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心得报告【范例8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人才培养心得报告【范例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人才培养心得报告【第一篇】
1.科学分析行业背景。
园林绿化产业发展迅猛。近年来,江西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创业富民、创绿色江西”发展战略,作出了建设生态省、打造绿色江西、加快城市化建设和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部署,对园林绿化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为园林产业提供了极大的发展空间。园林绿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相关产品和企业的发展,形成了一个以项目策划——规划设计——工程施工——材料生产——养护管理的系统流程为产业链的绿色生态经济。目前,全省有各类园林规划设计单位10余家,园林工程施工企业100余家。
在产业规模和从业人员不断扩大的同时,不少问题也随之出现。理论研究不足,新技术研发力度不够,中初级技能人才缺乏,园林施工员,养护管理人员的缺乏,是目前行业中遇到的首要问题,已成为园林行业发展的一大障碍。对技能型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是中职园林专业不可多得的发展良机。
随着“江西绿色省建设”的深入展开,全省8个地市均提出了生态城市、园林城市、森林城市等建设目标,对园林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进一步加大。同时,由于园林行业发展日趋成熟,市场对园林产品的质量和从业者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对初中级技能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根据行业要求和职业资格标准准确确定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1)目前,在中职园林教育中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就业岗位局限性大的问题,适应能力很差。
其次,是人才培养中缺乏统一的专业标准以及课程标准。在中职校中,随意设课现象严重,在校期间生产性实训时间和实训质量得不到有效保障,学生接受的技能训练与实际工作岗位需求存在明显差距,不利于向行业输送中高素质技能型的专业人才。
再次,毕业生综合实践能力不强,很难快速适应工程需要。由于没有真实的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或专业综合实践环节,学生毕业开始参与社会实践时,往往手足无措,存在着明显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因为各门课程分别在三年中先后开设,中职生文化基础差,到毕业时,较早学过的一些技能,已经忘记或不熟练,如某些常用的知识点使用等,所以要半工半读,订单培养教育。
(2)行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
根据市场调研,行业需求的园林专业人才要求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园林植物保护、园林植物栽培技术、园林设计基础;了解土方、园林给排水等园林工程技术、园林工程概预算与招投标等方面的专业基础理论,具有较强的操作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能够在本专业相关岗位看懂园林工程施工图;具有一定施工管理及招投标能力;掌握植物栽培与养护管理等工作的技能型人才。
(3)专业定位。
首先要具有吃苦耐劳,团结合作,应有较好的生理、心理素质,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其次培养适合园林企业需要的中初级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是企业的一线技术工人;再次培养在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方面具有特长,在园林的施工图设计和施工管理方面具有一定能力的中级技能型人才。这样一来园林绿化专业建设成为省内起示范性作用,在国内林业行业有较强影响力的优势专业。
(二)人才培养方案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
在对人才市场进行了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结合职业资格标准,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以工作过程系统化构建课程体系,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系统设计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安排学生到校外培训基地、实践基地培训、实践,成效显著。
1.根据三大核心能力,构建三条培养线路。
第一条是园林工程初步设计能力培养线路。通过园林制图、园林美术、园林效果图手绘表现技法、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园林工程、园林材料,使学生掌握园林项目的景观设计、施工图设计的基本能力。
第二条是园林工程施工管理(含招投标)能力培养线路。通过园林工程预算与招投标、园林工程项目管理、工程建设法规、使学生具备园林工程项目管理和预决算的能力。
第三条是园林植物栽培养护能力培养路线。通过栽培学基础、园林植物、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盆景插花技艺,使学生掌握植物栽植施工和养护管理的能力。
2.根据人才成长规律,确定“三阶段”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
将2个学年4个学期的教学安排进行重新设计,形成三个梯进式的教学阶段。
第一阶段,在前3学期,完成以典型工作任务引领的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教学的同时,根据合作企业的生产任务需要参与园林栽培技术部分环节的实践,培养学生的单项专业技能,获得岗位经验,提高职业基本素质;第二阶段,在第5学期安排学期,利用紧密型合作企业的校外实训基地,以模拟园林公司(或项目部)为组织形式,以项目为载体,与企业共同完成三阶段递进式的《园林专业综合实训》,锻炼综合专业技能,强化职业素养;第三阶段,第6学期在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实习或就业实习,以准员工的身份到企业预就业,完成职业能力训练,培养职业素养,以更好地适应岗位需求。
3.“四结合”培养学生职业素质。
采用“课内课外相结合,校内校外相结合,教学与教育相结合,文化基础课和专业课相结合”的途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思想教育及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素养。通过文化课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将社会能力锻炼融于学生日常生活及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及交际能力。通过综合实训、毕业实习,培养学生工作过程中的沟通能力和管理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调研人:文娟。
发布时间:。
人才培养心得报告【第二篇】
