是指一份报纸各版的新闻内容与广告内容和谐一致,相得益彰。

以2004年7月4日《纽约时报》第5版组“Travel"为例,该版组共有12个版面。刊载于这12个版面中的所有广告几乎都与“Travel"有关。

《纽约时报》各版组主题鲜明,版组主题既统领新闻内容,又统领广告内容,新闻内容与广告内容做到了和谐统一。

(三)“借势”

所谓“借势”即借助某些特殊节日提供的机会,运用富有人情味的广告版面,充分释放蕴含于节日中的“势能”。

国外有许多以“情”为诉求点的节目,如父亲节、母亲节、情人节等。虽然节日不是天天都有,但是某一为期一天的节日可以带来多天的广告势能。广告版面设计应能充分“借势”。

2004年6月16日距6月20日的“父亲节”还有四天,《纽约时报》广告版面上的“父情节”气氛就已很浓了。具体来说,A版组第1版和第9版下4/5版均为"Lord&Taylor"所做的“父亲节”商品广告。其中第1版广告以手表、衣服、领带等图片围绕一块文字,文字的主体内容为:"All About Dad”;第9版广告以西装革履的男士为画面主体,配以“Father's Day Sale"的文字。A版组的第11版是为父亲准备的男士香水广告。B版组第3版下半版为男士运动衫广告,文字标示:“Gifts for Dad"。B版组第8版为整版彩色广告,广告对象是“Hall Mark Gold Grown Store”为父亲节准备的各种商品。F版组的12版为”Free Shopping for Father's Day"分类广告。就在众多商家在《纽约时报》上为“父亲节”准备“大礼”的时候,《纽约时报》自己也不甘落后,它在W版组的第8版上做了个整版广告,广告上4/5版为彩版,背景是穿蓝色上衣的男子上半身,广告主体为该男子脖子上打的一根由《纽约时报》做的领带。以黑白报纸做成的领带在蓝色背景下尤其引人注明。该版下1/5版为文字,上写:“A Father's Day Gift To Help Your Father Know Best……”。

《纽约时报》在2004年6月16日借“父亲节”之势大做广告文章时还有一值得注意之处,即刊载这些广告的根本意图虽都是付费广告主希望销售更多的商品与劳务,但广告处处以“情”为诉求点,以向父亲表达“爱”意为推销产品的手段,广告主的真实目的被巧妙地隐匿起来。表面看起来,隐藏在广告背后的似乎是一位消息灵通的朋友,他正为不知给父亲挑什么礼物的读者出主意、想点子。

(四)“有原则”

《纽约时报》是一份商业报纸,自然要以赢利为重要目的之一。赢利的主要来源在于广告,因此,这份报纸需要大量刊载广告。这一切无可厚非,并且读者们也接受了这份报纸2/3强的版面为广告的现状。《纽约时报》可以仅将一个版面中1/5的空间留给新闻,而将4/5的空间留给广告(如2004年6月16日A版组1版和第9版),也可以仅将一个版面约1/6版之一角留给新闻,而将其他版面留给广告(如2004年7月4日《纽约时报》第10版组第3版),但是《纽约时报》似乎在默默地坚持一个原则,那就是:不在头版刊载广告。

头版刊载广告对广告主来讲,表面上看是最优选择,但是这种做法很容易引起读者对广告主财大气粗、对报纸“失节”的反感。并且,头版刊载广告也可能会伤及报纸的公信力――读者可能会怀疑:报纸是不是广告主手中的工具,它到底能不能维护公共利益?

《纽约时报》广告版面设计特点对中国报纸广告的启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分析《纽约时报》广告版面设计特点的落脚点应是领会《纽约时报》对中国报纸广告的启示。

(一)丰富报纸广告内容,开发分类广告资源

1、开拓新的广告资源,如分类广告。近些年,一些都市报早已着手开发分类广告资源,但是与国外报纸相比可以看到,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分类广告尚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如个人分类广告(婚丧嫁娶、寻物启事等)就是一块很有潜力的分类广告资源。另一方面,目前中国分类广告受到的重视程度不够,表现在排版上就是版面设计没有充分贯彻“方便是金”的原则。从事分类广告业务的从业者应根据人们的接收心理、阅读习惯、视觉特点等合理布局分类广告,使分类广告真正成为简洁而又方便查找的“信息超市”。

2、要在经济实力允许的范围内扩大能刊登广告的版面空间。广告对报纸来讲不可或缺,如果增大报纸版面总量的话,能用于刊载广告的版面空间也会相应增大。《纽约时报》约2/3强的版面刊载广告不受读者的质疑,是因为《纽约时报》的版面较多,广告之外的剩余版面绝对值仍较大,可以满足读者对新闻信息的需要。如果一份8版、10版的报纸也刊登2/3强的广告,则余留给新闻的版面空间绝对值少之又少,很难满足读者基本的新闻信息需求。如此一来,这份报纸恐怕就难以生存了。

(二)尊重读者的阅读心理,尽量使同一版上的新闻内容与广告内容保持和谐。

中国一些报纸不注意新闻内容与广告内容的和谐。在极端的情况下,甚至同一版上既出现批评某产品的一则新闻,同时又出现该产品的广告。这种做法最大的后果是报纸的信誉遭到质疑。

(三)以富有人情味的版面设计,充分“借势”

当前,随着“地球村”时代的到来,中国与世界文化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不少中国人不仅开始熟悉“父亲节”、“母亲节”、“情人节”、“圣诞节”等西方节日,而且还身体力行地开始过这些节日。因此,中国报纸广告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西方节日以及中国人自己的节日所提供的机会,设身处地地为读者在特定节日里的特定需求考虑,设计出富有人情味的广告版面,以取得好的传播效果。

(四)重视读者,忌急功近利

目前,在中国一些媒体竞争激烈的地方,个别报纸在广告版面设计上“出手惊人”――如将头版设计为整版广告――这种做法自然可以短期内为报纸赢得广告收入,但是,从长远角度看,这样的做法最终会因轻视读者的阅读习惯、轻视读者的利益而招致读者的反感与批评。

(五)为周日准备广告大餐

35 26303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