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工作经验总结实用3篇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幼小衔接工作经验总结实用3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幼小衔接工作经验总结1
一、幼小衔接的现状
将幼小衔接作为一项有意义的工作来做,是基于儿童成长需要作出的选择,因而也是当下幼儿教育中的一个研究热点。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注意到,幼小衔接一般并不作为幼儿教育的显性内容而存在于幼儿园的工作当中,对于相当一部分幼儿园而言,幼小衔接工作有时具有一定的被动性――往往都是一个区域内的教育主管部门提出要求,然后各幼儿园才有所行动。这种机制下的幼小衔接往往暴露出多方面的问题,比如说对幼儿教育小学化,即将一部分小学阶段的知识提前到幼儿园来教,如拼音等。这是幼小衔接中最为常见的动作,在一些地方非常普遍,乃至于到了小学之后拼音教学不到两周就结束了(因为在幼儿园已经学过)。这种不顾教学规律、忽视幼儿成长特点的做法成了幼小衔接的主要内容。
再比如说幼小衔接容易演变为幼儿园的单方行为,即幼儿园不知道小学阶段的实际需要(不只是指知识上的需要,更是指能力上的需要),只凭自己的理解去做一些自认为是幼小衔接的事情。这种基于单向理解的行为往往难以避免一定程度的盲目性,从而造成幼小衔接工作的低效性。
当然,这其中也有一些幼小衔接工作做得相对好一些,它们往往能够兼顾到自己所教幼儿的实际情况和小学学习的各项能力需要,从而选择出一些比较适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笔者在对这些现状进行梳理之后,提出以下一些幼小衔接的有效策略,供专家同行们批评指正。
二、幼小衔接,幼儿园的工作思路与策略
要研究幼儿园可以为幼小衔接做些什么,关键在于我们幼儿园要知道自己有了什么,知道小学需要什么。一般情况下,靠幼儿园自身往往难以获得全方位的信息,因此这个时候幼教教研员可以发挥自身的一些优势,通过对小学低年级教学需要的研究,了解儿童进入小学之后迫切需要哪些能力和习惯(要具体且尽量能够用事例说明),然后将这些信息利用教研活动等平台传递给园长和骨干教师,这样就可以使得幼儿教师们在幼小衔接方面的工作具有明确的目标。在此基础上,还应该进行具体细节指导(这些指导不可能由教研员一次传递给全区域的幼儿教师,应该通过纸质载体或通过各园业务骨干向下传递),例如:
幼儿园要做的第一个细节工作:研究大班幼儿的学习习惯和特点等。这是幼小衔接工作的基础,一般情况下,我们要求幼儿园从这样几个方面着手分析:一是总体分析幼儿们的学习习惯,这些学习习惯往往受生活习惯影响,因此可以从幼儿家长那儿寻找有关信息。对幼儿在园期间的生活、学习进行观察,也能够比较准确地把握到相关信息;二是分析幼儿们的学习习惯,这里必须强调的是不能只满足于观察幼儿们在课上的表现,要分析他们一些学习行为背后的因素。比如说幼儿的注意力持续时间是多长,观察力强不强,想象力是否丰富,平常对什么样的问题感兴趣等,把这些内容积累起来就是很好的第一手材料。有了这些材料的积累,就可以进一步开展学习习惯与特点的研究。
幼儿园要做的第二个细节工作:知道小学低年级尤其是一年级上学期需要学生哪些学习能力。在上面概述的基础上,还应当注意这样四个方面:一是书写能力,二是朗读能力,三是作业习惯,四是生活习惯。小学一年级的拼音、简单汉字需要学生有规范书写的意识与能力,短文需要一定的朗读能力;幼儿园一般没有课后作业,幼儿缺乏作业意识,但小学课堂知识需要一定量的课后作业来巩固,因而尽早形成课后作业的习惯可以缩短学生的适应周期,生活习惯则体现在相对早起、在校值日卫生等方面。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就可以寻找到幼儿园在幼小衔接方面的有效抓手。为了让同行们理解方便,特对照上面两点阐述如下:
一是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
