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用报告(精编3篇)
【导言】此例“企业信用报告(精编3篇)”的文档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公司信用报告范文1
调查报告
一、企业为什么花钱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来加强管理
1993年以来,该厂产品销售收入虽然逐年增加,但经济效益却下滑,生产经营日趋困难。面对日益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企业感到原有经验式的管理模式、落后的管理手段和不透明的信息反馈机制已非常不适应新的形势,迫切需要应用现代计算机网络和统一的财务软件进行管理创新。
一是成本的核算与控制迫切要求企业利用计算机进行管理。在产品开发过程中,以往靠会计人员手工劳动,连续几天几夜工作也只能算出大概的综合成本,难以及时准确地制定出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价格。企业曾多次出现新产品投产后,才发现新产品的设计成本过高,价格无法为市场接受而被迫停产的情况。
二是资金的核算与管理迫切要求企业利用计算机进行控制。该厂销售环节占用的资金余额上亿元,大多以发出商品的形态存放在全国各地的430多个经销商处,企业难以及时、准确掌握各销售点上的存货变动情况,账物不符、账账不符的问题时有发生,应收账款居高不下,坏账风险难以防范。1995年该厂曾组织十多名会计人员历时一年,与各经销商核对发出商品和应收账款,发现企业本身的账簿记录差错100多笔,仅发出商品的潜亏损失即达数百万元之多。在储备资金的管理中,传统的手工操作只能提供库存材料、备件的账面价值总量,但具体材料、备件的存放时间、库存数量却不掌握,致使存货超储、积压、损坏等情况非常严重。
三是薄弱的基础管理迫切要求企业利用计算机技术来强化。从企业内部看,基础数据缺乏,材料消耗定额、工时消耗定额不准,谈不上实施精细生产,挖潜降耗,也无法对生产车间、销售部门、采购部门和仓储部门实施科学的考核。特别是财务信息滞后于物流信息和市场变化信息,再加上数据常常失真,决策者难以及时了解掌握企业财务状况的变动情况和内部各种资源的配置情况迅速对市场变化做出反应。
四是企业各项规章制度迫切需要利用计算机手段进行硬化。过去规章制度只是挂在墙上,写在本中,缺乏强有力的手段来保证制度的有效执行,有章不循、有章难循的弊端难以克服,道德风险无法控制,科学规范的管理程序难以硬化。
二、如何运用计算机网络和软件对企业管理进行深化、细化
1996年以来,该厂针对采购、仓储、生产、销售等环节信息不明、账目不清等突出问题,以财务管理为中心,以成本控制为重点,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先后投资两百余万元开发了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基于一台主服务器,在各个车间、仓库及生产、供应、销售、财务等各有关处室设立了40多个工作站,将各子系统通过财务管理子系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做到了“信息集成、过程集成、功能集成”,实现了财务系统与销售、供应、生产等系统的数据共享,为企业提高财务资金管理水平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
财务管理子系统建立了统一的计算机平台,变多级核算为一级核算,一张原始凭证(销货发票、购货发票、入库单、领料单等)一次录入,仓库、车间、厂部的业务核算、统计核算、会计核算、凭证的制作、打印、各明细账、总账的登记全部由计算机一次自动完成,可以灵活地查询、统计和打印账表。
销售管理子系统与金税系统连接,利用金税系统录入和打印销售发票后,自动转入销售管理子系统,自动编制销售凭证,自动登记财务的产品销售、发出商品、应收账款、应交税金等账簿。同时可进行账龄分析和坏账估计,实现了销售业务管理与核算一体化。
采购管理子系统对采购订单、采购到货以及入库状况进行全过程管理,为采购部门和财务部门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自动完成对各种应付账款的登记、冲销以及应付账款动态变化状况。另外,该子系统还可以进行材料采购成本的考核与监督,非合同供应商、超过合同的采购价,软件系统可以自动警告,要求审核。
