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校服工作总结范文及优化建议样例【推荐8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学校校服工作总结范文及优化建议样例【推荐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学校校服工作总结及优化建议【第一篇】
一、实施背景。
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着学校的教育观念、办学理念、历史传统、精神风貌、办学特色,是学校以物质条件为基础的载体文化和以人为中心的精神文化的统一。优秀校园文化是学校的魂,对师生起着导向、凝聚、激励的作用。
南京市金陵中学仙林分校小学部,又名南京大学仙林实验学校。学校地处仙林大学城,是一所由南京大学、市教育局、仙林大学城管委会与栖霞区人民政府四方合作创办的公办小班化实验学校。百年名校的办学积淀,先进齐全的教学设备,现代化、人性化的校园布局,为学校的未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指导思想。
学校坚持“走进儿童世界,培养世界儿童”的育人理念,秉承“为学生一生奠基,对民族未来负责”的办学宗旨,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观念,努力践行“环境育人,文化润校”的办学思想,积极开展“世界儿童”特色文化建设。以校园、生活为载体,打造人文环境,开发七彩课程,创新实践活动,在师生协力中进行富有中华文化基因、世界眼光胸怀的特色文化建设。
三、实施思路。
1.确定文化内涵。
“世界儿童”特色文化建设项目中的“世界儿童”,指的是初步具有国际品质的儿童。国际品质的儿童,初步具有国际意识,初步了解国际文化,初步形成国际交流能力,初步养育国际适应行为。中国是世界的重要成员,是中国儿童的根之所在,魂之所在。因此,“世界儿童”首先是“中国儿童”,是植根中国的“世界儿童”,是具有中国灵魂的“世界儿童”。
“世界儿童”特色文化建设,一方面是让世界走进校园,走进儿童心灵;一方面让儿童走向世界,走进优秀的多元的世界文化。在这双向“走进”的过程中,儿童更加热爱中国,坚信中国;儿童更加胸怀世界,融入世界。
“世界儿童”特色文化建设,主要包括精神文化建设,物态文化建设,课程与教学文化建设,活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等内容。由此形成校本特色鲜明的以“世界儿童”为主题的、以培养具有国际品质儿童为价值引领的学校文化体系。
2.精神文化引领。
“诚真勤仁”是我们的校训;“自强不息”是我们的精神;“诲人不倦”是我们的教风;“学而不厌”是我们的学风。我们以“走进儿童世界,培养世界儿童”育人理念为引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培养一代具有中国胸怀、世界眼光的世界小公民;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建设一所具有南京特色的现代化国际化的标志性学校。
3.环境文化浸润。
“一言一行持诚真勤仁,一草一木含趣情理境”我们让每一面墙壁、每一棵树木、每一块石头都镌刻上金陵小学文化的烙印,都成为老师们的教育资源和孩子们的学习资源。
4.制度文化保障。
以“爱满天下”替代“三要八不准”;以“learningfromlife”替代“课堂教学规范”;以“八礼四仪”“文明公约”替代“小学生守则”。
5.课程文化践行。
用课程让孩子得到解放,用课程让孩子敢于交流,用课程让孩子学会合作,用课程让孩子尊重生命,用课程让孩子懂得生活,用课程让孩子创造快乐。
6.活动文化延伸。
优质的资源让孩子有好的学习空间;多元化的活动让孩子有更多的兴趣选择;多层次的平台让孩子有更好的展示机会;丰硕的成果让孩子有更大的参与热情。
四、特色项目。
1.推进科技体育。
通过对学校体育运动设施进行儿童化的改造,大力开展科技体育特色项目,推行“我的项目我喜欢,我的强度我知道”的一小时阳光体育活动,让学生得以拥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和健壮的体魄,同时还积极开展“科技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的省级规划课题研究,先后承办了三次国家级“科技体育传统学校”培训会,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专题播出。学校也被评为“全国科技体育传统校”,同时被认定为“全国科技体育样板校”。
2.打造特色课程。
在整合多方优质资源的基础上,积极进行校本课程的创新与实践,游泳课程的全员开设;低年段英语、信息技术、电钢琴、做中学、帆船课程的实践;机器人、创意模型拼装、校园主题定向等嵌入式课程的实验,数学实验室、生活体验室(陶艺、烹饪、面点)、蔬菜种植园、亲近母语吧的陆续投入使用,优质的教育资源、广阔的学习空间,为儿童多元智能的形成和综合素养的提升提供了可能。为此学校先后被评为“南京市阳光体育学校”“南京市星光基地学校”“新教育实验学校”。
3.创设数字化校园。
学校不断加大数字化校园建设,无线网络全覆盖、短焦投影加白板、1+4班级电脑、平板进课堂、交互式电子阅读平台,班班有网站,人人有主页,让云漫步、e学习走进学生的课堂与生活,用网络的资源与平台不断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开拓他们的眼界,增长他们的知识;“在线作业”与“前置学习”,“微视频”与“翻转课堂”,这改变的不仅仅是教师的教学方式,更多的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为此学校先后被评为“南京市数字化示范校”“南京市移动学习试点窗口学校”。
4.融入国际理解教育。
国际理解教育是“世界儿童”特色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一方面我校在开办国际班的基础上,接纳外籍学生入校园,引入外籍教师进课堂,尝试浸入式口语教学。另一方面我们不断加强国际交流,学校办学以来先后接待了来自美、英、澳、新和港台等十余支境外代表团,并与英国奥特伍德小学、盖茨小学,以及澳大利亚圣迈克尔女校这三所学校结成了友好学校。我们在完成美国“越过海洋的握手”艺术节出访活动的同时,又在校园里成功接待了来自友好学校奥特伍德小学的12名师生,带领他们走进中国家庭,游览南京风光,感受中华文化。去年暑假我们还成功举办了呼吸英语夏令营,我们的孩子在英国老师的带领下,不出校园就能生活在正宗的英国文化里,足不出户便与国际社会思维交流。各种别具匠心的社会场景模拟和互动旨在引发孩子们的社会参与感和小小商业运作意识,同时更有每日丰富多彩的团队活动逐步培养孩子们的合作精神,主动性与集体责任感。还有社区、大学生、家长等多层次志愿者的加入,也让“世界儿童”的特色文化建设变得更加的丰满。
五、实施步目标及措施。
2014年8月-2014年7月:
(1)目标:健全和完善学校特色文化体系,不断丰富“世界儿童”特色文化的内涵,初步形成学校特色文化文本解读。
措施:成立校园文化建设专题组,定期聘请专家进行特色文化问诊。(2)目标:进一步加强校园环境建设,营造书香校园氛围。
措施:增加校园内的流动书屋和读书吧,开展图书漂流活动,加强学校图书管理员和班级图书管理员的培训,积极开展书香班级、书香家庭、读书小明星的评比。
(3)目标:形成具有学校和班级特色的“教师行为公约”“小学生行为公约”和“班级公约”。
