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中期报告【优推4篇】
【导言】此例“毕业设计中期报告【优推4篇】”的文档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毕业设计中期报告【第一篇】
关键词:毕业设计;质量监控体系;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7-0086-02
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工程技术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的主要教学环节,是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综合反映,也是高等院校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技术人才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的教学环节。[1,2]但是近几年来,高校本科毕业设计质量出现明显滑坡趋势,主要表现在毕业生就业与研究生复试和毕业设计时间冲突,致使学生无暇顾及毕业设计,时间无法保证;指导教师教学科研任务重,致使用于毕业设计环节上的时间和精力不足,指导的毕业设计质量不高;毕业设计过程管理流于形式,缺乏对毕业设计全过程的有效监控;缺乏毕业设计质量标准和要求及合理的成绩评定办法;毕业设计过程中忽视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等。针对上述影响毕业设计质量存在问题的分析,结合笔者曾担任学院团委辅导员、学院教科办教学秘书和多年指导毕业设计的工作经验,提出了过程管理与目标管理相结合的毕业设计质量监控体系。[3,4]从毕业设计教学环节合理安排时间、构建组织和管理机构、完善毕业设计管理制度、毕业设计全过程跟踪管理四个方面实现监控,保证毕业设计质量。
一、合理安排毕业设计时间
一般来说,高校的毕业设计工作大都安排在第8学期,而这一学期正好是毕业生择业高峰期和考研复试的时期,导致学生无暇顾及自己的毕业设计。时间前移,认识到位,是做好毕业设计的基础。为了解决就业与研究生复试和毕业设计时间冲突问题,可以将毕业设计时间从第8学期前移到第7学期。具体实施方案见表1。
表1中对毕业设计时间的合理安排,在时间上充分满足了“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学习规律,不仅促进了专业课和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的教学质量的提高,更促进了毕业设计质量的提高。
二、构建毕业设计组织管理机构
毕业设计组织管理机构的构建,是毕业设计质量监控体系有效实施的保证。全校的本科生毕业设计工作在分管校长的统一领导下,实行校、院、系、指导教师四级负责制,分级落实完成。[5]
学校在整个监控体系中起主导作用,对全校毕业设计工作进行组织和调度。其岗位职责主要包括:组织校级毕业设计检查组,负责对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中各环节进行检查;抽查学院各毕业设计题目和指导教师情况,协调有关问题;参与各学院期中教学检查和毕业设计答辩检查,审定各学院的毕业设计答辩成绩;毕业设计结束后,做好工作总结,组织经验交流,评选校优秀毕业设计和优秀指导教师。
学院是毕业设计质量保证的管理机构,其岗位职责主要包括:成立院毕业设计领导小组,负责本学院毕业设计工作的运行和教学过程中各阶段的质量保证;向各系布置毕业设计工作任务;组织审定毕业设计题目,进行毕业设计工作动员;组织检查毕业设计工作进展。
系是协助学院负责各系毕业设计质量的督查者,岗位职责主要包括:成立毕业设计工作指导小组;按照各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设计基本教学要求,负责本系题目审查、双向选题、期中检查、指导教师考核、毕业论文评阅和答辩与成绩评定等工作。
指导教师是质量监控体系的主要执行者,其岗位职责主要包括:拟定毕业设计题目申报表,下达毕业设计任务书,指导学生填写毕业设计开题报告,做好学生外文翻译的评阅工作,指导学生正确撰写毕业设计论文和毕业答辩等。
三、完善毕业设计管理制度
1.实行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和毕业生资格审查制度
对指导教师实行资格制,严把指导教师质量关。指导教师应具备宽厚的专业基础、丰富的教学经验、良好的工作作风和较强的责任感,一般由具有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对于初级职称和初次指导毕业设计的教师需指定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对其指导、监控和把关。对毕业生实行毕业资格审查制,毕业设计开始前,对于尚有4门必修课不及格或者重修课程学分达12学分以上的学生皆不允许参加毕业设计。[6]
