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教育研究 网络教育行业研究报告【精选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网络教育研究 网络教育行业研究报告【精选4篇】”的文档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网络教育行业研究报告【第一篇】

该选修课自开设以来,就从跨学科的知识角度,在教学方式上颠覆了传统教学的定位,从知识灌输转为学生自主研究能力的培养;突破传统教学模式,从老师全程授课、学生被动学习的教条模式,逐步探索出了一种新的老师引领启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创新型教学模式,被称为“教学法”。

“教学法”的教学模式分为两个阶段:前期指导教学和后期自主学习与研究,在前期指导教学中,老师通过幽默诙谐的语言来讲述学科背景和经典案例,用严谨的学术态度和丰富的专业知识引导学生讨论基本的经济规律和商业原则,逐渐引领学生进入该领域后,便进入了下一阶段的自主学习,包括学生自发组队、自由选择课题、自主探索研究、开放式课下分析和课堂讨论。在这样的互动中,不但使学生了解学科概况,更使学生参与到知识的探索和学习中,启发其思维和兴趣。有趣的是,一旦被启发,学生爆发出无尽的潜力,往往做出令人拍案叫绝的精彩分析:曾经巅峰一时的诺基亚手机还能东山再起么?如今炙手可热的苹果系列产品还能走多远?移动技术的发展促使了即时通讯类手机软件的兴起,先后有米聊、微信、飞聊等软件,为什么只有微信独领?当剩男剩女时代来临时,各种相亲类网站将何去何从?团购网站兴起,谁又能在“千团大战”的厮杀中获胜?互联网发展至今经历了以门户网站为代表的web 时代、以搜索引擎为代表的web 时代而进入了新的以语义网为代表的web 时代。在web 的框架下整个网络营销又有哪些新的特点,又该采取哪些新的营销方式?面对网购职业差评师的敲诈勒索,以淘宝商城为代表的电子商务平台又该如何设计和改进信用评价体系?甚至包括以人民网为例分析人民日报社的数字化转型。这些思想的碰撞产生的火花使学生和老师收益颇多,真正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我们所提出的教学法,并非是无所根据的空中楼阁,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随意之举。教师先提出问题、再由同学自主探索获得提升的逆向教学法,已经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得到应用,教授往往在课前提供相关资料,而在课堂上,则是由学生与教师对于相关问题进行自由探讨。受限于有限的教学资源,与其他课程的教学模式比较,《网络营销》将外国成功经验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在先进性与可行性上达到了统一。这种结合并不是一种退而求其次,而是根据自身国情的再创造与再发展,中国作为一个十三亿人口的大国,发展到如今阶段,已经没有多少成熟经验可以照搬,只能依靠自身探索。而如果不能在教育这个决定民族与国家前途的大问题上有所坚持,有所创新,那么其他方面也很难有所建树。

传统教学的目标是知识的灌输,学生的学习重点自然而然放在了对书本的标准答案与知识点的重复记忆。近年来,虽然在创新精神的影响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不断改革,也展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例如:取消所谓的“标准答案”以启发学生的创新性思考、或者在讲授时穿插开放性问题的提出以鼓励学生适当的自主研究,却始终没有突破“老师教,学生学”的局限,没有改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被动性。而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能动性正是“网络营销”这门课的精髓所在。这门课彻底地抛弃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作业”和“考试”等环节,以培养学生自主研究能力为导向,鼓励并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创新研究。在小组课题研究的各个环节里,从研究小组的自发组队、自由选题、自主探索到师生的互动式讨论研究,老师的主要工作是铺垫学术基础和适当时机加以指引,学生成为学术研究的“主角”。必须指出的是,这样的教学法带来的工作量,远大于传统讲授方式,因为老师和助教需要和同学们反复讨论、修改论文(甚至多达数次)。但这样让学生们做主角的教学法,以帮助学生们培养独立工作能力为主,不代替他们动脑动手,不只是生搬硬套所谓西方的“先进理念”,而是扶上马、送一程,“逼迫”学生们独立自主完成一项研究课题,对于培养高质量人才,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和将来做出引领世界的工作,意义深远。