措施:以“完美教室”建设为抓手,通过教师、学生、家长协同合作,大力推进“班级公约”“小学生行为公约”的制定;以“八礼四仪”推进为抓手,由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共同形成“教师行为公约”。
(4)目标:进一步发挥校园环境资源的整合与利用,初步形成学校校园环境教育读本。
措施:组织专题组进行校园环境教育读本的创编,设计环境课程案例,开展环境课评比。
(5)目标:形成学校传统活动体系,打造科技体育品牌活动。
措施:围绕“科技体育”课题研究,充实课题组队伍,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体育活动,积累案例和成功经验,加快对“科技体育”校本教材的编撰。
2015年8月-2016年7月:
(1)目标:进一步丰富“儿童世界”特色文化的内涵,初步形成“儿童课堂”“儿童课程”和“儿童服务站”等特色项目。
措施:结合新教育的理想课堂建设,立足“儿童立场”,以“数学实验”“科技体育”“小导游”“小记者”等项目为抓手,成立专题组,进行项目阶段推进。
(2)目标:进一步加强音乐、体育、美术、科学、心理咨询等专用教室特色建设,成分发挥特色教师与特色学生的作用,努力做到“我的地盘我做主”。
措施:引导教师积极开展学科本位培训,提高综合学科专职教师的专业素养,并带领特长学生,共同设计和布置专用教室。同时借助专家和专业文化机构的技术力量,提升环境建设品味。
(3)目标:建立“志愿者制度”,开辟“家长学堂”。措施:充分发挥学生、教师、家长、社区、大学生等不同层面的志愿者队伍的作用,通过申请、计划、例会、总结等形式吧,不断规范志愿者活动。并积极聘请家庭教育专家,利用家长会、开放日、集体活动等时机,开展家长学堂。
(4)目标:初步形成以科技体育为核心,将阳光体育、社团体育、游泳、帆船、乒乓球、足球等多项整合的体育校本课程体系。
措施:立足校本研发实践,同时依托航管中心、南京大学、南京体育学院、风之曲水上运动学校等多家优质教育资源完善体育校本课程建设。
(5)目标:围绕“体育艺术2+2”,将学校的体育节、艺术节、读书节、英语节和科技节逐步做成品牌项目。
措施:成立活动专题项目组,从学年初制定计划,分步推进,各环节责任落实到人,不断开辟优质资源和展现平台,扩大活动影响力。
2016年8月-2017年7月:
(1)目标:形成较为完善的“世界儿童”特色文化体系,并成为学校特色发展品牌。
措施:通过案例、课题、画册、视频、现场会,不断完善和提升“世界儿童”特色文化,扩大辐射影响力。
(2)目标:关注校园环境的细节建设,让每一处都成为儿童学习和成长的资源。
措施:通过“我眼中的美丽校园”“我让校园更美丽”等活动,让师生、家校共同建设美丽校园,画它、写它、说它、演它。让这里成为文明校园、学习乐园、生活家园。
(3)目标:建立全员管理制度,做到班班有责任,人人有岗位,不断提升学生自律、自护、自理、自立和自强。
措施:通过设立校级管理岗、年级管理岗、班级管理岗、家庭管理岗、社区管理岗等多维管理平台,让学生在不同岗位的中得到成长。
(4)目标:逐步开发班本课程,不断充实和丰富学校课程体系,满足儿童特色发展需要。
措施:推行“一班一品,一生一长”,充分挖掘教师、家长和学生的特色资源,开设具有班级特色的微型课程,并通过年级和校级平台展示,逐步扩大影响,进而形成学校特色课程。
(5)目标:大力推进国际理解教育,积极开展国际交流活动,争创国际交流特色学校。
措施:进一步扩大友好学校覆盖面,精心组织国内和国外两次国际论坛,组织好友好学校的互访交流,办好每一届国际班和每一期呼吸英语夏令营。
六、领导机构。
组长:林慧敏副组长:张红耘。
成员:黄文峰、彭峰、李新、林卫云、陈健。
2014年6月。
学校校服工作总结及优化建议【第二篇】
20xx年12月1日,市政府与省气象局签订了《全面推进xx气象现代化建设战略合作协议》,按照“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的要求,与全省气象现代化同步,到20xx年建成适应xx经济社会发展和气象防灾减灾需求、结构完善、功能先进、保障有力的.气象现代化体系。近一年来,各项工作取得良好进展:
1.气象监测预报水平稳步提升。新一轮局市战略合作协议签订以来,新增国家天气站14套、落地升级13套四要素自动气象站、升级14套单雨量站为四要素站、新建4套生态气象站和2套负氧离子观测站、共享为海绵城市建设在主城区布设的6套自动气象站资料,专业气象观测网络建设逐步发展。气象预报预警水平逐步提高。初步建立了以micaps和预报预警一体化业务平台为基础的气象预报技术支撑体系,国、省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先后投入业务应用,短期天气预报、气象灾害短临预警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突发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发布及时有效,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达到85%以上,灾害性天气预警发布准确率提升至100%,各类预警信号时效性提前至30分钟。气象预报时空分辨率达到1小时和1公里,基本实现重大灾害性天气不漏报。
2.气象防灾减灾能力不断增强。初步确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格局,修订印发《xx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部门联动工作机制有效落实。xx市突发事件预警发布中心建设项目写入《xx市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三五”规划》,实现应急办、国土、环保、安监、武警、人防等17个部门接入国家突发事件预警发布系统。
3.公共气象服务更加普惠智能。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针对性地开展“春节”、“五一”“、“国庆”等节假日以及“高考”、“中考”、“池马”等重大活动期间的气象保障服务工作,切实履行公共服务职责,取得积极的社会效益。认真开展各类宣传科普活动。连续多年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保持86%以上。
4.气象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先后完成多项科研项目研究并投入业务应用,其中《基于卫星遥感和地面监测数据的xx市气溶胶分布研究》项目获得20xx年xx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今年2项科研项目获省局立项,3项在市科技局立项。公开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2篇。
5.气象人才队伍建设结出硕果。坚持开展常态化岗位练兵活动,20xx年联合市总工会、市人社局等部门开展xx市首届气象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全市气象、民航和部队共9支队伍近30人参赛,2人获市“五一劳动奖章”,6人获市级业务技术能手。在安徽省第十届气象业务技能竞赛中取得佳绩,市局获优秀组织奖和个人全能二等奖,1人获省级业务技术能手光荣称号;1人代表省气象局参加全国竞赛,并获得成绩证书。
6.气象依法行政水平明显提升。完善市县局执法人员队伍建设,3人参加20xx年全省气象行政执法人员资格认证培训并通过考试获得执法资格。建立行政执法人员考核制度,组织开展常态化执法巡查工作。组织全市气象系统20xx-20xx年行政执法案卷自查;开展《气象法》立法后评估调查工作。完成“其他依申请类权力事项”实施清单编制,3项其他权力纳入了市政务服务事项管理平台。
