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暑期安全调研报告

网友 分享 时间:

暑假既是孩子享受欢乐假期的时候,也是各种危险和意外的高发期,暑期安全问题亟需引起全社会共同关注。

一是溺水事件多发频发。暑期是少年儿童溺水事件发生的高发期,中小学生年龄偏小,心理和智力发育还不成熟,普遍存在爱贪玩、好奇心强的特点,对游泳潜在的危险性缺少认识,经不住同学“不会游可以学”的鼓动,未经家长同意就私自结伴前往无人看管的河湖、池塘、涝池、水库等危险水域附近游玩,且其大多没有游泳和水上救生技能,“水祸”安全防范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不强,面对突发溺水事故,有的因恐慌害怕未能及时呼救求助,错失最佳救援时机,有的遇到同学溺水时直接盲目跳下水或“手拉手”式救援,容易造成连环溺水悲剧。

二是交通安全风险增加。暑期到来,特别是在中、高考后学生普遍较为自由,出行游玩意愿强烈,少年儿童乘坐私家车出行频次风险增加,各类交通安全问题突发多发。中小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对事物的认知程度还不深,身体和智力发育尚不成熟,在遵守规则、提升自身防范方面能力还比较弱,出行时会三五成群,充分“释放天性”,随意驾驶自行车、摩托车等交通工具,特别是12周岁以上的少年儿童骑乘自行车(电动车)时,违法载人、一车多人、逆行超速、不戴头盔、闯红灯等危险行为频发。低年级学生对车速、车距判断能力弱,假期间,喜欢在居民小区停车场、道路两侧停车位等车辆附近或车辆可能经过的区域逗留、玩耍,有的车辆盲区较大,孩子蹲坐在地上的时候,车辆起步和转弯驾驶人很难看到,从而发生危险。

三是网络安全重视不够。网络是一个丰富的百科全书式的世界,信息量大,各类资源共享,学生在网上可以快速查询、浏览,了解最新的新闻资讯,极大地开阔学生的视野,给学习、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和乐趣,但也存在不少风险隐患,根据《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未成年网民在网上遭到讽刺或谩骂的比例为X%,遭受网上诈骗、个人信息泄露等形式多变、“套路满满”的新问题比例有升高。另外,X%的未成年网民对于防范网络诈骗、信息泄露、网络谣言等没有概念,且年龄越小,防范意识越弱,易成为诈骗团伙重点关注对象。一些家长把手机当作“哄娃神器”,导致自控能力弱的学生易沉迷网络,特别是在假期期间,没有课业负担,接触网络时间和机会增加,网络游戏、网络动漫、网络小说以及各种短视频等容易造成学生网络沉迷,危害学生身心健康。

四是居家安全隐患重重。暑假期间,大多数中小学生长期居家生活,但近年来,居家人身安全事故也在不断增加,一些家长在暑假期间忙于工作,外出时将孩子独自留在家中或由爷爷奶奶照看,加之,对孩子居家生活安全教育不经常,孩子自我管理能力差,一旦缺少监护人看管,就很容易发生意外伤害。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而言,受好动、好奇等因素的驱使,喜欢“研究”“拆卸”家中的各类电器,中学阶段的孩子,经常使用微波炉、煤气灶加热食物,但部分家长或监护人对电器使用方法讲解甚少,有时忙于工作对安全隐患排查不彻底,容易引发火灾或不安全事故。另外,食物中毒、随意向窗外抛物,在飘窗、阳台或楼顶上玩耍,高空坠伤、跌落等突发性安全问题在居家生活期间集中发生。

一是强化宣传教育,提升防范能力。针对青少年儿童认知特点,利用各类新闻媒体平台,开展防溺水安全教育主题、防溺水知识竞赛等活动,及时发布预警提示,让学生了解溺水事故的危险性和严重后果,全面要提升中小学生防溺水技能。大力宣传防溺水“六不准”(不私自下水游泳,不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不在无家长或老师带领的情况下游泳,不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援人员水域游泳,不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不熟悉水性的学生不擅自下水施救)和“四知道”(家长知道孩子去了哪里,知道孩子做了什么,知道孩子和谁去的,知道孩子何时回来)等防范常识,编排防溺水儿歌,帮助家长和孩子了解防溺水知识技能,提高识别险情、紧急避险、遇险逃生的意识和能力。

二是强化规则意识,文明安全出行。外出时家长和孩子应提前熟悉路线情况,自觉遵守交通规则、文明出行,不将孩子独自留在封闭的车内,儿童坐在后排座位,规范使用安全座椅。不满12周岁不骑自行车,不满16周岁不骑电动车,骑乘电动车时自觉佩戴头盔、不逆向行驶、多人骑乘、闯红灯,步行时不乱穿马路、翻越栏杆,文明乘车,排队候车。家长积极履行对孩子的监护和教育责任,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利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资源,与孩子共同学习、宣传交通法规,加强交通安全和文明出行教育,接送学生上下学时不在学校附近随意停车,上路行驶礼行人;严格遵守《中小学生守则》和《行为规范》,不骑车追逐打闹,出入地下停车场、车库等安全隐患点时先观察、再通行,时刻遵守公共交通秩序,弘扬文明出行的良好风尚。

三是强化法治保障,优化网络环境。网信、公安等部门要深入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建设,通过“以案说法”等方式,让青少年了解网络“双刃剑”作用,加大对新修订《未成年人保护法》《家庭教育促进法》的执行力度。深入实施网络安全普法进学校、进家庭、进村社,推动家校联动,多元化进行普法宣传,深化家校共建,开展有针对性的网络安全教育,丰富假期生活,引导学生辨别不良信息,减少网络依赖,拒绝有害低俗信息诱惑,不参与网络迷信和网络赌博活动,养成文明用网、文明上网良好习惯,发挥网络发挥激励人、引导人的积极作用。

四是强化示范指导,营造和谐环境。“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父母、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一生的。暑假期间,孩子在家中生活、学习时间相对较长,发生各种不安全事故风险增加,家长外出时应提醒孩子不随意触碰家中有可能触电的装置,如电源插座、湿手触摸电器等,家用电器用完后要及时关闭电源。培养孩子厨房安全意识,加强突发意外的情况自我保护知识学习,不食用无安全保障的食品,不随意向窗外抛掷物品,在家休息期间,不长时间接触手机、电视、电脑等电子产品,保持良好用眼习惯,积极参加户外体育活动,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同时,各级团委、妇联、工会等相关部门在暑假期间应积极加强对留守、流动儿童教育关爱关心,完善结对帮扶措施,及时了解留守、流动儿童暑期生活情况、思想动态和行踪动向,确保暑期安全。

35 28405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