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考试制度汇总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读】阿拉文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科举考试制度汇总4篇”工作范文资料,供您参考学习,希望这篇工作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朋友吧!

论科举诗歌【第一篇】

论科举诗歌

古用科举选栋梁,

寒士也能上朝堂。

中榜落第官做主,

草民何处论短长?

科举优劣定功名,

可怜忙坏读书人。

层层应试筛选后,

欢喜痛哭是新闻。

状元榜眼探花郎,

几人真是国栋梁?

终生勤学苦攻读,

虚名聊以慰寒窗。

层层应试通殿堂,

少年也可伴君王。

平步青云高官做,

急死老成读书郎。

层层应试等级分,

做官只是少数人。

多数书生虽勤奋,

只能榜上无姓名。

读书科举通官场,

惹得世人绞脑肠。

多少纨绔庸碌辈,

借金银台做虎狼。

读书科举通官场,

官场险恶又肮脏。

正人君子多无用,

奸佞小丑吃皇粮。

读书科举通官场,

官场本来就荒唐。

考场又被官场管,

却使荒唐更荒唐。

北美精算师考试内容及考试制度【第二篇】

北美精算师考试制度分为二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准精算师(asa)。目前对准精算师的考试要求为300学分。除了100系列的11门课程(复利数学、精算数学等)外,还须通过200系列的4门课程(经济保障计划、精算实务等)。每门课在10至30学分不等。

学员在获得300学分后即成为asa,之后可继续考fsa课程。asal00系列的11门课程的考试均采用英文试卷,选择题形式,考试时间分别为1个半小时至4个小时不等;200系列采用英语书写答题形式。考生是否通过某一门课程考试以及所获得的分数,是到该课程全部试卷批完后,按成绩顺序排列后确定的。

第二阶段是精算师(fsa)。考生在取得准精算师资格证书后方可参加fsa课程考试。目前把精算师的考试课程分为财务、团体与健康保险、个人人寿与健康保险、养老金、投资五个方向,每个方向又分若干门课,每门课学分在10至30分不等。要取得fsa资格必须通过以上一个方向的所有课程考试,以及再选择以上方向的其他课程,使学分达到150分,即学分总计要达到450分。当fsa要素的课程考试全部通过后,考生还要参加最后一门课程:正式精算师认可课程(fac),其内容主要是职业道德和案例,时间为二天半,一般只要自始至终参加,在结束后的晚宴上会获得fsa证书。

北美精算师协会的考点分布在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考试每年5月和11月举行两次,考试时间由北美精算师协会确定,世界各地统一,考卷由北美精算师协会提供。

报名及考试地点:南开大学、湖南财经学院、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中国科技大学、陕西财经学院、平安总公司

北美精算学会考试课程

准精算师考试:

100系列课程:100微积分和线性代数、110概率论和数理统计、120应用统计、130运筹学、135数值分析、140复利数学、150精算数学、151风险理论、160生存模型和生命表编制、161人口数学、165匀修数学

200系列课程:200经济保障计划概论、210精算实务概论、220资产管理和公司财务概论、230资产和负债管理原理

正精算师的考试课程分为五个方向:

一财务 包括科目:财务管理、公司财务等

二团体和健康保险 包括科目:团体和个人健康保险的设计和销售等

三个人人寿和年金保险 包括科目:个人人寿和年金保险的精算实务调查、人寿保险法和税收等

四养老金 包括科目:养老金估价原理i、退休计划设计等

五投资 包括科目:高级资产组合管理等

科举诞生哪个朝代【第三篇】

答案:隋朝

相关阅读

中国科举的产生,是时代的骄傲,科举意在选才,它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经隋、唐、宋、元、明、清。从隋朝大业元年(605)的进士科算起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正式废除,整整绵延存在了1300周年。状元在中国历史上的政坛、文坛上都有深远的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奇特现象。

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状元出现了,朝廷任命吏部考功员外郎申世宁主持贡举,取进士四人,第一名是孙伏伽,贝州武城(今河北南宫)人。在隋末曾考取秀才,人唐以后担任万年县法曹,是低级小官。前后13的科举制为历代王朝选拔了数以百万计的举人和十多万进士。此刻可知的有姓有名的状元共有599人,其中唐代141人,五代十国16人,两宋118人,辽代54人,金代31人,元代32人,明代89人,清代114人,张献忠大西国1人,太平天国3人。科举史上唯一的女状元是太平天国三年(公元1853年)的傅善祥。虽然那时开科取士不是唯一的入仕之路,但也是选拔人才的主要通道,使大批天下寒士俱欢颜,浩浩荡荡的进军京都。它打破了豪门世族对政权的垄断,使官场知识结构产生极大的变化,它是一大进步。