二、气象现代化建设的亮点和主要成效。
1.基层台站面貌进一步改善。通过落实局市合作协议,全市气象台站基础设施逐步达标,气象现代化基础得到进一步夯实。国家气象观测站完成台站搬迁,xx气象防灾减灾中心及东至、石台气象预警中心建设完成投入业务应用,青阳县气象预警中心正在室内装修和业务系统建设,年底建成投入业务使用。
2.生态环境气象服务工程稳步推进。《xx市优良生态环境保护气象服务工程》项目已列入xx市“十三五”规划纲要。省气象局和市政府大力支持生态工程建设,省气象局领导和专家多次指导项目建设的方案和业务能力建设,并支持相关科研项目落户xx。市政府积极落实建设用地并给予政策支持,目前,xx市大气环境监测示范站已建成,石台县大山村大气生态环境观测站也已建成,应用农业物联网技术,开展茶叶梯度气象观测。
按照全国气象事业发展规划关于“绿色发展,保障生态建设和气候安全”的部署和要求,市气象局强化生态气象保障,开展全域生态气象保障服务,积极推进“天然氧吧”和“避暑旅游”创建工作,其中20xx年石台县获“中国天然氧吧”荣誉称号、20xx年青阳县莲峰云海旅游景区入选第一届“安徽避暑旅游目的地”、20xx年东至县泥溪镇获得“第二届安徽避暑旅游目的地”认定;与环保部门联合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为生态市建设提供气象科技支撑。
三、下一步工作措施。
我们将落实局市战略合作协议,建立一体化生态、旅游气象观测体系和智能型信息管理体系;完善预报预测体系和科技、教育培训体系。气象服务全面融入xx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着力提升天气预报准确率、气象防灾减灾保障能力和水平,气象事业发展运行保障能力达到省内同期先进水平,实现更高水平的气象现代化。
1.完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依托市、县气象防灾减灾中心,增加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建设内涵,完善制度保障。搭建系统运行硬软件支撑平台,加快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向基层延伸,建立统一、权威、畅通、有效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形成覆盖全市的预警信息综合发布体系。
2.继续推进xx优良生态环境保护气象保障工程建设。围绕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服务需求,完善生态环境气象监测预警体系,建立综合影响评估体系。在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皖江湿地生态气象环境观测系统,充实完善农田、山地等小气候观测系统。
3.开展xx市气象大数据综合应用能力建设。落实大数据战略和“互联网+”行动计划,协调辖区内国土、水利、林业、农业、航空、环境、公安等相关行业气象数据汇交共享,建立统一的气象大数据环境。推进气象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发适应公众需求的智慧型气象服务产品;加强以位置服务、智能定向信息发布等气象服务信息传播手段建设,建立全媒体融合发展的信息传播体系,形成多方式、广覆盖、无缝隙的智慧气象服务模式。
学校校服工作总结及优化建议【第三篇】
班级文化是一个班级的灵魂,是每个班第一文库网级所特有的。一个班级的文化环境对于学生的熏陶是潜移默化的,它具有自我调节、自我约束的'功能。良好的班级文化有助于班集体建设。班级文化作为一种文化,我认为它包含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这些文化中有些是看得见的,有的是看不见的。因此,班级文化建设是方方面面融成的一个整体。在班级文化建设活动中去塑造学生、锻炼学生,无疑比起单一的说教效果会事半功倍,影响更加深远。
9月13日去海口海甸分校景山学校参观学习后,学校制定了本次活动,符合本校实际并可行的“金江中心学校班级文化建设评比实施方案”制定并实行了本校班级文化建设评比和奖励办法。学校将班级文化评比列入班级、班主任的考核评比中。
学校现有23个教学班,双轨制,在校生1400名学生,100名教职工,有23名班主任。在这次班级文化建设评比活动中,各班教室能布置班训、班级公约、评比台等,班级文化各具特色,教育氛围浓郁,班级布局合理,简洁美观。
在12个班级中师生、生生关系融洽,氛围和谐。学校大部分班级卫生状况好,整体环境和谐有序,具有较强的文化氛围和班级特色。在教室环境布置上注意到以下原则:
1、教育性:
班级文化有着春风化雨、潜移默化之功能,要进行有教育意味的教室布置,减少传统口号性、教条性的标语,代之以生动活泼化的浅易语句有利于教室整体气氛、文化气息的提升。
2、整体性与美观性:
总之,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全校师生积极参与,活跃了学校文化生活,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水平,但是我们会继续努力,不断提高。
学校校服工作总结及优化建议【第四篇】
本次学校现代化建设促进了学校内涵的发展,提升了学校品味,使学校办学民主化、规范化,开放化,凸显了学校办学的特色、通过专家组的意见,把握了学校今后发展的脉搏。现将学校创建过程中的方方面面作以总结:。
(一)是校园环境的变化巨大。楼外,由过去的晴天尘土、雨天泥,变成了现在的整洁、干净、绿树鲜花掩映的美丽校园;由过去陈旧不堪的校园环境,变成了现在的广场、橱窗、墙壁都是育人的场所。
楼内,楼道、教室、办公室里,醒目的校风、校训、育人的名人警句、格言、含有传统文化元素的木板名言雕刻、翰墨书香、励志苦读的文化墙、让师生引以自豪的荣誉厅,以及师生们的绘画作品、读书感言等,无不为师生们营造出清新、优雅的学习和工作环境。精心布置的宣传阵地,温馨的提示牌,突出了班级特色的评比栏,展示的学生作品,都给师生们潜移默化的熏陶。
(二)是校园环境的变化,带来了师生的精神面貌的变化,凸显了环境育人的效果。全校师生都在为学校的巨大变化而欣喜,在为期一年的“让我们的校园更美好”的主题教育活动中,结合学校环境的变化所进行的养成教育,无论在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个性品质养成方面都效果明显。
(三)是师生精神面貌的变化,带来了观念意识的变化。由被动的不得不去做,转变为每个人都是校园的管理者,维护者。
(四)是学校的整体变化提升了社会、家长对教育的满意度以及对政府大力进行基础教育改革,努力进行素质教育的信心。
1、做法和经验。
我们在实施现代化达标建设过程中首先通读文件,把握标准,然后组建学校现代化建设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教务处、政教处、总务处负责人为成员,实行分层负责、责任到人、齐抓共管,通力合作的工作思路。
在创建过程中我们结合自身实际,进一步提升完善了办学理念——培养习惯,发展个性,奠基未来,把它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的全部过程中,形成完整的各项工作的具体思路和创新招法,形成充分体现办学理念的学校建设成果。该校围绕着办学理念进一步完善了学校一训三风,展开了一系列活动。根据“六问”和县教研室的教学模式,创建了符合自身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活动都按照这一模式进行。在学校特色上将体育这一特色做实、做细、做大、做强,定位为“体育拉动智育,带动学校全方面工作的发展。”
