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实用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读】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实用4篇】”工作范文资料,供您参考学习,希望这篇工作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朋友吧!

预算会计制度【第一篇】

关键词: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改革难点与对策

经历了三个时期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的发展,在其压力下预算制度得到了逐步的改善。第一个时期是从1949年建国至1960年左右,总预算会计制度可谓说是为收付实现制和借贷记账法做出了铺垫;第二个时期是1960年到1990年左右,为了进行全面的会计调整,要求重新建立所需用的资金来源及资金的使用的相关制度,资金所需用的金额以及其他会计所需用的相关要素都作为债权发生制的基础,并不影响收付实现制作为其主流;第三个时期则是1990年至如今,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可以说是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涉及面甚广。但是,归于以上各方面的结论,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仍然还有许多方面的缺陷,需要我们政府做出重大方面的重新调整才可以让它更加适应社会经济建设的需要。

一、我国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概述

为了进一步规范政府财政预算会计,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充分发挥预算会计的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我部对《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进行了修订。财务预算会计制度是财务管理领域中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制度。对“制度”的修改是党中央和国务院改革的要求,是政府进行会计管理的重要举措,提高了财务信息质量,对于深化预算管理体制改革及其向财政现代化体制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财政总预算会计简介

在1990年底,我国的财政部为了加强国家财政的预算,搞清楚全国财政的收支情况,规范全国财政总预算的核算,印发了关于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相关的通知。政府及相关的财政管理部门为加强预算管理而提出一种新型的管理方法-----预算会计。预算会计是相对于企业会计来说的,根据现行的会计制度以及根据不同的会计和监管内容,其核心为资材循环,经营性会计是以成本核算为内容,这被称为企业会计。另一种是为了实现其目的,让经济发展能够顺利进行下去,实现合理有效的预算管理,于各级政府及各种相关的部门更加适用,通常没有一个完整的会计管理制度,这就是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

(二)预算会计的特点及任务

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的基本任务就是需要根据国家的现实财政总预算情况做出相应的核算,可以比较全面地、系统地、准确地将国家预算的相关执行情况以及国家的财政收支的分配、再分配的情况按照相关规定及时提供财务报表,执行相关的预算分析所做出的决定,使得我国的预算管理的水平可以得到明显的提高。

二、我国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难点

(一)收付实现制总预算会计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我国近些年来可以说是在公共财政总预算方面做出了许多方面的积极改革,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政府相关部分进行政府采购、由国库集中制度财政总预算等方面的改革都对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是,收付实现制在这一改革大浪潮中出现了不能兼容的情况,在实际的确认支付财政中,由于资金不能是行政相关部门进行支付而不能够顺利进行和开展,收付实现制不能够解决诸如此类的相关问题。收支平衡是财政的重要目标。在经济危机到来之际,财政总预算可能就会出现大的误差,在各种公共财政支出中更容易造成失误,让大众难以得到相应的补助金,故而造成社会混乱等局面也是很可能的。

(二)财政总预算会计的核算范围有限,不能全面反映相关财政情况

财政总预算会计因其自身的缺陷很难适应经济发展所进行的改革,更不能适应社会文化多样化的发展需要,这些都对于财政总预算会计的相关支出有重大影响。在如今市场经济体制发展下,政府对于资金的投资朝着多样化方向发展,而财政总预算会计的缺陷会使得政府相关的资金投资打水漂而亏空,造成难以弥补的伤害。而且,随着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的不断优化改革,财政资金可能被资本化的程度增强,使得部分政府投资资金变成以证券形式来发行。

(三)对政府投入的固定资产核算不完整

固定资产的相关核算必须得到准确、认真的重视,不可以潦草了事,必须让相关的行政部门对于固定资产进行评估管理,不能让固定资产得到可以折旧的机会,要让固定资产核算完整的工作得到落实。

三、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改革思路

(一)采用适当修正的“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核算基础

权责发生制并不一定完全适用于行政机关的会计核算,所以应该要对预算进行选择,有目运用权责发生制去会计和计量,即正确的、适当修正的权责发生制。

(二)扩大财政总预算会计核算的对象

预算可以说是政府相关部门所进展的工作,代表了政府的意志和权利,所以问责也是其工作中所要进行的重要一步。而其执行的相关工作情况也需要明细,不可以操之过急,要稳步进行,确保质量。要求准确的反映相关财政总预算的收支情况,对于财政总预算的核算对象要逐渐的扩大,将财政总预算的收支和现行资金都纳入到会计的核算范围内,还应该更加体统地、完善的将其他方面的预算情况也纳入财政总预算会计的核算范围之内。

