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企业文化考察报告范例(最新10篇)
【阅览】由阿拉题库网友精心整理编辑的“日本企业文化考察报告范例(最新10篇)”优秀范例,以便供您学习参考之用,“轻松办公、远离加班熬夜”,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吧!
日本企业文化考察报告范文(24篇)【第一篇】
日本于19世纪80年代后期引进保险制度,二战之后保险市场的发展开始加速。,寿险总保费达亿日元(约为29746亿元人民币),非寿险总保费91746亿日元(约为亿元人民币),其中车险(含三者责任强制险)保费48958亿日元(约为亿元人民币),三项数据均列世界第2位,仅次于美国。保险深度达到%,列世界第6位。保险密度达到万日元(约为元人民币),列世界第3位。日本保险业比较发达的原因在于,作为灾难事故多发国家,地震与火灾引发损失巨大,其寿险家庭普及率已达%,平均每个投保家庭的死亡保障金额达3697万日元(约为万元人民币),家庭年支出保费万日元(约为万元人民币),此外其家庭机动车辆保险普及率达到%。在之前,日本对保险市场管制非常严格,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日本产险市场逐步发生一系列重大变革,其结果是市场管制逐步放宽,走上了自由化发展之路。
一、日本财产保险市场自由化的背景。
(一)日本泡沫经济的突然崩溃。自90年代初开始,日本经济从高峰滑落,其在经济、金融领域的具体表现:一是房地产经济的泡沫崩溃,地产出现萎缩;二是银行由此引起大量的不良债权;三是银行利率的迅速走低,经济退缩的恶性循环导致整个经济严重萎缩与萧条。在经济大萧条环境下,银行、保险业为了缓解不良债权带来的经济负担,极力寻求新的业务增长点。此为日本保险市场自由化的主要经济背景。
(二)来自国际上的政治压力。当时,aig牵头主导了一场要求日本政府放松保险市场管制的变革运动,美国政府对日本政府施加压力,要求其遵守wto有关保险承诺,日本与美国政府于1994年10月签订了《日美保险协议》,该协议对日本产险市场自由化具有三方面的直接影响:一是废除费率管制,要求费率自由化;二是保险业务经营由认可制改为申报制;三是改革日本保险销售制度,引进经纪人公司制度。其目的是使在日本经营的美国公司更加有利。
(三)保险市场经营环境的恶化。10年间,由于利差损原因,日本近7家寿险公司倒闭,虽然产险业未出现寿险业的情况,但由于整个经济环境的影响,产险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特别是与银行利率相关的房屋按揭业务和储蓄型财产险业务由于利率走低,出现了一系列难题。这些都成为日本产险自由化的契机和导火索。
二、日本财产保险市场自由化进程及政策变化。
《日美保险协议》的签订无疑成为日本产险自由化的契机。然而,日本财产险自由化真正开始的标志是新保险业法的实施。其政策变化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可制的放宽,申报制的扩大。从194月开始,日本产险在许可制度方面开始放宽,由许可制度向申报制度转型,1月、8月、7月申报制范围逐步扩大,到3月,企业财产险已完全自由化,由许可制改为申报制,家财险中绝大部分也由许可制转为申报制。但这并不意味着许可制的消失,车险业务中未满10台的车辆保险仍必须实行许可制,医疗险和海外旅行意外伤害险仍为许可制。
(二)算定会费率使用义务的停止。算定会费率使用义务的结束标志着费率自由化的开始。在此之前,日本财产险费率为保险监管重要内容,由算定会统一制定,并严格执行。
算定会制度自1948年起根据《损害保险算出团体法》实施,该法规定,会员公司达2家以上即可申请成立费率算出团体,该团体是一种非盈利性机构。到目前为止,日本只有一家费率算出机构。当时成立费率算出机构基于三方面考虑:其一是因为损失金额是事故发生后确定的,所以赔付率的预测比较困难;其二是各个产险公司单独积累大量的数据比较困难;其三是财产险费率由中立机构根据赔付率等积累的数据计算后供各公司使用,这种做法比较理想。
《损害保险费率算出团体法》于1912月22日作了最新修改,保险公司强制使用算出机构费率的义务终止。从此,就有了算出机构提供的纯费率和公司自订的附加费率之分,纯费率成为各公司的参考费率,除机动车法定赔偿责任险之外,各公司在参考费率的基础上,可根据自身的费用率制定自己的费率标准,但一般讲来,上下浮动幅度不超过%。
按照《损害保险费率算出团体法》第3条规定,费率算出团体可以计算的保险种类有5种:火灾保险、意外保险、车辆保险、医疗费用保险及护理费用保险。但到目前为止,在日本仍未有医疗费用保险参考费率。
(三)银行窗口销售保险的解禁。从4月开始,日本金融厅在银行销售保险方面实行了第一次解禁。在此之前,金融厅由于担心银行会利用其融资的权力给客户施加压力,迫使他们购买保险,所以禁止银行代理销售保险。但是,自泡沫经济崩溃之后,银行出现了巨额不良债权。为缓解其不良债权带来的困境,银行寻求更多的收益源来改善其经营状况,在金融厅主导下,第一次出现了银行窗口销售保险。但其销售险种仍受很大限制,只允许销售与其银行融资业务有关的保险,且规定在融资资格审查期间,禁止推销保险。第三次解禁于实行。主要是在年金方面的销售管制有所放宽,其理由是银行存款户有增加银行存款收益的愿望。12月实行了第三次解禁,即储蓄型保险的放开。金融厅将对历次解禁后的市场反应做出评估,如无不良反应,则计划于12月实行全面解禁。
(四)允许产、寿子公司相互进入对方市场。新保险业法明确规定,从年开始,允许产、寿险公司以子公司形式相互进入对方市场,同年寿险公司设立了6家产险公司,产险公司设立了11家寿险公司。8月,代理销售其他保险公司产品的认可明确化。寿险公司开始重新评估其财产险战略,认为子公司模式将来没有大发展,从而转向与产险公司合作,即代理产险业务。考虑到与人有关的保险的可成长性,产险公司也积极响应。因此,更多呈现的是产、寿险公司的相互代理。
(五)销售制度的放宽——经纪人公司的引进。在日本产险自由化之前,法律规定的保险销售渠道只有两种。即代理店和保险公司直销。代理店制度是日本保险业最常用的销售方式,其业务占原始承保业务的90%以上,在日本产险市场占绝对支配地位。经济萧条期间,保险公司开始重新评估代理店的经济绩效。为了提高代理店的效率,产险公司改变了以往的代理店手续费制度,取消了一些经济效益不高的代理店,因此代理店数量开始减少,比减少6%,但仍有286576个。《日美保险协议》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求日本保险业引入经纪人公司制度,自1996年4月引入经纪人制度,到4月1日止,日本已有38家保险经纪公司,其中有marsh(马什)和willea(韦莱)这样居国际性领头地位的经纪人。虽然迄今经纪公司业务仅占市场份额的%,但其作为一种新的销售制度已获法律许可。
(六)中介手续费制度的引进。中介手续费制度虽于1996年4月引进,但19之前,日本产险业执行的是费率算定机构制定的统一的费率标准,同时金融厅还规定了行业共同的代理类别、合同格式及手续费执行标准,且手续费体系必须向金融厅申报,获得许可后方可执行。随着产险自由化的出现,费率自由化导致保险产品多样化,原手续费体系已无法执行。从3月开始到4月,代理店手续费体系由需要金融厅许可变为不需获得,促进了中介手续费体系的多样化。保险公司开始注重代理店的经营绩效,对其进行挑选、停业、合并,并根据其资质、业务量大小,再区分不同的保险类别,实行更细化的手续费体系。
(七)投保人保护制度的引进。1996年4月,财产保险投保人保护基金作为只有在需救济保险公司出现时才运用的基金被引进。后来由于发现仅设立救济保险公司的基金所起的作用不大,于年12月设立了财产保险投保人保护机构,其作用一是对救济保险公司提供资金援助;二是对破产保险公司的保险合同继续承保;三是成立继承保险公司,承接破产公司的业务;四是提供贷款支持,保护被保险人。目前其会员除了所有在日本营业的产险公司外,还有劳合社协会,但不包括专业再保险公司。
(八)个人信息保护制度的引进。随着日本保险市场自由化的推进,保险销售渠道得以拓宽,除了原有的代理店销售、保险公司直接销售外,又引进了经纪人销售制度,拓宽了银行窗口销售渠道,特别是还出现了电话销售、网上销售等多种销售方式。为了适应自由化发展的需要,稳妥地推进保险业的发展,金融厅引进了个人信息保护制度。《个人信息保护法》于颁布,并于4月实施。其基本方针是明确各有关主体对个人信息保护的目标,并要求具体付诸实践。个人信息保护制度的引进,更有利于确保日本产险业在自由化环境下的发展。
(九)国际保险监管标准的遵从。作为iais的会员,日本金融厅已经表明遵从iais的原则、基准与指引,同时也积极参与金融行政的国际化和国际性规定的制订。除了在许可制方面有非常大的放宽之外,更多地采用了国际会计标准及偿付能力监管标准,使本国保险业发展与世界保险业发展同步。虽然日本产险市场环境不景气,但目前所有产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均在200%以上,产险业保持着较高的信用力。
三、日本财产保险市场自由化带来的影响。
(一)竞争激烈使公司效益大幅下降,影响产险市场停滞不前。在保险市场自由化之前,由于日本产险执行费率算定机构的统一基准费率,即使是一家小公司也有盈利;但在费率自由化之后,由于费率竞争激烈,导致了产品及服务竞争日益激化,给公司的收益带来重大影响。赔付率上升、收益减少使公司把降低经营成本作为主要的研究课题。各公司费用削减的主要措施有:合并撤销营业网点,或者取消效益差的营业网点;削减员工人数,一方面控制新增录用人员,另一方面引进提前退休制度;重新评估工资制度,由以前的年工序列工资制度改为与业绩挂钩的年薪制度;注重提高代理店的效率,重新评估以往的手续费体系,建立以代理店效益及经营业务种类、经营业务量相联系的手续费管理体系。通过上述措施,行业平均费用率得到了降低,但也更加导致保险市场的萎缩或停滞。
(二)产险业出现合并浪潮,市场集中度大大提高。以年10月三井海上、日本火灾、兴亚火灾3家公司发表事业合并书为契机,产险界的重组进展迅速。4月,日本火灾与兴亚火灾合并成为日本兴亚损害保险公司;同月,大东京保险与千代田保险合并成为爱和谊保险公司;同年10月,三井海上与住友财产保险合并成为三井住友火灾保险公司;7月,安田火灾、日产保险公司及大成保险公司合并成为日本财产保险公司;10月,东京海上与日本火灾合并成为willea控股的财产保险公司。至此,日本产险业形成了millea、日本财产保险、三井住友、日本兴亚、爱和谊五大集团公司。五大集团公司市场份额达85%以上,导致市场集中度大大提高。
(三)寻求拓展海外业务,亚太地区成为主要方向。费率自由化之后,市场竞争激烈,公司效益降低,拓展海外业务成为公司发展的主要渠道,一方面为本国企业的海外经营提供风险管理服务,另一方面为扩大经营规模提高经营效率。但是欧美地区保险业务综合成本很高,几乎所有的日本公司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亏损;而与此相反,在亚太地区的业务质量、收益率均较好。因而,进入亚太市场,特别是中国保险市场是其重要目标。
(秦士由左绪文江裕棠李翰辉陈风)。
