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资源调查报告范例(通用4篇)
【导言】此例“应急资源调查报告范例(通用4篇)”的文档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应急资源调查报告【第一篇】
1.1.1目的
为有效防范环境污染事故,特别是重、特大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迅速、有效地处置可能发生的各类重大突发性环境事故,全面控制和消除污染,维护自然生态环境,保障人民身心健康,确保社会稳定和环境安全,特指定本预案。
1.1.2工作原则
1.1.2.1预防为主。通过宣传教育,增强全市人民防范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的意识;坚持不懈地做好应急准备工作,落实各项预防措施;对我市各类污染源可能发生的环境污染事故及其危险因素进行监测、分析、预测、预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
1.1.2.2全面覆盖。对区域范围的污染源、水系河流、城镇居民点、水源保护区、生态示范区、特殊生态保护区,以及大气、水体、固废、危废、噪声、辐射等各环境要素全面覆盖,全面监控,以保证环境信息的完整性、连续性。
1.1.2.3突出重点。对重点行业、重点污染源、重点水域、重点区域内的污染源实施重点监控。
1.1.2.4公众参与。建立环境新闻机制,确定新闻发言人;建立环境公示、听证机制,为公众参与创造条件;建立举报制度,健全“12369”投诉系统,确保公民的环保知情权、参与和监督权。
1.1.3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实施细则》
《四川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办法》
《四川省饮用水源保护管理条理》
《成都市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
1.1.4适用范围。
凡属我市范围内发生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控制和处置行为,除放射性事故外,均适用本预案的规定。
1.1.4.1因自然灾害影响而造成的危及人体健康的环境污染事故;
1.1.4.2危险化学品及其它有害物品在生产、经营、储存、运输、使用和处置过程中发生的爆炸、燃烧、大面积泄漏等环境污染事故;
1.1.4.3影响饮用水源地水质的其它严重污染事故;
1.1.4.4生产过程中因意外事故造成的其他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
1.1.4.5其它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
1.2应急组织机构与职责
1.2.1应急领导小组与职责
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成立我市人民政府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指挥部,由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组成,市人民政府分管环保工作的副市长担任总指挥,负责全市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置的统一决策、统一领导和统一指挥。
市应急处置指挥部下设办公室于市环保局,市环保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其主要责任是:组织开展突发环境事故的预测、预警、监测工作;制定和完善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组织预案演练;组织突发环境事故应急处置人员进行有关应急知识和处理技术的培训;收集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发生、发展及处置的有关信息,掌握动态,适时分析,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组织专家制定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策略和预防控制措施,开展效果评价;组织实施各项预防控制措施,对落实情况进行督查;统一调配应急资源,及时协调解决应急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
指挥部办公室下设应急防治、物资保障、信息宣传、治安、督查等五个工作组。各组按照以下职责分工开展突发环境事故应急处理工作。
应急防治组:由市环保局牵头,组织制定和实施突发环境事故应急处理的预防控制措施,包括污染源调查、现场污染物处理、监督指导、环境监测与评价等;根据突发环境事故发展形势和预防控制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提出调整全市策略和措施的建议。
物资保障组:由市经贸局牵头,负责应急物资的储备、生产和调度保证供应;负责应急设施的建设和应急设备的采购。
信息宣传组:由市委宣传部牵头,负责收集分析突发环境事故的有关信息,报道应急工作动态。
治安工作组:由市公安局牵头,及时做好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区域的隔离封锁、治安管理和安全保卫工作;负责交通管制、保障运输;协助污染现场处置等。
督查工作组:由市委、市政府目督办牵头,对有关部门和单位落实应急措施的情况进行督查,及时发现应急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予以解决纠正,对违法违纪和渎职行为进行处理等。
1.2.2环境应急专家咨询委员会
成立市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专家咨询小组,由聘请的水、气、固废、生态等方面的专家组
成。负责对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准备和处理提出咨询和建议;指导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和技术方案的制定和修订;对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的调查处置进行技术指导;承担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置指挥机构安排的其它技术工作。
1.3预测、预警
1.3.1监测与信息收集
市环境监测
、环境监察部门为环境监督与信息收集机构,承担所辖区内水、大气、危险废物的日常监测,收集本行政区域内外和境内外对本行政区域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其它突发环境事故信息。
1.3.2报送制度