2.建立毕业设计选题保障机制
选题是毕业设计的一个关键环节,是决定毕业设计质量好坏的先决条件。指导教师拟题时,需填写《毕业设计题目申请表》,然后由学院组成的毕业设计选题审查小组对选题严格把关审查,不记名的对题目按项打分、评审,并填写修改意见,给出可否立题结论等。此项工作一方面监督指导教师一定要重视毕业设计工作,保证选题质量,另一方面通过审查把好选题关,从源头上保证毕业设计质量。
3.建立毕业设计开题审批制度
确定了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和毕业设计题目的学生,在对相关文献资料综述的基础上方可进入开题阶段。为了强化这一环节的质量监控,指导教师需审查学生填写的《毕业设计开题报告》,并组织审查通过的学生进行开题答辩。同时,学校教学督导组同步对开题报告和开题答辩进行随机抽查,确保开题保质保量完成。
4.建立毕业设计日志化管理制度
在毕业设计实施阶段,为了按工作计划能按期完成毕业设计任务,学生每周要有完整的毕业设计进展情况记录,做好阶段总结,形成毕业设计周志,并定期向指导教师汇报工作进展情况。
5.建立毕业设计答辩资格审查制度
指导教师和论文评阅教师需根据学生毕业设计态度、能力水平、设计或论文质量给出成绩,答辩委员会再根据评阅成绩做出答辩和暂缓答辩的处理意见,确定学生答辩资格。
6.建立科学评定毕业设计成绩体系
为了公正、客观给出学生的毕业设计成绩,将毕业设计全过程中的各项审查成绩纳入毕业设计成绩中。成绩评定依据开题答辩成绩、中期审查成绩、指导教师论文评阅成绩、特邀评阅人论文评阅成绩、答辩成绩等五项成绩乘以相应的权重系数组成。
四、实行毕业设计全过程跟踪管理
为了做好毕业设计各环节的检查监控,笔者提出毕业设计流程化跟踪管理方案,以保证毕业设计质量。[7]流程化跟踪管理方案如图1所示。通过流程化跟踪管理,实现了对毕业设计每个环节进行监控,保证了毕业设计正常并高效进行。流程的具体描述如下:
1.申报阶段
首先由指导教师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在研课题等具体情况,提出课题申报,并填写《毕业设计题目申报表》。然后由系组成的毕业设计指导小组和由院组成的毕业设计领导小组进行审查,审查通过方可进入选题阶段,否则指导教师需重新填写题目申报表。
2.选题阶段
经审查通过的毕业设计题目方可面向毕业生公开,毕业生可以根据题目要求和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毕业设计题目。该环节需遵循教师与学生双向选择的原则,如果出现选题不均匀现象,由系主任负责协调,达成一致意见后公示“毕业设计分配表”,指导教师下达“毕业设计任务书”。
3.开题阶段
毕业生根据毕业设计分配表,及时与指导教师联系,交流毕业设计相关事宜,并根据选题的情况收集资料,填写毕业设计开题报告。指导教师对开题报告进行审查,审查通过者方可进行开题答辩,否则毕业生需重新填写开题报告,直至审查通过为止。系开题答辩组共同对学生开题进行答辩审核,答辩审核通过者方可进入设计阶段,否则将重新开题答辩。同时,开题答辩成绩作为最终论文成绩的评判依据之一。
4.设计阶段
包括前期设计、中期审查和后期设计。学生首先根据开题报告中提出的目标和工作计划,与指导教师定期进行交流,每周坚持认真填写毕业设计日志。中期审查前学生填写毕业设计中期审查表,中期审查时由校检查小组和院领导小组执行,审查通过者方可进行后期设计。同时,中期审查成绩作为最终论文成绩的评判依据之一。
5.答辩阶段
指导教师和系指导小组需对学生进行毕业答辩资格审查,审查学生的毕业设计是否达到论文要求,并分别给出毕业设计论文成绩。审查通过者应根据具体的答辩程序和要求组织毕业设计答辩。对未通过毕业设计答辩的学生应另行安排二次答辩,答辩合格者进行成绩评定。
6.总结阶段
答辩结束后,指导教师需对毕业设计资料进行整理,存入毕业设计资料库。同时,指导教师、系领导小组、院领导小组逐级对毕业设计工作总结提出改进意见。
参考文献:
[1]孔祥强,李瑛,杨前明。工科类本科毕业设计教学模式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2,21(3):140-143.
[2]施全峰,周立春,孔旭。构建毕业设计质量监控体系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08,(1):22-23.
[3]刘波粒,刘泽军。浅析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滑坡的原因及其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7,(7):89-90.
[4]廖志凌,邵学军,刘贤兴,等。高校本科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江苏大学学报,2004,26(2):82-85.
[5]李红梅,卢苇,陈旭东,等。毕业实习与设计过程管理质量保证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6):167-171.
