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流行语总结(实用5篇)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网络流行语总结(实用5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网络流行语范文1
给力读音为,gei li,中国北方的土话,表示给劲、带劲的意思。“给力”一词最初的火热源于日本搞笑动漫《西游记:旅程的终点》中文配音版中悟空的一句抱怨:“这就是天竺吗,不给力啊老湿。”所谓“不给力”就是形容和预想目标相差甚远,而“给力”一般理解为有帮助、有作用、给面子。
神马都是浮云
“神马”并非一匹马,而是“什么”的谐音。网友们用搜狗输入法打“什么”时,习惯用拼音首字母“**”代替,因为打字飞快,常在打“什么”时打错,打出一个“神马”来,“神马”一词就像曾在网络红极一时的“虾米”一样,走的同样是谐音路线,而这个词语也迅速代替了“虾米”,成了时下最热门的流行语。浮云的意思即虚无缥缈,转瞬即逝,意为“都不值得一提”。它的流行源于红遍网络的“小月月”事件,2010年国庆期间,一则名为《感谢这样一个极品的朋友给我带来这样一个悲情的国庆》的帖子中,“小月月”横空出世,以极其诡异的言行雷倒众生,并让网友们将“神马”和“浮云”联系在了一起,诞生诸如:“用任何词语来形容她,都根本乏味得很,神马网络豪放女,浮云!都是浮云!”、“小月月还能保持着晕的状态靠在他胸口,神马晕倒无意识论,统统是浮云!”的感叹。而“神马”和“浮云”的神奇之处,则是当这两个词结合在了一起,便可组成万能金句,推之四海而风靡。
蒜你狠系列(豆你玩、姜你军、煤超疯,苹神马……)
2010年11月2日。国家发改委公布了十月份城市食品零售价格监测情况。在监测的31种产品中,近80%价格上涨食品接连涨价,从“蒜你狠”到“姜你军”,再从“糖高宗”到“油你涨”、“苹什么”接力不断,新词也层出不穷。为了应对,不少人还成了“海豚族”。
闹太套
英文“not at all”的中文音译。歌手黄晓明在演唱《One World One Dream》时,由于对not at all的发音酷似“闹太套”而遭网友调侃,此词也因此成为网络流行语之
木兰从军
我看了《木兰从军》的电视剧,愤愤不平地对办公室的头儿说:“这个历史事件太假了,就是傻子也看得出,花木兰是女的。可那些跟她一起吃饭一块睡觉的军官,竟然毫无察觉,这咋可能呢?”头儿看了我一眼,慢条斯理地说:“如果你是那军官,你能察觉吗?”“当然能。”我说,“一个女人生活在身边,凭第六感也能察觉。”“你发现一个女兵跟你朝夕相处,会吱声吗?”
牛肉面
一名男子非常欣赏一位清秀的女孩子,但他的生性害羞,于是只好偷偷观察此女的习惯行程,远远地望着该名女子。当他观察了一段时间后,他发现每周三这名女孩子都会到一家牛肉面店去吃面。一天:他跟踪了这名女子,到了面店愈看她愈觉得她气质高雅、美丽动人,于是他鼓起勇气到这位小姐的身旁大胆地问她:“小姐,你叫什么?”小姐被突如其来的声响吓了一大跳,高声回答说“我……我叫牛肉面!”
