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创业调研报告大全【实用5篇】
【写作参考】一篇好的范文往往能让您的写作事半功倍,下面是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调研报告大全【实用5篇】”优质范例,供您写作参考之用,轻松写作,远离加班熬夜,希望以下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支持吧!
大学生创新创业调研报告【第一篇】
这份报告被广泛使用。根据上级的部署或工作计划,每完成一项任务都要向上级报告,反映工作的基本情况、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工作思路。以下是为大家分享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调研报告大全【实用5篇】”,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这是党中央着眼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而作出的一项战略决策。近期,江苏仪征市妇联对全市的女大学生村官创业情况进行了调研。
目前,仪征市女大学生村官81人,其中有7名已经创业成功(马集镇张宏梅种植的黄秋葵,铜山办事处石洁、许祯祯等人合伙经营种植的紫薯,大仪镇李天梅的有机插秧合作社和朱庆梅的桔杆加工利用,新集镇祝紫君的留守儿童校外辅导站,陈集镇黄蔷薇的扬州市蔷薇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2名正在积极筹备创业(新集镇祝紫君文化产业连锁店,铜山办事处许祯祯的高效农业),6名想创业无项目(新集镇的刘梅、吴娟,新城镇的张蕾,十二圩办事处的王娟,青山镇的宋佳,刘集镇的张星)。
通过调研,我们也明显地看到,全市女大学生村官创业人数少,究其原因主要存在3个三分之一:
1、三分之一女村官想创业有诸多原因制约。一是创业资金不足。由于投入的创业资金最低需5万,在银行贷款需要有担保和反担保手续,而女大学生(村官)工资待遇每月在1500元左右,无法提供担保和反担保手续;二是创业用地问题。存在用地政策制约和土地培青费补偿。三是无经济实力承担。由于女大学生村官工资待遇低,每月1500元左右,担心自己万一创业不成功,自身无经济实力承担,直接影响了创业的积极性。
2、三分之一女村官想创业无创业项目。部分女大学生村官想创业,但由于刚刚离开学校,社会工作经验不足,加之她们在大学时所学专业与农村工作关联度不大,不知道如何去创业?创什么业?有一种“有劲使不上”的感觉。
3、三分之一女村官无创业意识。一是部分女大学生村官尽心尽责做好本职工作,力求在本职岗位上有发展,对创业不感兴趣;二是少部分到村任职的女大学生村官把到农村工作当作就业的跳板,当作是在当前就业压力下作出的无奈选择,是在“骑驴找马”。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为激发女大学生村官积极投身到创业的大潮中去,提高她们创业和带头致富的能力。
2、真情关爱,无牵挂创业。积极帮助女大学生村官解决生活、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安排好女大学生村官们的食宿及日常生活,为她们顺利开展创业提供条件,提供方便,真正做到“政治上引导、工作上支持、创业上扶持、感情上联络、生活上关爱”,坚定她们创业的信心和决心。
3、积极鼓励,多扶持创业。在我市已形成的促进大学生村官创业的利好政策环境下,应进一步促使各项优惠政策落实到位,营造良好的女大学生村官创业资金扶持体系,完善女大学生村官贷款的各项政策和业务流程,开通女大学生村官创业“无障碍”绿色通道,真正使想创业的创成业、已创业的创新业、创大业。
4、培树典型,广宣传创业。加大对创业成功的优秀女大学生村官典型的宣传力度,积极培育、善于发现优秀女大学生村官干事创业的典型,并通过巡回演讲、经验交流、评选表彰等方式,将女大学生村官的成功效应在更大范围内宣传推广,真正起到引领示范作用。
通过这段时间创业课的实训,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完成了实训课中的各项任务。虽然创业实训的时间不长,但课程很充实,从中收获到了很多知识,了解创业的主要流程,让我对今后的创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现在大学生在就业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各个学校毕业的学生逐年增加,在找工作如此困难的情况下,创业就成了一条很好的出路。各地的地方政府也鼓励创业,不仅给更多的劳动者更广的发展,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而且有利于实现个人价值,提高个人的自信心,在这种创业的分为下,推动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