(三)统一预算报表的编制

建立全面预算会计制度,可以扩大现有的预算会计报告制度,设计和开发一个全面的报告系统,准确地反映政府采购资金和专项资金。

四、结束语

本文从对于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角度深入探索了作者对于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各方面的认识,不仅对其内容做出了陈述,更对其内涵做出了深入探讨。但是本文仅仅代表作者的观点。由于对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难点及相关措施工作不够了解,可能无法对每个问题认识全面,但仍希望为读者提供借鉴和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陈君明。预算会计改革引入权责发生制的探讨[J].中国外资,2011

[2]张琦。政府会计改革系统重构和路径设计[J].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

[3]何华。政府预算会计改革的思考[J].经济述评,2009

[4]张晓勇。论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改革难点与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5

[5]李胜平。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改革难点与对策分析[J].财政监督,2014

预算会计制度【第二篇】

不能真实地核算和反映新业务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的实施,使财政资金的流向发生了重大变化,如预算单位用于发放工资、购建固定资产、购买材料及服务等所需要的财政资金不再由财政通过主管部门拨入用款单位,而是由财政部门从单一账户或采购专户按规定程序直接拨入职工工资账户或直接拨付给提供商品或服务的供应商,行政、事业单位收到的财政资金不再表现为货币资金,而是一方面表现为收入的增加,另一方面表现为费用的增加(如工资支出等)或非货币性资产的增加(如存货、在建工程、固定资产等),这就需要对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的核算内容进行相应的修改。同样,在财政总预算会计中,也要核算和反映这一资金流向的变化。尽管财政部已针对改革试点情况在预算会计制度中作了一些相应的修改,并制定了试点核算办法,但是,该办法仅适用于中央试点单位,不适用于地方财政和所属预算单位,目前,各地区均在开展财政支出方面的改革试点,如“集中核算”、“集中支付”等形式,由于我国实行的是全国统一的会计制度,而试点办法又没有兼顾地方做法,不利于各地开展会计核算。

不能提供相关的会计信息

从表面上看,编制部门预算似乎与预算会计没有大的关系,但从实质上看,预算会计信息是编制部门预算时的一个重要依据,是编制部门预算的基础。我国的预算编制正在以“零基法”取代“基数法”。在传统的“基数法”下,按照基期年的支出基数简单地加上一个增长比例确定各部门的支出指标,因而,在决策时不需要过多的会计信息,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会计核算基础存在的弊端也没有显现出来。但在“零基法”下,一切从“零”开始,主要根据各部门的职责、占用的经济资源、人员配备等客观因素来确定资金使用额度,因此,编制“零基预算”,除了有核定编制、制定标准定额等相关配套制度外,摸清各部门的“家底”、充分了解各部门资源占用和使用情况,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可靠的会计信息,就无法编制“零基预算”。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长期以来在使用预算资金、开展公务活动中形成并拥有大量的房屋、建筑物等固定资产,许多事业单位如科研、高校、医院等单位还拥有相当数量的股权投资。由于我国的预算会计主要侧重于财政资金的收支核算,对各单位占用的大量长期资产关注不够,固定资产的建造和使用在管理上脱节,先由建设单位完成基建任务,项目竣工后再由建设单位移交资产使用单位。固定资产的建造并不在行政、事业单位的账簿中登记和反映,只有办理竣工验收交接手续后方可予以登记。在实际工作中,行政、事业单位因基建形成的固定资产存在登记不及时、甚至不入账等情况;即使已入账的固定资产,按现行制度规定不计提折旧,无法反映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虚增了资产价值。行政、事业单位长期资产的核算存在账目不实、资产虚增等问题,不能真实、完整反映各单位占用的经济资源及使用情况,难以为编制部门预算提供清楚的“家底”。