日本企业文化考察报告范文(24篇)【第二篇】
7月30日至8月6日,我局2名同志随市规划城建招商团一行7人赴日本招商,同时学习考察日本城市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在短短的几天时间里,走马观花般看了东京、横浜、京都、名古屋、神户、大阪等城市的规划、建设与管理现状。在东京,听取了“日本都市住宅技术研究所”、“日本都市计画学会”等机构的情况介绍,并进行了有关行业交流。所到之处,均强烈感受到这个国家的现代化程度,以及国民的良好素质。现就城市管理方面的所见所闻,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日本是个岛国,全国1亿2千万人口,首都东京人口为1千2百万,占全国的十分之一。我们所考察的东京、横浜、京都、名古屋、神户、大阪6个城市的总人口,占全国的一半,城市化程度非常高。这几个大城市形成日本本岛的高度发达的城市链,同时也是日本的经济命脉,这几个城市之间最短的距离只有35公里。
日本的各级政府机构中没有设置专门的城市管理机构,或类似城市管理的机构,但城市垃圾的收集、清运和处理工作,是由政府的专门机构负责,并且这个机构列入政府序列。
二、市容方面。
日本的城市硬件建设到位,基础设施完善,无任何动态占道现象。主要体现在:
1、车辆停放场(点)满足需要。日本的汽车数量很多,摩托车、自行车却非常的少。由于土地资源严重匮乏,所以日本的道路与我国相比较,要窄得多,而且城市道路没有慢车道,但却较好的解决了车辆停放问题,主要做法:一是沿街单位和家庭大多在底层建设了大小不同的停车场;二是在道路两侧和公共场地设置临时停车点,实行划线停放。
2、商业网点满足需要。在日本全国范围内早已取消了农贸市场,取而代之的是数量众多的大型超市和商场,肉类、鱼类和蔬菜等农副产品,均加工成半成品在超市出售,从源头上解决了占用道路从事经营活动问题.另外,就日本的经济发展和市民素质而言,没有必要也不会存在占道经营。
3、沿街建(构)筑物整洁干净。日本的城市高层建筑相对较多,且外立面大多采用玻璃装饰,所有的建筑物外立面非常干净整洁,几乎是一尘不染。主要还是采取及时粉饰、清洗的办法,我们在横滨市看到,清洗公司正在对两栋30几层的建筑物进行清洗。椐了解,对陈旧建筑物的清洗粉饰,日本是没有法律规定的,但产权人对建筑物不定期进行清洗或粉饰,脏了陈旧了随时清洗或粉饰,所以,城市的建筑物始终保持干净整洁。在日本的城市中,建筑物临街的一面几乎看不到空调外机,主要是在规划设计时,将空调外机位置预留在背街的一面,即使偶尔看到临街一面有空调外机,也是整齐划一,而且都是年代久远的建筑物,从这点可以看出规划设计的精细之处。
三、环境卫生方面。
1、沿街单位的垃圾清运、处理。上面提到,日本这个国家没有专门的城市管理机构,或类似的机构。但任何国家从事生产活动,以及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均要产生垃圾。日本在政府部门中设置了环境卫生管理部门,城市生活垃圾的收集、清运和处理工作,就由政府的这个机构负责,并且这个组织的工作人员列入政府公务员序列,但这个机构只负责城市公共地段和区域垃圾的收集、清运工作,而沿街单位建(构)筑物门前的卫生保洁工作则由产权人(单位)负责,这类似我们的市容环卫责任区制度,即以前实行的“门前三包”责任制。日本虽然没有这方面的法律规定,但沿街单位和店铺门前被收拾得非常干净整洁,这完全是一种自觉行为,到达东京的当天夜里,我们看到,宾馆周边店铺门前的.人行道上,断断续续堆放了袋装垃圾,有的门前堆放的垃圾有1米多高,垃圾包装袋的颜色、规格、式样均统一,第二天早上,所有垃圾被清理一空。在日本的城市中,垃圾焚烧处理点均设在市中心,在东京市区,不时会看到约20-30米高,象烟囱一样的垃圾焚烧处理中心,这样的垃圾焚烧处理中心在整个东京市有11个。
2、居住区的垃圾收集、清运。日本城市中的居住楼房,不实行类似中国的封闭管理模式,全部采取敞开式,这主要还是出于节约土地资源的原因。在居住区,均设置了满足需要的垃圾存放房,政府收集垃圾,按单日和双日,收集可燃和不可燃两类垃圾,以便于处理。
3、环卫设施。日本城市中建设了满足需要的公共厕所,所有公厕全部免费开放使用,公厕的内部设施完善,材质档次高,公厕内洗手台上摆放了鲜花、香皂等,沿街公厕的建筑大多采用日本的民族建筑风格。沿街设置摆放的垃圾桶,大多采用不锈钢制作,有些采用轻型材料,全部实行分类收集,主要分可燃、不可燃、玻璃、一般等类别,垃圾桶的设置密度根据使用量的不同而不同。
四、户外广告方面。
1、大型户外广告。我们考察和经过的所有城市,给我们的总体印象是户外广告特别少,在日本这样一个经济发达国家,户外广告如此之少,这与我们所想象的情况相去甚远。椐了解,日本对户外广告管理没有专门的法规,但在其他相关的法规中,规定了户外广告牌的面积不得超过20平方米,我们看到,城市中的建筑物楼顶基本没有设置广告牌。
2、店招店牌。主要道路、一般道路、商业街所设置的店招店牌,宽度和面积均比较小,无论是大型户外广告牌,还是店招店牌,其使用材质档次、设计制作品位都比较高。主次道路基本没有设置竖式招牌,但在商业街,各类户外广告牌、店招店牌全面放开,广告形式五花八门,设计个性得到充分张扬,竖式招牌特别的多。
3、小广告。在日本的城乡中,基本没有发现“三乱”小广告现象,但在东京最繁华的商业街银座,我们发现灯杆上有3张1寸见方的张贴物。我们发现,日本的商场、店铺、餐饮店,以及各类机构,在门前或门厅内,均摆放印刷精美宣传品,供客人参考,这是遏止“三乱”小广告的主要措施。同时在地面上没有发现乱丢乱扔宣传品现象。
五、体会。
在日本学习考察只有短短的几天时间,同时日本没有专门的城市管理机构,我们没有能够进行行业之间的深入交流,也没有对城市管理情况进行深入的了解。但所看到的,所听到的,所感受到的,对我们还是有一定的启发。
一是日本毕竟属于发达的西方国家,城市的市政设施和基础设施非常完善,城市化程度相当高,由于硬化、绿化到位,城市中没有裸露土地,道路上、空气中没有任何浮尘;日本基本不存在城乡差别,城市与城市之间几乎不存在城乡结合部,即使在农村,也没有裸露土地,农田之间的大小道路都是沥青路面,在我们经过的所有城市道路和高速公路上,很少看到农用车或农用机械在路上行驶。
二是日本的国民综合素质比较高,在东京的新宿、银座等最繁华商业区,虽然我们有意识的注意,但没有看到乱扔垃圾和其他不文明现象,倒是在神户市,看到一个年青人,步行近200米,将空水瓶和用过的食品包装袋扔到垃圾桶内。另外,在遵守交通秩序、卫生文明习惯、公共场所行为等方面,处处显现出日本国民的高素质。
日本企业文化考察报告范文(24篇)【第三篇】
而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是企业的软实力,中国与日本企业文化之间有什么对比呢?下面是网友为你分享的“日本企业文化考察报告范例(最新10篇)”,希望对你有帮助。
日本民族单一,内聚力强是它最为显著的一个特点。加之日本国土狭小,资源贫乏,自然灾害频繁这使得日本民众忧患意识和危机感十分强烈,致使他们兼容并蓄地吸收外来文化来改造自身。公元前7世纪进行的“大化改新”运动使日本成为一个融合大唐文化的日本封建文化体;19世纪中叶,受欧美诸国工业化的强劲影响,日本这个典型的传统农业社会受到震动。日本政府认为,工业是欧美国家“雄飞的物质基础”,日本要实现社会的根本性转变,唯一的途径就是发展工业,而这一目标的最终实现者是企业。于是,日本政府决意将日本从过去的封建形态变革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新形态,并通过“理性化制度”的移入,迅速建立起具有现代意义的企业制度。二战后,日本人把西方的理性规范、原则至上的管理理论与日本民族文化相结合,从而形成了东西融合、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具体表现在:
1.强调企业认同感的力量:日本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很好地把企业以人为本与员工以企为家有效地结合起来,让员工树立企业的命运就是员工命运的意识,建立起共同的价值理念,实现了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发展。也正是这种企业文化精神的渗透力、感染力和激励力,使日本企业成为生机勃勃的活力整体。正是由于终身雇佣制,使得日系企业把企业利益和员工命运牢牢地绑在一起,企业成为员工的大家庭,而个人自觉维护企业利益。
但在一些中国人的观念里,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赚钱,而且中国的企业没有终身雇佣一说。所以,一般在中国人的眼里,企业付给我多少报酬,我就对企业付出多少劳动。中国人的企业认同感相对于日本人要淡很多。一旦有其他企业提供更好的待遇,大部分人会选择跳槽。
现代化背景下,日本企业为了保持员工队伍的稳定和企业的凝聚力,除了传统的“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的制度保障外,还积极开拓海外市场,不断优化员工的生产生活环境,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条件。与西方企业的组织机械化相比,日本企业和员工结成的这种同舟共济关系更具有勃勃的生机和创造力。
2.“和”的观念:从历史上来看,日本民族受中国儒家文化影响颇深,具有较强的合作精神和集体意识。他们把这种团队精神也渗透到企业文化和管理方法上,在实际工作中从各方面切实做到肯定、认可、关心、支持员工,激发员工的忠效觉悟;同时员工与企业间保持着较为深厚的血缘关系,对企业坚守忠诚、信奉规则,有着很强的归属感。正是这种双向力使得日本企业成为一个个真正充满活力的有机整体。日本的企业管理中始终强调以人为本,重视感情投资与道德风化,充分发挥人、价值观、作风、技能有机结合的“软管理”作用。“和”是被运用到日本企业管理范畴中的哲学概念和行动指南,其内涵是指爱人、仁慈、和谐、互助、团结、合作、忍让,它强调人与人之间必须以“仁爱”的态度来相处,强调对人的关心、爱护和尊重,讲求具有人情味的管理,使得人们注重共同活动中与他人合作,追求与他人的和谐相处,并时刻约束自己。这些对于建立和谐友善的人际关系,增进员工之间、员工与企业之间的感情,协调企业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从而在管理层内部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避免企业的内耗,都有着现实的意义。
3.强调团队意识:日本民众把企业视作一个大家庭,这种高度认同感决定了他们始终具有极高的团队意识。工作中很重视集体力量、发挥集体智慧,在决策上提倡集体主义。日本企业的激励制度主要是着眼于团体,而不是个人。为了能发挥团队力量,日本企业要求员工要具备集体观念,善于配合协作。
中国企业也强调集体主义,但由于企业认同感并不强,所以这种集体主义多表现为一种外在伦理要求,同时又强调“独立人格”、“忠”也是有条件的,“忠”的对象具有嬗变性。所以,日本的团队意识具有较彻底的内心认同与行为指向的一致性;中国的集体主义则表现为心理与行为的非完全重合。
