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范文报告最新10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学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范文报告最新10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学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报告【第一篇】

感谢院长给我们提供这次传统文化学习的机会,感谢全院职工在我们学习期间辛勤工作,让我们安心学习。下面汇报一下学习的体会和心得。

一、各位老师、义工从自身实践和落实传统文化,示范作用好。使每位学员有了一个很好的学习环境,有了学习的榜样,如鞠躬、吃素、讲话随和等。大福地确实是传统文化的示范基地。

二、自己的受益和体会,学到了做人的基本道理。

50多岁了,在部队25年的时间,接受过党和军队不少教育,也有传统教育,学习了哲学、政治经济学,回想起来,这些对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影响较大。但社会上和军队内部有的现象,也是自己的疑惑,就是官当的越大,这些理论学习的越多,学习的层次也越高,可贪腐的就越严重,可以说理论学习和实践完全背离。

自己也变得麻木,说麻木是对这些不正常现象思空见惯,从当初的气愤,到后来的无视,甚至随波逐流。反思一下,完全是自己的自私造成的,一是对坏的社会风气默认了、明哲保身了,二是也伸手占点国家的便宜了,比如说:在部队医院,酒精、棉球、胶布开始需要什么拿什么,没有感觉到。

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通过几天来几位大师的案例分享,以及回顾自己前半生的经历和果报,(好的果报感恩党和政府好的政策对家人和自己的护佑、听家长老师的话得好报;听党的话得好报,不听放任自己则有坏的果报)深有感触,对父母、生灵、圣贤必需有敬畏之心,对自己有缘的人和事有感恩之心。敬畏之心和感恩之心是律己的根源或者是保证。

学习传统文化关键再做,不在说。自己要按传统文化的标准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做到语善、视善、行善、播种福田、传播好传统文化、除正恶,不断反省自己,忏悔自己,除不作恶。

学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报告【第二篇】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的特色,是中国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五千年文化的积累,是中国文化保持长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道德。五伦八德:夫义妇德、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君仁臣忠、朋友有信。而其中,百善孝为首,我们就应该以身作则,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养父母之慧。

人生当中有很多挑战,改坏习惯的过程是不断上进的,但不是直线上升,而是总会有很多波折的曲线上升。在我们平常处事行事的过程中,别人对不对不是最重要的,首先要看看自己做的是否正确。“各自择,天心地宁;各相择,天翻地覆”,所以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少说抱怨的话,多说宽容的话;少说讽刺的话,多说真诚的话;少说命令的话,多说尊重的话;少说批评的话多说鼓励的话。家里的每个人,都做好了,那这个家自然兴盛,自然和谐,儿行千里,母担忧,记得怀揣着入学通知书的离家时候,母亲很早在起床为我煮饺子,之后母亲流着泪和父亲把我送到车站,一直到现在每次离家的时候父母还以一样的为送行,每次打电话的时候都要嘱咐一句,在外边要照顾好自己,什么事情多想一想,我叩首,再道一声:“感恩的父母!”

在我们的人生中,处处都充满了抉择,从择食、择言、择业、择偶、择友等各方面,都需要我们要有判断力,要有智慧,而这些都归于我们是否学明白了,不能因为我们自己退却的心,消极的心,坏习气而打败自己,福田靠心耕,量大才能福大,大舍才会有大得。通过学习,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我要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有价值的内容,用来把今天的工作做得更好,实现它的现代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心得《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结束了。杨老师的《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结束了。在这学期的日子里,杨老师和我们一起走过了这段中国传统文化的日子,让我们有点依依不舍,不愿和《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说再见。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在杨老师的讲解下,讲的非常生动有趣。特别是杨老师的渊博知识、诲人不倦的态度,非凡的谈吐,征服了我们。向我们传授了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习得了传统文化的精要。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从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思想文化四个方面,对中国传统文化做出了全面介绍,详细的介绍了中国古代的哲学、宗教、科技、文学、艺术、史学、民间习俗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这和我所认识的中国传统文化不同,以前只是认为精神方面的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但是我现在知道了中国传统文化不止表现在这方面,还包括更多的东西:科技、文化典籍、宗教、教育、艺术、文学等等众多的东西。比如人的衣食住行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即饮食文化、衣饰文化、建筑文化、交通文化。这些都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总之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传统文化以其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兼收并蓄,融会贯通的成就和特点,使《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的设置更加有必要。它使我们更加深层次的认识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更加的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它有助于我们青年大学生认识国家民族的历史文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我们国家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具于以上《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的基本内容和总要意义,我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的课程设置,应该让更多的院校专业设置,让更多的大学生认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培养我们的文化素质。特别是在物质生产和科学技术水平发展的情况下,在西方思想的泛滥下,我们每一个国人都应该熟知中国传统文化。因为它是中国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东西,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具有重要的价值取向的作用。只有热爱中国文化,才能是国人更加自豪,才能使国家立于民族之林,才能在现代中生存。

