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统计总结(实用3篇)
【导言】此例“数据统计总结(实用3篇)”的文档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数据统计范文1
关键词:统计数据;统计质量;准确性;控制;改进措施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统计失实的的现象日渐严重,统计工作者应当本着对本职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进行全过程的、全员参加的、以预防为主的统计数据质量控制。要尽可能采用计算机处理统计资料,最大限度的减少人工参与,加强对统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平培训以及加大统计执法力度等,以保证源头数据的准确性,使我们的统计工作更好的地为现代社会经济服务。
一、统计数据、统计数据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统计数据是指在统计活动中所得到的一些数字资料,这些数字资料可以反映出国家的国民经济水平、社会现象等。实质而言,统计数据的作用就是提供参考资料。从小的方面来讲,企事业单位需要统计数据来辅助企业领导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和下一步工作计划;从大的层次上看,国家机关部门需要统计数据来提供准确、可靠的数字资料,以便国家领导者作出科学的决策,制定科学的管理方法。如此,统计数据的重要性便不言而喻。
在统计活动中,统计数据的质量实际指统计所得的数字资料的准确性。只有准确可靠,科学属实的统计数据才能帮助企业或国家作出正确、科学的决策,统计数据一旦失实,其后果将不堪设想。就我国历史上五八年所刮起的浮夸风来说,由于其运动中出现了许多虚报产量的事,相关的统计数据严重失实,导致我国发生了一场空前的经济灾难。因此,做好统计数据的质量控制工作,保证并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是统计活动中必须要引起重视的。
二、造成统计数据失实的原因
就目前而言,国内很多企事业单位,甚至包括一些党政机关部门,其内部的统计数据仍然存在着严重的失实问题。统计数据的准确度和可信度甚低,严重影响了企业领导、党政部门领导对相关情况的全面、正确了解,从而导致其无法制定科学的决策,让企业和国家在经济或其他方面遭受损失。本文认为,国内相关部门出现统计数据失实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有法不依,执法不严。
在我国,关于统计方面的相关法律,如《统计法》,其实已经颁布了很多年,但由于在实施过程中执法人员没有严格执法,法律责任没有完全落实,导致很多单位或个人为了局部利益而谎报、虚报,甚至伪造统计数据。且这种弄虚作假的行为被查出之后,并没有受到法律的严惩,所以更加助长了造假者的嚣张气焰。这样的恶性循环导致统计数据的准确度越来越低,数据失实现象也是在所难免。
3、统计人员队伍素质不高。统计工作人员个人素质的高低是决定统计质量的关键。统计人员的个人素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统计人员所掌握的统计知识;二是指统计人员的心理素质和法律意识。在我国,某些单位所配备的统计设施,采用的统计方法都比较落后,再加上统计工作人员对统计知识的掌握不全面,所以可能导致统计数据失实;另外,统计人员的心理素质也是影响统计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某些统计人员的统计法制观念淡薄,容易在工作中出现收贿或受命于人,擅自虚报、伪造统计数据,造成统计数据失实。
4、行政部门领导干部的干预。地方统计部门的干部任用、人员编制和经费来源等都依赖当地政府,难以保证统计工作的独立性。由于干部考核机制和考核指标体系不够完善,层层签订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等责任目标的考核方式,诱发一些地方领导干部“左顾右盼”、相互攀比。重庆市某区负责人认为本区的经济指标排位太靠后,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指责统计局工作没有做好,并把统计局长调离。“数出多门”,重复统计。
三、相关的改进措施
1、强化统计执法力量。维护《统计法》的尊严。当前社会各执法部门的执法力量配置,县级统计部门执法力量最为薄弱,而执法任务又最为繁重。因此,应大力加强县以上统计执法部门,提高执法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加大查办统计违法案件力度,净化统计部门的工作内部环境。
2、加强对统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培训。目前,上级部门下达计划和各类政绩考核对统计数据干扰不可低估。有些地方,以是否完成计划和各类数据的高低作为考核地方政绩的依据,导致很多下级部门所报的统计数据高于计划数或持平,这并不是计划部门的计划多么精确合理,而是说明某些统计对象或统计部门受某种利益的驱动而使统计数据的质量得不到保障。当然,数据不真实、不准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统计人员的思想道德对统计数据的影响是很大的。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对统计人员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要求每一个统计工作者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认真对待每一个统计数据,如实地反映情况。