在创业实训的过程中,刘老师让我们用开发的思维去思考,各个团队创立什么企业、如何进行市场分析,运用什么营销策略等。通过这次的创业课的实训,我认为定位市场的目标非常重要,这决定着我们公司未来的经营。除此之外最难的是财务分析报告和利润表的计算,这需要我们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和耐心。我认为创业特别重要的是要有明确的目标以及良好的心态度。因为这是我们前进的动力,对未来成功的渴望。同时我们也真正学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互帮互助,向着自己的目标努力。在关键时刻和突发状况时要当机立断做出正确的决定。创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且需要一个创业者有着耐得住寂寞的心里,持之以恒的心里,这一点我们可以在那些创业的成功者身上看到,他们的成功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他们步步为营,坚持不懈,一步一个脚印,才取得了成功。在创业的道路上,我们需以他们的精神为榜样,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天空。
作为大学生,我们创业还面临着许多的挑战,需要我们一步步的去克服。这次的创业只是模拟公司,但我却发现里面有好多不可预测的困难。当然,在实训的同时,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自己关于公司的创立的想法不是很多,自己接触面不是很广。
总之,这次创业课的实训受益匪浅,学习到了更多的知识,提高了自己的眼界。以后,我将更努力、认真、刻苦的学习,以这种态度来提高自己的能力、完善自己,创造一个属于我自己的明天。
在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和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口号的背景下,如何培养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创业胜任力成为各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本研究旨在了解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以及对本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回馈。最后根据大学生具体要求提出相关建议,来切实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提高大学生创业胜任力,更好的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进行。
(一)调查情况介绍。
此次数据调查采用的是问卷填写的形式,通过对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总共发布问卷200份,回收196份,有效问卷为189份。此次问卷的主要调查对象为大三、大四的大学生,专业类别侧重于文科、工科、理科、以及医药类。
(二)调研数据分析。
1.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看法根据调查得到的数据显示,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概念的认识分为三种:一、开创属于自己的一份事业,比如开店;现在许多文科类的大学生利用自己的优势,在大学期间进行网店创业包括淘宝店、微商等。二、开发一项创新项目;这一方面理工生较多,理工生拥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进行创新项目的研发。三、开办一个公司或企业;大学生创业现象越发普及,大学生也逐渐成为了全社会创业的主力军,在我校就有许多大学生开办公司,其中也获得了一定的程度的成功。随着创新创业的潮流盛行开来,许多大学生跨入自主创业的队伍中。在大学生创业群体,专业类别的不同,创业主体也有一些差别。文科、理科和工科类的学生较有创业想法,而艺术和医药类的学生有创业想法的较少。
在调查数据里70%的大学生都是支持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认为大学生自主创业对社会都有着积极地影响;也有大学生认为大学生自主创业风险大,创业胜任力不足,缺乏社会实践经验。这也是大学生不足之处,更是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必要。数据看出,大学生的创业的阻力因素主要为经济能力状况、社会实践经验以及专业性知识。有创业想法的同学,考虑到最大的因素是经济问题;而在迷茫中的大学生则是社会实践经验的不足;没有创业想法的同学,比前两者更在意的害怕失败,因此对创业没什么想法。在调查中,有创新创业想法的同学,立马执行的人很少,仅有23.81%;有48.68%的人犹豫不决,认为自己的想法存在着缺陷,对自身不够自信;也有人不敢去,毕竟现实和想法还是有一定的差距,达到了26.98%。因此大学生真正创业的很少,根本原因在于大学生自身的创业胜任力不足。
4.创新创业教育与创业胜任力的关系。
