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全市党校系统专题培训班上的辅导报告

好学生 分享 时间:

在2024年全市党校系统专题培训班上的辅导报告

各位老师,同志们:

党的XX大明确指出,新时代新征程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02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90周年庆祝大会暨202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党校始终不变的初心就是为党育才、为党献策。”习近平总书记对党校初心的创造性总结和阐释,首次明确了党校事业的初心所在。其中,既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高度,也闪烁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时代光辉。党校初心不仅是对九十年来党校事业的高度重视和评价,更体现了党和人民对新时代党校事业蓬勃发展的殷切希冀。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要发挥好党校(行政学院)干部教育培训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各级党校必须坚守这个初心,并将之作为全体党校人终身奋斗的重大使命

一、党校“为党育才、为党献策”初心的生成缘由

中国共产党的党校教育史,就是一部鲜活的“初心史”。初心是将一个政党组织性质、执政理念和根本宗旨进行理论化表达的内在形态。党校“为党育才、为党献策”初心是在培养党的干部、推动思想理论建设、服务党和人民事业中,基于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政党建设思想和中国共产党党校事业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一)理论溯源:党校初心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党建理论的思想传承。虽然党校事业与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没有在马克思、恩格斯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著作中形成独立完整的篇章,但大量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干部教育、理论阐释宣传等内容在政党建设、共产主义教育等论述中出现,是党校“为党育才、为党献策”初心的思想萌芽和智慧之光。其一,马克思、恩格斯等论述了先进指导思想对政党建设的重要作用。先进的指导思想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以及推动革命和建设的方向指引和科学武器。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恩格斯提出了理论思维这一概念,并认为“理论思维无非是才能方面的一种生来就有的素质,这种才能需要发展和培养”。同时也强调无产阶级干部需要专业能力。恩格斯晚年在领导第二国际斗争中提出:“过去的资产阶级革命,向大学要求的仅仅是律师,作为培养他们的政治活动家的最好的原料;而工人阶级的解放,除此之外,还需要医生,工程师,化学家,农业师及其他专门人才。因为问题在于,不仅要掌握政治机器,而且要掌管全部社会生产。”这些思想和论述为无产阶级政党有组织成体系开展干部教育指明了方向。其二,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等强调“党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理论的核心问题,而党性教育是党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恩格斯在1845年批判德国“绝对的社会主义”时指出“这种社会主义由于自己的理论没有党性、‘思想绝对平静’而丧失了最后一滴血、最后一点精神和力量”。在编辑《新莱茵报》时期,马克思、恩格斯等人在一系列经典著作中反复强调理论教育的党性问题,并通过诸如协会组织、公开演讲、书信交流等方式开展了丰富且深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时刻向广大人民尤其是工人阶级宣传和普及无产阶级政党理论,可以说已具备成为一家面向全体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党校”的基本雏形。列宁在此基础上强调了“具有组织形态意义的‘党性’是捍卫党的纯洁性的关键所在”,并在俄共(布)代表大会上多次研究了设立党校的相关工作,在党校层级设置、培训内容要求、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部署和论述对之后政党党校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历史使命:党校初心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下党校事业的高度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重大成就、光辉业绩都是在服从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中取得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锤炼一支坚毅忠诚的革命队伍是争取民族独立的关键所在。毛泽东同志强调“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党内没有成立严格意义上的党校系统,各地党组织主要以小组(支部)内会议展开党员教育工作。直到1924年5月在中央扩大执行委员会会议上正式提出设置党校的议题,认为“要急于设立党校养成指导人才”,以解决党内同志关系不密切和干部队伍紧缺等问题。1924年12月,在安源工人补习学校的基础上组织成立了第一所以“党校”命名的地方党校——中共安源地委党校;1933年3月在瑞金创办的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标志着中央党校的正式成立。在延安整风运动中中央党校成为重要的大本营,是唯一一家由毛泽东亲自领导的整风单位。在艰苦的革命年代,党校以先进的马克思主义强化了一批又一批党员干部的意志信仰。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为新中国建设培训储备理论干部成为党校工作的中心所在。随着《关于轮训全党高、中级干部和调整党校的计划》等一系列文件出台,党校系统迅速发展,精准的发展定位和完善的组织体系使党校在这一时期培育了大量干部人才。“全国党校教育网”在这一时期建立起来了。1977年10月5日,中共中央做出了《关于办好各级党校的决定》,各地党校纷纷恢复重建。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校的理论阵地作用凸显。1978年5月中央党校内部刊物《理论动态》刊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率先在官方层面发出了真理标准的理论呐喊,开风气之先,引发了全国全党范围对实践与真理进行广泛而深刻的讨论,为打破“两个凡是”的思想束缚、推进改革开放的思想大解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武器,充分体现了党校“为党献策”初心的时代蕴藏。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党校学员学什么和怎么学、教师教什么和怎么教的批示和论述丰富且内涵深刻,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校办校治学系列重要指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校“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了大批优秀干部,在推动贯彻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组织路线、群众路线,推进党的事业和党的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回顾党校事业发展史,跟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百年奋斗史是共线并行的,党校事业是党的事业的重要一环,党校发展始终着眼于党的事业发展全局,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政治站位,始终坚持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意志为意志、以党的使命为使命。可以说,“为党育才、为党献策”初心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下党校事业的高度遵循,一部党校事业发展史,也是中国共产党干部教育和理论建设的发展史。