中国的企业文化有其特殊的社会与文化基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强调企业员工的主人公地位。社会主义公有制决定了广大员工在企业中当家作主的地位,它是我们必须坚持也是社会主义企业文化和资本主义企业文化的本质区别之一。
2.与思想政治工作联系紧密。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大部分不是企业自身发起的,很多地方是政府依靠思想政治工作传统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的,尤其是国营企业。这一传统不但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了正确的思想原则也保证了社会主义意识取向。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的相辅相成,二者的紧密联系是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特色和优势。
3.深受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学文化是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国人和企业家。儒学文化在人际关系上注重和谐,在对待治国和治学方面提倡进取和责任。因此我国企业文化一方面强调员工之间友好和团结,另一方面又采取各种措施激励员工的绩效。
4.具有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决定了中国企业文化的主要基调,尤其在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背景下,中国企业不断走向世界,去接受全球化的洗礼,决定了它不得不融入时代脉搏,培育出积极向上,拼搏的精神。
日本在明治维新时期引入西方的企业制度,尽管在经营法规及组织架构上仿效西方,但在现实运营方面,日本企业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表现出与西方企业截然不同的形态和管理模式,而最明显的不同机种反映在其企业文化上。因此日本的企业文化是在吸收西方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它的企业文化具有鲜明的特色,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强调以人为中心
日本企业把“以人为本”作为企业的核心理念,此外日本企业很注重企业员工关系的顺畅,日本传统文化由于崇尚儒教,日本企业领导人将儒家思想巧妙地运用于经营管理之中,创造出一个个家庭式的组织气氛。
2.注重将教育与经营结合
日本是世界上最重视教育事业的`国家之一。日本各大企业都极其重视职工教育,尤其非常热衷于对新人的培训,通过教育提高职工的素质,发展和巩固企业文化,促进企业的发展。一个很重要的例子就是,被誉为“日本经营之神”的松下幸之助,他曾经提出“经营即教育”的观点。他认为把教育作为经营理念的核心,以此可以很好的来指导企业经营,企业不仅要为社会创造财富,还要为社会创造人才。
3.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浓厚
日本企业在企业内部提倡“忠”文化,鼓励员工爱岗敬业,将忠于会社当做人生荣耀,对外则又提倡“诚信”文化,认为靠诚信才能赢得企业的持久生存和社会的发展。在日本企业界“产业报国精神”可谓根深蒂固,它认为企业成员应该把做好工作当做是履行社会义务。
1. 美国学者约翰·科特和詹姆斯·赫斯克特认为,企业文化是指一个企业中各个部门,至少是企业高层管理者们所共同拥有的那些企业价值观念和经营实践。是指企业中一个分部的各个职能部门或地处不同地理环境的部门所拥有的那种共同的文化现象。
2. 特雷斯·迪尔和阿伦·肯尼迪认为,企业文化是价值观、英雄人物、习俗仪式、文化网络、企业环境。
3. 威廉·大内认为,企业文化是“进取、守势、灵活性--即确定活动、意见和行为模式的价值观。
4. 企业文化是一种新的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企业要真正步入市场,走出一条发展较快、效益较好、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使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子,就必须普及和深化企业文化建设。
5. 企业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企业文化是指企业所创造的具有自身特点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狭义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所形成的具有自身个性的经营宗旨、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准则的综合。
日本企业文化考察报告范文(24篇)【第四篇】
日本企业获得广泛的赞誉,终身雇佣制和集体主义成了国际企业的样板。可当日本经济陷入失落的十年之时,日本企业又因为创新匮乏和反应迟钝成为被批判的靶子。
日本民族一个最为显著的特点是它在日本列岛上自始至终都是惟一的民族。在漫长的日本民族历史上几乎没有民族大迁移及本民族之间的大残杀,社会结构较稳定和统一。80%以上的人世世代代生活在同质社会中,继承了日本社会传统的“强调集团”主义和业绩主义相结合的献身价值观,对纪律的高度重视又成了组织目标实现的保证。
与创新叛逆、雷厉风行的美国企业文化相比,日本企业文化有其自身的特色,这既是日本企业称雄世界的动因,也是约束日本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桎梏。笔者试图在这里梳理一下日本主流企业文化中的日本企业文化规则。
评价员工的首要标准是对企业忠诚度。个人能力和合作意识并非不重要,但是在评价体系中的权重低于前者。中国企业界的精英们热衷于在个人简历里堆砌不同公司的经历,似乎自己炒掉的老板和公司越多,个人能力就越强。在日本白领看来,这恰是职业生涯大忌。虽然终身雇佣制名义上已经取消,但仍然有不少人选择从一而终,很多公司还将不主动裁员作为一个基本准则,如果员工实在太差,就用不加薪的。
方法。
来传递信息。跳槽不是不可以,而是不能太频繁,并且在下一次应聘时要给出令人信服的理由。因为在日本企业家眼中,一个对以前公司弃若敝履的人,绝对不值得信赖。
要在一家企业中长期发展,稳居中游是最优策略。这条规则尤其适合于初进。
职场。
的大学。
毕业。
生。要在日本公司里长期发展,必须具有耐心。在很多日本人的日本企业文化意识中,不落后于他人是最佳状态。如果一个人过分热衷于自我表现,不但会招致同事的反感和抵制,而且上司也可能感觉受到威胁从而无情打压之。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中国哲理同样适用于日本企业。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新人刚进公司,往往会做些琐碎细致的工作。很多人都觉得无聊没劲,事实上这是管理层考验员工的第一步。通过这一关后,尤其在某些中小公司,管理层往往会给员工很大的自由,让其放手去干一件重要事情,借此来考察一个员工应对压力、整合各方面资源和协调各方面关系的能力。一旦员工通过了这项考验,就可能被重用,否则就会被贴上不堪大用的标签。这种从每件事情成功与否,来决定下一件事情是否分配给特定员工来干的做法,看似不给犯错误的员工第二次机会,显得不合情理,实则是要求员工集中精力完成每一项任务,从而有助于提高公司效率。
不率先创新,但是把细节做到极致。按照经济学术语来说,日本企业家多是风险规避者,他们不愿意付出创新的高风险成本,但是日本企业令人尊敬之处,就在于实现了模仿时滞最小化。往往是欧美企业研制出新技术不久,日本企业就用巨资购买之,并且在极短的时间内消化吸收之,然后用全球领先的工艺迅速地生产成品,而且其产品无论在品质还是价格上往往都优于欧美的竞争对手。推而广之,那种雄才大略但是忽视细节的精英们,在日本企业往往得不到太好的发展。原因就是上司们习惯于从细节来考察员工的绩效。正所谓魔鬼在细节中。
日本企业文化考察报告范文(24篇)【第五篇】
作为一个学习日语的学生,我对于日本企业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我深知日本企业文化对于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研究和学习的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了日本企业文化对于员工的要求和对于整体发展的影响。本文将从日本企业文化对于员工的要求、日本企业文化对于整体发展的影响、学习日语的好处、挑战和我的努力,这五个方面阐述我对于日本企业文化和学习日语的心得体会。
首先,日本企业文化对于员工的要求非常高。接受过日本教育的员工们在进入职场之前就已经受到了高强度的训练,他们具备了良好的素质和专业知识。日本企业文化强调团队合作和集体主义精神,也注重员工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以日本职场中的著名企业丰田汽车为例,他们在员工纪律性和完美主义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对于很多人来说,这种高要求确实是一种压力,但是与此同时,这也是日本企业成功的秘诀之一。
其次,日本企业文化对于整体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日本许多企业以团队为单位工作,鼓励集体思维和全员参与决策。在这种文化氛围下,公司更容易形成共同的目标和共同的价值观,并最大程度地发挥员工的工作潜力。日本企业注重培养员工的个人能力和业务技能,注重学习和创新,以提高企业整体的发展水平。这种文化价值观使得日本企业在技术创新、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等方面始终保持领先地位。
学习日语的好处不仅体现在与日本企业的合作上,对于自己个人的发展也有很大的推动作用。首先,学习日语能够帮助我更深入地了解日本文化和思维方式。日语的学习过程中,我学习到了很多关于日本礼节、尊重和谦虚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不仅适用于日本企业文化,也可以用于我自己的生活中,提升我的人际关系和个人修养。
