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研究性学习报告精编3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历史研究性学习报告精编3篇”的文档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历史研究性学习1

关键词 历史研究性学习;关键;选题;评价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1-0047-02

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都把“研究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作为重要内容。我国正在实施的课程改革顺应了世界课改的发展趋势,2000年1月在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把“研究性学习”列入了课程计划。2001年4月,教育部又印发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将“研究性学习”作为必修课程列入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计划。该指南明确指出:“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的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体来说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中发现问题、选择课题、设计方案,通过主体的探索、学会如何用所学到的知识来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

就历史学科而言,它的研究性学习目标是:改变学生学习历史的方式和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具体表现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创设一种类似史学研究的情景,引导学生参照和运用史学研究的方式,发现和确定问题,学会搜集、分析、鉴别和提取有效信息,并运用有关方法探究、解决问题;以及在课外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会从社会和生活中选取专题进行研究,以激励学生在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的实践过程中,培养创新精神和科学态度,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中学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可以说是“前无来者”,给我们广大中学教师带来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创新活动机遇的同时,又让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性课程的指导实践后,我想谈谈对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几点思考。

1研究性学习的关键

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由以前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转变为由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并将所学到的知识综合应用于实践的学习方式。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关键在于教师的转变。换句话说,研究性学习的关键在于教师。

首先教师必须具备新的教育理念。为了跟上教育改革发展的步伐,面对当今知识信息急速膨胀、更新的现状,教师自身已有的知识已不可能像以前那样具有绝对优势,更需要不断更新和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开展研究性学习课程的需要。而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教师更要以新的教育理念来指导教育实践。历史教师要认识历史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让学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提高人文素养。

其次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研究性学习的课程中,不存在权威,教师不能像传统教学中那样以“师道尊严”的角色居高临下,而是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成为与学生平等对话、合作共助的朋友,为学生提供学习历史的方法以及增强历史思维的能力。

最后应加强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的的主导作用。从确立课题、制定研究计划到推进研究过程、最后的评估总结等各个环节,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如何指导,将是整个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有些学生历史知识薄弱、知识结构不完善,有些学生不重视“论从史出”的基本方法,有些学生缺少正确的“史观”指导。这种种情况,都需要教师适时地加以正确引导,引导他们了解“全球史观”、“文明史观”,以此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同时,教师还可通过多种方式与学生一起开发有价值的校内外教育资源,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

2 研究性学习的选题

开展研究性学习,选题是首要的,但学生往往无从入手。因此可引导学生利用好所用的历史课本,借助教材内容形成课题。

新编高中《历史》教材依据“学生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以改变课文体例为突破口,新教材无论从内容精练程度、插图设计方式、活动安排顺序及活动方式都体现出对学生能力培养、学法引导、自主探究精神的重视。新教材的“学思之窗”“学习延伸”“争鸣”尤其是“探究活动课”就为研究的选题提供了直接参考。例如,《历史》1第一单元就“建议同学们结合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的特点,从地理、政治、历史等多种学科综合学习的角度,来认识中央集权制度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必然性。”“运用已有的历史知识,比较中外古代政治制度的异同”“建议参观历史博物馆和文物古迹,以增强对政治制度演变的感性认识,同时了解我国古代历史的辉煌成就,感受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自豪感”。这些就为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提供了研究主题、研究角度、研究方法及研究手段。

同时,选题的广度要适当。在所开设的《历史人物评价》课题组中,有学生选定了《武则天的千秋功过》作为课题。很明显这样的课题范围较大,所涉及的范畴太广,几本书都无法完整论述武则天的功过是非。因此,就必须在大范围中确定小范围,在小范围中研究小专题。如果把这个大课题改为《试析武则天的用人政策》,就使研究方向更加明晰,搜集资料更加集中。

3研究性学习的评价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直接关系到研究性学习能否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它不同于一般学科教学是通过考试、依据考试分数来进行评价,它重在对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评价,即重视学习、研究的过程,而不是具体的研究结果。

评价首先要贯穿研究性学习的整个过程,在具体的研究阶段、研究过程中,每一步都必须明确目的,每一项活动才能针对性地开展。其中重点要做好开题、中期和评价。开题评价关注的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设计方案的意识和能力。中期评价主要是检查学生如何实施研究计划和如何积累研究材料的情况,以及如何解决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困难等。结题评价重在对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全过程的情况、资料积累情况、结题情况等进行评价。