随着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一个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具备优秀人才的支撑。因此,部门人才培养成为了企业发展中的重要环节。在我的工作中,我也参与了部门人才培养的工作,并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以下将围绕部门人才培养心得进行阐述。
首先,明确部门人才培养的目标和任务是非常重要的。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部门的管理者和培养者需要明确每个人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制定适合个人能力和发展需求的培养计划。这样一来,在培养的过程中,更加有针对性地进行能力提升和业务培训,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
其次,要积极开展多元化的培养方式。人才培养不能仅仅局限在传统的课堂培训和软技能提升上,还需要结合实际工作进行实操性培训。例如,可以组织员工参与跨部门合作项目,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同时,要注重培养员工的自学能力,引导他们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和总结,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
第三,合理规划员工的职业发展路径。在进行部门人才培养时,要根据员工的个人意愿和特长,为他们量身定制职业发展规划。这样一来,员工在培养过程中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也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员工的综合素质,在他们专业领域的基础上,进行全面发展,提升他们的综合竞争力。
第四,及时反馈和评估员工的培养效果。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定期进行培训效果的评估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对培训后员工的工作表现进行评价,可以及时了解培训的效果,并对培训计划进行调整和优化。同时,及时反馈员工的优点和不足,帮助他们更好地改进和提升,从而更好地适应企业发展的需求。
最后,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念。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因此,企业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念,给予员工足够的培养时间和机会。在人才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人才的激励和留住。通过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和福利,以及良好的职业发展空间,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为企业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总之,部门人才培养是一个需要深思熟虑和精心管理的工作。在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明确培养目标、多元化培训方式、职业发展规划、培训效果评估和正确的人才观念是部门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只有通过全面的培养措施和科学的管理方法,才能培养出更多适应企业发展需求的优秀人才。
人才培养心得报告【第三篇】
幼教作为培养未来的重要一环,始终是教育界的热门话题。幼教人才的培养一直是各大学校关注的重点。从培养老师专业技能,到教育理论的深化,再到做好育儿及心理辅导,幼教人才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我成为幼教老师的过程中,我了解了很多幼教人才培养的心得与体会,现在我想把这些分享给更多的人。
段落二:发掘幼教老师的潜力。
教育很重要,但激发和培养每个人的潜能更是至关重要。考虑到小朋友们的需要,幼教人才的潜在潜力和特点应该受到特别的关注。这意味着幼儿教育工作的特点应该更多地体现出童年无忧的天性。因此,在培养幼教人才时,我们应该发掘他们的潜在能力,从而真正利用他们的特长和优势。让更多的幼教人才可以在童年时期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未来,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下一代。
段落三:重视幼儿园教育的特点。
幼儿园教育的特点是快乐和团队合作。对幼教人才的培养最关键的是帮助他们理解和真正体验幼儿园教育的特点。幼儿园的作用不仅仅是一种教育,还能增加小朋友的信心和安全感。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幼儿园特有的教育方式,将其融入到幼教人才的培训中。只有这样,培养出的幼教人才才能活跃和积极地与幼儿进行互动和交流。
段落四:提高幼教老师的专业素养。
培养幼教人才需要我们持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教育理论水平。幼教老师们需要有大量的提高自我意识和管理能力的途径,感受到自身学习的进步。此外,教师需要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中不断地探索和学习,这样他们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孩子们的成长。在幼儿园,教师应该是用自己的爱和专业精神来引导和激励小朋友的成长。因此,提高幼教老师的能力也是提升幼儿园整体教育质量的关键之一。
恰当的关心和负起责任是培养幼教人才的两个关键要素。幼教人才必须被培养成具有爱心、质量和拥有正确价值观的人,以更好地服务和照顾孩子们。他们必须能够在孩子早期成长阶段展现足够的专业精神,满足幼儿园教育的要求,为公众提供最好的服务。因此,培养幼教人才的过程是需要大量投入、努力和心血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未来的社会中培养出更多的有才华和爱心的人才。
结束语:
总之,培养出足够高素质的幼教人才是我们的目标和责任。政府、社会和家长也应该共同投入资金和才智,让这一事业得到更好的发展,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儿童成长的需求。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为社会和下一代培养更多的幼教人才,使他们能够在未来的生活中发挥出应有的潜力。
人才培养心得报告【第四篇】
为找准专业定位,明确毕业以后的工作方向,并为以后的学习能把握学习中点。我对建筑工程施工人才需求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调查。在调查过程中遵循“从整体到局部”的原则,从社会、行业、企业、典型企业及从业者等诸多个层面对专业人才需求状况和未来趋势进行调查和分析,力求调查资料全面、细致、可靠。
一、 调研与调查概况
(一)调研目的 做为一名即将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的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明确专业定位、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对以后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广泛的社会需求调查,了解社会对建筑工程施工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及专业人才的供求关系,了解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的主要岗位需求,从而确定建筑工程施工专业人才的职业取向以及对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和素质要求,确定毕业以后的工作方向。
