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乌调查报告全文(优质4篇)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寻乌调查报告全文(优质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读《寻乌调查》有感【第一篇】
读《寻乌调查》有感
一、历史背景
《寻乌调查》一文,是毛泽东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写下的1篇针对寻乌县的完整的社会调查报告。当时,党内存在着严重的“左”倾思想和“左”倾政策,许多地方乱烧乱杀,执行所谓“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的政策,使百姓的生活处于极度困难的境地。为了找出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毛泽东深入地了解土地分配中的各种情况,细心地倾听了贫苦农民的意见。1930年五月,毛泽东同四军到寻乌,他利用红四军一、二、四纵队分兵寻乌、安远和广东平远做发动群众工作的时机,通过寻乌县县长古柏的帮助和介绍,搜集了当地许多宝贵的资料,历经20天,终于完成这篇长达十万字的调查报告。并在同一时期,完成了《反对本本主义》,为革命的道路指引了正确的方向。
二、报告内容
《寻乌调查》总共分为五章。
前三章从历史的角度和该县的现状两方面介绍了寻乌的政治区划、交通及商业情况。其中,交通方面包括水路、陆路、电报、邮政、陆路交通器具。寻乌的商业更是琳琅满目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既有寻乌与各地间的生意往来,更详细列举了其经营的商品种类。
第四第五章介绍了寻乌的旧有土地关系及土地斗争。在土地关系的调查上,毛泽东按照不同的分类方式系统地将寻乌的土地关系及各阶级百姓生活情况描述了一遍。调查土地斗争时,他更是将各种土地收归、分配的方法研究得透彻,并且发现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难点。
三、读《寻乌调查》的感悟
《寻乌调查》是我读过的最通俗,也是最独特的1篇调查报告。通俗之处,就在于他以通篇白话的方式,没有高深的理论、没有复杂的模型、没有深刻辨析。仿佛小学生在记流水账一样,就算是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普通民众也能看得懂。
说它独特,一点也不过分。当今的交通便捷了,科学技术发达了,人们可以利用的分析工具越来越多。然而,那些所谓的“专家”们却离生活越来越远了。他们坐在办公室里,看看网页、翻翻《统计年鉴》,1篇篇“科研报告”就出炉了。他们不识五谷、甚至连乡间的小路也没走过,又怎能了解民情,出谋献策呢?再来看看毛泽东同志吧。大到各乡人口分类统计、小到县里每个人的名字、家庭状况、历史背景都调查得清清楚楚。毛主席说“所有我的调查都很谨慎,都没有过分的话。我就是历来疑心别人的记载上面写着‘卖妻鬻子’的话未必确实的,所以我这回特别细问了寻乌的农民,看到底有这种事情没有。细问的结果,那天是三个人开调查会,他们三个村子里都有这种事。”这样谨慎的态度、怀疑的精神让我们敬畏,也让我们羞愧。
他说“我作了寻乌调查,才弄清了富农与地主的问题,提出解决富农问题的办法。”的确,就像他说的那样,“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国情结合的需要,也是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深刻理解。真理是走出来的,而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试问?历史上哪个大家不是用自己的双脚和手写下不朽的著作的呢?