二、党校践行“为党育才、为党献策”初心的时代价值

初心不仅有理论层面的指导和历史逻辑的延续,更有强大的实践根基。“为党育才、为党献策”彰显出党校作为党的重要职能部门不同于一般学校的价值所在。两个部分是一个站位高远、结构清晰、指向明确的整体回答,相互联系,相互补充。

(一)“为党育才、为党献策”是对党校事业的价值凝练和目标希冀。党校初心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办好党校事业的原创性思想和标志性理论成果,“为党育才”就是要为党的事业发展持续培育优秀的干部队伍;“为党献策”就是要在理论研究、制度系统和政策实践中发挥建言献策的职责。两者构成了党校初心与使命。党校事业的独特价值凝练于党校教育的政治性,严守党性教育的根本原则。党校是在党的直接领导下培养党的领导干部的学校,要培养对党和人民绝对忠诚、坚定马克思主义立场、坚持社会主义事业以及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努力的执政人才。在思想上,党校要以党性原则坚决抓好正确的办学方向,以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及中国化理论成果为己任;在政治上,党校是严肃推进学风建设的理论教育阵地,要始终把牢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维护风清气正的学习氛围和政治生态;在行动上,必须以从严治党为指导贯彻从严治校的方针,坚持党委办党校、党委管党校,旗帜鲜明建设一流的党政人才培养基地、一流的思想理论教育基地和一流的决策咨询智库研究基地。党校事业的关键目标体现在党校事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找准党校工作与党的中心任务的结合点、切入点、着力点”。回看百年党史,从安源地委党校和瑞金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启航,到延安整风肃清右倾思想遗毒,改革开放时期解放思想,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想教育的不断深化,中央党校和各级党校系统始终高举党的伟大旗帜、践行党的伟大精神、宣传党的伟大思想和理论,自觉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和国家大局,“党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重大成就、光辉业绩都是在服从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中取得的”。随着党的XX大召开,党的中心工作和任务在新时代与新征程中也发生了相应转变,在锚定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道路上,如何科学谋划思想教育工作、培育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如何聚焦党之所需政之所向民之所盼做好问题研究并建言献策,将是党校事业未来发展的关键点和重心。