特别是在近年来,兴起的中国热,就足以说明这个问题。当西方的发展进行到死胡同的时候,他们开始向这个东方,东方的中国寻求解决的道路。原因就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特别是他的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知天命而用之的唯物主义思想;“治世不一道,变过不必法古”的变革精神;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和人道主义精神;有奋发图强的锲而不舍精神;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社会责任感,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情操《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总之向我们传授了太多的中国最重要的东西,值得我们回味与思考。

因此,我们要主动、积极地阅读文化典籍,欣赏文学作品,考察文物古迹,真正了解我们的先人留给我们的遗产,将文化精华化为我们的良知、理性、美感等主体存在的一部分。还应该在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判断、文化心理中自觉以优秀传统文化的标准要求自己,做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积极弘扬民族文化、宽厚仁爱、有创新意识的中国人。

学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报告【第三篇】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围绕着“和”这个核心,我们进一步明确了人际和谐的五伦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以及“仁、义、礼、智、信”的做人行为准则。另外就是对“孝”的理解,引申开来说,对家庭里的父母亲,为人子(女)一定要尽孝道,对国家的法律法规、单位的规章制度要尽忠,对自己的工作岗位要尽责尽能。说实话,到学习之前,虽然心中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认同,但是自认为自身做得还不错,经过两次学习,才逐步领会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我们每个人的教育意义有多大,传统文化,尤其是《弟子规》的内容能够指导我们的言行举止、衣食住行,帮我们养成良好习惯,成为一个有素质有涵养的中国人。

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作为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在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人们急功近利,道德和良心的缺失在年轻一代中尤为突出,所以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发扬传统美德,让仁爱、孝悌重回到我们心中,让忠诚、守信应用于工作和生活中,使我们的社会安定和谐,国家兴旺发达。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说出去的话,首先要讲信用,不可以欺诈别人或者胡言乱语,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说话只要恰当,切题就行,不要花言巧语。尤其是作为职场中的我们。

做人要懂得感恩。对一个人而言,应该报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养育之恩,所以《弟子规》第一章就是《入则孝》感恩之心体现在一个“孝”字上,“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想一想这些都是我们做儿女的孝顺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却有很多没有做到:经常会把工作中的不良情绪带回家,面对父母的唠叨,觉得很烦;有时对父母的牢骚,不能很好的给予劝慰,置之不理……想想自己平日对父母的关心太少了。

从校园已经走出来一段日子了,刚开始的时候,总是怀念象牙塔里的单纯的美好,怀念坐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的那种如沐春风的感受,怀念着以前的一切,总是不想告诉自己要向前看,总是把自己蒙蔽在过去的生活中,不去想迎接新的生活;总是抱怨周边的环境太过复杂,抱怨这个社会是多么的世俗,忘了继续追寻生活的美好。生活在回忆里,痛苦在现实中。在不遇到问题的时候,充满自信的对待一切,而在遇到真正挑战的时候,既没有小隐于野的气魄,更没有大隐于市的心境,也只不过是俗人一个。所以非常感谢领导们在我彷徨的时候给了我机会参加传统文化的学习,提醒自己应该如何继续以后的人生。

文档为doc格式。

学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报告【第四篇】

“百善孝为先”因为是根本的道理,根本的人伦,根本的共识,所以数千字的《围炉夜话》,抵不过这一句“百善孝为先”的名声。

既然懂得了行孝的重要性,也知道了行孝是修身第一步,那么更应该懂得如何去行孝。本次课程教育了我们该如何去行孝“一是养,二是敬,三是谏诤”。

首先,孝敬父母要养父母之身,更要怀着一颗恭敬之心。

今天,很多人对孝的认识仍然还停留在“能养”的层次上,认为只要满足了父母衣食住行的需要,便是孝顺父母了。这是时代的不幸,也是传统文化的'不幸。当然,能够满足父母这些需要,尚有可取之处,也算是一种孝行。可悲的是,有些人在这个层面的孝也做不到。

其次,孝敬父母要养父母之志。

学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报告【第五篇】

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是各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从我们流入炎黄子孙的血液的时候,我们就肩负了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使命,我们无时无刻不受着传统文化的熏陶,从牙牙学语时期,说出一句完整的家乡方言;从学习握筷时期,独立夹起一块菜肴;从学习诗词时期,能背诵1篇完整的诗词。我们无时无刻都在用我们的行为告诉着大家,我们在传承着我们的文化。但是随着我们的成长和科技的日益发展,我们接触到越多的外来文化,当初学习了十八般武艺的孩子们如今却都丢掉了自己的爱好与特长,乐器早已蒙上灰尘,弹不了一曲髙山流水,身体也早已僵硬,舞不动一曲惊鸿舞。他们转身一变成为了低头族,刷着抖音,玩着游戏。七夕节火不过情人节,大家只知道送玫瑰以表情义,却不知道送梳子更寓意白头偕老,端午节被韩国申遗成功,茶文化起源于中国但日本茶更闻名于世界……作为一名热爱传统文化的大学生,我选择了薪火相传实践队,我想尽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来守护我们的传统文化。