除了课程定位与教学方法的创新外,这门课对课程模式的改进也体现在课程制度上的革新上,包括学生之间的互评与师生之间的互动。“组内互评”是一个新提出的评价制度,指的是研究报告小组内部成员对所有成员的贡献度进行打分,这样的激励制度可以有力地刺激小组内每一位成员都尽力做好自己的工作,在研究过程中更加活跃,从而激发头脑风暴。而师生之间也总是保持着良好的互动,仅以刚刚结束的2013年春季课程为例,课程结课后,老师和助教收到六十余封来自学生的建议或感谢邮件:“……这门课将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同学聚在一起,让思维碰撞,拓宽大家的思路和视野,这个过程比我们想象的艰难,但是却有很大的收获……”;“……总结我的大学生涯,发现选修网络营销课程是一件十分幸运的事,不管是老师对现实商业社会的博学,还是对人类理性边界的洞察,很大程度因为您的影响,我才做出了从工科转行消费者研究的艰难但明智的决定……”。良好的师生互动不仅促进了学生自主研究的热情,也促进了这门课程教学模式上的不断创新。

教学模式与制度上的创新不仅令学生耳目一新,也带来了显著的教学成果,众多学生小组参加各种竞赛与实践,并取得丰硕成果。学生报告《阿里金融运营模式》获得2013年“路劲杯创新案例训计大赛”一等奖第一名,该小组同学也由此获得进入“21世纪路劲财经奖学金班”学习的机会;学生报告《北京市停车难问题市场化解决机制探究》获得2013年北京大学挑战杯一等奖第一名,而且还在继续参加创业大赛;学生报告《基于RTB技术的互联网广告营销新生态探析》获得了2013年北京大学挑战杯跨学科一等奖;学生报告“天猫与淘宝店铺信誉评价机制差异分析”获得了2012年北京大学校长基金的资助。除此之外,还有多篇学生报告获得相关奖项或在期刊发表;参加本课程的同学以相关专题组织学生俱乐部论坛(如互联网金融);还有学生小组基于本课程的研究认真准备创业(由于商业机密考虑,在此就不-山草香§ 详细列出了);本课程助教也获得优秀助教奖。

同时,课程遴选2010-2013年百余篇课程报告中的数10篇优秀报告集录为《移动商务与网络营销案例分析》系列丛书。这些报告都是由选修网络营销课程的学生独立撰写并反复修改的,不但在严谨性、分析深度、措辞结构等方面质量水平较高,而且内容广泛,涉及国内外典型的实践案例,涵盖网络通讯、婚介、手机等众多方面。《移动商务与网络营销案例分析》系列丛书的出版,集中反映了这门课程的教学成果,这也正是“网络营销”这门课程的意义所在。这是同学们在老师、助教指导下,为我国相关领域,消化吸收、接上中国地气,书写我们自己的中国教材,而不是只去传播西方教科书的内容,意义重大。在此之外,有一些同学,因为这门课,而对相关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研究生阶段,选择相关方向进行深入研习。

互联网的发展逐步带动了网络教育的兴起,“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相结合,将是未来教育发展的新方向。《网络营销》这门课程,也走在了“线上教育”的前列。这门课程所有的文档报告、音频、视频资料均保存在网络硬盘上,学生可以自由地下载学习;借助于课程论坛及学习交流群等,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和老师助教沟通交流。同时,这门课程也准备与包括北京大学网络教育平台等国内外机构合作,逐步推出了“在线教育”环节,使得更多的人能接触到这门课程。

教育是国家的根本,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是全国各个院校教学项目继续发展的关键,《网络营销》这门课程,是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所进行的教学实验和改革创新的一个缩影。这门课程目前所取得的教学成果,与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双学位教务办公室的鼎力支持是分不开的,与国家改革创新的整体战略是分不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新的历史环境下,我们要认真学习党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深化改革”的精神,在教学工作中不拘泥于现有的模式和框架,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保持教学创新的主动性,使我们的教学工作更臻完善,为创新型教学法注入新的活力。

作者简介:

唐方方,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师从著名经济学家、博弈论大师泽尔腾教授(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于1997年获实验经济学会Heinz Sauermann奖(两年一度);曾在以色列、新加坡、香港多所高校任教多年,屡获优秀教学奖项;2008年,受林毅夫教授邀请回国任教及组建国家政策实验室。

网络教育行业研究报告【第二篇】

关键词:新媒体人才;产业发展;供给分析;培养机制

一、网络新媒体兴起与行业发展

(一)网络新媒体的涵义

网络新媒体(Internet New Media),又称为“网络媒体”、“新媒体”或“第四媒体”,是指继电视电影、广播、报纸期刊(纸制媒体)等传统媒体之后,利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通过网络和卫星等传播渠道,以电脑、手机及其他数字接受设备为终端进行信息传播的新媒体形态。作为传播技术进步的产物,网络媒体以其巨大的信息负载能力、数字化技术、超时空传播等卓越的优势成为媒介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