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的原则,市环保局应当按照职责范围,做好本辖区内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的处理工作,及时、准确地向市人民政府和成都市环保局报告辖区内发生的突发环境污染事故信息。
1.3.2.1在得知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发生后,市环保局应当立即派人赶赴现场调查了解情况,采取措施努力控制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继续扩大,对突发环境事故的性质和类别作出初步认定,并把初步认定的情况及时报送市人民政府和上级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紧急情况下,可直接向省环保局报告,并同时报送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1.3.2.2一般(ⅳ级)突发环境污染事故
市环保局应在发现或得知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后1小时内,向市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置指挥部报告,并报市应急办。
1.3.2.3较大(ⅲ级)突发环境污染事故
市环保局应当在发现或者得知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后1小时内,报告市应急办和成都市环保行政主管部门。
1.3.2.4严重(ⅱ级)和特别严重(ⅰ级)突发环境污染事故
市环保局在依照本条前两款规定报告的同时,应当向省环保局报告
1.3.3报告方式与类型
1.3.3.1通常有口头报告、电话、传真报告、电子邮件报告、书面报告等。
1.3.3.2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的报告分为初报、续报和处理结果报告三类。
初报在发现和得知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后上报。通常采用电话或传真直接报告,主要内容包括: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的类型、发生时间、发生地点、初步原因、主要污染物和数量、人员受害情况、自然保护区受害面积和濒危物种生存环境受到破坏程度、事件潜在危害程度等初步情况。
续报在查清有关基本情况后随时上报。通常通过网络或书面报告,视突发环境污染事故进展情况可一次或多次报告。在初报的基础上报告突发环境污染事故有关确切数据、发生的原因、过程、进展情况、危害程度及采取的应急措施、措施效果等基本情况。
处理结果报告在突发环境事故处理完毕后上报。通常采用书面报告,处理结果报告在初报和续报的基础上,报告处理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的措施、过程和结果,突发环境污染事故潜在或间接的危害及损失、社会影响、处理后的遗留问题、责任追究等详细情况。处理结果报告应当在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处理完毕后立即送报。
1.3.3.3核与辐射事故的信息报告在按照本办法规定报告的同时,还须按照有关核安全法律、法规的规定报告。
1.3.4预测、预警支持系统
建立健全全市环境安全管理体系,定期对体系网络进行维护,逐步实现突发环境污染事故预测、预警和应急指挥工作的自动化和信息化。
1.3.5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分级标准
1.3.5.1特别重大环境事故(ⅰ级)
(1)死亡30人以上,或中毒(重伤)100人以上;
(2)因环境污染事故需疏散、转移群众5万人以上,或直接造成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
(3)区域生态功能严重丧失或濒危物种生存环境遭到严重污染;
(4)因环境污染事故使当地正常的经济、社会活动受到严重影响;
(5)利用放射性物质进行人为破坏事故,或1、2类放射源失控造成大范围严重辐射污染后果;
(6)因环境污染造成城市主要水源地取水中断的污染事故;
(7)因危险化学品(含剧)生产和储运中发生泄漏,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污染事故;
(8)造成跨界的环境污染事故。
1.3.5.2重大环境污染事故(ⅱ级)
(1)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中毒(重伤)50人以上、100人以下;
(2)区域生态功能部分丧失或濒危物种生存环境受到污染;
(3)因环境污染使当地经济、社会活动受到较大影响,疏散转移群众1万人以上,5万人以下;
(4)1、2类放射源丢失、被盗或失控;
(5)因环境污染造成重要河流、水库大面积污染。
1.3.5.3较大污染事故(ⅲ级)
(1)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中毒(重伤)10人以上、50人以下;
(2)因环境污染造成跨地级行政区纠纷,使当地经济、社会活动受到影响;
(3)3类放射源丢失、被盗或失控。
1.3.5.4一般环境污染事故(ⅳ级)
(1)造成3人以下死亡、中毒(重伤)10人以下;
(2)因环境污染造成跨县级行政区纠纷,引起群体性影响的;
(3)4、5类放射源丢失、被盗或失控。
1.4响应程序与协调内容
1.4.1基本响应程序
发生或即将发生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的信息得到核实后,在尚未确定突发公共事件级别,实施分级响应之前,应急处置指挥部要立即派员赶赴现场,组织指挥有关人员进行先期处置。先期处置可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如下应对措施:
(1)实施紧急疏散和救援行动,组织群众开展自救互救;
(2)紧急调配辖区内的应急处置资源用于应急处置;
(3)划定警戒区域,采取必要管制措施;
(4)实施动态监测,进一步调查核实;
(5)向社会发出危险或避险警告;
(6)波及其他区(市)县的,要及时相互通报;
(7)其他必要的先期处置措施。
在采取先期处置的同时,应急处置指挥部要对事故的性质、类别、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进行初步评估,并及早向市相关应急指挥部和市应急办报告,进入分级响应程序。
1.4.2协调指挥的分类
应急指挥部根据需要设立若干专业工作组,完成现场抢险救援、医疗救护、卫生防疫、交通管制、治安警戒、人员疏散安置、安全防护、社会动员、物资经费保障、应急通信、信息综合、新闻报道、涉外处置、损失评估等应急处置工作。
1.4.3指挥协调主要内容
(1)提出现场应急行动的原则要求;
(2)启动市级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的指令;
(3)协调各级、各专业应急力量实施应急处置行动,指派有关专家和人员参与、指导现场应急处置指挥机构的应急指挥工作;
(4)及时向市委、市政府报告有关情况;