一句话语录
鸟在笼中,恨关羽不能张飞。
长相决定命运。相机决定前途。
一个人不帅。可以赞他有气质;要是他连气质都没,还可以赞他有性格;如果他连性格也没有,还可以赞他有意思……但是他连意思都没。那就只好赞他可爱了。
在你离开之后,我终于找到了一个我喜欢和喜欢我的人,可他们不是同一个人。
根据脸红定理,如果你看一个人时不脸红,那么对方就要被你看得脸红。
我是沙漠里的一只鱼。靠着思念的眼泪坚强而又痛苦地活着……
曾经看见一种很漂亮的双人伞,于是买了一把,可惜一直没用上。当然,我并不是说这里没下过雨……
爱情就像海滩上的贝壳――不要拣最大的。也不要拣最漂亮的,要拣就拣自己最喜欢的。拣到了就永远不再去海滩……
通常是女人总记着让她笑的男人,而男人总记着让他哭的女人;可结果往往是女人留在了让她哭的男人身边,而男人身边却留下了让他笑的女人……
哈利波特1-7部最直白剧情
第1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从前有一个男孩叫哈利・波特,有一天,他抢了伏地魔最想要的石头。
第2部――《哈利波特与密室》:从前有一个男孩叫哈利・波特,有一天,他毁了伏地魔珍藏多年的日记。
第3部――《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从前有一个男孩叫哈利・波特,有一天,他赶走了摄魂怪,救出了他的教父。
第4部――《哈利波特与火焰杯》:从前有一个男孩叫哈利・波特,有一天,他到墓地里把(被)伏地魔揍了一顿。
第5部――《哈利波特与凤凰社》:从前有一个男孩叫哈利・波特,有一天,他叫了一帮人去和伏地魔打群架。
第6部――《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从前有一个男孩叫哈利・波特,有一天,他去偷伏地魔的东西,结果把一个老头害死了。
笫7部――《哈利波特与死圣》:从前有一个男孩叫哈利・波特,有好几天,他偷了伏地魔的好多东西,结果,有一天,他死了,又活回来,抢了伏地魔的魔杖,把伏地魔杀了。
港剧标准台词
最重要就是全家人在一起开开心心~~(眼熟么?)
感情的事呢,是不能强求的(分手标准台词)
那,做人呢最重要的就是开心。(要用语重心长的口气来说)
不会的,不可能,你们骗我,让我进去!
让我一个人静一静(遇到心事)
就算你不为自己着想,也要替你**着想呃!(汗,眼熟么?)
发生这种事,大家都不想的……(弄巧成拙之后最常用的一句话)
老婆,我发誓下次真的不会啦,再给我一次机会好不好?(婚外恋都来这一句)
你打我?你竟敢打我?我啊爸啊妈都未打过我啊!(我很-_-!)
阿x,事情不是你想的那样,你听我解释啊……
我不听啊,你走,你走啊!……(哎!简直就是烂编剧)
哭吧,哭出来会舒服点(劝人的专用台词)
你有没有考虑过我的感受!(歇斯底里的台词)
系鞋带
男友给我买了条丝巾。麻利地系了个很漂亮的结。我问:“你不是说我是你的初恋吗?我看不是。你系丝巾、打结这么熟练漂亮,绝不像第一次给女孩儿系。”
男友把裤腿提起来,指着运动鞋说:“你看我的鞋带,我是用系鞋带的方法给你系的。”
不笑也得笑
富家女:见过名牌儿么?我这包上写着LV!
网络流行语范文2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成因;特征;传播特点;影响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学习工作与生活方式在逐步发生变化,尤其是在通讯交流与沟通方式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不再仅仅通过书信,电话等工具来交流,更多的是通过手机或电脑等现代化的通讯工具来进行沟通,随之而来的是各种各样的社交媒体软件以及在不断发展与更新的网络语言。在这个网民数量不断增加的时代,尤其是以我们高中生等青少年为代表的新一代网民,我们给网络社会带来了新鲜的空气,同时在某种程度上影响这个社会现实。
一、网络流行语的定义及其来源
(一)网络流行语的定义
网络流行语是由网民自行创造的词组或短语,在互联网上广为流传并延伸至现实生活,表达特定的生活价值取向或社会价值取向,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和短暂流行性等特征的一种语言。
(二)网络流行语的成因及来源
网络流行语归根结底是来自于社会,它可以使社会现实的一种写照也可以是人们对社会现实事件的一种看法与观点。诸如“富二代”、“我爸是李刚”“我妈喊我回家偷菜”等网络流行语都是网民大众们对社会热点事件及社会现象的看法与反应。一些网络流行语代表的是网民们对这些社会事件或赞扬,或调侃,或嘲讽,或愤慨的看法与心态,它们引起了社会现实的共鸣,从而其在社会上迅速流行起来。
从语言特点上来看,网络流行语的形成极具特色性,它的形式呈现出多元化的状态。从数字到谐音词汇再到英文缩写,它的表发形式更多的是趋于简介明了,时效有趣的方向发展。例如,我们在网络上经常会看到或用到“886”、“V587”、“GG”、“米兔”、“3Q”等等网络语言。这些词汇都是来自语言,它们通过简短的词语、字符与音节表达了丰富的含义,这种形式也是网民大众们喜闻乐见的。所以,网络流行语的形成也与语言特点相关联。
二、网络流行语的特征