唐代实行科举制度还是初级阶段,考试科目繁琐,有常科、制科两大类90多科,同时采取分级考试制度。清朝的科举程序是:不论身份和年龄,一律都得经过童试(含县级的童试、州府的府试、省级的院试)——乡试——会试——殿试的科考程序。参加乡试之前务必经过童试,取得生员资格,才能去省里参加乡试。乡试中合格者为举人。凡是经过考生所在县的县试的,就算童生,童生不算功名,但是是一种社会荣誉,往往会得到社会相应的尊重和资助。童生都具备了进入府试的资格;经过了府试的童生就取得参加省级院试的资格,省级院试过关,就取得了秀才的功名了,国家要给秀才免掉他家庭中的税赋,还要给予资助。

乡试三年举行一次,大多在秋天考试,所以又称之为“秋闱科考”,秀才才有资格参加这样的'考试,经过了乡试考试的合格者就叫做“举人”。会考三年举行一次,举人才有资格参加科考,经过了会试考试的合格者,就叫做贡士。贡士的名额很少,一年只有300名左右。取得了贡士功名的,其实已经获得了进士的功名,但是,他们还要参加殿试才能够最后得到这个功名,所谓的殿试,就是皇帝要在太和殿再进行一次御前考试。殿试在宋朝之前属于科考程序之一,殿试要产生重新排行,第一名就是状元、第二名叫做榜眼,第三名叫做探花,总称“鼎甲”。取得进士功名的人,国家能够直接放官,也就是能够直接选他上任做官,但还要国家派官要根据国家职官的空缺状况来定,所以,也有一些进士一生并没有做过朝廷官员。同时,也有许多8品以外的官员能够参加这样的科举考试,以获取功名去求取仕途宽广。

“一登龙们,则声价十倍”。万人挑一的状元,可谓是人中之龙、天之骄子,其荣耀、其显赫、其尊贵,简直登峰造极。然而,真正称得上一流人物的却又屈指可数、凤毛麟角了。状元中有真才实学、卓有建树、众所周知的有王维、柳公权、陈亮、吕蒙正、王十朋、文天祥、张孝祥、翁同等十来个人。他们是中华民族骄傲的人杰。然而,状元整体来说,却是名不符实的,其中的大多数虚有其表,相当平庸,甚至是只识几个字的白痴状元、草包状元,考试也未必能把一个人的学识水平测验出来,诗写得好,八股文做的好,未必就会做官。状元不如进士,进士不如落第举子的现象常常发生,何况状元大多是钦点的,皇帝老儿的学识水平与爱好,直接影响被点状元的素质。他们录取状元多凭自我的爱好和情绪,没有一个客观标准去衡量,或以貌取人,或以名字好而被看中,不少真才实学的人被排除在外。士子争名求禄的习性却也构成了社会的阴暗面。科场作弊现象司空见惯,如夹带、冒名顶替、买枪手、窃取或买试题等层出不穷。有钱的高中,没钱的名落孙山。可见状元的录取,并非全是秉公取才。从总体上看,状元的素质低的根本原因,要归结于科举制度的弊端和官场的腐败。

中国科举制度的产生、发展、没落,有它的客观规律。科举制度的功绩是不可抹杀的,但它的弊端却是明显的,到了明清时期,它已经阻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19,由袁世凯领头的一批有识之士奏请皇帝废止这种制度,进士张之洞上书:“科举一日不废,即学校一日不能大兴,士子永远无实在之学问,国家永无救时之人才,中国永远不能进于富强,即永远不能争衡各国”。光绪三十一年(1905),科举进行了最后一届之后正式废除。从此状元、进士在历史博物馆中找到了应有的位置。

中国已进入了新世纪,我们要以古为镜,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寻找选拔人才的好制度和好方法,尽管科举制度早已废除,状元也已消失,但透过公平竞争,进行考试,选拔各种人才,这个根本原则,我们还是适用的。状元,在新的形势下,应当有新的涵义。但愿在中国的土地上,行行出现更多的新状元。

科举的由来【第四篇】

历史知识:

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为改变这种弊端,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来选举人才。

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中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科举的由来]

221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