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致力于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胜任力,从而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本次数据分析为高年级、低年级的学生在接受创新创业教育与胜任力关系。根据上表数据中得出,大三、大四的学生在创业胜任力“有一定的提升”方面,明显高于大一、大二低年级的学生;而在“基本没有提升”一项,大三、大四也低于低年级。同时在数据上也可以看出,高年级有一半的人数,创业胜任力都有一定的提升。但是,胜任力有很大提升的人数较少,不关心创业胜任力的同学也有不少。
(一)结论。
通过调查得出,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充满着浓厚的兴趣,也非常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的提高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整体上,大学生对自身的创业胜任力倍感不足,认为自身的创业胜任存在着缺陷,且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形式单一,创新课程配置不合理,社会实践机会较少,自身的创业胜任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1.高校维度。
高校要积极落实与强化创新创业教育,首先要优化创新教育课程,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其次实行项目管理,针对于创新创业意识强烈的学生进行创新管理。最后学校要多开展丰富的课外拓展和创业实践活动,实行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成立创业俱乐部,以俱乐部的方式,搭建大学生创意交流合作的平台。配备专业的师资团队,加大对俱乐部的指导与服务。
2.大学生自身维度。
大学生应当加强自身的创业学习,加大书籍的阅读量,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参加创业类的课程学习、培训以及创业大赛,多方面提升自己。同时也应该多利用课余时间,结合课堂知识进行社会实践,拓展自己的视野,进行市场分析,挖掘商品市场,培养自身的市场意识。
大学生创新创业调研报告【第二篇】
当前,教育部官员称大学生应定位为普通劳动者。由此我对我校在校大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针对大学生如何适应开餐馆这种职业,以及提出一些这方面的建议。
首先我们来看看这样一个现实,大学生就业现状:高校毕业生是人才市场上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源,近年,随着高校大规模的扩招,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上升,毕业生人数也逐年增加,随之而来的就是毕业生就业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以来就是社会上关注的焦点问题,但作为吸收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主力军:企业,则较受冷落,很少有把关注的焦点聚焦到企业,征询企业对毕业生的看法或总结企业的聘人之道。事实上,在毕业生和企业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渠道,企业的用人标准、企业人才的选择条件没有在有效的时间的传递给大学生,大学生的培养缺乏市场导向,这方面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的主体,并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高校在指导大学生就业上远远滞后于大学生及企业的对其的要求,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毕业生顺利就业。
我们再来看下面1篇报道:
麦当劳前掌门人吉姆·坎塔卢波说:“美国任何一个乡村老太太都会做汉堡,但她们做的汉堡只能自己吃,而我做的汉堡能卖遍全球!”在河南南阳市,也有一个普通的下岗女工,她不仅把中国家庭主妇都会做的馄饨,做成了像麦当劳的“汉堡”卖遍全市、全省、全国,还要到联合国介绍卖馄饨的经验。
她,就是南阳市巧味馄饨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33岁的徐晓恩。
这不是在调查这个成功的下岗女工,也不是在鼓励大家都去卖馄饨。是建议大学生自主创业,包括开餐馆之类的普通职业。我做的问卷调查,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大多大学生不愿意自主创业?答案主要有下面几点:
(一)大学生刚毕业,那里来资本自主创业?
(三)自主创业的风险太大,父母投入的教育资本何时能收回?