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备受网民们青睐,一种形式多样的新兴语言,有着其自身独特的特征与特点。
(一)形式简洁,使用方便
现代网络交流沟通最显著的特点便是快捷方便,在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下人们青睐简易快速的网络语言,网络流行语中有大量采用数字、字母、缩写以及谐音的方式将复杂的汉字输入转换成快捷的数字、字母及其组合,这样的形式起来更加方面,同时又显得时尚简洁。例如,“V587”表示“威武霸气”,“666”表示“非常厉害”,“RT”表示“如题”等等。这样的表达方式在网上沟通交流时缩短了人们打字时间,同时形式简洁新颖。
(二)非独立存在
大多网络流行语都是非独立存在的,换言之,它不是大众平时所用语言之外的另一种语言系统,它只是语言的一种变体,其自身不具备独立性,它没有一种语言应该包含的完整语言系统、基本词汇以及语法。网络流行语是人们基于传统语言之上运用多种方法创造出的幽默诙谐、方便快捷、形式多样的语言形式与风格。例如,“猪脚”在汉语词汇系统中表达的是猪四肢的一部分,而在网络流行语中它表示的则是电视剧或电影乃至某个时间中的主人公。除此之外,“打酱油”、“俯卧撑”等都是如此。
(三)想象奇特,富含创新性
网络流行语可以看做是一种新的语言表达形式,我们可以将其与成语或歇后语做类比。成语及歇后语是通过四个字或一句话来表现一类事物或一种寓意,网络流行语可以同样看待。一句简单的网络流行语表达了丰富的含义,这便是网络流行语创新性的特点。我们在网络上经常会看到“天才”、“偶像”等词R,在这里它们表达的不是原有的意义,前者应理解为“天生的蠢材”,后者理解为“呕吐的对象”。这些网络流行语看似普通,实则蕴含丰富的内涵与意义。又譬如,“you can you up”表达的是“你有能力你就上”;“你这么腻害,你家长造吗”表达的是“你这么厉害,你的家长知道吗”;在里约奥运会上,傅园慧在赛后接受采访时所说的“洪荒之力”俨然已成为新的网络流行语。这些语言极具创新性,想象奇特。
(四)时效性
网络流行语产生的快,淡化消失的也快,它处于一个动态过程之中,时效性是其一大特点。由于网络流行语都是伴随着某一社会热点事件的发生而产生的,在某一时间段内某一条网络流行语变得时髦,流行起来,但当与之相关的事件被人们渐渐淡忘的时候,该条网络流行语也可能逐渐被人们所淡化。例如,在2008年年末,网络游戏“偷菜”逐渐流行起来,一时间“我妈喊我回家偷菜了”、“我们偷的不是菜,是人生”等网络流行语在大众之间流行起来,但到现在,当“偷菜”游戏不再火热时,这些网络流行语也逐渐被人们所淡忘。
三、网络流行语传播特性
(一)传播范围广,群体基数大
现在人们都生活在一个巨大的网络环境之下,在现实社会中发生的任何一件事情,一旦将其在网络之上便会在短时间内传播开来,在全球范围内我们都能获知该事件,网络流行语亦是如此。在信息网络这个大时代背景之下,网络流行语的传播范围非常广泛,它不受时间、空间及地域的限制,受传播人群的年龄、职业、学历等因素的影响极小,如此一来,网络流行语的传播群体基数也是非常之大。
(二)传播方式渠道多样化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方式与渠道变得多样化,正是因为这一传播特点,网络流行语的传播速度才会非常之快,影响力非常之大。现代化的社交媒体软件,如微信、微博、QQ、贴吧、论坛及Twitter等大众所喜爱的社交软件为网络流行语提供了丰富的传播平台。网络流行语始于网络,通过众多的传播方式,其中一些网络流行语会从“网上”到“网下”,走向大众,走向人们的生活之中。
(三)传播目的多元化
W络流行语的传播目的是多元化的,网络流行语一部分是在社交媒体软件上交流聊天时所需要的,一部分是人们对社会热点事件发表的看法,还有一部分则是娱乐消遣之时传播开来的。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与不同环境之下,网络流行语传播的目的也不同,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四、网络流行语带来的影响
网络流行语从产生到被人们广泛引用都有其意义,它在各方面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其中包含积极影响同时包含消极影响。
由于网络流行语新奇、简洁、独特等特点使得其在交流、娱乐、广告乃至语言教学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使得语言形式变得多样化,更加幽默风趣,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减少了人们沟通交流的时间。通过幽默风趣的网络语言进行交流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给交流带来了更多的趣味性。此外,网络流行语同样是人们表达内心想法,或用以发泄内心情感的一种有效方式。这是网络流行语给我们生活工作与学习带来的积极影响。