在具体指导《十年文革的反思》课题时,与小组成员就制订了几个阶段性的研究目标,并根据研究目标的实施情况对小组成员进行过程性评价。在开题阶段:每个小组成员需要明确为什么要选择这一课题?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想了解文革中的什么?这样的课题对当今社会有什么指导性的作用,或者是文革留给了我们什么?中期评价就是检查小组成员的分工协作,是否目标明确、责任到人、具有团队精神。并分成收集图片组、收集文革文献资料组、收集文革影音资料组、走访经历文革的老人小组等,每隔一段时间要小组成员交流各自收集到的资料和感想,再由组长总结每个小组阶段的研究收获。正是把评价贯穿于小组成员的整个学习过程中,他们的学习理念和学习方式才能得以逐步转变。

其次评价要重在激励。因为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方式和个性发展等方面存在差异,所以在研究性学习中会产生各种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表现是不足为奇的。为此,教师就不能用整齐划一的标准去衡量所有的学生,而必须以学生参与研究的过程以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依据,对每一个参与的学生给予恰当的评价。只有多承认、多肯定、多激励,才能保护和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

就比如《十年文革的反思》这一课题,课题本身涉及的是一段动荡的中国现代史,学生在研究活动中所能收集到的是有限的资料,在学术观点方面也很难看到新的突破,再加上学生的时间、精力有限,许多问题无法深入钻研。因此在评价时一定要多激励、多肯定,看重的是通过这次课题活动,学生了解了如何收集历史资料,从哪些方面来收集有关的资料?对材料所反映的问题如何正确地进行辨析,去伪存真?学生从纪实文学、人物传记、回忆录、图片、诗歌、影视剧……这些方方面面有关文革的信息中,培养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这也就达到了开设历史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吴成宝。 浅谈历史研究性学习的误区[J]. 池州师专学报。 2006.(04)

[2] 赵崇。 论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中史料的地位与作用[J]. 成都教育院学报。 2006.(10)

[3] 费列花。 研究性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素质[J]. 中国教育研究论丛。 2006.(01)

[4] 方伟君。 开发乡土资源,进行历史研究性学习[J].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2005.(07)

[5] 朱心明,郑莹。 对历史类研究性学习活动开展的几点看法[J].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2005.(01)

Historical investigative study several ponders

Abstractin 2000 promulgated "Full-time Ordinary Senior middle school Curriculum Plan" in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experimental revision manuscript) the new curriculum plans, the first time has included “the investigative study” the curriculum plan. Speaking of the historical discipline, the investigative study's primary intention is changes the student learn history the way as well as enhances the student learn history innovation ability and the practical ability. To implement the historical discipline how regarding the primary intention the investigative study, needs us to explore the research unceasingly. This article tried from the historical investigative study three aspects to carry on the elaboration.

历史研究性学习2

一、“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研究性学习,即“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从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它改变传统的“灌输”、“死记”、“填鸭式”教学,鼓励学生投入生活,亲身实践,自主选择,主动探究为宗旨。它充分尊重学生的生活、探究本能和兴趣,给予每个学生提供主体性发展的广阔空间。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它提倡学生在实践、实验中学习,提倡利用多种教育资源包括图书馆互联网等进行学习,通过调查了解自然、社会,并通过实验获得对事物的认识。这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历史“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1.开放性。历史“研究性学习”的资料来自社会生活各领域和各学科,研究目标也不局限于某一方面,它涵盖能力、方法、意志品质、人文精神等多方面。研究的观点也突破答案唯一性的限制,视角不同、切入点不同、对史料的理解不同,即可存在不同的观点。在评价标准上改变了传统的单一的智力标准,而向开放式的多元化的标准转化。教师对学生提出的种种问题和结论进行正确引导,训练学生用历史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

2.主体性。历史“研究性学习”自始至终要求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真正把学生置身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按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和确定课题,采用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进行,整个过程及内容、方式、结果,都取决于学生个人或小组的努力。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自主探究,获得体验,会逐渐形成一种喜欢质疑、乐于探索、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进而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情境性。历史“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把所学知识逐步深化、迁移,在这个情境中培养其细致观察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和方法。同时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氛围情境,制定科学的评价方案,并指导学生学会寻求相关途径、方法去获取、利用史料来解决问题,使问题产生于“情境”,又解决于“情境”。

4.论证性。历史学科不同于自然科学的实验性,它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尤为强调史据的真实性、逻辑推理的缜密性、论述的有力性、论证的严谨性和理论的思辨性。所以,在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中,特别重视“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要求史观、史据的统一和理论论证的完整。

三、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1.研究性学习是历史教育本性的回归。历史的丰富多彩与博大精深永远吸引着人们去发掘、探究。“研究”是历史教育与历史学习的特征。历史教育分三种类型:叙述过去;理解现在而追述过去,为了展望未来而探索过去。因此,历史教育的功能是:了解过去的事情;认识今天的现实;把握未来发展的方向。不管“叙述”、“追述”还是探索,均使历史教育烙上了探究的印记。因此,研究性学习的推出,不仅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大举措,也是教育本性――探究性、人文性、求真性、求实性的回归。