二、专业定位分析
大。 当前,建筑行业从业人员的现状是整体素质较低,特别是施工现场劳务层作业人员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技术水平不高、农民工比例较大,掌握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能利用现代化手段和方法进行工程建设,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大批高素质施工一线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尤为缺乏。
(二)专业定位 本专业毕业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基本技能,掌握了建筑施工一线技术与管理人员所必须的技术管理能力,具有过硬的岗位工作能力,德、智、体等全面发展。所培养的学生以建筑施工企业一线的项目施工员为主要就业岗位,以项目造价员、质量员、资料员、安全员为就业岗位群。
三、 专业调研结论 综合调查资料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一) 我国建设与经济发展目前及未来一段时期对建筑工程施 工专业人才有大量需求,随着建筑业发展和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行业企业对专业人才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要求不断提高。
(二) 建筑工程施工专业职业面向为:建设单位、施工企业、 设计单位、监理单位、物业公司等。
(三) 主要就业岗位是:施工员、质量员、安全员、预算员、 测量员等。
一、调研目标
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是决定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因素,本次调研的'目的是了解行业企业对建筑工程技术相关岗位人才需求的侧重点,职业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务,职业岗位对该专业学生需要具备的素质要求等,进而为编制2017级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完善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提供参考依据。
二、调研方法
本次调研采用一手资料调查和二手资料调查相结合的方法。 一手资料的调查主要是专业教师通过走访行业企业,对企业专家进行访谈,企业专家填写调查问卷,通过调研结果的整理得出调研结论。
二手资料的调查主要通过网络调查和电话调查方法。网络调查主要是通过向被调查企业发调查问卷电子邮件,通过回收问卷进行调查结果分析,电话调查主要是专业教师给被调查企业专家打电话,了解调查问题。同时通过网络调查行业企业相关动态资料,为调查结论的分析起到重要的参考作用。
三、调研过程
本次调研主要由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部分任课教师进行。首先在4月初确定调研目标,然后依据调研目标设计调查问卷,4月中旬依据调研目标和调查内容确定调查企业,然后通过网络、电话展开二手资料调查,4月28日-30日三天,参与调研的教师实地走访被调查企业,5月整理调查资料,总结调查结论,撰写调研报告。
四、调查结果分析
本次被调查样本包括秦皇岛一建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秦皇岛开发区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秦皇岛正源工程建设咨询事务所有限公司等五家企业,发出问卷20份,回收有效问卷20份,结合网络二手资料的调查,调查结果分析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对应的工作岗位群
通过二手资料的调查和与被调查企业的访谈,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对应的岗位群包括施工技术员、造价员、材料员、资料员、工程监理、钢结构详图设计等。通过毕业生的了解,大部分学生从事的岗位均为以上岗位。
《建筑行业人才培养调研报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2. 近3年内职业岗位对高职层次专业人才的需求 (1) 需求人数
近3年内职业岗位对高职层次专业人才的需求75%的企业专家认为其所在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是1-3人,15%认为是4-6人,5%认为是6-10人,5%认为是更多。
(2) 需求变化趋势
70%的企业专家认为将来岗位的薪酬标准在2000-3000元/月,20%的企业专家认为在1000-2000元/月之间,5%的企业认为1000-2000元/月,5%的企业认为在1000元以下。
3. 职业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务
100%的企业专家认为建筑工程技术职业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务包括
施工技术、施工管理;80%的企业专家认为建筑工程技术职业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务还应该包括质量检验、编制预算、资料管理、材料管理,50%的企业专家认为建筑工程技术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还应该包括工程监理、工程项目管理。
4. 职业岗位对该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素质要求
从调查结果看,就专业知识能力而言,企业专家认为学生应主要具备施工技术管理能力、编制预算的能力、工程资料整理能力,从核心能力而言学生应具备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和沟通能力。
5. 职业岗位对该专业学生需具备的职业能力要求
90%的企业专家认为建筑工程技术职业岗位学生需具备施工技术能力,75%的企业专家认为需具备资料整理能力,68%认为需具备预算编制能力。少数企业专家还对于学生的工程项目管理、工程监理等能力提出了要求。
6. 职业岗位对该专业学生应获取的职业资格证书要求
95%的企业专家认为你学生应具备施工员职业资格证书,70%的企业专家认为学生应具备资料员证书,50%的企业专家认为学生应具备安全员证书,45%的企业专家认为学生应具备造价员资格证书,10%的专家认为学生应具备会计证。
7. 关于该专业学生在培养过程中最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的建议 此处调查主要是开放式问题的调查,综合专家的建议,关于该专业学生在培养过程中最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主要包括一是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差,走上工作岗位需要一段时间的学习锻炼才能够适应工作任务的需求;二是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较差,遇到新的问题不会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是学生的沟通能力有待提高。
五、调研结论与建议
1.调研结论
应具备的素质主要包括能进行施工技术指导、能进行施工项目资料整理、能进行预算软件操作、能编制预算等,职业岗位对专业学生需要具备的职业能力要求主要有施工组织设计编制的能力、施工技术的能力等,学生需要获取的资格证书主要是施工员证书、资料员证书、造价员证书、安全员证书等。