网络流行语的产生没有特定的规则与规定,它是语言的一种变体,在一定程度上会违背语言的规则,存在不规范之处。人们对网络流行语的使用也是非常随意的,这会使得人们在使用它时产生一种惯性,可能会不顾场合随意使用网络流行语,不知如何正确的使用网络流行语。对网络流行语的使用需要加以正确的引导,尤其是对我们青少年而言,如不加以正确的引导,会对我们学习母语时造成不良的影响。
五、结语
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新兴语言形式丰富了我们的词汇,发展了我们的语言,它的存在对社会发展会带来或多或少的影响,我们弄清它的利与弊,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在了解网络流行语的成因来源、自身特点以及传播特点的基础之上,在使用网络流行语时,尤其是对我们青少年而言,要全面确切的认识他,要以正确的方式去使用,以正确的眼光去看待它。懂得珍惜和利用网络流行语的有利的影响,铸造健康的网络语言环境是我们的义务和责任。
参考文献:
[1]陈一民。 语言学层面的网络流行语解读[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6:94-97.
网络流行语范文3
关键词:新词语 hold住 网络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鲜事物和新现象的不断出现,也随之出现了相对应的新词新语。新词新语的出现不仅丰富了语言系统,而且也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新词新语的不断更新与代替标志着人们的生活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正在变得丰富多彩。最近在网络上又出现了一个热门词语“hold住”,它是继“伤不起”、“有木有”和“什么都是浮云”等时尚新词语之后又一火热网络词语。它与以上几个网络新词语有着不一样的结构特点,并不是直接由中文词组合而成,而是由英文词加中文词结合而成。“hold住”的使用已经遍布整个网络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使我们的词汇系统又多了一项特点。
一、“hold住”的流行原因、来源和基本意思
现在网络上正流行一个网络新词语“hold住”。它由台湾一项综艺节目《大学生了没》一位名叫miss Lin 的大学生表演者在节目中的口头禅“整个场面我要hold住”而红遍网络,因此人们称她为“hold住”姐。“hold住”的使用自此也就席卷了整个网络,因为网络应用的普及使得随便打开哪个网页就可以看到“hold住”被使用的身影。“hold 住”的原创并非是这位网络上被称为“hold 住”姐的人,而是香港人创造出来的一系列英汉混用字中的一个。该词很早以前在粤语口语中已被广泛使用,这次是由这位“hold 住”姐以夸张的表演让这个词彻彻底底在网络上火了。“hold 住”中 hold 的英文义主要是 1.抓住、拿住、托住 2. 掌控、控制 3. 顶住。“hold 住”广泛的意思是面对各种情况时能够或者要掌握、掌控得住。“hold住”其实等同于英文中的“hold on”。与“hold住”相反的意思“hold 不住”是坚持不住,撑不住的意思。如:“一折,hold不住”
二、结构特点
陈原先生提出的语言马赛克现象就是指主体语言词汇或词组夹杂少许客体语言词汇或词组,并形成一个组合体,使听起来或说起来都比较自然。 这种现象在汉语中也被广泛使用。“hold 住”这一词其结构特点就是由英文词“hold”加汉语词“住”构成的短语,属于英汉混合词。这个短语一般在句子中做动词短语。如: “今天你hold住了吗?”“要hold住全场。” “请hold住。”“给我hold 住。”所以“hold住”同样具有其他纯汉字组成的动词短语的语法功能。像“hold住”这样的英文词加中文词结构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是有很多,例如:“feel 到”,“IT行业”,“真cool”,“I服了you” 等。“hold住”中的“hold”在英语中是动词,“住”在这里作补语。“hold住”构成动补结构在句子中充当动词短语。另外,人们称呼miss Lin为“hold住姐”,这里的“hold住”修饰“姐”是因为她使“hold住”迅速走红,所以对她这样一种形象的称呼。
三、“hold住”的使用现象
在新鲜事物与现象不断更新的今天,新词新语也层出不穷。有的词语是旧词新义,有的是直接创造出一个新词语。“hold住”这一次并非是miss Lin新创造出来的,它很早就存在于香港人日常的生活使用中。我们在TVB的电视剧中就可以发现粤语区的人都喜欢在中文词中参杂着英文词,这是他们的文化背景所决定的。“hold住”只是其中一个。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网络的普及使我们更加方便接触新鲜事物,这次由台湾综艺节目中一位大学生的口头禅引起的“hold住”热使我们的语言又多添加了一份色彩。现在无论是在电视娱乐节目, 网络新闻, 还是娱乐节目主持人的语言中都可以轻易见到“hold住”的身影。何炅老师也会来上一句:“整个场面,我们hold住啦。”新华网的最新一则新闻中就出现了“陈虎点兵:美军‘空海一体战’能hold住谁?”等等。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少不了使用这个词语,如:“哥们,你要hold住啊。”“你hold住了吗?”可见“hold住”已经成为大众的口头禅了,不管处在什么样的情况之下我们都可以用“hold住”来表达一下情感。当然如果和你交谈的对象对这个词还是很陌生,这就需要我们视情况而定以免造成语用失误。
