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论读后感报告汇聚【优推10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实践论读后感报告汇聚【优推10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实践论读后感报告【第一篇】

《实践论》不仅仅深刻而又系统地论述了认识与实践密切关系,同时也对一些与实践相关的问题给予了精辟独到的见解,使我深受启发。

关于人们在面临新的实践活动的信心问题。通常人们都不愿在没有把握、不清楚状况的时候去进行某种实践。在《实践论》的论述中,谈到了一个人的勇气与信心跟他对工作的资料和环境有没有规律性的了解直接相关。这对于我们有着重要的指导好处。我们大学生在学习、研究以至将来的工作都会面临各种机会与挑战,而对于面临的实践活动我们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我们的信心。许多人总埋怨机会太少,机会从来就不是少,而是机会来了我们没有信心和潜力抓住它。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我们要用心提升自我,用心了解各方面知识与经验,这样当机会来临时,我们才能把握机会,创造成功。

关于正确、深刻的认识来源问题。《实践论》谈到,“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这说法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正是许多人忽略了的真理。比如说游泳、骑自行车,一个人因为不会而不去游、不去骑,总在一旁看别人做,那么他永远也不可能会。又比如说我们学英语,因为说得差而不说,总是把话放在心里念,那么我们就不可能说好英语。许多事物,务必我们亲身实践才能得到真实的、正确的感知,正所谓“实践出真知”。

以旁观者的心态,是不能学到东西的。关于真理的绝对与相对的问题。这是一个极为深刻的哲学问题。“没有绝对真理”,这句话如果是正确的话,那这句话本身是否看作是绝对真理呢这似乎存在着不小的矛盾。《实践论》认为:“马克思主义者承认,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必须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绝对真理是存在的,但不能被人单独认识,不能被某一句话阐述,因为人们对于在各个必须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对于实践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对于指导当时的中国革命,指导我们此刻、将来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远的好处。我们要认真学习它,并领悟其中的思想,应用于我们的实践,从而使我们更好的参与实践,收获成功。

实践论读后感报告【第二篇】

初看毛泽东的实践论,我看了很久,不是因为难懂,而是里面的许多观点让我联系到了自我的人生发展中遇到的一切及自我将来发展的道路。

且更坚定而亲身体验到了,生活活动是有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最终人的本事到达必须高度。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社会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的向前发展的,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还是社会,也是一步一步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方面。认识到这一点,并与人生发展类比,使我更有勇气去发展自我,因为那里有哲学的观点做支撑,无论在发展的道路上遇到多少困难,发展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趋势是必然的,只要把握好每一个经历和体会,善于实践人生。

生的靠不住的东西,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发展到理性阶段。这次四级考试我的认识只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这样很容易构成唯物论中的唯心主义。这次失败,我要从理性上充分认识,仅有这样才能有更大的机会经过。列宁同志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把四级考试当作革命,也就是没有考四级的理性认识就没有考四级的成功结果。那些存有侥幸心理,甚至作弊的学生都将因为缺少理性认识而没有实在的实践而失败。

最近我最终把自我的人生发展计划好了。经过一年多的苦思冥想,根据自我的实际情景,我认为切实际。但现想起,那计划是否一成不变,是否都在你的掌握之中?看了实践论的基本思想,使我认识到我的人生计划其实会在不远的将来变化不断,一切仅有靠自我去协调好,掌握发展趋势。毛泽东认为人的认识会受到很多限制,就是这些限制才会导致我们的预期的目的没有定论。我们仅有随情景的变化而急速变化,时刻做出与事实相符的任务和工作方案,并努力纠正发展方向和发展趋势。比如这次考试是我计划中的关键步骤,失败了仅有等明年,所以我必须再次调整我的计划,或推迟以后的计划,或在某一时段加大计划量。一句话,实事求是,具体情景具体计划。就毛泽东说的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要构成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总而言之,人生的发展类似社会的发展,他们有着共同的属性,因而有着类似的发展规律,我们在人生的发展道路上,坚定辨证唯物论的知形统一观,理解毛泽东的实践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反复的发展形式。