仓储管理子系统通过对各种存货的收、发、存业务进行核算,及时准确地掌握每件存货的耗用情况,把各类存货成本归集到各成本项目和成本对象上,为企业的成本核算提供基础数据,并动态反映存货资金的增减变动情况。
生产计划子系统根据生产计划和上月末实际库存情况,软件系统能按照装配物料清单计算物料的毛需求和净需求,自动运算出零部件采购计划、自制件的生产计划,将设计、工艺、生产制造并行交叉进行管理,实现了各种物流、业务流自始至终连贯起来的全过程管理。
成本核算子系统能够完成产品或零部件标准成本的制定,计算入库产成品或自制半成品的标准成本和标准成本差异,能够从价格成本差异和用量成本差异方面进行控制,为企业分析生产成本变动的原因提供了详细资料,为实施标准成本法和责任成本法提供了可能。
基础数据子系统可为生产计划系统提供工艺过程信息、产品结构信息,为成本控制提供工时定额和材料消耗定额标准信息,并能够通过装配物料清单自动读取采购发票的最新单价,瞬间计算出产品的材料成本,为产品投产决策提供第一手数据资料。产品开发人员能够随时计算出新产品的设计成本,为企业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手段。
三、取得的成效
1.提高了对薄弱环节的监控管理能力
从采购环节看,现在能够准确地掌握某一时段的采购品种、总量、该品种的上年采购单价、采购成本、当期采购单价等,从而能及时准确地计算出采购成本的降低额和降低率,计算出各部门的材料采购节约情况,并依此进行奖惩。这就使采购管理得到强化,仅1999年就节约采购成本900多万元。
从仓储环节看,系统可对各种库存进行层层分解,不但可以从总额上反映储备资金占用情况,而且可以分品种统计每一种物料的超储备占用时间和超储备占用金额,并对原材料超储备占用实行自动报警,从而为控制存货成本、提高存货周转率、减少不合理的资金占用提供了可能。从销售环节看,通过该系统可随时查询存于各经销商处发出商品的型号、数量、时间、去向等详细资料,避免了发出商品长期被人占用或存放带来的损失。还可准确反映应收账款的账龄结构,有效地控制了应收账款的规模,减少了呆坏账损失。同时,通过计算机直接处理原始凭证,使应收账款的错账率几乎为零,解决了长期以来令财务人员头痛的往来账串户错账问题。
从成本控制环节看,系统方便快捷地提供了产品成本构成的详细数据,将标准成本控制与责任成本考核相结合,用标准成本与实际成本差异进行比较,作为对车间考核的依据,把成本控制真正落实到车间、班组和个人,使经济责任制考核有所依据,实现了由成本核算向成本控制的转变。
2.减少了资金占用
现在该厂可以全面掌握库存产品和发出商品的型号、数量存放时间,这就为及时盘活存量资产,避免库存商品长期存放的损失创造了条件。几年来,仓储部门适时处理积压商品,回收货款2900万元;销售部门通过账龄分析,对应收账款的情况了如指掌,催收货款有理有据,使全国经销商的应收账款账龄基本控制在3个月之内,极大地降低了坏账风险。
3.提高了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通过使用财务与业务一体化的管理软件,从根本上解决了长期困扰企业的部门与财务、仓库与财务、仓库与车间、车间与财务信息沟通不畅、账账不符、账证不符、账物不符的信息孤岛问题,架起了财务信息与物流信息的桥梁。现在上至厂长、下至一般管理人员都可在自己的办公室内,根据自己的权限随时调阅所需的信息,以往的重要信息集中于少数关键岗位与个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也随之迎刃而解。计算机管理软件的应用,不仅大大提高了会计工作的效率,而且延伸了会计工作的领域,使核算会计向管理会计迈出了一大步。
4.促进了管理制度的硬化
通过使用统一的软件,将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硬化到计算机程序中,使生产经营行为得到了规范。现在不按制度规定的程序办,计算机就无法运行,即便是企业领导人,也必须在自己的权限之内严格遵守法定程序,组织生产经营活动。以往那种有章不循的情况在计算机铁面无私的程序前基本得到杜绝,大大减少了人为因素的干扰。
四、几点启示
1.企业管理细化、深化要有新手段