来自
(四)特别是一些女生会有这样的问题,只想安安稳稳的找份工作。
等等。
其实这样的答案很现实,也是蛮符合大部分大学生的心理的。
再来看下面的材料:据统计xx年至xx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分别是107万、115万、145万、212万、280万、338万、xx年各类高校毕业生的人数将高达410万,xx年大学生毕业人数已经是5年前的三倍,而从我们调查的企业xx年招聘大学生的人数来看,并没有和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增长同步,在调查的企业中,只有35、39%的企业表示xx年招聘的大学毕业生人数有所增加,而且还有28、03%的企业表示xx年招聘的大学生人数有所减少,所以从用人单位来看,xx年招聘大学生人数只是有小幅增长,远远落后大学生人数的增长。
其实大学生就业苦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看看网上关于大学生的热门职业,可以看到:
(一)大学生的就业心态还没调整好,都一味的往外企、国企、政府机关挤,就象是大热天里挤火车,结果是可想而知了。
(二)对工作的要求过高,以为自己是天之娇子,瞧不起一些看似低微的职业。
我所调查的一些在校大学生,包括和自己一起的同学,结果显示:
1、40人当中有35人都表示既然读了大学,就要选择有利于自己前途的工作,即那些看来风光的职业,读会计学的就去企业当会计,学工程管理的就想去城市管理局工作。
2、33人没有明示瞧不起某些职业,自己没有摆大学生架子,但也不想将来就从事餐饮之类的职业。
3、有10人表示自己以后可能考虑开酒店,但没人选择从开小餐馆开始。
接下来再看下面的材料:
赵明晨,一个23岁的青年,当他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各大媒体上时,他的身份还只是个大学生,他现在的身份是“八零年代”主题餐厅的总经理。xx年6月26日,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对一家校园餐厅的经营权进行公开招标,即将毕业的该校学生赵明晨和他的7名同窗一起联合参加竞标,在和另外两名来自校外的个体经营者的角逐中,凭借文化理念的优势,赵明晨最终夺得了餐厅的经营权。他的创业举动,在当时和他一同走出校门的280万大学毕业生中,成为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一大亮点。
如果说真的讲才学,开餐馆,你这点学识也是不够的。麦当劳,肯德基,这些跨国公司,说到底就是餐馆。别人可是有大学问,有自己的文化。当你想开第二家餐馆的时候,你会突然发现,我想翻翻大学里的那本管理学。继续,到后来,你会觉得自己太浅,会找个专业的mba(夸张了)。
所以我们大学生包括大部分中国人的思维里还是固化的,以为大学生读过书的就一定是文职,上班族。也许是高等教育的成本过高,也许是时代进步太快,我们还没有接受教育普及化的浪潮。
但是如何自主创业,如何来开一个拥有大学生智慧的餐馆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也是调查那40个同学,问题是这样的:假如你开餐馆,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几乎90%以上回答是要专业的厨师,然后就是资金问题。但是资金问题解决了,好象厨师也好找了。
我们再来看看上面那个成功的青年,据了解,从新闻传播系毕业的赵明晨曾经以出色的广告创意在一家广告公司找到了一份月薪6000元的工作,但他却选择了自主经营餐厅。
这个倒是没必要,并不是人人都有他的好运气的,但是我觉得选择自主创业的学生应该是心理上能够承担风险、具有开拓意识和创造力,不过我很佩服选择自主创业的毕业生,这种敢闯敢干的精神是社会应该提倡的。大学生思维是很独特的,要发挥自己的所长,开餐馆也是要创新的。
我也做了一个不太正式的调查,就我平时观察学校周边的小餐馆的情况。我归纳出几点:
(二)目标人群要明确,在学校周围就要以学生为主体,一切要迎合学生的趣味。记得一个餐馆(现在没了),没名字(这点就宣布它的最终灭亡),开在学校周围,但因为少数的民工就把自己定位为“低级饭馆”,布局差,饭菜品位差,至少要一个文雅的名字。那个大学生愿意到那样的地方,即使是虚荣(这里不讨论)。
(三)要有创新,要有自己的特点。比如同学酒家,目标定位明确,服务到位,最主要的它懂得创新。学生最容易接受新事物,同学酒家办同学聚会,办生日party,开大长今情侣套餐……可谓是用尽点子,但效果出来了,同学酒家办的就是火(不是广告)。