3、提高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统计数据质量与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队伍稳定有直接的关系,企业统计人员是提高统计信息最基础、最原始数据的源泉,因此,为了提高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必须搞好他们的上岗和在岗培训,要实行“统计员资格”考试制度,达到合格标准并取得上岗合格证方可上岗。要提高统计人员的统计分析能力,掌握多种使用统计分析方法,例如聚类分析法、判别分析法、回归分析法、相关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等。其次还要提高统计人员对现代统计分析软件的应用能力做到“一专多能”。依靠科技手段快速提供高质量的统计数据。企业还应按规模大小、统计业务的难易程度,配备有一定统计职称的综合统计人员,以提高统计工作质量,保证统计数据的准确性。
4. 加大新的统计技术的应用。计算机技术不仅可以实现数据处理高速化、数据传输网络化、数据贮存资源化,从而降低统计数据在人工处理、传输、贮存等环节上的技术性误差和逻辑性差错,而且有利于从机制上形成强有力的统计质量管理体系,维护统计数据管理相对独立性并有效地遏止随意虚报、瞒报以及统计数据质量的其他腐败行为。
四、结束语
统计数据质量的控制措施有很多,但整体上不外乎两个方面:一个技术手段,二是人员素质。具体来讲,一方面,我们可以从建立相关的统计数据质量控制制度入手,利用法律手段对统计人员或其他人员的弄虚作假现象进行强制性的控制,保证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另一方面,引进先进的统计技术和统计设备,加强统计人员相关能力的提升,确保统计数据的高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
数据统计范文2
首先,现行统计管理体制使基层统计部门缺乏保证数据真实的机制。我国统计现在实行的是“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上一级统计部门对下一级统计部门只管业务不管人事,只拨少量业务经费,大量的机构人员经费、基建经费、统计工作经费都靠本级政府解决。在这种管理体制下,作为统计数据最权威的统计部门难以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虽然《统计法》明确规定,各级地方统计机构要对同级政府实行统计监督,但从实践来看,作为本级政府领导下的统计部门难以有效地实施监督和制约,从而成为统计数据长期失真的主要原因。
其次,计划指标虚高,诱发统计数据不实。现在各级政府制订计划是以上年的数据为基数,考核以比上年提高或降低多少为标准、为政绩。到年终,一旦有关指标的实际数据达不到上级预计的要求时,虚报、瞒报似乎就在“情理之中”了。“领导关心哪个数据,哪个数据就难准确”,像人口出生率、乡镇企业产值、农民人均纯收入等指标,在一些地方和部门时有失真。
第三,统计人员素质偏低,是统计数据失真的客观原因。我国现行的统计体制是“上强下弱”,上层机构健全,力量较强,从省、市到到县、乡乃至企业,越往下越弱。在岗的统计人员缺乏比较系统的统计专业知识,有的基层统计员由于不懂统计学原理和基本的专业知识,在无意中做了虚假统计的制造者。随着利益主体的多元化,经济成分、经营方式的多样化,被调查者对统计的支持和合作程度下降。如对个体、私营企业进行商业调查时,销售、利润等指标的瞒报现象就比较严重。
第四,调查方法的不同也是影响统计数据质量的重要方面。前几年进行的工业和农业普查取得的资料,与定期报表所取得的统计数据,同出于各级统计部门,但数据差异较大。原因就是普查数据不与计划、政绩挂钩,中间干扰较小,取得的数据相对较准确,而定期报表是一种层层汇总上报的全面调查,其数据凡涉及到地区、部门目标责任制考核的指标,大多受到干扰。综上所述,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现行的统计管理体制应当改革。
改革现行的统计管理体制是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关键,只有选准了这个统计改革的突破口,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统计方法制度改革是统计改革的中心环节,而要提高统计源头数据质量,必须改革基层统计数据的收集渠道。为此建议:
1、改革统计机构隶属关系,实行垂直管理体制。