2.建议
此次调研是通过实际调查企业专家,结合二手资料调查进行的,调研结果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准确性,是专业编制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依据。根据调研结果,专业一方面在课程体系的设置方面应当重点考虑企业专家对职业岗位的能力、素质要求,将企业专家普遍认为重要的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对应的课程设为专业核心课程,另一方面针对企业专家提出的学生实践能力差、自我学习能力差、沟通能力差的问题,专业应当引起重视,通过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课堂及课下团队合作与沟通等学习形式的开展,及教学方法上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来解决现阶段学生在能力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建议专业能够挖掘社会资源,开发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使学生能够在在校期间尽早接触企业实际,缩短学生与就业岗位之间的距离,加强学生就业的适应能力。
人才培养心得报告【第五篇】
基督教人才培养是指通过教会的教育和训练,培养合格的基督徒,成为社会中的光和盐。这一过程对于基督教的发展和传播至关重要。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我深刻地领悟到,强调信仰塑造和品德培养是基督教人才培养的核心。
第二段:信仰塑造的重要性。
基督教人才培养的核心之一是信仰塑造。除了学习圣经的教导,我们还需要通过祷告、崇拜以及与信仰同伴的交流,不断巩固自己与基督的关系。过程中,我明白到信仰的巩固对于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因为只有拥有坚定的信仰,我们才能成为信仰的榜样,对他人起到影响和帮助。
第三段:品德培养的重要性。
品德培养是基督教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一环。作为基督教徒,我们应该以基督的品性为榜样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在教会的培养中,我学到了谦卑、宽容、忍耐和仁爱等品德。这些品德塑造不仅帮助我们成为更好的基督徒,也让我们能够更好地为他人服务。
第四段:实践培养的重要性。
在基督教人才培养中,实践培养也是至关重要的。通过参与教会的各项事工和社会公益活动,我们能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这样不仅能够提高我们的实际操作能力,还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回应社会问题。实践培养使我们更加成熟、自信,并且能够更好地为他人服务。
第五段:培养领导能力的重要性。
基督教人才培养还着重培养领导能力。基督教徒应该成为引领他人的榜样,并且能够以正确的方式组织和管理团队。在基督教的培养过程中,我们接触到了团队合作、领导者的角色扮演以及组织管理的技巧。这些对于培养我们的领导能力至关重要,使我们能够更好地在教会和社会中发挥作用。
结论:
基督教人才培养的核心在于信仰塑造和品德培养。通过不断学习圣经、与信仰同伴的互动和祷告,我们能够巩固自己与基督的关系,并且成为信仰的榜样。同时,通过谦卑、宽容、忍耐和仁爱等品德的培养,我们能够更好地为他人服务。实践培养和领导能力也是基督教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参与实际活动和学习领导技巧,我们能够更好地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并且为他人提供帮助。基督教人才培养不仅是个体的发展,也是整个教会和社会的需要。只有通过不断的培养,我们才能为神的国度作出更大的贡献。
人才培养心得报告【第六篇】
军队是国家的柱石,部队人才培养是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重中之重。我从事部队人才培养工作多年,在实践中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
第二段:培养目标明确、分类管理。
部队人才培养首先需要明确培养目标,根据部队发展需要及人才优劣势确定培养计划和重点。同时,按照不同培养对象和级别分类管理,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和标准,促进人才选拔、使用和流动。
第三段:注重综合能力、循序渐进。
部队人才培养要注重综合能力培养,不仅要注重专业技能培养,还要注重实践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重要的是要循序渐进,坚持即学即用,使培训内容和岗位要求紧密结合,实现有的放矢。
第四段:创造良好培养环境、完善考核机制。
部队人才培养还需要营造良好的培养环境,加强日常教育和辅导,提供广泛的学习和锻炼机会。同时,完善考核机制,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对各级干部、士官、军人进行动态管理和个性化培养。
第五段:推行终身学习、注重人才激励。
随着时代的变迁,部队人才培养也要与时俱进。推行终身学习,注重持续深化培训,为未来军事斗争做好准备。同时,鼓励创新和勇于挑战,吸引、激励和留住优秀的人才,为军队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结论:
在部队人才培养中,明确目标、分类管理、注重综合能力和循序渐进、创造良好环境、完善考核机制、推行终身学习和注重人才激励是关键。只有科学有序的推进人才培养工作,才能确保部队高素质人才储备、战斗力提高和现代化建设。
人才培养心得报告【第七篇】
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工程技术分院模具专业,始建于2015年,其前身是机电技术专业(模具方向),该专业方向于1996年开始招生,07年招生110人,08年招生110人,现有在校生220人,2015年计划招生80人。专业办学经验丰富,师资结构合理,实践教学资源能够满足办学需求,具备办学条件。
1.六个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六个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相融合、专业教师与能工巧匠相融合、素质教育与技能培养相融合、教学内容与生产项目相融合、能力考核与技能鉴定相融合、实训环境与企业文化相融合”。
2.专业教学团队
开始建设之初有专业教师13人,外聘企业兼职教师3人, “双师素质”教师12人,初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的专业教学团队。
3.校内实训基地
开始建设之初有两个实训中心,即现代制造技术实训中心和机电一体化实训中心,共5200平方米。现代制造技术实训中心由车、钳、铣、焊、电加工、数控车、数控铣、加工中心、cad/cam仿真、机械拆装区组成;机电一体化实训中心由电子和电控2个区组成,拥有plc、数控维修实验、电气智能、电工等实训室。校内实训基地能承担8个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开展各种培训等。
4.校外实习基地
开始建设之初已与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一汽集团、长春数控机床有限公司、长春奥普光电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吉林省元隆达模具有限公司等22家企业建立了密切的校企合作关系,成为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5.社会服务