从媒介进化过程来看,“新媒体”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媒体形态,而是一个不断更新的概念。随着无线网络的发展和多媒体技术的革新,传统媒体也在不断自我分化和创新,孵化出丰富多样的新媒体形态,如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已成功构建新媒体4i框架,即利用自身传统报业优势打造出手机报(i-news)、数码杂志(i-mook)、公共新闻视屏(i-street)和电子报纸(i-paper)四大新媒体。

(二)我国网络新媒体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网络媒体产业始于1994年因特网的接入服务开始。尽管起步较晚,但发展十分迅猛,短短15年时间就从当初单一的网站建设“热潮”发展到如今初具规模的产业。2005年以来我国中央与地方政府都在积极采取措施培育和推动新媒体产业的发展,先后建立了多个动画产业基地和动漫游戏产业基地,更加刺激了该产业规模的增长,如2005年12月31日,首个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在北京大兴区成立,如今已初显集聚效应:30余家新媒体及其相关媒体机构已入驻园区,项目投资总额将超过20亿元;50多个电视栏目在基地录制,800多部的影视作品在这里拍摄;已经完成300多部动漫作品的创作;50多家国内外电视台已把节目制作间落户在这里。

此外,从新媒体的受众规模(网名数量)来分析,如图1所示,据我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简称CNNIC)统计,2000年至2008年,我国网民规模增长速度逐年加速,截至2008年12月31日,我国网民规模达到亿人,普及率达到%,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网民规模较2007年增长8800万,年增长率为%,这说明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媒体产业正保持较快的增长趋势,新媒体的市场份额在不断扩大。

此外,2005年以来我国无线网络媒体业务(WAP)也在迅速成长。截至2007年3月底,我国WAP活跃用户数约为3900万人;我国具有独立域名的WAP站点数量约为万个;网页数量约为亿个,特别是随着我国移动多媒体和3G网络的实现,通过手机、移动电视等数字终端来接收和传播信息会成为人们的时尚选择。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2月底,我国使用移动通信服务的用户已达6亿5978万,占全国人口的%。此用户量比比2008年2月增长了%。这预示着网络媒体正从“有线网络”向“无线网络”延伸和拓展,其发展已从最初“新经济”现象发展成为一个朝气蓬勃的产业。

二、我国网络新媒体人才供给分析

我国媒体产业正处于大分化和新整合的关键时期,新媒体发展突飞猛进,其惊人的技术革新速度和产业增长规模使得该行业人才的需求急剧增长。国内高校作为新媒体人才的主要供给主体,成功应对这一挑战首先需要对自身供给现状进行正确分析和判断。

(一)新媒体人才供给的高校规模分析

从1995年开始,国内的广播电台、报刊社、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纷纷上线组建门户网站,这一现象引起了国内媒体研究和教育机构的极大关注,不少高校开始进行网络传播和网络多媒体技术等相关研究并尝试进行网络媒体专业教育,总体数量经过短暂的平稳增长后于2003年开始大幅攀升,如图2所示:

1996年,仅有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一所院校率先在全国招收22名网络新闻传播专业的本科生;据不完全统计,到2001年,全国也只有7所高校设立网络传播专业;到2003年发展成为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中国美术学院等10多所。然而,截至2005年,国内开设有网络新闻传播专业(方向)的新闻院系却猛增到110多所,而且近些年一直处于上升的趋势。这说明:第一,网络新媒体人才备受推崇,属于行业的“稀缺资源”,供需缺口增大。第二,近几年开设新媒体专业的高校越来越多,新媒体专业教育市场出现泛化趋势。事实上,这种泛化现象对传统的媒体教育市场是不利的,它使得媒体人才培养环境有所恶化,整体人才质量有所下降,致使输入市场的人才参差不齐,所学技能与现实需求存在一定的错位,导致人才供给难填企业“胃口”而出现“相对过剩”。正如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院长孙立军在“2006新媒体艺术系主任(院长)论坛――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研讨会”上所言,为了人才先行,有些学校在没有条件,不了解市场和这一产业学科的前提下盲目上马,造成很多资源的浪费。

(二)高校新媒体专业办学模式分析

由于国内高校对新媒体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等方面的研究处于探索阶段,对于新媒体专业的院系所设置不敢大张旗鼓,多采取依托学校传统媒体院系的办学资源,采取挂靠方式进行办学,专业与相关院系所的设置一般通过两种途径进行,如图3所示:

第一种途径是从增设专业方向开始到试设新媒体专业再到开设系所和研究中心的途径,如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数字艺术系和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中心(Institute of Digital Media Research of CUC)、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媒体与网络传播系与新媒体营销传播研究中心等;第二种途径是通过先设置新媒体研究中心(部所)到开设研究生相关专业或研究方向,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候再下行延伸,开设本专科相关专业,如中国美术学院首先于2001年9月组建了新媒体艺术中心,在此基础上再于2003年6月设立了“新媒体系”。