兴趣小组和大课间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制定了相关活动制度,措施,细化了分工,职责,活动内容。使之系列化、条理化、规范化。
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根据学校文化底蕴积淀,建成了以“勤学苦读、天道酬勤”为内涵的文化墙、楼道和教室的布置以打造书香校园、儒雅教师、文雅学生为主旨,凸显学校的办学理念。
档案的建设严格按照标准,对有量化要求的条目,严在“格”上,用数据说话,按“量”的要求达标;对没有明确量化要求的,严在“点”上,用事实说话,按条目核心点的“质”的要求达标,整个档案为凸显学校的传统优势、做强自己的特色品牌,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成果的突破做了有力的支撑。
我们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发生了质的变化,九月十六日顺利地通过了市专家组的评估验收,得到充分肯定和好评,获得成功。本次现代化建设不但增强了干部教师的凝聚力、战斗力、也实实在在地提升了学校综合实力。
2、典型人物和事例。
在学校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全体干部教师都激情满怀的投入到工作中,认真按照学校的要求有条不紊的做好创建工作。下面就列举几个创建过程中的缩影:
宋艳君老师是我校的化学教师,是化学仪器室、实验室的负责人,真的做到了物品的摆放有序,干净整洁,做到了熟记仪器的位置。在创建过程中,四周岁的孩子发高烧都无时间去照顾,把孩子扔给年迈的母亲,明知自己的身体不能搬运重物,不能长时间的猫腰,还是坚持工作到深夜。第二天还是精神饱满的去给学生上课。
王爱东副校长,在创建过程中分管课堂教学和负责档案工作,王校白天要听课、评课,晚上还要牵头整理档案,工作到深夜是很平常的事。在九月初,她老父亲患病都一直没空去照看,直到检查通过才去市里看望。
张如校长,统筹现代化建设全面工作,大到校园总体设计,软硬件建设,小到一砖一瓦,都要事必躬亲,几天都回不了家是常事。尤其在地面硬化、厕所改造、校园文化建设中,工程紧,任务重,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工作,真的是千头万绪,有时一天要开几个临时会议,商榷一下相关事情。有时还要化解这样和那样的问题。用张校的话说,只有现在多忙碌,通过才更幸福。
学校在规范化管理上,还存在进一步落实的问题,如小学科都是兼职教师,教案的书写上还不是很规范。资料的积累上还要专人负责。制度有,但是要重落实。
根据专家反馈的意见,班子成员针对专家提出的意见,进行了多次研讨,有针对性的进行整改。
根据学校的办学理念,依据一训三风,学校的特色展开一系列的整改活动,从制度建设入手,强化常规管理,从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入手,提高专业化水平,从校本教研,教学反思入手,提升教师专业基本功。进一步规范五分钟诵读,推荐阅读,打造文雅教师,儒雅学生,构建书香校园。
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我校形成了以开展传统体育项目训练为依托的较为鲜明的办学特色。办学28年,在简陋的校舍和场地上,马伸桥镇中创造了办学奇迹。28年,21次县运动会团体总分第一名、19次获县初中男女篮冠军,连续五年代表蓟县基层校参加天津市中小学运动会均获第一名。28年,输送体育人才300余人,其中75人成为我县体育教师。近年来,我校分别被国家教育部、市教委命名为国家级和市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全国和天津市群众体育先进学校。多年来我校的自强不息、艰苦拼搏、永不服输的体育精神,在学校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得到了发扬光大,我们敢于争先,奋力拼搏,大胆创新,学校办学水平不断提高。近几年,我校的教育教学均保持优异成绩,两次被评为教学质量红旗学校,共获得德育、教学、体育、卫生、安全等方面20几项市级、县级荣誉。
学校校服工作总结及优化建议【第五篇】
学校教育不能只重视物质文化的建设而忽视精神文化的建设,不能只注重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学校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每所学校都必须树立起具有影响力的特色文化,以实现其发展目标。学校文化的构建,学校特色的显现,是学校改革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学校变革的原因所在。创建特色学校就是创建一所学校的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所以要致力于学校文化建设,积极探索素质教育新形势下文化育人的新举措、新路子,着力打造办学特色,坚持走内涵发展的办学思路,办学效益得到有效提升,让学校各项工作呈现出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
成都七中嘉祥外国语学校雷校长提出:文化是文明积淀传承创新的二元共赢。学校文化是由师生积淀创造,大家共同认可和遵循的价值观、精神、行为准则和制度。三流的学校靠权力管理,二流的学校靠制度管理,一流的学校靠文化管理。制度制订正确并得以坚持不懈地执行,使之成为团队中每个成员的自觉行动,就内化成了文化。
学校文化是学校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及由学习文化、文明习惯、寝室文化、橱窗文化、课余文化、人际关系等组成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学校文化的表层结构,制度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中层结构,精神文化则是学校文化的深层结构。
二、学校文化是办学特色形成的主要基础和重要载体。
1、什么是办学特色所谓的办学特色,就是一所学校的整体办学思路或在各项工作中所表现的积极的与众不同的方面。换句话说,它是一所学校积极进取的个性表现。特色是比较而言的,特色还要不断创新。办学的特色有两个基本属性:即优质性和环境适应性。概括地说,创造学校特色就是为了给社会提供优质服务,是对社会的主动适应。从学校内部看,创造特色就是要更新思想观念,重新组织和运用资源。