这些是我亲身体验,可惜是没进去大一点的酒楼,酒店调查情况,但不用怀疑那些大型餐馆对管理知识的需求。
结语:开餐馆将是一个大学毕业生的择业选项。现在教育部官员称大学生应定位为普通劳动者,我们也应该接受这个现实,从“开餐馆”做起。
大学生创新创业调研报告【第三篇】
沪上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如何?上海高校创业教育具有哪些优势,存在哪些不足?市教委昨天公布的一份对上海高校创业教育的调研报告显示,目前上海本科和专科院校中,创业热情较高的学生比例分别达到29%和14%,但本科院校真正参与创业的学生比例不到%。近年来,上海高校创业教育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但实际效果还有待全面提升。
调查显示,77%的学生认为创业是“创办企业”,仅有23%的学生认为创业是一种“创新的行为”。由此可见,学生是从狭义的角度对创业进行理解的。关于高校实施创业教育,本科院校的领导普遍认为创业教育能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认可度为分(满分为10分)。
67%的被调查者认为,政府在上海高校创业教育中起到了管理者、资助者、指导扶持者的综合性作用。政府通过政策颁布、资金投入,有力地扶持了大学生创办企业。
上海各高校越来越重视有创业意向学生的创业培训。经调查,59%的本科院校和46%的专科院校有创业活动专项经费。各高校还通过组织创业竞赛、设立创业基地、聘请企业家讲授实战经验等,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帮助。在创业教育课程设置方面,有26%的院校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87%的高校认为应将创业教育开设成选修课。本科院校的创业教育师资都是硕士以上学历,专科院校硕士学历的.师资占75%。
社区、园区、企业积极扶持大学生创业项目。如杨浦区的“延吉街道大学生创业家园”,目前已有40多家学生创业企业在运作。各高校的大学科技园,为创业学生提供了创业见习基地,对创业项目进行孵化。企业与高校积极合作开展大学生见习工作,提供见习项目、场地支持、技术指导、资金支持等。
调查发现,上海高校目前尚未专门设置负责创业教育的机构,创业教育都挂靠在不同部门,如学生处、团委、产业处与有关学院等,使得实施缺乏有效协调机制和组织保障。同时,大学创业教育缺乏固定的宣传途径。调查表明,有创业经历的学生中,只有%的学生表示“非常了解”和“很了解”有关的创业政策和知识。
高校尚未形成将培养创业精神与开展创业实践融为一体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一方面,创业教育课程彼此孤立,缺乏内在有机联系;另一方面,创业知识和实践课程的实施缺乏有效途径和载体。调查发现,高校大多数只在mba课程中开设创业教育课程。
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师资类型与质量不能满足需要。目前从事创业教育和指导的教师,一般都缺乏创业经验,导致这门课程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虽然高校创业教育得到了政府、高校、企业、科研机构的扶持,但这些支持仍停留在“点”上,没有形成合力,尚未形成系统的创业教育体系,学生创业企业缺乏持续发展的动力。目前上海大学生中,蕴含创业热情和潜能的学生,与实际参与创业的人数之间存在明显的反差。因此,高校创业教育的实际效果还有待全面提升,构建高校创业教育体系任务紧迫。
大学生创新创业调研报告【第四篇】
问卷中第1、2、9题中看出,大学生对自主创业观念还比较低下。虽然74%的学生表示赞同大学生自主创业,但明显看来更多的选择则是想要立即就业。很多人对创业的概念选择是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且这件事会实现我们的社会价值,同时给社会带来价值,占了54%。看来多数人都希望自己的创业能给社会带来好处。
然而真正实施的人却只占18%,但也是不成熟的。其原因选择有创业想法的人中,大多数人是还没有想过怎么操作,单单只有想的程度而已。而且对于国家以及所在省份对大学生创业的各种优惠政策,大部分同学不清楚或只是听说过但不具体了解。更多没有进行创业的人则是因为自己本身没有这个能力,没有一个好的创业计划或者害怕创业中会遇到很多困难,不敢面对也不相信自己能够克服。