(三)新媒体人才的培养层次分析

目前高校对于媒体人才的培养主要集中在研究生和本科生层次,在研究生层次中以硕士研究生培养为主,博士研究生培养占总体比重非常小,除此之外,还存在一些高校通过专业挂靠培养一些技术型专科人才。各层次比例如图4所示。

其中,具有本科办学层次的高校有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110多所;具备硕士生办学层次的有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广西大学、上海大学、福州大学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等科研单位30余所;博士生培养层次的高校仅有清华大学(新媒体研究专业)、中国传媒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中国人民大学(传播学专业新媒体传播方向)等几所。不难发现,当前新媒体高层次研究型教育急需加强,尤其在新媒体技术、新媒体产业运营和新媒体未来发展等领域的研究型和技术创新型人才培养上。

(四)新媒体专业培养模式差异性分析

1、培养目标定位差异性。突出表现在偏文和偏理的院校在新媒体人才培养目标上存在技术型人才(技术主义)和人文艺术型人才(产业主义)定位之争。

2、课程设置体系的差异性。以本科生为例,我国不少知名高校就显现出各自不同的倾向性,如表1所示。以上5所高校在网络传播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上代表3种典型:第一类以中国传媒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其专业基础课和核心专业课总共19门,传统新闻学方面的课程有13门,网络信息传播方面的课程只有4门,课程设置特点是以传统新闻学训练为主,以互联网信息传播和应用为辅;第二类以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为代表,其总课程20门,其中互联网应用技能技术方面的课程9门,占课程总数近一半,课程设置突出特点是以互联网应用和技能训练为主,以传统新闻学训练为辅;第三类以复旦大学为代表,其16门专业核心课里,网络类课程只有2门,和传播学有关的课程有7门,其他课程大多以新媒体人才综合素养教育为主,如组织传播学、公共关系学等课程,课程体系突出以传播学训练为主,以媒体综合应用能力为辅。此外,高校对新媒体课程名称及所含内容也颇有争议,如将“新媒体基础”称之为“网络传播学”(南京大学)、“网络传播原理与应用”(复旦大学)、“电子传播”(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媒体导论”(清华大学)等多种。

3、培养方法的差异性。由于新媒体是一个新兴学科,其培养方法上大多是“摸着石头过河”,尽管不少高校都在呼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加大实训模块的比重,提出“课程外包”、“实地教学”等主张,但是这些方法大多因为办学条件不足、跨行业合作机制不完善、教学难以管理等原因而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优化新媒体人才供给,调节供需矛盾的途径

(一)强化对新媒体办学市场的监管

从公共经济学角度而言,高等教育是一个准公共物品。作为这一物品的最终供给者,政府拥有对高等教育市场供给进行调节和监管的权力。当前新媒体人才供给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导致人才供需矛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近些年高校“培养热”造成的,因此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制定完整的新媒体人才办学资质审核标准,对高校新媒体专业的办学现状进行全面核查,整顿现有办学市场并对后期申办相关专业的高校进行严格把关,设置准入门槛,控制办学质量,为新媒体人才的培养营造更加规范的教育环境。

此外,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完善与传媒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长期以来,我国的传媒管理主要靠方针政策和行政手段进行,有关传媒的法律法规数量相对较少,应当针对当前媒体产业发展新趋势完善传媒法律法规体系及依法管理的制度,这样行为能够对新媒体教育市场具有明确的规范和指导作用。

(二)在高校教育管理中导入市场需求管理

尽管需求管理是企业管理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的工具,但它对于企业剖析市场需求以及调节生产具有重大实践价值。需求管理是一个包含市场需求调研、市场需求分析、产品生产调节、产品需求反馈4个环节的循环管理活动,如图5所示。

需求管理可以实时发掘市场需求信息,通过调研和信息反馈一方面可以准确获取“售出产品”的反馈信息;另一方面可以及时识别市场新需求,快速做出反应以调整生产线,制造新产品满足新需求。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不断深化,高校培养的人才也早已通过市场机制来进行优化配置,高校培养出的“产品”能否符合市场需求直接决定该校的未来发展,因此,现今高校的职能已不能简单停留在培养上,而应该更加关注培养的学生市场竞争能力。要实现这种转变,除了更新教育理念之外,更重要的是要采取切实可行的行动。对于行业人才需求不断变化的新媒体专业教育而言,本文倡导的市场需求管理就是调节人才(包括新媒体人才)供需矛盾、提升学校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那么,在高校管理上如何导入人才需求管理呢?可以通过以下链接来实现:

1、在高校设立人才需求研究中心,建立职能机构,专门从事人才(包括新媒体人才)市场需求调研和信息处理工作,对行业人才需求进行及时地扫描和监控,对输出的人才开展调研反馈,评估培养成果。

2、实现人才需求中心与学校具体培养部门(系部)数据共享,确保人才需求信息能够快速传递到具体培养部门,其信息流程如图6所示。

如图6所示,高校设置人才需求中心后,该中心与各具体培养部门(系部)的数据信息交换是双向的。第一类数据交换是关于市场需求新信息的交换:一方面,研究中心将新媒体行业人才需求新信息和新媒体教育市场信息定期向本校承担培养任务的系教务机构和招生部门反馈,系(部)教务机构再传递至相关教研室并组织教师进行集体讨论和研究,提出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报告并报教务主管部门审批并下达执行;另一方面,研究中心将信息输出到招生就业部门,并报上级主管部门进行招生专业和招生规模的调整并下达执行。第二类数据交换是内部调研需求信息的交换:相关系部教务机构和招生就业部门也需要定期将培养信息和就业信息以及调研需求输入研究中心,由中心根据部门调研需求指令组织市场调研并撰写调研报告再次反馈到需求提出部门。

3、人才需求中心的调查方式可以采取定期和不定期两种方式进行。定期调查包括定期召开已就业学生座谈会、组织媒体用人单位联席会等方式。调查既可以通过在门户网站上设立调研窗口进行网络抽样调查和电子邮件调查,也可以通过电话约谈、电视会议等方式进行,还可以针对性地与相关媒体咨询公司和公关公司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委托调研和构建数据交换机制。

(三)新媒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1、规范课程体系,实行层级模块管理。针对当前新媒体专业课程设置种类繁多、专业课程开发不规范的现状,当务之急是尽快构建高校间沟通合作机制,在规范课程设置、开发相关核心教材等方面密切合作,通过举办新媒体研讨会和论坛等活动加强国内外高校成功办学经验交流和学习,对新媒体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核心课程内容及创新性的教学方式等领域展开广泛探讨,使新媒体课程设置趋于规范化。新媒体专业的理论课程模块可以按照基本素养课程、新媒体专业课程(包含实训课程)和综合能力塑造课程3大部分来构建。现以本科为例,如图7所示。

总课程体系包括理论和实践两个分体系,以本科四年为例,人才培养随着学年的递增而实施不同的课程模块,其培养的目标层次也在不断由学科基础层向专业中心层以及综合提高层上升。大学第一学年主要修学基本素养课程,属于学科基础层次,包括大学英语和数学和政治等基础课外,还包括如新闻学导论、传播学概论、计算机基础等媒体基本理论课程;大学第二学年主要修学新媒体理论和技术课程,属于专业中心层,包括网络新闻采编、网络多媒体技术和网络动画等;第三学年的综合能力塑造课程及第四学年的实习模拟属于综合提高层,能力塑造课程包括新媒体运营管理、媒体市场营销、传媒法律、财务管理等课程。

2、创新人才培养过程。总体来说,新媒体人才培养包含3个重要过程:基础理论教育过程、实践教育过程、研究和再学习过程。基础理论教育过程指系统性的大学本科教育或研究生教育,这一过程主要完成新媒体的理论教学,过程创新点是积极探索教学新方法,在明确教学目标前提下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另外,新媒体教育会涉及到网络和软件技术、媒体管理以及法律等非媒体专业课程,需要做好这些跨专业师资的调配和协调工作,开展诸如跨系研讨会来集体探讨新媒体教育问题。实践教育过程可以分为实验室教学、协助科研活动、创新竞技活动和实习活动等过程。高校可以通过开展新媒体相关的竞技、设计、成果展览和推介等活动,营造学习氛围,提升学生操作技能。研究和再学习过程是在工作实践中通过自我研习前沿理论技术以及参加继续教育活动来更新知识、提升从业技能以适应行业发展需要的过程。这一过程容易被忽视,但这是新媒体教育过程创新的重点。

3、拓展实践平台,强化实践教学。新媒体行业是一个技术性强、变化速度快的新兴产业,对人才技术操作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要求非常高,因此,新媒体人才的培养应重点放在实践能力培养上,关键在于探究实践教学新方法,而实践平台是构建实践教学的基础和硬件,它直接决定了新媒体人才实践教学的空间和效果,因而创新实践教学应该从如何搭建完善的实践平台入手。当前新媒体专业的实践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实践平台”的缺失或管理机制不完善,如果将为数不多的实验实习课程和学术活动等同于新媒体实践教学的全部内涵是不准确的,可以通过内部和外部两个层面来构筑融合性的“实践平台”,如图8所示:

内部平台建设可以通过课堂仿真教学、专业实验室建设、校园竞技及学术活动的开展以及校园产业基地建设来完成。在高校内部形成完善的实践教学“硬件”。其中校办产业园建设尤为重要,尽管目前国内高校由于政策、资金和人才等条件限制而在此方面还少人问津,但产业园建设具有重大的长远价值:可以丰富教学资源,营造教学氛围;有利于产学研结合,便于开展新媒体研究及成果转化;为外部合作创造良好通道,有利于引进高端媒体机构、高端项目和高端人才,为新媒体产品的代工生产提供便利。外部平台建设主要包括校企合作、校际合作以及高校与科研培训机构合作3个平台。其中,校企平台可以为实训基地建设和新媒体产品“代工生产”提供支持,通过新媒体专业合作办学、参与内容制作和媒体管理运营;校际合作是便于教学资源互补利用,包括教学实验设备和优秀师资调配等方面;扩大与媒体科研机构以及媒体培训机构合作是便于新媒体项目协助研究、新媒体人才单项技能培训等业务开展。总之,新媒体人才的培养需要“多管齐下”,复合型人才培养更需要一个复合型“实践平台”。

4、构建继续教育和再学习机制。众所周知,在我国会计行业,由于会计准则和财务管理技术不断变化,为了不断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以适应变化的需求,我国政府通过委托财政部门对会计从业人员进行一年一度的综合素质继续教育和资质年检。从实践结果来看,这项举措效果斐然。那么,新媒体行业与会计行业具有相似的特征,都是技术不断革新的行业,如何使现有的新媒体人才保值增值并满足行业变化的需求,建立继续教育机制和资质定期审查制度无疑是一个很好的举措。事实上,当前不少媒体从业人员也正在为自身技能滞后于时代而四处问道,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委托或授权相关机构包括定点高校、私人培训机构、政府职能部门建立关于新媒体行业的正规化继续教育制度,构建新媒体人才再学习机制。

四、结束语

新媒体竞争实质是媒体人才的竞争。如何在媒体技术瞬息万变的时代探究新媒体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极具争议而又必需认真探究的课题。在历时半年的调研过程中,我们力求通过各种途径广泛猎取相关研究的最新资料,然而在研究过程中却发现一些当初很“新”的资料已经悄悄变得些许陈旧,新媒体发展之快令人叹服,对新媒体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更是时不我待!本文主张从宏观层面入手规范办学环境到微观层面进行创新培养模式、导入需求管理等两大层次来优化人才供给,这是一个系统的实践过程,更需要实践中进行检验和修正。

参考文献:

1、付荣校,杨福康。网络传播与教育[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2、闵大洪。网络传播学科发展报告[R].新闻与传播研究,2004(1).

3、王灿发。中国新闻人才发展报告[J].现代传播,2006(2).

4、徐晓波。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应以新闻传媒发展变化为导向[J].今传媒,2007(8).

5、李永晖。北京大兴区新媒体产业基地初显集聚效应[N].文化创意产业周刊,2007-06-25.

6、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9(1).

7、2007年中国WAP发展状况调查报告(简版)[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7(5).

8、张芹,黄宏。高校网络和新媒体传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3).

网络教育行业研究报告【第三篇】

1大学生网络创业现状

CNNIC的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已经达到了亿,普及率%;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亿,占比为%[1]。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和网络经济带来的巨大商机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良好平台和机会。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网络创业也成为大众创业的主要渠道和新型模式。同时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各级政府相继出台诸多涉及融资、开业、税收、创业培训、创业指导等诸多方面优惠政策[2],引导和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为大学生网络创业创造了良好的政策和必要的资金扶持。据《网络创业就业统计和大学生网络创业就业研究报告》指出:大学生通过网络进行创业更加注重创办技术型的企业,且更加善于运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能终端等新技术。但是,半数以上的大学生网店店主不了解甚至没有享受过相关扶持政策,不知道或从未接受过创业指导或创业培训。七成以上大学生网店店主希望政府强化网络创业就业的扶持政策[3]。可见,大学生网络创业具有知识和技能优势,但缺少系统的网络创业教育,导致创业过程存在盲目性。

2网络创业教育及其意义

创业教育是培养创业者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的教育。

网络创业教育背景

知识经济时代要求高等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4]。目前高等教育在调整方向、深化改革,积极促进并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互联网技术全面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推动着我国向信息社会发展,同时互联网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现。鼓励大学生网络创业,高校应重视网络创业教育,通过系统训练,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