四、结语
语言和文化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底座。“hold住”等这样的中英结合词的出现并非偶尔,它反映了语言与语言接触时发生的融合变化和文化与文化相碰撞时产生的火花。这样使人们在使用语言时更具有表达力,从而使我们的语言更加生动与丰富。网络新词新语应用也直接反应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随着时间的增进,有的新词语如昙花一现很快又被其它新词语所代替。如果得到人们的认可,经过时间的检验就会被流传下来。
参考文献:
[1] A S Hornby and Sally Wehmeier. 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Sixth edition [Z]. The Commercial Press, 2004
[2] 陈原。 语言和人[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
[3] 郭林花。 英汉语言玛赛克现象分析[J].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3)
[4] 周静。 浅议英汉词语混用现象[J]. 高等函授学报,2007(6)
网络流行语范文4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 翻译策略 文化传播
一 引言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互联网的不断普及,我们已经开始逐步进入网络时代。许多年轻人,甚至中老年人都已经开始习惯于利用网络、论坛社区等与那些或熟悉或陌生的人进行交流。因此,各种网络流行语也就随之应运而生。刚开始时,这些网络流行语只为一个或一小群网民使用,随着网络的传播,这些潮词开始为大众所知,进而逐渐渗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人们,特别是年轻人的日常用语,有时我们甚至可以在一些媒体中听到或见到这些词语。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听到诸如“神马都是浮云”,“给力”,“hold不住”等网络流行语。这些网络流行语正逐渐成长为中国语言有的一个构成成分,因为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们也可以说,这些网络流行语同时也在逐渐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因此我们在对外传播中国文化时,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新生的并且在逐步成长逐渐壮大的语言现象和文化现象,必然也是我们需要考虑在内的一部分,究竟应该怎么样翻译这些网络流行语,从而既能保存其意义不受影响,又能让外国友人充分了解这一中国文化的特殊组成成分呢?本文主要介绍翻译网络流行语时常用到的几种翻译策略。
二 网络流行语的翻译策略
网络流行语新颖性较强,而且层出不穷,这就造成了翻译上的难度。那么,在翻译这些网络流行语之时,究竟可以使用哪些翻译策略呢?归纳下来,翻译网络流行语可以采用以下几种策略。
(一)直译法
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认为,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如能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基本一致,翻译就可以说是成功的。此外,奈达还主张翻译所传达的信息不仅包括思想内容,还应包括语言形式。所以,所谓直译,就是指既要全面准确地阐明原文的含义,又无任何失真或随意增加或删除原作的思想,同时还要保持原文的风格。例如“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原句取自某贴吧里一张图片,图片上,一名男子在孤寂地吃面,下面配文为: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之后又衍生出“哥(姐)XX的不是XX,是寂寞”的句型,在网友眼中,似乎万物皆可化作“寂寞”,它折射出现代人需要抚慰的心灵。在对其进行翻译时,可采用直译法,将其翻译为“What I’m eating is not noodles, but loneliness.”
