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村发展茶产业的调研报告样例【精彩8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写作参考】一篇好的范文往往能让您的写作事半功倍,下面是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的“实用村发展茶产业的调研报告样例【精彩8篇】”优质范例,供您写作参考之用,轻松写作,远离加班熬夜,希望以下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支持吧!

村发展茶产业的调研报告【第一篇】

宣纸书画纸是我县三大传统产业之一,是我县县域特色文化产业,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按照县政协年度工作安排,就宣纸书画纸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结果报告如下:

宣纸书画纸均属于手工纸行业,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国内外手工纸产量都在不断下降。目前,欧洲手工纸作坊大都隶属于博物馆、文化保护部门、学校等,极少数进入纯市场运作,无论归属于哪个部门,政府每年均要安排专款补助,使之能够保存、传承。相比而言,亚洲国家和地区情况略好,但濒危状况也令人堪忧,我国手工纸从上个世纪80年代的年产30万吨下降至20__年的万吨左右,产地也大量减少,主要分布在安徽、四川、浙江、云南、贵州、广西等地区。

近几年,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县宣纸书画纸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以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为龙头的一批生产加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产业集群效应逐渐显现;先后形成了“__”、“__”、“__”、“__”、“__”、“__”、“__”等十几个著名品牌,其中1家获国家驰名商标、6家获省著名商标,产品畅销全国和东南亚及欧美市场。特别是注册于1984年的__牌宣纸先后三次蝉联国家金质奖,__牌宣纸商标于1998年被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20xx年我县宣纸被国家质监总局批准为“原产地理保护产品”。20xx年宣纸制作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xx年又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依托宣纸独特的手工技艺和书画艺术界的影响,我县书画纸产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手工书画纸生产营销基地。

截止20__年,宣纸书画纸行业完成产值6亿多元,实现税收4700多万元,从业人员万余人。我县地理标志(原产地域)保护授牌企业14户,年产宣纸近千吨,其中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__”牌宣纸700余吨,占宣纸总产量的70%以上,年产值2亿多元。宣纸书画纸生产加工企业(户)380余家(仅__镇宣纸书画纸生产加工企业(户)280多家),年产值4亿多元。

宣纸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原产地理保护产品和申遗的成功,使__县作为宣纸原产地的地域优势得以充分发挥。“正宗宣纸”只产于__县的美誉度进一步提升,特别是“__”牌宣纸1998年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各地的宣纸书画纸专卖店,把“__”牌宣纸作为镇店之宝,把有“__”牌宣纸销售作为一种荣誉。

汉文化热、书画热的悄然兴起,“书法进课堂”活动的逐步开展,必将带动宣纸书画纸市场需求,宣纸的古籍印刷、邮票印刷、宣纸纪念品收藏等宣纸加工领域的开拓,也将对宣纸书画纸市场需求产生拉动。

全县上下已形成进一步做大做强宣纸书画纸产业的共识,加快发展宣纸书画纸产业的氛围已经形成,宣纸文化旅游已成为我县旅游的重要品牌,宣纸博物馆、__镇宣纸书画纸产业园等平台建设扎实推进,宣纸书画纸产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

宣纸作为文化产品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作为高级书画专用纸承载着传承优秀文化的使命,宣纸制作过程体现了农耕文化的基本特征。宣纸和制作过程本身就是宣纸的文化发展史,到目前为止,我县研究宣纸文化的专业人士甚少,且深入不够,至今没有在根本上对宣纸文化的本身内涵、宣纸与地缘的关系、宣纸的环境关系等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挖掘,宣纸的文化张力没有充分展示,缺乏对宣纸文化的提炼和本质描述,在宣纸的大品牌的树立、宣传上只停留在表面,缺少更深层次的内容,手段也较为单一。

宣纸书画纸是__县的特色产品,入行门槛低,企业(户)数量多,企业(户)主素质参差不齐,对宣纸这一大品牌的文化内涵认识不够,保护意识差,只顾眼前小利,造成技工无序流动、假冒“__”名牌产品时有发生,书画纸冒充宣纸、企业(户)之间竞相降价(特别是书画纸)、机械纸冒充手工纸销售等行业不自律行为已成常态,已经影响到行业自身的发展和地域优势的发挥,影响宣纸原产地声誉。

一是宣纸生产的主要原料青檀皮和稻草的基地建设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青檀造林超额完成了年度任务,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自建基地也取得突破,燎草基地建设有序推进,但长杆稻草种植面积减少,稻草收购难,短期内原料供应仍趋紧张,书画纸生产原料全部从四川、河北等地购进,完全受制于他人,原料成本高的局面依然存在。二是宣纸书画纸生产苦、脏、累工种多,劳动强度大,技术要求高,习艺周期长,职业寿命短,易患椎肩盘突出、腰肌劳损、关节炎、手部皮肤病等职业病,容易导致技工流失和招工难等问题。三是宣纸书画纸生产存在原料加工和产品生产两个环节的污染,除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有规范的污染治理设施外,大多企业污染治理设施不到位,污染物不能达标排放,青檀皮加工点多面广、处理成本高,特别是书画纸生产企业(户)规模小而散,集群度低,治理设施简单,不能满足达标排放的要求。

纸寿千年”的概念抢占市场,而我县书画纸至今没有明确的定位。生产企业只是一味按客户的价格要求生产纸,甚至以机械纸冒充书画纸,以低端纸冒充高端书画纸销售,没有充分发挥__县是宣纸原产地这一地域优势,明确书画纸发展定位,打造书画专用纸这一品牌。

围绕“建设全国最大的宣纸书画纸生产加工地,最主要的营销集散地,最有影响力的书画艺术界名流创作交流活动地”这一目标,打造__县宣纸书画纸的升级版,是当前宣纸书画纸产业转型发展、加速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为此建议如下:

一是要组织专门力量研究和挖掘宣纸文化,宣纸是__县历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与__县同气连枝,与中国的书画艺术共同发展,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对宣纸文化进行挖掘提炼和描述,带动宣纸行业发展升级。二是要做好宣纸旅游文章。加快宣纸文化园内宣纸博物馆及后期工程、宣纸(文房四宝)大市场工程的建设进度,丰富宣纸文化旅游的内容,拓展宣纸文化旅游的亮点。三是要做好手工书画纸品牌创建工作。行业协会要积极引导宣纸书画纸企业(户),树立品牌意识,创优创牌,明确书画纸发展定位,以高端手工书画专用纸生产销售基地为发展目标,与低端、机械书画纸错位发展。四是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在宣纸文化产品开发上要发挥更大带动作用,在宣纸纪念纸,邮票、古籍印刷等产品的基础上,加大宣纸文化产品的研发力度,不断开发出新产品,带动宣纸行业发展规模。

一是要切实抓好原料基地建设。继续推进宣纸原料基地建设,确保按期完成基地建设任务,鼓励书画纸企业在外建基地。二是要切实解决好企业技工流失和相关政策落实等问题。制定宣纸技术人才激励政策,将宣纸产业有的工种确定为县级特殊工作,在退休、养老、医疗等方面给予扶持,以稳定和巩固宣纸技工队伍,开展县级宣纸工艺大师的评定,对获得县级工艺大师称号的人员,县委、县政府给予表彰和奖励,提高宣纸技工的荣誉感。三是要切实帮助企业解决污染问题。制定宣纸书画纸集中发展的政策措施,将__镇宣纸书画纸产业园作为县重点园区,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给予项目和资金支持。四是要对行业内、企业间的恶性竞争依法打击,为宣纸书画纸市场打造一个公平的环境,促进宣纸书画纸行业良性发展。

