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就业形态下促进灵活就业工作汇报
新就业形态下,通过政策支持、技能培训和平台建设,促进灵活就业,提升劳动者收入和社会保障水平。以下是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新就业形态下促进灵活就业工作汇报”相关范文,供您参考!
新就业形态下促进灵活就业工作汇报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就业稳则人心稳、社会稳。今年以来,×××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稳就业的各项决策部署,始终把支持灵活就业作为稳就业和保居民就业的重要举措,牢牢把握底线性任务,聚焦打赢脱贫攻坚战,强化重点群体就业保障,建立健全组织协调、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和政策扶持机制,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等重点群体就业水平稳定,全市就业局势保持总体平稳的良好态势。至目前,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占全年任务的×××%,城镇登记失业率×××%。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是"真金白银"落实落细各项政策措施稳就业。通过强化"创业担保贷款""社保费减免缓返"等相关就业政策,帮助就业人员就业。释放就业创业政策红利。拨付创业孵化基地补助资金×××万元,发放创业担保贷款×××万元,公益性岗位补贴、社保补贴、创业补贴、就业见习补贴等就业创业补助资金×××万元。认真落实援企稳岗政策。以政策落实为抓手,通过"简、准、快"的办理程序,通过开通绿色通道、急事急办、特事特办等措施为就业人员"保驾护航"。目前共为×××户企业减免社保费×××万元,为×××户企业发放稳岗补贴×××万元,为×××户企业兑现就业补助资金×××万元,为×××户企业落实培训奖补资金×××万元,发放失业补助金×××万元。
二是"组合出拳"多渠道支持灵活就业人员就业。针对贫困劳动力、返乡农民工、高校毕业生等重点人群,我们全面推行"劳务+网络""线上办""不见面"的服务方式,通过智慧劳务平台、就业转移专责工作微信群、微信公众号、政府网站等平台进行政策宣传,及时发布用工信息,同时在全市开展"春风行动"等各类线上招聘推介活动,多渠道保障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协调招聘录用困难就业人员×××人,引导辖区内在建项目工程、市内龙头企业、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等吸纳就业×××万人。开发城镇公益岗位×××个,累计安置×××人,帮助×××名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和×××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举办线上线下招聘活动×××场次,发布用工需求×××多条,提供岗位需求×××个。
三是"点菜服务"扎实推进各类劳动力培训输转。通过"培训+岗位推送+政策宣传"三位一体的模式,集中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全面推广"培训券式""嵌入式"培训方式,强化订单、定向、定岗培训力度,真正实现了技能培训由"端菜式"向"点菜式"转变。至目前,共发放培训券×××张,开展精准扶贫劳动力培训×××人,点对点、一站式直达输送×××批次×××人,累计输转城乡劳动力×××万人,其中:输转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人,落实返岗包车、专列等费用×××万元,发放交通、生活补贴×××万元。
二、存在问题及下一步打算
一是政策支持体系还不够完善。灵活就业人员中,小商小贩多、生活服务业就业多、大龄失业人员多,抗风险能力弱,受疫情冲击更直接,灵活就业人员还面临着资金筹集难、场地支持难、服务保障难、能力提升难等问题。二是保障重点人群就业措施还不够精准。帮助灵活就业人员办法措施不多,在技能培训、创业指导、政策扶持、跟踪帮扶等方面不够精准,推进创业带动就业能力有所欠缺。三是培训输转衔接转化还不够紧密。培训方式方法单一、针对性不强,培训内容与市场用工需求对接不够紧密,就业稳定性差。下一不,重点抓好四个方面:
一是完善灵活就业政策服务体系。转变过去促进就业政策以标准就业为导向的方针,将稳定就业岗位的各类扶持政策转化为促进各种形式就业的政策,实现从"稳岗"到"稳就业"的转型;提升就业促进政策及服务的普惠性,完善灵活就业人员就业、失业认定办法,鼓励平台在解决困难群体就业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可视实际吸纳效果给予一定的政策资金支持。
二是积极发展新就业形态和灵活用工方式。新冠疫情当中灵活就业在稳就业和促复产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根据中央、省、市促进新业态发展和支持灵活就业的要求,将灵活就业发展纳入就业优先战略总体规划,鼓励和支持各种灵活就业形态的发展,允许企业在保障劳动者基本权益的情况下,结合实际采用非全日制、阶段性合同、劳动者个人承揽、服务外包等渠道灵活用工;充分预判到灵活就业将会成为今后就业领域的重要形态,将要在行业监管、就业、劳动用工、社会保险等方面进行系统性配套调整,破除不合理的限制条件。
三是积极提升灵活就业人员职业技能水平。建立健全支持灵活就业人员的职业培训政策,加强对新职业的认定,依托规模较大的企业,积极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统筹社会各类培训资源,吸引社会各方投入力量,规范培训市场,优化培训方式,推动从业人员向职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四是加强灵活就业人员的劳动权益保护。加强对新型劳动关系的认定,防止企业假借新用工方式或灵活用工方式之名侵害劳动者权益,完善灵活就业人员用工规定,创新用工管理方式和办法,积极发挥劳动监察部门的劳动保障监督职能,切实维护广大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