(5)组织事故发生区域人员的疏散或转移;
(6)组织现场警戒和道路、水域等交通管制;
(7)组织对伤员的急救;
(8)组织周边危险源的监控工作;
(9)组织应急救援通信、物资征调及其运输等保障工作;
应急资源调查报告【第二篇】
〔关键词〕 金融排斥,金融包容,银行账户,包容基金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3)06-0080-04
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分支机构管制放松、信息技术发展及全球化,英美等一些发达国家的银行业开始注重“价值最大化”目标,进入了“为质量而战”的竞争中,各金融机构出于控制风险、降低成本、增加利润的权衡,在扩大金融服务机构种类与金融产品以及服务范围的同时,也将一些小城市、农村以及边远地区等的银行分支机构纷纷关闭,并排斥了对一些低收入人群的服务,从而造成了这些相对落后地区缺少金融机构、贫困人群缺少金融服务,这种现象被称为“金融排斥”。凯普森和怀利进一步指出,金融排斥是一个多维度的动态复合概念,不仅与金融服务的地理可达性即地理排斥有关,而且还包括评估排斥、条件排斥、价格排斥、营销排斥和自我排斥五个维度 〔1 〕 (P1-56 )。金融排斥各维度之间相互作用,不断累积,再加上其他因素的合力影响,会加剧不同人群、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两极分化,使得弱势群体、弱势地区陷入恶性循环之中,对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造成严重阻遏。目前,许多国家已经认识到金融排斥的危害性,开始采取措施来破解金融排斥。英国是最早重视金融排斥的国家,在其金融市场高度发达的同时,伴随着不同程度的金融排斥问题。英国关于金融排斥的调查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处于世界前列,政府也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实践,对于解决当前我国的金融排斥问题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 英国金融排斥的基本现状
(一) 金融排斥涉及的领域广。英国金融排斥涉及的领域广,包括银行账户、信贷、储蓄、保险等,这四种被世界银行认为是社会上所有人都应该能接触到的基本金融服务。英国在这些领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排斥现象,以保险领域最为严重。根据英国金融服务局在1998年的调查发现,英国26%的家庭没有家庭财产保险,87%的家庭没有抵押还款保护保险,91%的家庭没有医疗保险,93%的家庭没有个人意外险,40%的居民没有参与人寿保险 〔2 〕。此外,信贷领域和储蓄领域的排斥程度也较高。政府2002年的一项调查表明,26%的家庭没有信贷业务 〔3 〕。据英国银行业协会2002年的调查显示,超过30%的居民没有储蓄产品。而在银行账户领域,根据英国工作和养老金部实施的“家庭资源调查”2002年的调查显示,8%的家庭没有任何形式的银行账户。
(二)金融排斥涉及的地区集中。英国由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以及北爱尔兰和一些小岛组成,不同地区的金融排斥情况差异较大,但是金融排斥地区比较集中。英国财政部2004年的调查报告显示,北部的苏格兰金融排斥程度最高,主要以格拉斯哥为中心。威尔士受金融排斥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南部。而英格兰金融排斥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米德尔斯堡、布拉德斯德、利物浦、曼切斯特、伯明翰以及伦敦东部和东南地区。总的来说,金融排斥严重的地区主要表现出两个特点:一是这些地区基本上属于文化多元化的地区,生活着大量的移民和少数民族,这些人由于、文化差异而对金融机构缺乏信任,不愿意接受金融服务或者在心理上认为自己达不到金融机构的要求,主动排斥金融产品。二是这些地区生活成本较高,许多居民居住在公租房中,居住环境的恶劣加剧了居民的脆弱性,使居民容易受到金融排斥。
(三)金融排斥涉及的人群特征明显。居民特征主要包括处于不同的家庭背景、婚姻状况、就业情况、受教育程度、种族、性别、收入等。根据“家庭资源调查”显示,金融排斥较高的人群绝大部分为单身家庭、低收入者、失业者、少数民族、年老者或接受社会救济的人、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群。 此外,英国金融服务机构认为,性别并不是金融排斥的一个预测指标。英国家庭资源调查的结果就表明了这一点。根据“家庭资源调查”2010/2011年度的调查数据显示,女性受到金融排斥的比例与男性受到金融排斥的比例相差仅为1%,这可能与男女在接受教育、参加工作等方面受到公平的待遇有关。
(四)金融排斥程度整体趋缓。虽然英国金融排斥现象严重,涉及金融的各个领域,但是通过政府在解决金融排斥问题上的积极探索和金融机构的全力配合,金融排斥程度得到明显改善。银行账户是进行金融活动的基础,是进行储蓄、贷款、转账、支付等其他一切金融活动的前提。所以,通过银行账户的普及情况可以看出近年来英国在应对金融排斥上取得的进展(见图1)。从图1可以看出,近年来英国家庭拥有银行账户的比例逐年上升,在2002/2003年,92%的家庭至少有一个成员拥有直接支付的银行账户,到2010/2011年,这一比例上升到97%,提升了5个百分点。银行账户的超高覆盖率为家庭成员享受金融服务提供了保障。在英国 “金融包容工作小组”的关于银行共同目标改进的第二年度和第四年度报告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英国金融排斥程度整体减轻的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英国家庭和个人拥有账户情况 (单位:万户、人)
(数据来源:second-annunl taskforce banking report 2007 and second-annunl taskforce banking report 2009)
二、英国破解金融排斥问题的经验