围绕“三地”目标,打造平台,营造氛围,筑牢基础。一是结合文化旅游,建设书画写生基地,吸引更多的书画艺术界人士和美术院校学生、书画爱好者来我县写生、创作,扩大“宣纸之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二是建立书画拍卖中心,规范和活跃书画交易市场,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三是加快__镇宣纸书画纸产业园建设,使宣纸书画纸集中发展。四是以纸为媒、节会搭台、经济唱戏,定期举办中国宣纸艺术节和宣纸、宣笔展销会,吸引国内外客商和文化名人来__投资、观光旅游,扩大宣纸影响和__县的知名度。五是支持和引导行业协会发挥行业自律作用,为推动宣纸书画纸和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切实加大“宣纸原产地”和“宣纸之乡”的宣传,在深度和广度上下功夫。一是要注重网络宣传,帮助支持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中国宣纸网站,在政府、文化、旅游网站建立宣纸网页。二是利用报刊杂志宣传。三是利用参加品牌展会组织专场宣传和推介。四是恢复宣纸社区习俗。“__”、“__”等习俗是宣纸行业在农耕社会时期的重要社交形式,既丰富旅游的文化内容,又宣传宣纸文化。五是把青檀确定为县树和在城市广场设计有宣纸有关的雕塑宣传,营造宣纸之乡氛围。

村发展茶产业的调研报告【第二篇】

(一)发展现状。

收入过10亿元的达到21个。截止底,这21个产业集群共有生产企业(加工户)9293个、从业人员79万人,年营业收入2342亿元、上缴税金59亿元、利润161亿元、出口创汇91亿美元,拥有省级以上名牌77个、公共服务平台17个、行业协会27个。

从区域布局看,各县市区都已形成初具规模的特色产业集群。其中,规模较大、集中度较高的主要有:开发区、福山区、龙口市和莱州市的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莱阳市的食品加工产业集群,招远市的粉丝、黄金及金银首饰加工产业集群,莱州市的石材产业集群,海阳市的针织毛衫产业集群,蓬莱市的葡萄及葡萄酒产业集群,栖霞市的苹果储藏及加工产业集群,龙口市的铝及铝制品产业集群,牟平区的肉食鸡产业集群,芝罘区的汽车贸易产业集群,开发区的水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等。

从行业分布看,以传统产业为主,新兴行业与传统行业并存。传统行业主要有:石材加工(板材、雕刻品、异型雕)、食品加工(植物油、蔬菜加工、海产品加工、肉食加工)、针织毛衫加工、粉丝加工等。新兴行业主要有:葡萄及葡萄酒、汽车及零部件、汽车贸易、电子信息、机械加工等。

从发展模式看,主要有五种类型。一是开发资源、集聚发展型,如莱州市柞村、夏邱镇石材加工和栖霞市蛇窝泊镇果品产业等;二是由点到面、滚动发展型,如海阳市凤城街道毛衫加工、辛安镇针织服装、莱阳市龙旺庄街道食品加工产业等;三是龙头带动、配套发展型,如龙口市东江镇铝及铝制品、蓬莱市刘家沟葡萄及葡萄酒和福山区福新街道汽车配件产业等;四是规划引领、成片发展型,如招远市温泉街道金银加工、芝罘区世回尧街道汽车交易和开发区大季家街道水产品加工产业等;五是继承传统、创新发展型,如招远市张星镇粉丝加工产业等。

(二)基本特点。

一是新兴产业发展较快。近年来,在当地政府的支持引导下,葡萄及葡萄酒、汽车贸易、汽车零部件、修造船等新兴产业异军突起,迅速发展壮大。,蓬莱市依托“世界七大葡萄海岸”的产区优势,确立葡萄及葡萄酒产业为“百年立市”产业,经过3年发展,优质酿酒葡萄种植面积达到12万亩,葡萄酒企业达到50家,葡萄酒年生产能力15万吨,占全国总量的25%以上。芝罘区从开始发展汽车贸易产业,建立了胶东最大的汽车交易广场,成立了烟台市汽车商会,目前国内所有品牌和部分国际知名品牌汽车生产企业共设立汽车销售公司、专卖店93家,带动发展汽车装璜、维修、二手车交易等相关服务企业60多家。蓬莱市的休闲旅游、修造船产业,莱山区的机械加工铸造产业等,也都是近几年快速兴起的。

二是传统产业不断提升。石材、粉丝、黄金、毛衫等传统产业,通过自主创新、技术改造等,普遍实现了上档升级。招远市的龙口粉丝产业有300多年的生产历史,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经过二次技术变革,实现了从手工生产向机械生产、从单一品种向多元化发展的转变,先后研发出80多个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品种,推动粉丝产业逐渐向综合开发、高附加值方向发展。海阳市的针织服装企业通过为花花公子等知名品牌代工生产,完成了资金和技术积累,实现了从“贴牌”到“创牌”的跨越,目前已涌现出“申士”、“新雨”等28个自主品牌。粉丝、黄金、石材、毛衫等传统产业的快速提升,同时也带动了机械加工、矿山机械等相关产品和产业的发展。比如招远市的矿山机械产业,拥有生产企业65家、从业人员6500人,实现营业收入9亿元。

三是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明显增强。,仅10大特色产业集群中的14个龙头企业,就实现营业收入500多亿元,占全市特色产业营业收入总额的四分之一,直接带动9000多家中小企业配套协作、共同发展,大大增强了企业自身和产业的竞争力。比如莱阳市的食品加工产业,在龙大、鲁花等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下,200多家食品加工企业抱团发展,成功将10大系列300多个品种的食品打入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市场。在南山铝业的带动下,龙口市东江镇形成了煤炭、电力、氧化铝、碳素、电解铝、铝型材这样一条既有能源原材料、又有中间加工环节、还有终端产品的相对完整的铝加工产业链条。福山区加快推进面向上海通用东岳的汽车零部件项目建设,成为东岳汽车的主要配套基地。

四是特色产业镇培育初见成效。到底,全市共培育特色产业镇29个,年实现营业收入1211亿元、上缴税金26亿元、利润87亿元,分别占全市特色产业的52%、44%和54%。其中,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的有3个,超过50亿元的有5个,超过20亿元的有10个;上缴税金过亿元的有10个,过万元的有12个。凤城街道、张星镇、夏邱镇等3个乡镇(街道)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山东省特色产业镇,东江镇等10个乡镇(街道)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烟台市民营经济特色产业镇。

五是对地方贡献不断加大。一是膨胀壮大了地方工业经济。莱阳市、莱州市、福山区、海阳市、栖霞市等县市区的特色产业年营业收入,占当地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均达到30%以上。二是增加了地方财政税收。去年全市特色产业共上缴税金59亿元,占全市国地税收入的20%。特色产业上缴税金占产业镇财政收入的比重越来越高,其中牟平王格庄、莱阳城厢等9个乡镇达到80%以上,龙口七甲、蓬莱蓬莱阁等8个乡镇达到50%以上。三是拓宽了就业渠道。全市特色产业共吸纳劳动力近80万人,占民营经济从业人员总数的30%以上。