企业管理工作做深、做细,必须有大量的基础数据作支撑。成本核算不准、消耗定额不清,规章制度就难落实,考核就无依据。但靠手工来加工、整理、传递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种信息,不仅速度慢、效率低,而且也不准确。因此,要解决管理上“手短”的问题,只有借助于计算机手段,从根本上改变传统、落后的管理方式,才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组织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成熟、微机的普及、操作技能的简单化以及企业管理人员观念的转变,企业运用计算机网络和统一的财务软件全面加强和改善管理的时机已经成熟。
2.管理的创新与提高决不仅仅是买新的计算机与软件
引入计算机技术改善企业管理,不仅仅是买几台新的计算机、联上网、装上新的软件,而是企业管理理念、内部财务管理体制、资金运作方式、生产组织形式等诸多方面的重大变革。因此,上到企业领导班子、下到全体员工都要更新观念,提高素质,勇于接受、采用新的管理手段,才能充分发挥计算机和管理软件的作用,实现管理创新。
3.通过应用计算机程序可以提高资金监管的规范化水平
目前企业现有的各项管理和监督制度不可谓不全,规章条例也不少,但在实际执行中往往打了不少折扣。实践表明,运用计算机网络和财务软件,可从两方面提高监管水平。一是把企业的各种规章制度尽量变成计算机的应用管理程序,从而把规章制度硬化。二是适时掌握企业经营中的资金与物流信息,从而可把事后的监管变为事中的监管。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山草香为大家整理的3篇企业信用报告到这里就结束了,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的写作企业信用报告。
企业信用报告2
信用,一般是指履约行为、规范的总和,体现市场经济主体之间基于经济利益的相互信任和授信关系。在经济活动中,企业信用有其专属含义,即企业履行约定责任、义务的能力和程度。良好的信用有助于企业降低交易成本,获取外部资源,增加收益,这已是不争的事实。由于众多企业守信而形成的交易环境能够促进企业间的分工与协作,因此,有研究表明,产业集群内部基于“信任和承诺”建立的稳定协作关系,正是集群环境竞争力的形成基础。相反,信用缺失,企业融资活动主要依赖银行,必然导致市场秩序恶化,进而成为国民经济运行的重大安全隐患。
国外企业信用研究涉及信用水平评级指标、评价方法和模型。在评级指标由单变量(WilliamBeave,1968)向多变量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多元线性分析(,1968)、条件逻辑分析(Ohlson,1980)和神经网络分析(Odom,Sharda,1990)等评价方法,相应建成各种评级模型,如创建的CreditMetrics模型,瑞士银行的CreditRisk+模型,信孚银行的RAROC模型等。我国学者陈静(1999)、高培业(2000)、张玲(2004)、李小燕(2005)以特别处理(ST)公司为违约样本,对偿债能力评价指标进行了实证研究,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二、企业信用行为的过程影响因素
(一)收入与成本
1.守信收入与守信成本。守信收入。这是指企业守信,在上游供应链、下游销售链、内部生产链中形成心理信任与价值认同,进而形成的收入增值。其内容主要有:(1)成为上游货物、资金供应商的重要客户,获得最多信息、特惠价格、最先时间和最大赊购或贷款数量,节省购货成本和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所增加的收入;(2)获得下游销售商或顾客的信任,节约销售费用,提高销售量所增加的收入;(3)获得内部员工的忠诚、敬业,节约员工流动的可见成本(如新员工招聘和培训成本)、不可见成本(原熟练工所承担的超额工作量等),提高生产效率所增加的收入。
守信成本。这是指企业信用的建立和维护成本,主要包括:(1)由于守信,丧失了更为优惠的交易机会而发生的差额费用;(2)为保证产品或服务质量而增加的生产费用、售后服务费用;(3)为保证员工待遇而增加的人工费用等。