在这次寒假实践活动中很荣幸我被选为队长,想要出色完成任务的我顿时感到压力很大,每一次会议前认真做好功课,统筹安排队内分工是我应尽的职责。为了更好的安排任务,我将我们的队伍分成了三个组:秘书组、宣传组、组织组,每一组都有相应的任务。我本以为只要做好分工就可以了,但渐渐我发现很多工作看似简单但是安排起来会有很多细枝末节的事情顾及不到致使我手忙脚乱。其中,设计调查问卷环节让我记忆犹新,队员们的奇思妙想、思维方式的不同,让我一刹那众口难调,最终经过一周的激烈讨论,队员们共同制成了一份令人满意的调查问卷。接下来就是发放问卷了,看似简单的步骤在实际操作中让我顿觉掉以轻心,天气寒冷、遭遇拒绝、心态急躁,这一道道关卡时刻提醒我们实践的`意义在于持之以恒、在于坚定信念。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努力着,即使偶然遭遇拒绝也能微笑着回应;我们欣喜着,看着队员们接连完成任务,心中蜜糖般的喜悦。

著名作家北岛曾经说过,“不懂得传统的人正如没有地图的旅行者,不可能远行。”,当下,处于时代节点的我们回望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璀璨文明,更应该弘扬我们的文化自信,让传统文化的精髓深入到我们的血脉和呼吸中。泱泱大国,赫赫华夏,我们不仅有傲人的传统文化,还有日益发展的科技创新,这次实践活动让我意识到,如今的科技发展与传统文化并非一对反义词,当我们在发展道路上用科技这把利剑披荆斩棘时,也别忘了传统文化地引领驱动。我们都应该明白,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可和发展,是一个民族团结的根本、自信的来源,提升传统文化地传承意识,是一项持久且深入的任务。

中华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的,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他包括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自己的理论体系,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到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再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党在坚持根本理论阵地的同时,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和继承,也给予了更多的关注。通过学习《弟子规》、《道德经》等中华传统文化,感想、体会颇深。

一是认识上的转变。在以前的学习和工作中从没有真正接触过国学方面的知识,只知道是儒家学问,还有些封建思想意识,认为学这些也没有多大的用处。然而,通过这段时间对《道德经》和《弟子规》的学习,认识有了新的转变。我认为,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作为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

学国学是当今很热门的一个词儿,是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正视。其概念广泛、内涵丰富、分类多样,把我们祖辈们的经历、体验、方法以及感悟都融入在这些文字中,为我们后人所一一品读,并领悟其中的奥妙。他们把这些经典留给我们,自然是希望我们代代相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是学习的重要。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始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开篇即提出了以学习为乐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一个人在生命的历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知识可以增长才干,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因此,我感到爱学习是一种快乐,想学习是一种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种喜悦。学习新知识,温习旧知识是一件让我们感觉愉悦的事情,学习能使我们提高素质、增长才干。所以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三是努力践行。“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说出去的话,首先要讲信用,不可以欺诈别人或者胡言乱语,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说话只要恰当,切题就行,不要花言巧语。尤其是我们面对学生,要为自己说过的话负责,所谓“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言既出,行必果,说出去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不可收回,不可反悔。对学生们提出的意见建议要认真研究解决,要敢于承担责任。

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包容万象、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涵盖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方面,传统文化学习心得体会。它根植于封建主义的土壤,经过五千年的锤炼,成为中华民族兴国安邦、炎黄子孙安身立命的文化根本,成为支撑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成为推动中华文化发扬广大、绵延不断、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漫漫中华五千年,悠悠历史数千载,中国传统文化在经历几次全盘否定和摒弃后,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洋文化泛滥、道德标准阙失、心浮气躁、功利化趋势日益严重的今天,依然独树一帜、熠熠生辉。

学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报告【第六篇】

在纪念孔子诞辰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会上发表讲话时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而作为国家最髙领导人亲自参加孔子诞辰纪念活动并发表重要讲话,不仅表明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髙度尊重和认同,也凸现出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创建具有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和人文精神,拓展国家治理现代化路径的重大命题。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民族能够依靠否定、割断自身的文化传统,而照搬外来理论走向复兴。任何一种思想理论,如果不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相结合,也不可能在民众中间扎下根来;沟通思想理论与人民群众的心灵,传统文化是极其重要的桥梁。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后,恰恰是因为融入了中国元素、变换了中国面孔,才被广泛接受和认同,从而得以有效地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它生长于中国这片沃土,必然要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加以吸纳、继承和发展,从而被赋予鲜明的中国魅力、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脱离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不可能枝繁叶茂、保持强大的生命力。