毕业设计中期报告范文【第二篇】
关键词 独立学院;本科毕业论文;改革;实践
大学生毕业论文是培养毕业生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实践环节,是高校整体教学质量的真实体现,是衡量办学水平和教学总体效果的重要指标,也是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重点。因此,毕业论文成为考察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方面。近几年,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独立学院的毕业论文工作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学生通过完成毕业论文得到多方面的锻炼,也写出了一些较好的文章。但从总体看,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还不理想,在论文撰写和答辩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其中毕业论文流于形式是其中一个重要问题。众所周知,实践教学是独立学院培养能适应社会需求、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我国各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实践实验教学改革等方面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烟台大学文经学院自2003年建校以来,即对本科毕业生实施毕业论文(设计)的实践环节教学,在毕业论文这个环节的实施方面做了一些深入大胆的改革与探索,同时在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进一步的充实。本文就此做以总结和探讨。
一、改革的主要内容
1、论文形式改革
毕业论文要求具有知识创新,普遍指导价值,这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来说,有一定偏颇。为了改变管理类毕业论文的形式单一现象,我们在毕业论文形式上采用设计方案及调查报告等形式来代替以往的纯理论综述性质的毕业论文,改变毕业论文写作内容的局限性。
为了保证这样的目标能够达到,我们分几个专业规划选题方向,具体如下:市场营销专业采用创业设计方案、营销方案策划、市场调查报告;工商管理专业将采用人力资源诊断报告、生产管理诊断报告、质量管理诊断报告、供应链管理诊断报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采用社会问题分析报告、社会现象分析报告、公共政策分析报告。通过上述这些设计方案及调查报告让学生把研究点落到实际问题当中,加强毕业论文的应用性。
2、论文写作过程改革
以往的毕业论文写作过程包括开题、写作、答辩、修改定稿等环节,但大多数同学在毕业论文撰写之前都不知道该写什么,头脑空空,因此,我们将指导过程拟定为阅读文献或深入实际调查研究、选题、调查(设计)、整理分析、写作、定稿、答辩几个环节。让学生提前阅读一定的文献资料或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取得第一手资料,充实头脑之后再来确定选题,以避免选题的盲目性和空洞性,同时增加调查(设计)环节让学生切实深入论文的实际形成当中,动手动脑,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创作一个结果,而不是简单的抄袭和拼凑。因此,将指导过程拟定为阅读文献或独立完成规定的工作任务,不弄虚作假,不抄袭和拷贝别人的工作内容。
3、论文组成部分改革
4、写作和指导进程改革
大多数院校毕业论文的安排都是在大四下半学期,而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是在最后几个月甚至更短的时间里来准备毕业论文,这样的毕业论文不仅质量低下而且流于形式。针对此问题我们对毕业论文进程做了具体安排,要求各专业教师于第五、六学期一开始对学生进行论文指导训练,对学生提前进行写作训练,为未来毕业论文的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各专业根据专业培养方案在本专业的课程中选取一门考查课或必修课来训练论文的规范书写,教师可根据课程将其作为考试或作业来训练。从第七学期开始选题,指导组织学生进行论文框架写作雏形;论文框架定好后,组织学生写开题报告;开题报告确定之后,方可开始具体写作。实施过程中要求师生严格按照上述步骤进行,保证毕业论文有全面充分的准备。
二、改革的主要成效
1、学生写作兴趣有所提高
设计方案或调查报告与毕业论文一样都能考察培养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创新能力,又能体现应用性的特点。设计方案或调查报告等都针对具体问题提供解决方案,不一定都要运用新知识,也不要求有知识创新,相反要求运用知识的成熟性,保证方案的成功概率。解决方案不一定要具有普遍指导意义,我们把应用效果作为报告的评价标准。