2.研究性学习使历史学习方式发生了改变。长期以来,由于课程内容、教学时间和应试导向等因素的影响,学生习惯了“接受-理解-巩固”的学习方式,甚至机械模仿和死记硬背。这种学习方式受制于“繁、难、偏、旧”的教材体系,缺乏情感体验的教学方法以及规范单一的标准答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实施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这是时代的发展对历史课程提出的新的任务、新的要求。因此,历史教学中要引入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广  泛收集、接触教材以外的史籍、文献和实物等资料,让学生学会对史料进行分析,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会正确识别历史的科学方法。

3.研究性学习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切实有效的手段。研究性学习是实践性很强的学习,通过学生亲自去做,亲身体验,体会乐趣,体会成功,也体会失败。通过这种学习,得到如何获得知识的体验,促使各项技能和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就是我们所说的,知识只有在热爱中、在探索中才能有活力,有生命。在研究性学习中,让学生融入生活,融入社会,去体验现实的社会生活,为今后更好地走向社会打下基础。研究性学习相对于以往的教学目标,更注重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这也正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所在。大力倡导研究性学习,是教育适应社会进步的需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而做的富有时代意义的选择。因此,研究性学习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切实有效的手段。

历史研究性学习3

关键词:历史 改革 研究性

在历史学科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历史教学改革的尝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它适应了“学习化社会”的发展趋势,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全面发展。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进行了探索。

一、坚持科学性、可行性和创新性的原则

在历史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地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选题。选题也必须从实际出发,重点遵循三个原则。一是科学性原则。选定的课题必须具有事实根据或科学理论根据,必须符合科学原理和事物发展规律,而不能凭空想象。二是可行性原则。选择课题要充分考虑实施的可操作性,要量力而行,从主客观条件(研究主体、研究对象、研究工具及物质条件等)方面考虑完成课题研究的可能性。选题宜小不宜大,角度不要太多,不要超出学生的驾驭能力。选题提出的依据要充足,内容要明确,还要考虑学校或社区是否能提供课题实施的必要条件。三是创新性原则。指导学生选题时要求学生必须结合自己原有的实际认识水平,在此基础上力求所选课题新颖独特,要敢于选择别人没有思考或正在思考而没有解决或解决不够好的问题进行研究。

二、注重培育学生的思考能力

学生的思考能力,主要表现为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和善于提出问题。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有了问题,学生就有了求知欲,有了探求的积极性。在课堂上,教师要倡导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批判创造,不唯书本,不唯教师,不唯权威,大胆质疑问难,提出自己的见解。不管学生提的问题多么幼稚,多么没有价值,也要对他的勇气予以肯定,保护其质疑意识,然后再分析问题的价值,以此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制造矛盾,善于启发、诱导学生阅读、思考、探究、钻研,使学生产生思想的碰撞。比如,在中国古代史教学中,教师回避不了引导学生如何正确看待中国封建社会的“治世”问题。在我国封建社会中,大多数新王朝的建立者,能够从前代的覆辙中吸取教训,调整统治政策,放宽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从而使当时的经济恢复发展,社会安定,国势强盛。像“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教材都给予积极的肯定,这是应该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启发学生大胆地置疑,转而去看“治世”的另一方面,让学生认识到统治者调整政策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巩固维护其“家天下”的封建统治,看清楚封建时代的“治世”是建立在奴役人民的基础上,近而明白封建制度下的“治世”是不可能长久的。这比教师简单地传授和讲解要起到更好的效果。

三、让学生探究性地解决问题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是提高学习积极性的秘诀之一。教师在课堂上尽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阅读、思考、讨论、研究。探求所得必能牢记于心,也倍感珍惜,探求过程中培养的习惯、能力、思维品质等更是终生受用的东西。例如,历史地图是用地图语言表现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空间状态的特殊形式,形象直观而又简洁生动地反映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发生的区域、位置及发展态势,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不可缺少的工具。一幅历史地图反映了某一历史现象的相对稳定的空间状态,相关的多幅历史地图则反映了该历史现象的发展变化趋势。对历史地图的综合分析,可以涉及时间、地点、区域、方向等基本历史要素,可以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民族关系等各个领域,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中学生阅读历史地图,往往只注意到地图语言的直观形式,即各种地图符号,但对地图语言的历史内涵却熟视无睹,这就无法真正理解历史地图的作用。有鉴于此,可在高三专题史复习时,专门开辟“图说历史风云”等类似的专题。在简单的示例指导后,放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教材和地图册中图表所包含的历史信息,并向学生介绍教师的发现与感悟。学生在探究实践的过程中,表现出足以让教师惊讶的能力。

35 22026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