我们党历来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理论和实践的推动作用。毛泽东很善于运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结合实际深入浅出地阐释道理、揭示规律。年月,他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谈到党的学习任务193810时指出:“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该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孔子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孙中山是中国革命的先行者。毛泽东将这两个伟大人物联系在一起,从某种程度上表达了他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认识和理解。在他看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是过时的东西,它是跨时代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一个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的理论。正是基于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新认识,毛泽东才要求中国共产党人要做从孔夫子到孙中山的总结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地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它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进步意义的成分科学地加以阐发,使当代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得益彰、相映成辉。比如,“实事求是''语出《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作为党的思想路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吸纳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致知力行、学以致用、格物致知、即物穷理、贵在力行、循名责实、重效致用、实干兴邦”等思想,并赋予了它崭新的科学内涵和时代特征。再比如,《管子》中,即有“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的记述。我们党确立“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将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髙兴不高兴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和方针政策的根本尺度,同样是对“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天地万物,唯人为贵”、“夫为国者,以富民为本”等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又比如,和谐思想根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理念。在“万物一体”本体论基础上,和谐被视为世界万物的最高伦理,是处理人天、人际、身心等关系的理想范式。和谐社会作为一种生存向往、一种文明形态,自古就是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梦想。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思想境界,也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因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它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和文化渊源,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重要纽带。

价值观多元化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如果不同价值观之间的和合性大于差异性,多种价值观的存在就会彰显社会的开放与活力。如果不同价值观之间的和合性小于差异性,就会引起韦伯所说的“价值的争斗”。当代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使主导价值观中的部分内容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使主导价值观与我国目前存在的其他价值观之间的差异性大于和合性,从而引发了价值观之间的冲突。为此,吸纳各种文化视角和价值立场,重构主导价值观,构建“一主多元”格局,是当代中国社会多元价值观发展的必然走向。

“博爱”作为最基本的价值资源,充分展现我国主导价值观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

今天,在全球化历史语境中,我们寻求文化多样化发展、谋求不同文化之间求同存异、和谐共处的同时,也应注意到一个社会的和谐进步与稳定发展,除了需建立多元化的文化对话机制之外,还需建构一种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仁爱”、“自然”的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就在于这些思想既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反映了人们的普遍愿望及基本诉求。中国传统文化讲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特别注重道德修养。其中心环节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修身的必然结果。修身是立身之道,也是立国之道,主张通过自身的修养和学习,成为髙尚的人,有理想的人,其最高目标和终极价值是实现人与群体,个体与社会的统一及协调发展。孔子的儒家学说,确定以“仁”为核心,以“义”为价值准绳,以“礼”行为规范的道德模式,把个人的道德修养和价值实现定位在对他人、对群体、对社会的关爱和奉献上。这一传统的积极意义在于造就了无数个像范仲淹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仁人志士,对中华民族的历史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这些优秀道德规范在建设和谐文化过程中,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基因。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也是事关各国人民幸福安康的两大问题。世界各国人民都希望生活在祥和的氛围之中,期盼战争、暴力远离人类。世界各国人民也都希望生活在安康的环境之中,期盼饥饿、贫困远离人类。然而,现实世界并不像人们希望的那么美好,局部战争依然此起彼伏,贫困饥饿依然广泛发生,连绵战火、极度贫困依然在威胁着众多人们的生命和生存,特别是许多妇女儿童依然在战争和贫困的阴影下苦苦挣扎。国际社会应该携手努力,一起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只有这样,和平才有希望,发展才有希望。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需要多管齐下、多方共济,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从思想上确立和平发展的理念。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爱好和平在儒家思想中也有很深的渊源。中国人自古就推崇“协和万邦”、"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远亲不如近邻”、“亲望亲好,邻望邻好”、“国虽大,好战必亡"等和平思想。爱好和平的思想深深嵌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今天依然是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理念。

当今世界,人类文明无论在物质还是精神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步,特别是物质的极大丰富是古代世界完全不能想象的。同时,当代人类也面临着许多突出的难题,比如,贫富差距持续扩大,物欲追求奢华无度,个人主义恶性膨胀,社会诚信不断消减,伦理道德毎况愈下,人与自然关系日趋紧张,等等。要解决这些难题,不仅需要运用人类今天发现和发展的智慧和力量,而且需要运用人类历史上积累和储存的智慧和力量。

世界上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比如,关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关于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思想,关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关于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的思想,关于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思想,关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关于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关于经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实践的思想,关于集思广益、博施众利、群策群力的思想,关于仁者爱人、以德立人的思想,关于以诚待人、讲信修睦的思想,关于清廉从政、勤勉奉公的思想,关于俭约自守、力戒奢华的思想,关于中和、泰和、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谐相处的思想,关于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居安思危的思想,等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

总之,在世纪的今天,几千年来人类积累的一切理性知识和实21践知识依然是人类创造性前进的重要基础。只有不断发掘和利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和丰富知识,我们才能更好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自己,才能更好开创人类社会的未来。