(二)为党育才的初心,是对坚持党校姓党、打造干部教育培训主阵地提出的本质要求。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党校设立的目的自始而终都是为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培养锻炼一支讲政治、高素质、有信仰的共产主义执政骨干队伍。以中央党校为例,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党校已培训8.8万名领导干部。可以说,“为党育才”的党校初心,是对坚持党校姓党、打造干部教育培训主阵地提出的本质要求。“党校姓党,是党校工作的根本原则,也是做好党校工作的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校向党中央看齐了,才能引导来到这里的学员向党中央看齐。为党育才,是要鲜明地突出为中国共产党培育人才,是要将党校培育的人才为党所用,坚持一切政治活动向党看齐。理论教育必须是党校干部教育事业的关键核心,党性教育必须是党校教育事业的主要内容,能力培训必须是党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关键环节。由此,党校培育出来的党员干部在理论素养上提高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的认识和运用,系统性学习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党性锤炼上党校学员继续强化对党章和党规党纪学习理解,树立正确的执政事业观念;在能力培训上党校学员要围绕党中央决策部署全面增强各方面本领,强化高质量发展本领、服务群众本领、防范化解风险本领以及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校要“传好马克思主义真理之道,授好推动改革发展稳定之业,解好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所遇之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党和国家面临不同的发展形势和任务,对干部队伍建设的培养需求也随时代革新,始终坚守为党育才的初心,牢牢抓住党校姓党这一核心原则,通过深刻总结党校长期以来办学办校实践的经验教训,将理论教育、党性教育和能力培训进行系统构建,贯彻落实理论建设和党性教育作为主业主课的工作指引,以党性教育为核心,以党的经典理论和最新理论为串联,实现“为党育才”的重要目标,实现“领导干部掌握看家本领、提高党性修养、弘扬优良作风、增强履职本领”“培养造就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为打造干部教育培训主阵地提供价值指引。

(三)为党献策的初心,是对胸怀党之大计、当好思想理论建设生力军赋予的重要使命。党校肩负着思想理论建设、研究阐释重大政策的重要责任,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面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征程,针对党的XX大提出的重大战略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党校要继续发挥理论研究、对策研究的独特价值,做好探索规律、经世致用的大学问。可以说,“为党献策”的初心,是对胸怀党之大计、当好思想理论建设生力军赋予的重要使命。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党校要自觉在党的新的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精准定位,就是要坚守为党献策的初心,自觉肩负起服务好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重要使命。胸怀党之大计,就是继续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积极发挥作为党和国家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和智库作用,以理论之主动把握历史之主动,推动党校教员理论研究与学员实践经验的碰撞与结合,朝着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提升理论的螺旋递进方向努力。当前党和国家迫切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障碍,以及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痛点,都是为党献策要关注的主要方向,通过在加强理论宣传阐释能力方面下功夫,持续做好深度的理论研究,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政治理论研究队伍,捍卫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加强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阐释,有利于激发学员和群众学理明理热情。当好思想理论建设生力军,就是要在如何强化重大现实问题研究上下功夫,智库建设要以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的方式开展建言献策,不仅充分领悟党中央宏观战略,也聚焦基层实践问题:通过积极加强与党和政府的沟通衔接,同时,组织强大队伍深入研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中事关长远、事关全局、事关根本的战略课题,深入人民群众一线调查了解群众现实需要,以真正做到把文章写在党和国家发展大计中,把成果写进人民群众心坎里,把建言献策运用到祖国大地上,把为党献策的初心赋予的重要历史使命化为前进动力。

三、党校践行“为党育才、为党献策”初心的推进路径

“为党育才、为党献策”初心的生成与遵循不可能是一帆风顺、一蹴而就的局部设定,而是一项兼顾长期谋划和整体利益的系统工程。践行初心要以坚持党对党校工作的全面领导为基本出发点,遵循最严格的政治标准、学术标准、教学标准、管理标准,多视角多维度全方位构建“为党育才、为党献策”的实践框架和路径体系。