从幼儿在园的吃饭、走路、听课开始,要让他们逐步适应一定时间内的坐正、走稳、吃饭时不说话等习惯;通过科学适量的周末任务(除了书面的之外,还可以是一些手工制作等)的及时完成,培养他们完成任务的意识;通过在园擦好自己的桌椅、收拾好自己的抽屉、饭前便后洗手、午睡前整理好脱下的衣物等,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通过入园时与门卫的问好养成礼仪习惯等。习惯的养成重在一种意识培养,而不必过于追求短期内形成高度规范的行为。
二是培养幼儿学习兴趣与能力
小学阶段与幼儿园阶段的学习有着明显的不同,好多孩子在进入小学时由于新鲜感而产生兴趣,可在很短的时间里由于学习不适应,就会出现相当普遍的不喜欢上学的情形。因此在幼儿园阶段就让幼儿有一定的心理预期,可以使得幼小的阶梯变得更为平坦,孩子们也可以更好地适应。比如说,同样一个游戏,幼儿教师可以通过提高要求、加大难度、拉长时间、明确游戏收获等,让幼儿不再是简单地参与一个游戏,而是在游戏中培养克服困难的勇气、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持久活动的毅力等。我们的研究表明,一旦这个目的达到,幼儿对游戏的兴趣也会由浅层走向深层。
这两点看起来都是一些细节,但事实证明离开了这些细节,基于幼小衔接需要的能力与习惯就无法形成。
三、关于幼小衔接工作的一点总结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3篇《幼小衔接工作经验总结》,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
幼小衔接工作经验总结2
一、以专题教研为主线,领航幼小衔接之路
专题教研是我园幼小衔接的司令部,设计规划整个大班下学期的幼小衔接课程,掌控着幼小衔接方案的实施方向,同时解决幼小衔接课程实施中遇到的问题。
1.常态教研组。
大班下学期,由大班全体教师组成“幼小衔接专题教研组”,每周一下午召开专题教研会,教师针对不同时段、不同问题、不同活动开展研讨,分享经验、磋商问题、寻找策略,形成下阶段的最佳实施方案,确保幼小衔接课程深入扎实地开展。
2.园长领衔组。
专题家长会、参观活动、幼小衔接课程完善等专项活动都由业务园长直接牵头,领衔整个活动方案的制定、外部联络及后勤保障,做到专项活动分工负责,责任到人,使各项活动发挥最大效益。
3.外援专家组。
我园还定期邀请教育专家、当地小学名师与老师们就幼小衔接问题进行面对面交流,给予高屋建瓴的理论引领,提供切实可行的实战策略。通过与专家、名师研讨,一些新思路、新策略在思维碰撞中应运而生,一些新困惑、新问题在分享交流中迎刃而解。
二、以专题讲座为契机,化解幼小衔接之结
专题讲座是进行思想引领的一种快捷方式,为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我园采用多种形式的专题讲座,化解矛盾,打消顾虑,统一思想,引领行动,使幼小衔接家园协同一致。
1.全园动员会。
每年春节之后,我园都要召开幼小衔接专题动员会,向家长讲清幼小衔接的重要意义,引起家长对“入学准备”的关心和关注。同时给家长提供一些建议和策略,让家长明确如何在心理、习惯和能力上帮助孩子做好充分的入学准备,并与幼儿园在行动上保持协同一致。
2.班级专题家长会。
全园动员会议之后,大班各班要召开专题家长会,向家长详细介绍班级幼小衔接方案及具体的课程安排,需要家长配合的事项等,如要求家长每天配合填写口头任务卡、督促幼儿按照要求作息等。同时根据幼儿的发展弱项分别向家长提出补偿性教育建议,如针对做事拖沓的孩子,建议家长督促孩子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针对自理能力差的孩子,建议家长让孩子独立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3.外聘教师讲座。
针对家长普遍存在的“入学准备就是提前学习小学课程”这种不正确的入学准备观,我园邀请当地知名的小学低年级教师,向家长进行“孩子入学前应该做好哪些准备”的专题讲座,打消家长“不报班跟不上”的顾虑。通过讲座让家长了解各种“补习班”给孩子造成“还没上学已经厌学、先入为主难以纠正、重复学习资源浪费”等等危害,使家长摒弃热衷“补习班”的错误思想,转到关注孩子入学自信心的建立、生活自理能力的锻炼、学习习惯的养成、同伴关系的处理以及安全自护意识的渗透上来。
三、以专题课程为落脚点,夯实幼小衔接之基
我园将大班下学期划分成三个阶段,即拔锚阶段、摆渡阶段和靠岸阶段,为幼儿进入小学夯实根基。
1.拔锚阶段(3月份)。