(二)意译法
与直译相对应的就是意译。意译是指译文只要求将原文大意表达出来而不过分注重细节的对应,但是同时也要兼顾译文的流畅性。之所以采用意译法是因为作为两种独立的语言系统,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在语序、语法、变化形式和修辞之间存在着许多差异,有时我们无法直接采用原作的结构和表达形式,或者说直译译出来的译文不伦不类,译语读者根本无法看懂,那么此时我们必须根据译入语的表达形式和特点来改变原文的句子结构和表达方式,以此来传达原作的内涵。如“打酱油”,表示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该词源于在某新闻节目中,一位记者采访路人对于某新闻事件的态度,其中一位路人表示:“我什么都不知道,我只是出来打酱油的。”该节目播出之后,“打酱油”一词迅速成为当下的流行语。就该词而言,如果我们按照上文提到的直译法,将其译为“buy the soy sauce”,外国读者必然不能理解其内涵,不能理解为什么打酱油与不关心他人的事情之间有什么关联。所以此时我们宜将其翻译成“care nothing about others”或者“It’s none of my business.”,这种翻译策略虽然没有完全按照源语文本来直接进行翻译,然而翻译出来的效果却更好,更易于让译文读者接受。
(三)合成法
所谓合成法是指将汉语词拆分为两个或多个的字或词,再将每个字或词对应的英语单词合成起来,从而构成新的英语单词。比如说在翻译“蛋定”(“淡定”的谐音)时,我们就有“eggcalm”一词,这就是将“egg”(蛋)和“calm”(镇定)进行了合成。再如“吐槽”(意为抱怨,抬杠等),英语中可将其译为“spitslot”,这就是“spit”(吐)和“slot”(狭槽)结合在一起构成的词。再如“蚁族”(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翻译时就是将ant(蚂蚁)和citizen(市民)两词结合起来,变成“antizen”。另外还有“帕客”一词,帕指的是手帕,所谓帕客指的就是使用手帕的人,这些人崇尚环保,使用手帕而不用纸巾,他们主张“节约一片纸,保护一片绿”和“绿色环保,低碳生活”的理念,在翻译时我们可以将之翻译为“handkerchiefers”,其中“handkerchief”指的就是手帕,而英语后缀“-er”指的就是什么样的人,所以用“handkerchiefers”来翻译帕客,既传达出了原文的意思,又不过于复杂,易于为译入语读者所接受。
(四)派生法或转化法
所谓派生法和转化法,都是指借用英语中本来就存在的单词或者词缀来对汉语进行翻译。比如说在翻译“微博”时,我们就可以借用英语中本来就存在的前缀“micro-”(微小的)以及单词“blog”(博客)来对其进行翻译,于是就有了“microblog”的诞生。再如由时下流行的选秀节目“超级女声”诞生出的网络词汇“超女”,在翻译该词时,就借用了英语中固有的前缀“super-”(超级的),构成单词“supergirl”或者“superwoman”,同时又与英语中的“superman”(超人)形成鲜明对比,译语读者能够很迅速地理解原文的内涵。再如“雷”,这个词本是浙江东北部地区的方言,是指令人感到震惊,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容易听到 “雷人”、“被雷到”等用法,那么在翻译这个词的时候,我们可以借用英语中本
身就存在的单词astonish或者shock来翻译,比如“雷人”就可以翻译成astonishing或者shocking,而“被雷到”则可以翻译为astonished或者shocked。这种派生或者转化的翻译策略虽然是借用了英语中本身就存在的单词或词缀,然而却依然可以
形象传神地表达了这些潮词所具有的内涵意义。
(五)创新法
所谓创新法指的就是借用汉语中的特有单词新创出一个英语单词来。由于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而英语属于印欧语系,两者的字形表现形式不同,因此当使用创新法进行翻译时,最常用的就是借助于汉语拼音或是谐音来新创单词。最经典的使用创新法的例子莫过于对“给力”(意为带劲,给劲)一词的翻译。该词的翻译为“gelivable”,就是以给力二字的拼音谐音“ge(i) li”加上英语形容词后缀“-able”,同时为了读音方便,中间加上字母“v”构成。与此同时也产生了其反义词“不给力”的翻译“ungelivable ”。当然,如果想使其意思更加明确的话,还可以进行一个简短的注释,如“giving power”或“powerful”。再如“牛逼”、“”这样的网络流行语,略显粗口,表示说话者的一种感慨,或觉得谈论的对象比较有能耐,或觉得其较为做作,那么在翻译这两个词时,我们有“newbility”和“zhuangbility”,这种同样属于创新法,在翻译前者时,因为英语单词“new”与汉字“牛”读音相同,所以就没有再采用“牛”的拼音(niu),而是借用了“new”,后缀则是采用了“-bility”,使人易联想到“ability”(能力),进而让人联想到这是表达某种能力的,所以“newbility”有了谐音加上后缀,自然会让人联想到谈论的对象很有能力。同理,“zhuangbility”也是利用了谐音加上后缀,让人能够联想到比较做作的人的形象。
四 结语
科学发展日新月异,网络流行语也会随之层出不穷。这些词句诞生于网络,传播于网络,流行于社会,最终将会成为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及社会现象,同时也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如何对这些网络流行语进行恰当的翻译,是译者们必须要思考的问题。在翻译这些词句的过程中,译者必须既要吸取原来的经验,又不能局限于其中,随时要有创新意识,同时更要学会从他人处听取经验教训,这样才能完成好翻译网络流行语,传播中国文化这项长久而艰巨的任务。
参考文献
[1] 陈德彰。 热词新语译谭[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11.