2015年至2015年培训职业学校教师81人次,培训企业下岗转岗职工50人次,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员105人次,社会职业技能鉴定220人次。
二、项目建设主要内容
4
1.建立校企融合的“校企联姻、三级共育”人才培养模式
按照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在广泛的市场调研和企业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吉林省汽车、客车、农机等行走机械产业链,对模具设计与制造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以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一汽集团零部件生产企业为代表的校外企业群实习基地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为依托,建立校企融合的“校企联姻、三级共育”人才培养模式。
2.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体系
为把学生培养成基础知识牢、实践技能强、岗位适应快、创新意识高、综合素质好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以能力为本位,根据模具设计和模具制造岗位工作过程,构建素质与项目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构建,遵循“两个规律”,一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律,设计教学内容和课程时,要考虑学生素质的培养和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与储备,为学生继续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二是职业能力成长规律,设计教学内容和课程时,要考虑学生所面对的岗位及岗位群的工作,为逐级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奠定基础。在此思想指导下,与企业共同设计与开发素质与项目课程,形成数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每门课程设置若干个项目,通过项目完成教学任务,项目完成,课程即结束。每门课程学习结束,学生即可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3.建设优质核心课程
优质课程建设以岗位能力为重点,将专业基础能力培养中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与专业能力培养中的模具设计课程建成优质核心课程,在此基础其建成省级精品课程,以此带动其它课程建设。
4.编写项目课程及素质教育课程特色教材
以项目课程为单位编写系列教材,教材内容涵盖项目工作过程及项目之间的内在联系,教材的编写与行业企业的相关人员共同完成,最终形成项目特色教材6本、素质培养特色教材1本、校本教材3本。
5.建设省级优秀专业教学团队
依托行业企业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省级优秀专业教学团队,拟培养1名专业带头人,1名兼职带头人,4名骨干教师,6名双师教师。聘请10名企业兼职教师一同进行专业建设工作。目标建设成省级优秀教学团队。
6.实训基地建设
5
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为满足培养包项目课程教学需要,同时实现专业群及其他相关专业实训资源共享,进一步提升专业群的社会服务及辐射能力,拟投资952万元(含企业投入50万元),将现代制造技术实训中心建成国内领先的融教学、生产、科研、社会服务、技能鉴定和技术研发等功能为一体的国家级示范实训基地,机电一体化实训中心建成省级示范实训基地,形成开放、共享型实训基地。
2)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拟新增63个理念先进、设备先进、管理先进、技术先进、环境良好的企业补充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习岗位,满足学生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的需要,使学生在企业完成从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换,毕业后即能快速适应企业岗位的需要。保证学生顶岗实习的稳定性,实行校企共同培养、共同管理、共同考核机制,达到实习过程可控、实习管理规范。
7.社会服务
社会培训 有效发挥服务功能,积极开展社会培训,到2015年,实现年培训职教师资80人次,在岗、下岗再就业人员200人次,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员200人次,社会职业资格鉴定每年200人次。
对口支援 选派教师到眉山职业技术学院为该校同类专业师生进行培训,或者利用本校资源培训该校教师和学生。还可利用网络为该校相关专业提供教学资源。
技术服务 利用本校的设备及人力资源优势,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咨询与应用技术研发,发挥资源的更大效能。
第二部分 项目建设目标及完成情况
长春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技术专业确定为国家示范校建设项目以来,专业教学团队深刻领会教高 [2015]14号、教高[2015]16号、教高[2015]2号等相关文件精神, 围绕吉林省汽车、轨道客车、农机等支柱、优势、特色产业,发挥“汽车城”、轨道客车生产基地、农机大市场等区域经济优势,紧紧抓住高职院校“开放性、实践性、职业性”的特征,构建并实施了“校企联姻、三级共育”人才培养模式,经过近三年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优异的成效。
一、 “校企联姻、三级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
6
以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长春奥普光电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实习基地(合作企业群)和校内数控生产性实训基地为依托,与11家企业密切合作,在校企共同组成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下,在充分的行业企业调研基础上,遵循学生的职业成长规律和认知规律,深化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确立了“引校企联姻、三级共育”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实现了校企双方共同培养。