一是激发愿景。在餐前、饭后及睡前的零散时间,引导幼儿说说自己心目中的小学是什么样子,激发幼儿了解小学、向往小学的愿望;二是提出要求。在集体教育活动、区域活动、户外活动等环节,向幼儿提出具体要求,如小学生能够专心听讲、玩具会分类摆放、遇到问题会和同伴商量等等,借助具体活动环节或事件对幼儿的自理能力、活动常规、交往能力进行有的放矢地锻炼。三是增加静态活动。将每周一次的阅读活动、手工活动增加为两次,使幼儿能够在安静的环境中静心阅读或动手操作。
2.摆渡阶段(4、5月份)。
一是增加集体活动。在这段时间里,将自主游戏时间缩短,除上午的一节主题教育活动外,下午增设以静态为主的集体活动,如1~10的数字书写、绘本阅读、手工活动、科学小实验等,练习幼儿正确的坐姿及书写姿势;阅读活动增加两两共读的时间,两名幼儿一个讲一个听,练习倾听和口语表达能力;认识自己的名字并学习书写,能够在点名册中找到自己的名字。二是培养任务意识。设置任务卡,每天下午离园前教师布置一项口头任务,家长如实在任务卡上填写幼儿完成任务的情况,锻炼幼儿认真倾听、口头复述的能力以及按照要求完成任务的意识。三是强化自理能力。继续在一日生活各环节强化对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常规习惯的养成教育,要求家长督促幼儿按时作息,并独立穿衣洗漱。
3.靠岸阶段(6月份)。
一是延长集体教学活动时间。丰富集体教育活动内容,并将一节集体教育活动的时间延长至35分钟。二是会看课程表。收集一年级课程表,引导幼儿迁移“序数”经验,看清横排和数列所对应的科目。三是做好课间三件事。让幼儿了解小学生丰富多彩的课间活动和必须完成的三件事,即喝水、小便、拿书本。教师结合认识钟表的活动,在集体活动完成后,限定幼儿在10分钟之内完成这三件事。四是书包整理三步走。第一步清点书本;第二步带全文具;第三步扣好书包。引导幼儿按照三步走的方法整理书包,并要求幼儿每天入园和离园前独立整理书包。
四、以专题活动为切入点,架构幼小衔接之梯
1.组织参观小学活动。
每年六月初组织大班幼儿参观小学,初步感知校园环境,了解小学生活,消除陌生感,进一步激发幼儿升入小学的愿望。一是熟悉校园环境。引导幼儿靠右侧进入校园,欣赏美丽的校园景色,介绍主要建筑及功用,感受空旷的操场和多样的运动器械;二是观摩小学生上课。组织幼儿走进教室,了解教室的布局,感受小学生端正的姿势、认真的听课神态,以及多样的学习活动。三是体验课间活动。参与一年级的大课间活动,真正体验课间活动的丰富多彩与紧张有序。
2.深化值日生活动。
进入大班后,通过自由结伴的方式划分值日小组,拓展为班级服务的内容。设立“今天我值日”提示牌,值日生佩戴标牌,负责照料植物角的花草、喂养金鱼;餐前擦桌子、分餐盘;整理本班幼儿的外套和鞋帽等,培养幼儿的班级管理意识、责任意识。
3.建立物品清单。
建立“我的物品清单”。要求幼儿将每天带入幼儿园的随身物品,如书包、外套、手绢、水瓶等记录在清单中,离园前对照清单检查自己的物品,帮助幼儿养成管理自己物品的习惯,减少初上小学时丢三拉四的现象。
4.开展互助小伙伴活动。
幼小衔接工作经验总结3
大班幼小衔接工作总结
我园幼小衔接工作继上阶段进行的幼儿社会性适应能力培养,进一步在学习性适应能力的培养方面开展工作。大班下期,幼儿自身发展的需要有了改变,随着学习难点的增加,有意注意时间的延长,以及入小学的各方面要求,使幼儿在学习上产生了诸多问题。关注幼儿的问题,帮助他们达到学习适应的发展水平便是我们本阶段的主要任务。
最初阶段我们的研究,还只是停留在单纯为开展入小学的学习性准备,即重视知识技能的衔接。随着不断的思考和实践,我们逐渐开始认识到幼小衔接背后的那些对幼儿终身发展有益的重要内涵要素。学习适应指的是关注大班幼儿学习兴趣和习惯的养成,为幼儿入小学做好能力、习惯、兴趣的准备。我们试图从学习幼小衔接新的教育理念入手,逐步通过落实和解决幼小衔接教育中教师环境创设及教学实践能力的问题,来提升教师幼小衔接的意识和实践能力。
新的教育观念的确立,使我们的研究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同时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和策略。
一、 从思维教学切入,为学习能力准备