实践论读后感报告【第三篇】

暑假读《实践论》的时候,我只是觉得文词的优美,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因为平时在那些思想课的课本上看那些东西就不是很少,看来看去就不觉得有什么意思。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过来验证理论,这是永远正确的,其实我们都知道,只是做不到而已,我记得自己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道理我都懂,可是要我去做那就不太能做到了。”

这句话是出自内心,最真实的想法,事实上也是这样,我们是大学生,很多大道理都懂,而且都能把它说出来,但是问题的关键就是我们只说不做,那又有什么用,这就是做不到实践,现在才发现实践是多么重要,并不是因为没有实践而遇到了什么挫折,只是我终于明白,懂得道理,那只是理论,实践我们一直就没有做到,甚至就从来没有着手去做,我们不是理论家,也做不成理论家,理论的作用就是用来指导实践,既然有了理论,那就一定要有实践,不然理论再多,说得再怎么好也只是空谈,纸上谈兵是兵败的源头,在理论的基础上经过实践来验证它是否正确,这个理论才是理论,要不然它就不是理论了,那只是假想而已,假想又怎么叫做理论。任何时候随口一说就是一个道理,就是一个理论,说过之后就无影无踪,甚至马上就忘记自己曾经说过,没有去实践,不会有理论,有理论也是不准确的。

实践是理论思想的来源,没有实践就不会有理论,通过对实践过程的来找到事物内部的规律,总结出理论。理论并不是一朝一夕就成的,就像实践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完成的,实践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理论要比实践更长。在实践的过程中去寻找理论,一步一步的走下去,所有的理论都是通过实践来的,没有哪一个理论谁人随口说出来的,他在说这个理论之前肯定经过了实践。

其实实践出来的理论也就是经验,但是经验并不是总是有用,所以不同的情景有不同的实践过程,看到不同的现象,也就有了不一样的理论。每一条理论都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实践对于理论是很重要的。我们都学过理论,前人的理论用来指引我们前进,可是在前进的道路上,仅仅有前人的理论是不够的,还要通过我们自己的观察和实践,通过我们自己所遇到的问题,经过总结,或许你会得出自己的理论,或许你还会发现你的理论与前人的理论是完全相反的,这不是什么错误,这不是说明你错了,也不是说明前人错了,要想到前人所处的环境与你不一样,理论自然有所不同。

如果只是一味的看着前人的经验去办事,那就成为了本本主义,我们反对本本主义,我们注重实践,知道实际问题才能找到解决的办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什么是真理,真理就是通过实践证明的理论,理论在没有得到实践证明之前是不能说是真理的,甚至不能说是理论,那只不过是一个命题而已,这个命题对真有假,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命题并不一定就是对的,通过了实践检验的命题才是正确的。然而当一个真理出来的时候,往往与这个真理有关的事情已经过去了,真理的存在只是为了指导后来遇到同样问题的人,但是怎么会有同样的问题呢,世界时变化的,问题不会一模一样,所以真理不能照搬,要结合实际去应用理论,这就是实践。

《实践论》并不仅仅是在讲理论,并不是仅仅在告诉共产党员什么是实践,实践有多么重要,怎么样去实践。外国考察团去延安考察的例子不仅解释了实践的过程,在另一方面起到了激励的作用,他告诉同志们,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正确的,是会成功的。说出了毛泽东自己的信心,也鼓励了同志们的信心。也许那个时候他的目的就是这样而已,并不是纯粹的去讲道理,不是说实践了,那么将道理又有什么用呢,那不是自己在打自己?其实也不能这样说,说道理并不是反对实践,懂得了实践的道理,才能去实践,如果不知道实践的作用,那我们要什么实践。明确的知道了实践是干什么的,它的用处是什么,所以才去实践,因为那样是有好处的,要是没有好处谁会去做。实践是有用的,所以实践是必须的。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的感觉它。”是,本来就是这样。当感觉到一件事情的现象时,我们不知道它为什么会是这样,可是当你知道它的规律的时候,你就恍然大悟的说:“原来是这样。”说明你已经完全明白了它为什么会这样。其实在生活的过程中,我们遇到的很多事情都是很简单的,遇到的时候很迷惑,当别人告诉你这是怎么回事的时候,你会发现这很简单,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要知道事物的规律就得通过实践,不是所有的规律别人都会告诉你,大自然的规律那么多,大自然不会明确的告诉你,只有自己通过实践去找到大自然的规律。大自然使有规律的,她并不是什么乱七八糟的。

