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主题教育产业发展调研报告3篇

大美丽 分享 时间:

【阅览】由阿拉题库网友精心整理编辑的“关于主题教育产业发展调研报告3篇”优秀范例,以便供您学习参考之用,“轻松办公、远离加班熬夜”,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吧!

主题教育产业发展调研报告1

市政协“发展现代服务业”于今年五、六月份就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采取听取情况通报、召开座谈会、实地察看本地文化企业及赴XX市学习考察等多种形式,初步了解了我市文化产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现就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1、文化产业规模初具

我市现拥有安美文化艺术中心、合肥国家动漫产业基地等国家级文化产业基地2个,省级文化产业基地4个,1个市级文化娱乐试点街区,产业集群效应初步显现。产业分布行业广泛,新闻传媒、出版物流、演艺娱乐、文化旅游、创意设计和体育产业等初具规模,多种所有制文化产业竞相发展。文化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显著增强,据统计,我市文化产业拥有固定资产亿元,比上年净增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比上年上升个百分点,分别高于全省、全国个和个百分点,分别高于郑州、南京个和个百分点,增速达29%,快于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个百分点,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达%。

2、产业结构逐步改善

从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三个层次看,我市文化产业结构渐趋合理,文化产业核心层的分量明显突出。据普查,XX市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增加值之比为::,直接从事文化活动的“文化服务”业占绝对主导地位(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外围层),各行业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亿元,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近七成,为%,比上年增长26%;提供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生产和销售活动的“相关文化服务”业(文化产业的相关层)增长明显较快,各行业实现增加值亿元,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比上年增长38%。合肥作为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集中了一批以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为主的核心层文化产业,在全省文化产业中所占的比重逐年提高,引领优势明显。

3、文化企业实力增强

国有文化企业发展迅速,广电系统近3年来经营创收平均增幅达15%以上,经营创收总额达2亿元,比净增4000万元,增幅达25%,在安徽省地市广电行业中稳居第一;文化系统截至底,国有资产达3亿元;合肥晚报经营总收入亿元,广告收入9900万元,发行收入3440万元,总资产已达亿元。

民营文化企业充满活力,新的文化业态不断出现,涌现出“琴港演艺”、“璀璨明珠”、“阿里巴巴”、“安美文博”、“杏花印务”、“中设会展”、“儒林书业”等一批龙头文化企业。截至12月,我市网吧、音像、歌舞娱乐等社会文化经营户近3000家,从业人员2万余人;印刷、打字复印、出版物批零等经营户1100多家,从业人员万余人,年产值亿元;各类体育经营场所700多家,从业人员5000多人,固定资产投入亿元。

4、文化事业持续发展

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社区和乡镇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布局初步完善。一批文化体育场馆和重点文化设施兴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建立。XX市市级财政投入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超30亿元。文艺创作精品迭出,一批作品在全国、全省获奖。文化活动惠泽民众,形成了“广玉兰”艺术节、文化新春庙会等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成功举办了第16届世界美术大会、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评选活动、“两博会”、“文博会”等文化会展、文化活动。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规模逐步扩大,获得了xx年全国体育大会举办权。

主题教育产业发展调研报告2

根据区人大常委会20xx区人大常委会将审议全区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情况。为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区人大常委会成立调研组,9月底围绕工作进行深入调研。研究小组参观了屯溪胡开文墨厂、安徽展瑞文化创意有限公司、黄山华都媒体企业,并召开了研讨会听取意见和建议。研究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屯溪区政府按照省市有关要求,坚持文化旅游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推进文化旅游一体化转型升级,制定了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政策、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重点项目,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截至9月底,全区旅游接待量万人次,同比增长 全市增幅排名第二,旅游总收入亿元,同比增长%,全市排名第一。

(一)文化旅游业配套设施

全区有4家电影院、1家图书馆、1个文化中心、1个博物馆、2个名人纪念馆(戴震馆、程大位珠算馆)、4个综合文化站、44个农村文化活动中心、1个省级旅游示范村(南溪南村);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1个,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20人;文化规范企业7家,其中文化高新技术企业2家。

(二)文旅产业发展现状

1.推进管理,优化文旅市场服务。调整充实了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由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任组长,分管副区长任副组长,拟定了《关于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征求意见稿),为推进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机制保障;全面推行证明事项和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告知承诺制,完善“四送一服”工作机制;组织符合条件的企业申报促进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加快对业绩良好的中小型文旅企业的培育,帮助文旅企业积极入规入统;运用“旅游+互联网”高效智能化载体,为游客及旅游企业带来更加便捷、优质的服务,努力打造“四最”营商环境。