学校自身的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必定直接或间接的受到学校办学思想办学理念的影响。一所学校如果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必然会有自己与众不同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就会突显出与众不同的学校精神。这无疑于丰富了学校文化内容,深化了学校文化内涵。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学校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还是办学特色所应具备的基本内涵来看,学校文化建设与办学特色之间是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两者之间的这种内在联系一方面不断促进学校文化建设始终与办学理念办学特色的方向保持一致;另一方面博大精深的学校文化也为办学特色的形成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更加有利于办学特色的彰显。因此,学校文化建设应将办学特色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其在办学特色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1、正确处理学校文化建设与办学特色的关系,使其更加有利于办学特色的彰显。
一所学校最本质最重要的特色应该是文化特色。这是一所学校的精神灵魂和标志特征。因此,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凝练办学特色是学校办学特色形成过程中的内在要求。一所具有特色的学校必然是学校文化深蕴厚实的学校。深蕴的学校文化是创造出鲜明办学特色的基本条件之一;鲜明的办学特色有必然积淀深蕴的学校文化。办学特色如鲜花和绿叶,学校文化是气候和土壤,他们共同营造着和谐的校园环境,打造学校特色品牌,提高学校声誉,推动学校发展。
2、积极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使其更有利于学校。
(1)加强物质文化建设,美化校园环境。如校园布局、建筑装饰、教学设施、环境卫生等。物质文化的建设及管理直接地反映出学校的办学水平。在物质文化建设方面必须坚持:一是科学性。要整体规划,合理布局;二是教育性。物质文化建设必须渗透思想教育的成份,寓德育于物质文化建设中;三是艺术性。要精心设计,严密组织,使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富有艺术意味,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四是经济性。物质文化建设要有艺术性并具时代感,但却不可一味地追求时髦、高档、漂亮,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要考虑经济、实用。
(2)、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强化管理机制。制度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中层结构,是为了达到自觉境界而采取的一种有意识手段。学校良好校风的养成,首先靠制度来强化,而后用情境来内化。俗话说:“不依规矩,无以成方圆”。学校应遵循教育规律,依据教育方针和教育法规,充分发扬民主,建立和健全各种规章制度。规章制度应该是全方位的,做到事事有章可循。要具体明确,操作性强,纪律严明,赏罚分明。制定后在职工大会上通过,使大家明白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错的;违反了规定要受到什么处罚,合符条件将得到什么奖励,从而形成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制度文化环境。
(3)加强学生文明礼仪教育,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比如:组织学生诵读《弟子规》,组织征文、主题班会等活动,使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制定基本礼貌要求,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做到。如,见到老师、来宾打招呼、问好;请专业人士为学生开设文明礼仪讲座;教给学生生活常识等。
(4)加强寝室文化建设,让学生愉悦的休息。寝室是学生在校的家,要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亲自动手制作富有创造性的墙壁装饰品,如绘画、剪纸、书法、编织工艺品等,要求学校的美术老师要做好辅导。
学校第一要务是培养人才,学校文化只有服务于教育这个永恒不变的中心工作,才可能焕发出持续发展的生机与活力。我们把学生的教育管理落实在教学、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中,不断创新教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和载体,取得了明显成效,已成为学校的办学特色。
实践证明,有什么样的学校,就有什么样的学生,有特色的学校,才能培养出有个性有特色的具有开拓精神的学生。学校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系统工程,任重道远,需要办学者高度重视,全体师生的共同参与。教办学过程中,坚持将办学特色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其在办学特色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把学校办成和谐,特色的学校。
。
学校校服工作总结及优化建议【第六篇】
20xx年3月31日下午,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会议在狮子山校区第一办公区六楼会议室举行,校长、信息化领导小组组长丁任重出席会议并讲话,副校长、信息化推进办公室主任祁晓玲主持会议,各职能部门、教学单位、教辅单位负责人参加会议。
去年11月,学校组建了20xx-20xx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项目团队。项目团队深入职能部门、教辅单位和师生进行广泛调研,形成《四川师范大学信息化发展战略分析报告》、《四川师范大学信息化建设业务分析报告》、《四川师范大学信息化建设现状和需求分析报告》等成果,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四川师范大学20xx-20xx年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经过学校信息化推进办公室讨论修改,现将《总体规划》面向全校各职能部门、教学单位、教辅单位征集意见和建议。会上,规划项目团队负责人、东软集团刘阳博士汇报了分析报告和规划方案的内容概要。
信息化推进办公室常务副主任、网络与信息化管理处处长易禾就学校20xx年信息化工作重点和20xx-20xx年信息化规划重点建设项目拟定工作的有关安排进行了详细说明。根据《四川师范大学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实施意见》(校字20xx75号)安排部署,学校设立七个信息化建设行动小组,涉及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继续教育、数字化科研协作支撑、电子校务、信息化基础教育资源与应用、信息化基础设施及公共管理与服务。学校各单位可立足学校校情,结合《总体规划》和自身实际情况,按照“突出重点,分步推进;业务主导,加强整合;充分论证,细化预算”的原则,向各自归口的信息化建设行动小组申报未来五年信息化规划重点建设项目。