网络创业教育的意义

创业知识系统的培训

网络创业者需要各式各样的知识和技能,学生需要全面掌握经济法、商务谈判、企业管理以及国家对学生创业优惠政策,商业计划书撰写、网络平台操作、网络营销推广等知识和技能。通过网络创业教育培训,使学生能全面、系统、有层次地掌握创业必要的知识。

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网络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提升,拓宽大学生眼界、锻炼思维都具有积极影响。大学生的创业活动,有利于培养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把就业压力转化为创业动力,培养出越来越多的各行各业的创业者。

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全面部署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审视学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深层次问题,落实主体责任,思考对策,提出方案。开展网络创业即是高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举措之一。

3网络创业教育的内容

开展网络创业教育,除了常规的创业技能培训外,重点强调基于网络平台创业应该具备的知识和技能。

网络平台操作技能

网络平台操作技能包括网上信息搜索和、收发邮件、上传下载,网站设计、网页编辑、图片处理软件、客服软件以及计算机基本操作、办公自动化软件等。熟练掌握计算机和网络相关技术操作,提高操作的熟练度和效率,使工作快速、高效地开展。

网络营销推广技能

网络营销是在互联网平台,为实现企业营销目标而利用数字化的信息和网络媒体来开展的一系列营销活动。常用的网络营销方法有搜索引擎营销、网络广告、交换链接、信息、许可E-mail营销、软文推广、博客营销、微博营销、微信营销、会员制营销、病毒性营销等。

网络创业模式

产品和服务销售模式:直接在网上进行产品和服务的交易,包括实物商品交易和提供技术服务。技术服务主要有:网店装修、网站建设、图片处理、网络推广等。产品和服务销售模式主要有三种方式:C2C平台开设店铺如淘宝网、B2C平台如天猫,通过授权为企业创建网络旗舰店和专卖店、自己建设网站开设网上商城。采用网络产品销售模式进行网络创业,所需的成本、时间和技能要求相对比较低,是大学生的普遍选择。服务加盟模式:农村电商是近年来政府部门和大型电商平台合作的一项惠民工程,通过农村电商,实现农产品流入城市与城市产品输入农村。大学生网络创业,可以与京东合作加盟京东县级服务中心和京东帮服务店;与淘宝合作,加盟农村电商淘宝服务站。

4网络创业教育的实施

有效进行课程设置和课程改革

高校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该合理设置创新创业课程;实施课程改革,将创业技能融入课程中培养学生创业技能,而不仅仅是理论学习。比如:财务相关课程培养学生创业过程资金的筹措、运用与规划技能;管理课程培养撰写商业计划书、营运策划、策略应用等技能;网络营销课程培养网络推广、营销策略、网络促销等技能。

组建网络创业指导教师队伍

网络创业教育过程中教师资源是基础保障,担任创业教育的教师既要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技能,又要有丰富的创业实践经验。创业指导教师负责创业理论课程的教育和网络基础技能训练,以及创业模拟和实践指导。只有逐渐地优化师资结构,组建一支技能精湛、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对促进大学生网络创业起到实际作用。

高校创建良好的网络创业环境

高校应该开展创业活动、提供各种资源,协助学生了解创业环境。邀请专家或创业成功的企业家举办创业班培训或讲座,传授创业经验、提供指导和咨询,帮助学生熟悉目前各项创业政策,激发学生创业兴趣,树立创业自信心。通过给学生提供一些创业模拟或实战机会,激发学生创业动机,调动其积极性。高校可以结合专业课程的设置,成立创新创业工作室、学生双创项目孵化基地等机构,引导学生发挥专业特长自主创业,比如为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开设了网上开店课程实训及创业实践。

引进相关社会资源帮助学生进行网络创业

引进社会资源,提供创业辅导和帮扶。利用产学合作给学生提供相关岗位实践锻炼机会,促使学生熟悉市场环境、积累工作经验,为以后创业奠定基础。向其他单位或政府部门寻求帮助与支援,给学生提供相关创业资源,如提供创业项目引进,协助学生进行创业规划、资金筹措、政府相关的政策和资金的支持。

作者:李海霞 单位: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CNNIC.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7-01-22.

[2]黄继平。当前我国大学生网络创业教育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6,(1):26-27.

网络教育行业研究报告【第四篇】

关键词:网络资源;高职;教学

在当今的网络信息时代,网络资源在高职教学中的充分运用已成为促进高职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措施和保障。那么,网络资源在高职教学中有哪些重要作用?如何利用网络资源促进高职教学水平的提升呢?