(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发展方式亟待转变。目前,我市大部分产业集群属于劳动密集型和销售外向型产业,以低成本竞争为主,走低端发展路线。许多企业规模较小,实力有限,管理人员素质不高,技术条件薄弱,普遍缺乏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比如发展比较好的海阳毛衫产业,500多家企业仅有3个自主品牌,主要原料及辅助材料均靠外地供应,产品95%以上销往国外,在当前劳动力、原材料、运输等生产成本持续上升、产品价格不断下降的形势下,企业生产经营遇到很大困难。莱阳的蔬菜加工,莱州、龙口等地的汽车零部件产业也存在这种情况。

(二)整体发展水平不高,产业链需要不断完善。大部分产业集群还停留在产业集聚的初级阶段。一方面,产业规模不够大。全市年营业收入过100亿元的产业集群仅有8个,大多数都在20亿元左右,还没有形成过1000亿元的产业集群,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不少差距。龙头企业规模也不大,除了铝及铝制品、食品加工等产业集群有南山、丛林、龙大、鲁花这样的骨干企业之外,其他产业集群几乎没有年营业收入过10亿元的大企业。另一方面,产业链条不够长。不少产业集群仅仅是众多生产同样产品企业的简单集中,产品雷同,没有形成专业化分工。大量“大而全”、“小而全”企业的同质同位竞争,阻碍了产业链的延伸和竞争力的提升。

(三)集群组织比较松散,行业协会(商会)作用发挥有限。大多数产业集群没有建立自律组织,彼此间内在联系较少,缺乏应有的专业化分工协作。此外,集群内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无序竞争、经营行为不规范等问题,对一些相关行业和企业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一些地方甚至还出现了假冒伪劣等负面问题。同时,行业协会作用发挥有限。目前全市已经成立行业协会27个,还有6个产业集群没有成立行业协会,已经成立的行业协会真正发挥作用的比较少,大多数行业协会、商会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思想观念、体制机制、配套政策、法制建设相对滞后,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在加强行业自律、整合提升行业、开展自我服务、协调各方关系等方面作用发挥不明显、不突出。

(四)知名品牌、区域品牌不多,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不高。目前,我市特色产业集群拥有省级以上名牌77个,但除“龙大”、“鲁花”、“南山”等几个老品牌外,真正的知名品牌不多。毛衫、石材等传统产业,汽车零部件等新兴产业,其主导产品均缺少在全国叫得响的品牌。许多特色产业集群知名度仅局限于省内,远远没有永康五金、义乌小商品、佛山照明等品牌在全国的名气大。正因如此,我市大部分产业的主导产品不论是国内还是国际市场占有率都较低,与占国内市场95%、国际市场70%的温州打火机产业集群,以及占国内眼镜市场80%的温州眼镜产业集群相比,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

(五)扶持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专业市场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除了海阳市和蓬莱市以外,其余大多数县市区没有制定扶持特色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缺乏必要的政策、资金、人才支持,致使特色产业发展的外在动力不强,造成有特色的'产业形不成规模、有规模的产业又缺乏特色。除了蛇窝泊果品批发市场、世回尧汽车交易市场等少数几个专业特色市场外,大部分特色产业发展缺少专业化大市场的配套,市场与产业间的联系以及相互支撑不够,束缚了产业集群规模的扩张。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面,目前虽然认定了一批,但还难以及时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公共性、公益性服务,“公共服务”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中介机构、研发机构、培训机构等中间组织也相对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市特色产业发展。

(一)加强政策扶持,推动持续发展。加紧制定出台相应的发展政策、扶持办法及配套措施,为产业集群持续发展保驾护航。一是实行更优惠的市场准入政策,进一步降低门槛,鼓励广大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向产业集群集聚。二是推行更加积极的资金扶持政策,把各项扶持资金向产业集群内的中小企业及信用担保机构倾斜,引导产业集群健康发展。三是加大各项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力度,及时为新创办民营企业办理相关税收减免手续,为民营企业享受国家税收优惠政策创造条件。四是推行更加宽松和优惠的人才政策,按照“事业留人、政策留人、待遇留人”的思路,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机制,为产业集群fa展广纳各方人才。

(二)加强科学规划,优化产业布局。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产业政策,遵循产业集群fa展规律,结合我市区域优势和特色,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统筹发展。沿海县市区应当依托交通便利优势,扎实推进汽车及零部件、修造船及零部件、铝及铝制品、石油化工、粉丝、石材、毛衫等加工制造型产业集群向创新型集群转变。中部地区应发挥特色产业和自然资源优势,推进技术创新,开发自主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快特色产业集群fa展。城市五区应依托中心城区优势,大力培育发展动漫文化、现代物流、商贸餐饮、信息咨询等新兴服务业产业集群,着力发展电脑、手机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加快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块状”经济,注重培育特色专业村、产业镇,发展专业园区,壮大产业集群。

(三)强化自主创新,提升产业层次。一方面,嫁接改造传统产业。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嫁接改造传统产业,鼓励汽车零部件、毛衫、矿山机械、草艺品、化工等传统产业内的企业,在产品设计、生产制造等环节采用先进信息技术,提升工业设计水平,改进加工工艺,提高产品技术含量、质量、档次和附加值,加快由委托加工、贴牌生产向自主设计加工、自主品牌生产转变。鼓励企业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积极同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开展各种合作,促进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成果共享,提升特色产业整体竞争优势。另一方面,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围绕培植、壮大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大对重大高新技术项目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加速形成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工程和节能环保等新的优势产业。

(四)壮大龙头企业,提高协作配套水平。紧紧抓住国际产业整合、承接韩日产业转移、建设环渤海经济圈的大好机遇,瞄准国际国内市场,以灵活多样的方式,积极引进和培育一批关联度大、带动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发挥其产品辐射、技术示范、信息扩散和销售网络的产业龙头作用。鼓励龙头企业采用多种方式,对上下游相关企业进行重组、改造,不断将一些零部件及特定的生产工艺分离出来,形成一批专业化配套企业,提高专业化协作水平。特别应支持汽车及零部件、修造船及零部件等龙头企业发展,注重解决产业链薄弱环节,提高产品本地化配套率。

(五)实施品牌战略,增强市场竞争力。大力实施名牌战略,重点扶持发展技术含量与附加值高、市场潜力大的名牌产品企业,鼓励名牌产品企业扩大品牌经营规模,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联合协作,实现资源共享。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和产品争创国际知名品牌。支持产业集群以品牌共享为基础,大力培育区域产业品牌(集体品牌或集体商标、原产地注册等)。鼓励有关商会、协会或其他中介组织提出地理标志产品和出口企业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申请,依法申请注册集体商标。有条件的产业集群可以发展工业旅游和产业旅游,提高区域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六)发展特色文化,营造良好氛围。按照“文化搭台,产业唱戏”的思路,积极培育特色文化,在推动特色文化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做活特色产业。一是挖掘产业文化资源。积极搜集整理传统特色产业的发展历史和人文资料,培植特色产业的历史文化、诚信文化、创新文化、人本文化。二是搭建产业文化载体。通过兴建葡萄酒庄园、汽车展览馆、黄金城等文化设施,逐步发展一批特色产业文化旅游区,在传播葡萄酒、汽车、黄金等现代特色产业文化的同时,促进特色产业快速发展。三是打造特色文化平台。通过举办“烟台国际葡萄酒节”、“国际果蔬·食品博览会”、“中国·蓬莱国际葡萄酒周”、“山东栖霞苹果艺术节”等主题活动,不断扩大特色产业的知名度,为相关产业发展提供良好平台。