从改革实施以来,烟台大学文经学院管理系已有不少毕业生以毕业调查报告的形式完成毕业论文,并且这一数字近年来呈现逐渐上升趋势。设计方案或调查报告某种程度上迎合了学生的写作需求,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另一方面,我们发现,凡是自主选择调查报告这一形式的学生,其在调查报告的努力程度及最后成果的质量上均要超出其他学生。这也说明学生的自主意愿性和自主选择对毕业论文的完成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2、论文质量有所提高
针对毕业论文准备时间短、准备不充分等问题,我们要求各专业教师于第五、六学期一开始对学生进行论文指导训练,根据专业培养方案在本专业的课程中选取一门考查课或必修课来训练论文的规范书写,可作为考试或作业来训练。由于写作过程的全方位改革,从2008级、2009级同学的实施效果来看,此过程改革确实有助于毕业论文的质量提高,也理顺了教师的具体指导思路。
3、论文规范性有所提高
针对毕业论文不够规范的问题,我们制定出毕业论文有关程序文件及写作细则文件,并为学生提供可参照的模板。细则文件中详细的规定了各项教师指导内容及学生写作规范要求。例如,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的《烟台大学文经学院管理系毕业论文程序规范文件》,该文件主要从指导教师的指导原则,指导的具体任务,毕业论文答辩要求、评分要求以及附有具体时间及具体内容的毕业论文进程要求,并把有关的毕业论文材料列出清单,从多方面规范教师的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此外,针对不同的作品形式分别制定有针对性的写作细则。包括:《烟台大学文经学院管理系毕业调查报告(设计方案)写作细则》《烟台大学文经学院管理系毕业论文写作细则》,由于分形式制定具体细则文件并有可参照的写作模板(范例),毕业论文的执行步骤更加清晰,学生写作的规范性也在逐渐加强。
三、改革经验总结
1、对改革的高度认识
在此次毕业论文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高度的改革决心和改革的态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要让改革处于广泛需求的推动之下,上下统一思想,将改革提到实际操作层面,不能只是想想或被动执行,必须上下齐心主动寻求改革的方法与步骤。其次,必须认识到毕业论文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毕业论文的改革不仅对学生有着重要意义,对于指导教师也有着深刻的影响。近年来毕业论文质量不高的一个重要因素也在指导教师身上,指导教师的态度和行为也极大地影响着学生的写作态度,因此,指导教师对于毕业论文改革的高度认识是推动改革实行的强劲动力。
2、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
几乎所有的改革都需要有力的措施来推动。在此次毕业论文改革过程中我们设置了多种管理办法和制度来保证改革的落实,例如,以具体的比例来推动调查报告或设计方案,规定各位指导教师多带各种毕业调查报告且数量不得少于所带学生人数的20%,并逐年提高比例,争取每年每位教师以10%的比 例提高,三到四年最终将毕业调查报告或设计方案总比例达到30-40%,逐步争取把部分论文变成创业报告,诊断报告,市场策划等多种形式,借此改变毕业论文纯理论的空洞形式,提倡解决实际问题,加强实践应用性。
对于指导教师则落实具体任务,例如规定指导教师要做到师生面对面指导,每位指导教师为学生指导论文次数不得少于3次,要求各位指导教师保存每次的批阅指导记录,规范指导教师的指导过程,强化教师职业道德,指导教师需尽职尽责,在指导过程中树立良好的品德与模范作用。
3、配套政策的保障
配套的政策对于制度的落实有着根本的保障,因此,改革还需要配套的政策来支持。例如在试点中,我们对于学生不能按时完成任务的,在毕业论文或毕业调查报告的最后得分上予以相应的减分,此办法也有助于教师最后对学生作品的科学打分。对于教师,我们将具体的指标与年终绩效考核挂钩,规定的任务不能完成者将在年终考核中予以相应减分。此外,设立毕业论文专项检查小组,检查小组由系主任牵头,各教研室主任组成,采取交叉检查和抽样检查的办法,定期对毕业论文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检查,以此保证毕业论文过程的有效进行。多项配套政策的出台对于教师和学生都起到了严格的监督管理作用,进一步保证各项制度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施小平。试论高校毕业论文(设计)的全面质量管理[J].高教探索,
[2] 岳强,王秀珍。本科毕业论文改革思路初探[J].中国证券期货,
[3] 韩玉惠。高校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
毕业设计中期报告【第三篇】
关键词: 校企合作 毕业设计 质量监控
1.引言
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学生的毕业设计工作都是放在最后一年进行。随着就业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许多高校特别是地方性本科院校,采取了“3+1”的校企合作教学模式[1],学生最后一年大多在“北上广”等大城市的企业进行培训、实习。由于时间仓促,工作量大,学生没有充分的时间和老师交流,难以达到导师的要求,导致近几年的毕业论文质量下降。