2.文旅融合,扎实开展特色活动。树立全域旅游整体营销观念,统筹全区文化旅游资源,深化与景区景点、文旅协会和重点企业等的合作,巩固全域旅游创建成果。筹划开展屯溪食神大会、非遗购物节、田园赞歌、黎阳文化艺术节等主题活动,打造屯溪“景城相融,秀雅屯溪”活动品牌。围绕节日举办民俗踩街、汪满田渔灯巡演、“笔墨飘香迎新春”“糕饼甜庆余年” “纳凉节”等节庆活动。

3.立足长远,促进旅游业态转型升级。围绕旅游空间结构总布局,打造屯溪核心旅游带,由黄山不夜城、屯溪夜市、新安夜市构成三大夜间经济片布局;禾谷耕舍、徽女杨梅园、大方圣园无花果基地被评为首批市级休闲旅游示范点,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推动徽州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编制“屯溪旅游乡村宝典”,并同步微信电子版,用创意、创新、创造激发文旅资源潜质潜能。

二、存在问题

调研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疫情造成多方面影响。按市里的任务目标,今年我区需要申报1—2家文化规上企业,但就目前文旅企业摸排情况来看,大多规模小、效益低,且受疫情影响成长速度放缓,对照入规标准有一定距离。由于全国各地仍有零散疫情发生,旅游接待量也遭遇很大波动,存在不确定性。

二是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不够。对现有的历史文化资源挖掘利用不足,虽有程颐、程灏、戴震、程大位等历史名人和红色及非遗项目品牌文化亮点,但缺乏创意和突破,文化资源没有充分转化为可以深度体验的文化旅游产品;景区景点的文化推介不足,承载的文化内涵没有得到很好展示,有景少文现象不同程度存在,参与性、互动性、娱乐性项目少,游客多是旅游观景的状态。同时,旅游商品开发不足,很少能让游客带走的文化旅游产品,没有实现深层次的文化游。

三是乡村文化旅游相比周边区县是短板,虽有以农事体验、景区、民宿以及艺术创意等为依托的四种形态,但开发中主要还是集中在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乡村文化传统和民俗资源的挖掘利用不够,产业链条过短,活力不强,吸引力不够,导致游客流失到其它区县,经济效益不高。

三、几点建议

一是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全力推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区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要结合市第七次党代会精神,紧抓当下“全方位融杭接沪”的目标机遇,立足新发展阶段,强化组织保障,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作用,尽快出台《关于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提质升级文旅产业;要树立“大旅游”理念,建立健全部门联动机制,明确责任分工,统筹做好资源整合,形成工作合力,有效推动落实我区文旅产业发展;区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文旅产业的支持力度,积极做好现有规上文旅企业的跟踪服务和对小微企业的扶持,积极利用本地特色文化、自然资源,加大招商力度,推进特色文旅产业发展。

二是进一步狠抓产品打造,创造更多文旅融合精品。挖掘我区生态、红色、农业、历史、非遗等特色资源,加强资源整合,将文学、艺术、影视、动漫、特产等融入其中,“无”中生“有”,打造竞争力强的个性化文旅产品,开发彰显徽韵的伴手礼,不断丰富旅游业态,更好满足各类游客需求;发挥区位交通优势,强化集散地和服务功能,依托花山谜窟、两大夜市及不夜城,提升打造黎阳老街、屯溪老街特色街区,以夜宴、夜演、夜游等形式,进一步激活夜间经济,为游客营造夜间精神文化盛宴,真正成为“江浙后花园”;确立文旅产业发展的数字化思维,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应用加速旅游业智能化的发展,举办线上文化旅游消费专题系列活动,促进业态转型升级,以“新兴文旅”弥消疫情对文旅产业的影响。加强红色基地、研学基地建设,依托我区现有的社会资源,因地制宜,开发独具特色、竞争力强的徽州红色及研学产品,着力提升红旅、研旅品质。

三是进一步推进乡村旅游,规划引导凸显特色。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打造品牌”的原则,邀请专业团队结合我区镇、村地域特点,挖掘不同自然景观、民俗文化内涵,拓宽“旅游+”内容,针对不同的游客群体,策划精品乡村文旅“打卡点”,形成一镇一村一品,以一日游、周末游、主题游等线路,催动我区文旅产业“内循环”变为内外循环相促进。

四是进一步提升文旅服务质量,强化宣传营销力度。积极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杭州都市圈新一轮总体规划,充分利用互联网、微博、微信等媒体进行全方位宣传。创新对外宣传推介方式,通过借势借力举办大赛事、大活动,精心组织地方特色活动,持续提升我区文化旅游的影响力、辐射面;要重视文旅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加大文创商品开发力度,全方位提高服务水平;加强文旅产业发展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引进和使用机制,推动全区文旅产业更好地向好向强发展。