1.适应市场需求,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成立由校内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校外企业技术专家组成的专业教学工作委员会,进行广泛市场调研,围绕企业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开展“十、百、千”调研工程:访谈十名行业、企业名人,得到专业建设指导性意见,了解行业和专业技术的发展状况;调研百名企业技术人员,得到企业的真实工作状态描述,为确定就业岗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提供依据;千名学生问卷调查,得到毕业生及在校生对教学设计、课程实施等提出的意见。“十、百、千”调研工程,使我们紧密跟踪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准确掌握用人单位的需求和学生职业发展规律,对所调研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得到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就业的职业领域和主要就业岗位群,最终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面向模具及产品设计、模具加工工艺员、冲压及塑料成型设备操作员、模具普通机械加工员、模具数控加工设备操作员、模具装配、调试员等岗位,能在模具设计与制造企业从事模具设计、制造、装配与调试,冲压及成型设备操作,模具加工设备的操作与调整,产品设计与制造,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精湛的专业技能和可持续发展的学习与适应能力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2、校企合作、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在广泛的市场调研和企业调研确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围绕培养目标明确能力目标,围绕能力目标构建课程体系,围绕课程体系开发课程,围绕课程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模式。形成“循环进行、持续改进”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与开发流程。
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形成“五位一体”的教学特色;使学生在职业素质、专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得到全面的提高。
课程结构图
二. “校企联姻、三级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1)三引进,实现“三级共育”
引项目进实训基地,创设生产情境——与长春力众模具制造有限公司、一汽四环冲压件有限公司合作,把汽车零部件模具的部分设计、制造、装配与维修任务引进实训基地,由专业教师带领学生与企业的技术人员共同完成。将引入项目创设的生产情境融入实训教学,实现教学与生产无缝对接,并将产品标准作为学生成绩和技能水平考核的标准之一,培养学生的产品意识和职业规范,促进了师生实践技能的提升,并将消费型实训转化为效益型实训,实现教学和生产双赢。
引企业进学校,实现师生顶岗——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将吉林省亨达集团公 8
司、长春佳诺工艺装备有限公司、长春市协众模具装备有限公司、长春市通富机电设备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引入学校;聘请多名企业技术人员、能工巧匠参与项目教学。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受到企业文化、环境、管理、行业标准等方面的熏陶,具有学校学生和企业员工“双重”身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员工意识、效率意识和职业素养。
引产品进教学,改进课程架构——在引进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标准的同时深化课程教学改革,逐步将合作企业的产品纳入教学设计,现已有9门课程通过选择15载体,纳入教学情境,实现项目教学、实境训练。
(2)三维度,实现“校企联姻”
依托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及校外实习基地进行教学实施,实现工作与学习的任务交替,学校与工厂的环境交替,学生与员工、教师与师傅角色交替,实现学生理论学习、实践训练与企业认知、岗位体验和顶岗锻炼的全线融通,将职业教育的实践性、职业性和开放性落到实处。
3.人才培养方案及体系建设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根据调研结果,进行归纳汇总、序化重组,确定了以培养学生现代制造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兼顾学生模具设计与模具修配能力的思路。在“校企联姻、三级共育”人才培养模式下,根据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面向的就业岗位(群)和人才培养目标,融入职业资格标准,分别针对学生未来的就业岗位(模具及产品设计员、模具加工工艺员、冲压及塑料成型设备操作员、模具普通机械加工员、模具数控加工设备操作员、模具装配、调试员等)进行广泛调研,对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与能力进行分析与序化,开发了基于基础岗位能力培养、核心岗位能力培养和拓展岗位能力培养的专业核心课程,强化实践教学,构建了“岗位能力渐进式”课程体系。从而培养学生能在模具设计与制造企业从事模具设计、制造、装配与调试,冲压及成型设备操作,模具加工设备的操作与调整,产品设计与制造。
4.主干核心课程建设
在“岗位能力渐进式”课程体系下,根据职业岗位任职要求,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依托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设计了《模具钳工》、《冷冲模具设计》、《塑料模具设计》、《产品的造型设计》、《模具零件的特种加工》、《模具设计与制造综合实训》6门优质核心课程。
5.教材建设
随着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建设的不断深入,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共同开发、完善了3本项目化特色教材。
6.教学运行与管理
为了促进教学工作管理规范化,进一步稳定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管理中提出了教师教学工作的各项基本要求。要求教师精心完成教学准备工作,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明确本门课程在专业教学中的地位、作用及教学目的。要精通课程内容,明确本门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了解讲课对象。认真思考和提出自己对这门课程教学的设想和安排,制订出学期授课计划。要认真分析、组织好教学内容,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严格遵守教学纪律,教师应了解学生的出勤情况,并注意保持良好的课堂纪律。教学要突出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基础理论的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的重点。专业课的教学内容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教师讲课时应做到概念准确,内容充实,重点突出,语言清晰流畅,循序渐进,层次条理清楚。要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板书要整洁、有条理,要结合教学内容,合理、正确地应用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在实验与实习教学过程中,教师进行实验试作,在指导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并注意开发新的实验。指导实习的教师对实习内容要作好充分准备,列好详细实习安排计划,认真组织好实习工作。要求在指导实验时耐心细致,循循善诱,批改实验报告要认真,仔细,对实验报告要严格要求。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难易程度应和安排的时间相宜,事先要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并充分准备参考资料,拟定设计课题,完成设计任务书,要启发学生思维,使其独立思考,独立完成工作,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实行“双导”制,学校指定专门专业教师到实习现场与企业共同对学生进行管理,并共同完成学生的学业考核。