(一)明确政府在缓解金融排斥中的角色定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成立各种包容基金促进金融包容。2004年财政部公布了关于“促进金融包容”的报告后,政府2005年成立了金融包容工作小组来监测在处理金融排斥政策上的进步,该工作小组已经在其职权范围内监督信用社和其他第三方借贷者,试图使他们对低收入社区的影响最大化。2005年10月,英国财政部宣布成立了亿欧元的“金融包容基金”用来处理关于货币咨询、基本银行服务和信贷服务等方面存在的金融排斥问题,包括3600万欧元的“成长基金”专门为信用合作社和社区发展金融机构提供支持 〔4 〕。成长基金2006年4月成立并开始运行,主要目的是扩大在低收入社区的贷款,使受金融排斥的借款人从次级抵押贷款公司转移到信用合作社和社区发展金融机构。由于成长基金在促进金融包容方面成效显著,2007年3月政府进一步提供了600万欧元支持贷款服务不足的地区,投资于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的技能训练以及项目建设来支持信用合作社提供更全面的服务,包括提供活期存款账户。此外,2007年12月政府提出金融包容基金注入另外3800万资金,来促进信用社和社区发展银行为贫困地区提供金融服务 〔5 〕。此外,政府还推出了“儿童信托基金”和“社会基金”。2005年,政府推出“儿童信托基金”,主要目标是为儿童发展储蓄和资产,保证不同背景的儿童都有一定的资产。“儿童信托基金”是一项普惠制的金融项目,能使出生在贫困家庭的儿童也享受到这项服务,防止金融排斥在代际间的传播。在每个小孩出生时,由政府出资成立一个统一的账户,政府一次性支付250英镑,贫困家庭的儿童获得500英镑,等到小孩长到7岁,政府会继续加赠。并且政府允许亲属每年存1200英镑到孩子免税的储蓄计划上,小孩长到18岁可以获得基金提供的资金。英国政府设立“社会基金”,为需要社会帮助的人提供无息贷款、应急支出、社区护理津贴等。服务对象一般是失业者或接受救济的人,贷款直接通过扣除福利收回。近年来,政府对“社会基金”进行了若干改革,包括提高社会基金申请人贷款的额度、降低贷款利率、简化无息贷款的申请程序和提高透明度,增加社会基金的资金量 〔6 〕。
2.支持信用社和社区发展金融机构。 信用社是英国历史上最悠久的非盈利性借贷人。英国财政部和金融服务局在1997年起就开始着力解决低收入群体的金融排斥问题。英国政府部门解决金融排斥的组织策略之一就是通过信用社解决金融服务的供给问题。英国财政部于1998年7月成立了信用合作社特别工作组,并且政府在拨款和政策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在政府的支持下,信用社积极发展小额贷款、短期个人贷款和小额储蓄,并把它看成获得其他金融服务的基础,因而发展非常迅速。1998年进行的一项国家调查表明,87%的社区信用社是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建立起来的,并且大部分信用社都分布在低收入地区。为了保证信用社的长期持续发展,加强其独立性,英国政府改变了信用社的最高利率上限水平,扩展社区投资税减免计划,通过增加收入来弥补管理成本和坏账损失,并且鼓励投资人将资金存入信用社,这些措施有利于提升信用社的盈利能力和综合地位。社区发展金融机构与信用社相类似,主要服务于偏僻的社区,以低收入人群为主要服务对象。社区金融机构在贷款方面提供优惠,包括提供低成本贷款、不要求贷款人必须在该金融机构有存款,并且不要求提供贷款抵押品,为低收入人群贷款提供方便。 〔7 〕信用社和社区发展金融机构在为弱势人群提供金融需要,减少金融排斥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3.加强立法建设,对金融机构进行有效监管。政府通过直接立法确定获得银行账户、交易银行账户、支付服务以及获得贷款的条件,对申请人的信贷资料进行审查,并且建立完善的监管机构和结算程序。1996年,英国政府实施信贷立法改革,取消利率上限,防止利率上限的存在使得消费者成本转移并且导致借贷缺乏透明度,同时允许信用社扩大其普通债券,增加会员和资产水平的上限,放宽对成员的股权及贷款的限制。
(二)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基本金融服务的供给。邮局在缓解金融排斥上发挥着重要作用。邮局在英国有19000家分支机构,这些机构几乎遍及英国最衰落的社区和偏远农村地区,没有银行账户和建筑协会账户的人可以到邮局获得服务,包括养老金和国家福利的兑现、通过邮政汇票支付账单。在2000年3月的财政预算报告中,财政部号召银行和邮局向所有人提供“基本银行账户”,同时,政府要求一个统一的银行服务系统来解决金融排斥。在英国银行协会的支持下,零售银行和政府形成伙伴关系来应对金融排斥,银行致力于为每一个居民提供金融服务。从2003年春英国进行社会保障支付改革起,所有的福利和税收都必须通过银行系统支付,英国政府向银行施压,要求其提供可以在邮局使用的银行账户。多家银行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在银行和政府的积极配合下,基本银行业务开展迅速,大部分基本银行账户是在2000年10月才开户的,到2001年底就上升到350万。2003年4月起,基本银行账户拥有者可以免费从邮局取款。2005年9月底,基本银行账户上升到600万左右,其中40%(230万)可以在邮局或者是银行的分支机构使用 〔8 〕。
(三)其他非营利组织的积极创新。主要包括:
1.建筑协会和房东合作推行“储蓄和贷款”计划。建筑协会,也叫房屋信贷互助会,是以互助组织形式成立的金融机构,提供银行业以及相关金融服务,尤其是按揭贷款。储蓄和贷款计划,依托于住房协会、建筑协会和银行伙伴关系的形成,主要针对租用社会住房的人群,租户可以在一个高额补贴的利率条件下,借贷多倍于他们储蓄的资金,常常比英格兰银行公布的基准利率高1%。住户通过房东将钱存在建筑协会,然后就取得了从建筑协会的贷款资格,由房东存入的一笔钱作为担保,虽然每个住户都有一个存款账户,但是所有的存款由租户提供,担保存款可以看成是一个单一的账户。这意味着租户可以得到一个更高的存款利率,并且贷款利率可以得到大量的补贴。
2.“涵盖租金的保险”计划。为了减少没有保险的低收入家庭,政策行动小组针对公租房租户推广了“涵盖租金的保险”计划,该计划大约由地方当局在30年以前建立,主要是为了分散风险,提供更低水平的保险。地方当局与房屋协会作为私人保险公司的中介,管理和收集保险费,保险费一般与到期的租金一起交付,甚至可以是按周支付,这样减少了支付保险费的压力,作为回报,保险公司通常会支付一定的佣金给房屋协会或出租人作为管理成本,如果还有剩余,可以用来提高财产的安全性,这降低了盗窃和保险理赔的水平。“涵盖租金的保险”计划提供了一种让家庭财产更加安全有效的解决方式。最近的调查结果表明,1999年大约一半的地方当局和建筑协会采纳了这项计划,英国保险业协会在推动该计划时发挥了积极主动的作用。
三、我国应作的借鉴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金融实力也得到了快速扩张。然而,我们应看到金融发展在深度方面取得较大进展的同时,金融宽度(金融服务可得性)方面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改观,金融排斥现象还非常严重,在典型的城乡“金融二元结构”下,农村表现得更为突出和严峻。据世界银行2012年4月19日《金融包容性指数》(对4220名15周岁及以上的中国居民进行了随机调查)显示,农村居民中拥有正规金融机构账户的比例为%,利用账户进行储蓄的比例为%,从金融机构获取贷款的比例为%。中国银监会网站的《农村金融服务分布图集》显示,2010年,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普遍偏低,全国平均每万人拥有银行类金融机构网点数为个,从银行业金融机构获取贷款的农户比例仅为% 〔9 〕。破解金融排斥,推进金融包容将成为我国金融政策制定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更进一步看,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没有金融的包容,经济的包容性增长将无法实现。