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理论告诉我们实践的重要性,我们不要凭空想象,想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那就是铁板的唯心主义,唯心主义有用,但是如果没有了唯物主义,再怎么唯心也是空谈。我告诉自己明天要怎么做,可是没有做到,你不会去打自己的耳光,或许你会,在打过之后就又忘记了自己为什么要打自己。遇到一个问题就要马上投入实践去解决它,实践过了,情况就不一样,你实践出来的理论也会不一样,或许这样也不错,只要将问题解决了就行。世界是变化着的,问题也是变化着的,时间过去了,问题可能就不一样了。

借助于当今世界的科技,我们不出门也能知道世界上发生着什么事情,通过别人的认识来丰富自己的知识,这是一个了解世界的方法。实践并不一定要自己亲力亲为,一个人没有那样的神通广大,外部的力量是很重要的。如果所有的人都在想反正有人去了解,我就不要去了。那么这个世界就该停止前进了。所以出门是必要的,这个世界都没有人出门了,那还叫什么世界。实践不能全部自己去体验,也不能全部由外界得来,外界来的并不是真实,不一定就能反映世界上的情况,别人的所见所闻或许只是一个参考,真正的实践还是得借助于自己。

实践论读后感报告【第四篇】

《实践论》是毛泽东为了不让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妨碍革命发展而写出的1篇文章。这是1篇哲学论文,到处闪耀着思辩的哲学光芒,同时它也充满了文学气息。从这篇文章中,我深刻意识到实践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着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

我们在中学时便接触过实践论,那个时候的我们就已经意识到实践的重要性了。实践孕育了我们中华文明,同时也让我们有了智慧的结晶。

古往今来,人们都意识到了实践之于生活的重要性。陆游曾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让我想起银河补习班里的父亲不惜翘掉儿子的课,只为带不会写作的儿子来感受大自然的美丽,让他亲自去看看这五彩斑斓的世界,从中得到写作的灵感。邓小平也曾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正是因为这句话,我们中国走向了改革开放,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实践与认识不可分割,但是实践决定认识。费希特曾说:“所有的理论法则都依赖于实践法则;如果只有一条实践法则,那么它们就都依赖这一条实践法则。”两弹”的成功研制、人造地球卫星的成功研制、杂交水稻的培养与推广。这些都是通过实践来一步步获得成功的,我们不能否认实践的确在我们生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把这一道理进行了完美的阐释。因为我们一步步去实践,才得到了一条条真理。那么根据这一理论,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就站不稳脚了,因为具体事例要具体分析,不能盲从,只有实践才能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

实践要注意方法。首先,实践具有时间性和地点性,实践的内容会随时间、随场合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被前期、他地的实践所证明的东西不一定适用于当时、当地。“刻舟求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其次,实践具备局部性和偶然性,某种局部实践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全局实践,某种偶然实践的结果不一定体现基本的、普遍的规律。“守株待兔”便是这一类的代表。然后,实践具有层次性,这一层次实践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其他层次和全部层次。最后,实践具有主观性,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不可能绝对摆脱实践主体主观因素的制约;绝对客观的人类实践,是不存在的。主体能动发挥程度的不同,必会影响到实践的具体效果。布拉德利有一个想法便与之吻合:如果你不带偏见地去考虑问题,如果你思考一下这些准则的一般性质,你就可以得出一个完全不同的结论。因为所有的准则事实上都是实践的。

中国如今的繁荣昌盛也离不开实践,如果没有黄大年夜以继日的工作,中国的地质探测也许还停留在空白时期;如果没有林俊德院士多年与马兰为伴,这茫茫沙漠中不知何时才能有核试验检测产品的出现;如果没有南仁东不辞辛苦地在桂林大山小山里奔波,也许我们的“fast天眼”还不能出现在人们眼前······我们必须深信不疑,实践永远是第一位的。

让我们为实践加冕,郑重的对待每一次实践!