2.失信收入与失信成本。失信收入。主要有三种类型:(1)与上游货物供应商(或资金供应商)交易中,到期不履约,无偿获取供应商的财物或资金,或拖欠货款不付利息,形成变相收入;(2)通过广告支持、价格政策等,骗取下游销售商或顾客的信任,提供劣质商品或服务,形成变相收入;(3)通过失信行为,降低企业内部人工成本等,形成变相收入。
失信成本。企业为获得失信收入所付出的代价,包括直接成本(如索赔、诉讼费等惩戒成本)和间接成本(由于失信而造成的机会成本)。失信成本主要有以下四类:(1)失信于银行,导致银行惜贷,要求企业承担高利率贷款和第三方担保等增加的融资费用;(2)失信于供货商,企业为构建新的供销关系所增加的交易费用;(3)失信于消费者,企业重建形象发生的费用,如长期的大额广告宣传费;(4)失信于员工,企业在监督或检验上增加的人力、物力等费用。
3.收入与成本的关系。收入与成本之间首先表现为背反关系,因为收益在数额上等于收入与成本的差。同时,其间又具有正相关关系,因为守信收入的增加需要守信成本的增加来支持,守信成本的增加又可以诱导守信收入的增加,同样,失信收入的增加也会导致失信成本的增加,失信成本的增加又为失信收入的增加提供可能。
(二)收益与风险
1.预期收益的确定性效应。在确定性决策(未来情况完全确定、已知)和风险性决策(未来情况不能完全确定,但其可能性已知或者可估计)中,即使可能的结果有更好的预期价值,人们也会因为厌恶风险,优选确定的结果。假如守信收益为300元的概率是80%,失信收益为200元的概率是100%,企业大多会选择失信,因为如果守信,有20%被蒙骗的可能性;反之,若守信收益为300元的概率是100%,失信收益500元的概率是70%,企业一般选择守信,因为失信者有30%被惩罚的可能性。
2.预期收益的对方依赖性。信息不对称时,由于不知道对方是否守信,交易主体为使己方的守信损失最小,失信收益最大,而优选失信。因为,若对方失信,交易的可能结果有三:(1)己方守信,则有损失;(2)己方失信,且程度与对方一致,则盈亏持平;(3)己方失信,且程度更甚,则有收益。这样,企业在交易中往往优选失信,导致失信者剧增,守信者锐减。
(三)企业守信与失信的抉择分析
1.守信与失信的利益权衡。在传统的“理性经济人”假设下,交易主体的行为取决于收入—成本核算,即对收益的预期。若信用制度健全,守信收入大于守信成本,则优选守信;否则,优选失信。如在西方国家注册会计师出具虚假审计报告被发现后,则被吊销营业执照,且不能再涉足会计界,其失信成本远大于收益;但在我国则是经过批评、警告、罚款等教育和处罚后,仍继续原职业,并有机会在以后的继续失信中弥补失信成本,其失信成本远小于收入。因此,我国的虚假审计报告较多。
2.守信与失信的风险预期。企业在交易中的信用行为,依赖于守信的预期收益是否更有保障以及对交易对方信用行为的推测。若信用制度较为健全,失信受处罚的可能性较大,守信受蒙骗的可能性较小,并且因为信用环境较好而推测对方能够守信,则优选守信;否则,只有失信。
企业对信用风险的预期,通常受到三个因素的影响。(1)交易重复性,即相对于新客户而言,经常交易的老客户带来的信用风险较小,重复交易会加强交易双方的信任度;(2)决策的路径依赖性,即前次交易的信用风险,会影响本次交易的信用决策(前次交易,对方守信,本次大多认为对方守信,反之,一般推测对方失信);(3)信用行为的环境依赖性,若邻近的企业(包括地理邻近、组织邻近、认知邻近、制度邻近和社会邻近)大多守信,获取守信收益,则优选守信;否则,宁愿失信。转贴三、企业信用行为的结果影响因素
(一)信用行为与资产
目前,企业间的竞争焦点已经从以价格为核心的产品竞争,转化为以附加价值为核心的服务和客户竞争,并深化到以信用为核心的品牌、经营理念、资源整合能力等无形资源的竞争。由于积极履约而形成的企业信用形象,必然促进企业获得金融机构的信任,增强企业融资能力;获得协作企业的信任,提高交易效率;获得消费者对企业产品(服务)质量的认同,强化品牌效应。可见,良好的信用是一种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即资产。因此,守信行为促进企业形象资产增值,而失信将导致其减值。
(二)信用行为与负债
企业的守信和失信行为均会引起负债增加。健全的信用制度下,企业的守信行为只会增加一般负债,而失信行为还会增加形象负债,即由于失信而形成的追加负债,如失信于银行增加的罚息,失信于上游供货商所增加的延期付款利息,失信于消费者形成的赔偿债务等。相反,若信用制度不完善,失信所形成的负债与守信相当,甚至更低,则会助长失信行为的蔓延。
