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学习心得交流发言稿7篇

好学生 分享 时间: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学习心得体会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56个不同的民族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语言、信仰和传统。这些因素构成了我们国家的多元性和丰富性。因此,我们需要重视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新时代的历史方位,着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和实践的认识,创造性地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论断,将其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推动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例如在教育与科技方面:我国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普及高等教育,提高全民素质。并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众多突破,不断推动科技进步,提高全体中华民族人民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以及社会保障方面:我国建立了全面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基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这样的保障体系让中华民

族人民感受到了国家的温暖和关怀。通过这些成就的取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全体中华民族的联结和凝聚力不断增强。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坚持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相结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是热爱自己的祖国和同胞,要始终把国家和民族利益放在第一位,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相互欣赏,坚决反对一切分裂国家的行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和历史观。要深入学习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了解中国的国情和文化传统,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自豪感。同时也要尊重各国的发展模式和历史文化,以平等、公正的态度对待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大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例如,参加支教、环保、扶贫等活动,为少数民族地区提供帮助和支持等。在学习和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积极传播正能量,推动形成健康向上、和谐友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学习心得体会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个民族也不能少。”2023年10月27日,习近平在主持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大力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凝聚磅礴力量,要全面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让各族人民共享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荣光。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系统总结新时代以来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郑重宣示我们党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坚定决心,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全国各族人民必须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把推动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作为新征程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

习近平强调,要着眼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坚持党建带团建,我们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学院共青团工作和建设的各方面全过程。要组织利用好甘中医大“青年大学习”“青年大宣讲”等学习平台,加强对各民族学生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宣传教育,用共同理想信念凝心铸魂,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组织丰富的主题团日活动,遵循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原则,探索创新学校民

族团结进步教育方式,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强化教育引导、氛围熏陶、实践养成,构建课堂教学、教育实践、校园文化建设多维一体的育人平台,实现学院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常态化,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各族师生心灵深处。

习近平强调,要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作为一名团学工作者,在工作中要始终树立以服务学生成长为核心,准确把握党的民族工作新的阶段性特征,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作为全员育人职责,贯穿各级各类教育全过程,融入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共同育人格局。学院围绕“大学生社区实践计划”“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拓展实践教育载体,多次将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与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从红色文化、传统文化传承中汲取奋进力量。支部党员张金保老师带队组建"岩昌县实践小分队",开展“访学长征故地,传承红色基因”主题活动,从鲜活的案例和体验中感悟红色传统文化,坚守中医药情怀,宣传质优、有效、安全的中药科技成果,坚定理想信念,涵养

家国情怀。彭玉琴、李晚霞、宁艳梅老师通过带队指导"敦煌古文化"调研实践分队,开展“访寻敦煌历史遗迹,传承中华医药文化"的主题活动,深入挖掘本土中医药的文化元素及“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坚定师生文化自信,更加增强传承弘扬优秀医药文化的光荣感、责任感和使感。

习近平指出,要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以中华民族大团结促进中国式现代化。药学院现有本科生1177名,少数民族学生113名,少数民族学生占比为9.6%。学院团委将利用好“校园文化”这个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结合工作实际,以团员和青年主题教育为抓手,激发各民族学生的党建、团建活力,通过进一步丰富社团活动,鼓励少数民族学生主动参加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少数民族学生与校园文化相融合,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努力增强各民族学生的广泛交流和思想情感沟通;利用重要节日、重大事件和关键节点,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提高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打通各民族师生信息反馈渠道,第一时间了解各民族师生心声并积极解决困难和需求,准确把握党的民族工作新的阶段性特征,引领学生厚植爱国情怀,涵养优良品格,牢固树立正确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学习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习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的讲话,我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以及“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这对我们当前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古以来,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铸就了伟大的中华民族。”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形成了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一体格局。通过学习,我从历史意义、政治意义和实践意义三个方面更加系统地认识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现实意义。也使我进一步意识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始于足下,行于自身。在我们的周围,不乏有很多少数民族的同学,我们和他们的互动不应只停留在尊重其信仰和习俗上,更应加强沟通,增进对不同民族文化的了解,实现更多形式的民族交流。

作为新时代青年学生,我更加坚信,只有坚定不移坚持党的领导,深刻理解“四个与共”和“五个认同”,扎实

提高自身本领,以“小我”融入“大我”,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合格且坚定的践行者、守护者、传递者,才能持续助力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工作高质量发展,凝聚起各族群众团结一心、并肩奋斗的强大合力!

新征程是充满光荣与梦想的远征,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凝心聚力,脚踏实地的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把中华民族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积极宣传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做出积极贡献。

泱泱华夏,漫漫五千,堂堂中华,悠悠万年。中华民族的传承是时代洪流中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更是中华民族团结一体的历史底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念,使中华民族的团结和奋进有了更加坚实的理论基础。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到北魏孝文帝改革,从红军长征途中的“彝海结盟”到抗日战争中成立回民支队,这些丰富多彩的历史故事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对中华民族的热爱。通过学习,我深刻地认识到各民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一体格局是历史的必然,各民族多元一体是我国的重要优势。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应该对中华民族具有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学习心得体会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发表的重要讲话“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对民族工作的高度重视,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创党的民族工作的新局面。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四个与共”理念是在总结几千年历史经验中发展而来,进一步丰富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和意义,是新时代民族理论创新发展的具体体现。“五个认同”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理论,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我们必须坚定地认同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华民族共同利益、多元文化和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才能够铸牢起我们的国家和民族的共同意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好地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核心任务,也是推动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重要内容。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就是要传承好民族精神。历史上,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有一脉相承的价值追求。学校承载着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大职能使命。要将中华文化传承浸润育人全过程,引导各民族学生融入到底蕴深厚、创新活跃的校园文化中,营造境界高雅、开放包容,相互认同、具有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的精神氛围。