借鉴英国在缓解金融排斥上的成功做法和经验,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笔者认为破解我国金融排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从国家金融战略高度构建包容性金融体系。包容性金融体系的出发点是保障社会每个经济主体金融权利的平等,尤其是应惠及于被传统金融体系所忽视的弱势群体。为此,宏观层面要成立“金融包容特别工作组”,明确制定金融业推行金融包容的规划、应达到的目标和具体落实的措施;着手调整、修改、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普及国民金融教育,并使之规范化和制度化,提高人们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认识度和辨识力;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作与金融机构之间的沟通。中观层面要建立高效率的金融基础设施并完善相关服务。这包括安全、高效、可靠的支付体系建设,信息透明度高的信用管理服务体系建设,以及财务管理、部门员工培训、风险管理等技术支持服务。微观层面要推进一系列机制的创新,重点探索金融机构实现经济、社会双重目标协调发展的运行机制,大中型金融机构与小型金融机构之间的对接机制,金融机构与专业合作组织、担保机构之间的合作机制,金融机构的新型信贷机制。
(二)建立金融包容数据库,动态监测金融排斥水平。英国多个官方、非官方组织以及所在的欧盟都对其金融排斥水平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调查研究,收集了相对全面的数据,不仅使金融排斥状况更加清晰明了,同时也使得应对措施更富于针对性和可行性。我国学者对金融排斥的研究才刚刚起步,系统微观数据的缺乏已经成为学术界对我国金融排斥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掣肘,因此,政府有必要尽快成立专门机构对金融排斥状况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同时成立相应的基金鼓励非官方组织进行调查研究,尽快建立中国金融包容数据库,有利于对金融排斥水平动态监测,对各金融机构推行金融包容情况进行考核,对各地区金融排斥状况进行评价。
(三)大力发展包容性金融机构。金融机构是践行包容性金融的重要载体,英国的银行、信用社、建筑协会、社区发展金融机构相互融合,在响应政府号召、扩展基本金融服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我国金融机构体系相对健全,但功能还没有得到相应的发挥,同质化倾向较强。在稳步推进体制内存量改革的同时,要加快促进体制外增量改革,以增量改革倒逼存量改革,通过二者之间的竞争和合作,提高金融包容度。增量方面,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充分利用自身拥有的信息优势、机制优势和文化优势,在缓解农村金融服务不足,提高农村金融网点覆盖率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体现出较好的包容性。当前,应将贯彻落实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新36条”与发展包容性金融机构结合起来,破除民间资本兴办金融机构的制度瓶颈,激发民间资本的参与积极性。存量方面,加快推进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向社区银行转变,探索和鼓励大型银行参与包容性金融机构创建的合理模式,协调好机构盈利诉求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
(四)加强部门、机构间的协作,开发有针对性的产品和服务。金融包容是指确保经济体中每一位成员能够容易接触、获取和有效使用正规金融机构提供服务和产品的一种过程和状态。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英国各种机构间相互协作,建立了紧密的伙伴关系,大大提高了金融包容性。我国应充分借鉴英国有关“伙伴关系”的实践经验,加强金融机构和其他机构之间的协作力度,结合现有金融市场出现的新特点、新趋势,推出适合各类经济主体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如允许银行委托零售商店、超市、移动电话充值点、销售点、加油站等作为,借助与银行中央处理器联接的终端设备(手机、电脑等),为当地居民开户、储蓄、取现、投保、资金转移、支付账单、领取养老金和政府补贴以及小额贷款服务,即所谓基于商业模式的无网点银行服务 〔10 〕。同时,政策上要给予协调配合,营造有利于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的配套政策环境,探索和构建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Kempson E.& Whyley out or Opted out —— Understanding and Combating Financial Exclusion 〔M〕. The Policy Press, 1999.
〔2〕Whyley, C., McCormick, J., & Kempson, E. Paying for peace of mind〔R〕. London: Policy Studies Institute, 1998.
〔3〕Kempson E. Over-indebtedness in Britain〔J〕.Department of Trade and Industry,2002(9).
〔4〕Paul A. Jones. From tackling poverty to achieving nancial inclusion—The changing role of British credit unions in low income communities〔J〕.The Journal of Socio-Economics,2007(6).
〔5〕HM Treasury. Financial Inclusion: An Action Plan for 2008–11〔R〕. London,2007.
〔6〕HM Treasury. Promoting financial inclusion, ,2004(12).
〔7〕Lindsey Appleyard. Community Development Finance Institutions (CDFIs): Geographies of financial inclusion in the US and UK〔J〕.Geoforum,2011(42).
〔8〕Mullen, Ian. Prosperity and Morality: A Partnership with Government 〔J〕.The New Statesman, 2001 (14).
〔9〕王修华,傅 勇。中国农户受金融排斥状况研究——基于我国8省29县1547户农户的调研数据〔J〕.金融研究,2013(7).