《寻乌调查》读后感(推荐【第二篇】
寻乌调查读后感
20100700169张涵
开始通篇读完毛泽东的《寻乌调查》觉得并无胡靖老师所说的有很多出彩之处,读书笔记也觉得毫无头绪,没有着手点,几千字更不知道要从哪里凑出来。后来,老师上课对《寻乌调查》的一些章节进行了具体深入的分析和讲解,也拿出写的较好的读书笔记给大家提供思路。再读《寻乌调查》时豁然开朗,发现一个鲜活的农村形象跃然纸上,也逐渐能理解毛泽东这篇调查报告为什么被老师誉为经典。
毛泽东提出过一个观点: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这篇对江西省寻乌县的农村经济调查报告就印证着这个观点。他也曾说过:“要认识中国,改造中国,就必须对中国的农村进行认真的调查。” 《寻乌调查》不仅对当时红军开展土地革命,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有着重大意义,也是调查报告里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
《寻乌调查》全文共五章,分别为寻乌的政治区划、交通运输、商业状况、土地关系和土地革命情况。内容完备详尽,语言通俗易懂,全方位多角度的把一个二十世纪初的农村切片展示了出来。
印象最为深刻的地方莫过于报告中大量的保留了当地的语言习惯和方言的使用,如树贩称呼本地商人为“排头”、儿子称作“奶子”、“新妇”即媳妇。不仅如此还穿插着大量的地方俗语谚语,“失了东西或被人损坏了东西的人,常常是这样破口大骂:‘爱割爱绝的!爱绝人毛的!火板子夹的!火料子装的!’(“爱割”的“割”,消灭的意思。)往往最能反映一个地区的习俗特点的就是当地的语言,由这段骂人的话中就反映了火料子这种棺材是不名誉的人才用的。像这样的还比如讲到地租剥削时提到了“禾头根下毛(没有)饭吃”,这中就反映了地租的状况,连租带利到了立秋一切都完了。后附着一首儿歌,更加详细的反映了每年农民被剥削的生活情况。文中像这样的词语句子处处可见就不详细列举出来了。由于方言的使用,使整篇报告读起来颇为有趣也更能使读者融入作者营造的氛围中。来毛泽东作为一个外乡人能够深入研究到当地的语言并且加以研究和利用,不仅收集分析起来难度大,而且能从中升华出对自己有用的信息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说到《寻乌调查》还有不得不提到的就是文章中语言使用的艺术。详尽简洁、通俗易懂、层次清晰,简单却不乏魅力。每句话每个词每个字甚至到标点符号都发挥着他们无可替代的作用,简洁到好像已经没有多出来的任何东西。描述“海带”时,“第二大门。有青带、海带两种。青带亦名赣带,最好,赣州来。海带少于青带,货较次,价格较贱,梅县来。年销千多斤,两毛子一斤。”短短四十八个字,就说明了海带的规模(第二大门)、种类(两种)、名称(青带亦名赣带、海带)、品质(青带最好,海带次之)、来源(赣州、梅县)、销量(年销千多斤)、价格(两毛子一斤)。不得不让人为之感叹这篇报告文字使用的功底,不多一分不少一毫,如果是我们来描述这样东西又会是什么样子。当我们习惯了以华丽的装扮刺激眼球的时候,其实朴实无华才是最能打动人心的。
报告中还提及到了社会的一些很少触碰角落,例如娼妓。毛泽东并没有因为话题的敏感性而选择了回避,而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细述了娼妓的发展状况。这样的报告才是真正完整和不带偏薄的,如果我们都选择正面的、阳光下的东西来展示,那报告也不具有什么意义了。而娼妓的发展其中也可以分析出寻乌经济的发展状况,这也体现了其具有的调查意义。
在土地方面,与《江村经济》不同的是,《寻乌调查》侧重的是土地关系和土地革命情况,并没有涉及的过多的农耕方面。这也体现了1篇调查报告侧重什么关注什么是与目的息息相关的。毛泽东的《寻乌调查》是为红军开展土地革命提供资料的,自然侧重的是土地关系而不是生产,政治性明显强于《江村经济》。在以后自身的调查中也时时要牢记我们是为了什么而进行的调查,而不是一味追求大和细。
整篇调查报告基本上没有作者自身的评论,是非偏薄全由读者自断。这就极大的加强了《寻乌调查》的公正性和其作为工具书的意义。
通过《寻乌调查》的阅读,对调查报告的内容形式方法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对今后自身的调查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毛泽东在报告中体现出的认真细致公正是我们应积极学习的。
寻乌调查读后感【第三篇】
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