实践论读后感报告【第五篇】

在高中的政治课本中就学过与实践有关的一些理论,通过阅读毛主席的《实践论》,我更进一步认识到了实践的重要性。毛主席的《实践论》是其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是在1937年7月,在中国革命的生死关头,党内却出现了两种非常不好的思想,即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妨害着革命的发展的情况下,毛主席为了揭露这种不好的现象,从而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写了这篇著名的文章。毛主席在《实践论》中阐述了四个基本问题。第一,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第二,认识的辩证过程,即从实践认识的过程,又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第三,批判“唯理论”和“经验论”。第四,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关系。我认真阅读了毛主席的《实践论》,深受启发,以下是我读完这篇文章的感悟。

实践是认识的前提和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认识和评价,如果我们想知道正确的答案最好自己去实践一下。就如我们想知道葡萄是酸是甜,就可以去品尝然后得出答案,而不是光听被人讲。毛主席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生产实践活动是人首要的基本的实践活动。人类为了生存,就必须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人类也在这种活动的过程中不断获得自身的发展。无论是在什么样的社会形态下生存,无论是什么形式的活动,都离不开人。因此,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只有从实践中得出的认识才是有根据的认识。正所谓“实践出真知”,人的知识、才能归根到底来自实践。这并不排除接受间接经验和学习书本知识,事实上,任何人都不可能也无必要事事直接经验。就每个个人的知识而言,大量是从间接经验、书本中学来的。但一切知识就其最初来源而言,仍然是实践。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实践,从实践中获得新的认识,丰富自己,不断增加自己的头脑储备。

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中产生,又服务于实践的。这种能够服务于实践的认识是一种理性认识,是人们在头脑中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从而得出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理论是源于实践的,只有亲身投入实践,才能获得对事物的理性认识。无论任何人要认识任何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否则是没有办法解决的。然而,人的生命和力量都是有限的,不可能每件事都亲自去实践,但我们可以借助前人的优秀理论成果来指导自己的实践。但我们必须选择正确的理论,因为只有用正确的理论来指导实践,我们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否则,我们就会被引向歧途。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经过感性认识达到的理性认识是否具有科学性,是否能成为真理,判定认识或理论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需要把它放回到实践中去检验,看是否符合预定的目的。如果预定的理论在同一实践过程中变为事实,这种理论就会成为客观真理,这个认识的过程也就随之完成了;如果这种理论经过实践检验与客观现实不符合,则还需要继续认识,不断纠正错误认识,最终获得真理性认识。毛泽东的军事思想,如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就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

毛主席有句名言:“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末,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这就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要重视实践,动手实干,因为许多事情看明白了,行动计划制定出来了,但是不干就不能落实,更不能实现目标。就好像我自己经常会为学习制定计划,但是我并没有毅力去实践,所以我一直都不能享受到计划实现的成果。于是我深深明白要勇于实践,这就要克服畏惧情绪。很多事情都是这样,当你接受一项任务时,刚开始时可能是困难重重,就退缩。但是,如果你埋下头,不气馁、不抱怨、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坚持到底,就没有干不成的事情,这样,我们就会有成就感了。

其实,我觉得我们的学习也是缺少实践的,从小学到高中,我们都有一个很明确的目标,考上一所好的学校,为了取得好的成绩,我们拼命学习,学习那一大堆的教科书就是为了应付考试,但对于一个没有任何社会经验的人,学这些理论无异于纸上谈兵,在当时是记得很牢,但是没有实践,我们就学不会真正的知识,因为我们没有亲身实践。现在到了大学还好,在学校的提倡下,我们很多学生都会在假期去进行与自己专业有关的实践,尽管有一些是与自己专业无关,但是我们也还是可以从中获得认识。通过社会实践,我们可以从中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开阔视野,了解社会,体验了生活,更使我们知道了自己的不足和要改进的方面,最重要的是更加明确了自己今后应该努力的方向。