(一)强化政治站位,坚持党对党校工作的全面领导。首先,要坚持党校姓党的根本原则。坚守党校初心,就必须在党爱党、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强化政治站位为前提,坚持党对党校工作的全面领导。政治方向是党校办学的根本方向,政治底线是党校事业不可逾越的红线,各级党校系统要在党性教育、理论建设、学术研究、教学研讨、决策咨询等一切活动工作中严格贯彻落实党校姓党,做到基本问题不含糊、重要问题讲清楚、原则问题不退让,高举政治理想信念大旗。其次,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最大党性原则。实事求是不仅是党的思想路线,也是党校办学必须遵循的校训。2021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的重要讲话强调“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只是思想方法问题,也是党性强不强问题”。新时代的党校工作必须以实事求是为原则,在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方面加强与新时代新要求的主动衔接,以科学、及时、有效为导向,不仅要强化学员的政治理论教育,也要满足党员领导干部实际工作的现实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学术选题和教学专题。在围绕中心工作建言献策方面,要深入一线开展调查研究,坚持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需求为标准,紧紧围绕党和国家战略核心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再次,要坚持以全党办党校,进一步落实各级党委的主体责任。《中国共产党党校(行政学院)工作条例》对各级党委办党校管党校建党校的主体责任进行了明文规定,要求党委书记作为第一责任人承担好党校建设的“分内事”,要下功夫耕耘好党校事业这份“责任田”。各级党委领导班子要主动关心党校建设的推进工作,在学员选调、经费投入、政策制度、队伍建设、交流机制、基础设施配套等问题上主动支持,形成清晰的工作制度和流程,建立系统明确的考核问责机制,建议把党校办学工作纳入对应级别党委党建工作的考核指标,定期监督核查,及时解决问题,齐心协力把党校办成党的后备力量摇篮和思想理论阵地。

(二)提高学术标准,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理论研究。学术研究要有政治“高度”。党校的学术研究要扎根于政治本体,要秉持最高的政治自觉和情怀,围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结合的中心内容,在政治研究中不断提高学术研究能力、锻炼政治研究意识。党校教师要向学术大师学习治学态度和高尚品格,做有学识有信仰的党校人。如译学大师郭大力翻译的《资本论》是首部全文翻译的中文版本,“1928年,国民党全面背叛了革命,红色政权已在江西建立。当时我只觉得一点:有革命的需要。”为了弥补对古典派经济学了解的不足,他翻译完《资本论》第一卷后,主要精力放在全书翻译的准备工作上,先系统翻译几部古典经济学著作,用这种翻译作为一种细密研究的手段。在信仰的指引下,紧扣党之所需,发挥自身优势,做到党需要什么样的干部,党校就培养什么样的干部;党需要研究解决什么重大问题,党校就努力在哪些方面建言献策。学术研究要有“深度和广度”。一方面,党校的理论研究必须是以丰富的政治理论为前提,探索政党治国、执政规律、经济社会发展等内容,既要保证理论研究深挖底层肌理、直达问题核心,讲清摸透党的理论及其蕴藏的丰富哲思,也要密切关注实践所需,在经济社会建设的主要方面尽可能多覆盖党和人民群众的需求。调查研究是将理论与实际进行有机结合的中间环节,加强调查研究必须进行系统规划,带着问题下基层,避免表演式、走马观花式调研。要以专项研究课题、教学专题等为抓手,引导党校教研人员深入一线实地,将“用学术讲政治”贯穿研究工作。另一方面,积极畅通各级党委政府联络机制,组织优秀教研人员深入基层挂职锻炼,促进教研人员从价值观和方法论视角拓宽学术研究的实践脉络。学术研究要有审慎“态度”。党校承担了执政精英培训功能和政策研究功能,是中国共产党权力生产和再生产之网中的一个纽结。学术研究尤其是党校理论研究不能含糊其词也不能胡言乱语,要时刻关注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价值指向,关键时刻敢于亮出真理之剑,击碎一切不正当不合理的企图和妄想。党校要在全面加强党的理论创新与内涵阐释工作中发挥排头兵的作用,最为关键的是深入学习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握其中蕴藏的世界观、方法论,贯通历史、现实与未来。党校学术研究必须对这一伟大思想的科学体系、内在精髓和实践方略抽丝剥茧,准确把握“六个必须坚持”,在核心概念上反复求索,在重要问题上认真探求,在实践路径上准确把握,做到党的理论研究有骨气、有底气、接地气,形成有强烈学术反响、高度理论自信的研究成果。