学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报告【第七篇】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屹立在这片东土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了。一个民族屹今至久,它的精魂何在?是的,中华民族的精魂就在于这五千多年的传统文化上。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它屹立在世界上的资本,一个民族的历史,可以说决定了这个民族的文化。也可以说,历史与传统文化是完全成正比的,这也就是那些新立的国家,争着抢着要学习我们传统的原因之一。只有一个国家有了普及的传统文化,他的历史才会悠久,才会屹立不倒,才会传承百年、千年、甚至上万年。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最近有一种这样的现象: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更多的国家,争相在国内创建孔子学院,发展中国的文学文化思想,发展中国的经典传统文化。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这本古老的经典,再一次被人们从纷繁的历史中捧出来细细品读,成为新时代的经典。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传统文化的魅力是多么广大。距今几千年,依然是世界的瑰宝,是世界宝贵的传统文化,我们可以说历史成就了传统,成就了文化。虽然历史并不一定全是对的,并不一定具有绝对的可鉴性,但我们必须承认它的弊大于利,我们不妨把它的谬论当做反面教材,引以为戒。而它的精髓需要我们去传承,使其脉脉相传。

当然,在这个多元化的世界,历史不可避免地被曲解,有些人理解不了它的本质,也缺乏尊重历史的敬畏之心。例如近年风靡全球的网络游戏——王者荣耀,里面有不少的角色是历史人物,但又不是历史原本的样貌,最为典型的是这款手游中的特定角色“李白”,从诗人变成了一名刺客,放荡不羁,完全脱离了历史原型。还有另一个历史人物“荆轲”,在王者荣耀里设定的角色为女性,而真正历史中荆轲是一名男刺客。还有不少运营商为了牟取暴利,随意翻改历史,导致很多沉迷于其中的中小学生,把这段翻改历史当作事实。这样的历史我们要有何用?但真的是历史文化本身的错误吗?不,不是的,历史文化渗透在我们身边,积淀在我们的血脉之中。真正错的不过是我们自己本身罢了,我们对传统文化历史的理解和认知不够透彻,甚至没有想过要尊重这段历史,传承这段文化。

其次,历史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并不是浅显的,它是复杂的,无可预知的。不少强盛的国家对中国政治方面的历史感到轻蔑与不屑。是啊,回顾历史,除了光鲜的文化传统,剩下的,是一个遍身伤疤,面目全非的中国。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我国就与各方列强签订不平等条约,被迫割让土地。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开始了惨无人道的烧杀肆掠。1937年的南京大屠杀事件,更是令人触目惊心,难以忘怀。历史,也许并不是表面上传承的耀眼文化,更多的是它屹立在世界上的风霜雨雪。

有人说,历史与文化相当于一个角,在同一顶点出发,却从两个不同的方向无限延长。永远不可能相交,也不可能会有联系。但我认为,这并不是必然的,一段历史的沧桑,难道不能托举出这段文化的非凡吗?所以说,历史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可能不容易贯通,但他们之间的关系却是千丝万缕。

最后,我们也必须承认,传播历史,交流历史无疑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驱动力。中国古代史学著作浩如烟海,体现了一种历史的反思。这些思考,凝聚了先人的智慧,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正是我们需要交流传承的。如《阿房宫赋》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覆灭,总结了秦朝统治者因为骄奢腐化不恤民意的历史教训,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勿使后人而复衰后人的警告。苏洵的《六国论》,认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而不善,弊在赂秦”,并借古讽今“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欧阳修借五代后唐庄宗先盛后衰,先成后败的历史事实,扼要提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论断,精辟透彻,发人深省。这些文章,无不体现了古代历史学家朴素的历史唯物观,他们借古讽今,警示后代:应以史为鉴,君明臣贤、教化清明才能受百姓拥戴,绵延历史。

历史,是不可逆转的,却是无比重要的;文化是非同凡响的,却是由历史的洗礼,铸造而成的。历史与传统文化,与一个民族的兴亡是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想要献身国家,就必须先传承和发扬这个国家的传统文化,铭记,这段悠久的历史。作为新时代的少年,作为祖国未来的希望,我们要回望历史,普及传统文化,为日后建设祖国打下坚实的基础,让祖国的明天更加昌盛,更加伟大!学校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篇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以前只是知道一个大概,通过这次的延津之行,我对中国传统文化又有了新的认识,更深的认知。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包容万象、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涵盖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方面。它根植于封建主义的土壤,经过五千年的锤炼,成为中华民族兴国安邦、炎黄子孙安身立命的文化根本,成为支撑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成为推动中华文化发扬广大、绵延不断、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漫漫中华五千年,悠悠历史数千载,中国传统文化在经历几次全盘否定和摒弃后浴火重生。洋文化泛滥、道德标准缺失、心浮气躁、功利化趋势日益严重的今天,依然独树一帜、熠熠生辉。