会上,与会人员围绕信息化基础保障、数据共享、平台统一、网络与信息安全、新媒体利用等方面进行了讨论交流,结合各自工作领域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祁晓玲在会上对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进行了部署。她强调指出,学校各单位要认真审阅总体规划征求意见稿,尽快把意见和建议汇总到信息化推进办公室;总体规划正式发布之前将经过充分论证,确保规划符合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要求;各单位要立足学校实际,结合《总体规划方案》和自身实际情况做好申报立项工作,确保规划事项落地;信息化建设各行动小组要切实把关,牵头做好归口管理领域工作。
丁任重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规划编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强调“三个分散、三个不足”抓住了学校信息化建设问题的关键。信息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如何抓紧机遇提升信息化工作对学校事业发展的支撑保障水平是我们亟待研究的课题。他对信息化工作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上下结合”,在规划、决策、建设三个环节要做到上下呼应;二是“内外互通”,在消除校内信息孤岛的基础上,还要做好与国内外高校的互联互通;三是“立足现实、充分前瞻”,要深刻认识学校实际问题,借鉴吸收好的经验做法,运用先进成熟的技术手段,努力实现五年规划的美好愿景。
20xx年5月28日下午,学校召开邱小云副校长主持的,20xx年校园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工作会议,校园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全体成员等相关负责人参加。会议认真听取了20xx年校园信息化建设情况汇报,对20xx年度校园信息化建设项目立项进行了讨论。
现教中心朱文生老师,首先汇报了学校20xx年数字化校园建设项目的实施情况:目前,已经完成数据交换中心、统一信息门户、统一身份认证三大平台的建设,学工、人事等所有业务系统都已经开发完成,迎新、离校系统已经正式使用,其他系统正在试运行或初始化。但当前项目实施中还存在与现有的教务等业务系统对接难等问题和困难。
现教中心钟剑主任介绍了20xx年度校园信息化建设项目及立项的论证情况。今年拟建设项目共八个,包括硬件、软件与网络安全等方面。若今年项目实施完成,将意味学校信息化建设三年规划中提出的23个项目的建设任务全部完成,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将达到一个较高水平。
会上,大家对学校数字化校园信息门户的功能、内容及《赣南师范学院信息标准方案》展开了广泛交流与探讨,提出很多好的建议与意见。
最后,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组长邱小云副校长作总结讲话,充分肯定了我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强调了信息化建设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性,要求各部门高度重视应用系统的推广应用,加强沟通交流,通力配合,共同努力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
20xx年1月15日上午9点在行政楼206会议室召开20xx年度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会议由周祥瑜副校长主持,严欣平校长、刘东燕副书记、干勤副校长及机关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参会,会议纪要如下:
首先,信息化处副处长(主持工作)杨治明代表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作20xx年度信息化。
工作报告。
和20xx年工作思路。20xx年度信息化处从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夯实信息化应用基础;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完善数字校园框架;加强应用系统集成,构建数据共享机制等方面向深层次发展,进一步夯实基础,拓展应用。同时也认识到不足,提出20xx年工作思路。
其次,信息化领导小组对20xx年信息化建设项目和关于调整信息化领导小组组建网路安全与信息化领导小组方案进行了审议,要求进一步论证与完善20xx年拟建信息化项目和组建方案,报学校党委常委会审议,根据学校预算和项目的轻重缓急,选择性的建设。
最后,严校长提出5点建议:
1.正确认识网路安全与信息化建设在学校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
4.扎实做好学校整个信息化建设规划和资源整合,进行有效利用;。
5.切实加强网路安全与信息化建设组织领导。
。
学校校服工作总结及优化建议【第七篇】
20xx年3月31日下午,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会议在狮子山校区第一办公区六楼会议室举行,校长、信息化领导小组组长丁任重出席会议并讲话,副校长、信息化推进办公室主任祁晓玲主持会议,各职能部门、教学单位、教辅单位负责人参加会议。
去年11月,学校组建了20xx-20xx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项目团队。项目团队深入职能部门、教辅单位和师生进行广泛调研,形成《四川师范大学信息化发展战略分析报告》、《四川师范大学信息化建设业务分析报告》、《四川师范大学信息化建设现状和需求分析报告》等成果,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四川师范大学20xx-20xx年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经过学校信息化推进办公室讨论修改,现将《总体规划》面向全校各职能部门、教学单位、教辅单位征集意见和建议。会上,规划项目团队负责人、东软集团刘阳博士汇报了分析报告和规划方案的内容概要。
信息化推进办公室常务副主任、网络与信息化管理处处长易禾就学校20xx年信息化工作重点和20xx-20xx年信息化规划重点建设项目拟定工作的有关安排进行了详细说明。根据《四川师范大学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实施意见》(校字20xx75号)安排部署,学校设立七个信息化建设行动小组,涉及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继续教育、数字化科研协作支撑、电子校务、信息化基础教育资源与应用、信息化基础设施及公共管理与服务。学校各单位可立足学校校情,结合《总体规划》和自身实际情况,按照"突出重点,分步推进;业务主导,加强整合;充分论证,细化预算"的原则,向各自归口的信息化建设行动小组申报未来五年信息化规划重点建设项目。