同时,学习日语还能够为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正如前面所述,日本企业对于员工的要求非常高,对懂日语的求职者更加青睐。在全球化背景下,许多公司有与日本企业合作的需求,懂日语的人才具有独特的优势。通过学习日语,我将获得更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和更多的就业机会。
学习日语也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这需要我投入很多的精力和时间。学习日语非常注重语法和表达的准确性,对于细节要求非常高。同时,日语的字母和汉字体系也具有一定的复杂性,需要进行大量的记忆和练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我需要克服困难,坚持不懈地进行练习和复习。但是,正是这种挑战性使得我更加感受到了学习日语的价值和意义,也增强了我的学习动力。
在学习日语的道路上,我会坚持不懈地努力。我将充分利用各种资源,通过参加语言班、阅读相关书籍、与日本人交流等方式提高我的日语水平。同时,我也会积极参与到实际的项目中,通过实践中不断的探索和经验沉淀,提升我的专业技能和应用能力。与此同时,我也会努力了解和研究日本企业文化,以更好地适应和融入日本职场。
总之,通过研究和学习日本企业文化,我深深体会到了其对员工的高要求和对整体发展的巨大影响。学习日语对于我个人的发展和职业机会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虽然学习日语有一定的挑战性,但是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坚持,我相信我一定能够取得满意的成绩,实现自己的目标。
日本企业文化考察报告范文(24篇)【第六篇】
应日本亚细亚农业技术交流协会邀请,由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组织的中国茶叶生产技术及管理考察团一行5人,于2002年5月13日-22日对日本茶叶生产、加工、流通、贸易及管理情况进行了为期10天的参观和考察。在日期间,考察团先后听取了日本农林水产省生产局、日本茶业中央会的情况介绍,并就两国有关茶叶生产、管理方面的情况进行了交流;参观访问了座落在静岗县的日本国家蔬菜茶叶研究所、山本山株式会社茶叶加工厂、金谷町茶业博物馆、茶叶专卖店以及现代化茶园。日本农林水产省以及亚细亚农业技术交流协会对这次考察活动非常重视,精心安排了考察内容,亚细亚技术交流协会事务局局长村上健先生全程陪同,考察团所到之处受到有关单位的热情接待。通过考察,让我们对日本茶叶产销情况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学到了日本发展茶叶产业的一些经验,为发挥我国茶叶比较优势,进一步扩大茶叶出口明确了方向。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生产现状
日本全国现有茶园面积5万hm2,总产量万吨,茶农约24万户,主要分布在静岗、鹿儿岛、三重等8个县,其中静岗县占%,鹿儿岛占%,三重县占%。茶树品种比较单一,薮北种占83%,所以采摘高峰期相对集中,给采摘和加工带来一定的困难。日本茶业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相当高,茶树修剪、采摘、加工、包装基本上都实现了机械化和自动化。日本茶叶几乎是青一色的蒸青绿茶,只是依据档次不同从中分出玉露、玉绿、抹茶、番茶、煎茶、焙制茶、玄米茶等。日本茶叶有其独特的风格,主要供应本土消费。
(二)茶叶加工
日本20世纪20年代就有简单的精揉机用于茶叶加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制茶机械已很先进,不仅台时产量大,而且产品质量稳定。茶叶加工基本上都由高度自动化的蒸青生产线来完成。一般每套蒸青机一年仅开工40-50天,由于造价高,茶农以每15-20户联合购置一套。极少量的高档玉露茶由熟练工人手工制作。手工茶每100克卖价高达3万日元,是机制茶价格的10-100倍。
(三)茶园管理
日本茶园90%属于农户所有,其他所有制的茶园仅占10%。生产技术主要由茶叶指导者协会提供服务和协调。茶园管理现代化,园貌整齐化一,树势健壮,单产高,效益好。
1、种植规格:行距180cm,株距30cm。其中单行种植的,每种植1230株;双行种植,每种2460株。投产园树高控制在80cm,耕作行30cm,采摘、修剪和园间管理十分方便。
2、施肥:茶园施肥量比较大,肥料投入约占整个茶叶生产成本的30%,一年施3次,其比例为:春季30%、夏季40%、秋季30%;肥料种类较多,主要有硫氨、过磷酸钙、碱基钾肥、硫基甲肥、石灰窒素、油粕、鱼粕、被覆尿素、骨粉等。由于大量使用有机肥,所以土壤结构极佳。
3、水分管理:主要茶区气候条件适宜种植茶树,一般年降雨量在1500mm左右,加上土壤结构良好,保水保肥能力强。人工给水系统较为完善,主要有滴灌、喷灌,根据生产需要,随时可以提供足够的水分。
4、病虫防治:日本消费者非常重视茶叶的安全与卫生,但与欧盟相比,显的更客观、更现实。有关部门对市售茶叶的卫生检验是检测茶汤,而不是检测干茶,所以检验比较容易过关。在生产实际中,农药用量也比较大。我们参观的茶园基本未见病虫为害状,却发现很多天敌群落,说明在农药品种选择及其用药方法、安全间隔期的掌握等方面比较科学合理。对茶树为害最普遍的是茶小绿叶蝉和炭疽病,其它大虫类发生率较低,在用药方面首先使用生物农药及荷尔蒙性诱剂,其次才用化学农药和其它物理方法捕杀。由于受性诱剂和生物农药专一性和时效性的局限,导致防治成本较高。一般可占毛茶产值的10-15%。以2000年为例,平均亩产值约亿日元,病虫害防治成本为2-3亿日元/亩(约合人民币1300-2000元/亩)。
关于有机茶,他们的态度,一是不提倡、不推广;二是茶农自觉去做,政府可以在经费方面予以补贴和支持;三是实行有机食品jas标识管理,严格认证。目前有机茶园只是在条件适宜的地方有零星分布,面积很小,几乎不成比例。之所以如此,他们认为只要遵守《食品卫生法》,茶叶的饮用是安全的,从技术上讲,茶园不使用化肥容易办到,但不用农药是很困难的。而且有机茶通常只采“一番茶”(即一批次),从产值来讲也不太合算。
(四)新产品开发
日本对茶叶内含物的机理研究有一定深度,所以在茶叶产品的开发利用方面也卓有成效。茶叶除了常规泡饮之外,新开发的产品主要有四大类:一是茶饮料。日本最早开发成功罐装饮料,而且市场销售量迅速扩大。1993年绿茶饮料产量仅万立升,到2001年已增长到万立升,8年时间产销量增长了倍。茶水饮料已经成为百姓生活中解渴和补充水分的最主要保健饮品之一。二是茶药品。由于茶叶具有降血压、降血糖、抗癌、抗菌等功效,生产提取的茶多酚等药品在医药保健上得到广泛应用。三是茶食品。在市场上销售的茶食品花色品种较多,如茶糖、茶饼干、茶面食、茶冰淇淋等。四是工业用品。有茶化装品、洗涤用品、茶袜子、茶t恤等。这些产品在市场上广受消费者欢迎。
(五)茶叶销售
日本是绿茶生产国,老百姓习惯喝绿茶。日本茶叶流通多元化,买卖方式多种多样。在东京等大城市及非茶叶产区,茶叶产品主要从超市和大商场的茶叶专柜中购买,许多地方难得看见茶叶专卖店。但在主产区,茶叶专卖店比比皆是。茶叶专卖店不仅销售茶叶、茶具,而且还经营具有乡土特色的旅游文化用品。据悉有60%左右的茶叶产量是通过批发商销售,余下部分则从不同渠道销售。进口的乌龙茶主要用于加工成茶水饮料,在宾馆、码头、车站、机场及大街小巷都设有自动售货机。
(六)茶叶供需
2001年日本茶叶总产量为万吨,进口绿茶万吨,出口万吨,国内销售为万吨,人均消费1174克,绿茶自给率为84%,在万吨的进口绿茶中,95%来自中国,5%来自越南等其他国家和地区。乌龙茶完全依靠中国大陆及台湾省供给,红茶来自印度、斯里兰卡等国家。预计随着经济的增长和茶叶保健功效被广泛认可,日本国内茶叶消费仍有一定的增长空间。
(七)茶文化和茶旅游
日本是文化盛行的国家,比较重视对历史文化的研究、继承和发展。在茶文化方面,最为突出的是日本茶道。据称,他们的茶道是完全保留了我国唐代的茶艺,通过千多年的历史考验,现已深入人心,广为传播。这也是中日人民友好交流的历史见证。
日本人多地少,农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低。虽然农业人口仅占总人口的10%,但他们对农业高度重视。2000年12月,针对农业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日本农林水产省制定了新的林政改革大纲,积极推进农林水产行政改革,重新确立了农林水产省新的历史使命:一是保持农林水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确保食物的稳定供给,争取食物自给率由目前的40%提高到2010年的45%左右,进一步改善饮食结构,要在以大米为主食,保持畜产品和油脂类消费稳定的同时,适当增加水果、蔬菜的消费。三是振兴农山渔村。四是发挥农林水产业的多方面功能。五是保护培育森林和重要的水产资源。
茶叶生产虽然占日本农业的比重不大,但却是主产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经过长期的培育和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日本茶叶产业。
(一)区域布局相对集中。日本茶叶主要集中在静岗、鹿儿岛、三重三个主产县。这三个县的茶园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总产量占全国产量的%。其中静岗县茶园面积占全国%,产量占全国的%,茶叶产值占当地农业产值的20%以上。国家的茶叶研究机构、茶叶机械设备制造企业、著名的茶文化及茶旅游设施多分布于此,形成了非常明显的区域特色、文化氛围和产业优势。相比之下,我国茶叶分布零星分散,优势区域还未形成。
(二)产品多元化。日本的茶产品除了传统的煎茶、番茶、焙茶、玄米茶、玉露、抹茶外,茶叶深加工产品开发延伸到生活的各个领域。用乌龙茶、绿茶、红茶、花茶为原料加工制成的茶饮料,目前销量已超过矿泉水。食品商店中茶食、茶面、茶糖、茶羊羹等产品琳琅满目。应用茶叶提取物儿茶素等制作的抗菌、除臭产品数百种。茶叶有效成份还广泛应用于化妆品、洗涤剂、茶染服装等。另外,融茶道、茶历史、茶科技于一身的茶文化、茶旅游,不仅增加了旅游收入,提高了生活质量和文化品味,而且对宣传茶叶,促进茶叶消费也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正因如此,日本茶叶消费水平相当高,人均消费量是我国的3倍。对我国来讲,加大宣传,引导消费,扩大内需的潜力相当大。
(三)科技含量高。一是茶树无性系良种比例高达%,且茶园普遍施行秸秆还田、行间覆盖、安装防霜设施等措施。所有茶园整齐划一,叶色绿,叶层厚,单产高。全国平均单产高达120公斤/亩,是我国开采茶园平均单产的2倍多。二是生产标准化程度高,全程实现了机械化。田间耕作、施肥、植保、采摘、运输以及加工、包装都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特别是加工过程管理的工业化,原料不落地,产品卫生得到了保证。