不能全面反映政府债务

近年来,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发行了大量的国债,我国还从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及外国政府借入了相当数量的外债,这些债务均为政府的现实负债,应当在财务会计报告中予以反映。但是,现行预算会计不能提供这方面的完整信息。由于实行收付实现制,财政支出中只反映当期实际的还本付息数,但不能计提利息支出,政府的负债只反映当期本金数,没有反映应由本期负担、以后年度偿付的利息数。在我国的一些西部地区,地方政府欠发工资问题并没有根本解决,这些应付未付的工资也没有在预算会计报表中反映出来。另外,一些地方政府为企业提供担保等事项时有发生,这些或有事项形成的或有负债也没有予以充分披露。在收付实现制下,政府的这些债务被"隐藏"了,不能真实地反映政府的财务状况,夸大了政府可支配的财政资源,造成虚假平衡现象,不利于政府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对财政经济的持续、健康运行带来隐患。

2.改革预算会计制度的几点思考建议

建立新的政府会计制度体系

根据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情况和预算会计的进一步发展,结合国际上一些经济发达国家政府会计的改革变化,我国未来的预算会计体系将会是:政府会计和非营利组织会计,预算会计将更名为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政府会计包括执行政府总预算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和执行政府总预算支出的行政单位会计,他们是总和分的关系。此外,还包括三个部分,即执行政府总预算出纳保管业务的金库会计;执行政府总预算收入业务的收入征解会计;执行政府总预算的基本建设支出业务的基建拨款会计。非营利组织会计主要包括不以营利为目的,专门为社会提供公益活动或服务的部门会计。

预算会计模式向基金会计模式逐步转变

我国未来预算会计模式是基金会计模式。这里所说的基金是指按特定目的或业务而分别设立,并构成分立的会计主体,用于核算与报告分属的资产、负债、收入、支出或费用和基金额及其变动。而基金会计是按照基金种类分别进行会计核算与报告的一种会计体制或模式。它具有目的性、限制性和受托责任广泛性三个特征,每种基金均有其特定的资产、负债、收入、支出或费用和基金结余,从而构成了一个特定的会计主体。基金会计是现代政府会计及公立非营利组织会计的一大标志。基金会计在我国已有其雏形。

逐步引入权责发生制

根据我国政府所处的会计环境和两种会计结账基础的特点,在推进我国预算管理和会计改革时,根据公共治理提高政府绩效的需要,引入权责发生制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但鉴于目前我国会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以及公共受托责任强调数据的客观性等情况,在政府会计中应逐步引入权责发生制,如国有资产收益、财政预算已安排而尚未拨付的支出、应拨入拨出上解下划等结算收支,采用权责发生制,在当年年末列收列支;依靠国家财政补助并有一定业务收入的事业单位,采用权责发生制;能够收支相抵,经济自主的事业单位,采用权责发生制。其余事项仍采用收付实现制,如政府总预算会计的一般项目和某些特殊项目实行收付实现制;行政单位原则上实行收付实现制;全部依靠政府拨款的事业单位,采用收付实现制。

预算会计制度【第三篇】

摘 要 十以来,我国大部分事业单位针对内部的预算会计制度进行一系列改革,逐步由适应原来计划经济转变成适应目前发展的市场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发挥了一定促进作用。此外,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事业单位所承担的职能,无论是在内容、形式,还是在方式、方法上都有所改变,这就给事业单位的预算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本文分析了额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对事业单位会计的影响,并对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 事业单位 预算会计制度 改革

伴随着我国财经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事业单位无论是在预算编制上,还是在预算执行上都发生了改变,同时预算会计所运行的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也在发生着改变。特别是提出关于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等各项节约措施以来,我国大部分事业单位针对内部的预算会计制度进行一系列改革,建立了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全套事业单位预算制度体系。但存在于经济迅猛发展的当代,事业单位面临深入改革的问题其实是顺应时事的发展现状,以便于全方位的我国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一、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对事业单位会计的影响

(一)对预算会计制度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首先,要建立新的政府会计制度体系。事业单位会计逐步转为非营利组织会计,主要包括不以营利为目的,专门为社会提供公益活动或服务的部门会计。如:学校、医院、社会团体会计等。其次,需要逐步引入权责发生制。逐步引入权责发生制,建立与国际相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 根据我国政府所处的会计环境和两种会计核算基础的特点,在推进我国预算管理和预算会计制度改革时,引入权责发生制是一个必然的趋势。目前,我国会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以及政府公共开支界限不明朗,在事业会计制度中应逐步引入权责发生制。再次,需要扩大政府会计的核算范围。为了全面反映政府的资金活动和考核政府活动的费用与效率,政府会计应增加对国有股权、固定资产等的核算,合理确定政府固定资产的计价原则,建立适当的政府固定资产折旧计提方法,并根据绩效预算管理的要求,采用相关的固定资产费用配比方法。