会上,与会人员围绕信息化基础保障、数据共享、平台统一、网络与信息安全、新媒体利用等方面进行了讨论交流,结合各自工作领域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祁晓玲在会上对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进行了部署。她强调指出,学校各单位要认真审阅总体规划征求意见稿,尽快把意见和建议汇总到信息化推进办公室;总体规划正式发布之前将经过充分论证,确保规划符合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要求;各单位要立足学校实际,结合《总体规划方案》和自身实际情况做好申报立项工作,确保规划事项落地;信息化建设各行动小组要切实把关,牵头做好归口管理领域工作。
丁任重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规划编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强调"三个分散、三个不足"抓住了学校信息化建设问题的关键。信息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如何抓紧机遇提升信息化工作对学校事业发展的支撑保障水平是我们亟待研究的课题。他对信息化工作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上下结合",在规划、决策、建设三个环节要做到上下呼应;二是"内外互通",在消除校内信息孤岛的基础上,还要做好与国内外高校的互联互通;三是"立足现实、充分前瞻",要深刻认识学校实际问题,借鉴吸收好的经验做法,运用先进成熟的技术手段,努力实现五年规划的美好愿景。
学校校服工作总结及优化建议【第八篇】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2012年党员服务社首次工作例会,全面总结2011年党员服务社工作,并提出2012年党员服务社的发展目标。
按照局党委关于“以党员服务社为依托,实现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向社区拓展延伸”的总要求,围绕“拓展、创新、打造品牌、争创示范党员服务社”的总思路,深入推行科学管理,积极拓展服务范围,不断创新形式载体,进一步深化共建共享,取得了显著成绩,总起来讲,有以下几个经验和特点:
1、组织保障坚强有力。
社区党委一直把党员服务社作为党建工作的重点来抓,定期研究党员服务社发展思路,持续不断地以创新精神推进党员服务社建设。新成立了胜望、胜苑两家党员服务社,同时多方筹措资金,对部分党员服务社进行了整体装修、硬件配套、更换宣传设施。党政工团、老年,齐抓共管,从各个渠道给予大力支持。注重加强党员服务社工作人员队伍建设,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整体素质;对他们从思想上关心、政治上关注、生活上照顾、待遇上倾斜;注重从党员服务社工作人员中培养、选拔干部,有10名同志在党员服务社岗位上得到成长进步。尽管党员服务社活动经费非常有限,社区党委积极运作,协调运筹,尽最大努力解决党员服务社提出的各类问题,并从党费中划拨经费用于党员服务社开展活动,弥补经费的不足。
各物业公司党委认识到位,责任心强,主动性高,党委书记靠上去抓,经常深入基层解决实际问题,带领工作人员谋划党员服务社发展。特别是在人员配备上,各物业公司党委精挑细选,把优秀人才放到党员服务社岗位,并在财力、物力上给予力所能及的支持与协调。各党员服务社工作积极主动,开拓创新,工作扎实深入,作用发挥明显,不同程度得到发展。
2、文化引领作用日益加强。
“一二三四”党员服务社文化体系初步形成,并已深入人心,成为党员服务社工作人员的自觉行动。成立八家文化学校,红色文化、志愿服务文化、亲情文化等品牌建设初见成效,初步形成了“一区一特色、区区有专长、文化活动多元化”的新格局。开办“志愿服务储蓄银行”,推行志愿服务会员制度,引领小区文明新风尚。通过开展“小区魅力之星”评比、实行文体活动明星星级认证,以及感动小区人物、事件评比,把小区居民群众凝聚吸引到党员服务社周围,丰富了小区的文化生活,提升了小区文化品位,在党建思想文化工作向社区拓展延伸中,较好地发挥了阵地作用。
3、全覆盖格局初步形成建立了“一横、一纵、一网络”服务管理模式。在横向上,对小区居民中的非在职党员、特困、孤寡、伤残、高龄居民五个层次实行abc分类管理,定期分析居民思想动态和需求,根据需要实行分级关怀服务教育措施;在纵向上,对楼道、楼栋、小区实行有组织的管理,楼道建立党员责任区,楼栋建立党小组,党小组长参加党员服务社议事会,从而发挥非在职党员辐射作用,影响带动在职党员、小区居民,积极参与社区党建思想文化工作;在互助网络上,以“爱心互助”活动为载体,以开展轮流看护、医护服务、家政服务等为内容,按照“一对一”或“多对一”的方式,就近互助结对,形成了庞大的“爱心互助”网络。通过这一模式,确保教育管理关怀服务全覆盖。
4、“四化建设”富有成效。
按照“管理科学化、运行制度化、工作标准化、服务规范化”四化建设目标,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修订完善胜北社区党员服务社《制度汇编》、《工作标准及考核细则》及《服务规范》。围绕油田党建思想文化工作向社区拓展延伸,制定了实施方案、《退职科级干部到党员服务社任职制度》等10项配套运行制度以及《党员服务社文化学校成立运行办法》等5个运行办法。同时开发了党员服务社办公管理系统,分类为小区居民、志愿者、非在职党员建立了电子档案,开办了网上志愿服务储蓄银行,日常接待来访、五必报、五必访都实现了网上办公,使党员服务社驶上信息化、科学化发展道路。
5、共建共享结出硕果。
社区和主营单位共同选派优秀退职科级干部到党员服务社任名誉主任、文化学校副校长、顾问团成员等职务,增强党员服务社工作力量,促进主营单位与社区的沟通融合。联合实行入党积极分子和预备党员双重培养机制,入党积极分子和预备党员以党员服务社志愿者的身份参加志愿服务,接受党性锻炼,提高党性修养。联合社区各部门围绕不同时期的中心工作和重大节庆日,联手开展了“永远跟党走—庆祝建党90周年”大合唱比赛”、庆“十一”分区域文艺汇演、纪念国际志愿者日庆祝大会等大型活动。党员服务社利用联席会议这一平台,加强与结对共建党支部、联谊共建党支部的沟通交流与协作。胜凯党员服务社主动与胜利日报社编辑部党支部联系,结成共建对子,拓展了共建共享空间。
6、非在职党员骨干作用明显增强。
有23名非在职党员、志愿者加入党员服务社讲师团,到各三级单位、党员服务社开办法律讲座、进行传统教育、开展心理咨询等。讲师孙兆树同志义务上党课20余场,所讲党课受到社区党员干部高度评价,党课被评为油田优秀党课一等奖第一名;讲师侯雪颖同志为小区居民提供心理咨询服务;讲师李吉生同志的红色党课走进油田培训课堂、石油大学讲堂和延长油田党委书记培训班课堂;涂必成义务开办英语培训班;张兰祥开办“兰祥学校”,传播健康知识;杨少敏与入党积极分子结对,进行传承教育。党员服务社顾问团由原来的8人增加到15人,顾问团每季度召开工作会议,选择一个主题进行调查研究,积极为党员服务社发展出谋划策,充分发挥了“智囊团”作用。
非在职党员以文化学校副校长、小报编辑、志愿者、歌舞队长、小区监督员、巡逻队员等身份,积极参与党员服务社的各项工作中,较好地发挥了骨干作用。41人被评为油田模范非在职党员,62人被评为油田党员服务积极分子,243人被评为社区模范非在职党员。
7、典型选树工作成效显著。
选树了不同层面的先进个人典型。在工作人员层面,选树了“油田新时期优秀共产党员楷模、油田诚实守信道德模范”宋爱红,并在油田庆“七一”表彰大会上做典型发言;选树了“党员服务社建设标杆队”负责人王翠芳,她是社区系统首位参加中石化党支部书记培训班的学员;选树了“油田劳模”胜凯党员服务社副主任董爱荣。在非在职党员层面,选树了热心党的事业和献身志愿服务的顾问团团长李全,动员全家做志愿者的林荷青,不计报酬,热心志愿服务的牛志民。在在职志愿者层面,选树了第一届感动南区人物卢艳丽,为党员服务社义务奉献的郑嵋,为老党员建立健康档案并提供跟踪医疗服务的焦海涛。景苑南区党员服务社(党支部)2011年被评为山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这是社区成立以来,在党建领域取得的最高荣誉。