初步接触中国传统文化时,黯然失笑、心生不屑,觉得在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花精力去学习几千年的封建文化“古董”,耗时费力,跟不上时代潮流,是重蹈封建思想覆辙。通过学习渐渐的自己也被传统文化潜移默化了。当枯燥的文字,拗口的语句,慢慢为自己所接受;为人原则,处世之道为自己所认可。直叹自己才疏学浅,只了解传统文化的冰山一角。古人有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如果我们能够潜心专修传统文化的一小部分,那么我们心中的那份不安与焦虑将会烟消云散;我们的心胸会开阔许多;我们的心境会开朗许多;我们的心灵也会纯净许多。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字放在首位,“孝”字,上为“老”,下为“子”,老人和孩子在一起才有“孝”,同时也意味着“老人”要永远在“孩子”之上才能称之为“孝”,中国人讲“以孝为先”,便可知国人对“孝”的重视,主要强调对父母,长辈的“孝”,强调长幼有序,自古便有“董永卖身葬父”的传说,还有“孔融让梨”的故事,虽然强调的是礼貌的重要性,但是我们也不难看出少年的孔融便知“长幼有序”可见“孝”在古代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孝”不仅仅在古代,即便是在当代物欲横流,充满钢筋水泥管的社会也同样被看得很重要。

中国传统文化承载着数千年先人的宝贵经验和智慧,一个民族要强大,首先文化要强大。我们没有理由不学习它,不传承它,不发扬它!

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瑰宝,要传承,要发扬;但它更需要我们去接受,去实践,去体悟。学古不泥古,我们要将传统文化结合时代精神,融入到我们的工作、生活中去;以传统文化规范自己的言谈举止,用传统文化宽抚我们的内心,让传统文化促进社会的和谐。只有与时代结合,运用到生活中去,传统文化才是活的,才能在世界文化之林立于不败之地。我相信五千年祖辈的智慧会在日益强大的中国和富有创造力的中华儿女的传承和发扬下,在世界文化之巅闪烁出属于中华民族的智慧之光;让世界见证中国传统文化的神奇与博厚!

学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报告【第八篇】

“学习争先虽重要,文明礼貌也要好。学习规定都遵守,见到教师要礼貌。同学之间相友爱,友情小手牵的牢。爱惜公物放心上,树立新风我做到。”礼貌和尊老爱幼就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之一。

小时候,爸爸妈妈就始终教育我要礼貌待人,尊老爱幼。现在我不仅时刻牢记父母从小教我的根本礼仪,我还会尽我所能去帮忙需要帮忙的人。

每一次我们坐地铁,都会遇到老奶奶、老爷爷或者需要座位的人,我都会毫不迟疑地让给他们坐。尽管有时候我也很累,也很需要座位休息一下,一听到夸奖的.声音,我会不好意思地说:“没关系,这是我应当做的。”那时候的累和困都会一扫而光了。有一件事情至今还记忆犹新。那是一个星期天的下午,我和妈妈刚上地铁,就观察一位叔叔急赶忙忙地下了车。我们在空下来的位置上坐了下去,一坐下去我就发觉位子上有一个钱包。我想:肯定是刚刚那位叔叔遗忘的。我和妈妈赶忙站起来,那时候地铁车门已经关闭,预备启动了。隔着玻璃,我观察那位掉钱包的叔叔着急地在用手示意,意思是叫我们在下一站等他。我紧紧地捏着钱包等待下一站。到站一下车,我就观察掉钱包的叔叔。我们赶忙把钱包还给叔叔。叔叔感谢地接过钱包连声说:“感谢!感谢!”还从钱包里掏出一佰元,说要给我买好吃的以表示答谢,被我们委婉地拒绝了,并说道:“这原来就是应当做的。”在回来的路上,我心里别提有多快乐了。

我们身边还有许多优秀的文化传统,像马上到来的清明节,中秋节我们吃月饼,端午节吃粽子纪念屈原,过年的时候要贴对联、放鞭炮,到亲戚家拜年、吃饺子,最重要的是不管平常离得多远,在那时候都会不远千里的赶回来与家人团聚。还有许多的传统文化,都已渗入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需要我们去发扬光大,去传承。

学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报告【第九篇】

对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需要好好继承和发扬,这是我国先辈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我们要将它引进校园中,让学生好好学习和继承,你从中学到了什么?下面给分享的“学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范文报告最新10篇”,大家一起来看看。

xx镇中心校非常鼓励教师外出学习,注重教师专业成长。初冬时节,中心校领导组织我和xxx校长一起奔赴山东参加“第四届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考察交流活动。11月17日五点多起床,一路欣赏初冬时节车窗外的美景,一路奔波六个小时,终于到达目的地,路途虽远,兴趣却浓。为时三天的活动我们共参观了三所小学,聆听了四场报告,欣赏了两节写字课和一节传统文化快乐入门课,以及传统文化学习成果展示、展演。此行时时处处都让我为之感动,感动于一群有共同目标的追梦人的坚持,感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先祖圣贤的诞生地得以传承、创新和发扬。