网络资源在高职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与本科院校学生相比,高职学生一般思维活跃,动手能力较强,但学习基础较差,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不高。高职院校教师在教学中如能恰当利用网络的丰富资源,创设学习情境,将网络资源与书本知识相结合,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学生在网络上的模拟操作相结合,将会大大丰富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2.拓展信息来源,提供最新信息

职业教育作为与区域经济和产业结合最为紧密的一种教育形式,要求学生能够了解本专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和信息。学生使用的教材虽然体系完善,内容全面,但信息更新慢,具有滞后性,无法满足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高职教师在教学中,要在立足教材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拓展信息来源,把握行业和专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及时向学生介绍产业和行业发展中的新情况、新动态和新问题。

3.提高学习意识,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在当今信息时代,随着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学习能力已成为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技能的同时,应积极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大力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从过去的“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通过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自主学习,培养他们利用网络资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职教学中网络资源利用现状

1.利用网络资源的意识淡薄

在当前高职教学实践中,一方面,部分教师仍固守陈旧观念,主观上对网络教学资源较为排斥,认为教学中网络资源的价值不大,只要把书本的内容讲全、讲透即可,仍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另一方面,部分教师对网络资源的利用重视程度不够,将网络资源的应用和网络教学看成是应付各类评估和检查的面子工程。

2.利用网络资源的能力有待提升

网络资源信息量大且内容良莠不齐,大部分的高职院校教师对网络资源的使用能力较差。同时,在检索到所需的网络资源后,许多教师不能将网络资源很好地融入到教学中,出现了教学内容和过程的混乱、学生对教学的评价和反应较差的情况。部分教师甚至照搬网络多媒体资源,将教学变成了学生看视频、看录像的过程。

3.软硬件设施无法满足需要

由于网络教学投入较大,且计算机更新换代速度较快,许多高职院校由于资金的短缺,在软硬件设施等方面无法满足网络教学的需要。

推进使用网络教学资源的措施与方法

要推进网络资源在高职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具体来说,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广泛宣传,增强教师利用网络资源的意识

针对部分高职教师对网络资源使用意识淡薄的情况,各高职院校应首先加大宣传力度,通过会议、讲座、报告等形式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现状与世界高职教育的发展趋势进行介绍,对相关文件和法规进行解读,对教学改革的方法和路径进行分析,对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情况进行介绍,对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进行剖析,使高职院校教师真正认识到网络资源在高职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广大教师应用网络教学资源的意识。

2.加强培训,提升教师网络资源的应用能力

在增强高职院校教师应用网络资源的意识的同时,各高职院校应针对网络资源在高职院校中的应用,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网络资源应用能力,通过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开展各种类型的培训。一方面,高职院校可邀请相关专家和网络教学能力较强的教师开展讲座和培训,提升广大教师的能力;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可选派各专业骨干教师赴国内网络教学实力较强的高职院校进行实地学习,通过骨干教师的引领和示范作用,逐步提升全体教师应用网络资源的能力。同时,为检验培训效果,学院及各系可举办各类网络资源在教学中应用的教学大赛,以赛代训,通过比赛、研讨和观摩,检验教师教学中应用网络资源的情况,提升教师应用网络资源的能力。

3.加大投入,配备相应的软硬件设施

要在高职教学中广泛应用网络资源,就必须要有相应软硬设施作保障。各高职院校应加大投入力度,购买和添置计算机及软件系统,建设多媒体教室,保障因特网和局域网等各类网络系统的畅通,安排专人对各类软、硬件设施和网络系统进行维护,并根据计算机更新换代速度较快的特点,定期更新各类软、硬件设备,保证高职院校的设备能够满足网络教学的需要。

4.注重考核,将对资源的使用纳入教师考评体系

为真正将教师网络教学资源的应用落到实处,提升教师的网络资源应用能力,高职院校可改革现有教师考评方式,将网络资源的应用纳入教师考评体系,通过学生评价、专家评价和教师互评等方式,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对网络教学资源的应用能力进行评价,根据考评结果对相关教师进行奖惩,并将考评结果与教师的评优评先、职称评定等挂钩,促进广大教师将网络资源的应用落实到日常教学中,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和水平,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高质量技术技能型人才。

小结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网络资源已成为高职教学中重要信息来源,高职院校教师应提高认识,不断增强利用网络资源的能力,将网络资源融入高职院校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推动我国高职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系统入手,解决现有痼疾,打造出全新一代安全防御体系。

参考文献:

[1]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麦可思研究院编著。2013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R].

[2]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之路——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报告(2002-2012)[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李岩,刘佳,李晓东。高校教师如何利用网络课程资源提高教学质量[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3(5):116-118.

35 24209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