主题教育产业发展调研报告3

五年来,镇党委、政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结合本镇实际,确立了“工业强镇、项目支撑、产业富民、体制创新”的发展思路,注重发展以“牛羊禽、保护地、经济林”为主的农业产业,不断加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工作,大力发展商贸产业。经过镇党委、政府一班人的共同努力,广大农民收入显著提高,镇财税收入屡创新高,主导产业得到了极大发展,全镇经济呈现出蒸蒸日上的发展势头。

一、主导产业发展现状

(一)农业及农村经济成效显著

此前,****是个名副其实的农业大镇,广大农民以种粮为生,虽然能够解决温饱问题,但经济收入不高,正常年景人均年收入仅为2450元,是全县平均水平的72%。20xx年,新一届党委、政府根据****山多地少、农业人口比重大、种植结构单—的实际情况,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自愿为原则、以农民增收为目标,把发展农业产业化作为调整和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重大举措和促进农民增收、富民兴镇的重点工程来抓,不断加大农业投入,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调整、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注重抓好设施农业、畜牧养殖和经济林等特色产业,并着力培育龙头企业和专业市场,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了明显成效。

2、服务体系正在形成。以招商引资为依托,以小城镇建设为平台,建成了全县最大的大牲畜交易市场和农产品交易市场,交易客户和交易额持续增加,并影响和辐射到了建昌、凌源等邻近市县,甚至远到河北、河南等地。同时,镇政府实施龙头带动,不断强化科技培训,创新服务体系,使农户生产与大市场之间得以有效衔接,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3、管理机制日渐完善。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工作。切实加强领导,成立了专门的农业产业化办公室,并组织专业人员深入调研,制定了产业化发展规划,成立了由主抓农业副镇长负责的产业化领导小组,使全镇农业产业化进程得以有序进行。

4、合作经济不断发展。到目前为止,全镇有各类农民经纪人100余人。农机、蔬菜等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正在积极筹建中,农民经纪人队伍不断壮大,这些都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这些不但有力地促进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而且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农民的利益,使农民收入不断提高。

(二)工业实力逐步增强

****资源匮乏,搞项目建设缺乏先天优势。然而镇党委、政府一班人抓住主题不动摇,坚定不移地走“工业强镇、项目支撑”之路,并把项目建设作为“唯此为大、唯此为先、唯此为重”的“天字号”工程来抓。

首先,镇党委政府成立了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领导小组,由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抽调得力人员成立了项目建设办公室,专职负责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并进一步明确了奖惩制度。

其次,广泛开展宣传工作,统一全镇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使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深入人心,人人皆知,在全镇形成了“重商、亲商、留商、富商、安商”的社会氛围。

第三,创新招商方式,提高招商成效,在工作中注重“以情招商”、“以商招商”,以真情打动客商,以热情服务感动客商,使客商招得来、留得住。

四是优化招商环境,增强招商竞争力。我镇正积极进行冶金园区的筹建工作,现在园区的整体规划已经完成,太沟8万千伏安变电项目也已完成,配水、通路等工程正在启动,为承接项目做好了先期准备。

五是严格考核奖惩,形成良好的导向机制。镇党委、政府研究出台了《****招商引资奖励办法》等制度,真正让招商引资有功人员经济上得实惠,政治上得荣誉。同时,注重把后备干部调往招商一线进行培养锻炼。几年来,已有多名同志因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工作成绩突出被提拔重用,从而在全镇上下形成了按招商引资实绩排位次、定奖惩、用干部的选人用人导向机制,有力地促进了招商引资工作的发展。

20xx年以来,我镇共引进**厂、**有限公司、***等投资亿元以上的规模企业6家(落户其他乡镇和**工业园区2个),项目总投资4、47亿元,年产值达5、8亿元,年利税380万元,不但填补了我镇项目建设的空白,而且有力地拉动了全镇经济的发展。

(三)第三产业与各项民生事业协调发展

2、旅游业成为新农村建设、带动农民致富、增加农民收入的亮点。近年来,我镇重点发展以旅游、观光、休闲一体、以*****等为主体的旅游景点,初步形成了以农村风貌、民族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旅游业。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方面

1、农民收入增幅较慢,经济作物如特色果业、棚菜生产等在农业结构中的比重还较低,特色农业经济凸显不够明显。

2、基地建设滞后,规模效益不明显。受长期以来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经营的传统模式影响,导致产业规模小而分散,很难形成种养大户,客观上制约了产业化发展,不利于形成规模、形成基地。

3、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农户与龙头企业、龙头公司和中介组织之间关系松散,甚至因为部分企业的信誉、服务等问题,农民对产业化的推进有一定的戒备心理。

4、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目前我镇还未形成规范、完善的技术服务体系,注册专业中介组织较少,农民经纪人大部分文化层次和业务素质不高,因销售渠道不畅造成丰产不丰收等现象时有发生,这些因素在不同程度上挫伤了群众发展农业产业的积极性。