应急资源调查报告【第三篇】
为强力推进“工业强县”战略,保持全县工业经济快速增长、高质运行的良好态势,促进**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现就**年全县工业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发展主题,优化工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以工业集中区发展为重点,以强化“两个管理”为手段,以“三大优势产业”为基础,以推进“四大项目”建设为抓手,努力提高全县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力争**年全县工业工作在全市实现“争一保二”的目标,为建设“丘区经济强县,白色农业大县,农家文化名县,和谐发展×××”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
二、工作目标
(一)计划目标
1、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5亿元,同比增长25;完成工业增加值13亿元,同比增长25。
2、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2亿元,同比增长28;完成工业增加值××7亿元,同比增长28。
(二)奋斗目标
1、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40亿元,同比增长32;完成工业增加值14亿元,同比增长32。
2、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3亿元,同比增长35;完成工业增加值8亿元,同比增长35。
(三)其它目标
1、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0;
2、工业招商到位资金2亿元;
3、新增规模以上企业×××户;
4、新增销售收入上亿元企业×××户;
5、新产品产值率8;
6、新入园年销售收入上×××万元企业×××户;
7、技改投入资金×××万元;
8、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下降5。
三、工作重点
(一)突出“一个重点”:工业集中发展区
1、强化基础,筑巢引凤。一是突破用地“瓶颈”。相关部门要加大工作力度,全面落实新征×××亩工业用地的各项手续,做好拆迁安置工作;着力包装一批新项目,争取新的工业用地,于年内再申报×××亩用地指标;进一步清理和盘活集中区现有存量土地,做到地尽其用;完善集中区土地利用规划,着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二是加快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集中区×××大街延伸段道路环线建设,搞好新征土地的场地平整和水、电、气、路、通讯等基础设施的扩展和延伸,力争做到建设适度超前。
3、活跃机制,规范运作。充分借鉴外地经验,集思广益,开拓创新,大胆探索集中区建设和管理的新模式,努力实现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化运作,使集中区步入良性循环发展轨道。整合行政资源,理顺管理机制,畅通服务渠道,提高办事效率。园区办要加强对集中区国有资产的管理,确保国有资产保全、保值、增值。
(二)强化“两个管理”:企业的队伍建设和基础管理
1、强化队伍建设,提高队伍素质。一是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非公有制组织党建工作协调领导小组要切实履行职责,组织相关部门抓好企业党的建设和党员的教育、管理及发展工作,努力把集中区打造成非公有制企业党建示范园。二是加强企业间交流。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本地资源,推广**药业、百江燃气等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组织全县工业企业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到**药业公司学习;另一方面,要积极学习借鉴发达地区企业先进管理经验,组织企业经营者外出考察学习。三是利用市委组织部与清华大学搭建的合作平台,组织一定数量的企业经营者到全国知名管理学院培训。四是指导和帮助企业职工组建工会,加强员工法律法规和业务技能的培训。
2、强化基础管理,提升管理水平。一是建章立制。建立健全企业规章制度,做到按规章办事,用制度管人;经济主管部门要加强指导,着重引导,督促企业将各项制度落到实处。二是现场管理。启动企业标准化建设,强化对企业生产现场的规范管理,使企业生产现场做到规范、整洁、文明。三是质量管理。推进企业技术创新,提升产品品质,强化各种体系认证,促进知名品牌和驰名商标的创建。四是安全生产管理。全面落实《×××非公
有制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办法》,建立完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重点加强集中区食品、药品、建筑、建材等行业的安全生产管理,确保企业安全文明生产。
(三)做强“三大优势产业”:农产品加工、建材、制药产业
1、围绕农产品资源,做强农产品加工产业。以银禾米业、银丰食品、四海公司、**特曲、金扬食品、**茧丝绸、天登食品等农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支撑,做强做大优质粮油、生猪、熟食品、丝绸、调味品等产业,促进农产品加工向精、深方向发展。积极推进**酒业公司“三区分离”改造工程,启动四海公司迁扩建项目,加快**茧丝绸公司织绸项目的建设进度,积极引导企业建基地,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年,全县农产品加工业力争实现产值13亿元,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60。
2、围绕资源优势,做强建材产业。集中精力搞好高中档陶瓷建材矿产资源调查,**年2月底前形成矿产资源调查报告,为佛山陶瓷工业项目入园提供科学的依据。县级联系领导和责任部门要与佛山客商加强沟通,力争早日和佛山业主签订正式协议,促成项目早日进场,开工建设×××米的窑炉生产线。同时,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出发点,引导现有陶瓷企业加强技术改造,促进产品换代升级,着力发展高中档墙地砖、陶瓷卫生洁具等产品,逐步形成较大规模的陶瓷龙头企业。**年,全县建材产业力争实现产值3亿元。
3、围绕现有基础,做强制药产业。加快**大输液技改扩能工程建设,使**大输液生产能力由500×××万瓶扩大到900×××万瓶,确保**药业税金突破×××万元大关;与**集团总部沟通协商,尽快启动**药业公司三期工程建设,将**药业公司打造成全市样板企业。做好**中药饮片厂及医药配送中心项目跟踪服务,力争**年6月底前竣工投产。支持中药材基地建设,按照政府鼓励、群众自愿的原则,引导企业与农户或业主签订种植协议,力争建成×××亩以上的中药材种植基地×××个。**年,全县制药产业力争实现产值3亿元。
在认真抓好以上三大优势产业的基础上,依托重庆大工业基地,积极推动汽车弹簧公司启动二期扩能工程,引导和扶持泰龙化工搞好扩能项目,督促**发电公司利用现有厂房的设备,引进新型工业项目,改造建设垃圾发电项目,促进我县机械加工业、化工工业、能源工业取得新进展。