近年来实施的统计改革,比较注重政府统计系统改革,忽视了部门和企事业组织的统计改革,只注重报表制度、调查方法改革,忽视了统计管理体制的改革。所出台的统计改革措施,大部分在统计报表制度、调查方法的改革方面,而统计管理体制仍沿袭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管理模式。统计工作实践证明,这种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目前,在没有相应的管理体制保证的前提下,统计方法制度的改革并不能彻底解决基层表报多、乱、差等问题,数出多门仍是“老大难”。为了巩固和发展统计改革成果,应当改变统计机构的隶属关系,实行中央、省(市)、县统计机构垂直管理体制,各级统计机构对下一级统计机构人、财、物实行垂直领导,同时服务于当地政府和企业主管部门,即实行:(1)国家统计局垂直领导省(市)政府统计机构,负责其编制、人员和经费。主要任务是根据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开展国家统计调查,为宏观管理和决策服务;(2)各省(市)统计部门垂直领导属区内的下级政府统计机构,负责其编制、人员和经费。主要任务是根据各省(市)经济管理和决策需要,开展地方统计调查并为其服务;(3)各市县级统计部门向上级统计部门负责,经费由上级拨付。上述三级统计机构,本着分级不分家、团结协作、全国“一盘棋”的原则,接受国家统计局的统一领导。这样做,各级统计机构责、权、利明确,可以充分调动积极性,易于形成良性的运行机制,从而有效排除人为因素对统计数据质量的干扰,真正起到监督政府方针及执行情况,监督企业生产经营是否正常运行的作用。
2、合理划分统计业务,改革统计基础数据的收集渠道。
在统计工作中,由于统计业务分工不当,直接影响统计数据质量的问题十分突出。目前,我国实施的政府统计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并行的主要经济、社会、科技指标月、季、年报统计制度,其弊端较大:一方面,实施“条条”和“块块”重复统计,必然数出多门,差错难免,加之政府统计部门统计渠道不畅,必然形成急报、粗估现象,影响数据质量;另一方面,政府统计部门从事部门统计工作,加重了自身和基层单位的负担。统计部门要面向各部门和基层单位收取报表,各部门又要到基层单位再收报表,而且表种繁、指标多,统计口径不一,压得基层不堪重负。与此同时,还存在统计部门执法监督力度不大的弊端。为了有效地提高统计源头的数据质量,应当改革基层统计数据的收集渠道,合理划分统计业务,即大量而具体的部门统计业务和报表由各业务主管部门和企事业及乡镇的统计机构来完成,统计部门不再面向基层收取统计数据,只对上述各部门搜集、加工后的数据,进行收集、汇总、整理、分析、监督、上报等工作。这样才能把政府统计部门从繁琐的具体数据中解脱出来,集中于统计数据质量的提高,同时可以抽出更多精力专门执法。
3、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必须建立科学、统一的数据评审制度。
当前,部分地区对各种指标与财政收入、银行储蓄、存贷比例、新增生产能力、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之间的关系,还不能准确把握,也缺乏“度”的限制,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各级政府的宏观决策。市场经济呼唤统计加快改革步伐,实行科学的统计评审制度显得十分重要。以前部分地区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尤其是加强了对主要宏观统计数据的评审工作,对保证统计数据的基本准确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目前各地的评审方法和评审标准不同,尚未形成全国统一的数据评审制度。国家统计部门应在总结各地统计数据评审工作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一套科学、系统的数据评审制度,进一步提高统计数据质量。
4、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必须把统计执法纳入统计工作的各个环节。
数据统计范文3
为进一步提高人民银行基层行贯彻落实国家货币政策的能力,加强辖区信贷结构调整,强化货币监测功能,拓宽金融统计对金融研究的支持水平,中国人民银行吕梁市中心支行通过深入研究统计报表制度,自定义了多项报表,收到良好效果。
一、指导思想
2008年,我国金融数据集中上报后,全国金融统计数据由原来的人民银行直接汇总上报,改变为各金融机构总行(部)上报人民银行总行,再由人民银行总行下传各地。基层行通过总行给予的接口,进入数据库定义报表。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吕梁中支除了完成规定格式的报表外,还从中挖掘出多项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数据,提高了金融统计对金融研究的支持作用。
二、具体内容
1.中小企业贷款监测
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全面、准确、连续监铡金融机构对大中小型企业贷款支持情况,在金融机构严格按《国家统计局关于印发的通知》对企业进行大中小型分类及在国标行业分类的基础上,总行于2009年制定境内大中小企业贷款专项统计制度,2010年对此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
“境内中小企业人民币贷款统计表”是在总行基础报表的基础上,整合各类统计指标制定。统计内容包括金融机构对境内大中小型企业人民币贷款情况、资产质量情况、担保方式情况,辅助信息包括贷款逾期情况、表外授信额和票据贴现,统计频度包括本期余额、比上月增减额和比年初增减额。
2.房地产贷款监测
为适应房地产信贷业务发展需要,及时、准确掌握吕梁市金融机构房地产信贷投向,制定“吕梁市房地产统计表”。 统计内容包括金融机构发放的“房地产开发贷款”、“购房贷款”、“证券化的房地产贷款”等统计项目。统计频度包括本期余额、今年及去年比上月增减额和今年及去年比年初增减额。
3.涉农贷款监测