(二)工业方面

1、引进项目品种较单一。目前我镇引进的项目以****冶炼为主,品种单一,且大多数为初级加工,产品附加值较低,对地方财政税收、社会就业贡献较小,对自然资源依赖性大,企业发展后劲不足。

2、建设用地面临紧缺矛盾。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土地存量不足,厂房用地缺乏。主要是国家加大对土地征用的严格控制,项目征地手续越来越严格;二是项目用地征用难度大。除了征地手续越来越严格以外,群众征地拆迁抵触心理越来越强也是重要因素之一。所以,项目用地已成为招商引资最重要也是最艰难的工作,并直接决定着已签项目能否落地投产,如何超常规运作项目用地已成为当前要务。

(三)第三产业方面

1、结构不尽合理。我镇批发零售、贸易、餐饮等传统产业所占比重偏大,房地产、旅游服务等新兴第三产业比重偏小,难以起到支撑作用。

?2、产业层次偏低,与其他乡镇相比差距较大。主要表现在规模小、水平低、素质差,且发展不平衡。从企业组织形式看,从事第三产业以个人私营经济为主,且投资多限于商业和餐饮业,且注册资金不多;从发展水平上看,规模小、档次低、小打小闹多,高技术、高附加值、有竞争力的企业较少,涉及新兴产业更少,这些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我镇第三产业的发展。

3、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滞后,投入不足,影响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我镇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有些旅游景点因为资金缺乏,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差,配套服务不健全,还没有形成多元化、特色化、规模化的旅游点。

4、第三产业中从业人员素质偏低,市场经济知识匮乏,缺乏懂管理、会管理的人才,再加上资金紧缺,使第三产业难以形成规模发展,而且由于综合服务业发展缓慢,专业批发市场少,难以形成产销对接。

三、保证措施及扶持政策

(一)继续把富民强镇作为各项工作的最终立足点和落脚点。

积极发展设施农业建设,落实惠农政策,给农民发展产业以最大的优惠条件,强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加快专业村和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培训农民经纪人,带动农民实现由传统农业向高效农业的转变,同时,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坑农害农行为,为农业生产在农机农技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多渠道转移农村劳动力,通过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发展经济,增加工作岗位,以多元化的经济模式扩大就业容量。

(二)继续把项目建设作为主攻方向。

一是要坚持项目建设不动摇,坚持把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作为全镇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转变观念,改进工作方法,树立新的思想观念,进一步解放思想,根据我镇的实际和特点,切实建立科学的招商引资服务体系,明确部门职能,改进招商方式方法和策略,提高招商引资的效率。继续加大对外宣传和推介力度,不断提高****的影响力,进一步营造招商引资的浓厚氛围。二是要加快园区建设进度,搭建承接平台。加强与规划、土地、水利、电力等部门的协调,进一步完善园区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三是逐步调整项目建设整体布局。要突出招商选资,除常规企业外,让一些技术含量高、贡献力大的企业落户我镇。围绕****冶金园区的优势,深度推进产业招商,重点引进能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形成产业生产配套的大项目,推介一批能带动全镇产业整体发展的重点项目,以新的理念、新的举措推动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

(三)继续营造第三产业发展的宽松环境。

一是要在注册资本、经营范围、经营场所、经营方式等方面进一步放宽限制。允许各种形式的资本进入,从投资经营和政策等方面为第三产业企业提供公平和竞争环境,积极吸引外来资金。二是建议上级政府部门加强审批制度改革,简化办公程序,改进审批办法;三是要突出重点,鼓励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进一步推进乡镇企业第三产业实现快速增长。因为第三产业行业多、差异大,要从实际出发,实行重点突破,尤其是结合****冶金园区的成立,重点发展房地产开发业、现代物流业和社会服务业等对经济带动较大的重点行业。在发展商贸流通业方面,要大力推行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构建集约便利的现代零售服务体系,积极培育、建设大型专业批发市场和特色市场,实现大流通带动大市场、大市场促进大生产,在发展现代物流业方面,要整合现有资源,通过兼并、收购、联合等多种方式,组建社会化、专业化的大型物流企业,逐步健全完善配送体系,在发展农村服务业方面,要大力发展旅游、初级卫生保健、信息咨询、商品中介服务项目,大力加强农村小城镇建设,实行贸工农一体化。

四、整合资源,进一步加快新兴第三产业发展。

主要是做大做强旅游业,加大旅游资源开发整合力度,把旅游开发建设同城镇建设、文化产业开发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我县生态旅游资源,发展休闲度假游、鄂伦春风情游,构建乡村旅游新格局,同时加快旅游管理体制创新和经营机制改革,应用市场机制加大景点建设力度。

35 31553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