(四)对茶叶农残问题持客观科学的态度。日本是个市场经济很发达的国家,经济生活中严格执法。对于茶叶农残问题的态度是很自信和客观的。一是认为国内生产企业、农户都依法行事,自觉遵守《食品卫生法》的要求,上市茶叶的质量是符合标准和安全的。二是国内农药企业生产出售的'农药都是经过安全风险试验的,只要严格按说明使用即可。三是对于世界某些市场的特殊要求,认为如果要出口到这些地区就要按人家要求做。因此,日本并没有一味去追求发展有机茶,而是实事求是地认为只要符合《食品卫生法》即可。对于进口的茶叶也是同样。社会上没有人为就农残问题进行炒作,反而是大力宣传饮茶有益健康,特别是本国生产的绿茶,从而保持了茶叶消费量的稳步增长。
另外,日本茶叶产业呈现一些新的动向:一是更加重视茶叶高品质生产栽培技术和减少农药、化肥施用的环境保全型生产技术。二是大力提高省力、降低成本的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三是加强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研究,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积极开发茶叶新用途。四是加大茶文化的宣传力度,引导增加茶叶消费。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我国茶叶生产与日本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以生产绿茶为主的国家,国民都有饮茶的习惯,对茶叶的保健功能都有共同的认识。虽然日本茶叶引自中国,但在很多方面超过了我们。通过这次考察学习,结合我国茶叶生产实际,特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实行区域化重点开发。要利用茶叶区划成果,尽快组织制定茶叶优势区域发展规划。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茶叶优势产区和龙头企业。加快茶树品种改良步伐,大力发展无性系良种;进一步推进名优茶开发上规模、上档次、上效益;大力推广机械化修剪、机械化采摘和机制名优茶,加快加工机械和设备的技术改进;注重品牌建设,实施名牌发展战略;加大茶文化宣传力度。
(二)加快产品多元化开发步伐。一是鼓励茶饮料的生产和开发,把茶饮料培植成为饮料行业的一大支柱。二是继续支持茶多酚、茶多糖、茶咖啡碱等有效成分的提取研究,大力开发茶叶新用途,提高茶叶附加价值。
(三)以客观科学的态度解决农残问题,培育、保护和扩大对茶叶的消费需求。对茶叶的农残和重金属超标等问题,工作上要抓紧,加快推进“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但要本着一个原则,是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实事求是地宣传,避免人为的不负责任的新闻炒作,影响了正常消费。同时,要针对不同的出口市场,在用药上可以选择进口国允许的农药品种,严禁高毒高残留农药在茶树上使用。
(四)加强中日两国茶业交流,巩固扩大出口市场。2001年,我国出口茶叶25万吨,其中出口日本万吨(绿茶万吨,红茶451吨,以乌龙茶为主的特种茶万吨),日本已超过摩洛哥成为我国茶叶出口第一大国,且卖价也高于全国平均价%。同时由于绿茶有益健康的宣传,绿茶在日本的消费量正在上升。考察中,也不时听到日本茶界及种植户和农协等担心中国茶叶的进口会对他们的生产构成威胁。因此,应该加强同日本政府部门和茶业界的交流互访,增进理解,消除误会。同时要加强对日本茶叶生产、消费的调查,注意我国茶产品与日本产品的错位竞争。另外,当前要密切关注日本国内因疯牛病所引起的要求修改《食品卫生法》的事件进程与动态,尽早采取对策,巩固和扩大对日本的茶叶出口市场。
日本企业文化考察报告范文(24篇)【第七篇】
根据农业部的派遣,应日本亚西亚农业技术交流协会的邀请,我们一行七人于9月15-28日,对日本进行了豆类产销和科研等方面的考察。先后考察了日本农林水产省农蚕园艺局旱作振兴课和农业综合研究所、日本豆类振兴会、日本杂谷输入协会、远藤制馅株式会社,加商株式会社,以及北海道农业试验场及其带广旱作研究所、什胜农业试验场、农业体系株式会社等。通过这次考察,我们总的感觉到,在日本,豆类生产量很少,但消费需求很大,基本都是靠进口,大豆、绿豆、蚕豆、豌豆的年进口量大约在90%左右,红小豆、芸豆的进口量约占一半。现将考察的情况及体会报告如下:
一、豆类生产、进口及加工、销售概况。
(一)生产。
1、面积、产量及区域分布。
日本是个岛国,地形狭长,山地较多,耕地较少。全国耕地面积为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其中,水田万公顷,旱地万公顷。旱地包括普通旱地、树园地和牧草地,面积分别为万公顷,万公顷和万公顷。水田主要种植水稻,占75%(常年200万公顷)。水稻由于近年来生产过剩,自1994年种植面积出现最高峰,达到万公顷以后,近几年连续减少,减到万公顷。普通旱地主要种植蔬菜、麦类和豆类,19分别为万公顷、万公顷和万公顷。近年来,日本的主要豆类生产情况详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日本豆类生产总体上面积很小。
日本豆类生产主要集中在北海道地区和秋田、青森、岩手等地,尤以北海道为最。其中,红小豆集中在北海道的什胜地区。北海道地处北方,属温带北部、亚寒带东南部,年平均气温较低,为6-10℃,夏天温度白天可超过30℃,但夜晚较凉,昼夜温差大;降雨量较少,生产季节(5-10月份)降雨量500多毫米;日照时数1100小时左右;土壤较特殊,火山灰土占37%,重粘土占21%,泥炭土占8%。豆类4月下旬播种、9月底收获。北海道豆类生产概况详见表2:
对照表1和表2,可以看出,北海道大豆面积、总产量分别占日本全国的%和%,小豆面积、总产量均占三分之二以上,芸豆面积、总产量各占90%左右。
什胜地区是北海道地区农业生产基地,更是小豆的著名产区,面积和产量均超过北海道的三分之一。它生产的爱之英小豆(襟裳)更是享誉全日本。
2、生产特点。
(1)政策扶持。比较明显的是两个方面,一是政府每年给生产大豆的农户有一定资金补贴。补贴数额每年不一样,视市场行情而定,市场行情差,则补贴多,最多的一年补贴300亿日元。二是为提高农协收购农户豆子的商品质量,农协购买豆子筛选机,政府拨款补贴三分之一;农协新建种子冷库,政府也予以资金上的支持。
(2)机械化水平高。在此方面,我们访问了北海道带广市郊一户家庭农场。农场主石桥一家使用农机耕种的情况,在日本有一定的代表性。他们一家三口人,耕种70公顷小麦、豆类,自己拥有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卡车、各种农具,从播种、除草、施肥、防治病虫害到收获、脱粒、干燥都实行机械化操作。全年仅雇工3天,每天6人,主要工作是拔除机械难以拔去的株间杂草。农场年收入4500万日元,折合45万美元,扣除物资费用15万美元,净收入30万美元,人均10万美元。
(3)注重品质。日本豆类单产水平不高,有关方面也不太重视提高单产,但很注重改进品质,诸如豆子性状大小、颜色深浅、口味好坏等等。日本豆类加工企业一般喜爱豆子粒形大、颜色浅且均匀一致。其次是重视提高豆类的抗逆性,主要是抗冷害和防治病虫害。重视抗冷害研究与日本主要农区北海道地处高纬度、无霜期较短、年平均气温低有关。再次是考虑豆类生产怎样与机械化结合,即达到省工目的,同时又提高劳动生产力。
(4)服务周到。日本农协从上到下自成体系,在豆类产销方面也发挥着较大的作用。它得到政府支持,一方面负责给农户提供种子和栽培技术,另一方面负责收购农民的产品。它收购农产品有量大、稳定、随时都收的特点,不让农户出现农产品卖不出去的情况。农户大多愿意将农产品卖给农协,但现在也出现商社和公司争购农产品,其价格略高于农协,因此,也有20%左右的豆子是售给商社和公司的。
(二)进口。
日本豆类面积小,总产量不多,而需要量较大,每年须大量进口。加之世界豆类生产量较大,价格也不高,进口来源没有问题,因此日本不会通过扩大本国豆类生产,来增强自给能力。
除大豆以外,需要进口的豆类还有小豆、芸豆、豌豆、蚕豆、绿豆等。据日本杂谷输入协会介绍,乌拉圭世界贸易组织协议规定,日本每年进口除大豆外的杂豆,数量在12万吨以内,按计划内关税;超过12万吨,则超过部分要付两倍关税。因此,日本年进口杂豆一般不会超过12万吨。具体进口情况以19为例介绍如下:
小豆:日本年需要量万吨,自产万吨,缺口万吨,主要从中国陕西、山西、内蒙等地进口,数量为万吨,其余部分从美国、阿根廷等国进口。另外,日本每年从中国进口4-5万吨小豆馅。
芸豆:日本年需要量9万吨,自产万吨,缺口万吨,从美国进口万吨,中国陕西、内蒙等地万吨,其余从缅甸、泰国等国进口。
豌豆:日本需要量万吨,全部进口。因有库存,仅进口万吨,主要从加拿大、英国进口,从中国进口仅万吨。
蚕豆:日本需要量万吨,其中万吨从中国张家口等地进口。
绿豆:日本需要量5万吨左右,70%从中国进口。
日本杂谷输入协会是负责进口小豆、芸豆、豆、蚕豆等豆类的主要组织,成员由三晶实业株式会社、兼松株式会社、三井物产株式会社、佳友商事株式会社、加商株式会社、三菱商事株式会社等10多家公司组成。通过近几年贸易,他们对中国豆子的看法是,日本实行市场经济,商人追求最大利润,因此,什么地方豆子好,就从什么地方进。中国向日本出口,有地理位置近的优势,如果其它方面与别国差异不大,日本就会从中国进口豆子。问题是日本对豆子的商品质量要求很高,而中国向日本出口的豆子,质量往往达不到要求,且常出现冒充名牌、豆子内杂物多、合同信誉较差等情况。这些都影响到中国豆子出口信誉,进而影响到出口数量。日方希望中方在提高豆子质量,降低生产成本,督促有关公司信守合同上多做工作。这样可提高中国豆子的出口竞争力,扩大向日本出口。
(三)加工、销售。
日本豆类加工品种丰富多彩。自产大豆做成各种豆制品,作居民的副食品,进口大豆主要用于榨油。小豆、芸豆主要用于作豆馅、豆汁饮料,也用来与其它食品混和加工成多种花色菜肴。绿豆主要是生芽后食用。
日本豆类加工特点:一是机械化、自动化、规模化、集约化;二是品种多样化;三是严格作业,清洁卫生;四是环保意识强。东京市郊远藤制馅株式会社的生产情况能大体反映上述特点。工厂基本上实行机械化、自动化操作,人工主要是操作机械与检查机械的运行情况,仅有少量人工从事一些辅助工作。工厂规模较大,有多条流水生产线。每天加工30-35吨豆馅、40吨左右的罐头、饮料等其它产品。所有进口原料都要进入日本食品安全检查体系,工厂每个车间,每条生产线,每道工序都有消毒清洁卫生设施。工厂每三个月要进行严格检查,包括自来水、添加剂等在内的食品安全检查。企业董事长远藤说,食品进入市场,一旦发现一根头发丝,则工厂的食品再也无人要了,将会给企业造成很大的损失。工厂有专门污水处理设备,将会给企业造成很大的损失。工厂有专门污水处理设备,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水经处理后,直接排入下水道,不容许污染环境。