(三)信用行为与所有者权益
企业的所有者权益由投入资本和资本增值构成。事实表明,信用良好的企业能够获得社会大众的信赖,具有较强的资本增值能力,进而形成强大的投资吸引力,增加所有者权益;反之,企业的信誉度低下,难以长期生存,难以实现资本的保值与增值,直接影响资本投资,所有者权益难以增长。
四、建议
(一)统一信用信息披露内容
由于认识上的片面性,不少地方政府把信用平台建设落实到银行或工商部门,导致现有数据平台和网上查询系统只侧重于银行贷款和购销合同的履行情况,不够规范、系统和全面,迫切需要统一信息内容。借鉴江苏省信用管理办法,企业信用信息应包括以下内容:1.识别信息(如企业名称、地址、经济类别、法定代表人,注册资金、股东情况等);2.信贷信息(信贷履约信息);3.公共信息(企业财务状况、纳税、质量安全、进出口、社会保险、劳动用工、薪酬支付、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公用服务事业缴费等记录);4.其他与企业信用相关的信息。
(二)完善财务状况信息披露制度
由于财务会计信息较为全面、及时和规范,且日益为整个社会接受并影响人们的行为,所以,建议完善现行财务信息制度,增强失信风险的可辨别性。
1.改进会计要素信息的披露内容。(1)资产项目,列示“应收账款”的账龄和债务单位;(2)负债项目,列示“应付账款”的账龄和债权单位,“其他应付款”中的“应付罚款和赔偿”,“或有负债”的明细项目(如未来可能要支付的赔偿款、待决诉讼费);(3)所有者权益项目,单独列示“资本公积”中“接受捐赠等造成的资本公积”(区别于投资);(4)收入项目,单独列示“营业外收入”中的“其他企业或个人的赔偿、罚款收入”,并注明相关单位或个人的主要识别信息;(5)费用项目,列示“管理费用”和“营业外支出”中的“赔偿、罚款支出”及其原因。
2.改进现金流量信息的披露内容。(1)“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下,详细列示“其他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来源,防止企业从关联方调度资金,掩盖经营不善的真相以及由于产品质量问题的赔偿,或者由于合同毁约、违约造成罚款、赔偿支出以及关联企业调出资金额。(2)“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下,单独列示“分得股利或利润所收到的现金”的投资项目、金额和收益额,“取得债券利息收入所收到的现金”的债券种类和金额。(3)“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下,说明现金流入渠道以及现金流出去向。
(三)实现企业信用信息全国联网
我国各地信用信息平台建设已经开展,如,浙江省建立企业信用基本数据库,使金融机构信贷资金不良贷款率降到%,湖南省已经开通了“三库一网一平台”,深圳市建成企业信用信息系统,但信息共享范围只限于相应省份。为扩大信用信息共享范围,迫切需要规定企业信用信息采集、加工、使用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信用基本数据库,作为公共产品为社会提供服务,形成“事事守信,路路畅通;一处失信,处处制约”的环境,促使企业保持良好的信用记录。同时,增加失信成本,发挥“失信惩戒机制”的作用,促进企业信用水平的提高。
(四)加强信用评级工作,逐步实现信用分类监管
青海省为企业贴上“信用标签”(绿牌/守信企业;蓝牌/警示企业;黄牌/失信企业;黑牌/严重失信企业),进行信用分类监管,初步建立起“守信受益”和“失信惩戒”机制。其他省份的信用评价工作也在积极探索之中。目前,迫切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企业信用报告3
一、企业价值报告革命的提出
现行企业财务报告有五个基本特征:一是以财务资源和财务状况为核心,忽视了企业未来财务潜力、企业核心能力等信息的披露,导致企业财务信息披露不全面;二是以历史成本为基础,忽视了企业现行价值等信息的披露,影响企业财务信息的决策相关性和信息有用性;三是以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为主体,以财务报告附注为补充,形成企业财务三表报告体系,形成供给主导型信息披露体制;四是以货币计量为手段,忽视了其他计量手段的运用,使许多重要信息拒于信息披露门外;五是以定期信息披露为方式,忽视了企业适时信息披露,致使财务信息披露模式单一。
