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农科院关于推动农业强市建设工作开展情况汇报

云海 分享 时间:

市农科院积极推进农业强市建设,推动科技创新与农业发展融合,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下是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市农科院推动农业强市建设工作开展情况汇报”相关范文,供您参考!


市农科院关于推动农业强市建设工作开展情况汇报

市委提出"六破六立"要求以来,市农科院高度重视,结合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深入学习市委十一届五次全会精神等,及时召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议,组织中心组成员深入学习研讨,交流贯彻落实思路举措。强化教育引导,印发学习宣传贯彻市委全会精神的通知,要求各党(总)支部运用"三会一课",跟进学习全会精神,领会"六破六立"要求。督促各基层党组织广泛开展"崇尚实干走在前、推动发展勇争先"主题党日,在深入讨论、查摆问题的基础上,结合职能职责,按照市委十一届五次全会要求,特别是市委关于建设科技强市、农业强市部署,明确工作方向,细化任务举措,以实际行动落实"六破六立"要求,持续推动思想大解放、环境大优化、能力大提升、作风大转变、任务大落实。

一、牢牢把握"六破六立"要求

(一)破除自满观念树立进取意识。以沪苏浙农科院为标杆,强化对标对表,举办全国桃产业发展论坛、鲜食玉米产业发展、长三角农业科技成果推介暨对接会等系列长三角活动,1个联建项目入选2023年度长三角城市群党建联建工作科技创新合作项目。推荐长三角城市群党建联建工作科技创新合作项目1项,持续加强区域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农业技术成果共推共用,院2项技术获"长三角农业科技优秀成果"奖,1项技术获"长三角农业科技创新产品"。勇于争先进位,助力部分县建设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工作考核位居全国61个技术支撑单位第2名,获农业农村部通报表扬。

(二)破除守旧观念树立创新意识。结合"三农"工作发展,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优化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厘清所处职能职责,确保机构设置更加科学、运行更加高效。推进管理机制创新,首次在市直机关单位中开展机关部门巡察工作,探索建立一级法人、二级法人财会协同监督制度,着力破除监督盲区,更好发挥监督保障执行作用。完善月例会制度,建立机关、所处对接反馈机制,提升院所协同发展效能。

(三)破除封闭观念树立开放意识。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参加第五届中阿技术转移与创新合作大会,院杂交水稻机械化生产技术列入科技部绿色创新发展技术成果推介名单。参加世界制造业大会×巴(巴基斯坦)农业国际合作发展论坛,签订节水抗旱稻培育推广国际合作协议。获批国家高层次外国项目4项、国家引进外国专家项目2项,实施科技部"一带一路"创新人才交流外国专家项目1项。加强省内高校、企业合作,会同农业大学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机制,同市供销社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提高产学研协作水平。

(四)破除官本位观念树立服务意识。结合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深入实施院民生实事项目,扩大物业服务范围、加强食堂管理、强化院区整体治理、做好消防和房屋维修。推进"为民惠企争模范"行动,督促院直部门落实任务清单,提升服务意识、服务本领。高效履行科技服务职能,组织科技专家千余人次深入农企农户开展现场指导培训活动200余场次,展示推广"四新"成果160余个(项),持续为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办实事、解难事。

(五)破除畏难观念树立奋斗意识。完善担当作为激励和保护机制,推进院所绩效改革,将考核结果同激励绩效发放、干部任职、职称评审等挂钩,破除干部职工碌碌无为、甘于"躺平"的思想观念,激发干事创业精气神。建立健全院重点工作清单化闭环式督办工作制度,确保集中资源、集中力量,推动院所重点工作紧抓不放、取得突破。

(六)破除短期观念树立实干意识。坚持多做打基础、利长远工作,加强科研平台建设,加快整合市内育种资源,积极组建生物育种省级实验室。聚焦提升人才工作质效,着力健全完善人才制度,修订高层次人才引进暂行办法,制定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实施办法等制度,构建院卓越人才、领军人才、青年英才三级人才体系,出台人才服务期管理暂行办法等制度,为深化人才引育管用,激发人才活力提供制度依据。