以上的结果显示,创业虽然有大多数人支持,但真正实施的人却很少。所以在大学应该开设类似与美国的创业指导课程,确实有必要。
什么最助于创业。
在问卷中第6题中,在资金、一个好的创业计划、个人能力与意志、优秀的管理团队、良好的创业环境(政府支持)中有18%的人选了第一个,有20%的人选了第二个,有22%的人选了第三个,有34%的人选了第四个,其余则选了第五个。
很明显选第四个的人数相对较多,其他的比较平均。为什么大多数人赞同有一个优秀的管理团队是创业的关键因素呢?原因是一支优秀的团队意味着成功与希望。时下,很多企业都希望建立一支高效、成熟、必胜的团队,然而现实中并非每一支团队都是优秀或者成功的。那么在什么情况下才会有一个优秀的团队呢?有一下五个方面:一、加强领导,完善机制;二、分工具体,明确目标;三、细化管理,责任到人;四、凝人聚心,同谋发展;五、凝心聚力,共享成功。但同时,资金和个人能力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创业的最佳时机。
问卷中第8题显示,大学生创业的最佳时机应是在毕业工作几年后有一定的社会经验再创业,占80%。其余几项都很少人选择。
的确,有了足够的工作经验再进行创业是明智的选择。毕竟我们都只是学生,就算能接触到社会也是少数,且经验不够,对市场的了解也是少之又少。没有足够的能力,公司很快就会倒闭;没有足够的经验,很容易上当受骗。
创业领域与活动。
问卷中第4、10、11题中表明,大学生要进行创业之前会去听有关讲座、课程或大学生创业大赛之类的活动。同时有12%的人数会选择与自己专业相关的领域,占有相同份额的还有那些启动资金少,容易开,且风险相对较低的行业。10%的人则选择当今热门的发展方向(如软件、网络等高科技行业)。绝大多数是选择自己感兴趣或者熟悉的领域去进行创业。当问及参加什么样的活动能促进以后创业时,大多数选择模拟创业活动,占44%。还有32%的人认为大学生兼职能帮助大学生进行以后的创业。
模拟创业活动对进行以后的创业更有相似之处,许多大学生在大学生创业大赛中学到很多创业的知识。认为这种方式更能让他们接近创业的理念。在自己喜欢的领域进行创业,更能激起学生的热情,把自己的理想付诸实践,而且也能坚持的更长久。
创业失败与途中遇到的困难。
大学生进行创业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如缺乏实际的工作经验、面对风险心理承受能力不足、缺乏企业运作和管理经验、缺乏社会关系、资金匮乏、缺乏好的创业项目和缺乏人才和核心技术等等。在问卷第7题中显示,大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答案各不相同,选项所占比重都相当。然而当问及什么因素导致创业失败时有50%的人选择了创业计划的可行性不够。
创业过程中有很多因素会导致创业失败,不管你是何种行业,何种类型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关键还是要看自己如何去把握去应对。很多人会把自己的创业失败归咎于自己的创业计划的可行性不够。其实不然,那只是把错误掩盖的方式,我们应该正面失败的原因。肯定是自己哪方面不足,或者说在管理上出现了什么错误,应该认真考虑一下自身的能力。大学生应该要具备良好的创业素质:一、丰富的工作实践经验。二、良好的社会人际关系。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优秀的管理沟通能力。当然,还有更多如强烈的挑战精神、良好的心理素质等等。
1、假如你要创业应有基本的实力,即输得起。
3、个案的成功不是规律,包括国家提倡也不等于要求你去做,每个人的条件不一样。
4、有足够的心理准备,第一次失败没关系,可以第二次,你必须营造一种心境并有“经”(经验积累),这是要靠自己积累的。
5、以积极的正面的态度面对,以经营人生的勇气塑造“财商”。
6、树立全新的人才观,重视创业素质的自我培养。
7、注意在思想上和精神上锤练自己。
8、广泛获取创业经验。
9、注重自身能力的综合培养。
10、通过各种渠道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培养自己的创业能力。