2.校企合作模式下毕业设计的质量监控措施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提出基于校企合作的“双导师制”[2]毕业设计模式,以充分发挥在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的各自优势。企业的工程师有着丰富的实际项目开发经验,可以手把手带学生做实战项目,用这些实战项目完成毕业设计;在校教师理论功底相对更扎实,论文写作经验更丰富,对毕业设计的工作量、理论水平和写作要求把握更加准确[3]。校企双方互相协作,监控学生在毕业设计各个环节的工作,具体措施如下:
组织与管理
毕业设计在系部统一领导下进行,在校内实行教研室分级管理、层层负责的办法,成立毕业设计质量监控领导小组。小组成员包括系部分管教学和实习实训的领导及各个教研室主任,增加了几位毕业设计专任秘书,负责与企业联络,以及时获得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的毕业设计进度。在企业内实行项目管理,成立企业毕业设计质量监控领导小组,小组成员由企业方负责学生实习的领导、各个项目组组长及小组长组成。校企双方共同对选题、中期检查、论文答辩等过程进行严格管理。
选题与指导
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选题要与所学专业及岗位需求紧密结合,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按“产学研结合”原则,尽可能与生产实践、科研相结合,有利于学生得到较全面的训练。由于校内的很多课程内容是与企业合作设置的,学生在校内导师的指导下,可以保证课题的方向与企业的项目大体一致。在企业导师指导下,学生根据所在项目组承担的项目确定毕业设计的选题。
指导教师在指导毕业论文的过程中,校方要加强学生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的培养,保证高质量的写作;企业方要让学生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丰富学生工程开发的经验。
审查与监督
毕业设计任务书的检查
任务书的下达,由企业方根据项目任务书进行,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商议核定任务的范围和工作量,所达到的目的是否明确,任务内容是否饱满,要求是否具体。任务书中应该提出学生毕业设计各阶段的核心内容;任务书中还要明确指出论文完成字数、参考文献、计划进度、外文资料及图像、计算等方面的内容。
开题报告审查
要检查开题题目和内容与任务书是否一致;开题报告会可以在企业进行,检查学生对开题内容的熟悉程度,考查对所承担项目的完成能力;考查学生的能力和条件能否完成毕业设计;校内小组要全面检查所有学生的题目,看学生选题内容是否有雷同;校内导师把关开题报告写作的质量。
中期检查
该阶段学生已经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基本完成了在企业的项目,以项目为基础,在校内导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初稿。在校内以专业教研室为单位,组成中期质量检查小组,集中审查中期报告的完成情况。中期检查评语应该包括学生项目的进度情况、论文初稿的修改意见等。
答辩过程检查
本阶段是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质量监控的关键,需要学生回校进行统一答辩,主要检查毕业论文质量如何,项目质量完成如何,要求学生提交最终的设计作品,成绩由答辩小组集体给出;检查指导教师对学生毕业设计的检查情况;评阅教师成绩是否及时上报汇总;指导教师成绩是否及时上报汇总;指导教师、评阅教师和答辩成绩的符合度;学生答辩的题目、内容和工作量与其毕业设计任务书、开题和中期检查的一致。
教师指导情况检查
检查校内和校外指导教师应该完成的毕业设计指导教学工作文档,包括开题、中期检查报告、项目完成情况;检查校内和校外指导教师制定的进度与学生进度的统一性,制定的毕业设计要求与学生毕业设计质量的统一性。
校方检查由系部主管领导负责,组织专人定期与不定期检查相结合。可以采用抽查或集中审查的方式检查指导教师的毕业设计指导教学工作文档。企业方的检查由各个项目组组长负责,主要检查学生所在项目组的各种文档和最后完成情况。
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如果发现指导老师工作态度不认真,精力投入不够,指导水平不高,教研室小组提出批评警告;如果情况比较严重,则要提交系部质量监控领导小组讨论,做出减少学生人数、暂停或取消指导教师资格的处罚。
3.结语
通过校企双方共同组建毕业设计质量监控小组,对论文选题、开题报告、中期检查、毕业答辩等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管理,使得学生的毕业设计选题能够紧密联系市场实际,所做的工作可以在今后的生产实践中学以致用,大大提高设计的动力和兴趣,质量获得长足进步。
参考文献:
[1]林健。校企全程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7-23.
[2]张凌峰等。地方工科院校毕业设计“创新模式和创新能力”的探索与实践[J].学理论,2011,(3):193-195.
[3]李艳玲,毕作庆。基于校企合作的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模式[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08-110.