二、全力推进"五大"任务

(一)冲破观念障碍推动思想大解放。一是加快更新工作理念。结合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理论学习,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科技创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广泛开展"牢记嘱托再出发、踔厉奋发新征程"系列研讨、党员"三问"交流,推动全院学深悟透党中央关于建设农业强国的重大决策部署,加快更新农业科技创新工作观念理念。建立院青年理论学习小组,构建线上、线下、实践学习联动机制,培树青年科技人员以学促干的行动自觉。二是因时因势改进科研思路。聚焦国家粮食安全,推进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加快集成创新长江中下游稻--麦稻--油周年绿色丰产优质高效生产技术模式。示范推广再生稻"一种两收"技术模式,实现亩产"吨粮田"目标。围绕市委"畜头肉尾"等部署,恢复国家蛋鸡体系综合试验站,谋划恢复国家肉牛体系合肥实验站。推进中国农村微观经济固定跟踪观察点工作,筹建市乡村产业研究院,打造服务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三农"智库。

(二)科技惠企助推营商环境大优化。一是深化产研协作。加强科企协同技术攻关,联合农企推进省水稻、辣椒、肉鸡等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项目,收集水稻苗头组合、突破性品种,建立辣椒新品种(组合)示范基地,筛选出优质、高效的三系肉鸡杂交组合多个。以院科技人员作为项目主持人,通过企业申报获批8项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联合荃银高科申报科技部"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二是加强科技帮扶。完成市"创优营商环境为企服务"平台交办任务,依托60余支市级科技特派团服务514家农业企业,促进企业提高经营效益。加快科研成果向企业转化,许可专利11件,转让水稻不育系"7011S""农科青贮6号""烟玉604"等优异品种。发挥市农业科技创新联盟作用,举办山地农业暨特色农业创新发展研讨会、十万亩软质小麦观摩会暨产销对接会等,联合相关重点农业企业,因地制宜推动地方"土特产"发展。

(三)苦练内功确保创新能力大提升。一是学科建设不断优化。实施"高产优质多抗杂交油菜新品种示范推广"等院立科研计划项目,加强院所生物育种、农业机械、数字农业、农业资源与环境、农产品加工等重点学科建设。深化院先进技术研究院建设,下达院先研院农业种质资源搜集和保护、作物基因编辑技术、畜禽疫病防控技术、农业智能化技术等研发中心院立科研计划项目任务书,开展引领产业前沿的重大核心技术攻关。二是平台建设持续加强。推进院属市重点实验室重组工作,申报获批粮食和蔬菜抗药性治理省级重点实验室、综合试验基地科技中心建设项目,承建的国家农业科学土壤质量太和观测实验站通过验收,基本建成市农业种质资源中心库。开工建设市农作物区域性品种测试评价站、农业农村部××大豆综合科研试验基地等工程。三是人才质量有力提升。持续推动人才政策落实,拓宽人才引进渠道,申报国家海外引才计划。加强人才培育,1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人入选农业农村部"神农英才"计划,2人入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获省突出贡献人才奖,人才活力持续迸发。

(四)以学正风推进工作作风大转变。一是大兴调研之风。深入开展调查研究,院领导班子成员先后赴部分市县等地开展调研,为地方产业高质量发展出谋划策;到基层研究所、科研基地、兄弟院所开展调研,摸清基层需求,学习先进经验,谋划解决制约院所事业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全院所科级以上领导干部累计开展调研120余次,帮助农企农户解决技术难题50余个,真正把调研工作作为转变作风的有效途径。二是树牢宗旨意识。深化党建业务融合,锤炼提升四结合、四提升工作思路,引导基层党组织创建"春蚕谈心日""'渔'跃'农'门""津津乐'稻'话'粮'芯"等多个党建工作品牌,推动广大党员深入开展"党建+科技创新""党建+科技服务",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送到农民家,以作风转变成效提升服务"三农"质效。