经过此番调查,才了解现在大学生对创业的态度。大学生创业究竟已经到达了一个怎样的程度,数据清晰地告诉了大家。虽然创业之路十分艰苦,但这却应该成为大家前进的阻力。也许对创业这一概念不是很深入,也许很多人在创业中遇到了很多的困难,也许自己的经验能力不够,也许你现在还没有打算以后的路途,在当今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何不为自己找条出路,自己做老板,自己为自己做主。这也是现下政府所支持的,大学生能够自主创业会减轻社会就业压力。马云曾说:“……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大部分人死在了明天晚上,看不到后天的太阳……”所以,决定创业的学生们,不要先想到创业成功后的利益,首先要做好失败的心理准备。创业的道路,没有失败就没有成功。重要的是坚持下去,坚定信念。
大学生创新创业调研报告【第五篇】
区党工委、管委会始终坚持“抓大众创业就是抓区域经济”的发展理念,坚持以放促活、扶持促多、规范促优,积极创造宽松适宜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促进创业便利化,构建创业生态,区内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滋生成长。创优政策。推进工商登记制度改革,以工商登记注册制度改革为契机,按照市工商局制定的27条放宽政策,依法有序放宽准入领域、注册资本登记条件、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条件,加大小额担保贷款支持力度、财政扶持力度、税费优惠扶持力度,打出全民创业的政策优惠组合拳,为企业加油减负。实行注册登记“一审一核”制和“审核合一”制,受到群众和企业的欢迎。对申请工商注册审批的个体工商户、公司制企业,实行投资主体“零限制”,注册登记“零收费”,创业经营“免登记”,积极营造有利于小微企业发展的土壤。创优服务。成立创业中心、留学人员创业园、高校创业园等创新创业平台,鼓励社会资本建设孵化器,实行入驻企业免征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三年免场地租金“零门槛入驻”和为企业提供研发、试制、企业管理、人力资源服务等政策,降低创业风险和创业成本,提高企业成活率和成长性。邀请创业导师和中信银行、上海股权等投资机构负责人就融资、创业等各项政策给予解读。创优环境。简化企业办事程序,为企业提供“一窗式受理、一次性告知、一条龙审批”的一站式服务,优化营商环境。对于申请“个转企”的工商户,坚持各部门紧密衔接、协调联动,畅通登记渠道、简化办理程序、强化跟踪服务,为企业成长“开绿灯”。组织发改、商务、工商、国税、地税等部门深入企业,实施分类指导。尤其对生产经营出现较大波动的企业,积极分析市场形势,研究应对措施,破除阻碍发展的瓶颈。加大对重点产业化项目的申报、扶持与服务力度,协助其解决在成果转化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加速推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
二、突出平台建设,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构筑广阔空间。
为积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区在谋划引进项目时注重选择能够承载创新创业的平台项目,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为全民创业奠定坚实基础。升级园区平台。为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提供集约化、专业化服务,实现园区技术资源和公共服务资源共享,建设占地面积50亩,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集生产、办公、研发、展示、配套服务于一体的'功能完善、配套齐全的高科技软件园区,可容纳创业企业近百家,吸引就业1000余人。目前,软件园一期已完工,入驻率达90%;二期工程正在建设中。同时,引进联东u谷产业园、科技中心、建华石墨烯科技企业孵化器等项目,可吸引1000多家小微企业入驻。工业园区与创业孵化基地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形成了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的发展态势。升级创业基地。率先在全市设立“众创空间”,并建设了微信服务平台,主要针对企业提供创业辅导服务,开展创业沙龙、创业咖啡、创业项目路演、投资分析等活动,实现创新与创业、线上与线下、孵化与投资相结合,为企业和个人创业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开放式综合服务平台。