村发展茶产业的调研报告【第三篇】

××在经济上是小县,但在生态建设上却是大县,林地面积万亩,占全县国土面积的%,森林覆盖率%。林业作为生态保护核心、经济发展的支柱、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肩负着改善生态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双重使命,事关农村发展,事关“绿色××、富裕××、和谐××”建设,为了解全县林业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总结发展中创造的成功经验,从根本上解决林业体制机制不顺等突出问题,把林业产业推向全面科学发展阶段,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按照县委办师办通〔20xx〕54号文件精神,结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我局对全县林业发展现状进行了调研,特报告如下:

××县是典型的山区县,山地面积占%,是××省重点林区和速生丰产林基地县,多年来,林业局按照省委、省政*“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林业发展要求,围绕构建“绿色××,富裕××,和谐××”这一主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大地增绿、农民增收、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为目的,以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等多项生态建设工程为支撑,从增加林业贡献率着手,严格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优化林业产业结构,实施了速生丰产林、世行贷款造林、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等一批生态建设工程,森林资源持续增加、质量不断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明显加强;深化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林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态效益、产业效益、林农效益凸现;打造了全省重要的木材生产、加工和交易基地,林业产业实力显著增强、结构渐趋合理,林业产业建设迈入科学发展的新阶段。目前全县林业用地面积达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万亩的%,其中有林地面积万亩,灌木林地面积万亩,疏林地面积万亩,未成林造林地面积万亩。森林覆盖率5从1978年的%增至20xx年的%,活立木总蓄积量万立方米,20xx年林业产值突破了2亿元,20xx年力争超过3亿元。

(一)第一产业稳步发展。林木培育业在林改、深加工基地及木材交易市场建设驱动下,全县群众造林积极性高涨,以杉木、川滇桤木为主速生丰产林发展迅速。目前有速生丰产林93万亩,其中杉木30万亩、华山松20万亩、桉树15万亩、川滇桤木等速生商品林28万余亩。20xx年建设10万亩以杉木、川滇桤木为主速生丰产林,实现100万亩以上速生商品林基地建设目标;经济林树种结构渐趋合理。核桃、板栗、油茶等特色经济林从20xx年的万亩增至20xx年的万亩,产量万吨,20xx年继续建设核桃10万亩、油茶1000亩;绿化苗木事业发展加快。育苗面积从20xx年的213亩增至20xx年的3375亩,年产绿化苗木及花卉2120余万株(盆)。特别是以“滇东木莲”为品牌的绿化苗木基地初具规模。

(二)第二产业初具规模。全县共有林产品加工企业45家,20xx年生产锯材12931m3,实现产值2564万元;生产细木工板10961m3,实现产值2849万元,20xx年预计实现产值8000余万元。

(三)第三产业逐步壮大。菌子山、凤凰谷具有较好的景观优势和森林旅游资源,20xx年接待游客万人次,涉林产值7027万元。

(一)突出重点,科学规划,有序推进林产业发展。数量充足、布局合理、结构科学、质量优良的各类森林覆盖,才能发挥生态系统整体防护功能,才能构筑良好的森林生态屏障;建设林木利用率高、产品增值效益明显、产业链条长、符合现代林业发展要求的企业,才能较好的联结带动农户增收,才能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经济优势,因此,建立符合县情、林情的发展思路与制定科学的产业建设规划,走有序、可持续发展之路是现代林业发展的精髓。我县根据区位、气候等优势,确立了速生丰产林基地、特色经济林基地、绿化苗木基地和深加工基地等系列基地建设规划,并始终不一的坚持,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作用,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注入了活力。

(二)明确责任,严格落实,建立起有效的考核机制。我们实行各级领导干部任期林业产业目标责任制,签定责任状,将林产业成绩作为政绩考核重要内容,每年按制定的考核奖惩办法,严格考核并兑现奖惩。责任制的建立和完善,强化了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

(三)调整结构,靠山致富,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焕发出群众空前的造林、营林、护林热情,投资发展商品林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热门”;木材深加工基地及木材交易市场整体功能进一步完善,推动了林业服务体系、经营体系、森林资源管护体系和流转体系的建设,加速了林产业结构升级和良性循环发展,使林业收入成为农民现金收入的主要来源。事实证明,林业既能显现生态、社会效益,又能很好发挥经济效益,实现脱贫致富目标。

目前全县共有林业用地面积万亩,人均拥有林地面积亩,林业在发展农村经济中占有较大优势,但由于种种原因,资源优势并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林业资源整体开发利用仍处于相当低的水平,其主要原因是: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链条残缺。目前,我县林业产业中,第一产业比重大,二、三产业滞后。第二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龙头企业少,产业链条短,林产品加工转化率低,未能真正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经济优势。

(二)缺少龙头企业,生产集约化程度低。加工企业多以原材料初加工或粗加工为主,技术和工艺落后,经营方式粗放,原材料利用率极低,产品增值效益不明显,缺少生产水平高、市场竞争力强、联结带动农户能力强、具有一定规模的龙头企业。

(三)配套体系建设跟不上,市场服务功能不完善。一是市场建设跟不上,经营规模小,标准化、规范化程度低,存储能力和流通服务水平相对较差,影响林产品的流通。二是林业技术、信息、生产资料服务体系不完善。特别是经营者需要种植信息、病虫害防治技术、药品等,得不到及时咨询和购置。三是先进的森林培育技术、林产品加工利用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普及应用落后,不适应新阶段林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四是农民的科技素质也与新阶段的要求不适应。

(四)政策扶持力度小,项目投资少。国家投资侧重于生态建设,用于产业建设的投资少,政策性贷款争取难度大。木材深加工基地及木材交易市场的建设,虽使林木价值增值、林农增收,产业经济整体水平得到提高,林产业发展呈现良好势头,但20xx年金融危机给木材深加工基地带来巨大冲击,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资金周转缓慢,融资难,无法正常存储木材原料,不能满负荷生产,造成企业生产效益低,挫伤发展热情,也影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五)林业管理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林业工作涉及面广,技术性强,工作难度大,肩负林业执法、资源管理、公益服务等管理职能,目前机构设置不合理、体制复杂等因素严重制约了林业发展。

(一)完善配套体系建设,提升社会化服务水平和质量。完善市场,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龙头企业,以行业繁荣带动产业发展;开创品牌,实施名牌战略;加强林业标准化建设,积极开展森林认证;加大科技投入,加强教育与人才培养。

(二)进一步深化林业各项改革,理顺林业体制机制。一是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构建林业科学发展体制机制。要把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主题,作为林业部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全力破解影响林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构建现代林业体制机制,使广大农民真正成为山林的主人,获得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和发家致富的创业平台,充分释放38万农民和241万亩林地的巨大潜力,为实现林业科学发展和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二要创新管理体制机制,科学利用人力资源。以依法理顺林业主管部门的职能职责和工作关系为根本,以创新林业管理机制,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探索林业执法、资源管理、公益服务管理新体制为重点,规范林业服务体系建设,按照新时期林业发展新趋势,依照现代林业发展要求,强化管理、服务等意识,转变单位职能,科学合理设置机构,从根本上解决林业发展“瓶颈”问题,促进林产业科学发展。

(三)继续加速推进造林绿化,改善生态状况。我们应始终把造林绿化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把森林经营作为发展现代林业的永恒主题,把科学经营的理念贯穿到林业建设的全过程,坚持“管严公益林、放活商品林、改造低效林、培育珍贵林、发展速生林”的发展思路,进一步加快推进天保工程等林业重点工程建设,积极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大力推动重点区域造林绿化,着力推行身边增绿活动,让林上山、进城、上路、入村,推进“绿色××、富裕××、和谐××”的建设进程。