基金项目:
毕业设计中期报告【第四篇】
2014年,这样的局面即将画上“句号”。
高校将首发“年度就业质量报告”
2013年11月2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编制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决定从2014年起,高校要编制和本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报告要反映本校毕业生就业的基本情况、主要特点、相关分析、发展趋势以及对教育教学的反馈等内容。
《通知》明确要求:教育部直属高校应在2014年2月底前、其他部门所属高校和地方所属本科高校应在2014年年底前、高职院校应在2015年年底前完成本校首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编制工作,此后高校应在每年年底前当年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这是教育部第一次有明确文件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制度,也是继教育部要求高校本科教学质量报告之后的新要求,不仅包括本科生,还包括研究生、高职生,范围更加广泛。
对此,社会舆论给予了积极回应,认为此举是教育主管部门与时俱进、主动回应民众呼声、主动接受社会监督的举措,是一个可喜的变化,具有很大的意义。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客观而言,相对于此前高校只统计公布就业率数据来说,统计并就业质量报告,是一种进步”。国家把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作为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并向社会公布,这是政府宏观管理高等教育所采取的有效措施。
当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异常严峻,2013年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对于来临的2014年有媒体已经发出了“更难就业季”的判断。据教育管理部门数据,2014年全国将有大学毕业生727万人,比2013年增加28万人,留学归来参加就业的将近30万人,加上往届未实现就业的,背后就是千万个家庭。党的十明确提出“要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而政府也“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
促进大学生就业,首先就需要有权威准确的就业数据作为参考,否则就无法制定科学而有针对性的政策,而政策的实施过程也无从监控,实施效果也无从准准确评价。以往,就业质量信息的一直不理想,信息的“权威性”饱受舆论质疑,直接妨碍了高校就业政策的制定,也影响了政府部门的公信力。以至于麦可思公司年度《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因其数据翔实而赢得社会广泛认可,被许多机构和研究者广泛参考和引用。
此外,教育部要求高校在校园网、就业网、全国大学生就业公共服务立体化平台或者其他媒体上公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使过去只有学校自己知道的“家务事”,成为学生和家长都能看到的公开信息,将进一步增加毕业生就业情况的透明化。
高校就业工作有了“标尺”
公布毕业生就业情况,在国外发达国家也是较为通行的做法。许多国家不仅公布毕业生就业率,还常常对某个专业跟踪分析,并将研究成果公布于众。如许多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就将MBA毕业生的就业公司、就业岗位、年薪、社会地位等,作为学校专业学术水平、毕业生竞争能力、毕业生受社会欢迎程度的具体指标,并以此来评判学校专业在全国同类专业中的排名和地位。
相比之下,尽管我国高校毕业生走向市场已经十多年,但系统性的、常态化的就业统计制度还相对缺失,不利于家长学生专业报考不说,学校专业设置、调整也缺乏准确的“标尺”。
长期以来,高校很少对公众公布就业信息,甚至讳莫如深。一些就业形势不好的学校,更是把就业率当作秘密,担心公布出来会影响招生。也正是这个原因,使得学生、家长不敢全然相信各高校在招生时宣布的统计数字。而且,目前单纯的就业率数据只能反映学生就业的量,却无法反映就业的质,对学生家长而言,这样的数据可能加剧对就业的担忧,对高校教育教学而言,也缺少参考价值。
在高校扩招的大背景下,1999年教育部首次公布直属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社会持普遍支持态度,被认为是“动真格的”行为,但由于当时的就业环境相对宽松,公众并不像各高校那样重视它的排序。几年后,广东、江苏等省份公布本省高校就业率后,社会公众的重视程度已显著提高。
但从2004年开始,教育主管部门不再公布具体学校的就业率,而是每年向社会公布高校毕业生总的初次就业率,一些高校因“虚假就业率”问题遭受公众的质疑。《通知》的下发,无疑将有效解决这一顽症。
实际上,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不仅要体现在文件上、口头上,更应该体现在机构到位、人员到位、经费到位(简称“三到位”),这是教育部对高校就业工作的要求。根据“三到位”要求,高校除应设立独立建制的就业工作机构外,就业指导人员与毕业生比例达到1:500,就业经费达到年度学费的1%。
尽管教育主管部门已经要求多年,目前高校的“三到位”程度较低,有的高校的就业工作和其他工作合在一起,有些将就业工作职能设在学生处(科),有些与招生工作结合配备人员;就业工作人员兼职的多、专职的少,就业指导人员的专业化程度较低,大部分院校就业工作专项经费远没有达到教育部规定的比例;部分高校就业工作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设施简单,工作人员能力有限,人手不够,谈不上专业化水平,就业指导中心甚至被看做是安排人的地方……