很多东西并没有说出来的那么简单,只有自己去实践,才能真正体会其中的真谛。正所谓实践出真知,再好的认识,看似再完美的理论,不经历实践的洗礼,就不可能开出美丽的花朵。我们要敢于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主观认识,在实践中得到教训,从而在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中,改造世界,提升自己。《实践论》在当时就起了重大的作用,现在它仍有积极的价值,我们要认真学习它,并领悟其中的思想,应用于我们的实践,从而使我们更好的参与实践,在实践中获取成功,在实践中得到经验,享受成功的快乐。

实践论读后感报告【第六篇】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毛泽东同志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实践,深刻地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联系。这本书论点鲜明,语言简单明白,说理逻辑清晰严谨。里面的许多观点让我联系到了自己的人生发展中遇到的一切及自己将来发展的道路。

是啊!人生的发展道路又何尝不象一个社会的发展,一路上起起伏伏,有高峰亦有低谷。其实人生的发展也符合从实践到认识,再从实践到认识这种形式。饱读兵书的赵括再怎么样也比不上一位大字不识却打了十年战的将军。现在大学里很多学长学姐以及老师说学习要摆在首要地位,这一说法在中学阶段是有依据的。中学阶段我们在学校里唯一要做的就是学习,初中我们努力最直接的目的就是中考,高中我们努力最直接的目的就是高考。在高三的备考阶段,每天都是刷不完的题,背不完的知识点,听不完的心灵鸡汤,“教室-食堂-寝室”每天三点一线,然而进入到大学后我们的日常生活形式多样化了。不仅要学习课内的,更要参加社团活动来锻炼自身各方面的能力。有的学生重在校内发展自我,有的则相反。在校内校外的发展形式又有很多种。

因此,基于发展自我的形式是多样化的,就形同于《实践论》中所说的,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活动。然而根据我本人的发展情况来看,与以前相比,已经成了一个有主见较有勇气比较有思想的大学生,我喜欢现在的自己。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从课外活动,校外活动和书本中学到的。校内参加了各种面试,加入了团学会,校外做爱心支教的志愿者,而且从书上学到许多以前从未接触过的东西。不仅仅自己,而且发现身边的许多同学比刚来学校都要强。因此我认为并且更坚定而亲身体验到了实践的魅力。

“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毛泽东同志对于这句话给了更加深刻准确的诠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于是认识被证实了,如果达不到,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在失败中得到教训、改正思想,然后取得成功,此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失败者成功之母”。,实践出真知,而实践带给人们的利处远远不止于此。

认识的目的不是认识本身,而是用于实践、改造世界。因而认识来源与实践,并要回归实践。爱迪生发明电灯,期间经历过1600次失败,从实践中汲取经验,最终为人类带来了夜晚的光明;屠呦呦几十年如一日带领团队提取青蒿素,终为治疗人类疟疾事业做出极大的贡献。科研的道路都是崎岖不平的,但是科研的成果往往都会为这个社会带来不一样的色彩。

读了这篇《实践论》仿佛又重新上了一堂思政课,感触颇多,既是对当今社会的一种思考,也是我对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态度、学习态度的一种深思,一种领悟。

实践论读后感报告【第七篇】

读完这篇文章,使我更深刻地了解了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更深层次的含义。

就像我们考试,只是在考试之前发狠的背知识点,背公式,背单词,背作文,而不是实践它们。初级的学习阶段,学的是哑巴英语。只做题,从不开口说,所以我们单词背了忘,忘了背,却没什么效果,数学公式也是这样。

我的一个数学成绩好的同学曾经跟我说,他其实不怎么背公式,碰到了需要公式的题目,再去翻公式。做的题多了,公式自然就记住了,所以往往数学学渣们是背了公式,却不知在哪儿运用。最重要的是知识不运用于实践,你会忘记,就像现在给我一张考卷,我肯定考不上这个学校。