下了公共汽车,简简单单的一顿午饭后,我们就随着考察团步入了济宁学院第二附属小学,这是一所占地仅有十九亩始建于20xx年的一所小学,从外面看,不觉得他有特殊之处,但是当我踏入校园的一刹那,便被那规划有序、布满传统文化的一面面墙壁、一道道走廊、甚至每一个角落所吸引,目之所及,经典无处不在。因为学校面积不大,每一面墙壁、每一道走廊都被充分利用,孔子学堂、六艺长廊、校园图书馆就布置于走廊处,既充分利用了空间,又让每一位到此者仿佛置身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讲解老师告诉我们,这所小学的办学理念是以“仁爱”为核心,建立班级、课堂两个阵地,建立一所体现孔子教育思想的学校,课堂上探索“学思行”的模式,德育上开展“少年君子”行动,根据年段特点,一个年级一个主题,衣冠整洁、文明礼貌、孝亲敬老等。离开这所小学前听了xxx校长的一段发自肺腑的`教育追求,他说,中国教育就要培养中国人,要教育出有中国心、民族魂、文化根、创造力的中华学子,要让传统文化教育走向育人、走向生活、走向现代、走向大众,既要学进去又要走出来,要让传统文化成为学校的底色、本色,用经典滋润孩子的成长。最后,他还不忘推荐经典——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句子曰益终生。

第二天,我们来到了济南明睿小学,这是一所刚刚建校四年的新办小学,校园文化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思想逐步完善,教学楼共分四层,一层一个主题:明德、明学、睿思、睿行,整个校园文化既有底色又有特色,第一层走廊文化是汉字的文明发展史,第二层走廊是经典语录及经典推荐……参观的第三所小学是济南市中心小学,每个学校都有传统文化的底色也都有自己的特色,这所小学从校园生活的点滴小事做起,教育学生从小会听、会走、会说、会思。

如果说校园的文化建设是他的外在形象,那么教学理念、校本课程就是他的灵魂。此行,我还有幸欣赏了两节生字教学课。

第一节识字课是xxx老师的《生字教学新法——生字开花》,丁老师的识字教学新法共有七个栏目:。

一、生字认读求本源;

二、生字巧记小秘密;

三、正确规范慢书写;

四、生字开花朵朵艳;

五、生字检测我能行;

六、开花结果我来摘;

七、生字活用练思维。

丁老师的课例是部编版教材小学一年级上册识字8《小书包》,本课要求学生掌握三个生字“草、书、本”。教学时,丁老师先课件出示三个汉字的本源及演变,使学生不光认识了汉字还了解了相关的传统文化;然后各用一句话“传说很早以前,天上有十个太阳(日)。”“十人一本书。”“横折,横折钩,中间一长竖,快点把书读”帮孩子快乐识字;第三个环节是规范书写,她用的是田圆格的书写法,指导孩子在田园格规范书写每一个笔画;第四个环节是生字开花,就是口头组词,首先老师给了几个范例,然后学生组词pk,从孩子们组的词语中可以看出,刚刚进入小学三个月的孩子有了那么多的词汇积累,包括词语、成语、经典语录、俗语等,同时也说明这种识字教学法有值得借鉴之处;第五个环节是生字检测,有了前面扎实的学习,检测更是不在话下;第六个环节是开花结果,就是让学生选一个生字说一句话,孩子们说的语句完整、生动,可见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正确的训练;第七个环节是生字活用,就是在第六环节的基础上增加难度,用上三个字说一句话,的确训练了孩子的思维。总之,这节课用了短短的三十分钟,孩子的学习却收获良多。

另一节识字课是在济南的育秀小学学习的,整节课的环节有,听读课文音频,跟老师读,学生自读,小老师领读,赛读,打节奏读,然后是生字学习,生字学习的过程中融入了游戏,让孩子在玩中学,比如,我说你找,摆字卡,打扑克,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

作为一名一年级语文教师,在今后的识字教学中我会借鉴运用,使生字教学充满乐趣,使学生的语言表达得到培养,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训练。

有了扎实的学习,传统文化学习成果的展示、展演更是让台下的老师掌声不断,四年级的的孩子75首古诗文各种形式的展示表现了他们丰厚的经典积累。

最后,让我以xxx校长的话作为本文的结束语吧,中国教育就要培养中国人,要教育出有中国心、民族魂、文化根、创造力的中华学子,要让传统文化教育走向育人、走向生活、走向现代、走向大众,既要学进去又要走出来,要让传统文化成为学校的底色、本色,用经典滋润孩子的成长。

学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报告【第十篇】

通过这次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是一次很大的心灵震撼。从认识上加深了的理解。中华传统文化是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的,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他包括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内容。