目前,日本豆类碰到的难题是,近年来豆类消费有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是饮食品种越来越多,人们有广泛挑选余地,导致豆类消费比例下降。还有一个原因是社会活动节奏越来越快,夫妻都上班,没有时间慢慢做豆食。为了扭转这种消费下降趋势,由各生产企业参加,成立了豆类振兴会和豆类基金会,目的在于促进豆类事业,保持稳定供应与相关产业发展。近年来,他们做了大量工作,主要是大力宣传,通过办电视专题,发行宣传材料,宣传食用大豆的好处;每年还通过举办豆类做菜做面包技术大赛,在东京等大中城市各大餐厅举办豆类菜肴展销和进行民意测验等多种形式来扩大豆子消费。同时,工作尽量做细,宣传不仅面向家庭,而且与各餐厅合作,多做豆类菜肴;与学校营养师合作,多做豆类菜,让孩子们多吃豆类食品;与企业合作,要求企业多生产豆子罐头,以便居民方便食用。豆类振兴会和豆类基金会的经费主要由各参与企业负担。经费除用于各项工作开支外,还有部分用来支持有关豆类的科研单位和试验场。科研单位、试验场的主要经费由国家给,豆类基金会给的是一些具体的、比较细的项目,要求快出成果的项目。举例来说,改进豆类品质、抗寒育种,这些大项目经费由国家给,而品种育种的方法研究可用基金会的钱。日本豆类振兴会和豆类基金会是民间组织,因此都是没有政府的资金投入。
二、日本豆类科研与技术推广。
(一)日本豆类科研基本情况。
日本的豆类科研主要集中在大豆、红小豆、芸豆几种。豆类研究机构设在产地,所以也集中在北海道地区。在北海道,豆类研究有三个单位,两个是国立的,即:札幌的农林水产省北海道农业试验场及其在带广的旱作研究所,还有一个是北海道立什胜农业试验场。
大豆是日本的主要豆类作物,也是日本消费量最大的豆类作物。日本政府对大豆研究非常重视,大豆的科研与管理直接由国家负责,大豆研究主要由日本农林水产省北海道农业试验场负责。此外,在其他有关县及大学还有不少人从事大豆科学研究。
红小豆、芸豆属于杂豆类,国家不管,主要由地方政府负责。这类研究,除地方政府提供一定的经费外,全国豆类振兴会、全国豆类基金会也是红小豆、芸豆研究的经费资助单位,特别在杂豆品质、抗冷害、抗病和良种推广等研究方面,得到日本豆类振兴会和豆类基金会的资助最多。杂豆研究主要在北海道农业试验场旱作研究所和什胜农业试验场,进行红小豆、芸豆研究,现有5个研究人员。除此之外,兵库县、京都府也有两名兼职研究人员。
日本豆类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品种资源、新品种选育、抗冷害(生理)和抗病研究及机械化生产。自从1933年遭受冷害后,培育抗寒性强的品种一直是日本豆类育种研究的主攻目标。为了提高豆类育种水平,选育出适于生产的优良品种,北海道三个科研单位都在政府和基金会的资助下,建立了人工气候室。其中光照、温度两个控制室可以模拟各种气候条件,对豆类资源、原代材料进行鉴定。他们利用这些设备和条件选育出许多抗寒性强的豆类品种和材料。
(二)日本豆类研究主要成就。
1、大豆育种。
日本大豆育种主要是耐冷性育种,选育抗生育不良型冷害、障碍型冷害、迟延型冷害品种。目前育成并推广的耐冷性品种有大粒白种脐、中粒褐种脐、大粒绿种皮和小粒白种脐。大豆新育成品种都要经过耐冷性鉴定、机械收获适应性鉴定(裂荚特性)、抗抱襄线虫病和矮化病鉴定,同时还要对加工品质及保存特性进行鉴定。只有这样,才能选育出适于日本北部地区栽培,适于机械化收获,符合食品加工需要的大豆新品种。
2、红小豆、芸豆育种。
日本红小豆育种目标是选育耐冷性强、高产、优质、适于机械化收获、抗或耐落叶病、茎疫病、萎蔫病品种。目前育成并推广的新品种有襟裳红小豆、大纳言。芸豆育种目标除要求植株矮化,抗黄化病、炭疽病之外,其他基本与红小豆相同。目前育成并推广的主要有中粒的红色品种“福胜”和中粒的白色品种“雪手亡’。日本的红小豆资源最早来源于中国黑龙江,芸豆资源也是来源于中国。现在推广的红小豆品种,都具有中国东北红小豆品种的特点,基本可以说,还是中国东北类型。
红小豆、芸豆品种的耐冷性鉴定分人工气候室鉴定和冷温地实地鉴定。冷温地鉴定采用分期播种方法,使开花期处于低温条件,检验品种对低温的反应特点。抗病鉴定设有专门的病圃。
3、杂豆类遗传资源的保存、鉴定。
北海道立农业试验场从世界各地收集杂豆资源。据介绍,他们目前保存的红小豆品种资源约3000多份,芸豆资源约20xx多份。红小豆资源中,日本约占80%,韩国约占17%,中国(包括台湾)约占2%,美国等约占1.5%;芸豆资源中,日本约占20%,南美州约占28%,北美州约占9%,中美州约占13%,其它国家约占30%。他们除进行红小豆、芸豆育种研究外,还进行品种资源保存、种子更新和各种特性鉴定,将育种与品种资源合为一体,这样便于研究利用。
4、豆类栽培研究。
日本的豆类栽培研究,主要是机械化的栽培管理。首先要求育种家选育适于机械化收获的优良品种,如分枝少、株型紧凑、不炸荚、不易破损等。在此基础上,还研究豆类机械播种、锄草、喷撒农药、收割、脱粒等技术。日本的豆类栽培研究不是单纯的农学的栽培研究,而是农学与农机的机械化栽培管理研究,许多栽培技术,都是机械化操作。
目前,正在研究一种个体(单株)追肥机械、即采用遥控、监测、计算机操作技术,在田间分辩出哪些植株缺肥,就及时追肥,这样避免了肥料的浪费,以降低生产成本。据他们介绍可减少氮、磷肥用量。在肥料方面,主要推广根瘤菌肥。施用根瘤菌肥可增产6%。不同品种之间,对根瘤菌肥的增产效果差别很大,而且根瘤菌肥在大豆、小豆上反应较慢,约需半个月时间才能看到效果,而在芸豆上则在很短时间内可以看到明显的效果。
5、豆类的消费研究。
豆类消费动向,是日本豆类振兴会、豆类基金会非常关注的问题。因为近几年随着生活和食品的多样化,豆类的消费量呈下降趋势。如何促进豆类消费,成为一个重要研究课题。豆类振兴会和豆类基金会,针对女性餐厅、饭馆,办了专门的.豆类食品杂志、广告,并与电视台合办了宣传豆类食品的节目,向广大妇女介绍各种豆类食品食用知识。同时组织一些名师名厨和加工厂家开发—些新的豆类食品,不断满足市场的需要。
(三)日本豆类生产服务体系。
日本豆类生产的生产资料供应、产品销售和技术服务基本上是通过农协进行的。农协的工作内容是:
1、向农户提供技术服务。
农协向农民提供优良品种,种子在卖给农民之前进行了药剂拌种或拌根瘤菌肥,减少了农民自己拌种操作上的麻烦。所提供的种子质量高,农民比较放心。农协还根据豆类作物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及时提供各种农业技术和生产物资,诸如化肥、农药等。
2、向农户提供市场信息服务。
农协根据市场变化情况,向农民提供市场价格变化的动态,并指导农民进行种植结构调整,使农民根据市场需求组织生产。
3、确定收购价格,确保产品全部收购。
农民生产的红小豆等农产品由农协统—制定等级标准和收购。各收购点按农协制定的产量标准来评定农产品的等级和价格。农协经济实力雄厚,无论农产品销售畅滞如何,全部收购,即使亏损,也是由农协承担,这样就减轻了农民的风险。所以,日本农民非常信任农协,并理所当然地通过农协来使自己的产品进入市场。
三、日本豆类生产及市场需求发展趋势。
(一)豆类生产基本稳定。
根据日本农林水产省提供的资料分析,日本近年来耕地面积以每年1%的速度在减少。因为市场需求的多样化,农民种植作物品种的可选择性在增加,豆类播种面积不可能再扩大。从—年统计数字看,豆类播种面积有升有降,但基本保持稳定,大豆播种面积有增加的趋势,但芸豆播种面积有减少的趋势。可见播种面积的变化主要是不同豆类之间的调整。
日本豆类的单产近年来也基本稳定。一方面,日本人对食物的质量比较挑剔,所以在豆类工作上主要抓改进品质,而对单产高低不太重视。另一方面,日本的农业生产在土壤改良、平衡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已达到相当先进的水平,也就是说在单产方面比较稳定,农民对产量的高低也认为无所谓。有政府的农业补贴政策,有市场的调节作用,产量的增减不会影响农民的收入。
因此,可以认为日本豆类生产在相当长一个时间内是基本稳定的。尽管从长远看,受耕地面积减少趋势的影响,播种面积不可避免的会下降,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单产的提高可以抵销面积减少带来的影响。
(二)市场需求稳中有降。
日本人口的变化近十多年来一直保持稳定,目前已进入老年社会,因此可以排除人口增减对需求量的影响。
在日本大量进口的豆类中,占很大比重的大豆主要用来榨油,这部分市场需求是比较稳定的。日本自产大豆和其它杂豆(包括进口的和本国生产的)主要用来做豆腐、豆馅等豆制品食物。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食品消费越来越多样化,所以增加这类传统豆制品的消费也十分困难。另一方面,豆制食品是日本传统的食品,加工比较繁琐,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更愿意选择方便快捷的食品制作方式,特别是年青人,对传统的豆制食品喜欢的越来越少。综合上述分析,日本的豆类市场稳中有降是可能的,但下降也不会太大。
(三)新兴豆类食品广受重视。
日本人很重视食物的营养,特别是很重视植物蛋白、纤维素的营养作用。有的日本专家说,日本人把豆类食物放在与肉类食物同样重要的位置。为了日本人的健康和身体素质的提高,日本有关方面在豆类生产、加工、市场开拓等方面非常重视。
日本豆类振兴会和日本豆类基金会对豆类的生产、科研、进口、加工、市场开拓等每一环节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如提供资金支持豆类科研,组织专家对出口国的豆类进行考察,特别是在开发豆类制品的新产品方面,取得了许多新成果,如已经上市的豆糕、豆饼、豆面包,深受人们的欢迎。
(四)豆类进口基本稳定。
从日本豆类生产和市场需求情况分析,豆类进口将基本保持稳定。
1、大豆进口目前美国大豆占据了日本进口大豆的主要市场。美国大豆货源稳定是主要因素。虽然美国大豆是转基因产品,但日本目前没有法律限制、只是要求在豆制品上注以标识,而用它榨油无人问津,所以日本进口美国大豆也比较稳定。随着人们对转基因大豆安全性的担心不断在增强,如果中国大豆在含油率、价格方面能胜过或接近美国。再加上有关方面严格执行合同,减少从美国进口,恢复增加从中国的大豆进口量是完全可能的。但是日本进口大豆总量不会有明显增加。
2、杂豆类进口日本杂豆生产量很少,中国在日本杂豆类进口中占有的份额约为40—50%,其中红小豆占日本进口量的90%左右,芸豆占25%左右,蚕豆占90%左右,豌豆占%左右。
中国出口日本的杂豆以红小豆为主。中国红小豆,特别是内蒙古生产的红小豆和传统出口产品天津红小豆,很受日本加工企业和进口商的欢迎。他们认为可与北海道什胜地区的红小豆媲美,但什胜红小豆产量太少,难以满足市场的需要。所以,事实上在日本也把中国红小豆用什胜红小豆的品牌来加工、销售。可见,中国杂豆类在日本市场是很有潜力的。
四、体会与建议。