研究中我们结合园特色课程思维活动,对幼儿进行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培养。我们发现,幼小衔接由于长期的教育观念,致使知识传授偏重,思维能力的准备明显不足。于是,我们选择适切的思维活动内容,对活动中的教学方法进行探讨,为幼儿提供环境和材料,激发幼儿主动学习,让幼儿充分利用具体的事物和情景进行学习,丰富他们的感知经验、发展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1、注重思维方法的集体教学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幼儿在进行思维活动时,常常会急于了解答案,而不关注思维方法的运用;教师在教学中也有忽视对幼儿方法的教学,专注于答案的解答。因此,在集体教学中我们尝试改变以往的形式,对活动内容进行分析,根据大班幼儿思维特点,着重从设计问题情景出发,引导幼儿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思考、运用方法解决问题。在方法交流的环节则侧重比较谁的方法更快、更方便,使幼儿深刻感知解决问题的多种思维方法,体验运用思维方法解决问题的成功。
在小熊分饼活动的研讨中,我们在活动方案中设置了为两只小熊公平分饼的问题情景,让幼儿通过操作、讨论来解决问题。并通过不同形状的饼、不同分饼方法的比较,让幼儿了解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感知和运用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充分使幼儿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和能力,培养了幼儿思维的灵活性。
2、注重独立思考操作的个别化学习
独立思考是幼小衔接中幼儿学习品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积极地探索创设个别化活动环境,帮助幼儿积累主动运用不同思维方法,独立解决问题的经验。在实践研究中我们根据阶段的思维内容与要求,选择适合幼儿独立操作的思维练习内容,设计多项个别化思维练习活动。设计中,我们强调对幼儿任务学习习惯和能力的培养,设计任务卡提示,引导幼儿养成学会先看清、看懂任务卡,再进行思考操作的习惯。
猜猜它的位置在哪里的活动中,我们在同一项内容中设计了多个任务卡,即把活动要求分解不同层次。幼儿按照自己的能力选择任务卡,根据任务卡上的提示,独立进行操作,完成后再自行对照答案图检查。这一过程让幼儿有了独立、认真、细致完成学习任务的练习机会,对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能力起到了促进作用。另外,我们还注重分享交流环节中的方法比较,使幼儿在与同伴的比较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思考操作方法,提升幼儿思维能力。交流中以你是用什么方法来猜的?谁的方法简单方便?引导幼儿对思维方法的关注,学会用不同的方法思考问题。
二、 从兴趣阅读切入,为学习习惯准备
大班下期的阅读活动,由于不同幼儿在识字量上的差异,造成在阅读活动中倾听、理解不均衡的问题。认字多的幼儿常常会因独立阅读而忽视倾听别人。针对这一现象,我们通过研讨,以兴趣阅读为切入,在阅读中创设情景帮助幼儿养成良好倾听习惯。我们分析阅读材料,根据不同内容和侧重点将以认读汉字为主的阅读、以看图讲述为主的阅读以及以观察情景的阅读有机结合。同时运用策略性的引导,帮助幼儿关注倾听的重要,学会在仔细倾听,学会在倾听基础上的补充、评价。
在《看图说话》阅读本的活动中,我们初步形成了一套模式来培养幼儿倾听能力。活动中,先引导幼儿按图的顺序独立阅读,鼓励不同识字量的幼儿用自己的方式阅读。然后,引发幼儿通过各自对阅读的理解、感受提出问题,大家一起分享解决,这一过程是利用差异资源进行相互学习,运用细致的倾听展开活动的重要环节。最后的集体完整阅读、整体感受交流,使幼儿在倾听中完善自己对图片的观察、故事的理解。又是一个刺激幼儿倾听的机会。这个模式的运用,已收到实际的效果,对大班下期幼儿尤其适用。
三、 从转变活动方式切入,为学习兴趣准备
幼小衔接在学习性适应方面主要是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而学习兴趣则应从情感上关注幼儿的学习情感。让幼儿习惯在生活中学习,并能学以致用,真正感受到学习带来的快乐。