对于我们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实践就是讲课,因为我们是师范类的专业。曾经不止一个老师跟我们说过讲课的重要性,相信我们对老师讲的好坏也有深刻体会吧。

至今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老师是我的初中数学老师,他完全浇灭了我对数学的希望。他只要我们背公式,卖给我们一本公式书,告诉我们,只要将这本书背下,他包我们能上120。他讲考试卷的时候简单的题不耐烦讲,用轻蔑的眼光看着我们,仿佛在说这种题智障才会错吧。只是快速提一些重要的点就过了,于是就算我没有听懂,也不敢下课去找他再给我讲一遍。更可笑的是,难的题他又不会,就让我们自己看答案,于是我的数学成绩一落千丈,从此打消了学理的念头。

而我最喜欢的老师是我的初中英语老师,他是一个狡猾且奸诈的人。他的课业,从来都很重,我们每天都要听写单词,从一面到一个单元再到整本书。刚开始我很不习惯,因为只要每天听错的单词超过三个,他就会把我们的本子收上去,重新听写过关才将我们的本子还回来。我从农村的初中升上去,本来英语基础就薄弱,于是每天的本子都被收上去,积压在他那里。后来他看我的本子实在太多了,就把我叫到办公室去了,原以为会被批评,但他只是耐心的告诉我,记单词要多听看多写。后来在他的影响下,我的英语水平也有不少的提高。

学校开展的社团活动,修满第二课堂的速度分才予以毕业,都是为了让我们更好的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去大三的校企合作也是为了培养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可以更好的教学,但是我们也不能迟到,理论进行实践,这样就尊敬了叫条主义的葡萄字,要懂得变通,就像孔子的因材施教数学题,光公式也是得不了高分的,要学会转弯,灵活运用。

总之,实践论教会了我们正确的实践方法和正确的认识方法,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必妄,知之而不行,虽教必困,故世虽有学,而行为本焉。

实践论读后感报告【第八篇】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于抗战初期著述的关于批判党内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思想结晶。写作的大背景是1937年7月,中国的革命处于生死关头,党内却出现了两种非常不好的思想,即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妨害着革命的发展。为了揭露这种不好的现象,从而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毛泽东同志写了这篇著名的文章。

这部精练的著作的主要内容是以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为基本线索,系统的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主要内容本质特征和重要意义,坚持和发展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毛泽东在同志《实践论》中阐述了四个基本问题:

(1)时间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

(2)认识的辩证过程,即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又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3)批判“唯理论”和“经验论”。

(4)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关系。

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总结了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能动的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能动的指导革命实践,在实践中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在认识,在这种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运动中,实践和认识在每一环都得到了高一级的程度的提升。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行知统一观。

《实践论》虽题为“实践论”,但其论述的过程却始终是实践和认识相统一的。通过不断的实践和认识的联系,从而能更深刻的表达实践,解释实践。

实践论首先说明了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里,人的社会实践其基本内容正是生产活动、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等等。因此认识对社会实践同样有着依赖关系。

“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毛泽东同志对于这句话给了更加深刻准确的诠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预想的结果,于是认识被证实了,如果达不到,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在实践中得到教训、改正思想,然后取得成功,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失败是成功之母”。

通过阐述认识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更清楚的了解到人的认识究竟是怎样从实践中产生,而又服务于实践。

首先,认识源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人们通过自身的感官得出事物的各个表象、各种片面以及事物的外部联系,及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然后,随着社会实践的继续,人们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全体以及事物内部的联系,感性认识达成飞跃,从而上升为理性认识。而认识的飞跃,是绝对不可能离开实践的。认识的不断深化,无不基于实践这一基础。无产阶级对于资本主义的认识,中国人民对于帝国主义的认识,以及战争的领导者对于战争的认识等等都是既如此。

但是,认识的目的并不是认识本身,认识的目的在于通过实践来改造世界。因而认识源于实践,又要回归实践。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在获得理性认识之后,还有更重要的过程,那便是从理性的认识到指导实践的又一次飞跃。通过得来的认识指导实践,并且在实践中检验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继续。理论是否符合客观真理性,在由感性到理性的运动过程中是不能完全解决的。要完全的解决,只有“把理性的认识再回到社会实践中去,应用于理论实践,看它是否能够达到预想的目的”。