(四)推进“四大项目建设”:调味品、火腿肠、竹压板、燃油项目
1、推进调味品项目建设,做强酿造产业。经贸局、园区办要督促业主,加快×××万吨调味品项目建设进度,确保一季度完成规划设计,主体厂房开工建设,二季度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四季度完成设备安装和调试,进入试生产。县级联系领导、责任部门要经常深入调研,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项目顺利建成投产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2、推进火腿肠项目建设,延伸生猪产业链。相关部门要积极与业主沟通、协商,帮助办理项目开工前的各项准备手续,督促业主尽快搞好项目建设的规划设计,为项目开工做好准备。国土资源局要尽快做好项目用地的拆迁安置补偿工作,规划和建设局要加快场地的平整。县级联系领导要靠前指挥,督促各相关部门具体抓好落实,使项目尽早开工建设。
3、推进竹压板项目建设,拓展建材产业。相关部门要加大服务力度,督促业主加快恒昌建筑竹压板生产项目的建设进度,确保3月底完成主体工程建设,5月底前完成安装调试,6月进入试生产。同时要加强水、电、气、通讯等生产要素的协调力度,保障项目顺利建设,顺利投产。
4、推进燃料项目建设,开辟新型能源。积极做好×××万吨高洁净新型车用复合燃料油项目入园的准备工作,要明确领导、落实部门、安排专人加强与铁路部门联系,争取上级支持,使兰渝铁路在我县的走向及站点规划有利于该项目建设。
五、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要坚持把工业工作摆在全县经济工作的首位,强化工业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继续推行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县委×××政府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县级领导定点联系帮扶的工业工作格局。严格执行《工业招商引资项目评审管理办法》和《工业工作例会制度》,及时研究、解决工业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在全县营造出“兴工、重工”的浓厚氛围。要加强工业人才队伍建设,继续选派年轻干部到经贸局、招商局、园区办等工业一线锻炼,促进队伍的年轻化和专业化。要加强对干部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工业队伍的整体职业素质。
(二)强力招商引资
要以农产品加工、制药等资源节约型、高附加值项目的引进为重点,灵活招商办法,加大**工业集中区的宣传力度和项目推介力度,主动承接重庆、广东等地区符合国家政策和我县实际的产业转移。要做好招商引资基础工作,搞好资源调查,摸清家底。要充实招商力量,发挥自身优势,创新招商方法,提高引资实效。力争全年引进3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个。
(三)加大工业投入
要建立“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支持为支撑、民间融资为补充”的工业投入机制,多渠道加大对工业的投入。一是县财政投入工业的资金计划全年不少于200×××万元,重点解决新征×××亩工业用地的拆迁补偿、场地平整、道路骨架修建工程等投入。二是充分发挥工业发展基金和担保公司的作用,在企业扩大再生产、技术升级和产品换代上加大对企业投入和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大投入。三是财政、发改、经贸等部门要加大向上争取资金的力度,力争获得中、省、市支持的工业项目不低于×××个,资金量不低于×××万元。四是增强工业企业自身造血功能,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大力吸引民间资本。五是加大金融机构的协调力度,强化银企、银政合作,灵活融资方式,搭建良好的企业融资平台,让企业拥有宽松的融资环境。
(四)优化发展环境
一是坚持治理“三乱”。要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开展各项专项整治活动;加强社会和舆论对行政执法的监督,对违纪部门和人员进行公开曝光和严肃处理,坚决杜绝“吃、拿、卡、要、敲”现象;认真执行《×××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的通知》(**办发[**]25号)文件精神,严格执行部门到企业检查的审批制度;结合全县干部队伍作风建设活动,开展企业对部门和行风的评议,提升行政和服务部门的形象,狠刹“冷、硬、横、推、拖”的工作作风。二是切实维护企业“命脉”,打造绿色通道。交通、运管等部门要为集中区企业创造宽松的运输环境,保持企业物流畅通进出。三是强化政务服务中心作用。充实力量,明确职责,提高效率,为企业提供“全程代办、限时办结”服务。
(五)合理调度能源
一是工业用气。要及时和省天然气资源部门衔接、协调,掌握动态,争取天然气指标;要抓紧时间推进天然气调峰站建设,督促百江燃气公司及早建成储气站,增强调控能力。二是工业用煤。要加强与市煤调办和产煤县的协调和联系,保证供需,确保工业企业用煤需求。三是工业用电。电力主管部门要加强电力调度,供电企业要合理安排生产,提高服务质量,用电企业要合理避峰,共同确保工业企业正常运转。四是工业用油。要作好应急储备,整顿和规范燃油市场秩序,保证燃油供求有序。
(六)强化目标管理
应急资源调查报告【第四篇】
关键词:华坪县;森林资源;管护;措施
1引言
森林资源是生态系统的主体,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因此应当有效管护好国有林,减少因火灾、森林病虫害、偷砍盗伐等自然和人为因素对森林资源的破坏。制定行之有效的管护措施,加大国有林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的力度,通过实施国有林中幼林抚育,提高林分质量,促进林区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2华坪县森林资源现状及国有林分布情况
华坪县位于云南省西北部,丽江市东部,长江上游金沙江中段北岸。地理座标介于东经100°59′~101°31′,北纬26°21′~26°57′之间,东及东北与四川省攀枝花市接壤,南与大姚县和永仁县隔江相望,西至西南与永胜县交界,北及西北与宁蒗彝族自治县相连。县人民政府驻地中心镇,距丽江市220km,距省会昆明420km。
采用2009年《云南省华坪县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报告》及2011年公益林修编成果为基础材料进行调查。
土地资源
华坪县土地总面积32134万亩,其中林业用地面积2679927万亩,占总面积的834%,非林业用地面积533473万亩,占总面积的166%。
22林业用地构成
华坪县林业用地面积2679927万亩,其中有林地面积2049514万亩;疏林地面积24405万亩;灌木林地面积447730万亩;未成林造林地面积01476万亩;苗圃地面积00088万亩;无林地面积156714万亩。
23森林蓄积
华坪县活立木总蓄积量886735万m3,其中有林地蓄积881593万m3,占总蓄积量的9942%;疏林地蓄积2720万m3,占总蓄积量的031%;散生木蓄积1152万m3,占总蓄积量的013%;四旁树蓄积1270m3,占总蓄积量的014%。