8、党员服务社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得到较大提高。
党员服务社先后接待了胜南社区、胜中社区、胜东社区、滨南社区等八家社区、延长油田处级干部培训班、中石化川维研究院、油田党支部书记培训班、油田基层队长示范班等油田内外30余家单位团体近千人参观指导;全国网络媒体、新华社、《大众日报》、《支部生活》等媒体相继采访,并进行了报道。在公共事业考核中两次排名油田第一。通过各级党组织的努力和党员服务社的辛勤工作,党员服务社被打造成了非在职党员政治生活的“红色家园”、服务关怀的“温馨港湾”、创先争优的“坚强阵地”,联系群众、共建和谐的“桥梁纽带”,受到了社区和主营单位、非在职党员和群众的普遍欢迎,受到上级党委的充分肯定。
尽管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具体有以下三点:一是党员服务社之间发展不平衡。有的党员服务社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在油田内外都享有一定的知名度。而有的党员服务社至今还没有找到自己的特色定位,工作较被动。二是对外宣传力度不够。个别党员服务社宣传意识不到位,宣传工作积极性不高。三是个别党员服务社发展思路不够清晰,目标不明确。这些都要引起我们注意,并在今后的工作中重点解决。
二、2012年工作安排。
(一)今年的整体思路。
根据油田党委扩大会和社区党建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精神,胜北社区党员服务社2012年的整体工作思路是:拓宽服务领域,强化社会管理职能,坚持文化引领,开创党员服务社建设新局面。
在拓宽服务领域方面,主要实现“四个拓展”:一是在服务职能上,由原来的教育管理关怀向承担党建思想文化工作拓展延伸和创新社会管理职能拓展;二是在服务对象上,由单纯服务党员向服务群众、服务社会拓展;三是在服务内容上,由原来的政治、物质关怀向关注非在职党员、居民群众精神层面拓展;四是在服务形式上,由原来的文体活动、党课教育、志愿服务等向品牌服务、特色服务拓展。
在强化社会管理职能方面,要在充分利用党员服务社开展群体性文体活动组织学习教育的基础上,深化“爱心互助”活动,深化开展志愿服务,通过小区魅力之星评比,文体活动星级认证以及感动小区人物、事件评比,凝聚越来越多的小区居民,带动形成小区文明新风尚。
在坚持文化引领方面,要进一步丰富党员服务社“一二三四”文化体系内涵,加强文化理念的执行落地,使之成为党员服务社工作人员的共同价值取向。
(二)全年的工作目标——高标准、全覆盖、打造精品。
高标准就是工作人员工作标准要高、自身素质要高、服务质量要高。高标准是打造精品的动力和基础。
全覆盖主要包含两个层面:一是社区计划成立2家党员服务社,实现党员服务社全覆盖到每个小区。二是党员服务社要确保全覆盖到小区的每一位非在职党员,使他们能够以不同形式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
在打造精品方面,一是把党员服务社已有品牌做大做强,即在品牌辐射区域上做大,在品牌社会影响力上做强。要依托党员服务社文化学校,联手14家党员服务社,以民俗文化周、亲情文化节、红色文化广场、志愿服务日、戏曲擂台赛、爱心互助事迹发布会等形式进一步打造品牌。二是继续挖掘特色,打造选树党员服务社一批品牌。在服务项目上,选树2至3个服务品牌;在非在职党员、居民群众及志愿者中,选树一批星级品牌,改变“一花独放”的局面,实现“百花齐放”的目标,实现每个党员服务社都有令人津津乐道的品牌。
(三)今年的工作主基调。就是两个字:落实。去年,经过上下各方共同努力,我们已经把党员服务社建设的发展框架搭建起来,今年党员服务社的工作重点是丰富填充工作内容。主要落实四项工作:严格落实文化理念和制度规范,加大检查监督力度;完善考核细则,实现党员服务社分级动态管理;开展好各类评比活动,进一步激发党员服务社发展活力;运用好党员服务社办公管理系统,实现网络办公。
(四)、今年的具体工作。
1、要抓好三支队伍建设。各物业公司党委要抓好党员服务社工作人员队伍建设,对他们从政治上、思想上、生活上给予关怀,通过培训、考核、谈话、压担子等,促进素质与能力提升;抓好顾问团、讲师团队伍建设,对他们要倍加关心,从各个方面对他们的工作提供保障和便利,并虚心请教;抓好党员志愿者队伍建设,建好档案,发挥志愿者的作用,激发为居民群众服务的荣誉感和自豪感。
2、要抓好共建共享。重点从四个方面努力,一是把握主营单位和社区生产经营重点及发展方向,融入中心干工作;二是依靠社区各级党组织和党政工团、老年等各部门,发挥整体合力,齐抓共管开展工作。贯彻党建带团建、群建制度,建立党员服务社、老年站、团青工作室三位一体、共建共享的发展模式。三是携手结对共建和联谊共建单位,加强优势互补,整体推进党员服务社工作上台阶。四是联合社区内外党员服务社开展大型活动,进一步提升党员服务社的社会影响力。要求党员服务社主任、副主任要有三头六臂,善于协调各方支持,利用各方资源,调动多方积极性,共建共享党员服务社。
3、要把握好工作的着力点和立足点。要紧紧围绕非在职党员、小区居民的需要,瞄准温暖服务对象这个目标,努力把工作往非在职党员和居民群众心坎上做。立足实实在在干事,不带半分功利思想,不图任何回报,让非在职党员和居民群众产生信赖感和依靠感。要建立起信任关系,让他们有话愿意跟党员服务社谈,有事愿意找党员服务社帮助解决,有空愿意到党员服务社来,有能力愿意当党员服务社志愿者,把党员服务社建设成为非在职党员、居民群众最想来的娱乐园。
4、要勇于担当起党建思想文化工作向社区拓展延伸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责任。当前,局党委提出加强油田社会管理、党建思想文化工作向社区拓展延伸的任务,预示着党员服务社工作人员的任务越来越重、责任越来越大。下一步工作中,党员服务社要担当起小区健康文化的“引领者”,开展丰富多彩的健康文化活动,丰富居民生活,提高生活品位;担当起排忧解难的“贴心人”,力所能及帮助解决居民的实际困难;担当起民事纠纷的“调解人”,化解决邻里矛盾,营造爱心互助、邻里亲情的良好氛围;担当起文明新风尚的“带头人”,以多种方式带领小区居民讲文明、树新风;担当起和谐稳定的“维护人”,第一时间把不稳定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自觉维护小区和谐稳定。
5、要树立居安思危意识。要放眼全局,目标要远,不能固步自封;要看到差距,看到其他党员服务社的好做法及成功经验,不能小成即安,更不能骄傲自满,要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把党员服务社工作不断推向新的高度。
6、要抓好宣传和典型选树工作。要确定宣传重点,充分利用报纸、网络等各种媒体,加大宣传,扩大党员服务社的影响力。
同志们,新的一年的工作,目标措施已经明确,让我们在社区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发扬成绩,瞄准先进,对标创标,积极投身党员服务社工作,埋头苦干,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社区党委对我们的厚爱和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