7.教学条件建设
实验实训条件不断改善,现已建成集教学、社会培训、职业资格鉴定为一体的实验实训基地;同时在教育教学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目前本专业拥有较完善的用于实践教学的校内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其中:校内有多元投入资金3500万元建成的现代制造技术实训中心,拥有先进的生产型数控设备110多台,数控仿真及cad/cam实训室一个。建成了国内领先的集教学、生产、培训(技能鉴定)、科研(技术服务)“四位一体”的占地5000㎡生产性实训基地.与其他专业共享技术测量实训室、模具拆装实训室、等实验实训室和2个专业计算机房,并已与长春奥普光电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天合富奥商用车(长春)转向器有限公司、长春一汽四环金仑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长春长客—庞巴迪轨道车辆有限公司、长春冠迪转动轴有限公司、长春数控机床有限公司等85家企业签订了校外实践基地合同。
现代制造技术实训中心按“校企联姻、三级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将现代制造技术实训中心建成国家级示范实训基地,机电一体化实训中心建成省级示范实训基地,2015年末,《多元投入、引企入校、建设高地、服务社会》——长春职业技术学院数控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情况,被评选为国家高职高专院校示范校建设两周年阶段成果展示;《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研究与实践》教学成果荣获第六届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并获得国家级2等奖。
8.师资队伍建设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师资队伍建设项目,培养专业带头人1 名,培养骨干教师4人,双师素质教师6人。专业共有12名教师,11人具有双师素质,专任教师均有3个月以上的企业实践经历。
9.考核与评价
校内项目教学考核,以课程为单位,建立试题库,将考核标准与职业资格鉴定标准相融合。以项目为考核单元,按照学生完成产品的质量、工作态度、操作规范、相关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综合评定学习成绩,学生必须完成的所有项目的学习,且项目合格率达到80%以上,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采取学生互评,指导教师评价,项目考核,理论测试等评价方式。
校外实习的考核,由校企双方共同完成,成立校企共管机构,共同制定管理制度和考核办法,共同实施评价与考核。建立顶岗实习期间的“双导师”制,实现校企深度融合,建立网络辅导平台,由专业教师与企业师傅共同指导,做到制度上有保证,管理上有措施。
校外实习的成绩由实习表现和实习报告两部分组成。实习表现占总成绩的40%,实习报告占总成绩60%。实习表现包括出勤和工作表现,实行量化考核。其中,企业考核占30%,学校占10%;实习报告成绩的评定,企业占20%,学校占40%。学生在校外顶岗实习期间完成毕业设计任务。
三、研究的主要特色与创新之处
(1)首创 “三引进”
(2)“三维度”
任务交替——理实一体的课程实施实现工作任务与学习任务的交替
角色交替——真实产品的教学载体实现学生与员工、师傅与教师角色交替 环境交替——学校与工厂环境的交替。
(3)岗位渐进的实习实训课程体系
认识实习——课程设计(单项训练)——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综合训练)——顶岗实习
四、研究成果的示范与辐射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改革开放,特别是示范校建设以来,我院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采用的“校企联姻、三级共育”人才培养模式,搭建了教学实施的工学结合平台。该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对我院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乃至辐射学校的建设起到了率先示范的作用。为本地区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在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课程体系构建、课程运行与管理、实训实验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诸多方面提供了示范作用。由此对本地区课程改革水平的提升,产生了较强的吸纳和辐射效应,从而推动职业教育改革的进程,实现本地区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
五、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今后的研究设想
在专业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尚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这将是在今后的改革中重点要解决的问题,具体有:
我系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是省教育厅批准于2002年开始招生的。培养目标是: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熟悉安全标准和规范,掌握机电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能够从事机电一体化设备操作、组装、调试、维护、检修、技术改造和销售等岗位工作,具有从事本职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围绕这一目标,我们认真实施了教学计划,现总结如下:
1. 严格落实课堂教学计划,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是主要的教学活动之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必须抓紧、抓实、抓好。我们通过上公开课、示范课和老师之间互相听课,互相学习,共同提高。2002年以来,我校开展了一系列教学评奖活动,如:我系朱建平(2015年)、孙红霞(2015年),分别获得东营科技职业学院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其次,我们安排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和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担任本专业主要课程的教学。另外,根据学院的相关规定,我们安排老教师担任新进和青年教师的授课导师,指导青年老师备课及上课,迅速提高青年老师的授课水平及教学效果。
2. 精心挑选教材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材的质量关系到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和准确度。教材应该溶传统性、时代性、先进性、前瞻性于一体。带着这种理念,我们专业全部课程都采用了“十二五”或“十一五”家级规划教材和教育部规划教材。