活动方式的转变是以幼儿的发展特点来决定的,如果沿用过去的知识衔接,固定的活动方式则趋向小学化,造成幼儿学习兴趣的低落。我们认为,只有确立幼小衔接的观念,才能明确教育方法,让活动方式顺应幼儿的特点,让幼儿乐意主动参与,从而增强幼儿参与活动的持久性。
春游活动是幼儿最感兴趣的活动,我们将这个话题作为一个幼小衔接专题活动内容,根据大班幼儿独立、自主的特点,以及他们的兴趣需要,努力地找寻幼小衔接活动的结合点,以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形式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我们对活动进行设计安排,让幼儿在活动中体验自己长大了的积极情感,学习一些合作、策划、统计等的经验。活动从喜欢去哪的多项选择,到投票决定最终的目的地,到为春游准备什么合适的物品,给家长写通知书,分组策划春游活动内容,等多个活动组合,从情感上激发了幼儿留恋幼儿园生活、萌发长大了,独立做有意义的事的情感,同时发展了幼儿各方面的能力。
通过实践与探索,让我们领悟,只有立足于正确的教育观念,将幼儿的终身学习、后续发展放在第一位,才能在幼小衔接工作中有所突破和创新。我们感到,学会幼小衔接活动的形式是容易的,而掌握幼小衔接教育理念,具备幼小衔接的意识是难的,所以必须要不断的摸索研究,在实践中反思才能把幼小衔接工作做得扎实、有效。
大班幼小衔接工作总结
本学期,一年级的小学生已经愉快、顺利的进入小学生活。回顾一学期的工作,简要总结如下:
在做幼小衔接工作时,首先要突破家长在幼小衔接工作中认识的误区。这三个误区分别为:1、家长操之过急,希望孩子尽早具备小学生的素质,并提前入学。2、盲目重视知识的灌输,给孩子造成学习压力。3、家长包办代替,忽视能力培养。
正是由于这三个误区,造成了小学生在入学初的不适应。不适应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学习不适应(注意力不集中,做作业慢)2、社会性不适应(规则意识差;随意性强)3、心理不适应(教师形象的突然变化使他们感到压力和负担、要建立新的伙伴关系、环境变化、要求提高,所以有的压力大,出现厌学、紧张等现象)
针对这些问题,学校做了大量的工作。
一、从孩子入手,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能力
1、学会整理(书包)
2、学会生活(穿脱衣服、主动喝水、入厕等)
3、学会劳动(值日生)
4、学会学习(善于倾听、自主阅读、握笔训练、拼音教学、规则意识的培养、安全教育、自我保护)
5、改变环境(作息时间、铃声等的调整)
二、从研讨入手,加强幼儿园与小学间的教学衔接
1、举行公开课,共同研究幼小衔接课堂。
2、课堂教学兴趣化,向幼儿园教育靠拢。
3、与幼儿园教师交流,探讨幼儿教育方法。
4、进行个案研究(观察、记录学生表现,形成新的教育策略)
5、教师写教育随笔、论文、反思,针对性开展一日常规活动。
三、从家长入手,争取家园配合,共同做好幼小衔接
1、召开幼小衔接家长会,宣传幼小衔接的策略。
2、开展家访活动,了解家长需求,调整教育策略。
3、走进课堂与开放日(让家长了解幼小衔接教育,参与孩子的活动,争取家长的支持与配合。)
在幼小衔接工作中,家长积极配合,与学校共同努力,使学生顺利由幼儿园阶段过渡到小学阶段。家长主要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协助学校逐步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帮助孩子实现心理过渡。
2、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帮助孩子实现习惯过渡。
3、培养孩子大胆与人交往、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孩子实现能力过渡。
经过一个学期的共同努力,学生的精神面貌和能力有了很大的进步。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下一篇:管理咨询调研报告【推荐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