自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1995年发表《论改进企业报告-着眼于用户》以来,企业财务报告改进就成为国内外财务会计学界讨论的焦点问题。与此同时,国际会计学界对现行企业财务报告进行了激烈批评,认为传统财务报表现在比过去更不能反映创造财富的资产,财务报告正陷入加速失去其有用性的困境。还认为有相当大数量的资产被历史成本会计低估了,不仅如此,我们的整个资产分类并没有被完全确认,并且问题还在变得越来越糟,且对财务会计和公司报告跟不上商业活动的变化步伐而深感担忧,因而财务报告势在必改。西方国家对现行企业财务报告的批评主要集中在财务信息的相关性和有用性上,并认为不相关的财务信息对投资者决策无用。葛家澍教授也早在1996年就认为:财务会计核算本来是经济核算,但多年来被成本所取代,从成本回归价值,以促进财务报告能够真正披露企业的价值,可能是财务会计和财务报告今后的改革与发展方向。
二、企业价值报告研究设想
我国对全面损益报告、现值会计计量等与企业价值报告相关的会计问题进行了探讨,但与国际比较还有很大差距。企业价值报告作为企业财务报告改进的主要方向和根本目标,它涉及企业财务报告改进、企业现值会计系统、企业财富变动计量、资产价值评估等理论与实际的重大问题,其未来的研究应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企业(财务)核心能力与企业价值研究。企业财务报告改进的目的是改变现行通过报告企业盈余,间接报告企业价值的状况,而直接报告企业的公允价值与财富变动。但企业价值在外界环境(投资者要求的收益率)不变的前提下,取决于企业的可持续盈利成长率,也就是取决于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最终取决于企业的核心能力。可见,企业(财务)核心能力与企业价值的关系研究是企业价值报告研究的前提。企业无形资产、企业研究与开发、企业价值链、企业组织创新、企业人力资源、企业客户关系、企业治理结构、企业家的才能等企业核心能力对企业价值的影响,以及如何计量这些影响是未来财务报告改进研究的重点之一。国内外会计学界将企业无形资产、企业研究与开发会计一直作为研究重点,我国又将企业财务核心能力研究列为十五规划重点研究内容也反映了这一趋势。
2.企业经济收益与财富变动研究。现在广泛使用的会计收益显然与经济收益的概念背道而驰。随着会计目标由受托责任观向决策有用观发展,会计学家们和会计职业组织正在试图扩展会计收益概念。全面收益是一个主体在某一期间与非业主方面进行交易或发生其他事项和情况引起的权益(净资产)变动。它严格区分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过程,采用了与传统净收益确定即收入-费用观不同的资产-负债观。真正全面的收益是经济收益,也许经济收益在现行以成本为基础的会计上是可望而不可求的,但人们不应放弃对以企业价值为基础的财务报告的探索。因此企业经济收益与财富变动研究仍将是企业财务报告改进研究的重点。
3.企业现值报告基础与现值会计技术研究。现行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企业财务报告局限性分析表明,企业财务报告改变历史成本基础,关注价值计量,并研究引入企业价值和财富变动的可能性是企业财务报告改革的方向。企业现行价值和财富变动作为企业财务报告的基础,如果取代现行的成本基础,将极大提高企业财务报告信息的相关性和有用性。企业现值会计是企业现行价值的计量技术,并非完整的企业会计系统,也非企业价值报告本身,而是企业价值报告的基础。企业价值报告涉及企业价值和财富变动的确认和计量,包括确认和计量目标、对象、基本假设、确认原则和计量方法,只有通过企业价值和财富变动的确认和计量才能找到提高信息披露质量的方法。而企业价值和财富变动的确认和计量必须以企业现值会计为基础,应用企业现值会计技术。所以,企业现值报告基础与现值会计技术研究将是未来财务报告改进研究的重点。
下一篇:近视的研究报告(精编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