编制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依靠外力推动,有助于各高校将就业工作纳入学校工作日程,提高就业工作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地位。
“倒逼”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评价一所大学办得怎么样,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就是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计划经济体制下,就业的事情不归学校管,高校只考虑学生的培养。至于毕业生的去向如何、发展状况如何、社会接受程度如何,则很少过问。
到了市场经济年代,人才资源按市场需求配置,大学生再也不是“皇帝的姑娘不愁嫁”,而是要看市场的脸色。学校要千方百计进行产、供、销的链接,培养市场急需、适销对路的人才。倘若一所高校自诩为名牌,它的毕业生却在就业市场上无人问津,这样的名牌将大打折扣。
中国高校不论是办学模式、管理理念还是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受传统思维的影响还很重,计划经济的色彩浓厚,致使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之间出现严重脱节。公布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无疑对高校办学有了“预警”作用,能提醒高校把“生产”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提高学校的社会适应度,促进高校之间的良性竞争。
教育部力促各高校面向市场,提高高校就业工作市场化程度被看做是推进高校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编制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对建立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两者互动的长效机制发挥重要作用,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利用“就业”这根指挥棒来引导高校适当调整专业设置,使办学更加面向市场。如同《通知》中所要求的:各地教育部门和高等学校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相关信息,作为招生计划安排、学科专业调整、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的重要参考,健全专业预警、退出和动态调整机制,使高校学科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相匹配,不断加大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力度,增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和职业转换能力。
当然,在看到就业质量报告对高校教学改革发挥“正”效应的时候,还应该充分估量高校在开展这项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毕竟就业统计是一项繁杂、专业性较强的工作,涉及的高校多,如何确立统计标准、如何规划统计方案、如何监督实施等,显然不是一纸文件所能够解决的。
就业质量报告不仅仅是就业数据的统计,也是对高校管理评估手段。对此,也有学者担心,如果不进行科学设计与监督,一些高校考虑经费划拨、招生计划、教学评估等因素,是否会出现以前的“被就业”“虚假就业率”等问题,如此,公布就业质量报告的积极意义不仅丧失,还无端增加了高校的负担。从这个角度看,须对高校的就业质量报告进行监督,除了社会监督外,还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建立健全监督制度,“谁签字谁负责”,让真实的就业情况晒在阳光下。
从眼下情况看,要让就业质量报告“达标”,各级主管部门对这项工作还不能撒手,至少从标准设计、工作流程和监督监管方面予以“把关”。另外,考虑到学校人力资源限制及统计工作的专业性,还应该重视第三方机构的参与。根据《通知》要求,有条件的高校可委托第三方来评价就业工作,这样给类似麦可思这种有一定权威性和社会影响力的第三方机构也有了发挥的空间。
另外,目前的就业统计普遍是“静态”性的,只针对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状况,而缺乏对学生毕业后发展的动态追踪机制。市场是动态的,这样的统计显然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发展状况,对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缺乏实质性指导作用,因此需要更长时间周期的数据,这都是高校就业质量报告中需要完善的问题。
可以想见,如果全国“一盘棋”,各高校能够将就业统计工作做好做实,那么,就为全国高等教育毕业生就业质量提供了可靠的“第一手资料”,其意义无疑是巨大的。
链接
美国高校就业工作的评估指标体系情况
美国对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估除就业率之外,通常还包括就业途径、就业层次、就业环境、单位性质、薪酬水平、工作稳定性、满意度以及与专业的相关程度。在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一项名为“从学士到就业”的调查中,关于就业率的附加指标主要有工作稳定性(包括毕业后工作变更次数、失业比例以及工作的平均时间等)、工作收益(主要包括工作的薪金福利)和工作满意度(包括工作安全性、晋升机会、同事及工作条件)等,同时还对这些指标分专业、性别、年龄、婚姻状况等进行更为精细的统计。由此可见,美国的毕业生就业评估指标关注内容广泛、全面,比较充分地体现了毕业生就业的总体情况,不仅重视就业的“量”,而且还关注就业的“质”。
上一篇:防灾减灾救灾宣传总结(精选4篇)
下一篇:暑期社会实践报告书【优推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