我国是豆类生产大国,无论是种植面积还是产量都位居世界各国前列,而且种类繁多。北方广大早作区素有种植豆类的传统和习惯,杂豆品种齐全、质量上乘。但近年来豆类同其它农产品一样存在不同程度的卖难,比较效益下降,影响了农民种植的积极性,使生产起伏较大。通过这次对日本豆类生产、市场、科技等方面的考察,我们深深感到,我国豆类生产、科技、市场开发与日本相比,有优势也有差距。豆类在日本被称为传统饮食文化。日本是豆类消费的主要国家之一。我们应当充分地利用与日本在地理和文化方面相近的优势,努力恢复和提高我国豆类在日本市场的占有率。同时,在国内加大消费宣传,积极开拓豆类市场。为此,特建议如下:
1、在生产方面,要立足于根据不同自然条件,建立具有一定规模的各具特色的豆类生产基地,并逐步创建自己的产品牌子。长期以来,豆类生产同其它粮食生产一样,以追求数量增长为主,从而导致:一是生产上存在很大盲目性,产量极不稳定,年际间变化较大;二是各类品种混种、混收、混贮,好品种不能形成好产品、好商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如东北的大豆,是当地的优势产品,但种植品种多乱杂,没有明显的主栽品种和生产区域,好的品种不注重提纯防杂,退化严重,产品市场竞争力差。其它杂豆也是如此。而日本尽管豆类生产规模远不及我国,但十分注重基地建设并树立自己的品牌。日本杂豆产区在北海道,在日本市场到处可见北海道“什胜”豆产品,牌子十分响亮,闻名全国。今后我们也应该依据不同生态区域建立稳定的、专业化的生产基地。不同作物、不同品种要有不同的基地,逐步壮大形成规模,构建一地一品的生产格局,并逐步树立起自己的品牌。
2、在外贸出口方面,要重合同、讲信誉,不断增强质量意识、品牌意识和守法意识。日本方面总的认为我国的豆类产品品质是不错的,有的品种象天津红、宝青红小豆在日本知名度很高,但是由于我国收购、出口企业不重视产后分储、精编、加工等环节,出口豆类中的杂质合量高,大小、色泽、形状不一,商品性状较差;另外日方意见较大的是我国有关企业合同履约差,丰年大量要求出口,欠年又不能保证货源。这方面教训很深刻,过去日本主要从我国进口大豆,前几年我国豆类市场紧销,价格较高,一些企业单方不履行合同,日本只好转向美国市场,现在我们想出口,日方却不要。红小豆也是如此,象山西、陕西省出口的红小豆,本来品质很好,可偏要打着天津红的品牌,日方认为是冒牌经营,非常反感,影响了中国豆类产品的声誉。因此,建议有关外贸出口企业要建立自己的基地和品牌,严格履行合同,树立公司良好信誉,并在加工分级、恒温冷藏、精编脱水等环节上多下功夫,逐步形成自己的优质品牌。同时,国家在外汇储备不紧的情况下,要逐步取消对外贸经营企业在出口方面的优惠政策和特殊权利(我们在日本小商品市场上看到很多我国商品,其价格比在国内市场要便宜得多,这是很不正常的),彻底放开杂粮杂豆外贸经营权,实行国内外大市场平等竞争,优胜劣汰,避免因不平等竞争而导致自相压价和不注重质量的短期贸易行为的发生。
3、在消费方面,要大力开发豆类和豆类加工食品,不断增加花色品种,扩大国内消费需求。豆类食品营养丰富,但我国开发豆类消费市场与日本差距较大。我国基本属于原始消费类型,而日本近几年为了振兴豆类文化,不断地推出各类以豆子为原料的食品。我们参观的远藤制馅株式会社,以加工豆馅为主,近几年开发几大类豆制食品,包括蛋糕、饮料、果冻等,豆馅的利用也很广泛。他们大力宣传豆子的营养作用,根据日本人生活节奏快的特点,推广豆类方便食品,豆制罐头,豆粉面包,以及各式豆制炒菜,对小孩的配餐添加豆制品等。我们应当借鉴这些经验,在巩固豆类传统饮食的基础上,大力宣传豆类食品的营养作用,加大对豆类食品的开发力度,不断推出新式豆类制成品和豆类菜食谱,增加花色品种,满足不同消费需求,扩大我国的豆类消费市场。
4、在豆类科研和推广方面,既要根据我国国情,注重提高单产的同时,更要特别重视改良品种、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等的研究与推广。与日本相比,我国在豆类科研与推广方面投入的科技力量明显不足,日本在北海道分别建有国立和道立旱作农业试验场,专门从事豆类育种、栽培、加工和机械化方面的研究,投入充足,现代化程度高,特别是在品种改良和机械化上更新换代快,成果显著。而我国目前从事豆类科研的力量及投入少,而且极其分散,在豆类育种和栽培技术上难有突破、现有的优质品种防杂保纯不够,退化严重,机械化程度低,农民种豆基本沿袭着原始的粗放经营状态。今后我们应有计划地根据不同生态区域,在豆类主产区建设豆类研究示范中心,集育种、提纯、栽培、植保、土肥、机械化于一体,切实加大豆类科技开发与机械化试验示范工作,提高豆类科技贡献率,力争通过几年努力,使我国的豆类生产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5、要建立健全豆类生产经营、加工、销售的社会化服务组织,提高豆类产业化程度,造成全社会关心、支持豆类生产的态势。日本大豆生产管理以国家为主,而杂豆则以社会或企业为主,分别由豆类振兴会和豆类基金会去抓。因此,建议在豆类主产区成立由生产、科研、经营、加工、消费者组成的豆类协会,先由国家给予一定支持,逐步过渡到企业和社会赞助,类似日本豆类振兴会和基金会那样,具体负责协调豆类生产、加工、贸易、消费等方面的组织协调工作。要鼓励外贸企业、加工企业进入生产领域,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提高豆类生产、加工、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和社会化服务水平。
总体上看,发展豆类生产在我国有着巨大的潜力,应当成为我国特别是北方旱作区今后调整结构的重点之一。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树立大粮食观点,把豆类振兴纳入到粮食工作之中,不断增加资金和科技投入,积极开发国内国际市场,大力引导国民的消费需求。各级农业部门要加强对豆类生产、加工、贮藏等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完善豆类生产、加工、经营等方面的质量标准,提高对豆类生产、加工、销售等方面的信息收集和统计工作,健全豆类指导和服务组织,促进豆类生产向高产优质高效方面发展。
日本企业文化考察报告范文(24篇)【第八篇】
时下,欧洲杯正如火如荼,空气中似乎都是足球的味道。昨天下午课后与两个我所带的‘阳光学徒’一起聊天,这两个男生也是比较喜爱足球的。所以,不约而同的谈到了足球,聊到激动处禁不住眉飞色舞,如同亲历一般。不过后来话题还是转到企业管理的问题上来了。看来若能将足球与企业管理好好联系起来倒也不失为我们这等人的一番乐事。权且分享如下:
企业管理就像管理一支球队,要获胜就要有好球员、好教练、好团队……。
一、关于hr:
1、教练就是ceo。
青岛啤酒总经理金志国说:“我在青岛就担任着一个教练的角色……”ceo最重要的职责就是团队管理,排兵布阵,知人善用也是教练的首要。一旦球队战绩不佳,教练一般都会成为替死鬼,企业事业如此,业绩不好时,更换ceo也是家常便饭。选教练就是选职业经理人。足协也好,俱乐部老板也罢,选择教练也就类似于企业选择职业经理人。
2、位置。
足球赛中有很多带有“位”字的高频度术语,比如站位、卡位、越位、换位等等。企业里也有一个位置问题。一个企业,它有很多岗位。每个岗位上都有一个人,这个岗位的工作要求就是角色责任。每一位成员,对自己的责任,对自己要做好哪些事,遇到问题之后应该向谁请示与汇报,诸如此类,脑子里都应该很清楚。
3、换人。
4、人员储备与干部培养。
板凳球员的深度,就是企业人才储备的深度。不要小看板凳深度,这往往是两支势均力敌球队遭遇时最后取胜的关键。
5、培训。
大量的训练,才能形成集体间的默契配合。用脑“踢球”的习惯,是在平时的训练中养成的。坚信靠脑力赢,而不靠体力赢。培训工作是企业经营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其效果如何将直接体现在公司的日常经营绩效上。
二、关于日常经营。
6、势。
强弱都是相对的,也经常强弱异势。足球场上强弱易势、胜败转换,可谓再平常不过的事了。夺冠呼声很高的球队,却经常连小组都出不了线,例子很多,被贝利预测的球队大抵这样。弱队最终夺魁也很多,比如丹麦童话和希腊神话,都神奇的问鼎欧洲杯。企业操作中也要有个好的心态,心态好了,弱势可变强;心态差了,强势可变弱。
7、领导人。
企业领导人冲到第一线有弊端,球队队长大多是中后场球员,前锋很少。一支球队中,队长就类似于企业的.领导,他们一般居于中后场,可能是后卫,可能是中场,也可能是守门员,因为处于中后场的球员更容易观察场上的形势,从而方便指挥。所以,一般来说,前锋做队长就很少,即使这些前锋很大牌。
8、全员皆业务。
即使是后勤服务部门,也要对公司的业务负责。在足球赛中,如果后场球员总是把球一个大脚踢到前场,那这种得球队是很难获胜的,同样,这种管理在企业中也是凶多吉少。
9、盈利。
赔本赚吆喝?得势不得分的尴尬,在足球赛中比比皆是。企业经营中也有类似的情况,比如赔本赚吆喝。这些情况都是很无奈的,有时候不得不归罪于运气。解决办法其实说白了也简单,就是临门一脚的问题。企业经营的核心目的一定是盈利,否则,搞得再漂亮也是多余的。
10、犯规。
犯规有时候也是必要的。犯规多是在极危急的情况下所采取的行动。足球场上,有的犯规很愚蠢,但也有很多是属于战术性犯规。这样的犯规,不仅不是坏事,而且很有必要,甚至价值很大。或者,我们可以将此理解为对现有规则的打破和创新。这一点也许值得我们各级管理人员去深思。
当然,将企业管理喻为足球,在很多地方都还是可以值得去思考的。不管怎么比,我们的目的都是希望能够更有效的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和能力。
日本企业文化考察报告范文(24篇)【第九篇】
论文关键词:集团意识企业文化从众心理外意识等级序列意识。
论文摘要:日本人的集团意识被称为日本民族性格文化的核心,这种意识在日本人的语言、行为等方面都能体现出来,并且,它已融入到日本企业的管理之中,形成了日本式的企业管理理念,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本文通过分析日本人的集团意识及表现形式,以求最终探析日本企业文化形成的意识根源。
集团意识,就是认为个人归属于某个集团,个人以对集团的归属感为基础,集团内的个人之间相互合作,相互依赖,忠诚于所属的集团,为了集团发展而共同努力。围绕着这一核心含义,日本人的集团意识又呈现出极为丰富而多样的具体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众心理。
首先,通过一个故事来初步理解集团意识。
一艘油轮即将沉没,船上的乘客来自多个国家。船长让水手奉劝乘客跳水逃生。水手告诉美国人“你是一位勇者,跳吧”,美国人立马就跳下去了;水手对英国人说“拿出你的绅士风度来吧”,英国人就跳下去了;水手对德国人说“你必须要服从纪律”,德国人也跳下去了;水手对法国人说“你跳水的姿势一定很优美”,法国人跳下去了;水手找到日本人,但无论如何劝导,他都不敢跳。水手无计可施。这时,船长走到日本人身边,在他的耳边轻声说“你看大家都跳了,你还不跳?”这时日本人才毫不犹豫地跳下去。
这个故事形象说明了日本人总是把个人置身于某个集体之中,尽量避免自己的行为异于他人,只有做到自己与他人的行动保持一致才安心。
2.内外意识。