首先我想描述一下我读《寻乌调查》的心理状态的变化,起初由于其名字给我的第一映像是普通调查般的枯燥无趣,所以一直倦怠于拾起它。后迫于任务要求硬着头皮开始征程,前面两章与普通调查却无两样,介绍了寻乌的政治区划分和交通,算得上是详细的描述,但并没有改变我消极待之的态度。从第三章介绍寻乌商业开始,所谓单调的调查开始由平面变得立体化起来,空间上寻乌城各种小贩商人的形态以及时间上寻乌商业发展进程鲜活的浮现了出来。从第四章就有土地关系到第五章土地斗争读起来则更多添了一份历史变革的厚重感,让我对以往“土地斗争”这一泛泛的历史词汇有了具体的认识和理解。于我而言,简单的称之为一份调查,不如说它是一本可读性极强的教科书,教我如何调查,教我土地革命历史等等。
通过寻乌调查我总结了要完成一份有效地调查必须要有谦虚严谨的态度,运用正确的调查手段,调查内容要详尽真实并有重点突出。这些都是做调查的必要条件。
当然,如果仅从普通调查的要求分析寻乌调查是及其片面的。寻乌调查相对于普通的调查在描述当时现状的时候显得更加生动立体,让人很容易的能感受到当时的真实情景。其中让我感受最深的是介绍寻乌城商业和土地剥削的两个部分。
寻乌城的商业今非昔比,各行各业都渐显萧条。这不由得让我想了解一下其中原因,通过分析我概括为以下几点1.寻乌城大兴土制货色,周边地区来往货物时以寻乌城为中心,而现在洋货的兴起使中心的地位分散到了引进快的地区,寻乌城自然受影响。2.原本本多的商家生长在封建经济环境中,风气败坏,子孙吃喝嫖赌,不务正业,自然家道中落,而小商家本就是户口,遇境况大不如从前,也没法发展。3.农民被重税剥削又遇自)(然灾害变得更穷,自然节约。原本还可以赊账置办家用的,因为商家遭政府“大抢”不能周转,加之农民没钱还债信用降低也没得赊了。4.有些行业,比如豆行,直接由有权者垄断,毫无经济可言,当然不能长存。5.酒,屠坊等本就没啥赚头,还有重税剥削。总之,我感叹此种境况何来经济模式可叹,强权专横,垄断肥差,剥削小商,所谓商会本应保护商家利益,却完全是政府的走狗,这完全是封建统治下迂腐、败坏了的商业境况,不萧条、不没落怎么能说得过去。如果说从读寻乌城开始为封建统治影响下的经济状况惋惜,那么读到土地关系中剥削状况,真是为当时农民的境遇感到心痛,那种心中迸发的愤怒无法言表。当我读到农民经常遇到“禾头根下毛饭吃”的状况,许多的农民在这种情况之下扯著袖子揩眼泪呢!读到此,我脑中是刚刚收谷的农民擦着眼泪眼巴巴的看着地主残忍的将全部收成夺走的景象。读到“嫁姑娘卖奶子,都要还埃”一副尖酸刻薄的地主嘴脸浮现脑海。真是不由得让人痛恨无耻的地主,同情无助的贫农。真是让人切实的了解了 “旧的社会关系,就是吃人关系!”让人更为郁闷的是这种剥削在过去的社会中竟然是公然“正确”存在的,而贫农完全没有权益可言,就算有也不存在能够保障权益的手段,因为从上到下都是层层剥削压迫的关系,谁都不可能从比你更有权力的人那里要回自己的权力,那么身在底层的贫农只能成为无助的社会牺牲品。就此看来,贫农能够翻身做主,取得平等待遇的唯一方式只有革命了。而红军的到来正是他们的希望,自然共产党的土地革命就取得了占很大比例的贫农的拥护
曾经我无知的认为中国共产党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是因为城市相对势力薄弱而选择的迂回道路,可就寻乌调查所反映的当时中国的状况,其最根本的社会矛盾还是在农民的土地问题上,农民依靠土地生存,而当时的制度注定农民不可能成为土地的主人,而是强权者利用土地来剥削人民,城市里的商业问题也是这一根本矛盾的延伸,所以要想彻底地革命,就必须从农村开始,从土地革命开始,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这一道路的选择是基于大量调查后做出的正确有效的决策。毛泽东曾经提出了“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科学论断,他说:“一切结论的产生都是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它的开头。”所有的正确有效的决策和判断都必须给予调查,否则都只是纸上谈兵而已。
寻乌调查读后感(定稿【第四篇】
《寻乌调查》读后感
摘要《寻乌调查》是毛泽东在一九三零年在寻乌所做的一份调查报告。其中涉及了政治区划、交通、商业、土地几大要素,全面、详尽的进行了调研和记录。《寻乌调查》不仅对当时红军开展土地革命,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有着重大意义,也是调查报告里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此外,这篇文章中如此精细详尽的数据也让我们为之震撼,也让我们深深体会到了毛泽东主席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也正是这样的态度造就了毛泽东主席这样的伟人。
《寻乌调查》共分五章,共计七万余字。分别从寻乌的政治区划、交通、商业、旧有土地关系与土地斗争五个方面进行调研。这样的分类方法和研究顺序是十分有逻辑性的。毛泽东主席按照了从大到小,从整体到细致,从事物的发展顺序按部就班的进行深入调查。因此,看似细碎、杂乱的项目也变得清晰、有条理了。毛泽东主席在面对如此庞大、繁杂的寻乌县体系有条不紊、不重不漏的研究思路感到叹服。