目前,“众创空间”及其微信公众平台已正式挂牌和上线,关注人数达1000余人,已成功举办了六次线下活动以及路演技巧培训、软件技术开发痛点研讨会等,有效提升了创客和企业家创业创新激情。升级物流平台。在原有运营中国耐材之窗、中国陶瓷网、中国物流网的基础上,全国第一个省内城市互联互通的省级物流信息平台——“物流”平台已完成了技术搭建,正在与省内的各个城市密切对接,力争在底前,石家庄、、保定、秦皇岛、邯郸、邢台、张家口、承德、沧州、廊坊、衡水等11个城市全部实现节点平台接入,打造成用户活跃、资源集聚的跨城市智慧物流平台系统。“物流”的启动,标志着省在共同配送领域的探索愈发深入,为实现京津冀三地物流协同发展、有效对接提供了重要保障。物流业态提升竞争力,也带动更多人加入到创业队伍。
三、突出抓好融资,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不竭活水。
针对中小企业在创业、创新过程中融资难问题,区大力开展金融创新,为企业发展提供“氧气”和“血液”。搭建融资平台。制定出台引进金融机构优惠政策,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目前己引进汇丰银行、工银安盛、承德银行等10余家金融机构,引进数量居全市前茅。特别是银行区科技支行打破传统管理模式,专注于支持种子期和创业期科技型企业的资金需求,进一步助推科技成果产业化发展。另外,依托特色产业,积极开发新的金融产品,有效解决小微企业融资瓶颈。建设银行分行为包括区达意科技、赛福特在内的11家小微企业办理了“税易贷”业务,获批贷款资金近千万元;开展“三押一推”工作,为3家企业办理股权质押登记,帮助企业融资4468。1万元;为15家企业办理动产抵押登记,帮助企业融资2。92亿元。设立专项资金。由区财政出资设立1000万孵化基金,重点解决企业创业初期资金难题,符合条件的企业可以获得最高50万元的基金使用权,进一步提升了创新创业的服务效能。目前已为4家企业提供了200万元的短期借款,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资金周转困难。在《科技计划项目配套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中规定,对通过审批的各类科技项目按照1:1比例给予配套资金支持。助力企业上市。出台《关于鼓励企业上市融资加快发展的暂行办法》,对在境内主板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的企业奖励200万元等多项含金量高、操作性强的扶持政策,对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区已有7家科技企业先后登陆深交所创业板、新三板以及石家庄股权交易所等融资平台,上市企业数量位居全市第一。其中启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新三板”正式挂牌,成为市首家在新三板上市的软件企业;汇中仪表股份有限公司为我市第一家在创业板上市企业。
四、突出人才引育,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智力支撑。
区紧紧抓住人才这个创业创新关键点,围绕推进“产业+人才”深度融合,推进各类人才裂变式增长。制定“人才特区”相关政策。相继出台了《关于引进高层次和紧缺人才若干政策的实施办法》、《关于鼓励领军人才进行科研和创业工程的实施意见》和《建设技术产业人才特区的实施意见》。本着加大对创业型人才支持力度的工作思路,原则通过了《技术产业人才特区实施办法》,确定由区财政投入1000万元设立“人才特区”专项资金用于高层次人才引进。推动人才计划评选工作。今年以来,拓又达公司的赵欣成功申报了“国家万人计划”,成为我市历史上第一个获得国家级人才计划的民营企业人选。开元机器人李宪政等6人成功获评“省双百人才”计划、华洋自动化张雪等3人成功获评“省高层次人才创业项目”,共争取省人才资金200万元。目前,区人才总量约为7300人,其中海内外全日制博士14人,硕士341人,本科学历4098人,本科以上学历占到人才总量的61%;具有正高级职称27人,副高级职称416人,中级职称以上达到32%。加快人才工作平台建设。在成立建华检测院士工作站和开诚集团院士工作站基础上,推荐建华科技等申报了博士后工作站。推荐区创业中心成功申报了市创业孵化基地,纳入了市就业专项资金扶持范围。推荐创业中心申报了省级创业孵化基地。目前,有进站院士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