认识运用于时间并得到证实之后,人们对于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认识运动便是完成了,对于过程的推移来说认识并没有完成。事物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实践活动也会跟着变化和发展,所以,认识同样要不断变化和发展。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向另一阶段变化发展时,认识就要继续,就要适应新的情况。客观过程的发展充满着矛盾和斗争,因而人的认识运动的发展同样充满矛盾和斗争;社会实践是一个无穷尽的过程,人的认识也是一个无穷尽你的过程。

于是,我们得出,在单个对于某一客观过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认识中,通过实践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能动的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能动的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我们可以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行知统一观: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然后再认识,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并且在每一个循环都代表着更高的内容。

《实践论》不仅深刻而又系统的论述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关系,同时也对一些与实践相关的问题给予了精辟独到的见解,使我深受启发。

关于人们在面临新的实践活动的信心问题。通常人们都不愿谈在没有把握。不清楚情况的时候去进行某种实践。在《实践论》的论述中,谈到了一个人的勇气与信心跟他对工作的内容和环境有没有规律性的了解直接相关。这对于我们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大学生在学习、研究以至将来的工作都会面临各种机遇与挑战,而面对到来的实践活动,我们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我们的信心。许多人总埋怨机会太少,机会从来就不是少,而是机会来临时,我们没有信心和能力抓住它。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我们要积极提升自我,积极了解各方面的知识与经验,当机会来临时,我们才能把握机会,创造成功。

关于正确、深刻的认识来源问题。《实践论》谈到,“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离不开实践。无论任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办法解决的。”这说法似乎平淡无奇,实际上正是许多人忽略了的真理。比如说游泳、骑自行车,一个人因为不会去游、不会去骑,总在一旁看别人做,那么他永远也不可能学会。又比如说我们学英语,因为说的不好就闭上嘴巴,是永远也说不好英语的。正所谓实践出真知,再好的认识,再看似完美的理论,不经历实践的洗礼,就不可能开出美丽的花朵。我们要敢于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主观认识,在实践中得到教训,从而在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中,改造世界,提升自己。

实践论读后感报告【第九篇】

突然感慨,我刚小学毕业,我的小学没了,那就变成区培智学校,现在变成了区财政局什么的。我读完初中,初中也没了,那就被卖给嘉汇集团,变成私立中学,学费好几万,因为它升重点率很高,还很火。高中还健在,是重点高中,全市第一,这是我不多的值得念叨的历史,也是介绍出去之后,别人还能说“哟,你是**高中毕业的呀,厉害!”大学一直坚挺的存在着,就是排名好像不太高了。进入部队,2013年由于军队体制改革,我所在的连队就地解散,我的连、营、团成为了历史,我被分流到某旅,结果2015年要裁军30万,我的旅、军成为了历史,我被转业到地方,结果地方编制有限,我被安排在事业编制岗位上。刚到单位,国家机构改革,我的上家单位被合并了,我们省对于事业单位试点,把我在的下级单位裁了,我被合并到一个新的事业单位,但还给原来的局干活,除了看不到出路,其他照旧。我自我总结了一下,到哪哪黄!

之所以有以上感慨,就是因为我高中时的校长,后步步高升,担任县级市委书记,2018年被纪委监委找去谈话了,至今音信全无。我的高中毕业证上、鉴定上,还有他的印章,高中纪念册上,还有薄的、还有他的照片。再一打听,我的大学欧校长好像也有点小问题,下去了。放到13年以前,怎么会这么大面积的“巨星陨落”,而且给他们的评语也都是“十八大之后不收敛不收手”,一句话,活该。总之,我呆过的单位都黄了,没黄的单位,领导都下去了,但我的法力还没有强大到干扰单位和其他人,所以我也没有什么可以反省的。只是感觉,生在改革的年代,生在一直进步、一直发展的中国,一定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观念。