作为团学工作者,要运用有感召力、说服力、凝聚力的理论和实践,切实引导各族学生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的志向。我们要在青年中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民族团结、中华文化等教育,培养一代又一代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青年。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了解和友谊,增强相互信任和合作意识。我们要加强正面宣传教育,引导各族群众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

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学习心得体会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围绕进一步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作出新的重要指示,提出新的工作要求。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以这一条主线为牵引,作为当代大学生,如何正确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大学阶段是青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树立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的重要阶段。在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不同思想文化交流交锋、社会思潮多元多变的情况下,教育和引导各族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教育部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在校生2.93亿人。来自各地各民族的学生在大学学习深造后,就会步入社会,奔向四面八方,走上不同工作岗位,推动社会发展进步。要教育引导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方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二、有助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动力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这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目标。中国梦说到底是全国56个民族共同的梦想,其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要教育引导团员青年扎实学习专业知识,提高综合素质,胸怀远大理想、报国之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迈上工作岗位后,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三、有助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青年学子才能成长为心灵丰盈、人格健全、精神饱满、能力全面的新时代栋梁,担当起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应有之义,要发挥高校作为人才培养阵地的作用,教育引导团员青年做到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态度特别坚决、明辨大是大非立场特别清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行动特别坚定、热爱各族群众感情特别真挚,源源不断地向各地区各部门、各行各业、各条战线输送大批德才兼备的青年人才。风正海阔千帆竞,百尺竿头再攀登。通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围绕进一步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增强了团员和青年对铸牢中

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和把握,更加坚定了“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中华民族一家亲”的信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学习心得体会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审古今之变、察时代之势,作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原创性论断,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确立了鲜明主线。10月27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了第九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高等院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阵地,要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上,深刻准确的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化“两个共同”,为各民族培养优秀人才,为教育强国建设凝心聚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多有力支撑。

一、要统筹部署推进,以强化理论武装深化“有形”

首先要坚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强化理论武装,

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全面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和第九次集体学习精神,按照学校部署安排,准确把握新时代民族工作特征,切实将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作为理论学习中心组、支部学习、党员、团员自学的重要内容,采取自觉主动学、及时跟进学、联系实际学、笃信笃行学的方式,推动学习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其次要统筹部署推进,站位谋划制定年度工作要点,高起点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定期召开会议,扎实推进落实,及时总结经验,认真学习民族政策,以座谈、走访等形式到学生中间,了解学生需求,及时解决同学们的困难事、烦心事。

二、要丰富文化育人载体,以关心关爱学生做到“有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做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也要做大量“润物细无声”的事情。首先,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观念等,为学生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思想支撑和实践启迪,引导各族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道德范式、规范体系、价值取向等内容,强化思想认知和情感体验,进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其次,要在学习生活全过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此

增进中华文化认同、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认真吸取文化场所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珍视各民族在共同团结奋斗中凝结而成的代表国家和中华民族利益的价值观,注重文化上的共同性建设和认同感塑造。

三、要综合施策推进,以提升各族同学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实现“有效”

要常态化举办有形、有感、有效的各民族“三交”活动,让学生在交往、交流、交融中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从而促进各民族共生关系。首先,在日常管理上,通过混合住宿来增加接触频次,在接触学习中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彼此的差异性。其次,在情感体验上,动员各民族学生积极参与学校主办的校园文化交流活动,通过文化交流促进各民族学生在空间、文化、心理等方面相互“嵌入”,切实通过共同学习生活增强学生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第三,

在思想认知上,利用学术活动促进学生思想深度交流交融,从而使学生在参与学术研讨中达成思想共识,通过交流消除认知疑惑。各民族学生只有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才能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团结统一。

今后,我们将持续聚焦本职工作,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进一步创新思路、强化举措,提升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全力以赴抓好铸

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项工作落实,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出应有贡献。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学习心得体会

高等院校是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阵地,高校教师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体,在教育引导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要立足工作岗位,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

一、坚持政治理论学习,增强“政治三力”

高校教师要坚持理论学习,不断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一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自觉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二要认真学习“四史”、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三要做到“五个认同”,即“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二、提升业务水平,增强育人教导力

一要积极参加教学能力培训,学习教育新理念、新方

法、新技术等;二要注重“课程思政”教育,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嵌入教学设计、教材选择等环节,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三要提升科研能力。高校教师尤其是哲学社会科学专业的教师要深化对党的民族理论政策、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文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坚决防范民族领域重大风险隐患等理论与实践问题开展研究。同时要将理论创新成果有效转化为育人资源,向学生讲好中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讲好各民族守望相助、团结奋斗的典型故事。

三、融入民族学生,发挥育人引导力

高校教师应在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基础上,加强与不同民族学生的交流;主动关心各族学生,积极融入学生群体。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克服对新环境的不适应;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索,明确自我成长方向,合理地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同时,在这过程中,融入感恩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引导少数民族学生心怀感恩、传递正能量;帮助、引导民族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宗教观,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47 3560104
");