(五)挺膺担当加快"三农"任务大落实。一是助力农业科技自立自强。深化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主持(参与)获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项,14项技术入选省农业主推技术,占全市三成。推进育种工作,审(鉴、认)定国审、省审等品种99个,获植物新品种权28个,建设市作物种质资源中心库,建成市茶树地方种质资源保护圃,首次系统解析全市代表性地方品种猪基因组信息,研发的生物育种技术基因编辑工具"ePE2"编辑效率位居全国前列。二是积极服务农业强市建设。聚焦打造"百亿斤××粮仓",向市政府报送关于百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论证情况等报告,《瞄准超千亿级发展目标推动肉牛产业全面振兴》建议得到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肯定批示,选育的小麦新品种连续2年亩产破900公斤大关,油菜试验示范攻关、露地马铃薯生产攻关再创全省单产新高。强化科技赋能,助力部分县(市、区)建设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发挥院新型研发机构作用,推动"××果岭"、山地农业、"五黑"产业建设品牌、提高效益,实现高效发展。结合市财政成果转化项目,打造新型转化应用模式,推动水稻、酥梨、食用菌、草莓等转型升级,为全市农业产业提质增效贡献力量。

三、持续推动工作走向深入

下一步,市农科院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市委十一届五次全会精神,聚焦"六破六立",持续推动"五大"工作,确保市委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一)加强学习研讨持续推动思想大解放。巩固拓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形成的良好学风,充分发挥院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领学促学作用,推动"关键少数"自觉对照沪苏浙农科院,结合自身岗位职责、分管领域,持续强化集体学习研讨,进一步形成拉高标杆、改进工作的思路举措。督促基层党组织广泛开展大讨论,紧密联系单位核心职能、市情农情、学科发展前沿、农企农户所盼,谈差距、找不足、寻方法,奋力突破思维定式、路径依赖,增强干事创业精气神。

(二)坚持问题导向持续推动能力大提升。聚焦科技创新短板弱项,持续强化学科、团队、人才、平台建设,提升重要创新要素积聚能力。加强底盘技术、核心种源、关键农机装备技术研发,深入开展育种技术研究,着力选育一批突破性新品种。推进农业机械化,集成应用一批农机农艺双适应科研成果。加强生物灾害研判和预警,及时提供作物重大病虫害及动物疫病防控技术服务。

(三)高效惠企助农持续推动环境大优化。强化科技服务农企质效,积极适应科研项目申报政策调整,切实加强院企协作,主动揭榜企业技术需求项目,开展联合攻关,支持企业在科技创新工作中发挥更大作用。发挥国家、省、市产业技术体系、院新型研发机构等载体作用,总结推广科技特派团"1+1+1+N"全产业链技术创新推广模式,深化产业融合体建设,加强产研对接、产销协作,推动延长农业产业链价值链。

(四)全面从严从实持续推动作风大转变。持续强化政治意识教育,推动全院深入落实"三严三实"、忠诚干净担当、为民务实清廉等要求,不断强化政治觉悟和政治担当,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委、市委实施细则,大力弘扬"敬农敬业、惟实惟新"院训,持续改进工作作风、科研作风。扎实推进基层减负,改进文风会风、精简文件会议、统筹督查考核,切实将"松绑减负"落到实处。

(五)树牢目标导向持续推动任务大落实。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聚焦基础工作、长远工作,强化科技支撑国家粮食安全力度,高效服务种业振兴行动,加快组建生物育种省级实验室,尽快形成高水平理论和应用成果。聚焦做好"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大文章,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为深化十大千亿级绿色食品产业全产业链建设、做强"×"派预制菜产业、推进"秸秆变肉"暨肉牛振兴等工作高质量开展提供科技支撑,在建设农业强市新征程上再创佳绩、再立新功。

35 37117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