日本人认为每个人都从属于某个特定的集团。同时,也因为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扮演多个不同的角色,而从属于多个集团。集体内的人视为“内”,而集团外的人就视为“外”。例如,将同一公司的同事视为“内”,公司以外的人视为“外”;同属于一个协会的会员视为“内”,非会员的人视为“外”。
日本人有很强的内外意识。对待集团内的人,在心理上有一种亲近感,语言表达都显得非常亲密融洽;而对待集团外的人,则从心理上保持一定的距离,语言表达要谦逊客气,行为举止也要彬彬有礼。这种对“外”所持的态度实际上表现出的是一种的距离感,是疏远排斥对方的表现。
3.序列意识。
日本人认为集团内人际关系是一个从上至下的等级序列,按工作年限、年龄、学历、资历等论资排辈。例如:先进入公司的同事为“前辈”,后来者为“后辈”,等级高者为尊。各等级者都会注意自己的言行,不可逾越等级关系。如果有人有越级的言行的话,便会被认为是不遵循规矩的人,将受到集团内其他人的排挤。
1.利用从众心理,强调个人行为与集团行动保持一致。
日本很多企业都有开“早会”的惯例,即每天一上班,就先进行唱社歌、朗诵企业理念、或是高喊口号等形式的早会,然后才开始一天的工作。这是企业为了增进员工之间的协作关系,加深员工对企业理念的理解,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建立个人与企业命运共同体而设定的集体活动。
日本企业文化十分重视团队合作精神。认为工作应该是大家通力合作完成的,功绩也是大家共同的,不提倡突出个人。在日本企业中,个性很强的人往往难以和其他人和谐相处,甚至会被认为是破坏企业和谐气氛的异类者。要想融入集体就必须去掉个性,与大家统一步调。只有将自己完全融入在集团中,才能很好地维系与集团内的人的关系,才能在企业中获得个人的发展。2.注重内外意识,强化员工的忠诚度,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内外有别是日本企业的特点之一。将公司的同事视为“内”,公司以外的人视为“外”。这一点可以从日语商务用语的使用上看出来:公司内部人员对外一定要使用敬语,而对外人称呼本公司上司或同事时却不使用敬语。
日本的企业很多都是终身雇用制,日本人一旦进入一家企业后,便一心一意为企业服务,不会轻易跳槽。企业也十分重视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在企业内部强调对“内”和谐的同时,又有严格的对“外”意识。在集团内努力维系和谐的关系,对集团以外的人采取一种疏远,冷淡,默然的态度。这种群体外的排他性,增强了集团内部的凝聚力,避免出现不必要的争斗和内耗,确保集团在对外竞争中的战斗力。
3.强调等级序列意识,维系集团内的和谐。
年功序列制是日本企业管理模式中的`“三大法宝”之一。年功序列制是指随着员工在企业工作年限的增加,逐步提高其工资和资历;并把员工在公司工作年限,作为其晋升的主要依据和标准,形成了竞争和协调有效融合的序列制度。
日本企业中,先进入企业者为先辈,后进入者为后辈。先进入企业的人比后进入企业的人资历要高,后辈对先辈要尊敬。企业内的员工都遵循这样的序列制度,认为只要努力地为企业服务,个人的资历,职务也会按部就班的晋升入更高的等级序列。
注重等级序列意识是日本企业维护经营稳定的管理理念,这种等级序列制度增强了企业人才的稳定性,促进了企业内部竞争体系的和谐发展,促使员工安心地为企业长期效力。
日本民族性格文化是日本企业文化形成和发展的根源,集团意识仅是其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日本人的集团意识在客观上促进了企业内部人际关系的和谐,增强了凝聚力,培养了员工忠于企业的观念,树立了团队精神,使员工对企业有信赖感和归属感。这是日本企业文化的重要特点,也是日本企业文化的精华。
[3]朱成全.企业文化概论[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4]万俊毅,欧晓明.日本的家文化及其家族企业特征[j].经济问题探索,2005,(7).
[5]谭一夫.日本式管理[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0.
总结:希望企业文化论文:浅析集团意识对日本企业文化的影响能够给大家的写作带来帮助。
日本企业文化考察报告范文(24篇)【第十篇】
日本作为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其企业财务管理经过长期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本文介绍了日本企业财务管理的特征,希望能够对构建我国公司财务管理机制有所助益。
日本企业分为个人企业和法人企业,法人企业95%以上是股份有限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而在大企业中,95%为股份有限公司。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它们虽然在日本企业总数上所占比重只有%,但在资产和营业规模上却占据了日本企业的半壁江山(约50%的份额),这类企业最具代表性。
日本公司的股权比较集中,个人持股比例较低。拥有公司股权的主要是金融机构和实业公司,在金融机构中,银行持股又占主导地位。据统计,在1992年日本公司的股权结构中,金融机构持股率为%,其中银行持股率为%,而个人持股率只有%。实业公司持股率%,金融机构和实业公司二者合计持股率(法人持股率)高达%。近十几年来,金融机构和实业公司持股率一直保持在70%左右的水平,突出地显示了股权法人化的特征。不仅如此,日本公司之间相互交叉持股的比例较高。目前,日本最有名的企业集团主要有三井集团、住友集团、三菱集团、芙蓉集团、三和集团和第一劝银集团。1992年,这6个集团内部的交叉持股率分别是%、%、%、%、%和%。日本企业法人之间相互交叉持股,投机动机较少,既使在公司经营不理想,股票收益率较低时,法人股东也不轻易抛售股票,这极大地增加了公司股权结构的稳定性,公司间交叉持股的目的不在于获取股票投资收益,而在于加强公司之间的业务联系,因为通过稳定经营增加企业的利润。
日本公司的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经理层等机关一应俱全。实践中,公司经营班子向股东大会提交的所有提案和报告几乎都畅通无阻地顺利通过,股东大会只不过是形式上的和仪式化的。这是因为日本公司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法人大股东,且大企业间普遍存在相互持股关系,如果一方在另一方的股东大会上采取不合作态度,另一方也会在这一方的股东大会上进行抵制,这无疑会损害相互持股的信赖基础。因此,大企业股东一般都不会随意干预持股公司的经营决策。在这种情况下,既使个人股东不赞成公司提案,也不可能左右公司局势,于是各公司向股东大会提出的报告和议案总能顺利通过。
日本公司的董事会成员都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董事会几乎全部由内部董事组成,很少设外部董事,并且董事人数很多,少到20多人,多则50多人,这些董事,通常是经过长期考察和选拔,在本企业中一步步升迁上来的,大多数董事由公司各事业部长或分厂领导兼任。公司董事会成员存在等级类别,按照职务和资历的不同,其先后顺序是:会长(董事长)、社长(总经理)、副社长、专务董事、常务董事和一般董事。全部董事可分为代表董事和一般董事两大类。代表董事主要是公司的高层管理者,由董事会全体投票选举产生,他们组成董事会的常务委员会,负责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并代表公司对外开展业务和行使有关民事权利。以总经理为首的常务委员会成员,既作为董事参与公司的重大决策,又作为公司内部的行政领导人掌握执行权,这种决策权和执行权相互统一的公司占了日本股份有限公司总数的%。这说明,日本公司的财务管理不是强调个人决策和突出个人经营思想,而是以经营者为主导的集体决策机制。
日本公司股权比较集中,作为大股东的法人股东对公司具有较强的约束控制作用。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主银行制。在日本几乎每一个公司都有一个主银行与之保持长期联系。主银行与公司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银行信贷、债券发行、持股、支付和结算、提供管理信息等方面。由于主银行投资的主要目的不是股息,而是长期投资收益,因而就特别关心企业经营绩效,一旦企业经营不善,主银行会通过召开股东大会或董事会更换企业的最高领导层,从而实施对企业的控制。
二是交叉持股形成的相互控制机制。根据日本《商法》规定,公司不能持有自己的的股份,但却可以相互持股,因而通过相互持股的纽带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企业集团。在集团内部,每个公司持有多家公司的股份,多家公司又反过来持有一家公司的股份,为了协调彼此间的关系,保证各个公司的利益,集团内部建立一个协调机构,即经理会。
经理会实质上是大股东会,由各法人股东的社长或主要负责人组成。经理会对集团内各个公司都具有较强的控制力,通常对各个公司的发展战略、经营方针、人事安排等都具有决定性的控制作用。因此,日本公司的财务管理是法人股东为主的相互约束和主银行约束相结合的'一种控制机制。
日本企业经理人员是以低薪和高声望、高地位获得有效动力的,他们的收入水平并不算高,而且高层经理与一般职员在收入上差距也不大。经营者的收入水平不高,持股率也很低,他们的动力主要来自精神激励。日本企业普遍采用职务晋升、终身雇佣及荣誉称号等方式对经营者进行精神激励。日本社会非常重视等级秩序,管理者在公司中的工作业绩突出,就会得到晋升,社会地位得以提高,会更受人尊重。
日本公司中的董事大多是从公司内部晋升提拔的,这成为公司对管理者和员工实施激励的重要手段,其激励更具长期性效应。这种动力机制卓有成效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经理的劳动是一种专用性很强的资产”。即这种资产一旦用于某种用途,将完全或部分地无法改作它用,或即使能改作它用,也必定遭受严重的损失。这种资产的专用性是约束经营者减少“道德风险”,对公司经理施以卓有成效动力激励的内因。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个经理都希望尽可能维持其与公司的交易关系的连续性,这是他们避免损失的最佳选择。
[1]曹凤歧:股份制与现代企业制度[m].企业管理出版社,1998。
[2]李心合:利益相关者财务论[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3]林忠:英、日、德三国公司治理结构比较[j].经济研究资料,1995(6)。
下一篇:银行竞聘报告标题汇聚优推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