24野生动植物资源
(1)动物资源。据2000年1月编制的《华坪县野生动物资源调查报告》,华坪县有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有蟒、金雕、林麝等3种,国家Ⅱ级保护野生动物有猕猴、穿山甲、岩羊、林麝、红腹锦鸡、白腹锦鸡、林雕、雕、绯胸鹦鹉、游隼、鸳鸯、蓝耳翠鸟11种。
(2)植物资源。据《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华坪县林业专业调查报告》,华坪县木本植物有89科251属480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中属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攀枝花苏铁1种。属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桫椤、龙棕、红椿、毛红椿4种。
(3)国有林区分布情况。华坪县国有林分布在东风林场、跃进林场、天星林场、塔山林场和地方森工的坝山、关塘、云盘山、芝麻庄、坪、黑山国有林区以及县属国有林区菩萨山国有林区、果子山、蘑菇山、马步山国有林区。
3华坪县国有林管护存在的问题
31林农交错,森林管护难度大
华坪县是山区县,农地以山地为主,农地中间有森林,森林当中有农地的现象十分普遍。随着人口增长,耕地需求量不断增大,农地“蚕食”林地现象依然存在,造成森林管护更加困难。
32森林管护工作的资金投入不足
在森林管护工作上,人均管护面积比较大,管护人员的通讯、交通设施配备不全等,森林管护工作缺乏后劲。目前的管护虽然签订管护合同,使管护工作大都停留在看林的低水平层面上,使管护工作性质单一。
33国有林中幼林抚育滞后
在管护森林资源的同时,应注重培育森林资源。华坪县国有林区中、幼林面积大,林分长势不良,森林火灾,林业有害生物突出。应对符合抚育条件的林分开展抚育工作。
34资源林政管理工作难度大
华坪县矿产资源丰富,矿产资源的开采需要大量木材,由于受利于驱使,不法分子采取各种手段进行偷砍盗伐,违法收购、运输木材的现象屡禁不止。
4华坪县国有林区森林资源管护措施及建议
坚持“严格保护、科学经营、积极发展、持续利用”的思路,出实招加强森林资源管护,确保营林根基稳固和森林资源安全。
加强领导
落实森林资源管护目标责任制,把任务完成的好坏作为考核各级管护所、点管护人员的重要内容。
完善承包管护责任制,健全森林资源管护制度
加强森林管护工作制度建设和政策与技术培训,制定严格的考核与奖惩制度。实行森林资源的经营管护责任制,有效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有效开发林下产品、增加管护人员收入、预防森林火灾和病虫鼠害发生。在国有林区合理区划、合理分配管护区、完善合同、建立健全经营档案、“严管”与“放活”相结合等,在实践中不断提升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水平。
进一步加强天然林资源保护和工程资金的管理,加强检查监督和审计,确保资金正常运行、合理使用,严肃查处违规违纪行为。
设置管护标志,明确管护内容
在国有林区域界线上设置固定性管护标牌,林区入口设置警示性标牌,森林资源管护责任区设置管护标牌,天保工程公益林建设项目区设置大型封山育林固定标牌。
联防管护
组织国有林区周边村民召开国有森林资源管护座谈会,聘请国有林周边村民参与国有林森林资源共同管护,做到联防、联心,协手共同做好国有林森林资源管护工作的目的。
保护野生动物
签订《拒食野生动物》承诺书,设立警示牌,在国有林区形成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浓厚氛围。组织开展“保护候鸟行动”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了破坏野生动植物的违法行为,确保林区和谐稳定。
严格按“两类”林区划分类管护
根据2010年部级公益林分级区划和省级公益林区划界定成果,华坪县国有林部级公益林万亩,国有林省级公益林万亩,国有商品林万亩。对国有部级公益和省级公益林实行重点管护,对重点管护实行封山护林,严格执行继续停止天然林商品性采伐的政策,禁止毁林开荒、取土、取沙、采石、挖矿等,实行野外用火许可证制度,护林员全年地面巡护,根据相应的合同授权对违反规定者处罚和上报;对国有商品林实行一般管护,通过人工商品林采伐试点取得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商品林的培育与利用。
加强林政管理
加大资源管理和林政执法力度,确保国有林区安全:一是严格执行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加大森林资源管理的检查监督力度,依法实现采伐限额制度,严格控制森林资源消耗,坚决杜绝超限额采伐。二是充分发挥森林公安、林政股、林业工作站、稽查队、防火办等主力军作用,实行联合执法,根据实际情况定期在全县范围内集中时间、集中力量开展林地侵占、林木盗伐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行为。严格执行《森林防火条例》,积极部署做好森林防火预防、应急演练、值班值守等工作,加大对高火险期、重点地段的督导检查。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森林防火方针,在国有林区增设森林防火宣传牌、开设林火生土隔离带,增加扑火设备、运兵车等设备,增强林火的防控能力,形成较完整的森林火灾防扑体系。三是加强木材运输管理,坚持凭证运输制度,严厉打击非法木材流通。四是全面开展林业有害生物的监测和预报。围绕森林公园、通道绿化基地等重要区域组织专项普查,对危险性森林病虫进行严密监控。
积极开发林下资源
华坪县国有林区有丰富的林下植物资源,管护人员除了森林管护外,还可开展林下资源的开发利用。林下资源开发主要有花卉培育、药材种植、果品种植加工和林下种养殖业等方面,切实提高森林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不断优化林业产业结构。充分利用境内牛肝菌、鸡纵、香菇等野生菌生产量大,生产周期长的特点,通过采取人工促繁和保护野生食用菌生长环境等措施,坚持保护与开发相结合,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继续实施国有林森林抚育
一是加强森林抚育,调整树种组成与林分密度,平衡土壤养分与水分循环,改善林木生长发育的生态条件,缩短森林培育周期,提高木材质量和工艺价值,发挥森林多种功能。加强森林抚育经营管理,改善林分状况,提高林木质量和资源总量。力争达到人工林优质高效、绿色通道景观优美、林区生态林结构稳定的抚育目标,二是加强森林抚育经营管理,改善林分状况,提高林木质量和资源总量。
5结语
森林资源虽说是可再生资源,其消耗速度一旦超过它的生长速度,生态必将失去自然平衡。为了森林资源生态系统不被破坏,制定完善的管护措施,加强国有林森林资源的管护对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参考文献:
[1] 王迎。我国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经营与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3.
上一篇:测量实验报告精编5篇
下一篇:整改报告样例及优推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