[2] 葛校琴。 后现代语境下的翻译主体性研究[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3] 刘琦,李亚宁。 英汉翻译词汇的差异及英译翻译策略研究[J]. 中国商界,2006,(6).
网络流行语范文5
关键词 隐喻 转喻 网络流行语
1 引言
在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因特网逐渐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我国网民的数量也随之逐年激增。网民们在网络上交流使用的语言形式被称作网络语言,这是一种约定成俗的表达方式。然而由于网络语言极具个性化和新颖性,很多网络语言一旦出现便迅速流行开来,成为家喻户晓的网络流行语。比如“囧”、“雷”、“给力”、“坑爹”、“伤不起”、“范跑跑”、“神马都是浮云”、“羡慕嫉妒恨”等。网络流行语作为现代文明社会的产物,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并传播着社会新兴文化,而这种新型的语言形式也获得了语言学者们的关注,从社会语言学、语用学、词汇学等不同角度对网络词语加以研究。本文认为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并不是凭空臆造的,而是有一定的认知理据,因此拟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其认识产生机制进行探索,分析网络流行语的产生理据,以便更好地认识网络流行语的价值。
2 网络流行语的认知分析
网络流行语中的隐喻机制。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是体验哲学,体验哲学家们认为人们是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语言和文化行为的,即通过隐喻认识世界,并通过隐喻重塑人类经验(李郁、刘东杰,2012)。隐喻作为一种思维机制和认知方式,可以使人们凭着熟悉的经验来理解不熟悉或陌生的经验。隐喻化的本质其实是一种映射过程,是一个概念域向另一个概念域的映射。Lakoff & Johnson 认为,隐喻是借助一个概念(源域)的已有认识来理解另一个概念(目标域)。源域和目标域之间存在相似性关系,这种相似性可以是现实相似性,但更多的是语言使用者的心理相似性。束定芳也曾指出,人们利用不同事物之间可以感受到的相似性为基础,创造出隐喻,从而使人们获得对其中某一事物新的观察角度或认识(束定芳,2003)。很多网络语言就是这样产生并被人们接受的。隐喻主要分为三类:实体隐喻、结构隐喻和空间隐喻。网络流行语的产生主要涉及概念隐喻和实体隐喻的作用。
实体隐喻是指人类以自身经验和生理实体为基础,把事件、行为、情感、思想等抽象概念转换成实体。作为“2008年十大网络流行语”之一的“囧”字来源于实体隐喻。“囧”是网络中流行的一种表情符号,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有关“囧”字的来源,目前还无定论,主要有“窗户说”、“仓禀说”、“祭名说”、“地名说”等。但无论哪一种说法都不与目前它所表示的“郁闷、无奈”之意相连。认知语言学认为,情感是基于心理变化的复杂的概念结构,与人们的生理结构和生活经验密不可分。“囧”字以其楷书外貌似失意的脸在网络中迅速流行。其中,大“口”被视作人脸,“八”被视作郁闷而下垂的眉毛,小“口”则视作无奈慌张而张大的嘴巴,三者合并在一起就代表“愁眉苦脸”的郁闷表情。另外另一个网络流行词“槑”(音同梅),部首木,《康熙字典》释义为“古之梅字”。然而由于“槑”字是由两个“呆”字组成,网友们便取其一旁理解为“呆”的意思,并且调侃为“很呆,很傻,很天真”。“雷”原本指自然现象,比如“电闪雷鸣”,然而在网络语言中,“雷”则表示收到“惊吓”。当人们看到某些事物时,脑子忽然感觉“轰”的一声,像是被雷电击过一样。因此人们用“雷”字来表现受到“惊吓、震惊”的感受,比如,我真被这个消息“雷”到了。