毛泽东主席选择了寻乌这个地方作为研究对象,原因如下。第一、红军在此做发动群众的工作。第二、正如文中所说,“寻乌这个县,介在闽粤赣三省的交界,明了了这个县的情况,三省交界各县的情况大概相差不远。”
在最前面的引言部分,毛泽东主席列举出了所有参与调查的人的名字以及基本信息。细致到了年龄、职务,甚至还涉及到了曾经任过的职务。一方面,向我们展示了这次参与调查的人员覆盖面的广泛,同时,也保证了这篇调查报告的真实性。
第一章和第二章主要介绍了寻乌县的政治区划与交通。作为两个基础性的方面,看似简单,实则是后面所有调查的基础。一切的土地研究等都要建立在行政区划的基础之上,而商业活动则是与交通的便利程度密不可分。
第三章开始进行商业的调研。毛泽东主席选择以贸易往来的商品作为切入口,主要以介绍人们的生活必需品,如肉类、米、茶、纸等等。文中提到“倘若走马观花,如某同志所谓‘到处只问一下子’,那便是一辈子也不能了解问题的深处。”这句话也是提醒了我们表面上的研究方法是行不通的。这里,也体现了毛泽东主席对调查的深入、认真的态度。说到寻乌的市场,毛泽东主席对寻乌经济的历史进行了分析,发达时期到衰落时期,都从历史的分析中找到了答案。后续的,甚至把每一种生意的几个大老板的家庭背景和人品也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这一点,是很值得我们注意的。现在经济学的学生很容易只看到单纯的经济现象而忽略了其背后的社会因素、人文因素和历史因素。这项调查,也为我们研究方法上做了很好的典范。
在这一部分中,文中列举出市场中销售的几乎所有的物品清单,其中具体到了一百三十一种洋货,三十九种水货店物品,还有多种生活用品,覆盖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无一遗漏。不仅每种商品的价格、百姓什么时候需要这样详细的信息都一一介绍,甚至商品的各种品种的质量好坏也是记录在案。例如,文中写到“糖分为白糖、黄糖、冰糖、橘饼”四种糖的优劣比较都有详细的说明。
关于土地问题,毛泽东主席首先研究了就有土地的关系。将土地按照公有、私有的方向进行粗略划分后又分别进行细致调研。文中将农村人口成分,各类土地所占百分比都进行了较为精确的计算。例如中农占百分之一十八点二五五。可见毛泽东主席在数据统计上是十分细致的。也只有精确细致的调研才能全面的了解到寻乌的真实情况,正如毛泽东主席在文中写到“为的是要研究这个阶级的政治作用,不列出来便没有充实的例证。在文章中,有一定的篇幅介绍了大、中、小地主以及富农。因为这些人的手中有很大一部分的土地资源,也正是贫农想要打到的。正如文中说到的”不但打到半地主性的富农是没有疑义的,而且平富裕自耕农的田,废富裕自耕农的债,分富裕自耕农的谷也是没有疑义的。接着,毛泽东主席又详细研究了寻乌的剥削状况。其中介绍了地租、高利、税捐共计二十三种剥削方式。甚至包括了“要衫裤着去捞”、卖奶子等等多种方式。这篇调查报告丝毫没有掩饰的揭露了寻乌普通贫农所受的压迫。而这,这确实是中国土地上大部分老百姓所过的生活。在最后一章中,介绍了寻乌的土地斗争。谈到了各种要素的分配方式。还涉及到了“非农民是否分田”与“‘以乡为单位’是以人口为单位,而不是土地单位”可见毛泽东主席对这个问题不仅仅是调查记录的工作,更是有很深刻的思考。这一点也是我们做调查研究的模范,只有深度思考后才能从调查中获得我们需要的东西,否则,调查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看完这篇调查报告,让我深深感到震撼。在我们的印象中,毛泽东主席是一位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的伟人。这样的伟人在做一个县城的调查时竟如此细致,如此认真。这样脚踏实地的态度真的值得我们这些年轻学生反思和学习。平时,我们大学生总是忽略调查的重要性,总是急于套用模型来试图解决问题,实际上,毛泽东主席踏踏实实,认真做事,实事求是的精神才真是我们要学习的。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到,通篇语言通俗易懂,并且使用了大量的方言,这一点也体现了毛泽东主席在做调查及写报告是一直都是谦逊、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样扎实谦虚的态度也是我们的楷模。毛泽东提出过一个观点: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这篇对江西省寻乌县的农村经济调查报告就印证着这个观点。这是1篇调查报告的优秀典范,同时也是指导我们大学生学习、做人的模范。
上一篇:案件调查报告优推4篇
下一篇:民营企业调查报告精编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