这两日,找出《毛泽东选集合》计本(小红书),重读《实践论》,对于实践-认识-实践,加深了印象。

大概率是可以的,但是总有意外,而且以2010年为分水岭,之前之后的新兵差异非常大,无论从心智还是体质,变化太大,之后的太脆,这更需要在工作实践中总结,并立即改变管理方式。任何工作与生活,都要“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致无穷”(《毛泽东选集》实践论)。但很多人在体制内不思进取,还怨天尤人,说是没有上升空间。我认为这都是个人问题,你要是能力水平真到了,组织一定会用你,要是组织不用你,你可定会走的,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你这么牛b,到哪不挣钱,而且比单位的死工资多得多。

谨慎实践、细致总结、提高认识、再次实践、重新复盘,以此为习惯。戒掉一切该戒掉的,不干任何与自我提升无关的事,做好应尽的义务和工作,积跬步以至千里。

实践论读后感报告【第十篇】

马克思认为:世界时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起能动作用。马克思还认为:一切从实际出发,事物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仅有主观能动性,没有客观实践性是无法取得成功。

小时候学过1篇课文叫《小马过河》。老马看到小马长大了,让他独自驮一袋麦子去磨坊,然而一条小河挡住了去路。河水是深是浅小马发愁了,老牛个子高,认为河水很浅,刚没小腿。松鼠个子小,认为河水很深,还淹死了他的一个同伴。小马不明白怎样办,仅有回去问妈妈。妈妈亲切地对小马说:“孩子,光听别人说,自我不动脑筋,不去试试,是不行的,河水是深是浅,你去试一试,就明白了。”最终的结果是:河水既没有老牛说的那样浅,也没有松鼠说的那样深,小马成功渡过河,完成了妈妈交代的任务。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毛泽东的《实践论》,对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剖析得十分透彻,是在马克思哲学的基础上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论述。

中国有个“闭门造车”的成语,比喻做事不研究客观情景,脱离实际。至于我们此刻所说的“闭门造车”,则是形容不顾实际,也不吸取别人的经验,一味主观地杜撰瞎造的意思,好比关起门来在家里制造车子,而完全不研究门外的实际情景和实际需要,结果就不合规格,不能适用。

当然,意识对物质起能动作用。列宁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革命运动的成功离不开实践经验,就象过去的战争,战争的领导者,如果是一些没有经验的人,不是那些经过无数次失败的教训,再结合具体实际,总结经验和教训,使得战术和战略上取得成功的经验,从而再一次次的取得胜利,最终取得革命的最大胜利。

联想到最近的“”事件。日本掀起购岛闹剧后,国人喊打声一片。异常是那些所谓的爱国者,直接把矛头指向政府,认为,实则是那些人不懂得从实际出发的真理,不懂得运用毛泽东的实践论。

是列岛的主岛,位于中国东海,距温州市约356千米、福州市约385千米、基隆市约190千米,距离冲绳约420公里,面积4、3平方公里,周围海域面积约为17万平方公里。本岛面积狭小,没有能够供大部队部署的基础设施,异常是缺乏机场设施。必须注意的是,东南方向是日本控制的琉球群岛所属八重山列岛,其中石垣岛距离仅有170公里,面积到达了222、6平方公里,能够部署大型雷达设备和机场,是日方距离最近的重要前进基地。对我方不利的是,八重山列岛处于台湾本岛以东,我方空中力量若要打击八重山列岛,最佳攻击航线会掠过台湾,须穿越世界上防空火力密度最高的台北防空区。尽管是两岸中国人的共同利益,但目前台湾当局明确拒绝两岸共同保钓,战时解放军战机能否借道台湾上空攻击八重山列岛实在是难以预测的变量,也即是说日本必须程度上拥有了一个能够不受惩罚的安全后方。

当然,有人说,直接攻击日本本土。毛泽东的实践论告诉我们,万物是普遍联系的,所谓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对那些手无寸铁的百姓是无辜的伤害。所以,应对之争,我们还得拿出更加稳妥,更加安全的办法。

35 17672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