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社会工作部关于传达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情况的报告

云海 分享 时间:

社会工作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积极推动政策落实,强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升社会治理能力。以下是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社会工作部传达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情况的报告”相关范文,供您参考!


关于传达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情况的报告

按照通知要求,现将市委社会工作部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高度重视,及时学习会议精神。市委社会工作部把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丰富形式组织学习,拓展学习广度、延伸学习深度、提高学习精度,迅速在部内掀起学习热潮。一是"第一议题"及时学。部务会第一时间以"第一议题"形式传达学习全会精神,安排部署贯彻落实工作,推动党员干部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已落实"第一议题"学习全会精神2次。二是"理论学习中心组"带头学。把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纳入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内容,领导干部带头学,示范带动党员干部深刻领会精神实质、准确把握核心要义,推动全会精神入脑入心,已开展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会议学习全会精神1次。三是"专题会议"集中学。主要领导带头宣讲,深入解读全会提出的总目标、重大原则及各领域改革的重大举措,并结合全市社会工作实际,研究部署下一步贯彻落实措施,已召开专题会议学习全会精神2次。四是"周五学习日"专项学。将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省委十三届六次全会精神、市委五届六次全会精神与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工作的重要论述紧密结合,把全会关于"健全社会治理体系"各项改革措施作为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扎实推进各项重点工作,切实将学习成果转化为社会工作的实际成效,已专项学习全会精神2次。

二、狠抓落实,推进改革落地见效。聚焦社会工作部门主责主业,以更高站位、更大力度、更实举措纵深推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社会工作的部署要求。制定《2024年市委社会工作部培训工作计划》,将学习解读全会精神课程纳入4期培训班,并贯穿在专题讲座、学员论坛、现场教学等各环节。截至目前,已开展3期,培训人数1500余人,不断增强干部推动高质量改革发展、服务群众本领;以"有序机制"推进"有效治理",把破解"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作为提升基层治理成效的重要支点,整治清理基层组织"滥挂牌"6387个,"滥挂牌"问题得到有效遏制;通过定期调度、实地督导、随机抽查等形式,规范基层组织证明事项,明晰基层权责事务,指导制定"三项清单",全面清理清单外事项,推动职权对等、权责匹配,10个县(市、区)"三项清单"制定完成率100%,为高质量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助力赋能;按照"一人一企、一人多企"原则,选派546名党建指导员,设立"红色驿站"192个、"快递小哥爱心驿站"23个,累计服务新就业群体6024次,推动新兴领域党建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转变;依托市委党校挂牌成立全市志愿服务培训实践基地,培育打造"XXXXX"志愿服务品牌,发布《XXXXX倡议书》,引导志愿服务力量向基层全面延伸。

三、对标对表,谋划下步重点工作。按照全会"健全社会治理体系"要求,准确定位2024年省市社会工作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着力破解基层"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立足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行业协会商会管理、"两企三新"党建及志愿服务等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特点,聚焦"以点带面",发挥典型效应、强化示范引领,着力培育打造特色鲜明、内涵深刻、富有实效的党建品牌,带动全市社会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一是合力推动信访工作和人民建议征集工作提质增效。制定下发《关于市委社会工作部统一领导市信访局有关事项的意见》,逐步明确社会工作部门与信访部门职能界定与工作侧重点,完善领导机制和工作对接机制,形成工作合力。二是不断深化基层治理和基层政权建设。持续推进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和基层组织"滥挂牌"问题专项整治,细化措施、巩固成果,坚决防止问题反弹;着力推动《在深化能力作风建设中加强基层基础建设任务分工清单》《全市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任务清单》《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2024年重点攻坚任务清单》落实落地。三是持续推进"两企三新"党建突破跃升。持续推进"两企三新"组织党务工作者专业化体系建设,举办"两企三新"党组织书记和党务工作者培训班,提升"两企三新"党务工作者业务水平;继续实施组织"标杆引领"计划,抓好后进整顿提升,扩大先进增量,着力推动典型引领、示范带动、整体提升。四是纵深推进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发展。积极推动全市范围内行业协会商会规范化建设,逐步建立党建工作制度体系,培育打造具有行业特点和XX特色的党建工作品牌。五是全面提升志愿服务工作质效。全面落实中央、省关于志愿服务体系建设部署安排,加强志愿服务内容、载体和方式创新,着力提升"XXX"志愿服务品牌影响力,每个县(市、区)结合各地实际,至少打造1个特色志愿服务品牌,形成打造一个、带动一串的"集聚效应"。

35 37082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