(四)进一步全面加强资源保护和管理,巩固扩大生态建设成果。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开展,积极主动建立森林灾害应急反应机制和防治服务网络,健全和稳定林业行政管理体系,整合林业执法资源,强化森林资源保护管理,从提升林业部门执法权威和社会公信力着手,着力实施森林防火工程、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程,规范种苗、林木生产经营秩序,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生态安全。

(五)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做强做大林产业。我们应坚持开发利用与资源培育保护相统一原则,以“大地增绿、农民增收、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为目的,从增加林业贡献率着手,积极培育森林资源,优化产业结构,着力打造100万亩生态公益林、100万亩速生商品林、30万亩优质核桃、30万亩油茶、1000万株绿化苗木“五大基地”,做大做强以华海木业为龙头的林产品加工、交易业。

(六)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投入,提供林业发展坚实保障。当前,我们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林业对促进农民增收、增加就业机会的潜力和优势,在争取上级生态工程、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基础上,畅通投资渠道,吸引社会投资向林业流动。其次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健全林业资金目标管理约束机制和责任体系,强化资金使用和运行管理,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着力改善民生。

(七)强化组织领导,提高科学执政能力和水平。结合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从党风廉政建设着手,转变工作作风,落实工作责任,加强队伍建设,把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科学发展的总体要求转化为广大林业干部职工的自觉行动,全面提升林业干部职工推动林业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县林业局。

村发展茶产业的调研报告【第四篇】

第三产业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新城区作为宁波市中心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全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如何加快实施“退二进三”战略,推进第三产业发展,对于进一步提升城区功能和地位,充分发挥集聚、辐射和带动效应,推动全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区域经济协调、快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下面,我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就加快新城区第三产业发展谈几点粗浅认识。

撤县设区以来,根据区委、区政府的总体部署,新城区规划建设已从原来的以二产为主逐步向三产为主转变,三产项目的招商、建设已成为新形势下新城区开发建设的重中之重。去年以来,重点抓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规划引导。去年以来,先后实施了新城区核心区国际方案征集,开展了新城区分区规划和控制性详规编制,完成了城区主干道城市设计和景观设计,目前正在着手编制新城区重点区域东西向文化及娱乐景观轴城市设计、南北向商业景观轴城市设计。规划对新城区34平方公里范围的商业、文体、娱乐、教育、医疗卫生等三产项目的配置规模、用地位置等都作出了明确要求,对新城区下步的三产发展起到了较好的引导作用。

(二)项目招商。去年以来,新城区把大力推进三产项目招商作为招商引资的重中之重来抓,按照“不求最大,但求最佳”的要求,先后引进5只较大的三产项目,计划总投资达亿元,其中外资项目3只,注册资金6000万美元,其中宁波万达广场计划总投资20亿元,总建筑面积41万平方米;白金五星级明州花园酒店计划总投资8亿元,总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开元明都大酒店计划总投资4亿元,总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鄞州商会大厦计划总投资亿元,总建筑面积万平方米。

(三)建设推进。目前新城区范围已建成的较大规模的三产项目共27只,计划总投资超100亿元,总建筑面积352万平方米,其中房地产项目16只,总投资超50亿元,总建筑面积171万平方米,主要包括高教园区鄞州体育馆、训练馆、图书信息中心、鄞州高级中学以及华泰剑桥、东湖花园、格兰云天、金湾华庭、半岛名邸等一批房地产项目;在建的三产项目共20只,计划总投资64亿元,总建筑面积219万平方米,其中主要包括明州花园酒店、开元大酒店、麒麟商务大厦、鄞州商会大厦、高教园区国际会议中心、商务休闲中心、明州医院、新城区医院、工商银行、农业银行、鄞州银行、区社会福利中心、科技中心、文化艺术中心、文化广场、鄞州公园以及新都美地、东湖花园、格兰云天、华泰剑桥二期等一批房地产项目;已批待建项目共12只,计划总投资44亿元,总建筑面积121万平方米,其中主要包括万达商业广场、区博物展览中心、明州经贸大厦、综合农贸市场、新江厦商城、新中源大厦、和邦商务大厦、奥丽赛大厦以及南湖花园、小城花园、春江花城、华泰三期等房地产项目。

近年来,虽然新城区三产项目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尚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规模、数量还是档次等各方面,离区委、区政府的要求,同新城区所处的地位和应发挥的作用相比,都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需要在下步工作中进一步加大力度,推动新城区第三产业加快发展。

当前,东部新城、跨海大桥的建设,对于新城区来说,既是一次重大的历史性机遇,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因此,要加快新城区第三产业发展,必须抢抓机遇,着重做好以下三个字文章:

(一)“快”,即加快建设,采取三方面措施:

一是组团式发展。当前,要严格按照新城区核心区规划要求,紧紧围绕新城区主干道路街景设计,充分发挥各街道、部门参与开发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着重做好新城区主干道路以及宁横路、宁姜路、34省道等周边街区的整理和改造,实现组团式发展和滚动式推进。

二是点线面联动。“点”,就是以万达广场以及周边商业设施为点,力争今年10月底前促成广场开工建设,引进一批国际知名商贸企业落户,并带动周边三产项目加快发展。“线”,就是以商业特色街为线,培育发展天童路、四明路等商业景观带,把商业特色街区作为城市中心的开发区来做精、做专、做大、做强。“面”,就是以社区服务网点为面,加快社区服务的产业化和社会化进程,大力发展面向城区居民消费需求的家政、医疗、文娱、维修等服务,形成与现代城区发展相适应的社区服务网络。

三是全方位拓展。通过采取积极的土地、投资、财政、金融、价格等政策,加大对新城区第三产业特别是重点服务行业的扶持、引导力度。同时,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和民资外资发展第三产业,参与公平竞争,逐步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服务业运行机制。

(二)“高”,即提高品位。

一是抓规划。按照“提高品位、超前发展、优化布局、体现特色”的规划要求,进一步编制完善新城区第三产业发展规划,并同我区“十五”发展规划的编制和全区第三产业发展规划紧密衔接,在合理规划新城区第三产业区域布局的同时,进一步深化编制商业、交通运输、信息通讯、金融保险、房地产等各种业态的发展规划,为高起点发展新城区第三产业提供科学依据。

二是强招商。下阶段,要将集中精力引进和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第三产业项目,作为新城区招商引资工作的重要抓手,进一步提升新城区城市形象和知名度,并力求在引进具有国际水平的信息业、会展业、娱乐业和现代物流业方面寻求突破。同时,大力发展搂宇经济、总部经济,积极利用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的总部、研发中心或办事机构来新城区落户。同时大力引进绿城、万科等国内知名房地产开发商参与新城区开发建设,逐步推出一批精品楼盘,提高新城区房地产开发建设的品位和档次。三是重建设。在加快项目建设的同时,严格把好建筑的立面、色彩、体量及质量关,努力使各类建筑成为新城区中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三)“特”,即注重特点。充分利用新城区的区位和环境优势,大力实施错位发展战略,坚持走“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个性化发展道路,努力体现区委、区政府提出的“住在鄞州、学在鄞州、游在鄞州和创业在鄞州”的建设要求。

1、“住在鄞州”——着重实现三个“完善”:一是完善交通条件,特别是新城区与宁波市区及其他周边区域的城市交通连接,大力发展区域内部公共交通,保证居民出行需求。二是完善社会事业配套,重点加快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公共事业发展,建设一批群众性、开放性的公共活动场所。三是完善环境形象建设,加大城市综合管理力度,营造优美、舒适、安定的城市环境形象。