3. 切实抓好教学实习和实习基地建设
1
博瑞制动有限公司、山东东营汇丰集团、山东恒丰橡胶有限公司、山东鸿亦机械有限公司、山东华帘集团、企业签订了实习协议,并把这些学校作为我系重点建设的`实习基地。实习基地的建立为我系教育实习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很多有利条件。
4. 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
为了使教学内容符合学生毕业后就业的需要,我系曾多次下企业进行企业调研,修改专业培养方案,不断调整课程设置和课时分配;为了更新知识,我系采用了全国最新编写、出版的优秀教材,绝大多数教材是“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为提提高教学效果,我系配备了12个专业实训室,多媒体教室等。我系绝大多数教师能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能用电脑收集教学资料、进行课堂教学和从事科研教改活动。
5. 重视课程设计和课程改革
课程设计最能培养学生的运用知识的能力,课程改革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经过反复论证以及不断的实践和摸索,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我系不断完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在调整专业培养方案时,把夯实学生专业基本功作为第一要物,把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最大程度的融合,把培养学生的技能贯穿于始终。其一,加强课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使课程设置更加符合国家专业课程标准。其二,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和技能训练有机的结合,提高了课程的效益。其三,积极开设新课和改造现有课程,重点摸索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在确保专业技能训练课的前提下,加大选修课开设力度加强科学技术知识教育。 目前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培养方案的几大模块在课程设置、教学进程、学时学分的分配上合理,符合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的要求,可行性强。机电专业基础课开得比较扎实,有利于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基本功;方向课能反映出不同方向的主要核心课程,选修课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习兴趣,有利于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6. 抓好毕业论文的指导与设计
我系成立了毕业论文评审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学生毕业论文指导、质量监控等工作。以确保毕业论文质量符合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
2)挑选科研能力较强、工作认真负责、具有讲师及以上技术职称或者硕士学位的教师指导毕业论文。
3)对学生论文写作及教师指导工作进行阶段性检查,论文分一、二、三稿和最后定稿,每一稿都要求学生认真写作和修改,老师要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
4)认真严格组织论文答辩工作。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进行论文答辩。每个答辩组至少有三个答辩老师,对答辩不合格的学生需要重新组织答辩,重新答辩不合格的学生扣发毕业证。
7. 加强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
在继续原有的院级精品课程《电气控制与plc》的基础上,《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正在积极申报院级精品课程。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已得到完善。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学科、专业定位准确,全系教师密切配合,专业学科建设正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8. 加强教研室建设,开展教改、教研活动
教研室是教学的基层单位,根据我系的教学需要和实际情况,我系现有机械和电气自动化两个教研室。每年各教研室都制定了教研室计划,并按计划开展一系列的教改教研活动(不得少于10次)。我系的常规教学以教研室为单位开展,检查教学计划执行的情况,组织公开课、示范课教学和教案检查,开展以教学为中心的课外活动等等。
9. 加强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我系开展了一系列的、有特色的课外活动,如:校内专业技能比赛、学术讲座等活动,系还成立了创业社团,每年组织外语戏剧演出,这些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把我系素质教育推向前进。同时,我系不断修改教学计划,增开很多选修课程,调整课时分配,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改进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学生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提高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率。
总之,在过去几年的教学中,我系围绕专业培养目标,严格执行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教学计划,全面完成了授课计划,加强了薄弱环节的教学,提高了专业的教学质量,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毕业生,达到了专业的培养目标,满足了市场对机电一体化毕业生的需求。
机电工程系
2015年9月
人才培养心得报告【第八篇】
18名技校毕业生,竟然能在招聘企业面前骄傲地举起“学士学位证”!这确实令世人对新时代的技工刮目相看。但是,更多的精彩和惊喜却并不只于一张盖了钢印的证书,反而是呈现在技工面前的一个崭新的晋升和评价体系,它更值得期待和瞩目。
古人说:“英雄莫问出处”。对此的通俗解释就是:无论你来自哪里,出身如何,背景怎样,只要具备足够的知识和能力,就有机会获得成功,并成为受人尊重和推崇的英雄。从技校走出来的学生被授予“学士学位”,恰恰令我们看到了人才培养正应“莫问出处”的当下需要。
职业技术院校和高等教育挂钩,以联合办学来刺激技校生“升格”的冲动,让他们也可以考取本科学历、获得学士学位,这就等于给年轻人提供了多样化发展的生态环境,有利于蓝领技工群体通过教育实现社会正向层级的流动。正所谓,知识不分贵贱。站在车间里摆弄机床的工人,同样也对社会有所贡献。特别是在产业转型升级的今天,“劳动光荣、技能宝贵”正成为伟大的时代风尚。政府、学校、企业乃至全社会,都要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要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不仅给他们稳定的工作岗位和好的工资待遇,更要给他们足够的社会认同和晋升空间,让出身技校的蓝领,同样可以成为时代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