(三)提升教学质量,锻造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一是加快建立健全高质量党校教学体系。党校教学的主业主课是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重点是抓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的教育教学工作,围绕理想信念、党的宗旨、党章和党规党纪学习教育,以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等重要内容开展党性教育。同时要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完善能力锻炼培训专项课程。以此,形成以“党性教育—理论教育—专业能力”为主线脉络的党校教学板块,切实提高“用学术讲政治”的教学水平,充分以文化自信为基底,融通红色基因、革命题材、爱国主义题材等资源,把理论高度、党的需要、岗位职责、能力提升同领导干部群体特征和异质性需要进行有机结合,激发学员内生动能。二是探索实施“名师名课”工程。要进一步提高党校教师队伍综合素质,坚持以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知名度高为目标,遴选培养造就一批理想信念坚定、理论功底扎实、教研业绩突出、师德师风优良、热爱党的干部教育事业的高素质专业化教研人员,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名师培养和开发工作机制,积极创造条件为优秀教师的成长提供发展平台,以学科学术带头人为主体,按层次按级别培养造就一批党校(行政学院)教学、科研咨询的名师。加强名课工程培育打造,通过整合干部领学、党课辅导、集体讨论备课、个人自学、选派培训与党校系统精品课比赛、教师成长计划等资源,依托区域红色教育资源优化教学专题,积极打造精品教学点,精细化授课规程,形成一批优质教学后备课程资源。三是完善党校师资准入和退出机制。《中国共产党党校(行政学院)工作条例》明确指出:“逐步建立既区别于公务员又不同于普通事业单位,符合党校(行政学院)发展特点的教师管理体系。”党校师资建设要切实抓住人才队伍建设重要支撑,不能仅从学历水平看人才,更要以政治信仰设门槛,坚持以高标准、严要求汇集优秀教师和优秀人才这一紧缺急需资源。同时明确党校教师的身份定位和角色定位,运用多种措施增强党校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社会认同度,在职称评定、职级晋升、考核评价等方面不能笼统以高校教研人员标准生搬硬套,要充分考虑党校事业的发展特点,形成科学合理的党校教研激励机制,健全教师准入和退出机制,确保人才队伍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形成梯次有序、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四)优化管理机制,坚持从严治校和质量立校。一是贯彻落实从严治校和从严治学。首先,必须加强党校自身管理效能,树立从严管理、科学管理的管理意识,驰而不息抓教风正学风,把高标准严要求贯彻落实到党校办学治校的全方位全过程,引导党校教研人员在课堂教学和理论研究中时刻保持政治警惕,格物致知潜心修学。另外,作为党的领导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党校要秉持对党负责的态度,加强学员管理和学风建设,对学员队伍加强政治纪律和规矩意识的教育,要不断优化强化学员管理制度体系,坚持严抓严管,严肃培训纪律和组织规定,推进党校学风清朗朴素,在学员队伍中塑造风清气正的政治风气,带动体系内各级领导干部共同进步、革新、创造。二是加强校委领导班子建设。领导班子是组织建设的关键龙头。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系统观念和全局观念,选好配强热爱党校事业、适合党校事业的领导班子队伍,摒弃安排干部、解决待遇的落后思维,真正吸纳理论功底好、实践经验丰富、信仰忠诚、开拓创新、业务精干的高素质人才进入领导班子。强化领导队伍建设力度,打造完备健全的领导培养体系,严格落实政治责任要求,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专业管理训练等素质建设,带头落实纪律监督,健全责任传导和考核评价机制,从德、能、勤、绩、廉等多个维度强化对领导班子的建设标准。三是强化质量立校在党校各项工作中的引领示范。切实提高党校工作质量是办好新时代党校的必经之路。质量立校是党校办学治校的生命工程,深刻剖析党校教育教学、学术科研、决策咨询、管理服务、队伍建设等各项重点工作的质量提升核心,不断增强党校教学与咨政的政治水准、理论高度和专业能力,继续强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共党史和党的建设、科学社会主义等优势学科和急需紧缺专业的建设力度,尽力争取政策扶持,通过名师名课名库等专项工程建设,培养专业化、素质高的党校人才队伍,把质量立校嵌入到党校各项工作的基础目标和终极目标之中,强化党校政治属性,发挥党校政治作用。

 

35 31498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