在以前的学习和工作中从没有真正接触过国学方面的知识。然而,通过这段时间对《道德经》、《弟子规》、《论语》等的学习,认识有了新的转变。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管是对历史负责,还是对未来负责,都应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的特色,是中国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几千年文化的积累,其概念广泛、内涵丰富,是我们祖辈们的经历、体验、方法以及感悟结晶。因此,我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整理,从中吸取精髓,使之代代相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始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开篇即提出了以学习为乐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知识可以增长才干,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因此,爱学习是一种快乐,想学习是一种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种喜悦。学习新知识,温习旧知识是一件愉悦的事情。所以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说出去的话,首先要讲信用,不可以欺诈别人或者胡言乱语,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说话只要恰当,切题就行,不要花言巧语。尤其是我们面对学生,要为自己说过的话负责,“言既出,行必果”,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有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然而,在全球化的今天,孩子受到外来的影响,对中国传统文化变得冷漠起来:他们爱吃的是“肯德基”、“麦当劳”;手里的玩具大多是芭比娃娃、奥特曼;总是谈论着一些日韩卡通人物;大多数幼儿在家以看电视、玩电脑游戏来消磨时光,很少外出散步、与小伙伴们玩户外游戏。

在我们这样一个文化大国,孩子不仅对民族、民间文化的感受越来越少,而且他们离真实的民族文化也越来越远,这是不利于他们成长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会让人受到很好的熏陶,三字经、弟子规、论语和四书五经等等,这些古人给后人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遗产,特别值得我们深入的学习和思考。在学生的教育活动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能使学生体验到传统文化的精华,提高学生一定的素质和能力,唤醒学生对灿烂的传统文化的热爱,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方面做得并不好,但他们一定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孝敬自己。所以推行《弟子规》一定能得到所有家长的支持与协助。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影响最深远的老师,如果我们在校内由我们以身作则影响孩子,提醒孩子,在家里有家长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督促孩子,协助我们的工作,试想,我们的工作肯定又有了一重保障,而且我们还会由孩子、家长将影响辐射开来,使我们工作的效果大大加强,范围不断扩大,这正是我们所要追求的。

《礼记·学记》中说:“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今天,家庭中、学校里、社会上有太多让我们觉得不好的现象,那么我们这些教育孩子的教师,就有责任改变这种现象,让家庭更和睦,让人与人之间更和谐,让我们的祖国明天更美好。

践行《弟子规》,从我们做起,从现在做起。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是什么?她由那些文化符号组成?她的主要外在表现在哪里?都值得认真思考。

不久前,一位知名教授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道和术,道家之道,儒家之术。从内容上看,很难判断他说的对还是不对。

说他对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确实包含着道家、儒家思想,也有着关于道家之道、儒家之术的阐释。

说他不对,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绝不仅仅是道家之道和儒家之术。其中还有更博大精神的内容和对人文、自然、宇宙万物的精准解读。中国传统文化核心内容是包含了道家、儒家、佛家最高精神凝炼而成的抱朴守拙、清静无为、天人合一,自然圆融、和而共生的精神境界。那是一种豁达、达观、舍得、放下、循天理、重人伦、崇尚普惠、雨露均沾、包容、恩养、果报大善之念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本质区别在于弃鬼神,而信人伦。将一切付诸神话色彩的信仰斥之为“怪力乱神”而崇尚自然。西方文化讲以人为本,上帝造人。中国传统文化讲以家为本,家和万事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伏羲、女娲人文初祖造人,人类造人。

中国传统文化中释道儒是其中主要内容。但道家之道是有的,儒家之术就不准确了。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中庸之道。何谓中庸?不偏不倚是为中庸。中正、公允、公平、公道,秉承天地之德是为中庸。而道家的道,是事物平衡之法,阴阳调和之术。也有着融和、平抑、取中的意思。我们中国的中,不是随便叫的,这个中字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确定位,持中守正。

易经把事物形成乃至发展过程用一个周圆表述。

数数成像的概念12345是生数,67890是成数。生数和成数的契合点分别是5和0,恒居中位。河洛图笈,白马、神龟数据。头1、6,尾4、9,左3、8,右2、7,唯独没有0和5。0和5在哪里?居中。中为土,中土即此域中之国——中国。

易经解释世界讲境域生成。原生态世界是虚、是无。无不是没有,而是隐含无数生命体、生命基因、元素符号、各种成像因子。进入适当的土壤、遇到诸多适宜的温度、湿度、养分、水分、各种气候环境诱因,这才促成生命的诞生,完成从无到有的生命创造。就是无中生有。即:从无极到太极,然后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从而生生不息。所以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从无名到有名的过程就是一次生命创造的过程。从有名到繁衍生息乃至无限,即是母体孵化繁育的浩瀚过程。

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这两个过程。将这两个生成过程用一个字概括,就是“和”。与天地之和;与环境之和;与气候条件之和;与生命基因之和。然后,和而共生,和而不同、和而共荣,世界乃成。

这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宇宙观、世界观。天人合一,是和天之德普惠世界,雨露均沾。和地之德包容万物,恩养生命。和人之德,亲近天地、亲近自然、亲近生命。人类只有和衷共济,才能继往开来。

中国传统文化讲和之道就需要遵循道家的刚柔相济、阴阳互补。

中国传统文化讲和之道就需要遵循儒家的不偏不倚,公正无私。

中国传统文化讲和之道就需要遵循佛家的圆融一体,舍得、放下,慈悲为怀的博大胸襟。

伟大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之德、义之理,奥妙就在于此。

35 27395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