2、“学在鄞州”——大力发展三大“教育”:一是基础教育。加快建设具有国家级水准的新城区实验小学、实验初中等一批基础教育教学设施,鼓励和支持各种形式的社会力量办学,进一步提升城区建设的品位和档次。二是高等教育。以高教园区为依托,加快发展各类高等教育,重点加快第三产业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为加快三产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三是成人教育。大力加强就业培训、函授、进修和社区教育等各类成人教育,完善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的终身教育体系,凸现新城区发展教育、培养人才、提高市民素质的科教文化功能。

3、“游在鄞州”——努力营造三大“亮点”:一是商贸。在进一步加快万达广场建设的基础上,集中精力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大型连锁商贸龙头企业落户新城区,同时大力发展特色步行街、精品商业街等,着力构筑大中小相结合的商贸发展新格局。二是休闲。积极挖掘形式新颖、内涵丰富的休闲娱乐主题,注重体现鄞州区厚重的历史文化、佛教文化和梁祝文化,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休闲、娱乐产业。三是江南水乡风貌。充分利用新城区河网水系发达的优势,努力营造赏心悦目的城市水景,并在建筑设计、灯光布局等各方面展现独特的风格,以精致优美的江南水乡风貌发展城市旅游经济。

4、“创业在鄞州”——加快形成三大“服务业体系”:一是新兴服务业体系。大力发展楼宇经济,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大企业、大集团办事机构,着力培育一批有特色、有内涵、有档次的精品楼宇,初步形成比较齐全的广告咨询、法律服务、科技服务、中介服务等新兴服务业框架。二是金融信息服务业体系。吸引各类金融机构来我区设立机构或分支机构,加快发展邮电、通讯、电子商务等信息产业,努力为各类机构投资创业提供服务平台。三是传统服务业体系。加快发展宾馆、餐饮服务业,大力发展社区医疗、家政服务、物业管理等多种形式的社区服务业,最大限度地满足居民生活需求。

村发展茶产业的调研报告【第五篇】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镇文化建设在上级各部门和镇党委、政府的关心重视下,致力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把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放在了重要的位置,努力贯彻落实文化艺术的“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文化建设进一步加强,文化活动进一步丰富,文化市场不断繁荣,镇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和文化活动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一、基本情况。

(一)高度重视,措施到位,文化建设环境良好。

我镇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工作,文化工作由副镇长直接分管,岗位职责、财务财产管理、档案管理等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并一一落到实处。每年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文化建设举办文化娱乐活动,丰富群众生活。目前,所有村委会都建立了村级文化活动室,活动开展正常,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二)底蕴深厚,队伍庞大,文化建设阵地广泛。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出发,每年农村的文化活动主要是在各种节庆日、纪念日,由镇文化站通过协办等方式,组织开展民间文艺演出及棋、球类比赛等。上级宣传、文化等部门组织开展“文化下乡”活动,活动形式多为慰问演出、电影公映、送书下乡等,基本解决了老百姓看电影、看戏、看书、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的问题。

(三)结合实际,创新载体,推进文化建设健康发展。

一是加大宗鹤拳文化的搜集整理力度和保护力度,把宗鹤拳的宣传工作作为镇党委政府工作重点,打造以宗鹤拳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品牌。修葺方世培故居开发旅游景点,推动宗鹤拳文化传播。二是推进广场文化的发展。建设集文化、体育、休闲为一体的娱乐阵地,搭建展示文化风情的平台,为全镇人民提供文化活动场所,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三是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坚决加大对网吧、图书市场的管理力度,清除文化垃圾,净化文化事业,为乡文化市场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虽然我镇文化建设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受自身环境、场地简陋、经费紧缺等方面的因素制约,工作开展难度大,特别是以文补文方面,没有固定资金收入,给今后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阻碍,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农村文化建设仍然面临着诸多突出问题,具体情况是:

(一)专业人才紧缺。

由于缺乏专业文化人员的指导,农村从事文化工作的人员年龄偏大,知识老化,专业化水平低,而且素质参差不齐,农村文艺后备人才相当缺乏,农村特色文化人才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

行维修,开展活动没有固定经费来源,主要靠临时筹集。经费的匮乏,造成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现有资源难以得到充分、有效利用。

(三)文化建设观念滞后。

对于文化建设方面普遍存在认为文化是意识形态领域工作,在建设上打不开路子、迈不开步子,缺乏创新意识。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要积极借助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大发展文化事业的探索。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一)加大力度,充分发挥农村文化阵地的作用。引导农村文化进入千家万户,形成健康的精神食粮,逐步提高群众的文化素质涵养。

(二)抓好文化市场管理,使文化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

(三)注重鼓励和扶持群众自办文化产业,使之成为新时期农村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和公办文化的重要补充。

(四)扎扎实实做好文化工作,以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以完美的精神面貌,以高素质的文化品牌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快速发展。

村发展茶产业的调研报告【第六篇】

现代农业家庭经营组织(以下称为家庭农场)是以农户家庭为基本组织单位,以市场为导向,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专业从事适度规模的农林牧渔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并经过工商注册,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农业经营主体。家庭农场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和主要推动力量,代表了今后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现将宁波市家庭农场情况报告如下:

随着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宁波就有了家庭农场的雏形,出现了一批粮田适度规模经营大户,90年代后期,随着农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出现了一批从事蔬菜、瓜果、畜禽养殖等多种经营的规模大户。同时,大户的市场意识、经营意识不断增强,一些大户自发或在政府引导下,将自己的经营行为进行了工商注册登记,以期寻求法律的保护,寻求进一步参与市场竞争的机会。到目前为止,全市从事种植(大田,不含山林)、畜牧养殖的家庭农场共有385家,其中种植类279家,畜牧类106家。按工商登记类型分,以个体工商户登记的295家,以个人独资企业登记的90家。并有以下特点:

1、经营规模较大,产业覆盖面逐步拓宽。家庭农场经营规模普遍较大,279家种植类家庭农场经营面积均在50亩以上,其中50-100亩123家,占%,100-500亩的139家,占%,500亩以上的17家,占%,畜牧业的经营规模也大大超过国家、省定的标准。年销售额50万元以上的355家,占92%,其中500万元以上37家。由于经营规模较大,有237家家庭农场长期有雇工,占家庭农场总数的近三分之二,雇工人数1016名,平均每个农场5名左右,最多的达几十人,仅三分之一左右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家庭农场从事领域逐步拓宽,其中种植蔬菜瓜果的242家,粮食28家,生猪50家,禽类34家,其他31家。

2、综合素质较好,管理水平较高。农场主年龄50岁以下的有267名,占70%,其中30岁以下的28名。高中以上学历的142名,占37%,其中大专以上30名。大部分农场主产业规模都是从小做到大,专业知识、实践技能较强,懂经营、会管理。有311家农场实行了标准化生产,66家已获得无公害基地和产品认证。有49家聘请了64名大学毕业生参与经营管理。

3、经营效益较好,市场竞争力较强。全市385家家庭农场2019年实现销售收入亿元,利润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和%,平均每个场分别为214万元和38万元,大大超过普通农户的收入水平。有224家牵头领办或加入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有103家与农业企业签订了产品购销合同,有110家拥有自主商标权。有不少农场主是购销大户或农产品经纪人,市场信息灵,产销连接紧密,产品竞争力强。