结构隐喻是指以一种概念(经验)来组织和构造另一种概念(经验),使两者概念相叠加,即描述一种概念的词语用于描述另一种概念,比如“辩论就是战争”、“时间就是金钱”。在网络用语中,很多流行词的出现,便是通过隐喻的思维方式,以一种概念来表达另一概念,借助联想使两种概念产生联系,使旧的词汇产生新的意义。
网络流行语中结构隐喻的一个典范就是“山寨”的出现和使用。山寨本指“在山林中设有防守栅栏的地方或有寨子的山区村庄”。山寨所占范围不大,但由于地理位置偏远隐蔽,政府一般很难管理。因此,人们就根据“山寨”地处偏僻、难以管理这一特点,把那些同样地处偏僻而政府工商部门难以管理、生产规模较小,没有营业牌照的小工厂称为“山寨”工厂。虽然“山寨”工厂生产出的东西与名牌产品外表类似,但它们没有正式的品牌,继而“山寨”就衍生出“盗版、伪劣、仿冒”之意。“山寨手机”、“山寨文物”、“山寨博物馆”等词在网络中不断出现,用来讽刺那些仿冒之物。
又有网络流行词“躲猫猫”。“躲猫猫”原意是指一种儿童游戏,亦称捉迷藏,娱乐性很强,即蒙住一人双眼,把此人转的不辨方向后,众人闪躲,蒙眼者追。然而自李乔明事件后,该词就被赋予新的含义。2009年2月,李乔明意外死于看守所,而警方的解释是其玩“躲猫猫”游戏时不慎撞墙而死。警方的解释颇具搪塞之嫌,网友们因此戏谑“躲猫猫”十分危险,并用该词表示某些部门或个人规避法律责任的一种托词。
网络流行语中的转喻机制。转喻同隐喻一样,也是人类基本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模式。不同的是,隐喻是不同认知域之间的投射,而转喻则是同一认知领域内用突显、易感知、易记忆、易辨认的部分代替整体或其他部分,或用具有完形感知的整体代替部分。转喻的主要功能是对事物的指称,涉及的两者之间是邻近性关系。赵艳芳也曾指出“转喻是相近或相关联的不同认知域中,一个突显事物替代另一事物,如整体与部分、容器与其功能或内容之间的替代关系”。
很多网络流行语的出现,就是通过转喻思维的突显性,比如“兲”字。“兲”,音同“天”,古代生僻字,指“天”的意思。网友们初见此字时误理解成“王八”的意思,但他们将错就错,把“兲”字一拆为二,便出现了“真兲”、“兲蛋”等说法。“兲”字的使用体现出网络语言的趣味性,“叫兲兲不应”、“偶的兲呀”可谓一语双关。
近年来,“被自杀”、“被就业”“被小康”等“被XX”在网络上频繁出现,深受网民欢迎。在“被XX”句法中,XX位置的词语一般都代指着一定的行为事件,大多是一种行为转喻。比如“被慈善”转喻指称“参加慈善活动”,“被小康”则指称“过上小康生活”。
3 结语
网络流行语的出现和广泛使用,体现了语言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并给人们带来诙谐的语言感受。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解读网络流行语,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语言和思维内部机制之间的联系,探究网络流行语产生和演变的内在动因以及深层机制。
参考文献
1 Lakoff G,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2 李郁等。语言哲学框架下隐喻发展研究[J].学术交流,2012(11)
3 陆苏阳。网络流行新词的隐喻研究探析-以2008-2010年网络流行新词为例[J].文艺生活,2011(4)
4 马静。浅析ABB式名词造词现象[J].语言研究, 2010(8)
上一篇:教学教研工作总结范文(精编3篇)
下一篇:电子工艺实习报告范文精编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