(二)部门预算改革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影响。首先,部门预算要求反映部门所有的收人和支出,包括了预算资金的全部。因此,反映预算执行情况的预算会计,也应以预算资金为核算对象。比如,基建资金现在是独立的会计核算,改革后也应和其他资金一样一起编入部门预算。即部门预算应当包括基建预算收支在内的所有收支的综合预算。然而,由于基建会计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应增加相应的会计科目进行核算。细化预算编制到项目,也就是收支要重新适当分类。因此,预算会计的会计科目应重新设计,明细核算应作相应调整。其次,零基预算即预算一切从零开始,各类支出取消“基数加增长”的预算编制方法,按照预算年度所有因素重新测算每一科目和款项的支出需求。因此,采用“零基预算”方法,对预算会计信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预算会计不仅要提供收支方面的全部信息,还要提供资产时点方面的信息,从而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政府采购制度的展开对事业单位会计的影响。事业单位的许多采购项目,既有财政预算资金,又有其他资金,这些采购资金,应集中到财政部门,由财政部门统一支付。产生了资金从预算单位向财政部门流动的现象,造成预算单位收支过程中资金流动及实物流动的相互脱节。在政府采购制度下,凡是列入政府集中采购计划的商品和劳务一律由政府采购部门集中组织对外采购,财政部门通过国库直接支付款项。随着我国政府采购规模的逐步扩大,财政总预算会计对大部分财政资金支出数的列报口径将以财政直接向供货商或劳务提供者的拨款数为依据,并且在总预算会计支出类内相应增设核算财政直接拨款的科目。

二、我国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内控制度约束力不足

内部财务预算控制制度不健全是阻碍事业单位发展的绊脚石,例如,部分事业单位内存在公款转私、公款炒股、挪用公款等问题,尽管部分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控制制度已经逐步完善,但当发现问题时,已经造成严重的财务损失,想要挽回损失望尘莫及。除此之外,事业单位所制定的财务投资机制,由于严重缺乏对外界环境与相对较复杂的经济业务等内容的预见性,并未真正意识到其对事业单位所造成的风险性,从而导致盲目、错误等投资现象出现,给事业单位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或者预算管理停滞不前甚至滞后等。

(二)预算管理机制不够完善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中心环节主要是预算管理。由于事业单位经费预算时所应用的预算编制缺乏全面性,加上支出的范围相对比较小以及参考数据缺乏准备性等。严重致使单位在进行财务资金使用问题上缺乏统筹安排,内部支出表现出严重的盲目性,这也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好刀未能用在刀刃上”。通常情况下,事业单位在进行财务预算实际工作的过程中往往将财务预算作为可任意调整的一个对象,一定程度上,对事业单位内进行财务预算的严肃性与稳定性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害。除此之外,就是未考核其执行的主要结果,造成预算缺乏约束性。

(三)会计信息体系有待完善

会计体系存在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使用者提供必要的信息,财务报告作为机构利益相关者了解机构运行情况的重要依据,其真实性与准确性必须要得到有效保证。事业单位的财务报告同样也是为了满足上述要求而存在的,所以,它的设计必须要以满足不同使用者的需求为目的。但是,目前事业单位所提供预算会计报告,还存在着不够全面、不够透明、不够准确的现象,无法满足使用者的需要,必须有针对性的加以改进。

(四)单位预算缺乏规划性

由于受经济发展与财政赤字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事业单位在内部财务专项资金分配方面,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的操作尺度,同时预算编制基数加增长的办法病危的到消除,或者是事业单位内部财务预算进行“切块”式的专项资金分配,造成其预算编制主观性过强,尽管其具有相应的分配基础,但其与实际的需求仍存在差距等,使得事业单位财务资金出现供需不平衡现象等。