4、发展速度较快,地区间发展不平衡。随着市场经济和现代农业的发展,规模效应不断体现,政策扶持环境不断趋优,家庭农场发展速度逐步加快,但地区间发展不平衡。慈溪市上世纪90年代出台政策,培育扶持家庭农场,目前已有各类家庭农场(包括林业和渔业)500多家,其中种植业和畜牧业283家,占宁波市的%;象山27家;其他各县(市、区)较少,种植业家庭农场中除慈溪264家外,仅有余姚9家,象山、镇海各3家。

模式的合作大多限于加工、流通领域,仍然解决不了人多地少、农户小规模生产的问题。发展家庭农场,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促进土地等生产要素向生产经营能手集中,开展集约化经营,是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形式的创新,有利于实现农业机械化,大幅度提高土地利用率、投入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竟争力,对发展现代农业具有重要的作用。

1、发展家庭农场是完善和创新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有效途径。现代农业客观地要求传统农业家庭经营组织转变为现代农业家庭经营组织。家庭农场是在农业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核心是在稳定家庭经营的同时,通过多种方式,按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将一部分土地向大户集中组建家庭农场,既坚持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又继续发挥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经济效益的引导下,不断投入扩大再生产,提高农业生产力,是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一种顺势调整,易被广大农民接受,是完善和创新家庭承包经营的有效途径。

2、发展家庭农场是实现农业集约化经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举措。家庭农场的生产经营具有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化特征,要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每个家庭农场都会加大物质和科技的投入,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和劳动生产率。同时,家庭农场亦如家族企业一样,具有较好的传承性,能较好的维持和保护农业生产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全市家庭农场生产装备设施投入较大,普遍在几十万元以上,一些规模畜牧场则达上千万元,农机具购置齐全,农机化水平普遍较高。余姚市三七市镇悠悠农场起步于1993年,规模逐年扩大,其子大学毕业后,把从事农场经营作为家庭事业,于2019年进行了工商登记,并注册了商标,目前经营面积600余亩。

3、发展家庭农场是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载体。家庭农场以追求效益最大化为目标,使农业由保障功能向盈利功能转变,克服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弊端,商品化程度高,能为社会提供更多更丰富的农产品。同时,家庭农场亦比一般农户更注重农产品质量安全,也更易于监管。据调查,全市80%以上的家庭农场实行标准化生产,农场的管理制度、农事记录、生产台账相对齐全,一些大的农场还将相关管理制度上墙。象山西周伟平农场种植水稻500多亩,每年投售粮食300多吨,成为全国优秀种粮大户、市级劳动模范。慈溪市掌起镇绿叶农场2019年成立,坚持规模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目前经营面积1600余亩,为农业龙头企业海通公司提供了大量的农产品原料。

4、发展家庭农场是推进科教兴农,培育新型农民的有效手段。作为规模经营主体,家庭农场比一般农户更迫切需要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设施,也更有能力接受推广和使用,成为实施科技兴农战略的主力军。慈溪市各类家庭农场累计引进甘蓝、草莓等优新品种100多个,成功推广优新品种17个,并成为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无害化防治措施、先进农机具等方面的先行者。农场主既懂生产,又会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是典型的新型农民。同时,通过家庭农场效益农业的带动,一批农场主的下一代逐步对现代农业有了新的认识,成为家庭产业继承人,一批农户受影响带动加入家庭农场行列,成为新的农场主,一批大学生在家庭农场就业,培养了现代农业的新生力量,还有一些农民被吸纳到现代农场成为新一代农业产业工人,既有土地租金收入,又有薪金收入,收入水平大大提高。

一是对发展家庭农场重要性还缺乏必要的认识。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尚未认识到家庭农场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主体而予以重视,没有出台系统的专门扶持家庭农场的政策。作为家庭农场潜在发展对象的种养大户,普遍缺乏市场意识,满足于现状,缺乏组建家庭农场的积极性。

二是土地流转难。近年来,土地的稀缺性不断显现,首先是农民惜租,土地流出户少,土地流转困难,农场难以扩大经营规模;其次是土地集中连片难,流转的土地,往往交通不便、农田基础条件较差,零碎插花不集中;三是流转价格上涨快,受物价和高收益农业项目刺激,土地流转价格逐年上涨,目前普遍在每亩500元以上,城郊则在800元以上,流转价格上涨对农场经营带来成本压力,特别是从事粮棉油等大宗产品生产的农场,同时带来农地纠纷,影响农场主的正常生产秩序和生产积极性。

三是融资、用地、用工等要素制约大。家庭农场在经营初期一次性投入比较集中,资金需求较大,多数农场实力不强,加上固定资产不多,大部分投入无法通过资产抵押等方式获取银行贷款,制约其扩大生产规模和发展设施农业。管理用地落实难,尽管省、市有关文件明确允许农业经营主体按照不超过流转面积5‰的土地建设管理用房,但由于严格的基本农田保护制度,政策难以落实到位。同时,由于物价上涨和外来劳动力流动频繁,劳动力工资普遍比上年增加20%以上,一些农场尽管提高了工资,但还是难以留住人。

四是组织化程度低,社会化服务能力弱。全市尚有163家家庭农场没有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占总数的40%以上,一些已加入合作社的农场主也感到合作社服务能力有限,以自我服务为主。农技服务力量薄弱,对家庭农场缺乏技术指导,机械化程度低,造成家庭农场需要大量的农业工人。

五是农场主经营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尽管大部分农场主多年从事农业生产,实践经验丰富,但毕竟受学历、理念等因素影响,难以有效承担现代农业发展重任,需进一步提高经营素质。

加快培育和提升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所在。党的xx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农业经营方式转变。家庭经营要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增加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着力提高集约化水平”,“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家庭农场作为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的有效载体,在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中表现最为活跃,最具生命力。因此,要加大扶持力度,积极培育,加快发展。

(一)审时度势,营造培育家庭农场的良好环境。初步统计,全市土地流转率和规模经营率都在60%左右,50亩以上经营面积的业主(包含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有5227户,承包经营面积万亩。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和组织化程度有较大提高,已经具备发展家庭农场的条件。因此,要提高认识,把扶持现代家庭农场作为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抓手,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出台扶持家庭农场发展的政策,积极营造支持家庭农场发展的政策氛围和舆论环境。

(二)强化基础,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流转。要进一步加强土地承包管理,健全土地流转服务市场,为供求双方提供法律咨询、供求登记、信息发布、中介协调、指导签证、代理服务、纠纷调处等服务,为土地流转搭建便捷的沟通和交易平台;逐步探索建立土地流转双方的价格协调机制、利益联结机制和纠纷调解机制,促进流转关系稳定和连片集中;进一步完善农民社保体系,解决离土农民的后顾之忧,积极有序地推进农村土地流转。

(三)加大扶持,不断提高家庭农场生产力水平。要鼓励有条件的种养大户升级为家庭农场;鼓励家庭农场增加技术、资本等要素投入,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财政要设立专项发展资金,用于家庭农场提高生产能力建设;家庭农场自产自销的农副产品要给予农民自产自销的税收待遇;适宜家庭农场申报的农业项目要优先安排;要落实用地、人才引进等优惠政策,家庭农场在不破坏耕作层的前提下,允许其按规定建设生产管理用房,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和大中专毕业生到家庭农场工作。开展优秀家庭农场评选并予表彰。