为系统地反映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发放情况,综合反映金融业服务“三农”情况,全面了解农业贷款,科学指导农村金融,根据需要制定“吕梁市本外币涉农贷款统计表”。
统计内容包括金融机构发放的涉农贷款按贷款用途定义了“农林牧副渔”、“农用物资和农副产品流通贷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等统计项目;按城乡地域分类定义了“农村贷款”、“城市企业及各类组织贷款”统计项目;按授贷主体分类定义了“农户贷款”、“企业贷款”和“各类非企业涉农贷款”统计项目。统计频度包括本期余额、当年新增额、比去年同期增减额及增减幅度。
三、工作目标
第一,通过该创新项目,定义完成对实际工作有参考价值的统计指标,并编制《统计手册》。第二,根据更加全面的统计数据,完成分析报告,供上级行、政府部门及单位领导决策参考。第三,扩大统计监测内涵,拓宽统计服务范围,取得上级行统计部门的认可并在一定范围内推广;第四,确实掌握辖区资金动向和投资热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提高金融研究水平。
四、实证分析
1.贷款监测统计
(1)大中小企业贷款监测
2010年6月末,吕梁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为亿元。较年初增加亿元,增长%。其中大型企业贷款余额为92亿元,较年初增加了亿元,增加了%,中型企业贷款余额为亿元,较年初增加了亿元,增加了%,小型企业贷款余额为亿元,较年初增加了亿元,增加了%。大中小企业新增贷款额分别占全部新增贷款额的%、%、%。
从贷款质量看,小型企业划为不良贷款的有亿元,占其全部贷款的%,较年初减少了个百分点;中型企业贷款中被划为不良贷款的有亿元,占其全部贷款额的2,86%,比年初减少了个百分点。大型企业的92亿的贷款正常贷款为86,92亿元,关注贷款为亿元,目前没不良贷款。
(2)房地产贷款监测
截止2010年6月底,吕梁市房地产贷款余额为亿元,其中房地产开发贷款为亿元,占全部房地产贷款的%,购房贷款为亿元,占全部房地产贷款的65,2%,全部为个人购房贷款,个人购房贷款中有亿元为个人住房贷款,占全部购房贷款的%,个人商业用房贷款共亿元,占全部购房贷款的%。
(3)涉农贷款监测
截止2010年6月,吕粱市本外币涉农贷款余额为亿元,较年初增加了亿元,增加了%。其中农户贷款亿元,比年初增加了亿元,增加了%;农村企业贷款亿元,比年初增加了亿元,增加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为亿元,比年初减少了亿元,减少了%;农田基本建设贷款亿元,较年初增加了亿元,增加了%。其中农户贷款、和农村企业贷款分别占全部涉农贷款的%和%;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和农田基本建设的贷款占全部涉农贷款的%和%。
2.贷款监测分析
(1)贷款质量在不断提高
根据对吕梁市大中小企业贷款情况可以看出,大型企业都非常重视自身的信誉,对其贷款的运转能按规定及时偿还,未形成逾期和不良贷款。中小型企业贷款中不良贷款的比重在逐渐减少,特别是中型企业其贷款逾期额也在不断减少,说明企业逐步走向正规,金融机构贷款质量在不断提高。
(2)购房人数在不断增多
据统计,2010年上半年,吕梁市房地产贷款余额为亿元,其中房地产开发贷款为亿元,购房贷款为亿元,占全部房地产贷款的%。说明个人购房意愿依然强劲,通过贷款购房的人数仍然不断增加。
(3)涉农贷款有力地支持了农村企业经济的发展
据统计,截止2010年6月,吕梁市本外币涉农贷款余额为亿元,较年初增加了亿元,增加了%。其中农户贷款亿元,比年初增加了亿元,增加了%农村企业贷款亿元,比年初增加了亿元,增加了%;对吕梁市的农村经济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使吕梁市农村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3.贷款监测建议
(1)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正确引导
据统计吕梁市金融上半年共为大中小型企业提供新增贷款亿元,大中小企业新增贷款额分别占全部新增贷款额的%、%、%。然而,根据贷款质量看,小型企业划为不良贷款的有亿元,占其全部贷款的%,中型企业贷款中被划为不良贷款的有亿元,占其全部贷款额的2,86%,从贷款逾期情况看,截止2010年6月吕梁市中型企业逾期贷款余额为亿元,小型企业逾期贷款余额为亿元,较年初增加了亿元,增加了%;说明中小企业在在自身的经营中存在较多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特别是那些小型企业,财务信息不够标准与透明,市场竞争力弱,这些都使贷款提供者承担一定的风险。为此建议加强和改善政府对中小企业的基础管理,重点是规范中小企业的经营行为,提高其财务透明度,大力宣传征信知识,引导中小企业提高社会信用水平,促进中小企业经济素质的提升。金融部门要积极构建中小企业信贷支持体系,以最大限度的满足中小企业的信贷需求。合理制定支持中小企业的信贷管理政策及措施。逐步引导中小企业走向正规。
(2)要加大政府及各有关部门对房地产业的调控和监管力度
政府及有关部门要联动起来,加大对房地产开发建设的调控监管力度,将囤地捂盘、非法融资、哄抬房价等现象都列入调控范围之内,对房地产行业从招拍土地、立项、规划、建设和销售进行全过程跟踪监管。运用政府、财政、金融、税务部门的各种政策调控,使房地产市场健康稳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