三、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制度思考改革的建议

(一)积极引入权责制发生制

(二)完善会计信息体系

要在对事业单位现行会计报告项目、指标进行改进的基础,增添事业单位整体合并会计报表以及现金流量表等等, 一个完整的会计信息体系必须要包涵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能够提供反映事业单位的费用支出的准确信息;二是能够把会计系统与预算、规划、债务管理以及内部审计系统结合;三是能够进行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并且编制相应的审计报告; 四是能够报告出有关政府产出以及政府方针政策推出之后后果的相关信息,以提高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

(三)加强对事业单位预算活动的监督

由于事业单位监管不力所造成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失真的问题十分普遍。因此,加强对事业单位预算的监督力度十分必要。必须加强对预算活动的监督力度,并控制预算计划编制以及预算的使用的具体情况。另外,事业单位的预算体系主要包括事业单位内全部费用的收入与支出,这样做能够有效地避免预算以外的资金变动现象的出现。一定程度上确保单位资金管理的完整性与规范性;加强政府对事业单位预算情况的监督。对于其资金的收入与支出进行详细的研究与分析。

(四)认真规划事业单位预算目标

根据事业单位的实际发展状况进行规划,对其内部资金进行合理分配,同时制定阶段性发展目标,比如,在定期时间段内必须完成此目标,同时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此外,根据单位资金运行实际情况给予科学化核算或者审批等,以确保单位经济业务的规范性与合理性。

参考文献:

预算会计制度【第四篇】

一、预算会计改革的意义及其作用

预算会计制度改革是一种财务会计理论和实践的创新,评判此项改革工作成败的关键,不该受现有条条框框限制,应看其实际作用和效果。

1.预算会计制度改革是适应“源头防腐”的需要。在原有会计管理体制和监督机制下,会计人员隶属行政事业单位,承担本单位的会计管理工作,服从部门或单位利益,很难代表国家和政府财政独立地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收支行为进行有效监督。加之部分行政事业单位规模较小,会计人员素质偏低,使得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约束软化、会计监督弱化、会计信息失真、违规违纪等问题十分突出。为此提出改革会计人员管理体制,进行会计委派制度试点。在会计委派制试点过程中,一些地方通过实践得出,对行政事业单位进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和国库集中收付制是最好的会计委派形式,可以有效的防范和治理经济领域的腐败。

2.预算会计改革具有强化监管作用。预算会计制度最大的特点是通过对会计人员集中委派、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收支二条线,彻底割裂了会计人员与单位的隶属关系,使财政监督直接到位,便于控制,最大限度地解决了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约束软化、监督弱化等诸多突出问题。虽然推行预算会计制度改革阻力大,矛盾多,但由于其操作方法简单,效果快捷,因而作为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重要措施,它一开始就受到各级党委、政府,尤其是纪委部门的普遍重视。

3.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具有硬化预算的作用。预算约束软化,资金随意占用是行政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上存在的通病。实行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后,对超预算的支出一律不支付资金、不予报销,不予入账。从而有效地控制部门和单位随意超支挂账的现象,硬化了预算约束。

4.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后并不影响单位的合法权益。预算会计改革是在坚持预算体制、理财机制、核算主体、会计责任四不变的前提下实施的。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是国家财政资金,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后,其监督核算的主体———财政部门受政府委派进行的监管活动实质是财政职能的前移。正常情况下,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部门预算等仅仅是一个手续问题,并不影响单位行使合法的权益。

二、预算会计体系的改革内容

现行的预算会计体系包括: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预算外资金管理、收支两条线管理等。

1.编制部门预算。部门预算是推行市场经济的国家普遍采用的预算编制方法,是由政府各部门编制,经财政部门审核后报人大审议通过,反映部门所有收入和支出,涵盖部门所有公共资源的完整预算。其编制基本要求是:将各类不同性质的财政资金统一编制到使用这些资金的部门。部门预算的编制采用综合预算形式,部门所有单位的各项资金,包括财政预算内拨款、财政专户核拨资金和其他收入,统一作为部门和单位的预算收入,统一由财政核定支出需求。按部门编制预算后,可以清晰地反映政府预算在各部门的分布,从而取消财政与部门的中间环节,克服单位预算交叉、脱节和层层代编的现象,并把部门预算作为独立的政府预算汇编于本级总预算。随着部门预算的编制,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的改革将逐渐趋向于以一级政府为中心,核算整个政府的财务状况,即编制一级政府的收支情况表。因此,客观上要求将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逐渐合二为一,成为政府会计。

45 27802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