(四)健全服务,为培育发展家庭农场提供坚强保障。要深化农技推广体制改革,强化新型农业社会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新产品、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指导家庭农场应用先进适用新技术、引进优质高产新品种、种养新模式,开展标准化生产;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引领作用,帮助解决单个家庭农场干不了、干不好或干了不合算的事情,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实现家庭农场与市场的无缝对接;优化金融服务,开展家庭农场信用等级评定,对信用等级高的家庭农场给予一定的授信额度,并给予利率优惠,允许家庭农场以大型农用设施、流转土地经营权等抵押贷款,创新信贷品种,简化信贷手续,提供优质服务;支持和引导农业担保机构优先为家庭农场提供担保贷款,大力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扩大农业保险范围,增加保险险种,搞好农业保险服务,降低农业生产风险,保障家庭农场健康发展;加强培训指导,提高农场主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家庭农场经验管理水平。

村发展茶产业的调研报告【第七篇】

图表1:xx—xx年中国药妆市场规模及预测(单位:亿元)。

鉴于药妆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和行业自身的发展,前瞻产业研究院认为,未来中国药妆行业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随着消费者对药妆概念认识的加深,对药妆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药妆渠道将加速其发展或成为未来的一种趋势。很多药店渠道增加了药妆产品的销售比例,逐渐放弃了医药业务,转型为药妆渠道;此外,未来有更多的新品牌计划进入药妆领域,这将丰富药妆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加快药妆渠道的发展。

金融危机留下的机遇和挑战将进一步推动化妆品行业的洗牌。大集团企业通过收购其他小企业的品牌,补充和拓展自己的产品线,使产品结构更加多元化,增加企业的风险防范能力;另一方面,开拓和扩大市场渠道将有助于集团企业更好地渗透市场。可见,未来大型集团企业将通过并购扩大集团品牌的数量和规模,提高竞争优势。

虽然中国药妆市场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但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药妆行业,竞争必将更加激烈。在未来,谁拥有更有效的营销平台和销售渠道,谁就真正站在了市场上。在最好的渠道已经被三大品牌占领的情况下,如何将不够强势的'渠道转化为更有吸引力的渠道,是对新品牌最大的考验。

随着药妆行业的发展,药妆的品种会越来越多,在除臭化妆品、祛斑化妆品、生发化妆品、护肤化妆品等领域会占据更大的市场。外资企业将加快药妆市场的发展,外资在中国药妆市场仍将占据较大份额。

村发展茶产业的调研报告【第八篇】

(2007年8月31日)。

为准确把握我村产业发展现状,摸清家底,找出存在问题和困难,更好的加快我村经济发展,为做好全村扶贫开发工作奠定基础,根据我村的实际情况,现将具体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民。农业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础,因此,抓好我村产业发展,对于推动我村调整产业结构,培植主导产业,促进贫困人口持续增收,脱贫致富具有重大意义。

(一)茶叶产业:全村茶叶累计面积达2816亩,采摘面积亩,平均单产30公斤,产业辐射6个自然村,20个村民小组,856户农户,4002人,茶农人均收入152元。

(二)畜牧产业:我村畜牧业也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资源为基础,科技为动力,抓基础、调结构、树示范、促发展。全村共有草山8500亩,其中非洲狗尾草种植面积7400亩,2006年末全村的大牲畜存栏2769头,出栏960头,生猪存栏5875头,出栏禽类12458只,2006年全村畜牧业经济总收入462万元。

(三)泡核桃产业:2006年全村核桃面积达1215亩,1其中泡核桃面积1200亩,辐射6个自然村20个村面小组,共有挂果泡核桃80株8亩产量25吨,产值约56000元,农民人均收入为14元,我村泡核桃种植开发起步晚,新种植的还没有挂果,管理机制不规范,还未能发挥出好的效益。

(四)水果产业:全村水果种植面积320亩,产量15吨人均占有水果公斤,总产值48000元,其中,苹果梨占90%以上。

(五)低毒大麻产业:低毒大麻产业于2002年试种成功后,开始种植,2006年我村共种植低毒大麻500亩,涉及6个自然村。

三、主要做法。

一是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我村的发展思路是“打牢农业基础,主攻畜牧养殖业,培养特色经济,壮大水果产业,引资创优富民。”为进一步加强对农业产业发展,结合我村情况,支书为第一责任人,主任、副主任协助,深入组、户进行具体指导查看,帮助解决群众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做好我村扶贫开发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是坚持市场导向原则,立足村情着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立足村情和资源优势,巩固提升茶叶、畜牧等传统支柱产业;突破发展泡核桃、水果等新兴产业;慎重发展低毒大麻产业,加快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

三是抓好我村剩余劳动力输出工作,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把我村剩余劳动力输出作为一大产业来抓,强化劳动力输出工作,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发展。

三、存在困难和问题。

从总体上看,我村产业发展由于受诸多因素影响,整体发展水平较低,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严重制约我村经济发展。我村山地面积大,丘陵平地面积小,土壤贫瘠,造成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和农民收入少。

二是农民收入增幅较慢。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矛盾突出,经济作物在农业中的比重较低,农村经济特色不明显,农民增收缓慢且不稳定。

三是基地建设滞后,规模效益不明显。受长期以来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经营的传统模式影响,导致产业规模小而分散,很难形成种养大户,客观上制约了产业化发展,不利于形成规模,形成基地。

四是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销售渠道不畅,造成丰产不丰收等现象,不同程度上挫伤了群众发展产业的积极性。

五是信息不灵,商品经济不发达,人民群众闭关自守,缺乏开发资源、发展经济、脱贫致富的信心。

四、“十一五”期间加快我村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及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十一五”扶贫工作计划,坚持把扶贫开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有机结合。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以体制创新、经营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大力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二)发展思路:做优一个支柱(畜牧业),提升两大优势(茶叶、泡核桃),加速发展两大产业(水果、低毒大麻产业)。

(三)基本原则:坚持“传统支柱产业巩固发展、新兴优势产业突破、其他产业慎重发展”的原则,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坚持体制机制创新,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更好的体制环境,坚持把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切实把经济发展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以人为本,调动好、发挥好、保护好各方面积极性,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让发展的成果惠及最广大人民群众。

(四)目标任务:茶叶产业“十一五”期间,每年新建茶园500亩,建设高优生态茶园700亩。

产业达680万余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9%。在三合自然村建设“肉牛养殖示范村”,扶持肉牛养殖大户20户。

泡核桃产业:分年度发展规划,五年内实现全村总面积4000亩,年产10吨。

水果产业:“十一五”期间,完成苹果梨种植600亩,其他水果产业按区域布局和市场行情鼓励农户自行发展。

(五)对策建议。

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重点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和加强公共设施建设。

二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巩固发展传统支柱产业,突破发展新兴优势产业,慎重发展其他产业,着力建设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新型工业化体系,逐步实现农业资源规模化加工,工业资源规模化利用,生物资源创新式开发。

三是组建各产业专业协会,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解决市场信息滞后失真、资源分散、技术经验分割等家庭作坊式生产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提高农民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能力。

四是围绕产业合理配套基础设施,切实解决制约我村产业发展的基础“瓶颈”。加大产业发展科技投入,把产业做强、做大,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选择“基地+协会+农户”发展模式,积极探索立体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培植支柱产业,壮大特色经济,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一是加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培训,提高农民群众的文化科技水平,使其掌握一至二门致富技能。

二是争取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和农户投入为主体、银行贷款为支撑,多层次、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集中用于我村农业产业化建设。

三是积极推进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争取专项资金,集中扶持和建设畜牧、茶叶、核桃等农产品基地。

四是鼓励农业科技体制创新,扶持农产品加工技术,抓好我村信息网络工作。

35 33394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